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念佛、念法、念僧,薰习正法不堕恶趣
杂阿含九二二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此迦□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翼
从,狂众、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於
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後,不生恶趣,终亦无恶。
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
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
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
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时,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九二二经就是记载摩诃男忧心命终会生到何处,佛陀以大树作
譬喻来开示摩诃男,此经文白话解释:
如实有听到这样说:在一个时间,佛陀住在迦□罗卫国尼拘律
园中。那时,释迦族有一位叫做摩诃男,来到佛陀所住的住处,见
到佛陀向佛陀顶礼,顶礼後退坐一面,向佛陀说:「世尊,这里的
迦□罗卫国政治安稳,百姓丰衣足食自由快乐,因此人民很多。我
每出入时,有很多随从,象群、人群、马车,这种有名有利丰衣足
食,每天都和这些没有修行的人在一起生活,俱备名利又安乐的生
活,有时会忘记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己冷静思考过,像我
这种生活命终之後,到底会生到那一道去呢?」
佛陀就向摩诃男说:「不要恐怖不安,以你来说命终之後不会
生到恶道去。譬如一棵大树,大树的树枝会因为阳光或其他的环境
因素,造成有树枝茂盛及不茂盛不平均的情形。这棵树若是倒下
去,那麽会倒向何处呢?」摩诃男回答佛陀说:「树会倒向树枝茂
盛的那边。」
佛陀向摩诃男开示说:「摩诃男啊!你也是这样的,若命终後,
不会出生恶道中去,最终亦是无恶。为什麽呢?因为你已经长期的
修学念佛、念法、念僧。因此若有一天命终了,这个身体必须火化
或是弃在冢间受风飘日曝,时间久了都回归於尘末。但是你的心意
识里面,因为长期有正信的观念所影响(正信就是内心意识中有
戒、布施、听闻正法、内正思惟),因为有这些正信的长期影响,
虽然未到达究竟的解脱,但是你死後神识也会上升,向安乐处,未
来生天。
那时,摩诃男听完佛陀的开示後,欢喜随喜,顶礼佛陀以後就
离开去了。
由此经文的内容看,若因为自己的环境因缘关系,没有办法专
修到达究竟解脱,那就必须要长期不断的忆念佛、忆念法、忆念僧
伽。还要有正信的持戒,衡量自力而适当的布施以及听闻正法、内
正思惟。若是已经具足这些条件了,虽然还不能到达究竟解脱,至
少命终以後因为心意识的上升,因此不生恶趣,而生向安乐处去。
未来因缘具足出生在天或天人生活的家庭中,因为过去有念佛、念
法、念僧,心意识有种下戒、布施、听闻正法,内正思惟的正信智
慧关系,来到人间遇适当因缘,就勾起过去的修行因缘,就会不断
的精进修行,最终到达究竟涅盘,完成解脱止息生死烦恼轮回大苦
集。
如果有正确的方法念佛、念法、念僧,加上从内心世界著手培
养三善根的智慧。能分别善恶,若有恶念能反省惭愧,有能力而不
影响自己的原则下,适当的做善行,若应行之善不行也应惭愧,时
时保持这种心境不放逸,这就是持守戒律亦是善人的行为,也就是
功德。有此功德因缘具足就能引生增上信学、亲近善知识、听闻正
法、内正思惟增长正信智慧。因缘具足再进一步的学增上戒学、增
上定学、增上慧学、正解脱学到达解脱完成解脱知见,这就是原始
佛教时代佛陀所教导的念佛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