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如何临终关怀,助长正信正见
如果依原始佛教修六念法,在还没有到达进升涅盘而有疾病或
要往生之前遭遇困苦时,要如何的教化或教戒呢?教化教戒就是现
在所说的助念团,助念团的实质目的,就是要帮助疾病者或临终者
能保持正信。
在杂阿含八七四经就有记载:某一个时间,佛陀住在迦毗罗卫
国尼拘律园中。那时,有众多的释迦族集会在论议堂内,作如此的
论议。那时,有释迦族的人向释迦族的难提说:「我有时到如来所
居之处,恭敬供养,有时就没有遇到如来:有时就亲近供养善知识
比丘,有时就没有遇到善知识比丘。又复不知有诸智慧优婆塞(佛
陀弟子在家男居士),有馀智慧优婆塞、智慧优婆夷(佛陀弟子在
家女居士)疾病困苦时,要如何教化、教诫为他们说法呢?今日大
家共同往到佛陀所住处,请示佛陀开示,佛陀所开示的大家当受奉
行。
那时,难提与一些释迦族的人就前往到佛陀所住处,见佛陀大
家就稽首礼足佛陀,礼足後大家就退住一面,问佛陀:「世尊!我
们大家都是释迦族的人,集合在论议堂中,作如此的论议,有诸释
迦族的人向我说:『难提。我等有时能见到如来,恭敬供养,有时
就不能见到如来或有时往见诸善知识比丘,亲近供养,有时就见不
到诸善知识比丘。今日来见佛陀就是请佛陀教诫开示,佛陀所开示
的我们就当受奉行。』
我等今日来请问世尊,若是一位智慧优婆塞,遇到智慧未完全
具足的优婆塞、优婆夷疾病困苦时,云何教化、教诫说法呢?」
佛陀开示难提:「若有智慧的优婆塞,应当要到还没有具足一
切智断除烦恼的优婆、优婆夷疾病困苦者的住所,向疾病苦者教授
说:「仁者!汝当成就对佛不疑,对法不疑、对僧不疑。
以这三种不坏净而教授以後,当要复问言:『汝有挂念父母没
有?』疾病苦者若有挂念父母者,就要教他放下说:『汝顾恋父母
就会得到永远不死吗?若顾恋父母就能得活者,就可顾恋,既然顾
恋父母不能得活者免死,那麽顾恋父母有何用呢?』疾病苦者若是
说不挂念父母者,应当要给他赞叹他看得开放得下是善处,虽然对
父母放得下,还要问他言:『汝对於妻子、奴仆、钱财等一切物有
挂念执著不?』如果他说会挂念执著的话,就教他要舍弃放下,如
何教法呢?教疾病苦者言:你挂念执著妻子、奴仆、钱财等诸物,
你的身体病就会好吗?就会免病死吗?如果挂念执著妻子、奴仆、
钱财等物,你的身体病就会好,也能免死永远活著,那我豉励你继
续挂念执著,既然挂念执著妻子、奴仆、钱财等,疾病困苦不会好
也不可能永远就不会死,那麽你挂念执著有何用呢?放下妻子、奴
仆、钱财等对你才有帮助,如果疾病困苦者言,不会挂念及执著妻
子、奴仆、金钱财物一切,那就赞叹他鼓励他要继续保持下去,然
後再问疾病困苦者言:『你对於人间财色名食睡五欲有挂念不?』
如果说有挂念,应该为他说:『人间五欲是恶是烦恼根源不净的,
会败坏是污秽臭处,不如天界胜妙五欲。』教他舍离对人间五欲的
执著,天界生活胜过世间生活,天上享受色声香味触五种妙乐。
疾病困苦者,如果说他的心已经远离了人间五欲,志向往天上
胜妙欲了,就赞叹他能舍世间执著念天妙欲是善,赞叹以後再次的
向疾病困苦者说:『天上妙欲虽然比世间五欲美乐,但是这种天上
妙乐并非永久,是无常变化不停,也是生灭法,享受天上妙乐福报
享尽,也必须遭受到苦,因为是无常生灭法必竟空,(空并非是无,
是生灭法不能自主,简称为空)一切都是变坏之法,诸天上妙五欲
只是胜过人间五欲而已并非究竟。』
疾病困苦者若言已经知道并非究竟,愿舍已舍挂念天上五欲,
也舍有身之欲,就赞叹这种是善,然後还要再次的教导疾病困苦者
言:『有身体活命享受人间五欲的挂念或天上妙乐五欲的挂念这些
都是无常、变坏之法并非究竟,还有一种修行方法可灭弃有身之欲
挂念及天上妙乐之欲挂念,到达究竟的涅盘,出离一切贪、□、痴
忧悲恼苦的究竟乐,汝应当舍离有身的挂念,乐於涅盘寂灭之乐才
是究竟乐,也是最殊胜之圣界。』
这位学圣法的弟子已经能舍离有身的挂念,乐於涅盘者,就赞
叹鼓励这是最善,大家为你欢喜。『要按照这样的,难提!一位学
圣法的弟子要有先後次第教诫、教授,使疾病困苦者不再执著挂念
一切,使一切执著挂念不再生起,内心能到达寂静之境,犹如一位
比丘虽然有百岁的寿命,最後还是会死,最究竟的目的也是解脱涅
盘。』佛陀开示以後,释迦族难提等听闻佛陀所说,内心随时都有
法喜,向佛陀行礼以後就离开去了。
我们从以上杂阿含八七四经的内容,就可了解对一位智慧未具
足到达涅盘的修行人
,当遭受到疾病困苦时,应帮助教导对佛法僧三宝的正信,然後有
次第的依各人根性教导,目的是离开父、母、子、女、眷属、名利、
钱财、物质及舍离世间五欲之乐及天上五欲之乐,更能体验无常、
苦、空,变化之法,趣向究竟涅盘的正见思想,这才是对疾病困苦
或要往生的人,有正面的帮助使他有正信及正见。虽然还不能到达
涅盘,但心识已经有正信及正见了,未来因缘具足就能进道上升到
达究竟涅盘,这才是助念教诫的最终目的。
第六节 具足五法来修六念
那麽要依何方法修六念处呢?在杂阿含九二四经内有记载:本
经?说佛陀要离开迦□罗卫国而远行四方弘法,释迦族摩诃男依依
不舍,佛陀为摩诃男说应该要依正信为主,不可不依正信,要具足
戒、不可不持戒、闻慧具足、布施具足、智慧具足,不可没有智慧,
至少要依正信、戒、闻、施、慧五法具足而修六念处。
杂阿含九二四经的记载内容大约是这样说:有一个时间,佛陀
住在迦□罗卫国尼拘律园中。有一次很多比丘集於食堂内,为世尊
缝衣。释迦族的摩诃男听到很多比丘集於食堂为佛陀缝衣,佛陀的
结夏安居三个月就快圆满结束了,待结夏圆满以後及该缝的衣服都
缝好了,佛陀就要持衣及钵到有人住的地方游行弘法。摩诃男听到
这个消息,便前往佛陀结夏安居的住处,见到佛陀以後,即稽佛足
退坐一面,向佛陀说:「世尊。我四大身体越来越衰老了,又迷於
世俗名利之中,因记忆衰退,所以虽然听很多佛法,但是很快就忘
记了。
摩诃男在释迦族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所以俗事太多,他
也是一位正信的优婆塞,摩诃男听到众多比丘集在於食堂为世尊缝
衣,世尊不久安居就要圆满了,衣服缝好後就要持钵到有人住的人
群中游行弘法,因为世尊即将离开迦□罗卫国尼拘律园,因此我今
思惟: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的见到世尊及诸善知识比丘呢?」
佛陀就向摩诃男开示说:「不论是见到世尊或见不到世尊,见
到诸善知识比丘或是见不到,你当念於五法,精勤修习。
摩诃男:当於正信为主,不可没有正信;要持戒到达具足、要
时常具足听闻正法、要行布施具足、要依慧具足为本,不可没有慧
具足。就是这样,摩诃男,要依正信为主,不可无正信;戒具足、
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为本,不可无慧具足,要依这五种法,修
六念处。
何等为六念呢?就是念佛、法、僧、戒、施、天事。摩诃男,
念佛,要念佛的十一种名号,就是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
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回忆、思惟、
忆念这十一种名号的内容就是念佛。念佛以後还要念法、僧、戒、
施、天事乃至自己能得到智慧。
如是,摩诃男,学圣法的弟子必须具有正见,戒具足、闻具足、
施具足、慧具足,以此五法来念佛、法、僧、戒、施、天事成就这
十一种法,则是学习修行的道迹次第,依这种次第修习不要使他放
逸,可以到达知见、自己有肯定和把握,住甘露门,近於涅盘,也
就是说学圣法的弟子,必须要依次第修行学习。不可能要得甘露(不
死之药)就得甘露,要到达涅盘就到达涅盘,「譬如孵蛋的?在孵
蛋,不论蛋有多少,随时都很注意爱护的照顾,在此孵蛋其间都不
敢放逸,有须要时也要以爪、以口啄蛋壳,让小?能从蛋中出来。
修十一种法就要像?母孵蛋随时注意及善爱护安住於学习的
次第,不可放逸,一步一步进道上升,不要妄想一步就得到甘露,
到达涅盘。」佛陀说完此经以後,释迦族长老摩诃男听佛陀所说,
内心充满法喜,作礼以後就离开去了。
有人说大愿师没有教人「念佛」只说「四念住」,任何修圣法
的弟子,必须要念佛,不可没有念佛,但念佛有各人不同的要求目
的,也念不同的佛号,我是一位圣弟子为何没有念佛或教人念佛
呢?身为佛陀的弟子,必须忆念佛陀,忆念法、僧伽,只是各人念
佛的要求方法及目的不同而已。
想要成佛必须要念佛,这是必然的基本条件,依各人的根性。
例如佛陀与刀师氏的对话,上、中、下等田那种田先播种呢?当然
上田先播,次播中田,後播下田(上田是具足因缘修解脱的僧伽团
体,中田是在家居士,下田是不信三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