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思想史的探讨
江灿腾
一、前言
净土思想是人类恒久追寻的理想之一,面对著生命的无常、痛苦和脆弱,心灵
中不期然而然地会浮现出永恒无忧的安乐乡之向往。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代表西方净
土的阿弥陀佛,意即:无限的寿命、无限的光明,以宏大的愿力,接引念佛信众往生
,免於再次沈沦苦海,正是为广大的民众,带来无限的希望。台湾佛教徒盛行弥陀的信
奉,实有其原因。
如追溯大乘佛教的思想发展,修行方面:有所谓难行道,靠自力解脱;以及
易行道,靠他力解脱(注1)。但两种解脱方法间仍有共通之处,亦即解脱者本身都必须
对佛教有深刻信仰,愿意尊从佛法的指示而修持,差别□在於修行者的选择:是靠自
己的颖悟和苦□而成道;或是靠念佛而得弥陀愿力的帮助以往生。净土宗的成佛之道,
自唐宋以来,专弘西方弥陀净土信仰,通常都列入他力解脱的易行道。
不过,从大乘佛教的普度精神来看,解脱者与未解脱者的命?#092;是一体的,
在一个苦难的世界中,菩萨是不能独其身而成佛的,必须协助过那些最需要救助的平凡
民众,乃至六道轮回的饿鬼、畜生等,都一一脱离困境,而後才成其佛果正位;否则
,就会被讥眨为自私自利的声闻小乘。在原始佛教的发展中,著重僧伽生活,有避至丛
林修行的倾向,由於专心修□,无法分心再营生活,因此接受社会的供养、布施、成
了修行者的维生之道。修行者则以本身体验到的哲理,向社会大众宣说,以解彼生命的
疑惑和痛苦,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大乘净土思想的兴起,由於宗教性的
信仰面太浓厚,太简易,太普及,相对於其他注重禅思与哲理的宗派,不免有贬低修行
者的苦□价值,於是成了被批评的对象。不过净土思想仍持续扩散,与各派互相融合
、谅解、互补短长,这就是所谓「禅净双修」或「禅净合一」的主张。从五代时期的永
明延寿(904-975
A.D.)著《万善同归集》以来,融合的思想就逐渐成为中国近世佛教的主流
。明末的莲池大师(1535-1615
A.D.)著《阿弥陀经疏抄》,以华严理事一心的义理,诠释禅净融合的思想,
发展到最高峰。稍後的藕益智旭(1599-1655A.D.)著《灵峰宗论》,以天台教义修正
莲池大师的禅、净融合思想,而其根本立场未变。此种思想,持续到清末、民国以後
,由印光大师再度发扬光大。不同的是:禅净融合的主张,因禅宗的没落,不再被强调
;西方净土的念佛法门成了主要的趋势。
然而,近代的中国是多灾多难的时期,国势衰微,人心思变,政治革命、社会
革命、文化革命、宗教革命等思潮和行动,相继涌起,传统的中国佛教,一方面因社会
的责难而遭受严重打击,「庙产兴学」成为普遍的呼声(注2)。面临如此困境,佛教界
亦开始反省和自新,因此有所谓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改革?#092;动,强调各宗皆
正,全面复兴;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和领导僧伽教育改革;此外又与南京「支那内学
院」的欧阳竟无等复兴印度唯识思想的主张激辩。太虚大师的精神轰轰烈烈,事业却未
竟全功
。因为中国传统的净土信仰形态,基础稳固,依然未变。另外,太虚大师在
佛学革新方面,本身亦未见突破,仍循中国传统祖训的路线,难以开创新局。
太虚大师门下有所谓四杰:印顺、法舫、芝峰、法尊。其中以印顺法师在义理
上的研究最为卓越。印顺法师著作等身,学养缜密渊邃,非太虚大师所能及(注3),在
佛学造诣上亦超过了「支那内学院」(注4)。印顺法师的成就偏在义理,是一位杰出的
佛教学僧(注5)。这已是佛教界和非佛教界一致认定和推崇的事实。但印顺的著作中和
本文有关者,是所谓的《净土新论》----在台湾佛教界掀起激烈反对声浪的一本受争
议的著作(详後)。不过,就内容而言,仍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传统净土信仰作反省
的,一部最有系统、最深刻的杰出著作。这是民国四十年冬,讲於香港青山净业丛林
,但主要流通区应在台湾(注6)。
台湾佛教的信仰形态,除早期的斋教和日据时代受日本影响的佛教外, 光复後
自大陆来台的中国佛教陆续传入,这当中有传统派,也有革新派,
但主要的影响为传统派,所宏扬为西方弥陀净土的持名念佛法门,成为社会
普遍的信仰。 印顺法师是在教理上起革命的理论大师,
但其与信众的接触面,远不及传统派,所以《净土新论》中一些强烈批评传
统派的说法,
无可避免会遭受传统派强大的抗拒,甚至有大批烧毁其书者(注7)。这样的激
烈反应,到底是基於一种甚麽样的心理?或者,反过来说,《净土新论》中宣扬了何
种理念,
而导致传统派的抗拒?对研究佛教思想史的人来说,是值得注意的课题。
事实上,台湾佛教界对净土思想的激烈反应,也不限於《净土新论》而已。例
如陈建民先生批评「带业往生」,又是一例。民国六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起一连五天
,陈建民先生假台北市建国南路净庐地下室,主讲「净土五经会通」。讲演纲目分十
一章,第二章是罪福会通,提出,「带业往生」一句经文无载,批评古德提倡无据,主
张以「消业往生」代之。由於涉及传统信仰权威,引起佛教界的大风波,各种责难和
商榷的文章纷纷出现。後来由天华出版公司收为《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一书,由祥云
法师主编,列为天华璎珞丛刊第五十九种。蓝吉富先生後来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时,
虽收有陈建民先生的《曲肱斋丛书》(注8),但对陈氏这方面的作品,仍心存犹豫(注9)
,仅将论战文章的部份,附在丛刊另册处理(注10)。
类似这样的事件,背後涉及的思想层面都是相当复杂的,本文计划加以探讨;
但为集中处理单一事件,此处□就《净土新论》一文分析。另外,连带讨论杨白衣先生
、圣严法师和张澄基教授的著作,以互相对照。由於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这一
领域,过去未见有人深入分析,本文首次尝试,见解不确、资料不够、推论不谨处,所
在皆有。希望高明之士有以教之。
二、有关探讨《净土新论》的使用材料说明
材料的介绍,应从印顺法师的著作开始。除《净土新论》外,印顺法师的净土
研究, 还包括了〈念佛?#092;说〉(民国 42
年冬台北善导寺讲)、〈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在菲律宾佛教居士林讲,
年代不详)、〈东方净土发微〉、〈东山法门的念佛禅〉等,
都是延续《净土新论》的观点而来。 以後加入了一篇〈宋译楞伽与达摩禅〉
,而成为《净土与禅》一书, 列入妙云集下编之四, 正闻出版社出版(注11)。
此外妙云集的其他著作,也有助於说明作者的思想立场,将於涉及讨论时,
再行提及。
其次要提到的是:杨白衣先生和圣严法师的论文。杨白衣先生的论文是〈净土
的渊源及其演变〉、圣严法师是〈明末中国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皆发表於《华冈
佛学学报》第八期(民国74年10月25日出版),为近代中国佛学以现代学术论文方式
撰写,关於净土思想史方面的重要作品。杨氏批评传统净土思想的态度上,明显的是遵
循印顺法师在《净土新论》中提出的观点,而更加激烈。
但杨氏的论文另有几个特色:一、是大量引用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 二、是全
面性的检讨了中国净土宗主要大师的思想。
三、是介绍韩国人新罗金和上无相禅师念佛法门。 可以说是国内这方面仅有
的一篇,应给予高度的评价。
圣严法师是专研明末中国佛教的权威,上述的论文,原是博士论文《明末中
国佛教之研究》後一系列关论文中的一篇罢了。不过此篇论文的特色,
主要是关於明末净土宗人物的文献资料的精细排比,以及各家思想内涵的介
绍, 对於了解当代净土思想转变前期的背景,饶有帮助。
圣严法师另有〈净土思想之考察〉(载《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民国72年7月
31日出版),及《念佛与助念》的小册子(民国76年6月参版)。虽然前者只是就净土
经典文献的整理与介绍,
後者是通俗性的净土演讲,但因作者的学术背景及著作的流传甚广(例如《
念佛与助念》单是参版即印一万册),故文内所流露的兼顾传统与现代的折衷态度,亦
可作为理解当代净土思想新动向的重要指标之一。
张澄基教授的《净土今说》(慧炬文库之四十八,民国 71 年 3 月出版),是
感情重於理智的经验之谈。 以张氏钻研佛学哲理之渊博,修行法门体验的深刻,
并熟悉世界其他宗教的经典,却在晚冕年自供其对净土思想的向往,实有深
刻的意义在。
对於批评净土信仰为他力佛教,是怯懦者的易行道等责难,张氏的例子是值
得加以思考的。
印顺法师的《净土新论》,曾有日人□吉慈海的介绍文章一篇(注12),但其中
多为所评书的内容说明,很少□吉本身的评论,不易清楚日本学界的看法。此文已有中
文翻译,收在《法海微波》一书里(注13),读者可以自行参看。值得注意的是:印顺
法师在接见□吉时,所提及《净土新论》的一些话(详後),从中可以窥见印顺法师对
於此书所遭受待遇,是相当在意却又无可奈何的激动心理。
以上这些著作,是台湾学术界关於净土思想讨论,比较重要的作品。作者本身
都是有代表性的佛学专家,在佛教界享有盛誉。文殊佛教活动中心的负责人洪启嵩先生
在本文初稿讨论时,曾说:「台湾佛教界还是印光大师和李炳南居士影响下的净土信
仰,其地位未受动摇。」(注15)洪氏说法由於欠缺完整的田野资料,很难加以赞同或反
驳。但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讨论变迁的部份,意义更大。因为可以了解思想发展的
脉终;至於其社会意义,亦可由於检讨而反映出来。没有变迁的部份,也许无法深论,
但从不同观点的对照中,仍可显示其被社会支持的原因何在?总之,本文即以上述材
料为讨论素材,不过份汗漫广涉。
三、关於净土思想渊源的检讨问题
●杨白衣先生的观点
在讨论《净土新论》的思想内涵前,因涉及到许多文献考证的问题,而杨氏之
文中有甚多日人成果,故暂先引用:
在佛经之中,言及有关净土思想的资料,□田宏达博士曾作过详细的统计,并
发表於《原始净土思想研究》一书之中,合计有:汉译经论二九○种,梵文经论三十一
种,但从未有一部阿含部的原始经典,是言及净土思想的经典。自後汉至元代汉译者
七十五人之中,其出身也大多为西域或北印。这也说明了净土思想的确来自北印或中亚
一带。因该地流行,故他们带来的都是这一方面的经典。这与《般若经》之来自南方
,经西印流传至北印,恰好成一对比。....
最初专弘阿弥陀佛信仰的《大无量寿经》与《阿弥佛陀经》,中村元博士与平
川彰博士二人都推定为成立於西元一四○年左右。
果真如此,则适值《般若经》流传北印後不久,尤其是与《金刚般若经》的
出现同时,故《无量寿经》的内容,
与《金刚般若经》的思想有很多类似,无不强调菩萨的基本态度 -- 离一切
相,应无所住而利益一切众生, 或强调「乃至一念生净信」。....(注15)
杨白衣先生又根据望月信亨博士在《净土教起源及发达》一书中的考证资料,
指出《无量寿经》的成立,的确受到《般若经》和《法华经》等影响。
例如阿弥陀佛的发愿 ---- 《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为二十四愿,
《无量寿如来会》、《悲华经》为四十八愿,梵文本、藏文本均为四十九愿
等,则是受到《道行般若经》的发愿影响而来(注16)。
因此杨先生认为佛教的净土来源,是印度文化中各种蓝本的集合。 佛教徒「
绞尽了脑汁,综合一切作模式,创造二种净土。
一为利乐现生的净土,其代表是药师佛的琉璃世界,东方代表有光明的前途
。 二为利乐来生的净土,其代表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代表幸福的归宿。
因为:日出东方,犹如一天开始,人要怀抱希望,向著理想前进。
日没西天,犹如一天工作完毕归家,要有甜蜜的幸福的归宿。这原为人梦寐
以求的理想人生。」(注17)
●印顺法师的观点
有关上述杨先生的看法, 在印顺法师的《净土新净》中,其实早已提到了。
然在印顺法师的观点里,弥勒的净土与清凉的月光有关(注18),而弥陀信仰
则是「太阳崇拜的净化。」(注19)阿弥陀佛如太阳的光明,是永恒的究竟的光明藏。
弥勒菩萨如月亮的光明,月亮是在黑暗中救济众生的(注20)。 从切身处世的
现实世界来说,印顺法师推崇弥勒净土较为切合实际。(注21)
●印、杨两人的观点分析
如与传统相比,有三点新的转变:
(一)这是受近代文化理念和重视文献风气的影响,而对传统经典权威性产
生的质疑。在传统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佛经皆是佛陀金口所说,法门虽然繁多不一,
但皆是佛陀金言所造,权威性是绝对的:如今则透过文献和思想史的研究,而看出其
逐渐形成的历史轨迹,其正确性是相对的。
(二)由於净土渊源非然出自原始佛教,则西方弥陀的愿力尽管宏大,信仰
者众,但也仅显示出其宗教思想的一面而已,在现代文化背景中,其价值有待重估。
(三)传统净土祖师的诠释权威,开始受到强大的挑戢。印顺法师坦白说:
「我讲的净土法门,多是依据印度的经论,并不以中国祖师的遗训为圣教量。」(注22)
即是最好的证明。
四、对传统西方净土念佛往生的检讨问题
●印顺法师的观点
对此问题,《净土新论》一始,就强烈批评道:「一般人听说净土,就想到西
方的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然佛教的净土与念佛,不单是西方净土,也不单
是称念佛名。特重弥陀净土,持名念佛,是中国佛教,是承西域传来而发展完成的。
」(注23)印顺法师提出这种看法,
是依据印度的经典(注24) , 从全体佛法的观点(注25),来加以检讨的。 其
中很可以看出对传统中国弥陀净土的不满,而思有所扭转。
印顺法师认为:净土就是真善美的庄严净妙的世界,也是人类共同企求的理想
。大乘佛教不能无净土,但是中国的净土信仰,不能抱持净土是自已与环境同时净化成
庄严世界的理想,於是有了以下的偏差:
(一)特别重视上生兜率天净土,而忽略了实现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注26)
(二)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既代表一切诸佛的共同德性;又能适应
众生无限光明与寿命的要求。但「现代修持净土的,每著重在极乐世界的金沙布地、七
宝所成等,这在弥陀的净土思想中,显见是过於庸俗了。(注27)
(三)求生阿□佛土,著重在胜义智慧的体证和空寂----这是和般若思想相
应的。
但是中国流行的大乘佛教,重视念佛及净土,却对这一方面太忽略了(注28)
。 「中国的佛教,始终是走向偏锋,不是忽略此,就是忽略彼。
如禅者的不事渐修,三藏教典都成了废物;净土行者的专事果德赞仰, 少求
福慧双修,不求自他兼利,只求离此浊世,往生净土。
阿弥陀佛与净土,几乎妇孺咸知;而东方的阿□佛国, 几乎无人听见,听见
了也不知道是什麽,这是净土思想的大损失!」(注29)
(四)对於药师佛的东方世界,中国人有一特殊意识,认为东方象徵生长的
地方,代表生机,一变而为现实人间的消灾延寿。阿弥陀佛在西方,代表秋天,属肃杀
之气,是死亡的象徵,故在中国人心中,西方净土使人误会学佛即学死,忽略了原先
代表无量寿无量光的圆满。(注30)
(五)中国人不知道庄严净土,不知净土何来,但知求生净土,是把净土看
成神教的天国了(注31)。
(六)王龙舒误改《无量寿经》,认为不发菩提心,仍可以生极乐世界,
是误解经典本义,(注32)「这样的误解,不但不能勉人为善,反而误人为恶
了。」(注33)
(七)中国的净土学者,将称名与念佛合一,但在经中,两者其实是各自分
开的。(注34)
(八)称名念佛成为中国唯一的念佛法门後,虽有普及教化之功,却大大的
导致了大乘法深义大行的被忽略了。(注35)
(九)易行道成佛难,而从来的中国净土行者,以为念佛一门,无事不办,
是不了解龙树说易行道的初衷。(注36)
以上的这些批评,是关系著印顺法师的时代意识及其心理反应,稍後再加交代
,使这些批评的背景更为清楚。
●张澄基先生的观点
张澄基先生所写的〈净土今说〉?#092;显易懂,但有他个人深刻的体验。 〈净
土今说〉原是《佛学今诠》的最後一章,但几场大病之後,心情有很大的转变。
他坦承这篇文章「感情的成份远过於理智,主观的成份远过於客观。」这是
他经过几近半世纪「学佛」生涯後的回顾,心中充满怅惘,因此对净土的看法大部份从
个人的经验和心情的感受出发。
他也不否认这不是纯粹的学术著作(注37)。但吾人认为:真正的宗教修持,
当是如此。 而主观的心情加上经验,更提供了一个「真实」未掩饰的分析素材。
此外张氏的观点,如果用来对照印顺法师的见解,可以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
来思考。现将其观点条列如下:(注38)
(一)在菩提道上努力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得到成就的,为数甚稀。
(二)世事失败的人,可以在佛法中找到希望和慰藉;但是在佛法中失败的
,只有净土才能给予最後的希望和凭杖。
(三)大乘佛法中,能实际派上用场,不需要过人禀赋、明师、机缘和充足
的福慧资粮,所能应用的,只有「易行道」的净土宗。
因为?#092;显易行,是人人可以行持的教法。
(四)生死的问题,虽然迫切,但在宗教上能明白自处的人不多。「难行道
」在农业社会已只有很少的人,才行得通;如今工业社会混乱、紧张、繁忙、更只有「
易行道」能对大多数的人有用。
(五)不谈成佛作祖,不谈往生极乐,不谈念佛三昧,仅凭一股信心和不断
的努力念佛,就能在现世中,得到佛力加被下所产生的祥和、安全和悦乐感。
(六)净土宗的心体乃在一个「愿」字,包括佛本愿和吾人的意愿,两者愿
力合和,才有效果。
(七)就最低的水准来说,任何人只要对阿弥陀佛至心信乐想念十次(或一
次)佛像,或称念十次甚至一次佛号,即能往生了。但犯了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
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人,除非临终时遇善知识教使念佛,否则不能
往生。
(八)净土三经对极乐世界的描写, 有印度文化的成份,但其实只是想告诉
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是良好的修行之处。
(九)西方是日落之处,代表归宿,故以工作为宗教行持的方向,众生才能
专心,但这只是一种方便说罢了。
张氏的诠释,是从一般人的需要出发的,标准很低,但可能较近实际的信仰状
态。印老的标准极高,那是对佛门僧众说的,预备为法师的人,理应如此。
●杨白衣先生和圣严法师的观点
杨白衣先生的意见,接近印顺法师的观点,但更为激进,故对传统持名念佛的
「易行道」批评不遗馀力(注39)。相反的,尽管圣严法师是有深湛佛学素养的学问僧,
但在台湾社会推行助念念佛,在很多实务方面,接近张澄基先生的看法。吾人以为这
不牵涉对错,而是对像为谁的问题。例如印老佛学知识,独步当代,说法圆融应机,但
如面对坐游览车而来的信众,恐也要退避三舍了。
提出学理和面对凡夫,是两层次的问题,应一并加以考虑,才是有用之学。杨
先生和圣严法师的意见,也可做如是观。
不过杨先生在论文中介绍「金和尚无相禅师的念佛法门」,是一大贡献。(注40
)
金和尚无相禅师是新罗人,为第三王子,俗姓金,於本国群南寺出家受具後,
於开元十六年(728
A.D.)入唐,谒当时的皇帝玄宗,而被派住於禅定寺。以後至四川师事资州
德纯处寺处寂禅师(五祖弘忍法嗣)而得其印可。
师常行头陀行,居住天谷山石□下。後复住成都府净众寺,弘扬根据《大乘
起信论》的念佛法门达二十年之久。
其念佛的方法,使用「无忆」、「无念」、「莫忘」三句之授戒与独特的引声
念佛,故称为净众派念佛法门。每年十二月与正月,常集僧俗男女举行引声念佛法门。
所谓引声,就是尽一口气直平到绝声为止的念佛法,并且必须「无忆」、「无念」、
「莫忘」。
金和尚将「无忆」配戒;「无念」配定;「莫忘」配慧,以三句配三学,说是
达磨直传的总持门。
「无忆」就是不追忆、执著过去的意思。
「无念」就是不用心於未来之荣枯的意思。
「莫忘」就是常保持此种明确的意识。
这三句话的要诀,就是要人心不受客观事物所迷,而能过著清净明快的生活。
另外,此派的特色是,传授的仪式。首先要订日期,而且要一两个月前牒示,
集合僧俗男女於道场,礼佛忏悔,期间为一七或三七、五七,然後授法。
此种念佛法,与目前流行於台湾和东南亚一带的「打佛七」关系很深,值得重
视。
圣严法师在《念佛与助念》的小册子里(注41),也将此法介绍,可作为当前台
湾净土思想新动向的一个例子。亦即传统的再现,同样深受重视。
五、《净土新论》所涉及的时代意识与印顺法师的净土思想变迁之关系
本文前面说过,要讨论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首先必须环绕印顺法师的
《净土新论》来讲。
然而,吾人在前面也提及印顺法师的《净土新论》是有感而发的,并且简单的
交代了民国以来佛教发展面临的处境。但是,深入的探讨,则发现印顺法师的《净土新
论》和时代的意识关联,远较吾人所提者,更深、更广。如果说,印顺法师的一生学
佛、著述、佛法,皆有个人独特深感的时代意识在,应不过言。以下分别加以探讨:
●从《印度之佛教》到《净土新论》的思想发展
追溯渊源,印顺法师在《印度之佛教》一书中,论其编述之缘起、方针与目的
时,已说得非常详尽(注42)。综合〈自序〉中的全文内容,吾人可以看到当代中国佛教
的第一理论高僧,是经历了如何心理变迁,以及所回应的时代压力。
印顺法师从早期深信圆融为中国佛教独得之秘,到拒斥之为佛法末流,是抗战
时避难四川缙云山时所兴起的反省结果。因当时广大的佛教信众,无以解国族之急、圣
教之危。於是印顺法师反求诸己,是否有所未尽?
民国二十七年冬,一代哲学大师梁漱溟访印顺法师於缙云山,自述其学佛中止
之机,亦提到此时、此地、此人的问题。更使印顺法师深思:是否佛法有不善之处?然
後读《阿含经》时,看到「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之句,有所入。以释
尊本教,立三世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特以人类为本。故为之喜极而泪。
二十九年,在贵州,同游张力群氏,因太虚大师和王公度氏辩「印度信佛而亡
」的问题,举以相问:何以佛教流行千六百年後,有广大信众之教门,竟日渐衰竭?印
度佛教的衰灭,是否末流伪杂有以致乎?印顺法师当时无以应。後又遇释慧松法师归
自海南,访印顺法师於贵州,攻难梵佛一体的杂滥。於是:
自尔以来,为学之方针日定,深信佛教於长期之发展中,必有流变而失真者。
探其宗本,明其流变,选择而洗□之,愿自治印度佛教始。察思想之所自来,动机之所
出,於身心国家实益之所在,不为华饰之辩论所蒙,愿本此意以印治度之佛教。(注43
)
印顺法师一生的治学态度,可以说皆由其返归印度佛教本义一念而发。此所以
他对「真常唯心论」素发无好感;对中国的三教同源论,斥之为末流(注44)。他认为:
师事龙树革新僧团之志,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摄取後期佛
教之确当者,也许可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
以上是民国三十一年十月三日,在四川合江法王学院所写的语句(注45)。 再过
九年,大陆已沦共,而於香港讲《净土今论》,亦不外是这个本愿。
此见其自供「本之印度经典,不以中国祖师言为圣教量」的说明,即可明白
大半。(注46)
●从太虚大师到印顺法师的思想转变
《净土新论》也可以说,是对中国近世佛教的总反省;或者说,是印顺法师对
中国佛教本质与印度佛教差异的不满。这涉及到文化史的价值观问题,印顺法师的观点
并非没有商榷的馀地,但因超出本文□围,不拟讨论。然而,在中国近世佛教的发展
上,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两者的钜大差异,则罕有人论及。其实这个问题,依然涉及到
中国佛教本质的问题,在印顺法师的观点中,太虚大师的中国佛教复兴?#092;动,有
一无法突破的瓶颈,则太虚大师所理解和宣扬的,依然是中国传统的佛学思想,有其先
天性的限制,故即使太虚大师尽力研究佛学,而不从事僧伽教育的改革?#092;动,仍
然脱不出这个圈子(後详)。
所以印顺法师实际上在太虚「人生佛学」的「旧瓶」中,装了自己的「新酒」
。一般学术界的看法,只是区分两人成就的领域不同(注47),而很少指出两人在思想上
的钜大差异。
本文中则主张:印顺法师的思想, 绝非承袭太虚大师,而是对其批评,并展
开自己的理论体系。
如不理解这一点,纵然读尽印顺法师的所有著作,亦是枉然。并且也掌握不到
《净土新论》背後的真正心理动机。
印顺法师与太虚大师因缘至深,两人皆能欣赏对方的长处,自是无庸赘言。但
两人之中,印顺法师实较被动,他对太虚大师的热忱相邀,可以说盛情难却(注48),於
是长期在太虚门下做事。然而,印顺法师在思想上的独立性,却有特殊根源。
印顺法师的独特性是建立在本身对佛教经论的深刻研究上,他的心思细密敏
锐,因长期大量披阅汉译佛典(注49),
追溯佛教的根本精神,而後提炼出证据坚强的主张:一是缘起说的绝对正确
性; 二是诸佛皆不离人间成佛。
前一主张,使他对龙树的空观哲学,精解卓群;後一主张, 则经由前一主张的
理论基础,而後确立其对人类社会教诲的有效性。
换句话说,在透澈了解缘起说後,人类在成佛的道上即可坦然而行; 亦即:
违背缘起说,则类同神教,非佛本义,对人类社会教诲的有效性即失据。
从而,一个佛教徒,□要发愿理解上述理论,则不论他从事何种行业,
都可以发现它的有效性,点点滴滴,大小无碍,人人可以据以扶助他人,而
完成社会至善的改革目标。 所以,印顺法师批评成佛不必西天;
弥勒净土犹胜弥陀净土;人生的佛教高於人死的佛教;大乘菩萨的普度亦须
即当下人间而完成。----
这样的佛学诠释,不用说,是延续《印度之佛教》的那篇〈自序〉精神而来
。 无可避免的,
便要批评强调心性论的中国佛教,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的思想,遂必须分道
扬镳。
印顺法师的庞大著作,所要说明的,也不过上述的这点微意,《净土新论》
的背後心理动机,也是由此而来。
或许有人要问:如此推论,何所据而云然?
(一)《印度之佛教》的那篇〈自序〉,是纲领。
(二)收於《无诤之辩》的〈谈入世与佛学〉这篇,是本文解说的主要依据
(见妙云集下编之七,民国 65 年 1 月再版)。
印顺法师的这篇文章,是读澹思(张曼涛)在《虚大师上生二十周年纪念专号
》的〈太虚大师在现代中国史上之地位及其价值〉一文後,
内心百感交集,一时不能自己,於是驱遣文字,雄辩滔滔地表达了他对太虚
大师的精神、思想学问的看法。 如果对照印顺大师在《华雨香云》(妙云集下编之十
,民国
62 年 8 月重版)那五篇纪念太虚大师的文章:
(一)〈向近代佛教大师学习〉(原书页 277-282 )、(二)〈革命时代的太
虚大师〉(原书页 283-298 )、(三)〈我怀念大师〉(原书页
299-308 )、(四)〈太虚大师菩萨心行的认识〉(原书页 309-338 )、(
五)〈略论虚大师的菩萨心行〉(原书页339-348 ),
则会发现:〈谈入世与佛学〉这篇才最接近作者本人的看法。
可以说作者生平的思想表白,最有体系、最坦然、最有力的、非这篇莫属。
这篇文章後来又有张曼涛的〈读《谈入世与佛学》後〉一文,收在〈法海微波〉一书里
(正闻出版社,民国
76 年 6 月初版,页 43-94 ),对印顺法师的一些论点有所答辩。但印顺法
师主要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澹思的文章不过是借为引线而己,不太相干涉。
这篇文章的本文,分成大部份:(一)谈大乘精神----出世与入世;(二)论
佛教思想----佛学与学佛。由於文中精义太多,此处乃浓缩归纳为两点:
甲、澹思说,中国佛教史上,只有太虚大师真正实践了大乘佛法的入世精神;
又说中国佛教传统,就思想方面言,犹有胜於印度佛教的教理体系。而虚大师生平亦认
为释迦以来真正之佛学,现今唯在中国;却又说:中国佛教徒所说的是大乘理论,行
的是小乘;□兰、缅甸等国的南方佛教,所说虽是小乘,但所修却是大乘行。(注50)
----这当中显然有矛盾的成份。中国佛教的思想,千百年来,是作为信仰来信
受、奉行的,怎能如此言行不一?
----印顺法师加以分析,认为:(一)出世解脱,从早期佛教以「一切缘起」
,勘破自我,得大自在的教法,因基於生活的现实出发,论理是无分在家出家皆可奉行
。但实际上,以僧伽为中心的教团成为时尚。不过有解脱经验的僧侣,一样回过头来
游行教化,弘法利生,并未脱离佛教的基本立场。(注51)
----时日既久,僧侣中心的佛教,排斥世间,精心修炼,漠视说法与布施,
於是和民间的信众疏远。然而,民间的信众涌起了以释迦修行的菩萨风□,和成佛入世
说法的慈悲为表率的大乘思潮,贬斥旧有形态的佛教为小乘。大乘理论的特点,是世
间不异出世间,生死即涅盘。从法性空观来消融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以佛菩萨为轨□
,布施成为首要道品,慈悲为必要的内容。在这种空观解脱中,由於菩萨的慈悲、启
迪,人们不必急於厌离趣入,即得空慧解脱。
----但是,大乘思潮发展後,由於菩萨的不求急证,一般人要在生死海中沈
沦太久,於是急於成佛的「自利急证」的精神又复活了。特别是在中国的佛教,以「至
圆」、「一即一切」,「举一全收」的理论,不实际向事上做救众生、布施、庄严佛
土的大事业,却从内省的「心」上去追求和解决。参禅、念佛的法门可以简易至顿,即
身成佛。(注52)。
这就是中国佛教的本质!印顺法师语气尖刻嘲讽,大加鞭挞,字後的无奈和
悲苦亦不难想见。
----接著他提出出世而不离世间的见解,以大乘信愿和空胜解结合,藉菩提
心种的内熏力,而归向佛道。印顺法师说:急证精神的复活,根源於印度;但专心一意
於自求解脱,并视福德、慧解与本分无关,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他认为中国佛教缺乏
:生而幸闻(佛)法,幸得出家,死而无憾的胸襟。也少有人说:以此礼佛因缘,闻法
因缘,听法供僧因缘,持戒因缘,将来一定解脱,一定成佛;充满信心与理想,而生
活於三宝光明的摄护中。(注53)
他认为:古代的佛教大师中,如玄奘求法和译经,是入世的正行。 「凡真从
悲心激发,为法为人,而学而修而教,站在比丘、比丘尼的立场,
尽比丘、比丘尼本分,整理僧制、统摄大众、阐扬法化, 为甚麽不能称为入
世?中国佛教入世精神的衰落,问题在:轻视一切事行,
自称圆融,而於圆融中横生障碍,以为这是世间,这是生灭,都是分外事,
非要放下这一切,事心於玄悟自修。 这才橘逾淮而变枳,普遍地形同小乘。
问题在:在家学佛,不知本分,一味模仿僧尼,这才不但出家众不成入世,
在家学佛也不成入世。 这真是中国佛教的悲哀。(注54)於是他大声疾呼:
菩萨遍及各阶层,不一定是喧赫的领导者。 随自己的能力,随自己的智慧,
随自己的兴趣,随自己的事业,随自己的环境:真能从悲心出发,
但求有利於众生,有利於佛教,那就无往而不是入世,无往而不是大乘!这
所以菩萨人人可学。如不论在家出家,
男众女众,大家体佛陀的悲心,从悲愿而引发力量:真?#092;、恳切,但求
有利於人。 我(印顺)相信:涓滴、洪流、微波、巨浪,
终将汇成汪洋法海而庄严法界,实现大乘的究极理想於人间。 否则,根本既
丧,什麽入世、出世,都只是戏论而己。(注55)
----这是「人生佛教」的「新酒」!
乙、印顺法师检讨太虚大师的佛学传统後,认为佛学有重知识的甲型:以为佛
学是应机的,其中有了义、不了义;有尽理、不尽理;有因中说果,果中说因的....。
可以从比较、分析、综合、贯通,甚至删略或补充,以表显佛法的完整面目。他自己
就是属於这一型的。(注56)另有重经验的乙型:这一类以为:佛说,都是适应众生的,
也就是利益众生的。从适应的众生来说,都是恰到好处的,隋分得益的,故说:「世
尊所说,无不如义」,「佛所说经,皆是了义」。太虚大师偏向乙型。(注57)太虚大师
的佛学根源,来自传统的中国佛学:或为结合知识与经验的天台、华严两宗、或为专
重经验的禅宗,对一切经论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而有所见,而不是知识的研究与传授。
印顺举虚大师著的:
(一)〈优婆塞戒经讲录〉(民国24年),(二)〈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後
〉(民国20年),(三)〈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哲学〉(民国9年),(四)〈佛学源
流及其新?#092;动〉(民国18年)等文,说:太虚大师的理论是「暂时的、妥协的,
还不能说真正的学理革命。」。(注58)而虚大师的〈余之佛学新?#092;动〉(民国17年
)一文中,强调修学、体验,得佛陀妙觉心境,虽是超越文化、种族的人生佛学。(注
59)但融旧成份太多,掩盖了创新,虚大师所说的「真正佛学」,反而变得模糊了。(注
60)
----他问道:「人生佛教,难道只是顺应潮流吗?」(注61)又论断说:「实际
上,以他(虚大师)的佛学传统,个性天份,既使不需要忙著改革,也是不会一本书,
一个问题,一部份的材料上,费尽一切力气的!」(注62)
将甲、乙两部分合并来看,本文推论印,虚之别,是言而有据的。净土信仰,
既是中国佛教近世的主流,印顺法师在批评中国佛教时,自然无法避开。可是又不能没
有代替,於是取与佛教早期思想渊源较深,且又下生成佛的弥勒信仰,替换西方往生
的弥陀净土!《净土新论》的思想和心理的转折,都是由此一念而来!
六、《净土新论》发表後的冲击与检讨
根据《法海微波》,一书的〈序〉里所说,从民国二十年印顺法师写下第一篇
〈抉择三时教〉一直到现在(民国76年),半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传统佛教界只给予极
少数的批评,却在口头中不断的流传著各种反对和不满的意见。
在台湾的情况亦然,并举了《净土新论》的例子。他说:
(民国)五十四年三月,我(印顺)在嘉义妙云兰若掩关。竹山的达超师等,
陪同日本花园大学教授□吉慈海来L。□吉教授提起:这次访问台湾佛教界,一提到印
顺,似乎都表示「不以为然」,但到底什麽不对,大家又都说不出来。
我不好意思说别的, 只说也许与净土有关吧!因为我以为在往生净土以外,
还有创造净土,人间净土。(注64)
接著又举了大约四年前,有一位台北的青年居士,在台中见到几位莲友,提到
对印顺法师的净土见解有许多疑惑,於是写信求教的事。印顺法师评论道:我人在台中
,台中的莲友有疑惑,不就近提出讨论,却要通过在台北的人写信来问。(注65)
可见一般佛教徒心中存有顾忌,不敢公开讨论。
而印顺法师本人的失望和无奈的精神,也跃然纸上!慧吉祥先生(杨白衣)
是印顺法师的理论支持者,他的观点前面介绍过。他在〈《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一
文中,提到二件事:
(一)是〈念佛?#092;说〉一出,有少数教徒认为与其提倡的法门有所□触,
於是发动徒众把它焚烧殆尽。但一些信众发心再印,印了再烧,如此僵持了一段时间。
(注66)
(二)主张:应将《药师经讲记》的〈悬论〉, 和〈念佛?#092;说〉、《净土
新论》并读,
才可了解佛教的精义和大悲精神,而不会有所偏重和固执。(注67)
杨惠南先生在〈我读《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一文中认为:印顺法
师的「新判教」多少会破坏一些传统的信仰,例如把弥陀信仰看成波斯的太阳崇拜。但
如要找出真正的归依处
--- 真正的佛陀,则「新判教」虽非唯一或终极的答案,却是一个十分成功
的尝试。(注68)道安法师在民国四十一年六月十八日的〈日记〉中,
记有:「如印顺法师之《净土新论》, 则否认实在的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
那不过是理想中之乌托邦,弥陀乃印度之太阳神话中传出者。
」(注69)道安法师是当时佛教界的重镇之一,原对印顺法师的佛学造诣相当
推崇(注70),故能冷静若此。又民国四十二年三月十二日晚,道安法师与默如法师讨论
印顺法师的著作,默如法师对包括《净土新论》在内的作品,大不以为然;
从〈日记〉中,也看到:默如法师连对印顺法师本人亦极不满,却不知何故
。(注71)
此外,日本□吉慈海曾提到:他几次访问分布在台湾、香港、槟城、吉隆坡、
西贡、永珍、曼谷等地的中国式佛教寺院,得一印象,即中国净土教是禅净双修的,在
念佛间实修坐禅。其净土变相图....以站在近代的莲法座上的圣众与坐在莲台上的阿
弥陀佛图较多见。(注72)可见《净土新论》对传统的西方净土信仰,并未起革命性的改
变。
笔者认为《净土新论》的批评传统西方净土思想,虽有其严谨的学术背景做基
础,也充满了基於对社会、时代的关怀而发出的开阔思路,是令人激赏的深刻作品;
但是其对传统的批评是否完全稳合史实?是否太强调其黑暗面?又中国净土
思想的发展, 是否无积极性的一面?弥陀的思想难道不能会通?----
这些都是可以再深思的。
批评者(印顺法师)本身对中国的传统社会环境,所加诸於佛学思想和佛教信
仰的历史条件,未全然有深刻的理解,即加以毫不宽容的批评,如第四章後面论及朱元
璋与弥勒思想的关系,即是一个例子(注73),不免杂有印顺法师的主观看法和愿望。
如果不考虑外在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条件,要提出任何主观的看法,是很容易
的。
就像他在〈谈入世与佛学〉一文中说:「宋代以来,中国佛教界,就没有像
样的高僧传,直到现在。
」(注74)是接著「中国佛教的衰落,不仅是空疏简陋,懒於思维,而且是高
谈玄理,漠视事实.... 」而说的。
这种话,宋、明理学家的排佛论者,言之多矣!但是这样的论断,是一竿子
打尽式的,并非尽然。
批评者因生於现代,有各种图书、文献便利,在个人聪慧的学问才华和时代
情势刺激之下,於是有远迈前人的成就;但是不同时代、不同条件,是不能以此例彼的
。批评者无论在佛学上精深认识,
在义理上的杰出贡献,在传法上的热忱, 对佛陀本愿的执著,以及所开示的
「人生佛教」之路,都令人有高山仰止之叹!但是,
对中国文化的本质与因之而衍生的中国佛教思想体系,缺乏同情。
然而,如果脱离了政治、社会、经济史的背景,批评者的论断就不免有架空
之感。并非任何人都有批评者那样高超天资和学问本能,可以涵泳於佛法空慧的境域中
而得大自在!
批评者可谓当代中国佛学成就的第一人,都无法保证其《净土新论》的法门,
普及全社会,可见理论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正如大乘思想的最後变质一样,圣者的理想
,在常态分配下,中庸资质的人口占最多数的结构里,实行起来,就不免七折八扣的
情况发生啦!龙树的弟子提婆在空胜解上所向无敌;却死於见解不及他的论敌刀下,说
明人类追求理想和实践理想,长久存在著无法合一的困境。
七、结论
经过以上各节的讨论,吾人从《净土新论》的出现背景、时代意识、心理动机
、对佛教界的冲击和学者的评价等,都做了分析和说明。同时也将其与另外几位学者的
净土论文做比较、对照、反映出不同角度的看法。吾人总结讨论的意见,可以归纳为
几点:
(一)《净土新论》是出於印顺法师深刻理解佛经本义而提出的。这当中有返
归印度佛教、提倡弥勒净土和实践「人生佛教」的强烈倾向在。
(二)《净土新论》的提出,和时局的变迁、救世的宏法悲愿,以及对中国
西方弥陀净土注重往生的不满等,都有直接的关联。
(三)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与印顺法师的「人生佛教」,有著极大的差
异。 太虚大师从中国传统佛学出发,是中国式的;印顺法师则从印度的空观精义出发
,
而归依菩萨慈悲的本怀,使出世入世统一,而非暂时的妥协。
(四)《净土新论》是对中国近世佛教的总反省,与印顺法师全体著作的精
神密切关联,可以透过他的另外著作来帮助了解。但另一方面,
也发现他有时缺乏客观理解历史环境,和太强调传统中国佛教黑暗面,而不
能同情传统佛教的主观成份。
(五)《净土新论》所提示的高超理想:要实现人间净土,令人激赏;却不
被台湾佛教界广为接受。颢然存在著: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注释:
01
难行道、易行道之分,由龙树的《十住□婆沙论》而来;龙树依据的是《弥
勒菩萨所问经》。此经为菩提流志译,编於《大宝积经》的一百十一卷;西晋的竺法护
已有翻译。参考印顺著,《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
73 年,伍版),页 64。
02
关於「庙产兴学」的讨论,最完整的资料,可参考牧田谛亮著,《中国近代
史佛教研究》第九章〈清末以来的庙产兴学与佛教教团〉一文。此书已有中文译本,索
文林译,列入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四十六(台北,华宇出版社,出书日期未定),页3
41-382。
03 道安法师在民国 40 年 11 月 8 日的〈日记〉中,作此评论。被收於印顺
编辑,《法海微波》(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76年,初版)
04 此语出於牟宗三著,〈我的学思经过〉,载《明报》月报 104 期。後收於
《法海微波》,页361。
05 蓝吉富在〈七十年来的中国佛教〉一文,如此评论,原载《中国文化之复兴
》,页184-185。收於《法海微波》,页400。
06
此文後与其他文章,集为,《净土与禅》一书,至民国73年已发行至第五版
,台北正闻出版社印行,可见销路不错。又印顺法师自民国41年秋後,长期驻台,亦可
视为对台湾佛教思想的影响人物。
07 见慧吉祥著,〈《妙云集》的内容与精神〉一文,原载《普门》1卷3期。此
处参考《法海微波》,页154。
08 陈健民著的《曲肱斋丛书》,被收於蓝吉富主编现代佛学大系:第38、39、
40、41,共四册(台北,弥勒出版社,民国72年)。
09 见蓝吉富撰,〈出版前言〉,载《曲肱斋丛书》,页3-4。
10 载现代佛学大系第三十六册,《修持法汇编》的〈法义辩论:带业消业之诤
〉篇中。
11 同注。
12 □吉慈海之文为〈印顺法师的《净土新论》〉原载《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
十六卷。被收在《法海微波》,页273-285。中文译者为温金柯。
13 同注(12)。
14
本文初稿曾於本年(民国76年)7月6日,在「东方宗教研究会」第二届年会
提出报告,评论者为杨惠南教授,洪启嵩先生之发言是在讨论时提出。现本文已大部份
改写,谨对发言诸君致谢。
15 见杨白衣撰,〈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载《中华佛学学报》(中华学术院
佛学研究所,民国74年),页83。
16 同注(02),页85。
17 同注(02),页87-88。
18 见印顺著,《净土新论》,页30。
19 同注(18),页22。
20 同注(18)。
21 同注(18),页31。
22 同注(18),页120。
23 同注(18),页1。
24 同注(22)。
25 同注(23)。
26 同注(18),页17。
27 同注(18),页25。
28 同注(18),页26-27。
29 同注(18),页29-30。
30 同注(21)。
31 见印顺,《净土与禅》,页30。
32 同注(31),页50。
33 同注(31),页55。
34 同注(31),页57。
35 同注(31),页64。
36 同注(31),页70。
37 见张澄基著,《净土今说》,慧炬文库之四十八(台北,慧炬出版社,民国
71年)页3。
38 以下九条是从《净土今说》页3至4的说明整理出来。由於文意简明,不一一
加注。
39 见杨白衣著,〈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载《华冈佛学学报》第八期,页10
4。
40 同注(39),页116。又以下对金和尚无相禅师念佛法介绍,见同文页117-1
19。
41 释圣严著,《念佛与助念》(民国76年6月),页13。
42 载印顺著,《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75年,重版),页1
。
43 同注(42),页3。
44 同注(42),页6。
45 同注(44)。
46 同注(22)。
47
如蓝吉富说:「与太虚相较,他(印顺)的成就比较偏向佛学的探究方面。
在风格上,他没有太虚法师的『波澜万波』,在学养的精致细密方面,则较太虚为优、
颇有『孤举独拔』之势。」见《法海微波》页400。)道安法师亦说:「其思想体系之
精密,具一格,非太虚大师所能及。」(见《法海微波》页374。)吴汝钧则认为:「
武昌佛学院为太虚大师所创,其下有印顺、法尊诸人。虽强调八宗平等,但重点仍在
般若。印顺自身即是一个对龙树中观很通透的学僧。」(见《法海微波》页362。)以
上三人皆未提及太虚大师与印顺大师的钜大差异;亦未指出两人思想本质不同的真正
内在原因。
48 见印顺撰,〈平凡的一生〉,收在《妙云集》下编之五,《华雨香云》(台
北,作者自印,民国62年,重版),页17-21。
49 印顺法师使用的主要文献,虽为汉译藏经,但应曾参考过日本的成果,和西
藏译本。只是详情不得而知罢了。
50 见《无诤之辩》,页176-177。
51 同注(50),页181。
52 同注(50),页186-187。
53 同注(50),页195。
54 同注(50),页199。
55 同注(50),页200。
56 同注(50),页225。
57 同注(50),页216。
58 同注(50),页219。
59 同注(50),页222。
60 同注(50),页224。
61 同注(60)。
62 同注(50),页224-225。
63 同注(3),页2。
64 同注(3),页3。
65 同注(60)。
66 同注(3),页254。
67 同注(3),页154。
68 同注(3),页185。
69 同注(3),页375。
70 同注(3)。
71 同注(3),页374。
72 同注(3),页285。
73 同注(1),页19-20。
74 同注(50),页229。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 □ 听 KKBOX,动态歌词紧紧跟著你
│ bbs.kkcity.com.tw │ \^_^ / ★ http://www.kkbox.com.tw ★
└——《From:220.134.238.232 》——┘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