您有新信

 
[佛教] 《佛教科学论》第一章 认识佛教的伟大 第三节 佛教科学的奥秘
#1
昂首阔步看蓝天
发信站: 无名小站 (bbs.wretch.cc )
                  第一章 认识佛教的伟大  第三节 佛教科学的奥秘


                                                                    索达吉堪布

    本世纪以来,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各个研究领域的广度、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

的拓展,许多课题都已慢慢接近或已等同於佛法的理论,而且今後与佛法相契合的科学发

现也必将日益增多。但另一方面,佛法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科学永远无法涉及。英国的

鲍罗登博士也说:「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

宗教。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也要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

奥、广大处,最真实适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而那些科学无法涉及的

方面有:纷繁复杂的因果关系,甚深的空性,远离言思的胜观,以及牵涉到心性奥秘的五

道十地等等。


    正如上所说,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者追求的目标都是要揭示这个世界

的本质真理,而各自使用的方法不同,故两者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同。佛法已彻底明了地描

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面目,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至尊佛陀就已经彻悟宇宙的终极真理,达

到无上的智慧,照见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和一切空间的所有事物的本质实相,即明

了一切时空维数中万事万物的本相,即在深广无边的智慧中真实现见一切事物皆是缘起而

生,因缘具足则生,因缘消失则亡,有因必生果,有果必有其因,而缘起生的事物皆无有

不变的自性,无自性而本来平等,无我性而原本清净。


    而现代科学由於方法手段的局限性,还远远没有达到其所追求的目标。这种局限性表

现在物质特性的深入探索和精神本质的表层分析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自然科学领域偏执

於物质特性的现象,和社会科学领域偏执与精神有关的现象。这样,自然科学主要以人的

感官观察和仪器测量,即依靠显微镜等等的仪器,探索到仪器所不能继续探索下去的那一

步,就是科学家们所发现的最先进成果。不难看出,这种先进成果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与

片面性。不成熟性,是因为,当仪器改进後,探索的结果也会变化;而片面性,是因为,

感官和仪器只能触及表面现象,因而只能不断重复用较隐蔽的现象去解释表面现象的工作

,甚至对超过三维空间的事物就无能为力,只能借助於数理推算,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也

就局限於现象的□围,即用现象去解释现象,未能深入现象後面的本质,不能如实照见事

物缘起无自性的实相。另一方面,社会科学主要依赖於人的分别念,它没有佛教中息灭分

别妄念的禅观方法和发心修法,因此,依靠分别念的研究工作犹如火堆上面的不断上升的

烟,离火越来越远,越来越分散,最後不知源於何处。因此,目前社会科学也不能了解事

物的本质真理。


    但佛陀的智慧远远高出於这些最最先进的仪器所及,因此用超越分别念的觉性所证悟

的真理便远远超出科学家们的想像。如《华严经》中佛陀阐述了「一尘中有尘数刹」的道

理,这麽多个广袤无垠的刹土,含摄於这麽小的一粒微尘之中,便是用显微镜等现代先进

仪器以及通过凡夫寻思分别念所永远不能发现的真理。


    我们都知道,如今西方文明国家的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的便利,而西

方科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物质,但对人类精神方面的探讨研究非常鲜少。我一直认为物质

与精神的平衡发展,才能共创人类的美好。科学家们虽然用自己的分别意识作了实验和抉

择,但未深入研究内心世界的缘故,也不能得出一个亘古不变的可靠结论。由此在生活中

碰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时他们也就无法超越。他们一生中孜孜探求外境的真理并对社会

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当偶尔反观自己,产生出诸如「我是谁?」「心的本体是什麽?」

这一类问题时,便往往一片茫然。美国的沈家祯博士曾说:「根据我有限的知识,科学家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究竟什麽是我』的问题有一个答案,只对『我』提出了疑问,也

因此有的科学家对『我』并不如一般人的执著。」那时,如果了解了佛教义理,就可顺利

解决这类比较棘手的问题,在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中,处处都闪烁著有关精神论述的智慧火

花。因此科学家尤智表说:「科学和佛教真是世界上的两盏明灯,他们照破了世间的愚□

,解除了人们的迷执,使人类的智慧得以无止境的发展,而达到无上的正觉,可惜现代的

科学只限於明了物质的相貌,凡有关於心的部分,仍非借重佛教的一盏慧灯,不足以破除

迷暗。」


    一个社会,仅仅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仍是远远不够的,就像一个人,只是腰缠万贯而

缺少思想道德的修养仍会被世人认为病态一样。现代社会只注重发展物质,而忽视精神的

升华,甚至会背离人们起初的良好愿望而自吞苦果。如现代高科技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就为人类增加了许多恐怖与痛苦,科学家们只在其领域里从事研究,而不考虑研究成果对

人类的危害,便是缺乏慈悲的表现,而当没有慈悲的人掌握了这些高杀伤率的武器时,局

部甚至全部人类的灭顶之灾就会随时降临。而佛教的慈悲精神与之恰恰相反,德国著名的

哲学家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促进健康,不可以

仇止仇。」


    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更是大慈大悲,即以真挚的爱心与忘我的精神来救护、普度一切

众生。孙中山先生在《军人精神教育录》中也赞扬佛教「以牺牲为主,救济众生」。数千

年来,佛教信仰一直在社会各阶层绵延不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佛教慈悲精神的吸引。

摩尼·巴格西在《我们的佛陀》中说:「最让人吃惊的一点是,佛陀是一个冷静的科学大

脑与一颗饱含深切同情的热诚爱心的独特的结合体。今天的世界越来越朝向佛陀,因为,

只有他是人类良知的表率。」


    出处:http://www.zhihui.org/browse/kb_sdj/fjkxl/mulu.htm

--
    确定生命的无限相续,则人生种种现象,方有可能得到合理解答,
    人类行为价值,也有了切身的依托标准。

    在生命无限相续中,目前所作所为,
    都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果报均须自我承受。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dhcp-190.cc.HFU.edu.tw
Wed Jun 13 08:21:10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