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劝学阿含
#1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人天长夜,宇宙黯淡,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
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法华经》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
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 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
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又《解深密
经》云∶“如是善男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正等觉;即于如是
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谓之有为,谓之无为。”佛以缘熟而现世,
为救苦而说法,其虽自知内自所证诸法实相,超过一切寻思境相,不可 言说,唯佛与
佛方能知晓,但为利益众生故,为令众生出三界火宅故,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 ,
方便假言施设种种言教,是故圣教非如其言而有其义,亦非无事而有所说。本师一生
教化,依 《解深密经》概分其为三时,如云∶“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
时在婆罗泥斯仙人 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
甚为稀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 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
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 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
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以隐密相转正 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
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 所。世尊于今第三时
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无自
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
义 ,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佛法的根本或所缘为知见一切真实,其目的或所为是救度一切苦厄。其本色在于知
如真,如其应是而如实知,有知其为有,无知其为无,知知其为知,不知知其为不知
。法安法位,法住法界。焉有不识其位妄自攀缘比附高下优劣而谓之曰如佛法思惟哉
!佛法之真,乃绝待之真,焉能由他 缘待比较成就其真!是故三时了义圣教《解深密
经》如实安立∶初阿含时,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有上有容,是未
了义;次般若时,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以二谛相转正法轮,亦是有上有容,犹未了义
;后解深密时,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以三自性相转正法轮,无上无容, 是真了义。岂
可于此攀缘比附高下优劣而兴诤论乎!倘若于此而生诤论,是未能解佛所说义,虽读
破三藏终不能如法思惟佛教。纵能增长福报,而损减智慧,不得入正法门。夫有一类
从般若经 中闻佛破斥小乘,而以阿含属小乘,搁置尘封而不研习,其实乃愚痴之人,未
解佛所说义。如是 曲解佛义,终不得入佛门。近代幸有大德如法思惟佛教,深切体悟
到阿含乃圣教中之圣教,其价 值无与伦比,欲起尘封已久之《阿含藏》,力辩其决非
小乘,而是佛法之根本,其言亦非了义实说,闻者应知其密义。佛子若能净心恭敬面
对《阿含藏》,认真仔细研读,世尊那谆谆教诲殷重 化导,简洁易懂、方便好行。其
那层层反覆熏习,终令汝洗心革面趋向正道。真似世尊现前,亦如亲临阿含法会。此
情此景,好似慈父开导当懂事的幼子,亦如严师教育当启蒙的新生,此质□ 无邪聪明
稚气的幼子、新生,得到慈父、严师的如法教导,当开始走上其圆满丰足的人生之路
。 而性情质直善根非愚的佛弟子,得本师释迦佛的如法殷重教诲,当开始趣向无上的
涅  大道。阿 含在“不离当下人生”,处处“对向解脱涅盘 ”,经经皆说离欲、断恼
、灭苦、趣寂,篇篇都导归修四圣谛,而证四果。无处不能使人体会到其平实而极富
解脱之气息。于此氛围,当能体会 到生死无常即在入出息间。若有此胜解,焉有不精
进修习圣道趣向涅盘,而旁及于其它非切实了 生死之善论哉!更何况去关注无益之戏
论!焉有头燃,不勤加方便救护,而去与他人共戏论哉! 阿含之出离、解脱、证灭、
修道,历历在目,焉能不面对事实,而坚执其非小乘!倘若如其所言,阿含决非小乘
,那麽小乘为能诠,何为其所诠?所诠不有,能诠应无!若仅易其名而言非小乘,又
有何益!若言为断世间依名梦缘比附而轻慢阿含这患而易名之,有何不可?若真能如
此,也未尝不可。但其分别攀缘、贪大轻小之患,在能缘之心,非更换所缘之境所能
对治!如牛拉车而住,虽打烂其车,而牛终不知行。由此而知,言阿含决非小乘,此
非了义实说。如实而言,阿含 是小乘,更是佛法之根本,是圣教中之圣教。阿含虽是
小乘,但不止于小乘。一切法义皆依此而生,二时、三时之教皆依此为基石,并渊源
于此,故曰其为佛法之根本。佛说契经,结集流布,莫先于此,亦莫信于此,故说其
为圣教中之圣教。犹如刚栽种之树苗,其虽幼小,但一切参天大 树皆从其长成。是故
树苗虽是小树,更是树种,而无苗之树种非真树种,非有生长大树之功能。 又如皇太
子,其虽年幼小儿,但当绍隆皇位,是故皇太子虽是小儿,更是皇种,虽位居文武大
臣之首,亦不敢对太子有丝毫轻慢之意,更何况他人!阿含于佛法中地位亦复如是,虽
漏尽阿罗汉 、补处菩萨都净心恭敬、赞叹、修习,更何况当入、正入、已入佛门之异
生!至於般若时,其唯为修大乘者所说,故曰大乘,亦曰非了义。其破小乘,在于令
已证声闻果之圣 者,不要止于小乘,非阿含有过失也,非阿含不应重视!而于些时显
扬般若之《中论》即根据阿含的缘起中道义而立。犹如皇太子长大成人,当接皇位,
其若尚耽著学问,不理朝政,如南唐后主李煜,其当受破斥。非其幼时不该学习也!
佛斥声闻果者亦尔。深密时,其虽极言大乘,但亦 含摄一切乘,故曰究竟,亦曰了义
。慈氏菩萨所说之《瑜伽师地论》亦处处依阿含为依据,其第四摄异门分,就是解释
阿含中各类法相的不同意义,而第五摄事分(卷地八十至卷第九十八)则 是《杂阿含
经》的本母。由此可见阿含于佛教中无与伦比的地位。难道还有发趣佛道而不研习阿
含圣典之理?难道还不诚信佛言,还要在生死爱河中沈溺,在资粮道之外戏论耽著?
学佛之人! 还要耽著几时,再轮回几时,方才醒悟,来依止阿含圣典修学?智者斯在当
下!当知未习阿含终 不得圣果!汝等可知晓,近代有诸大德修学一生而终于晚年孜孜
不倦研习阿含,如海公上师等! 其意趣何在,当自深思!阿含于圣教中不容置疑的重
要地位,如同学佛途中切实三皈依一般。岂容学佛者绕过!亦如生死 爱河中的无明,
不破无明焉能解脱!阿含之重要,是以其自内证成的,非从他成就。于佛法中, 只有
以其自内证成才是真成就。由他缘相待成立非真成立。而有愚痴之人,不能解佛所说
义,不 能从阿含中悟到其不可换代的重要性,又欲显扬阿含,从而诽谤二时、三时之
教非佛所说,其罪 非小,其祸弥大!焉有靠谤二时、三时圣教而即成就《阿含》之殊
胜哉!倘若如此,《阿含》之 殊胜亦不可成立。以相侍为假故。亦有佛教学人,不解
佛法真实义,非为显扬阿含,亦非为诽谤 二时、三时圣教,其以世间历史考据的方法
,考据圣教的出处及由来。其自许以客观的态度,科 学的方法,考定唯阿含可称佛言
,其它圣教若称佛言,无有依据。以此作为世间学问的一项研究 成果,对取得学位或
晋升职称都会是有功效的。学佛者亦应了知,但不应作依据。否则地狱门前 向谁论理
。其所以者何?汝未闻世尊言世间乃虚妄分别成就,是无明的天下,无处不有颠倒错乱
 ,焉有正量可证圣教与否!而圣教成立与否应以法印随顺教理内自证成。不从他缘成
立,不由他 缘破坏。释迦一代佛教,三时极相随顺,深契法印,善应正理,三时一贯
,岂容仅承认初时而否 定二时、三时之说!是真佛子当应警觉!另有一类研习佛法者
,不于二时、三时圣教确立正法,一切都要从阿含中找根据,倘若未能找到,亦随世
间见,轻慢甚至诽谤圣教,其亦未解佛所说义,亦被世间学人所转。虽然阿含是佛法
的根本,加仑量决非佛法之一切。虽然佛说每一法乃至四句偈,皆可摄一切义尽,但
其义幽深,又岂是非佛所能彻底通达!更何况薄地凡夫耶!佛法之要,在于识真;补
偿费证之真乃绝待内 证之真。而佛法所成立的一切,皆由其自内绝待成就方可谓成立
。否则皆是假法,以不可亲证故 !由此可知∶三时圣教皆是佛言,平等一贯互相增上
,法安法位各施其职。而阿含为先、为根、为母、为因,是首当应学!

  有自许善根深浓聪明睿智,已学般若、瑜伽数载而未习阿含者,虽于理上知晓阿含
是根,为先, 首当应学;但自视善根已超阿含,或宿世已习阿含,或自许决定往生,
或自许明心见性,或自许即身成佛;今何用再学阿含!若其自许如实,非无明所随逐
,亦不与贪、慢相应,乃般若之如实照见,是瑜伽之如法证知,我等当赞叹、礼敬、
随喜、供养此大善知识。其已久修阿含,已通达 阿含,已证得阿含,更何用再学!漏
尽阿罗汉名为无学,诸佛世尊亦名为无学,以其学圆满故, 更何用学!若其自许不如
实,是无明所随逐,与贪、慢相应,其当自省深思:我知阿含否?解阿含不?已行阿
含不?已达阿含不?世尊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何因缘故?为何其在二千五百年前 古印
度示现?而不于此时此地示现?为何《现观庄严颂》云∶“若善因成熟,于彼彼所化
,尔时 能绕益,即于彼彼现。”?为何世尊初时为人间开示阿含而非般若、瑜伽?我
等同舍利弗、目腱连、大迦叶、阿难等比善根如何?是我等胜,还是他们胜?现世之
高僧大德与释迦佛比智慧方便孰胜?是大德胜?还是释迦佛胜?释迦佛尚且以阿含教
诲舍利弗等,我等何故轻慢阿含而不从学?应更反省体察∶已习无常于出入息间不?
已行精进如救头燃不?已觉三界如火宅不?已能布施 头、目、手、足而无悔不?能忍
怨害而无恼不?能游戏四禅定不?能摄持六根而无违不?能宁身 投火中而不染女色不
?能宁食烧石,吞饮熔铜不以无戒食人信施不?能宁日受三百矛刺身而坚心 向道不?
……如是体察,若有一尚不能成就,皆应依阿含修学,更何况有多不能成就耶!倘若不
 能如是反省思惟,从而自觉其慢、其贪,而发趣修学阿含,其当永无入佛门之时!智
者当思!

  阿含是世尊最初的言教,由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含,是名
圣传,亦名事 契经,亦即一切事相应教。因其是最初教化,亦因其是于当下人生,对
治世间,趣向涅盘;是世间闻所从未闻,知所从未知,甚奇稀有,而又处处对治世间
,透出光明及解脱气息;因此世尊于 其所亲证甚深极甚深之诸法实相,以其比甚深智
慧还要深远、深远到浅出的透彻智慧为众生开示 一切事相应教。以事显理,以浅摄深
,其浅出是透出甚深之浅出,是比甚深更深远的境界,故可 以浅出而摄甚深。以简约
繁,对治世习,趋向涅盘。一切事相应教,于境、行、果三方面,重在 于行,以行摄
境、果。与其不能直接导入正行,趣向涅  之事理,世尊皆置记。何以故?以圣道刚
兴于世,如婴儿刚出母胎,幼苗刚出土壤,须精心呵护,那容旁及非切要之事!否则
若护理不 周,婴儿、幼苗极易夭折。圣道亦尔。由此可知阿含圣教之纯正及切实,非二
时、三时所能及。阿含名一切事相应教,何故其必以事显理,以简约繁?以其圣道初
兴故,众生难识难知圣道之理 故,而“事”乃不离人生、生活之事,世尊以其智慧化
导众生即与当下之“事”,悟“涅盘 之 理。此亦世尊大智慧大方便之明证。如初入
学门之儿童,教师岂可象对待研究生那样大谈道理而 教导之!普通老师都知道启蒙儿
童,要从一件一件事做起,要反覆练习,写字要做一笔一划教起 ,而後反覆练习。更
何况圣者!当知世尊于阿含中的教化,亦复如是。岂可不解其深意而妄言重 复、浅薄
、简单!即知阿含首当应学,又觉阿含非学不可,那么如何学习阿含?时下学习阿含者
 有二类∶其一佛学人研习阿含,其二学佛者学习阿含。此中佛学人非者无信仰的院校
教授学人,而指为实践佛法而研习佛学之学人。无信仰之世间学人非此所指。学佛者
指行进在趣向涅盘道上的行者。佛学人研习圣教,是以圣教为对象对所缘,以知晓圣
教为目的。其所研习可名之曰佛学 。学佛者学习圣教,是以圣教为依止,以人生、宇
宙之实相为对象,为所缘,以断惑证真为目的 。其所学习可名之曰佛法。

  有一类佛学人,著重研习阿含的由来、结集、传播、迁流、翻译、版本。其成果为
後学人提供方便,于他有大功德。另有一类佛学人,著重研习阿含之架构、次序及其
内部的联系以及其在圣教中的位置,其成果亦为後学人提供方便,于他有大功德。

  有一类学佛者,依止阿含,直探阿含中所显示的人生真理,以期求得正见正信,其
为趣向学佛,非正学阿含。另有一类学佛者,依止阿含,直探阿含中所开显之修学次
第,以期如法修学,其亦为趣向学佛,非正学阿含。如上二者何故非正学阿含?以其
学为习故,习在学之外故,其学多得 知识少有智慧故,其仍在所缘境上用功,而未能
于能缘识上转故。其是学佛之前行故,说之为趣向学佛。若其自知境界,知其尚未正
学阿含,後当趣向。由其趣向学佛,福慧双增。若其不知自身境界,以为此即正学阿含
,于後修学当有大障碍。

  还有一类学佛者,依止阿含,面对人生,倾听世尊教诲,如是正闻熏习,内正思惟
,法次法向。 闻离欲,即思惟离欲;闻无常,即思惟无常;闻苦,即思惟苦;闻集,
即思惟集;闻灭,即思惟 灭;闻道,即思惟道;思四念住,即思惟四念住……如是闻
思无间,学即是习,虽习阿含,不知 其有几阿含,亦不知有几多经,亦不知其如何次
序,更不管他几分几诵,有多少相应,但于烦恼 起时知其起,烦恼灭时知其灭,圣道
起时知其起,圣道灭时知其灭,如是知苦断集修灭证道。此为正学佛,亦正学阿含。

  另有一类学佛者,依止阿含,略说如上乃至如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更有胜者∶即
其不仅倾听世尊教诲,亦观世尊之所行,不仅听其所说,亦察其能说。自内正思惟∶
世尊何故于此如是说,于彼如是说,何故有时不说,何故有时不记。如是体悟世尊施
教之密义,而于能缘识上用功,不住所观境,所观境仅为点燃能识智慧之火用。不被
“所”所牵,而于“能”上转,如是依阿含精进修学,是正学佛,亦正学阿含!


         已尽最思之所能,劝请佛子学阿含
         此不在于辩是非,多兴诤论无有益
         阿含地位如法显,阿含学修如是明
         愿除见网生信解,请心正读阿含经。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人人可架站,经营社群联谊天地  
         bbs.kkcity.com.tw           欢迎社团/班系/歌友/艺文创作/公益申请
└——From:220.134.238.232    ——┘KKCity 开设自己喜爱的主题BBS
Tue Jun 19 01:29:02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