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念佛法门】-当今行者的念佛观-求消业
#1
云汉
发信站: 台大计中椰林风情站 (bbs.ntu.edu.tw )
  念佛号求消业。重点在於消业,那麽要消业就先清楚所谓业是
什麽才能消业,否则就只是口头禅而已了。

  首先先来介绍「业」字的原意,业字的原意是「造」,制造的
造,造作的造,这造字的概念含有活动行为的意思。也可以这样的
说:业就是行为,行为有分身、口、意三种的行为。有行为就有感
受、有感受必然就会伴随著有苦、有乐及不苦不乐三种的结果。虽
然有身口意三种的行为,但行为的总根源就是属於意志的动作,为
什麽呢?因为身及口的行为,必须依靠意志的推动,也可以这样的
说,身口的行为是思想透过意志的行为表达出来,因此没有想和意
志的推动,那麽身口就不可能会有行为了,所以说:虽然有身口意
三种行,都是操作在思想及意志的行为中。

  简单说,一切行为都是属於意志的动作。意念的思考推动意志
的动作这叫做「意业」。这里面有想及意志推动行为二种相依,思
想加上意志的推动身体动作,这就是属於身体的行为简称为「身
业」,思想加上意志的推动言语或语言行为,这就是属於口的行为,
简称为口业。身口意三种行为称为三业,这三种行为都是以念头及
意志相依的,然後推动意志行为的。那麽身体部份的感受苦、乐、
不苦不乐,比较容易了解,意志的感受是如何的了解呢?答案是不
难的。只有精神能集中有专注的定力,培养观察智慧,就很容易体
验到的。

  例如想一件善事内心就生起了快乐的感受,想一件恶事内心就
生起了苦恼不安的感受,若无加上自我意志及自我观念的想,就是
不苦不乐的感受了。常常听到依语不依义者,辨论到底有几种识,
有的就说有六识,有的说不止六识还有七识、九识认为了解越多识
就是修行境界越高深,其实这些都是依语不依义,所谈有几种识都
是浪费宝贵时间而已,若是了解识及意识的法义及法次法向者,只
有六识的了解就具足一切识了。只有六识是如实觉知对象,其馀都
是想像、推理、判断而来的,并非是如实的觉知对象。因此了解如
实的六识,就知道一个触就一个受,一个受就一个识,一个念就一
个受,一个念受也就一个识。若是只谈一些非如实事,例如死後去
那里,都是属无记,无记就是对实质修行与离苦并无帮助,因此谈
论无记事,明眼者是持保留心态,不信不迷,何况佛陀是不谈无记,
也叫弟子不谈无记,只谈论苦、集、灭、道。

  所谓的业,用简单来说,即是意志动作,这是人类行为的意思。
众生生活都在於业,流转轮回也在於业,因此业就是指一切众生行
为的世界,离开了业那麽一切也就止息了,业的意义既然了解了,
就是身口意的行为,那麽要如何消身口意的行为呢?问题也就将近
快要产生了。

  先进一步来了解消业的「消」字意义,消就是灭,例如消灭、
消除,消灭的意思就是消失或消灭,消除的意思就是除去。业的意
义知道了,消的意义也就知道了,既然知道了,那麽念佛号要如何
的消业呢?若将业误解只是一切行为的意思,那麽业消了,一切身
口意的行为不就也全部停止了吗?如果说身口意能到达全部停
止,只有在深禅定中才能达到,那麽不就要永远的保持在深禅定
中?何况一般的深禅定,并非是究竟理想的消业,因为只有深禅
定,反而对如实正观有负面的影响。

  没有如实正观的智慧,当然就不可能体验生灭法,没有体验生
灭法的内观智慧,就不可能悟证无常,没有悟证无常的内观智慧,
就不可能悟证苦的真理,没有悟证苦的真理智慧,就不可能有方法
灭除集苦的因,集苦的因没有止息,苦就不可能止息。没有悟证无
常的智慧,就不可能有悟证无永恒不变我的智慧,没有悟证无永恒
不变我的智慧力,就不可能悟证到无永恒自我的观念。没有悟证无
常、苦、无我三法印的智慧,就不会学厌、学舍、学离欲、学灭尽,
远离寄托及祈求。寄托与祈求是因为还没有悟证三法印的人,若悟
证到三法印就知道只有自依止、法依止,并不会有任何的寄托及祈
求的了,当然未悟证三法印者,寄托祈求也是一种方法、一种力量,
但并非究竟法。其实只要有用心想解脱烦恼的人,往往在寄托、祈
求到一个阶段的程度时,若有善知识的指导,就有可能发展到理性
强於感受。有理性的亲近善知识,又能听闻正法,然後依义不依语
的内正思惟,依法次法向增上学,要证入预流是有机会的。

  如果一定要在深定才能消业,那麽在如实生活面来说,就会变
成消极和自私了。如果将业单方面的解释只是行为而已,那麽业消
除了不就表示身口意一切行为也停止了。

  佛陀所说的业说,不只是单一的行为,他是深入的涵有「有意
作」的行为,才是佛陀所说的业,并非只是一般的一切行为而已,
虽然「有意作」也有涵盖行为没错,但重点在於「有意作」的行为,
并非是只有一切行为的表层而已。

  「有意作」就是在行为中,有「染著」及「挂碍」两种的成份
存在。因为现在存在著「有意作」的因,遇适当的助缘彼就有「有
意作」的果,现今无「有意作」的因,未来不可能会有无因无缘自
生的可能了。若是有染著的念佛号,也就是「有意作」的行为,那
也就是有业了,可是这种业是善业。若是将业建立於单一的行为,
那麽想佛号是意业,口念佛号是口业了。那麽将业更深入的建立在
有意的行为来说,执著心一定要念佛号者,就是意业的行为了,若
是执著口一定要念佛号者,那就是口业的行为了。


  念佛号是要提醒自己忆念佛陀与染著只有念佛号,这两种的关
系是有不同的。一种是执著念佛号,一种是藉念佛号提醒自己忆念
佛陀的勇猛意志、智慧功德与慈悲喜舍等,这两种是不同的。一种
是执著单一法的,一种是向法次法向的,你的动机如何反省一下,
如果有所染著就应该改善,若非染著念佛号,是藉念佛号引生法次
法向,那就再向上精进不断的以法次法向增上学,到达预流的初果
智。有预流的初果智慧者,就俱备四不坏净,向二果、向三果、向
四果完成道智及果智,只要到达预流者,就建立了修行不退志的条
件了。


  如果将业误为只是一切行为而已,那就变成理论与实际生活脱
离了,为什麽呢?因为身业消除了身体活动就停止了,那麽不就像
死□一样吗?因为生命死了身体行为就停止了。口业停止了就嘴巴
不说话了,如果嘴巴都不说话,那不是和哑巴一样吗?若意念佛都
停止了,那麽一切也都止息了,例如电扇的电源中断了,那麽电扇
运转就会停止了是一样的道理。前面有说过若意念停止了,身口的
行为也就随著停止了。消业应该是消除不该染著的染著,以及恶不
善法才是消业的重点。简单说,就是消除有意作的行为,并不是一
切行为都消除,有意作包括善恶行为在内,也可以这样说,有挂碍
或染著都是有意作,这样才不会违背现实面,而只落入空理的口头
禅了,若将业误为只是一切行为的表面说法,那连一般理论也不能
成立,当然就不符合因缘法则了,为什麽呢?因为所有的业都消
了,一切行为也都停止了。


  那麽念佛号能消除一切行为吗?只单靠念佛号能究竟的息灭
有意作的行为吗?如果说透过念佛号,一字接一字的相续培养专
心,能专心到达一心不乱的境界时,会暂时的将烦恼、妄想、妄念
停止下来,因为专注中涵有定力在内,因此烦恼、妄想、妄念就没
有机会生起来的,并不是烦恼、妄想、妄念止息了,但是没有进一
步的去运用专注的力量,发展内观悟证无常的话,就有可能会产生
对念佛号染著,有染著的行为就是业,更何况一旦心不能保持在专
一的时候,烦恼、妄想、妄念又生起来了。为什麽会这样呢?因为
只有专注的一心不乱,并非是有透过内观智慧观察悟证真理,真理
就是苦、集、灭、道的因缘果法则,只是依靠专注的定力暂时压住
烦恼、妄想、妄念而已,并非从体验悟证无常、苦、无我的三法印
中,发现没有一项是永恒可依靠的,因此趣向学厌、学舍、学离欲、
学灭尽,到达究竟烦恼不生。


  但是透过念佛号达到一心不乱时,当然也能暂时止息部份不应
该有的业,并不是一切业都能消除掉,只是对一部份的业力暂时止
息而已,因此只停留在念佛号的阶段上并非究竟的,必须藉念佛号
的专注力量,法次法向的增上学才能达到究竟的息灭业,前面有说
过,佛陀提倡的业力轮回,是指有意作的行为,才是佛教所说的业。
也就是说,有挂碍或染著的行为,才是佛陀所说的业,业与一般行
为必须要□清。业归业,一般行为归一般行为,两种是不同的,因
此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业。业有涵盖行为,行为不一定有涵盖
业,因为业与行为两项相依才有动力的,两种之中有很微妙的关
系。例如我们的行为,必须先有「想」然後有「意志」的力量推动,
加上适当的助缘,因此产生行为。任何的行为必须要 有因缘相依
才能动起来的,只靠任何一方面就动不起来了,也因为世间一切都
是因缘生灭法,我们凡夫才有机会,透过正确的修行方法,止息贪、
□、痴所引生的忧悲恼苦。


  止息烦恼并不需要一切业都要停止的,只要俱备二个条件一、
不要制造烦恼的因。二、不要给适当的助缘。行为必须具足有因与
缘,才能完成它的基本结构,产生推动力出来,例如身体的行为必
须要有想加上意志力量的推动,才产生身体的行动。口的活动也必
须要有想加上意志推动力,才产生口的行为活动。意念的行为也必
须透过六根触六尘生六识的感受,加上过去的经验资讯相依,引生
推理、判断、思考新旧交换才产生意念活动,虽然业也有说是行为,
但这是一种粗糙笼统的说法,其实在佛教对业的看法,业与行为有
些不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业的原意是指「作」,有意的作才演变成
业,也就是说,有意作的行为才是佛教所指的业,简单说,就是有
挂碍与染著。

  因此业与行为若更进一步了解,两项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因为
两种不是完全一样,因此才能消业以後不离现实的生活,否则业若
消除了,那麽一切行为也就消灭了,这种的说法变成只是理论,而
不能与如实生活相应无碍的,因此若更深的对业的了解体验者,就
可发现业与行为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业与行为的内容不能看成相
同的意义。消业并非要将过去的念头灭除,现在及未来的行为止
息,因为任何的行为都是不断的生与灭,因为有生有灭才能不断的
相续生存,但这种生灭轮回是自然的法则,不须要想消灭他,当然
也不需要去灭除他,因为他本来就是自然的生灭不停了,只要我们
有足够的内观智慧,如实的知道他的生灭,而不加上我及我所的观
念在内,那麽无记的念头行为又能产生任何作用吗?


  一切的作用是建立在於自我及自我观念上,若不加上自我及自
我的观念,念头的生灭是自然的,因此不须去灭除他或压住他,更
不须要想去息灭他,当然也不怕念头的生起,因为念头已有的只要
适当助就会生起,这是自然的现象,最可怕的就是自己加入了我及
我所,这种无明颠倒思想才是最可怕的。真正的消业是要透过有次
第的方法,不断的培养如实内观,到达定慧具足,悟证无常、苦、
无我,体证苦集灭道,在生活中都能保持先知先觉不要落入我及我
的观念,若是落入我及我所者,就是无明或是後知後觉,难免就会
引生贪、□、痴忧悲恼苦。所谓的後知後觉,就是已落入我及我所
後才觉察到,不知不觉者就是没有内观智慧,因此不知「我」是无
常非永恒的,「我的」观念也是不断变化无常,无知的染著有永恒
的自我及我的永恒观念,因此造业因,遇到适当的助缘成业果。


  业的问题已经□清楚了,要消业的方法很多种,念佛号消业当
然也可以,但必须要配合有法次法向的渐进方法,并非只是单靠一
法念佛号,念佛号有念佛号的因与果、消业有消业的因与果,虽然
佛教所说的因果论并非是单因单果,是多因多果的,但每一个因与
果都有因与果的因缘相依,前面有说过不是无因自生的或是无因无
缘偶然而自生的。从念佛号入门培养精神集中,到达精神集中专
一,忆念佛陀未成佛之前,在修行过程中勇猛的意志,持戒清净,
培养正定内观智慧,观察因缘法则,体验三法印,体证苦集灭道证
入涅盘的道智与果智,成正觉後不为自利,慈悲喜舍教导众生等,
忆念佛陀的伟大与智慧,进一步实践力行学习佛陀、依佛陀所说的
正法律,有次第的一步一步力行实践悟证,悟证到那里当然业就消
到那里。

  业是内心错误观念所引起的,加上长期的习性深根蒂固了,若
无足够的内观定慧具足者,要改变习性的反应不是那麽容易的,当
然也不是口中或心中念念佛号就可消业了,就可改变长期以来的错
误习性反应。专心念佛号,到达一心不乱能生定,定有定的果报,
持戒清净有持戒清净的果报,内观培养智慧有内观智慧的果报,各
自有各自的因缘果,法次法向就是将戒定慧连结相依相缘,来完成
道智及果智,完成道智及果智并非只有单一法能成就的,必须有次
第的法次法向相依相缘,才能完成道智及果智,用简单说,内观智
慧有多少,业就随著消多少,要成就内观智慧,必须要具足成就内
观智慧法次法向的因缘,有具足解脱智慧者,才能具足舍觉支的智
慧,也可以这样说,有舍觉支圆满者,才能完成果智,没有舍觉支
圆满具足者,就没有究竟消业的智慧,没有究竟消业的智慧,当然
就不可能究竟的消业了。

  修行消业入门方法很多种,当然念佛号也是其中一种,若将念
佛号转趣忆念佛陀的智慧功德等,内心就会产生礼敬佛陀,学习佛
陀的智慧与功德,因此就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然後内正思惟,
思惟法、义、法次法向,依义不依语的依法次法向增上学、学戒、
学定、学慧、学厌离贪□痴忧悲恼苦、学舍、学离欲、学灭尽,到
达究竟的消业证入涅盘。

  如果只有依靠单一念佛号,反而会生出染著的心,这种染著的
心就是业。大家要知道。每一个宗教都有他的特质宗旨,佛教也不
例外,佛教的特质究竟目的就是自证涅盘,若是修任何的法,而不
趣向於自证涅盘者,那就不是修佛教的根本法了。前面有说过,未
悟证三法印的人,内心的寄托及祈求是需要的,但寄托祈求是因为
对自己无信心,藉寄托祈求来暂时安心及信心,并非寄托祈求是究
竟的,大家应该认清这种事实。

  有关改厄部份,业若消了就度一切苦厄了,所以说消业改厄是
一体两面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
若波罗密多时,就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了。

  有关念佛法门在原始佛教时代就有六念法门及十念法门了,只
是原始佛教的念佛,跟我们现在的念「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有不一
样的要求,我们也不能说现在的念阿弥陀佛就不好,只要你专心念
可达一心,透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的增
上学,最後也能到达涅盘的。修行入门方法是看各人的因缘与根
性,只要依法次法向增进都一样能有所成就的,因为法法相依是有
可能的,只要自己有正确的观念以及有善知识的引导,法法就会相
依相缘而成就,若观念不正确加上没有善知识指导,那成就究竟涅
盘就难了。

  正确的观念就是体证苦集灭道,证入涅盘断一切生死轮回的忧
悲恼苦大苦集。今生若没有办法到达涅盘的境界,而能建立正确的
观念,也没有白来人间一趟了,为什麽呢?因为虽然没有到达涅盘
究竟的解脱,可是已经建立了正确的观念了,以後来生还有机会
的,佛陀在八正道的正见中,就有明确的说过,有过去、有现在、
有未来的因果,所以说未来还有机会的。修行要有长远心,就像养
孩子一样是急不来的,虽然还没有到达解脱,但因为有培养三善
根,有忆念佛、念法、念僧、若今生命终时,不会生恶趣的,身体
虽然死了,无论是火化或弃冢间,而心意识经过长期正信的培养
戒、施、闻、慧,心意识将上升向安乐处,譬如大树的树枝那边旺
盛,树倒下去当然就向树枝旺盛处倒。
Thu May 22 01:56:25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