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世时,亲口教导摩诃男的念佛法门,分有六念和十念二
种,在杂阿含九二四(九三二)经中有一段,佛陀开示摩诃男当念
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事。在杂阿含九二三(九三一)
经也有一段这样的记载,经文如下: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若比丘在於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盘。世尊!
彼当云何修习,多修习住,於此法、律得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
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
後有?」
佛告摩诃男:「若比丘在於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
涅盘,彼於尔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盘。譬如饥人,身体羸瘦,
得美味食,身体肥泽。如是,比丘住在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
安隐涅盘,修六随念,乃至疾得安隐涅盘。」
「何等六念?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
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
得如来正法,於如来正法、於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
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
彼圣弟子於凶□众生中,无诸挂碍,入法流水,乃至涅盘。」
「复次,圣弟子念於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
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
□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盘。」
「复次,圣弟子念於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
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
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
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
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事时,不
起贪欲、□恚、愚痴,……乃至念僧所熏,升进涅盘。」
「复次,圣弟子自念净戒-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
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者称誉戒、智者不厌戒。圣弟子如是念戒时,
不起贪欲、□恚、愚痴,……乃至念戒所熏,升进涅盘。」
「复次,圣弟子自念施事-我得善利,於悭垢众生中而得离悭
垢处。於非家行解脱施,常自手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圣弟子
如是念施时,不起贪欲、□恚、愚痴,……乃至念施所熏,升进涅
盘。」
「复次,圣弟子念诸天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
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於此命终,生彼
诸天,我亦当行此正信;彼得净戒、施、闻、舍、慧,於此命终,
生彼诸天,我今亦当行此戒、施、闻、慧。圣弟子如是念天事者,
不起贪欲、□恚、愚痴,其心正直,缘彼诸天。彼圣弟子如是直心
者,得深法利、得深义利、得彼诸天饶益随喜;随喜已,生欣悦;
欣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得心定;心定已,
彼圣弟子处凶□众生中,无诸挂碍,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升进
涅盘。」
「摩诃男!若比丘住於学地,欲求上升安乐涅盘,如是多修
习,疾得涅盘者,於正法、律速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
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时,释氏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经文中是叙说佛告摩诃男,若比丘於学习因地求生到上地,当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以下略释经文内容:
我亲身听到这段往事,有一次,释迦族的摩诃男来到佛陀住
处,顶礼以後就退坐一面,请示佛陀说:「世尊,若比丘在因地初
学时,因不知要领向上进道,安稳的到达涅盘,世尊若是这样的话,
要如何的修行,多修行学习安住,於此法、律得诸烦恼尽,到达无
烦恼心境解脱、慧解脱,现在自己已经知道体证到法。到达「我生
已尽」,就是指烦恼业缚已经止息灭尽,证到阿罗汉果。也就是说
已经从过去的烦恼生死的束缚中解脱而成为真正自在的人了。「梵
行已立」,是指脱离了爱欲而过著清净无烦恼的生活,在生活中只
有符合八正道的正行、正精进,而没有邪行了。「所作已作」,是指
完成一切义务职守应做之事了。「不受後有」,是指现在已得解脱,
将来不在受任何的束缚,不再於生死轮回之中遭受果报了。佛陀就
回答开示摩诃男说:若比丘在於初学的阶段中,修行的进道无能够
上升到达安稳的涅盘,若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六种忆念修行方
法,因为修六种忆念的因缘,就有机会引生法次法依次第的增进,
最後到达涅盘。
譬如一位肚子饥饿又没有食物可吃的人,体质气力弱又瘦,若
是得到丰富的美食以後,体质因而增强、丰盈。一样的道理,若是
比丘住於初学阶段中,欲求进步上升进道,但不知道修行要领如何
才能够到达安稳涅盘,就像饥饿无食物可吃的人一样,此时若修六
种随心忆念者,就像饥饿的人得到食物一样。修六种随心忆念的
话,然後趣向法次法上升层次增进,就有机会很快的得到安稳涅
盘。法次法就是有次第的方法,从初学地到达体验苦集灭道,证道
智及果智,到达贪、□、痴息灭。
什麽是六念呢?就是忆念佛、忆念法、忆念僧、忆念施、忆念
戒、忆念天事。
如何忆念佛呢?佛陀开示弟子忆念如来事者就是忆念:如来、
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
师、佛、世尊。在此顺便简单说明这十一个名号,给修六念法的行
者知晓,才能够达到实质随心忆念佛,而不会变成落入依语言不解
意义只空念名号。
第一「如来」。如来的解释,就是平等观,无馀解脱。如来两
字分开解释,「如」即是平等观,「来」就是成就解脱。在长阿含第
十二卷十七经内中,有一段这样说「……佛於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後
夜,於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
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
佛陀所说的法,头、中、尾都是事实,能当今自证的,做不到
是我们没有按照佛陀所说的方法精进。佛陀所说的法都是依照缘起
因缘法则,顺著缘起因缘的条件阐述真理,不会违背缘起因缘法
则,如违背缘起之因缘法则,就会落入无因无缘而自生或是偶然而
生。
佛陀说法的要件大约不离三种。第一种契理,契理就是顺著缘
起因缘条件做事。第二种契机,契机就是对你说了你一定会懂的,
你不懂的他就不会说,因述说你不懂的事对你来说是无益的。第三
是事实,事实就是当今可自证的,并非是不能自证的空谈玄妙道理。
如来简单说就是:到达平等观的智慧,因此完成究竟解脱。如
来因为到达究竟解脱的智慧,所以如来所说都是事实,所以说如来
是实语者。
第二「应」。应,是应供的简称,应供是指阿罗汉,意思为「正
值得,正应该」;也就是说面对佛陀或阿罗汉,我们应该对他礼敬、
供养、奉事。因为佛陀或阿罗汉是自觉、觉他圆满,已经到达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的解脱者。所以佛陀及
阿罗汉值得别人的礼敬、供养、奉事。也就是说见到佛陀或阿罗汉,
当下应该供养就马上供养,该礼敬马上就礼敬,该服务马上就服
务,因为应供有含马上的动词在内。简单说,就是对善知识要尊敬、
称赞、供养、奉事,这些行为都可得到很大的利益。
第三「等正觉」。什麽是等正觉呢?长阿含经卷第十二(十七
经)这样记载:「……以何等义,名等正觉呢?佛所知见、所灭、
所觉,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
等正觉的意思就是有觉醒、有究竟的觉悟。也就是佛陀对六根
触六尘一切都很清楚,觉悟到一切都是因缘生灭法,简单的说,也
就是说佛陀已经完成最究竟圆满的智慧,彻见一切真相都是因缘生
灭法,所以称佛陀为等正觉。不觉悟、不觉醒就是无明,因为无明
才会引生忧悲恼苦的大苦集,若已具足究竟智慧而觉醒觉悟,便能
破除无明了,贪、□、痴、忧悲恼苦因而止息。佛陀是一位自悟证
者,他所觉悟的是最究竟的真理,彻底的了解宇宙及人生的真相是
因缘生灭法,所以称佛陀为等正觉。
第四「明行足」。明行足第一明就是具足三明智慧的行者,明
行足依据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三(二○)第三分阿摩昼经第一内记
载:「……无明永灭,大明法生,□冥消灭,光曜法生,此是比丘
宿命智明。……」这就是明行足三明的第一明。这种宿命智明是从
何来的呢?是由精勤,念无错乱,乐独闲居修禅定所得。
明行足第二明,天眼明:「彼以定心,清净无行为肮脏的,柔
软调伏,住无动处,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彼天眼净,见诸众生死
此生彼、从彼生此、形色好丑、善恶诸果、尊贵卑贱、随所造业报
应因缘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诽谤贤圣,信邪
倒见,身败命终,堕三恶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谤
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以天眼净,见诸众生随
所业缘,往来五道。(五道是指地狱、饿鬼、畜生、天、人共称为
五道)譬如城内高广平地,四交道头,起大高楼,明目之士在上而
观,见诸行人东西南北,举动所为皆悉见之。摩纳!比丘如是,以
定心清净,住无动处,见生死智证。以天眼净,尽见众生所为善恶,
随业受生,往来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断除无明,生
於慧明,舍离□冥,出智慧光,此是见众生生死智证明也。如何能
到达此境界呢?就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以上
就是明行足的第二明。
明行足第三明,无漏智证明。彼以定心,清净内心无污秽,柔
软调伏,住不动地,一心修习无漏证。彼如实知苦圣谛,如实知道
烦恼生起的根源,如实知灭尽烦恼,如实知灭尽烦恼的方法。彼如
是知、如是见,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得解脱智;到达
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譬如清水中,有木石、
鱼鳖水性之属东西游行,有眼目的人明了见之;此是木石、此是鱼
鳖。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地,得无漏智证,乃至
不受後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断除无明,生於慧明,舍离□冥,
出大智光,是为无漏智明。这种无漏智证明是从何来呢?是由精
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明行足的明,就是三明,行就
是一切戒定慧解脱的过程,这些都是明行足所行。佛陀及阿罗汉都
可以说是具足明行足。
第五「善逝」。善逝就是具足彻底的灭除贪、□、痴,只有佛
陀及阿罗汉才可称为善逝。也就是说:佛陀及阿罗汉才能称为善
逝,因为佛陀及阿罗汉才能彻底的断除贪、□、痴。
第六「世间解」。世间解就是对种种世间一切的因缘性都透视
得清清楚楚,当然身心世界的因缘性也一样透视清楚,因此才能解
脱染著,不能透视到因缘性的真相也就不能了解宇宙身心真相,不
能了解就不可能得到解脱。也就是说具足智慧圆满的掌握到对布施
之行、有斋戒、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报、有恶报、有此世、有他
世、有父母、有众生、有阿罗汉存在於此世间,对有罪、无罪、该
亲近、不该亲近、劣法、胜法、秽污、乾净、可分别、不可分明的、
缘起的、非缘起的种种都清楚的了解,因此到达解脱,佛陀就是到
达这样智慧圆满的人。
第七「无上士」。无上,是一个形容词,譬如在诸法中涅盘无
上,在一切众生中佛是无上,佛陀就是到达无上智慧解脱的人。
第八「调御丈夫」。众生习性有善恶,有的像野马,有的不信
因果,有的自高我慢必须驯服、调教。佛陀是具足种种智慧的人,
能观机调教未成就阿罗汉的人,故称佛陀为调御丈夫。
第九「天人师」。佛陀有具足一切智慧,因此能做天界及人间
的导师,教导天界及人间,恶者断恶,善者趣向增上信学、增上戒
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到达正解脱学。
第十「佛陀」。佛陀解释为自证觉悟者,知道种种因缘生灭法,
已经自体证苦集灭道完成道智及果智,所以称为佛陀。
第十一「世尊」。世尊就是具足世间及出世间的福德及智慧。
世界上无论是人间或天界,如来是最尊贵的人,也就是说已经具备
了十种名号的智慧了,因此称为世尊。简单说,因为已经具足十种
名号的智慧所以称为世尊。
十一名号简介到此,接下来继续解释经文:
做一位圣人的弟子,内心要如实的时常回忆,想念这十一种佛
陀的智慧功德,如此即是念佛。当如实回想忆念的时候,内心因此
就不起贪欲的缠缚,不生起□恨心、愚痴的心;因为内心有不断的
忆念佛陀的十号智慧功德,内心就能保持正念光明没有颠倒,这种
心就是正直的心,有正直的心就容易悟得如来的正法,悟如来正确
方法者,因为有如来的正法,所以内心就能随时保持法喜的心;有
法喜的心时,就会再进一步的进入喜悦;喜悦心生起了,身就得到
轻安柔顺,身轻安柔顺以後,就会觉受到乐;觉受到乐以後,此时
的心就会进入定;心有定了,修圣法的人在於凶□的众生中就无□
碍;因为无挂碍心,因此就能依法次法增进向道,就会进入了预流
初果,在一直增进就会到达涅盘,这才是真实佛陀亲口所说的念佛
法门。
佛陀开示「念佛」法门以後,接下去再次的开示「念法」的修
行法门说:修圣法的人还要有念於法事,念法事就是忆念思惟世尊
亲口教导的蕴、处、界、根、尘、识、三法印、四圣谛等法。这些
法都是当今能现法自证,解脱贪、□、痴、忧悲恼苦的生死轮回大
苦集,不必等待未来或是必须有时空上的限制才能成就,主要通达
现法,依正法律精勤增进,就会当今亲自悟证缘起法则。
修圣法的人若是内心保持有忆念思惟法,就不起贪欲、□恚、
愚痴,因为内心里忆念思惟法的关系,因此就会依法次法增进向
道,最後会升进到达涅盘。
佛陀开示念法事法门以後,再次的开示念僧事说:修圣法的
人,内心要忆念佛陀的僧伽弟子,人人都修三善根,具足三善根,
有具足三善根以後,一心正向、直向、诚实的一心趣向解脱,按照
修行次第不放逸的精勤增进,有向初果者、有证到初果者、有向二
果者、有证到二果者、有向三果者、有证到三果者、有向四果者、
有证到四果到达阿罗汉,这就是四双八辈贤圣者,是名正言顺的佛
陀的弟子僧。
四双八辈的佛陀弟子僧,为何称名为贤圣者呢?因为他们具足
圆满清净圣戒、具足正定、一切智慧都具足、解脱智慧具足、解脱
知见具足。也因此可做我们的善知识,常常亲近善知识,承事供养,
可以做为我们上等的福田僧。学圣法的人若是能如实的念僧伽事,
内心就不起贪欲、□恚、无明颠倒,时时内心忆念僧伽事的关系,
因此就会发心趣向进道升进,甚至到达涅盘。
佛陀开示念僧事法门以後,再次的开示念戒的法门说:学圣法
的人,自己的心内应该要时时忆念思惟净戒。就是内心上保持清
醒,时时自己反省忆念思惟保持不要去犯戒,时时持守应持的戒律
不缺戒,不要染污戒,虽然持戒也不要犯戒禁取见,不要持守与修
行解脱无关与道德无关者的戒。
戒是活戒注重力行实践,在生活中要依义不依语,依义将戒律
力行实践在生活中就是活戒只背念空戒条不重视意义就是口头禅
的死戒,不只是持戒律而已,也要善护戒律,有智慧的人常常会称
赞戒的不可思议功德,戒是无上的菩提智慧本,就是修行人的根本
基础,也是世间善人应持的基本条件。
持戒对自己及社会都会有无限的贡献,并非是几句语言就能表
达完全,一位有智慧者,他对持戒是永远不会厌倦,因为戒是无上
菩提本。修圣法的人若是能如实念净戒,内心就会不起贪欲、□恚、
愚痴颠倒无明,这是因为内心有忆念净戒的关系,使内心正直修行
有信心,就会趣向增上定学、增上慧学,进道升进到达涅盘的解脱
知见智慧具足。佛陀开示念戒的修行法门以後,再次的开示念布施
的修行法门。
那麽如何修忆念布施得到善利呢?真正的修忆念布施方法,是
透过修忆念布施,力行实践布施舍离悭贪、悭贪就是苦的根源。
佛陀开示说:「内心忆念布施,力行实践布施能自得善利。」
为什麽布施能得善利呢?因为若有正确的布施观念就能舍悭
贪的习性,从过去悭贪的?染众生透过忆念布施,行布施,就能从
悭贪的污染垢处中解脱出来。
布施的观念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求功德善法,另一种是培
养舍离悭贪的习性污染。佛陀在念施的开示是趣向离悭垢处的布
施。佛陀说:「於非家行解脱施,常自手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
於非家行解脱施的意思就是说,不要为了有漏的自利行布施,要趣
向行究竟解脱的布施。常自手施就是要时常的亲手施供於人。不只
是时常亲手施供於人,还要内心很诚恳乐意的行舍布施,对佛法有
正见的悟证者,也要乐行舍法布施於他人,具足种种应行布施。
修圣法的人若能依正确的观念,如实的行忆念布施及亲手施供
於人的布施,内心就不起贪欲、□恚、愚痴无明,这是因为有正确
观念的忆念布施因缘,就会依法次法向趣向进道上升,最後到达究
竟涅盘的智慧具足。
佛陀开示念布施的法门以後,再次的开示念诸天事说:修圣法
的人有念天事的修行方法,如何修念天事的方法呢?就是内心忆念
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四大天王是属天的名,依佛学辞典记载,四大天王是帝释的外将。
在须弥山之半山腰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
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中国传统寺院的入口两边就可以
看到。他们所居称为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天,四大王天分有,
东持国天、南增长天、西广目天、北多闻天,在长阿含经曰「东方
天王名多罗吒,领乾闼婆及□舍□神将,护弗婆提人。南方天王名
□琉璃,领鸠盘荼及薜荔神,护阎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
领一切诸龙及富单那,护瞿那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门,领夜叉罗
杀将,护郁单越人。」
「三十三天」梵语忉利天,简译作三十三天,为欲界之第二天,
在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各方各有八天,故合成三十三天也。
「焰摩天」是欲界天的名,欲界天中第三重之天处,具称须焰摩,
简称为焰摩。「兜率陀天」即兜率天,是欲界诸天之一,其义为妙
足,亦译为知足,谓此天人於五欲皆知足也。
「化乐天」,是六欲天的第五,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
下,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日一夜,身长八由旬,身上时常有光。「他
化自在天」,简称为他化天,是属欲界六天之第六,故称为第六天,
此天是属快乐天。
佛陀为何说这些天呢?因为众生长期染著此世间不放,为调伏
他们染著世间之心,所以才说出除了世间有欲乐之外,还有比世间
欲乐更好的天界,引导染著世间欲界的人,有出离世间欲界的心,
然後才教导他们天界虽然快乐,但并非是永久常居之处,然後再引
导趣向解脱。
「六念法」是依各自不同根性的人所开示的,每一种法门都可
引导趣向涅盘。简单说,就是依各人的根性藉用方便法,引导到究
竟解脱道的方法,何况当时印度的宗教信仰,死後生天的思想很兴
盛,为了要引导这类生天思想的人,佛陀的智慧具足发挥契理、契
机的作用,藉用方便法引导趣向究竟之道。我常说一句话:「想抓
鱼要到有水的地方,还要知道水性;要抓老虎要到森林内,还要知
道森林的性质。」佛陀是一位大智慧者,当然也了解这些道理的。
佛陀介绍天界以後,再继续的开示说,若有正信有天界的心,
於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佛陀)也曾经行过这种信天的方法,然
後依法次法修净戒,得到净戒,行布施得布施自得善利离悭贪,然
後依内正思惟自证体验到无常,修习舍觉支到达舍觉支圆满。到达
体验苦、集、灭、道的智慧,具足道智及果智,於此命终了,若欲
生天就能生天。我虽然到达智慧圆满具足,现在也当行净戒、常行
法施、思惟及智慧。
学圣法的人如是念天界之事情,内心就会不起贪欲、□恚、愚
痴。此种正直心的因,就会缘诸天,死後到达天界的果。修圣法的
人若有念天的实直心,了解彼诸天是一种饶益随喜的方便法。增上
升道,透过得到内心随喜,继续进道,内心可进升喜悦;喜悦了;
继续进道内心可进升身轻安的静止下来;身轻安静止下来时,就觉
受到乐;觉受到乐以後可得心定;心定生起时,修圣法的人处於凶
□众生中,无诸挂碍,因为无挂碍故,就能进入思惟法义无碍的顺
流畅通。因而得甚深法义的智慧。能到达这种智慧者,都是忆念天
界的因所感招来的果,然後在继续依法次法向进道增进,就会升进
到达涅盘。
佛陀开示六念法门以後,就叫摩诃男的名号,摩诃男!若是比
丘住於初学地的阶段,想要对道业有所进步上升到达安乐的涅盘,
就要按照各人的根性,内心忆念佛、法、僧、戒、施、天的修习。
无论任何人若想要到达涅盘,一定要有次第的依法次法向进升,到
达正法、律具足舍弃一切烦恼,才能到达无烦恼心的究竟解脱、慧
解脱,在当今就现法自知作体证,知道已经到达我生已尽,「我生
已尽」就是指烦恼业缚已经尽了,可证到阿罗汉果。已经从过去的
烦恼、生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位无贪、□、痴、忧悲恼苦
的自在人。「梵行已立」,是指脱离爱欲的束缚而过著清净的生活。
在生活行为中,只有正行、没有邪行(邪就是不适当或不适合之
意),也就是生活行为完全符合八正道。「所作已作」,就是应修的
法、应行的善、应持的戒、应行的律、应具足的智慧都已经完成。
「不受後有」,是指现在当今自证得解脱,将来不再受束缚,不再
忧悲恼苦的生死轮回中遭受果报。释迦族的摩诃男居士,听完佛陀
开示六念法门以後,内心非常欢喜,从座起立向佛陀行礼以後就离
开了。
我们从杂阿含九二三经中,就可发现当时佛陀亲自教导的六念
法和现在所听到看到的六念法,这两种中的要求及目的全然不同,
如果你所修的六念法门对你有进道上升,可以进道上升到涅盘的
话,那麽我就向你恭喜,也希望继续进道达到当今自证到我生已
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若是无法进道上升的话,
就应该用客观的心理,按照阿含经所记载的六念法学习,必定会进
道上升,因为任何的法,有可能在理论上难免有争议,但透过实修
现法自作证的话,当然就不会有争议了,何况佛陀是实语者,不妄
语者。
这种六念法门并非我大愿创造的,也不是我大愿发明的,而是
依原始佛教最初的第一部杂阿含经中所记载的,我大愿只是提出来
提供给念佛的人知道,能不能接受,要不要学习那就不是我大愿的
事了,我身为一位佛陀的使者,就有责任及义务将原始佛陀的念佛
法门介绍出来,这只是一种单纯的责任及义务而已。我非常,也希
望人人能成就佛陀所说的「家家」,因为一切名利都是因缘生灭法,
人与人之间也是因缘生灭法。何必已出家做学习佛陀的使者了,还
要在落入世俗的家家呢?这种是可惜又可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