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 传讲
堪布索达吉 译导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116)老婆罗门
□佛救两世 终证圣果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婆罗门,长大娶妻共享生活,生下一个孩
子,这个孩子长大後学习文字、婆罗门行为等十八种学问。婆罗门有个规
矩:四十八岁以前出家修梵净行(Brahmacari),四十八岁後还俗
(Uppabbajita)娶妻共享生活。後来,老婆罗门夫妇去世了,这个孩子按
婆罗门的规矩做,到四十八岁以後才还俗(Uppabbajita),娶了一位年青
貌美的少女为妻。但这个妻子常常不愿与老婆罗门一起生活,老婆罗门经
常不能满足她,她很想另找自己心满意足的男子,但又碍於自己丈夫在,
多有不便,想法让自己的丈夫出远门,再做什麽都方便。有一天,她就对
老婆罗门说:「夫君,你我一起生活这麽久了,家里一直是一无所有,这
样生活倒不如我回到娘家去。」老婆罗门温和地劝慰道:「你不要这麽说,
你不能去娘家,应该住在这里,我可以去别的地方找一些财物养你,你千
万不要这样……。」相劝了一番後,他就带上些乾粮外出。在外面,他找
到了很多嘎夏巴涅,心里暗自高兴:回去後肯定能讨到妻子的欢喜。可不
幸的是,在走到舍卫城的森林中,却被强盗们抢劫一空,他心里痛苦极了:
若再去找吧,怕是很困难,若回家吧,又怕妻子不高兴,活著是如此痛苦
不堪,乾脆在林中自尽算了。他便拿了一条长长的绳子准备去林中上吊。
正在此时,慈悲遍知的释迦世尊愍念:这位老婆罗门,若能出家修梵净行,
则能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刹那间,世尊来到了森林中的婆罗门前,
对他说:「你不要不作观察而随意行动,我可以给你财富。」世尊给老婆
罗门指点了一些宝藏,他得到很多的财物,高兴地回家了。世尊也返回了
经堂。老婆罗门回到家里做了广大的供养和布施,积累资粮。安乐的日子
过了很久,他心想:我能过上安乐的日子,全是承蒙世尊的慈恩,为报佛
恩,我应该在世尊的教法下出家。这样抉择後,他就去世尊前恭敬顶礼,
祈求传法,世尊为他传了相应的法,他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
了预流果位。之後,他又再三祈求世尊:愿在世尊教法下出家,受持比丘
戒。世尊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辞为他授了比丘戒,还
传授了一些教言,他自己精进修持後,灭尽了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老婆罗门先是十分贫穷,後来世尊
救了他的命,并给他指点,使他找到宝藏,作了广大的供施,之後又在世
尊的教法下出家修持,获证了罗汉果位?请世尊为吾等演说其前後因缘。」
世尊告曰:「诸比丘,不仅是今世,往昔我也曾救护过他,赐予他财富,
令行十善。那是很早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一位大自在部国王,他执政期间,
举国上下无诤无害,无□无病,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国王如理如法地治
理著,并以广大的慈悲心对待每位众生,上对沙门供养,下对婆罗门、贫
穷的人乃至飞禽走兽也是常做布施,整个国家奉行十善。国王也发愿把所
有的财产都布施给众生,诸天人、非人、护法神等都经常护佑著他,整个
国家是非常圆满。而他的邻国□黎宏国家的国王非常残暴,横徵暴敛,常
以很不如法的手段来治裁他的臣民,给臣民带手铐、脚镣、木枷、耳板等,
以各种酷刑来残害他们。他们很多人忍无可忍,就逃到大自部国王那里去
了。有一天,黎宏国王率众眷属出游,所走过的大大小小的城市森林、城
廓内外的居民们已是所剩无几,他怀疑地问手下:『我的臣民为什麽这麽
少?他们去哪里了?』手下禀告说:『国王,听说邻国的大自在部国王,
他如理如法地护持著国家,在他手下生活,非常安乐。所以,我们国家很
多人都去大自在部国了。』黎宏国王闻言,生了大嗔恨心,立即准备四大
军队进攻大自在部国家,欲消灭大自在部国家。大自在部国王得知後,召
集了文武百官,告诉他们说:『各位重卿,听说黎宏国王已率四大军队准
备进攻我国,迎战也没意义,我也不愿意,你们觉得走投无路,可以降服
於他,愿去他国可以去,我本人不愿在短暂的人生中造很多恶业,我可以
舍弃王位等一切,走进森林中穿树皮、吃水果、喝净水,与野兽一起生活。』
大自在部的国王看到大臣们都跑了,觉得自已去森林里的因缘已成熟,便
独自去了森林里,以水果和净水为生。(译者:有些人舍弃了自己原来的
荣华富贵,来到雪域净地苦行,有时生一念後悔心,把自己仅有的一点苦
行的善根功德都摧毁了。所以,不能後悔。经常要想一想,我等大师在因
地是怎样出家、怎样苦行的?这样对自己会有很大的促进。)黎宏国王询
问大臣们,得知大自在部国王独自去森林中了,便收集了所有的财富,自
己作了分配,并迁都於鹿野苑,自立为当地的国王。
当时,在他城旁边有一位贫穷的婆罗门,需要抚养很多子女,又时
逢天灾,无以养家糊口。他听说了鹿野苑有一位大自在部国王具有大慈大
悲心,肯布施穷人,便决定找大自在部国王。等他到鹿野苑,大自在部国
王已经去森林中了,他左思右想,又追到国王苦行的森林中。正在苦行的
国王见到婆罗门乞丐来,温和地和他交谈,用水果和净水热情地招待他,
问道:「你为什麽来到这个苦行的森林中?」他凄惨地对国王说:「国王,
我们那地方遭到了很大的天灾,我又要抚养很多孩子。现在,我确实无法
生活下去,从别人那里听说您是个大菩萨,就特意来您这里想讨一些布
施。」大自在部国王说:『难道你没听说我现在在苦行吗?以前我可以布
施,现在我自己都没有吃的了,也没有什麽可布施给你。』听了这些,婆
罗门失望得不能自抑地昏倒在地上,慈悲的大自在部国王给他□一些凉
水,他渐渐地苏醒过来了,可他想:在这里得不到以什麽维生的财物,回
去也是很痛苦,我还不如自尽算了。他便拿了一条长长的绳子,到林中的
深处准备吊死。这时,慈悲的大自在部国王见到了,对他生起了很大的悲
心(Karuna),想:我现在确实没有一点财物布施给他,但是,如果把我捆
起来让他交给黎宏国王的话,也许黎宏国王会奖赏他一些财物。然後,他
对婆罗门说:『你不要这麽做,我给你想办法,你把我捆起来,交给黎宏
国王,他会给你一些财宝的。』〔译者:大家想一想,世尊在因地修布施
(Dana Paramita)、忍辱度(Khanti Paramita)时,是如何对待众生的,
假如是自己的话,会不会像大菩萨那样,对众生心怀珍爱之情?常常口中
诵『诸佛如何发心,我亦如何发心』,仔细地思维一下,究竟做到了几分?
在人格上有多大的差异?自己经常静静地思维思维。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用真正的爱心不偏地慈爱每个人乃至每个小小的生
命。否则,只是一个名称上的佛弟子而已。〕『我怎麽敢捆大国王?』『没
什麽,你现在只有照我说的这样做,才能得财物的。』婆罗门始终不忍心
捆他,他就把自己捆好,交给婆罗门带到鹿野苑,很多人见到了,禀告了
黎宏国王。黎宏国王半信半疑地去王宫门口看看真假,婆罗门就告诉黎宏
国王:『陛下,你的敌人我已在林中捉到了,交给您吧。』『你从哪里得
到的?』『陛下,在苦行的森林中得到的。』黎宏国王想:大自在部国王
身体那麽高大,他那麽矮小,不可能捆绑他,肯定是大菩萨自己捆起来的。
他就对婆罗门说:『你要如实地给我招来,否则,我是不会给你什麽的。』
婆罗门不得不将事情的原委如实地回禀了黎宏国王。听了这些,黎宏国王
不禁对大自在部国王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他对众生竟然有如此的大悲心,
我自己太惭愧了!便对大自在部国王祈求:『我以前做了很多错事,不应
该争夺您的王位。』并把皇袍皇冠交给了大自在部国王,请他重上狮子座,
治理自己的国家,黎宏国王带著自己的眷属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了。大自在
部仍旧如理如法地护持自己的国家和善待自己的臣民们。他打开国库取了
许多宝藏给那位穷婆罗门。诸比丘,你们是怎麽想的?当时的大自在部国
王就是现在行持菩提的我,当时的穷婆罗门就是现在的老婆罗门,当时也
是在他贫困得想自尽时,我救了他;今生也是在他欲自尽时我救了他,并
使他获证了究竟圣果。」世尊如此宣说其前後因缘。
出处:《百业经》
http://www.palyul.org.tw/palyultaipei/selectedd_articles/hundred.htm
--
确定生命的无限相续,则人生种种现象,方有可能得到合理解答,
人类行为价值,也有了切身的依托标准。
在生命无限相续中,目前所作所为,
都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果报均须自我承受。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dhcp-190.cc.HFU.edu.tw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