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科学的时代,人们都是从教育与科技中成长起来的,这是修习佛法,增
长智慧的最好基础。佛法是真实而科学的方法论,它要求修行者以智慧为基础,展开
对身心实相的探求。在这个时代,如果不符合科学,人们就会打上问号,为什麽要这样
呢?
千百年来,人们对佛法,对佛陀本人怀有无比的敬仰与信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佛
陀的教义是建立在如实、科学和智慧的基础上。对佛教来说,如实之智是认知的基础
。我们信仰佛陀,因为他为众生指引了解脱烦恼之道,同时,我们愿意遵循佛陀的教导
,在如实认知的智慧基础上探求身心的本来面目。
这个时代的特点不同寻常,我们愿意在科学的基础上探究一切事物,我们愿意
面对一切而以理智与如实的方法探究身心实相。科学与如实是这个时代的特点,这个
特点与佛法的精神有著深深的默契。科学时代正是佛法昌盛的时代,科学不仅与佛法没
有矛盾,而且是佛法昌盛的基石。
无庸置疑,佛法是最具科学性的。二千五百年来,它只所以没有被时代淘汰,正
是因为它如实认知的本质。读过佛教史的人会知道,历史上有过几次的灭佛运动,但
更多的是对佛教的提倡。我们可以深信,佛陀本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是揭开身心实相
的伟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是不会被人遗忘的,因为它如实——照事物的本来样子
认知事物,不是任由心意假造出来的,也不是人为地创造出来的。
一切心造的理论如流星般殒落,但佛陀提示的身心实相在科学的基础上安立不
摇。对于有科学头脑的现阶段的人,被佛法的智慧深深吸引是很正常的。在现阶段的
人心中,迷信而不正确的教义是站不住脚的,而真正的佛法一定会在人们的内心扎根。
从本质上讲,佛法是最科学的方法论。遵循这个方法论,使用这个方法,一直可以引
领行者到达最真实最纯净之地——无有烦恼。
佛法是教导我们认识自己,看清真实的自我究竟是什麽。佛陀说,所谓“我”是
由五个部分组成的,即色、受、想、行、识。我们的修行必须是科学的,有见地的、
严谨而真实的。这是佛陀的要求,也是真实法在修行中的体现。我们处在科学时代,不
可以盲目而愚痴地解释和轻忽一些事物,随意地给事物以及身心下结论,没有亲证,
是不真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佛教的修行者一定要把自己建立在科学而真实的基础之
上。
佛陀被人们称为最真实的人,因为他给事物的结论是透过他自己的亲身体证而
来的,不是草率的,不是随意的,不是引用他人的结论,而是亲身体证的真实法,是
最科学的。
事物总是真实的,含糊笼统地只是我们自己粗糙的心。科学方法就是从具体的
对象开始调查、试验,以研究它的本质。佛陀的四念住修行也是如此,真实地接触自
己的身心,进行观察;真实地接触自己心理的各种层面,进行细致地观察。这就是禅修
,就是一般常说的止观法门。
身体是物质的,透过科学冷静地观察和认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心理
,它既非物质,也不是具体可以完全拿来研究的事物。如何才能分析研究它呢?在研究
之前,需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是如实的,如实的意思是充分地接触到你所
要研究的事物,透过分析体会,最终认知它的本质。所以,我们要象科学家作实验一
样,面对身与心,透过反覆地接触,观察,实验,最终发现它的真相。
希望修行佛法之人,要尽量将身与心具体化,如此,我们才能对它有所了解,否
则,我们就是在猜测中,猜测不是科学的方法,如实是科学的。假如我们只是从文字
上听他人这么说,人们一直习惯上这么认识,而我们就随著这样认知,那不是科学的方
法。那是盲从,盲从不是智慧,不是佛法的修行,我们为了以科学的方法认知事物,
从真实的认知当中获益,就要抛弃盲从,去接触真实的事物——名与色。
如果只是记住一些名相,我们无法从中获益。因此,一定要把修行看成是个完
整的科学过程,每一个步骤都不可马虎,用心去接触研究的对象,深刻地去了解它,
用心体会。这是我们今天科学头脑下的人应持的态度。这也是佛陀教导的态度——如实
探讨,如实认知,用心体会,揭示本质。
我们是科学的人类,智慧的人类,佛陀说,只有人、天具有真正了知佛法的能力
,这从本质上说明,人类本有的认知真相的能力是先天具有的,只要我们相信自己,
在佛陀的教导下认真地接触真实地事物,我们的内心就能生起觉察,这是人人本具的能
力。有形体的东西进入眼、耳、鼻等六根,我们就能觉察到。所以,本质上我们不缺
少什麽,只要我们能抛开成见,直接去感受乐受与苦受等身心的一切现象,确实真实
地去感受体验,不久,这些事物就会变得很真实,很具体,于是,我们透过观察,就可以
用佛陀教导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分析,以达到最究竟的智慧认知。
修行者一定要牢记我们是处在科学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在科学中长大,他们不
会听从没有理智,没有真实性的理念。大家应该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必须
非常清楚地知道,现下是科学的时代,与佛陀的真实法最相应,而我们现下正身处于这
个难得的时代,我们的心理有著科学的基础。追随佛陀的修行者首先应该是一位科学
家,他们要深具科学的头脑,具有一丝不苟的精神,不允许盲目,不允许胡思乱想,
一切需要从实际出发。事物是怎样的,我们就怎样认知。
如实认知一切事物是佛陀的精神,是佛陀的智慧。佛陀在《大念住经》中说∶“
比丘盘腿而坐,端正身体,把注意力放在嘴巴周遭的区域,保持觉知,觉知呼吸时气
息的出入情况。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
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我出
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
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
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比丘们!就像技术熟练的木匠或他的徒弟,当他锯木作一次长拉锯的时候,清楚
了知∶「我作了一次长拉锯」;当作一次短的拉锯时,他清楚了知∶「我作了一次短
拉锯。」
就像这样,比丘入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入息长」;入息短时,他清楚了知
∶「我入息短」;出息长时,他清楚了知∶「我出息长」;出息短时,他清楚了知∶
「我出息短。」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感受全身,而入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
当感受全身,而出息」;他如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入息」;他如
此训练自己∶「我当寂止身体的行动,而出息。」
于是他就身体内部观察身体,就身体外部观察身体,同时就身体内部、外部观察
身体。因此,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
同时观察身体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
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身体!」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
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体观察身体。”
佛陀教导的这些方法,都是指向真实,让我们真实地认知我们身体上的呼吸,从
而真实地认知身体。许多证法者都推崇佛陀为最伟大的科学家,最真实的人,在我们
现阶段的时代,我认同这种对佛陀的称谓。让我们透过具本的认知能力(识),真实地
认知身心现象。不要盲从,不要猜测,佛教的修行是最真实的工作,佛教的修行者首
先要具有真实的品性,他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盲从威权,不随从俗世的见解,一切
需要建立在具体、事实、严谨、科学的基础上。如此,我们才可以从对身心的错误知见中
解脱出来,从而中止烦恼。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敬拜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