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修学历程(摘自《阿含经故事选》p.27~38):
一、出家
有一次,佛陀在□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说: 「
比丘们!从前,在我还未出家时,过著极优渥与高雅的生活。我的父王为我建了春
宫、夏宫、冬宫,那里有著幽雅的环境,各种美食,各种高级服饰用品任我享用,
还有诗人、艺妓相伴,让我足不出户也不会觉得孤单。 纵然过著那样富裕的生活
,但还是时常让我想起,从前到宫外出游时所看到老、病、死的恐怖与恶心景象,
想到自己也会老、病、死,不禁生起想要脱离之心。 终於,有一天,我下了决心要
解决人生老、病、死的大问题。在家人不舍的悲伤哭泣下,我剔除了须发,穿上袈
裟,离开王宫,开始了我的出家修道生活。那年,我二十九岁,正值充满青春活力
的年纪。」
二、修定 「比丘们!出家後,我清净地守护著自己的身、口、意,首先来到大
家尊称为『仙人』的阿罗罗迦摩罗处修学。阿罗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一切
识处』的『无所有处』禅定境界。我心想,阿罗罗能,我也能。於是精进修行,过
了不久,我也体证了『无所有处』的境界。阿罗罗知道了,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
起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无所有处』之境界,仍不离
情爱,不得解脱涅盘。所以,带著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失望,我离开了。 接
著,我来到郁陀罗摩罗子处修学。郁陀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无所有处』的
『非想非非想』禅定境界。我心想,郁陀罗能,我也能。於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
,我也体证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郁陀罗知道了,也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
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非想非非想』之境界,仍不离
情爱,不得解脱涅盘。所以,带著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失望,我再度离开了。
」
三、各种苦行 「我继续在摩揭陀国境内寻寻觅觅,後来,来到靠近郁卑罗地方
的西那尼加码村附近,发现了一处适合禅修的清净林地,就留下来强练『闭气禅』
,想从中得到解脱涅盘。然而,纵然以我强大的毅力持续修练,但因极度强忍闭气
,造成身体强烈的头痛、腹痛与灼热感等,种种的身体痛苦与疲惫,使得身体过度
负荷而得不到平静。 之後,我又尝试了裸体、持守各种饮食禁忌、以树皮羽毛等
各种奇怪东西当衣服、常站不坐、常蹲不站、以棘刺与铁钉为床、一晚三浴、倒立而
行、将身体吊离地面、受烈日曝晒、冬天坐冰块、泡水、禁语等,种种常人难忍的
奇怪苦行;长年不洗澡,让身上积满污垢,甚至於长出青苔的污秽行;小心每一个
步伐,在乎每一滴水,以免伤害小□的谨慎行;离群索居的孤独行;吃牛的粪便,
吃自己粪尿的不净行;住令人毛骨悚然的弃□墓地,捡拾□体残骸为床,任人在身
上吐痰、小便;又经历了日食一粒麻、一粒米、一枣果的少食,以致於瘦弱到皮包
骨而两眼深陷,头皮皱缩,手一放到肚皮上,就能摸到脊椎,身上的毛一摸就掉下
来了,连小个便都会因体力不支而倒栽葱。 这样的修行,整整持续了六年。」
四、放弃苦行重返禅修 「我心想,这六年来我所修的苦行,是没有人能比的,
但依然不能让我超越常人,这不是圣者之道。那麽,要达成正觉,应该还有其它方
法吧! 於是,想起了从前我还是王子时,在树下体验到的初禅离欲、离不善法之
喜与乐。既然都已离欲、离恶不善法,那应当是通往正觉之路,我为什麽要害怕,
而避之唯恐不及地去修苦行呢?我不再害怕与排斥了。但以目前这样虚弱的身体,
实在不能再进入初禅,我应当先吃些食物,让体力恢复过来才行。 当我开始接受食
物时,当初伴我出家修行的五比丘,认为我已经半途而废,放弃修道而堕落了,所
以对我感到厌恶与鄙视。 恢复体力後,我看到一位名叫吉祥的人正在割草,於是
,向他要了些草,到尼连禅河畔一棵菩提树下铺座禅修,并且下定决心,不得解脱
涅盘,绝不离开。就这样,我进入了一连七天的禅修。」
五、体证解脱的那一夜 「在持续的禅修中,我进入了初禅,再继续经第二禅、
第三禅,进入第四禅。就在第七天的初夜,我以第四禅的定力,忆起了我长远以来
的过去生,每一生中的种种生活细节,而证得了宿命通的第一智。 到了中夜,再
以第四禅的定力,通达了天眼神通,而能知晓众生的各种业力,看见众生死後依怎
样的业力往生何处,证得了生死神通的第二智。 到了後夜,想起未出家以来就存
在心里的问题,亦即这生、老、病、死的流转,实在让此世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怎
样才能脱离这老与死的苦难呢?於是,又以第四禅的定力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
无间慧,了悟到老与死是因为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等层层因
缘,在当下身心活动的观察下,由识而返,亦即了悟到识也不离身心,识又缘於名
色。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流转』面,关键就在问题根源的
『集』,这样的体证,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是我前所未闻
的无师自悟。 接著,我又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生灭了,老与
死才能灭;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灭了,名色才能灭,这样,全部
的苦迫才息灭。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还灭』面,让我生起
『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又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自悟。 这样的正思惟
观察,让我发现了历来诸佛走到正觉的古道!古道的内容是什麽呢?就是从『正见』
到『正定』的『八正道』。追随著这古道而修,就能如实知『老死……等』;知其
『集』;『灭』;『灭之道迹』,亦即如实知众生苦迫的流转,苦迫流转的原因何
在,应当用什麽方法灭除,而能斩断流转生死的贪爱与无明,证得了灭尽烦恼的第
三智,而成就了解脱生死的涅盘正觉。」
按语:
一、本则故事第一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一七柔软经》、《增支部第三集第三
八经》,《长阿含第一大本经》、《长部第一四大本经》,《中阿含第二○四罗摩
经》、《中部第二六圣求经》。 第二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中
部第二六圣求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 第三段取材自《中部第一二师
子吼大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八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 第四
段取材自《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八经》,《中阿含第二○
四罗摩经》,《杂阿含第三六九经》、《杂阿含第三七○经》。 第五段取材自《
中部第四怖骇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一经》,《中阿含第一五七黄芦园经》
、《增支部第八集第一一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杂阿含第二八
七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经》、《杂阿含第二八五经》,《杂阿含第二
八六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四经》、《杂阿含第三六六经》,《杂阿含第三
六九经》、《杂阿含第三七○经》,《长阿含第一游行经》、《长部第一四大本经
》。
二、本则故事是从好几部经文中拼成的,这仅是佛陀从二十九岁出家,到三十
五岁正觉解脱的片段与略记。至於涵盖佛陀一生的完整传记,在《阿含经》中还不
曾发现。依印顺法师的意见,完整佛陀传记的编成,其时间并不会太早(《原始佛
教圣典之集成》第三五七页)。或许,佛陀时代或早期的佛弟子,对佛陀传的需求
,并不是那麽的强烈吧。
三、佛陀的修学历程,不论对佛法精髓与特色的认识,或是修行方法的抉择,
都会很有助益,是每一位学佛者都应该深入了解的。
四、「非想非非想定」,是当时印度修定的最高层次,其次,依序为「无所有定
」、「识无边定」、「空无边定」、「第四禅定」、「第三禅定」、「第二禅定」
、「初禅定」等八种。这八种定力,要依序深入,无法跳越。
五、《杂阿含经》中,多将「八正道」中「正定」的内容,解说为是从「初禅」
到「第四禅」的「四禅」,可以说是特别重视这四种禅定的,这或许跟佛陀由「第
四禅」开发神通,继而观缘起得解脱涅盘的修学经验有关吧!
六、得解脱涅盘,一定要有「第四禅」的定力吗?反之,得「第四禅」定力的修
行者,必能因此定力而得解脱涅盘吗?後者,从最初佛陀的修定,以及他那两位修
定老师都没有解脱的事实,很容易就能分辨了。前者,无师而自悟的佛陀,是依这
个模式成就的,但佛陀後来的教导,从经典文献来看,倒不一定如此,如《中阿含
第二○五五下分结经》、《中部第五二八城经》、《增支部第九集第三三经》、《
增支部第九集第三六经》都说,从「初禅」到「无所有」的定力,都有机会契入解
脱慧,这就是後来论典中所说的「七依定」(参阅故事第八九〈须深盗法〉按语四
)。这或许是「无师自悟」的佛陀,与「听闻佛法」声闻阿罗汉的差别之一吧!
七、佛陀从老死苦迫开始作正思惟观察,这即是缘起法的「此有故彼有」。但到
底观察的内容如何?经典的记载并不一致。如《杂阿含第二八五经》、《杂阿含第
二八六经》、《杂阿含第三六六经》等三经,同为从「老死」经「生、有、取」,
观察到「爱」的五支。《杂阿含第二八七经》说「齐识而还」,但後半段又说到「
无明」,前後有十支与十二支的矛盾,而与之相当的《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
》,主要为从「老死」观察到「识」的十支,但最後又说到「行」,也显得突兀。
《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经》、《长阿含第一大本经》、《杂阿含第三七○经》
都从「老死」说到「无明」,为十二支说。《长部第一四大本经》则说老死到识的
十支。如果认为十二支中的「无明」与「行」,是指前世的部分,则以佛陀在当天
的初夜与中夜,已由第四禅定力开发出宿命与天眼神通力,能观完整的十二支,也
说得通。如果从生死流转的「集谛」——「爱」来看,五支的观察已具备契入解脱
的可能,如果从现实认识经验与生理组成来看,「缘起的观察,到达『识』,已不
能再进一步,不妨到此为止。」「从无限生死来说,无明的覆蔽,爱的系著,确是
生死主因。解脱生死,也唯有从离无明与离爱去达到。我以为,十二缘起支,是受
此说影响的。在缘起支中,爱已序列在受与取的中间,所以以行——身口意行(与
爱俱的身语意行)来代替爱,成为十二支说。说到『此识身』以前,是三世因果说
。以三世因果说缘起,应该是合於当时解脱生死的时代思想的。」(印顺法师《初
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三九至二四○页)从以上的引述来看,或许「齐识
而还」的十支说,有较高的可能性吧。
八、经典中关於缘起内容的各种不同支数说明,印顺法师在其《唯识学探源》〈
缘起的解释〉中,有详细的引述与讨论可以参考。其中,「详细的并没有增加,简
略的也并无欠缺」一句,应为该篇论述的精义。 九、作「缘起的逆顺观察」所得
到的重要证悟,就是「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了,此点在《相应部第一二
相应第六五经》中有最清晰的描述。而《中部第四怖骇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
大经》与《中阿含第一五七黄芦园经》,甚且略去「缘起的逆顺观察」一段,只略
说由「四圣谛」而得灭尽烦恼的第三智。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敬拜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