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中阿含」属「一切有部」诸证
越南.明珠
现代学者大多一致承认确有一部梵文教典的存在,如果不比巴利文教典更浩瀚,
亦必与之相等视,而且在他们之中,具有很多默契,以为梵文教典的这许多原本,
是有属於「有部」的。Winternitz教授因此在他的「印度文学史」内说:『巴利文
教典中的Nik?ya是和梵文教典中?gama相似的;D?rgh?gama(长阿含)相应即是D?gha
nik?ya, Madhyama ?gama (中阿含)即是Majjhima Nik?ya, Samyukt?gama (杂阿含
)即是Samyutta Nik?ya,Ekottar?gama(增一阿含)即是Avguttara Nik?ya。』还有
,他说「有部」有他们自己的梵文教典,虽然那教典没有完整的一部传下来,但是
我们却能从各方面知道:第一是在东土耳其斯坦发现的许多大小断片中,第二是在
其他的梵文佛教著作的引述中,第三是在汉文及藏文的译本中。N.Dutt 博士也作
同样的主张,将四阿含都归属於「有部」。
他又说:『根据最近在东土耳其斯坦所发现的许多经本,更坚定了西藏人的传统
,无疑义的认为「有部」是采用了有文法的梵文〈不是混合的梵文〉作为其文字的
传导的,而他们有完整的经、律、论的典藏。Banerjee博士在他的「有部文典」中
引据「南桥目录」说:『南桥的目录在「小乘经」之下除了有四阿含以外,连其他
著作等,共计五十六种,却有许多显系各阿含中的很多经的译本。在「小乘经」题
下,目录中四阿含及其他汉译著作,应注意的是大多属於「有部」或「□婆沙部」
。』我们却并不如此乐天的肯定四阿含都属於「有部」。但是因「中阿含」汉译本
与巴利文本的比较研究,却能得到内外诸证,来确切地宣告说汉译的「中阿含」是
代表「有部」的教义的。
一、?gama〈阿含〉和Nik?ya 这两个名称
汉译称「中阿含」,「中」是Madhyama的意译,而「阿含」却是?gama的音译。
巴利文却称做Majjhima Nik?ya。据Monier Williams的「梵英字典」的解释,Nik?y
a,意谓「圣典的结果」,对於佛教似甚适当,而?gama意谓「传统的学说,这种学
说的结集,圣典」,好像更包括了佛教出现以前数世纪来的作品。显然在实际上这
两个名称是差不多同等性质的,巴利文教典用Nik?ya有「经集」之意,而Pr?krit
文〈印度一种地方语〉和梵文则都用?gama。N?g?rjunikonda有石刻称Aparamah?vin
aseliya部〈恐即「西山住部」〉有长、中、杂、诸Nik?ya,而无?gama。此部却有
Pr?krit文的教典,与巴利文虽有若干类似,但显然是不一样。这两个名称的?#092
;用,看来有地域上的分隔,?gama为北部及中部印度所用,而Nik?ya则为Deccan和
锡兰岛所用。但是这种说法又没有可靠的根据。在巴利文教典中也有用?gama这名
词的。例如「巴英字典」所载:Sv?gamo,意谓「精通於学说」;Agat?gamo,意谓
「传得一种?gama或诸种?gama的人」。所以二者分别非常明白。「上座部」用Nik?
ya,「有部」及若干其他的部则用?gama,我们有理由足以相信?gama是惯常特意为
「有部」所选定的,除了在梵文「有部」的教典中发现以外,这些理由在别的教典
中是没有的。
二、梵文的教典
在东土耳其斯坦所发现的梵文片断中,属於「中阿含」的有「优婆离经」内和「
鹦鹉经」内的。 以「优婆离经」中的片断来和汉译对照,显示汉译和梵文原本
有很多相同;虽然不能肯定说全部都是一样。 以下引汉译「中阿含」:(一三
三,卷卅二,大品)「优婆离经」偈句,与梵文对照证明相同。
『大圣修习己,得德说自在,?ryasya bh?vit?tmanah pr?p……………善念妙正
观,不高亦不下,………………sya no apanatasya不动常自在,佛弟子婆离。』A
ni?jyasya ya?ipr?ptasya Bhagavatas tasys ?r?vaka Up?l?『大龙乐住高,结尽
得解脱,N?gasya…………………muktasya应辩才清净,慧生离忧戚,…………….
praj?a-dhvajasya…………不还有释迦,佛弟子婆离。』An?vrttakasya ?akrasya
………………
Bapat博士以为汉译与巴利文较梵文更近似,也许仍有Prakrit文的原本作为滥觞
。本经汉译称「释迦」与巴利文同,梵文本则为?akrasya。汉译「鹦鹉经」(「中
阿含」一七O,卷四十四,根本分别品)与巴利文本(一三五,C?lakammavibhavgas
utta)较更符合。梵文原本中有关於十法之详情,为汉译所无。因此他认定汉译之滥
觞,可能是比梵文更古老的Prakrit文。但汉译中的偈句却与梵文相应,而不与巴
利文相应。汉译与梵文间若干不同处,则或因编译之错误;例如:汉译「乐住高」
,梵文为Pr?nta?yanasya;「离忧戚」,梵文为V?tar?gasya。
三、师 承
在「大乘诸相及其与小乘之关系」一书中,其十八页有一表格,示大迦叶为「有
部」第一上首阿□梨(师尊),而舍利子为「上座部」第一阿□梨。作者 Buston 和
T?ran?tha 确定了这事实,并告诉我们说大迦叶将僧众的监护付托给阿难;佛鸣
也给我们一系列阿□昙的阿□梨们,从舍利子为始。在汉译「牛角娑罗林经」(「中
阿含」一八四,卷四十八,双品)内,我们见到舍利子称大迦叶为尊者(巴利文是Bh
ante),而大迦叶称舍利子为贤者(巴利文是?vuso)。但是以其相符之巴利文第三十
二经,Mah?gosingasutta来看,舍利子称大迦叶为贤者。大迦叶称舍利子也是贤者
。这称呼的不一样,显示汉译属於「有部」的传统,承认大迦叶为上首最高师祖,
而巴利文本则属於「上座部」,以舍利子为上首最高阿□梨,比了大迦叶还要高。
上面的事实,证之所有汉译的四阿含中,都没有和巴利文本第一一一经,Anupadas
utta相符的经而更确定。在这巴利文本经内。佛赞长老舍利子云:『舍利子者,可
正称曰佛子,生於辩才,生於正法,行於正法,嗣於正法,不嗣於世法。诸比丘,
舍利子正转如来所动无上法轮。』因为世尊说有这样对长老舍利子的称扬,「有部
」可能在其教典中除去,或者可能为「上座部」在其教典中所插入。这种对於大迦
叶和舍利子,在「上座部」和「有部」之间,其师承地位之不同,可以解释即或现
今,舍利子和目犍连的灵骨之所以在上座各国普遍尊敬,而同时在中国、朝鲜、日
本和越南的佛寺内,佛像旁边却常有大迦叶和阿难两尊者的像,而不是舍利子和目
犍连的像之故。
四、九部经和十二部经
另一显著的不同是汉译有十二部经(A?gas),而巴利文则为九部经。汉译「阿梨
吒经」(「中阿含」二OO,卷五十四,大品)所列十二部之次序:一,正经;二,
歌咏;三,记说;四,偈他;五,因缘;六,撰录;七,本起;八,此说;九,生
处;十,广解;十一,未曾有法;十二,说义。其相符之巴利文本第廿二经,Alag
add?pamasutta所列则为九部经,其次序:一,sutta;二,geyya;三,veyy?karan
a;四,g?th?;五,ud?na;六,itivuttaka;七,j?taka;八,abbhutadhamma;
九,vedalla。如果我们先将巴利文九部经与涅盘经所列(佛学大字典刊载)来比较
,则大致相同,□是涅盘经将最後二部倒置了;而第三部汉译为「记说」(梵文是vy
?karana)有预言的意思,巴利文则为veyy?karana,意即解答。以汉巴对照汉一即
巴一;汉二即巴二;汉三即巴三(预言和解答,题名意义不同);汉四即巴四;汉八
即巴六;汉九即巴七;汉十即巴九;汉十一即巴八。其馀:巴五的ud?nam与汉六「
撰录」对校,但ud?nam的汉译,通常作为「无间自说」。汉五「因缘」(梵文为Nid?
na),汉七「本起」(梵文为Avad?na),汉十二「说义」(梵文为Upade?a)是巴利文
所没有的。Dutt博士「在大乘诸相及其与小乘关系」书中曾作正确的观察说:『可
是分为十二部经,□并非自大乘始,而是「有部」和「大众部」所早已做成,亦为
小乘其他若干宗派之依据。所增加的三部经便是:Nid?na、Avad?na、Upade?a。』
他这说话的重要意义即是显示汉译是属於「有部」的。Anesaki 博士主张则说十二
部经之分,虽有龙树在「智度论」中彰为大乘的分类,以别於小乘之九部经,但并
不是说专属大乘的,因为四阿含本身是小乘的。
五、三世法
汉译「中阿含」中有关於五阴(蕴)之说,显为「有部」之论调。「分别圣谛经」
(「中阿含」卅一,卷七,舍利子相应品)中说:『谓色盛阴,觉(「受」的异译)、
想、行、识盛阴。诸贤!说略五盛阴苦者,因此故说。诸贤!过去时是苦圣谛,未
来现在时是苦圣谛。真谛不虚,不离於如,亦非颠倒真谛审实。合如是谛,圣所有
,圣所知,圣所见,圣所了,圣所得,圣所等正觉。是故说苦圣谛。』在其相符之
巴利文本第一四一经,Saccavibhavgasutta中却完全没有把「过去未来现在时是苦
圣谛」强调地说及。这一段是阐解「有部」之「一切有」的学说,说五蕴和合六识
各有所缘境而是三世实有的,即「一切有」,不论过去、未来、现在,是三世实有
。这便是他们的基本教义。佛曾在「杂阿含」对比丘们述及,精勤修学的弟子们「
对过去色不再在有所爱恋」,「对未来色不应再有所欣求」就是显示过去未来法皆
有。又,识是二缘所生。何谓二缘?如眼识,则为眼根和色境所依缘,意识则为意
根和法境所依缘。同一人在同一时间,不能有二心法。所以在另一生起时,已是在
过去中,而在前一生起时,则另一尚是未来。如果过去未来法皆无,则识之所依缘
皆不可得,何从得识?过去未来色之於识者,如记忆和期望,随时而起。如果过去
未来法皆无,则识不可得,因为无境。各识皆有一境而实有。再者,同一人在同时
不能既作业而又受此业之报。业成而其报则在未来。依缘而受报,则其业力已成过
去。如果过去未来法皆无,则过去的业也是没有的了,将不会生果报了。这三世之
苦的实有圣谛,在巴利文中之一无述及,我们就知道主要的是在显示「上座部」并
不持此论。Stcherbatsky教授也举「杂阿含」句:『一切有者,意即十二处皆有。
』而巴利文教典中,竟未有此有说,显示「上座部」禁持此说,因与其教义不相合
。故汉译之有「三世苦圣谛」,而巴利文本之无,亦汉译是属於「有部」之又一证
明。
六、?amathadeva疏释中述及「中阿含」
Sakurabe教授的作品也可以证明汉译「中阿含」是属於「有部」。他所供给的材
料说:?amathadeva曾有一部疏释,名为Abhidharmako?apqyika-n?ma-tik?,是专
对婆薮盘豆(Vasubandhu即世亲)的俱舍论,而保存到现在却祗有西藏文的译本,曾
引述诸阿含经句。因此使教授得一结论说汉译「中阿含」比了巴利文本,更类近其
所引经句。因为俱舍是「有部」的学说,这疏释所引自然亦当是「有部」的著述。
甲、?amathadeva在「中阿含」所引的大多数经名与汉译相符,汉译经名有不少与
巴利文本不同。「法乐比丘尼经」(汉译「中阿含」二一○,卷五十八,晡利多品)与
梵名Bhiksuni=dharmanandi S?tra相同,而与巴利文本名C?lavedallasutta不符。
「五下分结经」(汉译「中阿含」二○五,卷五十六,晡利多品)与梵名Pa?ca avar
abh?giya S?tra相同,而与巴利文本名Mah?m?luvkyasutta不符。乙、梵本对於诸
经的处理也与汉译甚相符,但与巴利文本则完全不同。梵本之Mah?nid?=napariy?y
r S?tra即「大因经」(汉译「中阿含」九七,卷二十四,因品),都是列在「中阿含
」中的,而巴利文本则将其相符的Mah?nid?nasutta列入於「长阿含」中了,梵本
之S?ryas=aptaka S?tra即「七日经」(汉译「中阿含」八,卷二,七法品),Saptas
atpurusagati S?tra即「善人往经」(汉译「中阿含」六,卷二,七法品),都在「
中阿含」中,而巴利文本则都将其相符的经入於「杂阿含」中去了。
七、汉译教义查有於「有部」阿昆昙诸论中相符者
另一足资证明汉译「中阿含」是属於「有部」者,则是汉译教义有很多都为「有
部」阿昆昙诸作中采取而发扬。
甲、四果四向
「郁伽长者经」(汉译「中阿含」卅九,卷九,未曾有法品)云:「此是阿罗诃,
此是向阿罗诃;此是阿那含,此是向阿那含;此是斯陀含,此是向斯陀含;此是须
陀洹,此是向须陀洹。」此声闻四位的各有果、向,在世亲的俱舍论中也有讲须陀
洹向和须陀洹应得见道、修道十六心的八忍八智,所谓:一,苦法智忍;二,苦法
智;三,集法智忍;四,集法智;五,灭法智忍;六,灭法智;七,道法智忍;八
,道法智;九,苦类智忍;十,苦类智;十一,集类智忍;十二,集类智;十三,
灭类智忍;十四,灭类智;十五,道类智忍;(以上十五心是见道。)十六,道类智
(此智是修道,得此智才能成须陀洹)。其他三果,亦次第论及。俱舍是「有部」之
论,这证明了是将「有部」的汉译「中阿含」中的教义,加以伸述。乙、六十二界
「多界经」(汉译「中阿含」一八一,卷四十七,心品)列有六十二界,而巴利文
本则仅列四十一界。世亲之俱舍论中亦列有蕴、处、界等,合计亦是六十二界。丙
、十八学人
「福田经」(汉译「中阿含」一二七,卷卅,大品)云:「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
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居士!云何十八学
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
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盘、生般涅盘、行般涅盘、无行般
涅盘、上流色究竟。」而俱舍正理论六十五云:『谓世尊告给孤独言:「长者当知
,福田有二:一者有学;二者无学。有学十八。….何等名为十八有学?谓:预流(
须陀洹)向;预流果;一来(斯陀含)向;一来果;不还(阿那含)向;不还果;阿罗
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般涅盘);
上流。」』这样,俱舍所载像是引据了这「福田经」的,祗是在次第上稍有差别,
而将「身证」除去了再加上「阿罗汉向」罢了。丁、九无学
「福田经」接著又说:『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
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而俱舍论二十
五除说有六种罗汉如下: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
(即升进)法,六、不动法。以外又说七种罗汉则加上「不退罗汉」九种罗汉则再加
上「慧解脱」和「俱解脱」。以上「有部」诸论所引,大多与汉译「中阿含」一样
,但与巴利文中所说则不符。八、阿罗汉遇恶缘将退失所得证果在汉译所列的九无
学中,有一种叫做「退法」的,那就是承认有一种阿罗汉将退失所得证果的。这更
能证明汉译「中阿含」是属於「有部」的,因为在世友(Vasumitra)的「阿□达磨
品类足论」和目犍连帝须的「论事(Kathavatthu)」中,都曾说「有部」是相信阿
罗汉要退失所得证果的。对於这一点,「上座部」是持异议的。他们相信阿罗汉能像
佛一般地清净,而不能退堕其位的。对於这一点,据说「大众部」也不支持「有部
」这个主张。以上所引这内外许多证据,已经给我们充足的理由,能使我们相信汉
译「中阿含」是属於「有部」的了。a译者按:本文是明珠法师的博士论文:『汉
译「中阿含」与巴利文Majjhima Nikaya 的比较研究』中的一节。(明珠英文原著
,智华译)(狮子吼第四卷第七期)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敬拜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