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阿含经》中的印度经济社会
#1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阿含经》中的印度经济社会

                                                                    吴永猛

    提 要:  对原始佛教之研究,阿含经大体上可提供出佛法僧三大类的资料。
阿含经亦夹杂著不少古印度的社会资料。本文从阿含经中撷取有关经济活动的资料,
分别介绍其时代背景、以及农、工、商的情形。约在纪元前二十五 -- 十五世纪,印
度衣冠文物已开始。纪元前十世纪之时社会四阶级的理念已建立,铁器亦使用了。农
具式样多,谷物已选出好种,灌溉、施肥、选地、畜牧、植物等都有成就。因农业促
进手工业的发展,器物洋洋洒洒,品类多以百计,冶金、打铁、陶艺、制酒、食品应有尽
有。由工艺行销,导至商业繁荣,金属货币当作交易的媒介,借贷频仍,储蓄与投资
搭配活络。因商业行为重利轻义,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导向追逐物欲,古道德伦理
发生动摇。因时代丕变,释尊以一大事因缘降生于世,说法利生,为觉醒世人,而兴
佛教。释尊涅盘後,弟子们结集佛之遗教。迨至孔雀王朝统一印度,佛教成为国教,阿育王
大为弘扬佛法,广集佛之遗教,使经律论三藏咸备。故阿含经可就阿育王的时代为背
景,从中亦可提供我们对当时的印度经济社会多一点了解。

  一、前  言

    因缘果报,因因相续。任何思想的孕育与发展,都受当时代的环境所影响。佛
教在印度兴起与传播,亦与当时代息息相关。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经典,乃释迦牟尼
佛教化的记录。释尊对众生说法,由於众生程度层次不同,为觉有情而方便善巧,当
机说教,随时以实例作为譬喻,以及极闸徒的问答,无形中亦记录下不少当时的印度
社会史料。本文将从阿含经中撷取有关经济活动的资料,作为对当时印度经济社会的探讨
,亦可帮助我们对原始佛教的时代背景多一点了解。

  二、时代背景

    史前时代  约在四十万年前,亚州大陆上的印度就有人类居住。而最古的种
族,诸如∶Negrito,Australoid,Mongoloid就散布在这里。这些种族的后裔至今据
估计约占印度人口的百分之七,大体散居于山区上,有的还过著很原始的生活。  约
在西元前二十五至十五世纪,住在印度河(Indus)流域的人,已有米、小麦、棉花等栽
培作物,家屋顶上有烧瓦加盖,并且有绵织品、青铜器、宝石、贵金属加工品,乃至
木造船只,可说已有很高度的农业与手工业基础,这些成就所谓印度河衣冠文物的代
表,社会已有神权统治者、商人、手工业工作者、农民乃至奴隶的层次。

    古代前期  雅利安人 (AArya) 何时来到印度乃众说纷纭, 约在西元前十一
世纪,就进出于印度河与洹河之间,到纪元前三○○~五○○年已延至德干高原,并
从事农业在农地工作。

    部落的行政组织阶级上分为∶君王(rrajan),司祭者(braahmana),从事农牧商
业的良民(vi`s),被征服的贱民(daasa) 或 (dasyu)。 所以西元前十世纪,社会阶级
四姓的理念已很明显,就是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之分。因雅利安人自以为容貌端正
肤色洁白,凡是僧侣祭司者为“婆罗门”、武土阶级为“刹帝利族” (k.satriya),
一般从事农工商者为“吠舍族” (vai`sya),皆属雅利安人。至於貌丑色黑的非雅利
安人,即贱民 (`suudra)。社会被这四族籍制度 (jaat=caste)所闭锁。

    北印度约在西元前十世纪已使用铁器,所以农业发达,已有两头牛拉犁的农耕
技术,在部族制度强之下农地共有,如弱则行分散为家族所有。农产物要提四分之一
或六分之一当贡租,透过村长缴给官方。村落当中已有不少手工业及服务业。到了西
元前八世纪才有金属货币,而贝壳货币使用很早,各地都市的经济活动,皆由王侯、
商人、手工业者操纵。 商人在都市有一种类似联合操纵的基尔特 (`srenii) 之行动。西
海岸开拓港口,从事国外贸易,又陆路亦进行交易,对象是西亚各地。输入香水、香
木、药用植物、宝石、马等,输出是羽族、象、象牙、织物、染料等。

    北印度在西元前六世纪已有了文字,由婆罗门阶级的思想成立了印度教(Hindui
sm),稍迟才产生佛教与耆那教。印度教是婆罗门的正统思想结合起来,他们认为爱、
法、解脱、富,这是人类追求的四大目标,并大加赞扬。当时他们有一共同的中心思
想就是对灵魂的轮回说,以及因果报应的理念。

    大体说来,印度教因阶级种姓思想有别,各成员对自己种姓的理念很认命,所
以各种姓的经济活动互异。佛教为破当时社会大众奢靡的生活,物欲横流,人心不古
,因而教人一心修行求大自在大解脱的道理。佛教徒分为出家与在家两大类,出家众
专心修道不务生产自无经济活动之可能,在家众依戒律规□内可从事经济活动。耆那
教 (Jainism),教徒守不杀生戒限制甚严,所以教徒对头班选择亦因而受了限制,只是对
从事商业与金融业特别发达,原因在此。 古代后期

    约西元前三一七~一八○年,印度建立了统一帝国,即孔雀王朝 (Mayuura Dyn
asty)。她拥有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广大土地。在政治方面∶以集权统治,分派王族至
各州督治,州下设郡、县。而县长之选拔是就地任用,保有若干自治状态。这是集权
官僚制度之建立的典□,但亦往往存在两头政治的合议政府。 在财经方面∶ (1) 使
用金、银、铜为货币。 (2) 鼓励大量输出织物特产品,赚取贵金属。(3) 政府对各村
落徵收贡租赋役,并要奴隶与受刑者在农地工作官方的直营地,因此增加国库收入,扩
充军备。(4) 国内大修道路网,促进工商业发展,以及皇帝出巡游幸之便,并给予官
方派遣到地方的密探往还通报很便捷。

    孔雀王朝,以阿育王 (A`soka)(注1) 时代的版土最大,东至孟加拉湾, 西至
阿拉伯海,南至波娜河,北至尼泊尔及克什米尔。但阿育王并不快乐,尤其是他在羯
陵伽之战,屠杀之惨,使他日夜不安。后来他皈依佛教,才由暴戾转为仁慈。因而他
大为弘扬佛法。

    阿育王在位期间,金银满府库,谷物满仓廪,民众富足,天下太平。阿育王发
愿为民谋福利,以德服人,讲信修睦。他以身作则,要所有百官向他禀报民情。在全
国各地道路两旁植柳树,凿井置舍,以便人畜行走与休息之用。遍设寺院医疗,广施
药物,以济贫病。年老残废者,政府应予安顿。王室热心慈善事业,宽恕精神,乃至
禁止无益杀生,保护边境弱小异民族,恩赦已决犯等。他委派正法官(Dharma Mahamatras)
或传教师,向各界宣扬佛理,提升全民道德水准。原始佛教的阿含经不少则依此背景
,如是我闻,加以推订修成。

    阿含经中的律典,是佛陀释尊圆寂之后,印度僧伽团共住的生活规□,亦就是
所谓“以戒为师”,自我约束的戒律。大半亦是西元前三世纪,以孔雀王朝时代的生
活模式加以厘订的。

    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法,佛教在当时已成为印度国教,政府拨款建寺院,支给僧
侣薪俸,全国各地立石柱,镌条文以颁行正法。据说阿育王曾亲自朝拜佛陀降生地蓝
毗尼园、初转法轮的鹿野苑,涅 的双树林。这时印度全国有佛教寺院八万四千余所,
分别供养佛陀舍利。   阿育王进一步把佛教传播到外国去,他派遣传教师到各地弘
法,东到缅甸、高棉,西到大夏、叙利亚、埃及、马其顿,南到锡兰(注2),北到中亚细
亚。从此,佛教从印度本土弘扬至世界各地,阿育王功不可灭。

    阿育王死后,后继无力,到西元前一八四年孔雀王朝被巽伽朝(Sunga)所灭,婆
罗门教再度复兴,印度佛教衰落,佛教从多遁走大月氏。大月氏原居中国甘肃西北的
突厥族(Turks)。于西元前二世纪被匈奴所驱逐,跑到中亚,其民族分为五大支,以贵
霜一系最强,因此波期及印度人对大月氏帝国称为贵霜,亦即后来坐大印度西北部的
贵霜王朝。贵霜王朝信仰佛教,在中亚此区正是印度、波斯、罗马的文化经济交通要冲
,工商业鼎盛一时,为后来佛教北传的走廊。中国就是从西域的大月氏传来佛教。

    中国自从后汉时代已有佛教传来,历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到隋唐时代佛教已
成为中国化的宗教了,亦变成大乘佛教的主流。佛典译成中文可说应有尽有。今天佛
教经典得以保留,中文所谓三藏十二部浩如瀚海,超越了印度本土的文字数量。以最
富有原始佛教经典的阿含经为例,依据大正藏版本(注3)第一、二册所收集的经文译者
看来,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注4)。中阿含经(六十卷),东
晋,瞿昙僧伽提婆译(注5)。杂阿含经(五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注6)。增壹阿
含经(五十一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三、农业

    印度的农业发展为时很早,所以在释尊说法时,常用在农地工作来比喻修行工
夫,从阿含经中可得到不少谈及农耕的资料,佛教可说是农业社会的宗教;兹分述于
下∶

    农具  北印度约在西元前十世纪已懂得使用铁了,阿含经中谈及犁、锄、…
…等农具。因铁器较利于深耕,同时用牛力犁田,效果比人力高。以犁耕为例资料很
多,如杂阿含经,卷第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一那罗聚落,
住一那罗林中。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一陀罗聚落乞食,而作是念,今日大早,今
且可过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作饮食处。尔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五百具犁耕田
,为作饮食,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遥见世尊白言,瞿昙,我今耕田下种,以供饮食
,沙门瞿昙,亦应耕田下种,以供饮食。佛告婆罗门,我亦耕田下种,以供饮食。婆
罗门白佛,我都不见沙门瞿昙若犁若轭若鞅若縻若馋若鞭,而今瞿昙说言,我亦耕田
下种,以供饮食,尔时耕田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即说偈言∶自说耕田者,而不见其耕
,为我说耕田,令我知耕法。尔时世尊,说偈答言∶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智慧为时
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包藏身口业,知食处内藏,真实为真乘
,乐住为懈息,精进为废荒,安隐而速进,直往不转还,得到无忧处,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果,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注7)

    又,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三∶“吾以信为种,诸善为良田,精进为调牛,智慧为
辕辐,惭愧为犁具,念为御耕者,身口意调顺,持戒为鞅子,耕去烦恼秽,甘雨随时
降”。( 注 8)

    谷 种  在中阿含经卷十三∶“五谷不热民众荒俭”(注9)提到五谷一词,但
并无指出那五种。不过从这四阿含中,粳米一词出现很多,指出“糠饭麻羹姜菜”之
类的句子亦不少。大体有稻、麦、粟、麻、豆之类。因地区不同,作物受自然环境所
影响,谷种亦不会相同。

    如∶中阿含经卷第二十∶“谓稻粟种,大麦小麦、大小麻豆、菘菁芥子”(注10
)。

    又,阿含经卷十二∶“若有豌豆稻麦大小麻豆蔻豆芥子”(注11)。

    灌溉与施肥  在阿含经中,通常把灌溉与施肥同时并举。灌溉使用器具如何
,并没有提及。至於施肥,提到的都是一个“粪”字,用动物粪便当肥料很普遍。用
牛粪晒干当柴烧,此一习惯尚保持至今。如∶梵志 波罗延问种尊经∶“随时水治,以
粪投中以水溉之”(注12)。

    中阿含经卷三十六∶“犹如良地有婆罗林,彼中有守婆罗林人明健不懈,诸婆
罗根以时锄掘平高填下,粪沃溉灌不失其时,若其边有秽恶草生,尽拔弃之”(注13)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牟梨破群那经说∶“诸比丘因此生念向法次法。犹如良地
有婆罗树林。彼治林者,聪明黠慧而不懈怠。彼随时治婆罗树根,数数锄粪以水溉灌
,高者掘下,下者填满。若边生恶草薅除弃之。若并生曲戾恶不直者拔根著外。若枝
生横曲则落治之。若近边新生调直好者便随时治,数数锄粪以水溉灌,如是彼良地婆
罗树林转转茂盛。”( 注 14)

    在农地工作模式  释尊常常提醒修行人,如何去烦恼证菩提,犹如农夫种田
但问耕耘。故从阿含经中得知当时的在农地工作模式。如何选择土地,最好当从最肥
沃的土地种起,需要时再找其次尚可用的土地,最後不得已才找贫脊地。种田要随时
去除秽草,好让作物生长。同时要选好的种子,注意时令,才不致于白费心力。其资
料如下∶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譬如有三种田∶有一种田沃壤肥泽。第二田中。第三
田 薄。……彼田主先于何田耕治下种……于最沃壤肥泽者先耕下种。……复于何田次
耕下种,……当于中田次耕下种。……复于何田次耕下种,……当于最下 薄之田次耕
下种。”(注 15)。

    中阿含经卷二十八∶“犹如稻田及麦田中,有秽生者必壤彼田”(注16)。

    瞻婆比丘经∶“成就稻田麦田,若中有恶草生,彼草根如麦根,枝节叶实亦如
是,未成其子当弃子”(注17)。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犹台田家农夫修治田业,除去秽草便能成就谷食,此后
常当除弃五盛阴病求入无畏泥洹城中”(注18)。

    佛说阿耨风经∶“犹若阿难有种子不坏不破不腐不割,不为风所中伤,安隐在
器中,彼田居士,极平治耕犁田田已,下子著中,天随时雨润”(注19)。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犹如春后月,以种田故,放牧地则不广,牧牛儿放牛
野泽牛入他田,牧牛儿即执杖往遮,所以者何,牧牛儿知因此故必当有骂有打有缚有
过失也。”(注20)

    畜 牧  畜牧是农业社会重要的动力来源,如牛能耕田,马能拉车。同时畜牧
亦是财富之一种表示。乳酪又是一种食品。此时畜牧,在阿含经出现的有∶牛、羊、
马、象、驴、驼等已不少。至於家禽鸡鸭羽族,家兽犬猪等,乃至鱼猎采蜜等等甚多
,仅将重要者枚举一二如下∶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三∶“犹人不富自称说富亦无国封说有国封。又无畜牧说有
畜牧。若欲用时,则无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琥珀,无畜牧米谷,亦无奴婢。”(注21)。

    善生子经∶“为农商养牛,畜羊业有四”(注22)。

    中阿含经卷第十四∶“彼居士宝极大丰富资财无量,多有畜牧封户食邑。”(注
23)。

    除外,从阿含经中,有关植物的名称亦很多,这可作旁征当时农业的成就,光
以树名、花名见称就颇为可观。而对花草树木都赋予人格化。譬如比丘称为 刍,就说
 刍此草有五德。注重香花供养,提升精神生活素质,例如最常见的优钵----莲花,歌
颂其净洁,花果同时具有的生命源泉。就是释尊传一生与树木的缘份,更可以为证。
释尊生于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修道在雪山的原野,成道在尼莲禅河不远的菩提树下,
初转法轮于鹿野苑,开宣华严法会于尸陀林中,涅 于拘尸那迦罗城外之婆罗双树间。
故佛经有“观树亦经行”之句。

  四、工业

    阿含经中所记的器物亦洋洋大观,数字将近五百种(注24)之多。可见当时印度
经济社会手工业之发达情形。归纳起来,无法一一枚举,仅就其资料多者,罗列于下
,以资说明∶

    冶金工业  冶金在印度发展甚早,而治金专业有锻金师、锻银师、锻铜师等
,关於冶金的过程,如何从矿沙抽提成金,见及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有详细的步骤说
明如下∶

  “如铸金者,积聚沙土置於槽中然後以水灌之粗上烦恼,刚石坚块随水而去。犹有
粗沙缠结,复以水灌,粗沙随水流出,然後生金。犹为细沙黑土之所缠结,复以水灌
细沙黑土随水流出,然後真金纯净无杂。犹有似金微垢,然後金师置於炉中,增火鼓
令其融液,垢秽悉除。然其生金犹故,不轻不软光明不发,屈伸则断。彼炼金师,炼
金弟子,复置炉中,增火鼓 转侧陶炼,然後生金轻软光泽,屈伸不断,随意所作,钗铛
钏诸庄严具。” ( 注 25)

    这是释尊对著比丘众说法时的比喻,说明要令心地清净所作的修行,犹如冶金
过程,时时弃除秽,保持光明。  由此比喻亦让吾人了解当时印度冶金工业的一般情
景。

    又,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分别六界经亦说∶“犹工炼金上妙之师,以火烧金
锻令极薄,又以火数数足火熟炼令净,极使柔软而有光明。”(注26)

    打铁工艺  阿含经中记述的铁器有∶犁、轮、钵、釜、盆、瓮、钉、□、鼎
、椎、杵、叉、锯、钳、钩、刀、剑、斤、棺、臼、盥、爪、镬、 等。可见当时打铁
工艺之盛,以及铁器使用之普遍。例如∶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地狱即执彼罪人,以热铁钳,钳开其口,以热铁丸,
著其口中,次融铜灌口,次复铁斧斩截其体,次复机械枷锁检系其身,次复火车炉炭
,次复铁镬,次复灰河,次复刀山剑树。” ( 注 27)

    陶瓦工艺  通常印度民间烧制陶器瓦片,当做日用饮食器具,与盖房子的器
材。当时有专业之人,懂得如何控制火侯。从释尊用来对沙门说法的比喻以资说明,
见佛开解梵志阿含经∶“譬如陶家烧作瓦器盛水不漏。凡人如坯,得道如瓦,可燥可
湿,潜渍不碎。如锻金师在作何器,得神足者,亦复如是,在所变化,陶冶之家,郁
火盛器。”(注 28)。

    制酒业  牧耕时代的社会,已懂得酿酒。到了农业社会,凡是谷物淀粉皆可
酿酒,饮酒习惯更为普遍。因而饮酒乱性引起事端,亦带来了社会不安的原素。释尊
教化,劝人拔苦得乐,戒酒乃佛教徒必守的五戒之一。阿含经中提到∶酒家、酒炉、
沽酒师、酒浆、酒人、沽酒弟子等。乃至於把酿酒过程,比喻成如何修道去其糟粕取
其精醇,此一例子颇多。诸如∶

    杂阿含经卷第五∶“随其所欲,去其邪说,如沽酒家执其酒囊,压取清醇去其
糟滓,我亦如是” ( 注 29)

    又,佛开解梵志阿含经∶“五不饮酒,纵情酗酒,心不好嗜,口无味尝,酒有
三十六失,勿以劝人,是名为我清信士之戒也” ( 注 30)。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博奕耽嗜酒,游轻著女色,费丧于财物,是名堕员门
,……多财结朋友,酒食奢不节,多费丧财物,斯皆堕员门” (注 31)。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五∶“阿罗诃真人尽形寿离酒放逸断酒放逸,彼于酒放逸净
除其心,我亦尽形寿离酒放逸断酒放逸,我于酒放逸净除其心” (注 32)。

    服饰业  虽然修行人戒贪,本身无所谓服饰业。亦因为要戒贪所以论及穿衣
的问题亦多。原先行者,衣仅遮身,就地取材,拾破烂编成粪扫纳衣。后来才有所谓
三法衣之说。从阿含经中,见及衣料有∶布衣、毛衣、锦衣、麻衣、树皮衣、兽皮衣
、金缕等。颜色有∶白、青、黄、赤、黑等。但以自织自衣,自己作自己穿的模式居
多。从中亦可见及印度当时服饰之一般。兹列举一二∶

    中阿含经卷第八∶“复次尊者薄拘罗作是说∶诸贤,我持粪扫衣来八十年,未
曾忆受居士衣,未曾割截作衣,未曾倩他比丘作衣,未曾用针缝衣,未曾持针缝囊乃
至一缕 (注 33)。

    中阿含经卷第十九∶“唯愿世尊,为贤者阿那律陀舒张衣裁,诸比丘当共割截
连缀缝合” ( 注 34)。

    当时已用纺织机,如∶人本欲生经∶“令是世间如织机蹑撰往来”(注35)。

    食品业  佛陀乞食,方便教化,托钵生涯,本无生产,那有食品业呢?但由
於释尊说法,以饮食为比喻,因饮食乃人生一大欲,如何去三毒之首的贪,申论亦多
。故从阿含经中,见及不少有关食物、饮料、调味料之资料,兹分别介绍于下∶

    (1)食物  印度的谷物,以无黏性的粳米最普遍,又有麦、粟、豆等种子,
做成种种异味。诸如∶米饭、糠饭、麻羹、□、糜、饼、粥、膏、姜菜、鱼肉、酥乳
、猪肉羹等八万四千种食。虽然八万四千种食是一形容词,亦可视当时为王的人之享
受物欲之一斑。而一般大众是以谷子类为主要食品。兹引经文资料说明如下∶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卷上∶“汝诸沙门婆罗门,以多种食,而为活命,普食世间
五种种子,所谓根种子、身种子、虚种子、最上种子,种子中种子,如是五种,以资
其命 (注 36)。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尔时便有五种谷子∶一者根子、二者茎子、三者枝
子、四者华子、五者果子、及余所生之种子,是谓五种之子” ( 注 37)。

    长阿含经卷第三∶“王所常止在正法殿,八万四千楼,王所常止在大正楼,八
万四千座,王所常止在颇梨座,以安禅故,八万四千亿衣上妙宝饰,随意所服以惭愧
故,八万四千种食,王所常食食自然饭,以知足故”(注 38)。

    (2)饮料  阿含经中有关饮料的种类亦不少,诸如∶酒、乳、蜜、醋浆、甘庶
桨、醍醐、汁饮等。其中以酒类最多,有美酒、醇酒、蒲桃饮(酒)、搏奕酒等各名词
。其次乳类,亦有酪、生酥、熟酥、酥精等。这一类可说是农业时代的加工品。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时尊者舍利弗,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时有一
尼犍子饮酒狂醉,持一瓶酒从聚落出,见尊者舍利弗而说偈言∶米膏熏我身,持米膏
一瓶,山地草树木,视之一金色。尔时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作此恶声,是恶邪物,而
说是偈,我岂不能以偈答之,时尊者舍利弗即说偈言∶无想味所熏,持空三昧瓶,山
地草树木,视之如涕唾” ( 注 39)

    (3)调味料  从阿含经中,描叙王城内的种种调味料,不外有∶盐、糖、油(
酥)、酸碱酢淡、四味、麻油、药酒、蜜浆等。调味料愈多,证明美食愈考究。

    中阿含经卷第一∶“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一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
王边城多收稻谷及储畜麦,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二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
王边城多积豆及大小豆,为内安隐制外怨敌,是谓王城三食丰饶易不难得,复次如王
边城畜酥油蜜及甘蔗□鱼盐脯肉一切具足” ( 注 40)。

  五、商 业

    佛教兴起当时的印度社会,已有从农业基础上走向工商业的新兴权贵。如释尊
成道之后,来到王舍城、鹿野苑等地,当时受释尊感化而立志出家修道的比丘,就有
不少是工商人士。后来建 园精含,捐献最多的亦是一些新兴工商业者所支持。释尊教
化,所走的城市,工商业多很繁荣,因此都受工商业者供养。(注41)

    农业社会由於铁器使用之后,扩大农耕效果,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发
达之后,农村会多出劳动人口,同时农作物会变成商品,都市亦应运而生。印度在佛
教兴起,就是在农业社会成熟的时期。当时婆罗门教系统之下,以做买卖过生活的人
很多。亦因都市生活,人际纷争递起,引起卫道者担心道德的论伤。

    印度在种族共有制崩溃之后,私有化形成,生产力扩大,渐渐步入都市经济活
动的形态。都市生活,驱逐名利,货币成为追求的目标,因而恶念烦恼丛生。佛教正
可从根本救起,屏弃物欲,解除烦恼。因此,关於商业往来的货币与财物,交易行为
,借贷与金融等等,阿含经中有不少资料申述到,兹分别介绍于下∶

    货币与财物  货币是商业社会的交换媒介。虽然阿含经中,没有明显指出当
时用何种货币,但笼统的“钱财”在经文上出现很多。如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汝
不著世间,钱财五色味”。同时“钱”亦是可数的,如杂阿含经卷第五十∶“是则有
名节,而不舍一钱,实德名称流,于财无所减”(注42)。

    当时是否有统一铸币,不得而知,不过对锻铜者已加监督,就是一例。如,杂
阿含经第十九∶“如锻铜师,如是斗秤欺人,村主市监,亦复如是”(注43)。

    阿含经中所见的财物亦不少,诸如∶金、银、真珠、琉璃、水精、虎魄、珊瑚
、壁环、璎珞、玛瑶、玳瑁、象、马、牛、羊、奴婢、钱财、米谷、乃至农田等皆视
为世间财富。   大楼炭经转轮王品第三之一∶

  “尔时东方弗于逮诸王,以金钵盛满银粟,银钵盛满金粟,其往至转轮王所白言,
天王来大善,东方诸城国界,宣乐炽盛安隐,五谷丰熟,民众众多,珍宝众多,工巧
者饶,明月珠玉琉璃、白象马牛羊奴婢米谷丰饶,仓库储满” ( 注 44)。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壁珊瑚琥珀玛瑙玳瑁
砗磲碧玉赤石 珠, 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 ( 注 45)。

    交易行为  在交易过程中,如何迂回利市,能一本万利各显神通,备受当时
一般大众所羡慕。关於这一类的例子,在大正句王经卷下有一故事∶说昔时有两个人
结伴外出经营。其中有一人,以货易货,见利即把握时效,以贱易贵致富,原先只买
到些廉价的麻,但见机易罗绵,又易丝,再易疋帛,又卖帛买银其利百倍,终于最後
又易其银还买黄金,致富回家,既能光耀门第又能济族亲,令人赞扬。另一人执著,
不能随机应变,同样持麻,至外空走一趟,回家麻仍原封不动,一无所获,被视为愚笨,而
生苦恼(注46)。

    以上是行商的一例,当时队商为数亦可观。如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三∶“二城中
间道侧树下静默而坐,时有五百乘车经过其边,车声轰轰觉而不闻”(注47)。至於一
般的“市”交易更为活络,商品多又买卖方便,商人亦形形色色,兹引录一些经文,
以资说明∶

    中阿含经卷第三二∶“君去至市速为儿买好戏具来”(注48)。

    起世经卷第七∶“阎浮提人,所有市易,或以钱宝,或以谷帛,或以众生。瞿
陀尼人,所有市易,或以牛羊,或摩尼宝。弗婆提人,所作市易,或以财帛,或以五
谷,或摩尼宝。郁单越人,无复市易”(注 49)。

    长阿含经卷第二十∶“阎浮提人,以金银珍宝谷帛奴仆,治生贩卖以自生活,
拘耶尼人,以牛羊珠宝市易生活。弗于逮人,以谷帛珠玑市易自活”( 注 50)。

    借贷问题  释尊见及当时社会借贷关系问题重重,苦不堪言。贫穷者向有钱
人借钱,如期还不了钱,贫穷者痛苦有钱人亦痛苦。前者是欠债之苦,后者是讨债之
苦。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九,贫穷经说∶“若有欲人贫穷,举贷他家财物,世中举贷
他家财物为大苦耶。……若有欲人举贷财物,不得时还曰长息,世中长息为大苦耶。
……若有欲人长息不还,财主责索,世中财主责索为大苦耶。……若有欲人财主责索
,不能得偿,财主教往至彼求索,世中财主数往至彼求索为大苦耶。……若有欲人,
财主数往至彼,求索彼故不还,便为财主之所收缚,世中为财主收缚为大苦耶。……
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壁珊瑚琥珀玛 瑙玳瑁砗磲碧玉赤石 珠,然彼故贫穷无有
力势。”

    又说偈∶“世间贫穷苦,举贷他钱财,举贷钱财已,他责为苦恼,财主往求索
,因此收系缚,此缚甚重苦”(注51)。  当时高利贷盛行,将犯重商主义,资本累积
,只进不出的毛病。为解决此一问题,佛家提出福田观(注52),对后世的福利社会深
受影响。

    储蓄与投资  阿含经对于财富累积,比喻如同蜂采花制蜜,尽量储蓄。而对
个人所得之分发,常作四等份,一份当消费之用两份再投资作生利之用,又一份储蓄
起来以备急时之需。其经文如下∶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三∶“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花”。

    又∶“后求财物已, 分别作四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 一分举藏置,
急时赴所须,在农地工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 ( 注 53)。

    善生子经∶“若索以得财, 当常作四分,一分供衣食,二为本求利,藏一为储
 ,厄时可求之。” (注 54)。

  六、结 语

    从以上资料显示,阿含经编辑的时代,当时印度的农业已很成熟。像释迦族,
是一稻作种族,历代族长的头衔有甘蔗王、斛饭王、净饭王、甘露饭王等,这与农耕
栽培植物的名字有关。后来佛教传播的地方,几乎是吃米的民族居多。

    由於农业的成就,应运推展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因铁器使用很早,金属工业亦
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由於农工产品的行销,而促进商业的繁荣。货币金融亦随商场
的需要而活络。金钱往来的结果,导使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人心向往金钱,将花样百
出,虽然社会因而多彩多姿,但亦引起问题重重。

    为解决当时印度工商业萌芽时期的社会种种烦恼问题,而有佛教兴起,释尊以
一大事因缘降生于世。佛陀的人格,说法的层次,僧伽团成立的楷模,阿含经皆有所
收集。对原始佛教之研究,阿含经大体提供了佛法僧三大类的资料。本文从中,仅撷
取其经济活动之部份,加以介绍叙述,裨便我们对当时印度经济社会的情形多一点了解。

    注释∶

  (注 1) 阿育王(A`soka),生死年月不详,但在位期间约西元前二六八~二三二年。
他是印度孔雀王朝 ( Mayuura317~180 B.C., or, 322~187 B.C.) 的第三位王,杂阿含
经第二十五卷,有“阿育王经”。依据阿育王经,可了解阿育王传的生平一番作为。至於
考证文字见今人著作文献∶ 中村元∶“????王朝?年代????”,东方学,一○。
又“古代????社会的现实 ---- ????王朝时代研究资料”,
佛教研究,四,五,十、十一。
宇井伯寿∶“阿育王刻文”,印度哲学研究,四。
  0incent A. Smith: "Asoka, the Buddhist Emperorof India, 1920.

  (注 2) 阿育王曾遣王子偕传教士至师子国(锡兰)传教,据说师子国王率臣下六千人
皈依佛教,古都康堤的佛牙寺,就供有一棵释尊的舍利----牙齿。以後成为南传系统,
当今反哺佛法重新传回印度,就靠这一南传系统的锡兰----斯里兰卡菩提学会的佛教了。

  (注 3)大正新修大藏经,于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至昭和五年(1930)之间编印成八十
五册。目前台湾流通的“大藏经”,乃从上述大正藏影印的∶一是民国四十四~四十六年
,中华佛教文化馆大藏经委员会影印;一是民国六十四年起,新文丰出版有限股份公司的
影印,本文方便使用台湾流通本。

  (注 4) 佛陀耶舍(buddhaya`sas),梵名。中译名∶觉名、觉明、觉称。北印度 宾国
的人,为婆罗门种族。十三岁出家,精进不怠。到沙勒国,深受太子达摩弗多礼遇。时鸠
摩罗什年十二,亦到沙勒国一年,从师游学,从罗什又随母还龟兹国。苻秦建元十八年九
月苻坚之将吕光兵伐龟兹,带罗什走。师知之甚为怅叹。后来罗什住凉州姑臧,师知中土
佛法甚盛,受请前来,时姚秦建初八年 (东晋太元十八年,西元三九三年)。 建初十年住
长安,从事译经。建初十五年译长阿含经。

  竺佛念,凉州 (甘肃,凉州府 ) 人,幼年出家,志业坚精,并涉外典。 苻秦建元年
中,僧伽跋澄及昙摩难提来长安从事译经。 师参与其事。前后译出十二部七十四卷云。
圆寂长安。

  (注 5) 瞿昙僧伽提婆(sa.mghadeva) 梵名,姓瞿昙氏。 宾国人。早年参学访师,兼
通三藏,为人俊朗,仪止温恭。前秦建元年中,来长安,建元十九年 (东晋太元八月) 四
月礼请与竺佛念共译经。建元二十年与道安、僧伽跋澄,昙摩难提从事译经,译出增一阿
含经等,不久道安圆寂,关中亦大乱。后通晓汉语,曾应庐山慧远之请,东晋太元十六年
 (苻登太初六年,西元三九一年) 在般若台译经。隆安元年(西元三九七年)游建业,深得
王公名流敬重,同年冬,译出中阿含经。

  (注 6)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梵名。中印度人,婆罗门族。幼学五明诸论,博
通天文、书算、医方、咒术。后读阿毗昙杂心,惊悟佛法而起崇信。但其家世奉外道,
禁入沙门。只好舍家遁走,后落发,专攻三藏,志在大乘。反劝父母信佛正法。后抵师子
国,取海道远行中国,途中风浪大作,师礼忏经咒,得观音护航云云。刘宋元嘉十二年
 (西元四三五年) 抵达广州。住泥洹寺
开始译经,深得上自帝王、丞相大官显要礼遇,译出杂阿含经、胜蔓夫人经等良多。
又讲经说法祈雨,灵验如神。泰始四年 (西元四六八年)示寂,年七十五。

  (注 7) 大正藏,第一册,页二七。

  (注 8) 大正藏,第一册,页四六六。

  (注 9) 大正藏,第一册,页五○九。

  (注 10) 大正藏,第一册,页五五六。

  (注 11) 大正藏,第一册,页五○○。

  (注 12) 大正藏,第一册,页八七六。

  (注 13) 大正藏,第一册,页六五三。

  (注 14) 大正藏,第一册,页七四四。

  (注 15) 大正藏,第一册,页二三一。

  (注 16) 大正藏,第一册,页六○五。

  (注 17) 大正藏,第一册,页八六二。

  (注 18) 大正藏,第二册,页五六四。

  (注 19) 大正藏,第一册,页八五四。

  (注 20) 大正藏,第一册,页五八九。

  (注 21) 大正藏,第一册,页五七二。

  (注 22) 大正藏,第一册,页二五四。

  (注 23) 大正藏,第一册,页五一三。

  (注 24)见日本驹泽大学编的大正藏索引第一册,页五一九~五二二。

  (注 25) 大正藏,第一册,页三四一。

  (注 26) 大正藏,第一册,页六九一。

  (注 27) 大正藏,第二册,页一六三~一六四。

  (注 28) 大正藏,第一册,页二六二。

  (注 29) 大正藏,第二册,页三五。

  (注 30) 大正藏,第一册,页二六一。

  (注 31) 大正藏,第一册,页三五二。

  (注 32) 大正藏,第一册,页七七一。

  (注 33) 大正藏,第一册,页四七五。

  (注 34) 大正藏,第一册,页五五二。

  (注 35) 大正藏,第一册,页二四二。

  (注 36) 大正藏,第一册,页二二四。

  (注 37) 大正藏,第二册,页七三八。

  (注 38) 大正藏,第一册,页二三。

  (注 39) 大正藏,第二册,页三七一。

  (注 40) 大正藏,第一册,页四二三。

  (注 41)见宫□宥胜著「财?劳动?价值”,页一六五~一六六,东京,佼成出版社,
 @九六九。水野弘元、中村元监修“人生?佛教”,第七册。

  (注 42) 大正藏,第二册,页三七二。

  (注 43) 大正藏,第二册,页一三七。

  (注 44) 大正藏,第一册,页二八一。

  (注 45) 大正藏,第一册,页六一四。

  (注 46) 大正藏,第一册,页八三五。

  (注 47) 大正藏,第一册,页一九。

  (注 48) 大正藏,第一册,页六三一。

  (注 49) 大正藏,第一册,页三四五。

  (注 50) 大正藏,第一册,页一三三。

  (注 51) 大正藏,第一册,页六一四。

  (注 52)福田资料,见中阿含经第三十,杂阿含经第三十五、第四十六、第四十八,
增壹阿含经第十二、第十九。又,大乘经典资料更多。关於此一专题,请见拙撰“佛家
的福田观及其福利思想”,文艺复兴月刊第六十期,民国六十四年三月。

  (注 53) 大正藏,第一册,页六四二。

  (注 54) 大正藏,第一册,页二五四。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KKCITY 市民小常识  
         bbs.kkcity.com.tw            Q:文章标题前有#符号是代表什麽意思?
└——From:220.134.238.232    ——┘  A:被作者加密了,需输入密码才能阅读
Thu Jun 21 23:04:29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