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
黄夏年
提要∶ 本文透过对《阿含经》念佛理论的研究,探讨了早期印度佛教中的
一些念佛思想的发展及脉络,对念佛理论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主题词
∶阿含经念佛理论
一、引言
谈起念佛,我们决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只要对佛教稍有一
点粗粗了解的人,都会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者听到"阿弥陀佛"这几个字。如果不了解
佛教的人,也没关系,因为媒体和影视也经出现这句话,当佛门弟子与人问讯,一句"
阿弥陀佛",再双手合十,表示尊敬对方;与人发生争执,双手合十,一句"阿弥陀佛"
,似乎就可将争执化解,总之,"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在佛门内外可以说用得最广,但
是这几个字是怎么来的,有什麽正确的用处,未必每人都能道得清楚,人们只是觉得,
这四个字无不代表了佛教的一种精神,念上一句,至少能给人多多少少一种慰籍……
念"阿弥陀佛"句,就是念佛,这是最直接念佛的例子。不过佛教法门八万四千
,念"阿弥陀佛"也仅是此中一个法门而已。按佛教的说法,念佛最基本的形式应不离二
种,一是心念,心念也是意念,即念想佛、菩萨名号于心,心中起念佛、菩萨想的念
头;另一是口念,即透过嘴念佛、菩萨名号,而且要发出声来,念一句"阿弥陀佛"最为
典型。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经佛弟子的努力弘扬,现下已经形成了南北两传大系。南
传佛教是流行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缅甸、泰国、高棉、寮国和越南(部分地区),以及我
国的云南省边疆地区的摆夷等少数民族中流传;北传佛教就是现今中国的汉地佛教和
藏传佛教,并包括从唐朝以後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部分地区)的佛教。口念"阿弥陀
佛"是北传佛教最流行的佛法之一,它是净土宗的根本法门,在广大佛教徒中有重要而
深远的影响。
北传佛教流行念佛,南传佛教念不念佛?答案是肯定的,念。但是,南传佛教的
念佛与北传佛教的念佛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南传佛教没有北传佛
教的净土宗和大乘佛教的菩萨乘思想,它的念佛理论大多还是承继了早期部派佛教的法
门,是早期佛典《阿含经》念佛学说的发展。
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印度,时间在2500余年前。释迦牟尼在世时创立了佛教
,他是持平等主义思想的人,所以当他离开人世时,一再对弟子强调要"依法不依人",
也说是说,以佛教的法理作为随顺世间的圭臬。
释迦牟尼圆寂后不久,佛教僧伽就举行了佛教经典结集活动,经、律、论三部
分基本完备。学术界透过研究,公认《阿含经》是佛教史上比较早的时期出现的佛典,
许多早期佛教的资料基本上在《阿含经》里收入,因此研究念佛理论和思想的源头,
《阿含经》是非常值得挖掘的一个宝藏,而且在《阿含经》中的确有著非常丰富的念佛
理论和思想,但是这个念佛的思想与现下的念佛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本文将依据《阿
含经》里的一些有关念佛的理论,试图说明早斯印度佛教中的一些念佛思想的发展及其
脉络,由是对研究念佛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二、《长阿含经》与念佛
《阿含经》的念佛思想,是指的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修行思想。佛教的理论将全
部佛教分成了佛、法、僧三种,也称之为"三宝",其中"佛"指释迦牟尼佛,"法"指佛教
的教说,"僧"指弘传佛教的人。如《长阿含.究罗檀头经第四》云
天及世间人,唯佛为最上;欲求大福者,当供养三宝。
佛言∶"若为三种祭祀十六祀具,供养众僧使不断绝,及为招提僧起僧房堂阁;
不如起欢喜心,口自发言∶'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曾。'此福最胜。"
佛是大觉大悟的人,正由於他的伟大的人格力量,获得了人们对他的最高尊敬
,这就是在"天及世间人,唯佛为最上"。供养三宝,是佛教徒的义务,凡是要求福报的
人,都应供养三宝。但是,释迦牟尼佛创教,在当时古印度属于"沙门思潮"之一,这
是在反对婆罗门教思潮的背景下进行的。婆罗门教有三大纲领,即"梵我一如、婆罗门
至上、祭祀万能",佛教是反对这些纲领的。所以释迦提倡供养三宝,他本人也曾经接
受过不少人的供养,但是他更认为,如果仍然以祭祀和修养建僧房作为供养,这只是表
面形式的东西,最好的方法是在心里诚心诚意事奉三宝,生起对佛教欢喜赞叹的心情
,其结果是必然会得到一个最大的福报。用心供养三宝,则是最殊胜的福报。在《长阿
含. 尼沙经第四》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摩竭国瓶沙王是一个信仰佛教的优婆塞,笃
信于佛,多设供养,命终时得到了如来的授记。瓶沙王的福报是怎么来的呢?是因"念
佛"得到的!而且还由於他对佛教的坚定信仰,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有很多人都
因此像他一样信解佛教,供养三宝。这些人最後也得到了福报,乃至於整个摩竭陀国
成了佛国,命终时"唯愿世尊当与记之,饶益众生,使天人得安!"该经中还讲了一个鬼
神 尼沙,"我本人为王,于如来法中为优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终,故得生为毗沙门天
王太子。自从是来,常照明诸法,得须陀洹,不堕恶道,于七生中常名 尼沙。" 尼沙
之所以能得到"极七往返,乃尽苦际"的福报,还是因为他念佛的原因。
念佛有这么大的威力,那么人们开始念的是什麽佛?在《长阿含酚涡芯第二后》
里,佛对此有一个解释。经云∶
佛告阿难∶"汝勿忧也。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处,欢喜欲见
,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三曰念
佛转法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处,欢喜欲见,忆念
不忘,生恋慕心。阿难!我般泥洹后,族姓男女念佛生时,功德如是。佛得道时,神力
如是。转法轮时,度人如是。临灭度时,遗法如是。各诣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已,死
皆生天,除得道者。"
从经文可知,欲求生天功德,当要"四念"。此"四念"是念"佛生处、佛初得道处
、佛转法轮处、佛般泥洹处"。历史上不管是佛教徒还是学人,都把释迦牟尼的一生就
概括为出生、得道、转法轮、涅?(即泥洹的又一译法)四个阶段,因此这里的"四念"就
是念的释迦牟尼佛,纪念他的伟大一生和人格感召,生"欢喜欲见","生恋慕心",进
而得到"神力"、"度人"、"遗法"等等功德。这就是早期佛教念佛的由来,也是当时历史
现实情况的反映。尊崇释迦牟尼创教者的地位,将他看成一位伟大的圣人,而不是加
以神话,是符合早期佛教的历史发展特点的,是佛教历史发展必然的内在逻辑。
佛教强调念佛,并把它作为必修的法门之一。大概没有多久,念佛的法门有了
变化,在《长阿含.十上经》曰 "云何六修法?谓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
施、念天。""六修法"也是"六念法",并且在这里将修行念佛法是作为第一法来排列的
,放在了诸修行法之首。行者经过修行,掌握了此六法,是得不退法。《长阿含.游行
经二初》云 "佛告比丘'复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
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佛的
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念佛也是敬佛的一种表现,六念法有增上缘的作用,故亦名"六增
法",亦名"六敬法",即"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同样由六退法而
得到"六不敬法",即"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六法
还有趣善、趣恶、趣涅?的功用,《长阿含.三聚经》说∶“又有六法向恶趣,六法向
善趣,六法向涅?。云何六法向恶趣?谓六不敬∶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
敬定、不敬父母。云何六法向善趣?谓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
母。云何六法向涅??谓六思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所有这些,
都旨在强调六法的重要性,而六法中,与"佛"有关的法门又放在为首的地位,充分突
出了佛教中"佛"的地位,将具有人格感召的释迦牟尼作为效法的榜样,是早期佛教的鲜
明特色和修行的特点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中阿含.福经二十二》非常强调
∶“是故当自为,欲求大福佑;当恭敬于法,常念佛法律。”《中阿含.息止道经第二
十三》也说∶“若见色可爱,清净欲相应,见已观如真,正念佛法律。"
三、《杂阿含经》与念佛
早期佛教念佛历史已经如上揭出,下面我们讨论念佛实践的具体法门。关於早
期佛教的念佛法门,在《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里有许多介绍。《杂阿含经》卷
二十说∶
"圣弟子,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 恚觉,离害觉。如是圣弟子,出
染著心。何等为染著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伴正念正智,乘于
直道,修习念佛。"
在这里,经中谈到了修习念佛活动要离贪、离 、离害,由是可以出染著心。念
佛要"正念正智,乘于直道","正智"是"八正道"之一,就是正确地智慧,即佛教所说
的教法,亦即"如来所应行法","直道"就是直乘之道,因为修习念佛法门是禅定之道,
亦是"八正道"之一,所以修习念佛法门,成为佛教徒的基本道路,念佛修行的色彩也
愈浓。该经还以释迦大弟子的口气说∶"尊者摩诃迦叶延语长者言∶'汝当依此四不坏净
,修习六念。长者当念佛功德。'""世尊说依四不坏净,增六念处,我悉成就。我当修
习念佛功德,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为了证明念佛的有功德,经中又讲述了给孤独
长者在晚上不能入睡,但因为他后来"令心念佛。因得睡眠。"可见,念想佛名在这里
除了有对治五欲,出染著心外,还有安眠的作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念佛修习是八正道的正智、正见的内容之外,经中还就修习念
佛法门由八正道的正信而获正见的功能。《杂阿含经》卷四十六云∶
时天帝释说偈言∶正信于如来,决定不倾动。受持真实戒,圣戒无厌者。于佛
心清净,成就于正见。当知非贫苦,不空而自活。故于佛法僧,当生清净信。智慧力增
明,思念佛正教。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正信"是坚持正确的信仰,"正见"是持正确的见解,仍然属于智慧的法门。"正
教"是佛教的自称,因为佛教将其它的宗教哲学都视为外道,由此显示出来自己的正法
地位。念佛最重要的是要有正信,只有正信之后,才能获得正见,这比前面《长阿含
经》所说的念佛求功德前进了一大步。在《长阿含经》里,念佛是供养法门之一,念佛
也就是生"欢喜欲见","生恋慕心",进而得到"神力"、"度人"、"遗法"等功德。但是
到了《杂阿含经》里,念佛除了仍然能获得《长阿含经》所谈到的功用之外,还与佛教
的八正道联系起来,"于佛心清净,成就于正见"。《长阿含经》强调供养三宝可得趣
善、趣恶、趣涅?,而《杂阿含经》则更强调出染著心,"当生清净信。智慧力增明",
说明两者之间在念佛问题上是不完全相同的,这是应该注意的地方。
在《杂阿含经》里,还有关於念佛可以解决身后的问题。在《杂阿含经》卷三
十三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拘律园中。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
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毗罗卫国,安隐丰乐,民众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
羽从,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
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坠何处?"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
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薰,戒施闻尽所薰。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时摩
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摩诃南对身后的问题感到不安,为此向佛请教,佛的回答很直接,强调念三宝
之后虽然灰身,但是不灭智,因为这都是受薰的结果。灰身灭智也是涅?的一种,这是
小乘的说法,肉身虽烂,但神识不灭,却又含有灵魂不死的内容,特别是"神识上升向
安乐处,未来生天",已经含有大乘的净土思想,可以看作是西方净土的先导。这个说
法很可能是较晚出现的。在《长阿含经》里虽然也说过"(四念佛者)各诣其处,游行礼
敬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但并没有明确指出灰身不灭智的思想,经中更多的
意思则是指念佛可以获得"唯愿世尊当与记之,饶益众生,使天人得安"或"一心念佛而
取命终,故得生为毗沙门天王太子"的说法,《杂阿含经》的念佛不仅有灰身不灭智的
思想,而且还说到了"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无恶"即是得善,这里已有中观
不二法门的思想痕迹,是不是又可看作是中观思想的先导耶?
在《杂阿含经》卷五十里又说到这样一个故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国
人间游行住一林中。时有天神依彼林者,见佛行迹,低头谛观,修于佛念。时有优楼
鸟住于道中,行欲蹈佛足迹。尔时天神即说偈言∶'汝今优楼鸟,团目栖树间,莫乱如
来迹,坏我念佛境。'时彼天神说此偈已,默然念佛。"此处的"见佛行迹,低头谛观,
修于佛念",是指佛足崇拜,这应是佛教信仰的最早的表现形式,由於当时菩萨乘还没
兴起,佛教造像艺术还不发达,用佛足代替佛的崇拜。谛观佛足,就是念佛的一种形式
,具体地说就是"默然念佛"。即前面所说的"心念"的形式。
四、《增一阿含经》与念佛
前面介绍了《长阿含经》的念佛"四念"和"六念"的法门,在《杂阿含经》里没
有谈到这方面的情况。但是到了《增一阿含经》里,念佛的方法开始变成了"十念"法门
中的一种念法。《增一阿含经》卷一云∶
时佛在中告比丘∶"当修一法专一心,思惟一法无放逸。云何一法?谓念佛法念
僧念及戒念施念,去相;次天念息念安般及身念死念,除乱,谓十念。"
"一法"即是心专注一处思念法,在佛教禅定法门里可称为"一心定"。"十念"即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息、念安般、念身、念死这十种思惟。其中
前五念有破相遣妄的作用,故经中称为"去相",后五念有定心消乱的功用,经中称为"
除乱",所以十念的修行方法既可以除去心中的妄执,还可以做到消泯心中的惑乱。此
十念应是后来小乘佛经中常说的"十随念"的早期形式,与后出的小乘十念法还不完全
一样,因为"念息"的"息"是"休息"的意思,有止于一处的意思。我们还可以从其它经文
中得到证明。如∶《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七日品第四十之一〉云∶
是时阿难受佛教敕。即时与长者剃除须发,教令著三法衣使学正法。是时阿难
教彼比丘曰∶汝当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当修行如是之法,是谓比丘行此十念者,便获大果报,得甘露法味。是时毗罗先修行
如是法己,即其日命终,生四天王中。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
告诸比丘,有十念广分别修行,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 慢无明,云何为十?所谓念佛念法
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理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比丘有众生修行此十念者,尽断
欲爱色爱无色爱一切无明 慢皆悉除尽。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
喜奉行。《增一阿念经》卷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云∶
所谓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十念
。
《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善恶品第四十七〉云∶
若有人行此十法者便生天上。云何修行十法得至涅?。比丘当知
上面所说的所谓"休息",原文意应是休生养息或停止栖息的意思,这是最基本
的日常用法,佛教也不能免,因为在《阿含经》里这种用法随处可见。如《杂阿含经》
卷二十八云∶"建立堪能,造作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
转向善趣。何等为正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
,集灭道道思惟,无漏忆念相应心法。欲精进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坚固堪能,造作
精进,心法摄受,常不休息,是名方便,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但在
这里,"休息"的用法系另有所指,因为它是以一个专用名词出现的,所以这种用法必有
所指,而不拟与其它用法相混。在《增一阿含经》卷一中,佛陀对"休息"一词释云∶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休息。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休息便有名节,成大果报
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尔时诸比丘白
世尊曰∶"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
当受持。"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广分别说。"诸比丘对
曰∶"如是世尊。"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
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休息。所谓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详谛亦无卒暴,恒专一心意乐
闲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如是诸比丘,名曰念休息,便得具足成
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是故诸
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休息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
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在这里很明确表示,"所谓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详谛亦无卒暴,专一心意
乐闲居,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贪胜光上达。"这就是说,以心意念想详细审谛,
专心一意闲居赋处,常起方便心得三昧定,念不贪得殊胜,就是休息。正因如此,佛
陀才强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休息。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
门果自致涅?。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增一阿含经》卷一)"但是在《杂阿含经
》卷二十九又谈道∶"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
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
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可见,"息"这个字,在《阿含经》所说的佛教修行法门
里有多义,它除了有"休息"意之外,也不能排除还有出入息的意思,关键是看在那里
运用?从佛经译经史上讲,一字多用的形式是屡见不鲜的,因之可以对这种多义的用法
应该理解。又由於汉译佛经历史久远,当年古代先哲大德译出经文所依据的原本早已不
可寻觅,现下我们所能见到的一些古本或今本,是不能作为原本的依据的,只能作一
些参考,而且数量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现下学人们仍然只能以"会本"的方法,来
讨论诸经的原意,试图找出契合点或切入点。
"安般"是出入息,《解脱道论》云∶"安者入,般者出,于出入相彼念随正念,
此谓念安般。"如果按上述所说的"息"有多义的理解,那么从"念息"和所具的修行法门
上讲,它们似有明显的重复的念法,或者至少是不规□的使用法。到了部派佛教时期
,十念被进一步规□化,南传上座部的著名论书《清净道论》就将十念定为"佛随念、
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安般念、寂静随念"之
十种,其中以"舍随念"代替了"念施",因为布施虽有"舍"的含义,但界定时有拿出予人
的嫌疑更多一些,而用"舍"一词,不仅包含了拿出,还含有将自己舍弃的意思,一字
之差,意思又有新意了,这也是中国汉文化的丰富性表现。同样,去掉"念息",增加"
寂静随念",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明晰、确定,而且于义理上也更合乎逻辑,因为
使用"寂静随念",更能反映出三法印佛法的清净寂静的特点,由此可以推出∶《增一阿
含经》的十念是经佛教早期的念佛法门扩充后再形成的更丰富、圆满的形式。
上述四经中,将"念息"解为"念休息"的有三部经,解为"念止观"的有一部经。"
止观"这个词,在佛门里用的是最广的一个词,而且早在印度就已经出现,并且在佛教
的修行法里,被抬到很高的地位。《长阿含经》卷一曾云∶"如来大智,微妙独尊,止
观具足,成最正觉。"可见只要修行了止观法,却可获得觉悟。佛教传入中国后,止观
又被中国僧人加以新解,特别是天台宗智者大师对止观的研究甚深,一直在影响著后
人。止观二字既可拆开分用,也可连在一起使用,如《杂阿含经》卷十七说∶"专精思
惟,所谓止观。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修习于止,多修习已,当何所成?修习于观,多
修习已,当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难,修习于止,终成于观。修习观已,亦成于
止。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阿难复问∶'上座云何诸解脱界?'上座答言
∶'尊者阿难,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一般说来,止观二字经常是连在
一起使用的情况为多,特别是大乘佛教以止观作为一修种习法门,强调止不离观,观不
离止的不二作用。在《阿含经》里,止观更多的是说的禅定法门。如《中阿含经酚 匪
担o"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种种车庄,以众好师子、虎、豹斑文之皮,织成杂色种种
庄饰。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止观为车。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止观以
为车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驾御者,谓御车人,舍梨子!如
是,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驾御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驾御人者,便
能舍恶,修习于善。舍梨子!犹如王及大臣有极高幢,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
己心为高幢。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己心为高幢者,便能舍恶,修习于善。"《杂
阿含经》卷十七云∶"如意念处正勤根力觉道。止理念身正忆念。"《杂阿含经》卷十
七云∶"如是比丘,乃至断过去未来现下无常,乃至灭没,当修止观。"《增一阿含经》
卷七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二缘起于正见。云何为二?受法教化内思止观。"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云∶"彼比丘戒具清净无有瑕秽,修
行止观乐闲静之处。"《增一阿含经》卷二四十八〈礼三宝品第五十〉云∶"意不错乱
恒一心故,当念专意诸止观故。"等等。修习止观,也有见佛的功效,《杂阿含经》卷
四十四云∶"其心寂默成就止观。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见已即诣其前。""金色光明焰照"
是指经过修习止观法之后,行者的身上放出的一种光,佛陀就是有这种光的大行者。
念佛法排在十念法之首,尤显重要。在《阿含经》里,佛陀告诫弟子们念佛是
重要的,《增一阿含经.十念品第二》云∶"一时佛在舍卫国笆 露涝啊6 笔雷鸶嬷畋
惹穑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云何为一法
?所谓念佛。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是故诸
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
奉行。"在《增一阿含经.广演品第三》里,佛陀还进一步强调了念佛的益处。经云∶
“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佛告诸比丘∶'云何修行念佛便有名节,成大果报诸善普至,
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
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
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长,四无所
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
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
世尊强调念佛一法,并将念佛得到的果报放到了很高的地位,念佛念得诸善普
至,甘露味至无为处,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至涅?……尽管如此,但是这里的
念佛按照他力和自力二力的分类方法来定义,仍然是属于自力念佛,即我念佛我得报的
理路。"自致涅?"四个字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念佛不是仅仅一句诵念佛名号已
,释尊明确指出,念佛要"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
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说明念佛乃是禅定的一种基本方法,修行者
透过念想佛陀,"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己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专精佛陀,与佛亲近
,于此才能最後获得大果报,才能获得沙门果,才能获得自致涅?,所以佛陀强调念佛
一法,是有严格地修行作铺垫的,否则念佛则成为一句空话,修行也无从谈起。《增一
阿含经》的念佛一法,真正地体现了修行不偏念佛,念佛不离修行的早期佛教的精神
。念佛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解脱,但正是由於念佛和修行结合,它带来的果报实之不易,
如是佛陀一再强调,"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
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节,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
获沙门果自致涅?。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佛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
当作是学。"(《增一阿含经饭阊 返谌 )
五、结语
在《增一阿含经》卷四〈一子品第九〉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时佛在舍卫国笆 露涝啊6 笔雷鸶嬷畋惹穑 若有一人出现于世,此众生类便
增寿益算,颜色光润气力炽盛,快乐无极音声和雅。云何为一人?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
。此谓一人出现于世,此众生类便增寿益算,颜色光润气力炽盛,快乐无极音声和雅
。是故诸比丘,常当专精一心念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佛陀在这个故事里给我们描绘了因念佛而带来的益处,一人出世,众生益算,
念佛念到高层次时,修行者的身心必然相应地起到变化,"颜色光润气力炽盛,快乐无
极音声和雅",这一切都是因修行念佛所得到的,而且是现世现报的!念佛不是求来世,
而主要是在现世中求解脱,在现世中自致涅?--这就是《阿含经》要介绍并强调的念佛
理论与实践!
《阿含经》是早期出现的佛典,它因距离佛陀涅?时间不远而述出,因此许多资
料是比较真实可靠的。由於现存《阿含经》属于不同的部派作品,所以在不同的阿含
部中,念佛理论的特点都不太一样,例如《长阿含经》从三宝供养的角度,提出了四念
和六念法门;《杂阿含经》主要在念佛的理论上,如八正道和佛足崇拜等方面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增一阿含经》则从十念和一法的修习观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在
《中阿含经》里则没有很详明的念佛见解或法门,故本文没有介绍。所以,可以说四
部《阿含经》在念佛理论或修习方法上各有自己的特点,这是我们在研究早期念佛情况
时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情况。至於为什麽会产生这些不同的情况,因篇幅有限,拟将
来再做探究。
《阿含经》是念佛理论和实践方法,应该仍然属于早期佛教道统的修心法门,
不管是四念、六念,还是十念,都强调要正心正意的修行,即透过一整套禅定观想的办
法来达到念佛的目的,而念佛的目的,主要是解决现世得报的问题,即透过念佛达到
身轻安,烦恼欲望却除,断三毒,破无明的功效。虽然其中有的论述中有往生净土或解
决身后的问题,涉及到神识不死的灵魂探讨,但在其整个念佛理论体系中,它并不占
主要成分,与后出的西方净土的净土宗念佛理论不一样,顶多就是有这方面的萌芽而已
。在《阿含经》中,四念法是以释迦牟尼的一生事迹作为念想的对象,很明显有纪念
伟大佛陀的色彩;六念法则是在供养三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十念法又是经过六念
法而扩充后形成的,这些念佛的法门,直到后来才最後定型。从这些念佛法门的数字
和内容的变化,我们有理由说佛教的念佛思想和实践是经过后人一步步充实后,才发展
起来的。
从释迦牟尼佛创教自始,到现下已经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佛教的念佛法门,
经过后代弟子的弘扬,已经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各异。念佛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佛
教徒的基本功课之一,是每个佛教徒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不管你是心念还是口念,
佛不离心,佛不离口,应是怠慢不得的大事。现下我们已进入新世纪,佛教在21世纪的
发展成为全体佛教徒关心的事情,念佛修行仍然不可缺少,正如《增一阿含经》卷四
十九中佛对徒众说∶"长者,若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者,其德不可称计,获甘露灭尽
之处。若善男子善女人念三尊已,佛法圣众,坠三恶趣者,终无此事!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KKCITY 市民小密技 -文章标题上- □
│ bbs.kkcity.com.tw │ Ctrl+y 可设定单篇文章加密
└——《From:220.134.238.232 》——┘ □ Shift+y 可设定单篇文章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