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遭受著仇恨、焦虑和恐惧等弊病的折磨。它需要有个超凡的医生来治疗。佛
陀是位超凡的医生,一位安详与快乐的伟大医生。他所教导的和平与和谐,契合26个
世纪前,他初转法轮,也就是和平之轮那个时代,甚至到今天依旧息息相关。实际上,
今日更是意义重大。今天下午,我们聚集在这里来推崇这位人类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
让我们看看他的教导如何消灭深藏于残酷暴行中的负面情绪,又如何能使负面情绪转
变成正面的悲悯之情。负面情绪所导致的残暴,大多是由於盲目的信仰,以及对自己观
点的强烈执著所引起的。我在祖国缅甸参加第一次内观课程的时候,接触到佛陀的教
导。我记得在上课前,我的老师给我看一本小册子,书的开头就是佛陀给葛拉玛人的
开示。
佛陀劝导说
不要接受
因为你已经听了很多次了;
因为它是世代以来就一直被相信的;
因为它是许多人所相信的;
因为它是跟你的经典吻合的;
因为它似乎是合于逻辑的;
因为它与你自己的信仰是一致的;
因为它是你的老师所宣说的,而这位老师的人格极受人尊敬。
只有当你自己在经验的层面上体证了,并且发觉它对所有的人都是健康有益时,才
接受它。
那么,不但要接受,而且要身体力行。
这段话有磁铁般的吸力。我从小受的教导是不要发问,只要接受经典和老师的话。
到了31岁,才初次接触到佛陀的教诲,读了之后极为振奋。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
段自由思想的篇章。我已清楚了知了,在觉悟者的教导中是没有盲目的信念或盲目的信
仰。于是,我决定以开放的心胸来做个公正的实验,等我体验到之后,才接受。当我
走上这条道路时,每一天的体验更让我确信,这条道路是理性的、务实的、科学的。
没有必要盲目地接受。在我体验了之后,才去接受,就不会再有疑虑。我也发现,在道上
的每一步都是普遍通用的,而且没有宗派之分的。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十日课程结
束后,我发现佛陀的教导是成果取向的。它对我的生理、心理及精神都有极大的益处
。因此,我全心地接受了它,并且从此就依照佛陀所教的继续走在这道路上。
大约15年之后,我的老师授权我在印度及全世界教授Vipassana内观课程。成千上万
来自不同国家,属于不同宗教派别及各种道统的人,都获得相同的好成果。佛陀的教
导吸引各行各业的人,因为他们发觉,它完全没有宗教派别,而且是成果取向的。
佛陀的教导
佛陀所给的正道有如下的特质
1. Svakkhato 世尊教法详而明确 它简单而明确,每个人都可以修习,而不会在心
中产生任何混淆。
2. Sanditthiko 学人皆可自明了 每一步都立足在当下的实相。没有想像,没有猜
测,没有自我暗示,也没有外来的暗示。
3. Akaliko 当下能得知成果 在今生今世,每一步都可以当下产生有益的成果。在
这道路上的努力都不会浪费。
4. Ehi-passiko 邀君即来即见得 这个教导邀请你自己来看,自己亲身体验真理。
5. Opaneyyiko 直指针的无曲折 这条道路是笔直的,路上的每一步都会带你渐渐
走向全然解脱痛苦的最终目标。
6. Paccatta veditabbo viuhi'ti 有智之士自可解 无论来自什麽社群的任何明智
、明理的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身体内体验真理。
持续地走在这条正道上,并且经历了佛陀的教说时,就会更清楚地了解到,佛陀的
教导并不想要改变别人的宗教信仰。这个教导本身就不是一个组织性的宗教。所有人
,任何人都可以修习。
当我们研读佛陀的教说及论述和注释时,会很惊讶地发现,在这些文献里并没有出
现“佛教”及“佛教徒”这些字眼。 佛陀不曾用过这些字。有好长的时间他的追随者
也不用这些字。 他把他的教导称做 Dhamma,意思是法,真理。他称他的追随者为 Dham
mi 如法者, Dhammattho 正直者,Dhammiko 虔信者,Dhammacari 依法生活者,Dham
mavihari 以法为皈依者,等等。印度语,是以Bauddha 来称呼佛教或佛教徒,但在浩
瀚的巴利文献中却找不到相称的字。
用“Buddhism“佛教”来指佛陀的教导时,就局限成了特定的社群,但 Dhamma 法
是不受局限的——appamano Dhammo。它不仅适用于特定的社群或宗教,而是适用于全
人类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教Buddhism”这个字已为人所熟悉而且方便使用。很多
使用这个字的人也都知道,它是用来表达普遍通用的法Dhamma或Dharma.
八正道
让我们来了解什麽是佛陀的教导。它就是八正道。这条道路是崇高神圣的,意思是
说,任何人只要勤奋地走在这条正道上,都能成为崇高的人,圣人,心地清净的人。
八正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 S la 戒 - 道德,扼要地说,就是
Sabba papassa akaranam
诸恶莫作——就是戒绝所有身体及言语上,会伤害到其他众生,并且会干扰他们的
安详与和谐的不善行为。
第二部分是 Sam dhi 定——善心的专注,扼要地说,就是
Kusalassa upasampada
众善奉行——以健康及专注的心从事善行。
第三部分是 pa a 慧——智慧或洞见,扼要地说,就是
Sacittapariyodapana12
自净其意——培养洞见,使整个心净化。
这三种训练,就是过去诸佛所教的,也是将来诸佛要教的。这就是为什麽说,
Eta12 Buddh na s sana12
这是诸佛所教。
佛陀的实际教导
每种宗教都教导人要过道德的生活。这是每一种心灵教导的精华、核心。 然而,佛
陀并不仅是劝诫人家过道德的生活而已。 他教我们修定的下一个重要步骤——掌控自
己的心。
为此,我们要有个专注的所缘。有很多所缘能让人来训练心。 佛陀他自己也传授过
很多所缘,其中最为普遍的是我们自己的呼吸。他称之为 34 n p nassati 观息
法——培养觉知入息和出息的能力。 呼吸对属于任何社群的所有人类都是共通的。 没
有人会反对练习觉知呼吸。 你要如何分辨呼吸为伊芳斯兰教徒的或印度教徒的,基督
教徒的或犹太教徒的,佛教徒的或耆那教徒的,锡克教徒的或拜火教徒的,白种人的
或黑种人的或黄种人的,男人的或女人的呢
观息法要我们在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地方持续地觉知呼吸。 它是在人中的地方
制心一处的专注——uttarotthassa vemajjhappadese。
当心专注在这一个小□围时,它就变得越来越锐利,越来越敏感。 只要练习了三天
之后,就可以在身体的这个部位开始感觉到生理上的感受。 这样我们就可以进到下一
步的训练,慧的练习——智慧或洞见。
我们观察身体上每个地方的感受,从头顶观到脚趾尖。 这样做,我们就会察觉到感
受与心是息息相关的。 任何时候我们做了不善的行为,心中必定是产生了不净念。人
在杀生之前,必定先产生了极大的憎恨。偷盗前,必定先产生了贪婪。会犯邪淫,人
必定先产生了极大的情欲。 人必定是先伤害了自己之后才会伤害到别人—— Pubbe
banati attana, pacch banati so pare 。负面的情绪,诸如生气、憎恨、贪婪、
恶意、嫉妒、自私及恐惧等等,使人不快乐,痛苦和凶暴。人变得焦躁不安。 当人焦
躁不安时,他不会只将焦躁不安留给自己,而会散播给别人,开始在社会上伤害他人
。我们在自己的身心架构内可以了知这个自然的法则。
有人在从事不善的行为时,外表上可能看起来快乐,但他们实际的状况就像一层浓
浓的灰,覆盖著炽热的火炭一样—— bhasmacchannova pavako 。由於心理的负面
情绪使他内心在燃烧,然而他却对内在发生的事全然无知。
这就是avijji ,moha——无明。就佛陀而言,无明不是指欠缺了某个哲学信念上
的知识,它是指对自身内所发生的事情缺乏了解。人们由於这个无明的遮障而不知道
为什麽会变得痛苦。没有人要保持痛苦,但却持续地痛苦,因为无时无刻不停地在制造
贪爱与 恨; 不断地对感受起回应。 当无明去除,开始往内观察时,就会理解,“瞧
,我以产生贪爱来附应这些感受,而给自己制造了痛苦。当感受愉悦时,我产生贪,
而感受不愉悦时,我产生嗔。这两者都使我痛苦。好,我现下有解决办法了。当我了解
了这些感受的无常特性,并保持平等心时,就不会产生贪爱与 恨,无贪和无嗔。 心
的习性模式开始改变,而我就开始脱离痛苦了。”
佛陀说,这就是 vijjia 智慧。它与任何的哲学或宗派的信念无关。 它是有关人们
福祉和痛苦的真理,而且只要依照正道上的步骤去做,就能在身体当中体验得到。四
圣谛不是哲学教条。它们是有关自己的实相,使人从自己身上开始了解自己。只有当我
们体验到时,才是四圣谛,如此才能成为圣人。
当以感受来修行时,就是在心的深处用功。在心中生起的任何法,都会伴随著身上
的感受——Vedana-samosaraoa sabbe dhamma。哪怕是在心中生起瞬间的念头,身上
也会伴随著感受——Vedana-samosaraoa sankappavitakka。这是佛陀的伟大发现。
佛陀的另外一个伟大发现是,我们以贪爱来附应感受。 在佛陀之前,佛陀当时及佛
陀之后的教师都不知道有这回事。佛陀之前及佛陀当时的教师们,一直都在劝导人不
要对感官根门接触到的所缘起回应——眼睛对视觉的对象,鼻子对气味,耳朵对声音,
等等。他们这样教说,“当感官的所缘与感官根门接触时,不要以判断它们好或坏来
起贪或 的回应。”
这样的教导早已存在。但佛陀说,事实上你不是对这些所缘起回应。他举个例来说
明 一条绳子将一只黑牛和一只白牛绑在一起(一只代表感官根门,而另一只代表感官
的所缘)。不是黑牛也不是白牛造成束缚,绳子才是束缚。佛陀说,贪爱的绳子是束缚,
而人产生贪爱(贪或嗔)来附应感受——Vedan paccaya tanh 受缘爱。这是觉悟者
的伟大发现。因为这个发现,他才成为觉悟的人。
有很多人都说,我们不应该对感官的所缘起回应,但他们并没成为佛陀。有的教师
教导说,我们不应该产生 lobha(贪)和 dosa (嗔)。
佛陀解释说,只要有愚痴 moha 存在,就会有贪 lobha 和 dosa。他因此劝告我
们要从愚痴中解脱出来。 什麽是愚痴呢 愚痴就是无知。愚痴是 avijj 无明。你
不知道内心里发生了什麽。 你不知道贪和 生起的真正的原因。你是无知的。 你要如
何脱离无知呢 要直捣问题的根部,以感受来用功,脱离痛苦。
只要没有觉知感受,就会持续地与外缘缠斗,心想,“这个不好看”或“这个好看
”。你是持续地在表面上用功。你还认为黑牛和白牛是束缚的起因。 事实上,附应感
受而产生的贪和嗔才是束缚。一个酗酒的人以为他是对酒精上瘾。事实上是对喝了酒的
感受上瘾。
当人客观地观察感受时,就开始从无明中出离。 了解感受的无常特性,就生起了智
慧来附应感受。这是自然的法则。 Dhamma niy mat 是现象的自然秩序背后的法则
。不论有佛或无佛,Dhamma niy mat 这个现象的法则始终不变。
佛陀说
我已经在自己身体内经验了自然的法则,也就是缘起的法则; 体证及理解之后,我
才向人家宣说它,传授它,阐明它,确立它,并且显露它。只有在我亲证之后,才宣
说它。
这是一个无上的科学家的大无畏宣说。就像有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都始终是真的
。牛顿发现了它而向世人宣说。同样地,有无伽利略,地球绕著太阳转也始终是真的。
感觉感受是个重要的分叉点,从这个地方会有两条不同方向的道路。如果我们持续
地对愉悦和不愉悦的感受生起盲目的回应,就是在繁衍痛苦。 如果在面对愉悦和不愉
悦的感受时维持著平等心,就开始在心的最深处改变习性模式,并且开始出离痛苦。
感受是根。 只要我们忽略了根,即使树干砍倒了,这棵有毒的树还是会再长。
佛陀说
就像一棵牢固而根部完整的树
虽砍倒了,又会再长
因此,当潜伏的贪爱没根除
痛苦就会一再地出现
因此,这位无上的科学家发现,我们必定要在心的根部下功夫,才能从心的不净烦
恼中解脱。每一个人都得将随眠的贪爱铲除。
当整座森林枯萎时,每棵树都需要照料,去除根部的病害,然後浇水。那么整座森
林又会繁茂滋长起来。 同样地,为了改善社会,每一个人都要变得更好。社会要安详
,则每一个人都要变得安详。因此个人才是关键。
要世界变得和平安详,则每个国家或社会必定要和平安详。在这里我还要引述佛陀
对离车族人的重要规劝。佛陀给了下列很实际的指示,会使离车族人不被征服
只要他们维持团结一致,经常聚集开会,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只要他们能团结聚集,团结行动,并且团结地执行任务,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只要他们不违背古老的良好管理原则及司法制度,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只要他们尊崇敬爱长辈,并且重视长辈的言论,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只要他们保护妇女及孩童,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只要他们在境内外都对圣者尊敬,并供养金钱,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当时也有很多的宗派,各有自己的寺庙及聚会的地方。使所有人都快乐和满意需要
智慧 。他们不应受到骚扰而成为国家的敌人。他们聚会的地方应得到适当的保护。
只要统治者捍卫并支助圣者,他们就不会被征服。
佛陀睿智的劝诫仍旧适用来维系今日世界的和平与安详。 如果我们要成功地为世界
带来和平,就不能忽视宗教的相关问题。
保护民众免受外来的攻击,尽全力维护民众及国土安全,是每个政府的职责。做到
了这个,还要谨记在心,这些措施只有短期的利益。 只要善意和同情就能消除深植在
任何族群里的人作恶时的仇恨。在印度、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监狱内,举办过内观课程,
我们已经看到了人是如何改变的。 恐怖主义的根源在于恐怖分子的心。我们已看到有
些顽固的暴力罪犯在我们的内观课程中转化向善了。生气、恐惧、复仇及憎恨开始消
融,产生了安详与悲悯的心。我们要求监狱的职员先来学习内观,然後才为受刑人举办
课程。这样有非常好的效果。
在佛陀的教导中,我们可以找到联结不同宗派的桥梁。佛陀教导的三个基本要件—
—道德,心的专注和心的净化——也是每个宗教和心灵道路的本质。戒,定和慧是所
有宗教的公分母。勿庸置疑的,要过有益的生活,就必须要有这三项基本的要素。佛陀
教导的整个重点就是实践这三要素,这样才能将正法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这是每个
宗教的内在核心。可是,我们没有重视这个核心,反而为了不同宗教的各种外在原素
而不断地争吵。
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普遍通用,而且没有宗教派别的佛陀教导,所到之处,都不曾
和道统的文化有过冲突。反而有如糖溶解于牛奶中一样,佛陀的教导已经慢慢地被吸
收而丰润了社会。我们都知道,现今这苦难的世界是多么地需要和平与安宁的滋润。愿
觉悟者的教导能为更多的人带来安详与快乐,进而使全世界更加安详与快乐。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敬拜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