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论》二、建立自宗(一)心识的产生 1、心识的产生
慈诚罗珠堪布著
索达吉堪布译
(一)心识的产生
关於「二、建立自宗」则可分成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心识的产生;(二)身体
的形成;(三)身心关系。
其中第一个方面又可分成两点进行阐释:1、心识的产生;2、对之生起信解。首先论
述心识产生之过程及真相。
在此世界□围内,一切细微众生以上之生命形态都拥有我们通常所谓的「心」。在心
的力量未充分发展、强大、增上、圆满之前,它连细微的苦乐感受都一概接纳,此种心我
们就称之为渺小之心;当心力日渐强大,已能控制身心内外的一切物质时,此种心就名之
为勇武之心;心还经常隐藏在秘密之处,此时它就成为了从暗处操纵言行举止的主犯;另
外,从古到今,成千上万的寻伺者相继被迷惑的原因,就在於心成为了狡诈者;如果善加
利用,心又会成为一切功德之所依,此时它则如如意宝藏一般可源源不断地生出功德利益
。东方世界之中,千百年来,无等大师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色迦仙人、印度瑜伽士、
藏地之虹身成就者以及汉地的禅宗祖师等人,诸如此类的圣者各自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而
开启了心识奥秘之门。在他们当中,有些已圆满了自他二利,获得了最究竟的果位;有些
则现前了世间的各种功德;还有一些则获得了治病救人的能力……总之,各人的收益都不
尽相同。不过,依然有许多人对这种心识到底存在与否满怀疑惑,尽管同处一个蓝天之下
,都属於「人类」这个大的物种□畴,但先进思想与落後认识之间却存在著泾渭分明的巨
大差异,这真令人倍感遗憾。
如果有人要问:这样的心识是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对此,不论智者还是愚者在千
年、万年甚至十万年之中都试图予以解答。面对这一共同难题,不同的人分别作出了不同
的回答,但在这些千姿百态的答案中,能真正站住脚的可靠结论数量却微乎其微。如果在
这里以密宗续部的理论分析心的奥秘,这一问题即可被阐述得异常清晰、明了、细致,人
们亦容易对之生起信解。但考虑到此时此处宣说甚深密法的机缘尚不成熟,故只能暂时收
起这一打算,只以显宗的说法来解释心的本质。
按共同说法而言,所谓的心无有开始、终结之边际,因从无始以来,心识始终处在连
续不断的迁流之中,故我们也一直在轮回大海中随著生、老、病、死的汹涌波涛而头出头
没。所有众生都逐渐从青春年少一步步走向衰老,最终则通过死亡而再生於来世;新的生
命体又开始新的一轮成长、壮大、衰朽、死亡的过程,如此往复,循环不已。一切众生就
像是在参加比赛一样,争先恐後地投入到从今生到来世的运转之中,其间,没有一个众生
的心识在这一过程中断灭过。正如《百论》所云:「轮回此苦海,恒时无有尽,凡愚陷其
中,何不生畏惧?韶华逝去矣,复又现於前,此世已过尽,来生竞相现。」此中所讲的道
理,我们理应了知。
http://www.fosss.org/lunhui/qsjsl/qsjsl.htm
--
确定生命的无限相续,则人生种种现象,方有可能得到合理解答,
人类行为价值,也有了切身的依托标准。
在生命无限相续中,目前所作所为,
都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果报均须自我承受。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 218-168-205-170.dynamic.hinet.net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