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念佛法门】--修行的目标就是达到涅盘
#1
云汉
发信站: 台大计中椰林风情站 (bbs.ntu.edu.tw )
 第一章原始佛的念佛观
        第四节  修行的目标就是达到涅盘

  前面常常说到涅盘,那麽什麽是涅盘呢?顺便介绍:涅盘是灭
度、无生、离系缚、解脱、寂静。寂静与涅盘是相同的意义。涅盘
的真正内容,在阿含经中并没有提到很多,但有二个涵义常常的一
再被提示到,那就是究竟完全的断除了贪、□、痴;另外一种是我
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这二种在阿含经中,
一再的被提出来说明代表是涅盘。也就是说一位修行者,完全的透
视到真相,体验到苦集灭道四圣谛,彻底的断除了贪、□、痴时,
就称为涅盘。

  但涅盘往往被误解为「无」或是进入了深禅定「无想」、「无念」
时,误认为这就是涅盘,真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涅盘。若将涅盘误
认为什麽都「无」,那麽就落入断灭论了,一切归无的思想在印度
的传统哲学里,早就有主张人死後什麽也无。在杂阿含经里就可以
看到,佛陀批评这种断灭论的思想是属黑法、不净,必受黑报的。

  这种断无的思想,有可能出自於四禅八定中的无所有处定,因
此产生的断无思想观念。这种无所有处定并非是涅盘,连九次第定
境也非是涅盘,也就是说涅盘并非是无想、无念的境地,若将涅盘
认为是要处在特殊的定境的话,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如果说涅盘一
定要在深定中,那已经涅盘的佛陀及阿罗汉,也就等於都要依靠特
殊的深定生活了。其实并非如此,涅盘的佛陀及阿罗汉到处弘法造
福人群。涅盘是具足解脱知见藉以弃除无明渴爱颠倒的思想及无明
颠倒贪、□、痴的行为,并非是无或是定。

  有什麽依据证明呢?我们从佛陀在阿含经中常常提到的「我生
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加以分析理解就可证
明。我生已尽:是指已经从过去的烦恼,生死轮回的束缚解脱。梵
行已立:是指已经脱离了渴爱而过著清净的生活。所作已作:是指
应该完成的义务职守及应修的法、应体证的法、应具足的智慧都已
完成。不受後有:是指不再在生死轮回中遭受果报,圆满具足这四
种条件的人,只有佛陀及阿罗汉才能做到这种涅盘知见。

  我们从上面所介绍的四点就可证明,佛陀及阿罗汉不是依靠特
殊的深定或一切都无的生活。涅盘是一种清醒状态的觉知生活,而
不是无想、无念、无感、无觉的无记定境。一般人对涅盘误解是死
亡或死後才能涅盘,其实死後到那里?是否能带业往生?要往生到
那里去?佛陀死後的状况?阿罗汉死後的状况?这些都是属於十
四无记的□围,这十四无记都是佛陀不说不讨论的,也教导弟子不
谈无记不论无记,只谈论苦、集、灭、道。

  因为十四无记是无法论断的,其实这都是属推测出来也没有辨
法当今自证的。如果想要了解死後到那里去?从此有故彼有的认知
比较可靠,後面有关业力部份就会有说到,有作意的行为就是业,
有此业因若遇到适当的助缘,就遭受业果,这种是不受时间上的限
制的,一切都只是依因缘果的法则流转,是公平无私,不分贵贱及
种族的。

  死後往那里去?问自己最清楚,何况六道轮回并非在死後才
有,六道轮回是建立在当今的,当今没有六道轮回,那麽死後何来
六道轮回呢?若当今有六道轮回,那麽未来遇适当助缘具足者,六
道轮回是免不了的。

  有馀涅盘和无馀涅盘的差别为何?一般的说法佛和阿罗汉活
著的时候,叫做有馀的涅盘,佛陀和阿罗汉死後称为无馀涅盘。其
实这种说法是比较通俗的看法。有馀涅盘和无馀涅盘的差别,应该
是对烦恼有馀、无馀而言,既然已经到达佛陀或阿罗汉便都已是证
无馀涅盘了,如果说三果、二果、初果才属於有馀涅盘还说得过去,
佛陀及阿罗汉都是到达无馀涅盘了,也可证明涅盘是指活著的佛陀
及阿罗汉。苦集灭道四圣谛中的灭谛就是指涅盘。

  那麽涅盘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吗?当然不是,所谓的不可思
议是不能想像、也说不出来。但是涅盘并不是不可思议的现像或说
不出来的境界,因为涅盘佛陀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作,自知不受後有。」这种的涅盘是可言说也可当今自证的。悉达
多比丘自悟证缘起法则成佛以後,初次在鹿野苑,说四圣谛法度五
比丘,是为初转法轮,在初转法轮说灭谛时,清楚的初转示相说:
此是灭可证性,次转劝修:此是灭汝应证,三转作证:此是灭,我
已证。这都是明白的表明灭谛(涅盘)是可证性:人人可证,佛陀
已证。从此可证明涅盘并不是不可思议的或说不出来的境界。简而
言之:涅盘就是彻底的断除烦恼。只要方法正确,老实力行实践,
自证涅盘是不难的。
Sat May 17 10:11:38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