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大乘佛教]解题:念佛三昧(2)
#1
新世纪福音战士EVA机
[大乘佛教]解题:念佛三昧(2)


念佛三昧,出典如下:

若众生心忆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历代高僧祖师解说「念佛三昧」如下:

此科以法合前常人喻。及母子喻。今指佛与众生二人。显念佛得甚深利益。
一得生净土益。谓念佛人。命终决定往生净土见佛。二生已即生成佛益。
既生净土。虽非直接成佛。乃间接成佛。对一生念佛。即隔一生即成佛故。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者。或默曰忆。或出声念曰念。但在念佛时。须审念心。
若用散乱心。妄想心念。得少利益。不能见佛。若用至诚心。无分别心念。
乃能相应。若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无分别心。即不起妄想分别。亦名无分别智。
能念即始觉智。所念即本觉理。亦即无分别理。此是理念。用至诚心者。
即专心一致。虽非无分别心。亦非分别六尘之妄想心。以此念报化身佛。
虽似分理事。而实理事不二。故在念佛时须审察念心。否则□侗瞒□。
得益甚微。经云因地发心与果地觉名目相应。忆即记忆。故属默念。
念字是今心,指念佛时。非过去未来心。应用现在了了分明之心念之。
众生心过于活动。若不考察。则一边念佛。一边想杂事。
又者大势至菩萨教人忆佛念佛。必教人念阿弥陀佛。因此菩萨在西方辅助弥陀。
接引众生故。念佛之法略有四种。一持名。二观像。三观想。四实相。
持名为总。馀三为别第一持名念佛者。名以招德因众生妄想炽盛。
故持佛名念佛德。以转妄心为佛心。或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或念阿弥陀佛四字。南无二字是皈依。若四字佛。肯念即是皈依。
但随自己气力。念四字六字皆可。唯念时须字字分明。口念耳听心忆。
如是能令心不散乱。又持名或低声高声或无声。令唇微动。高声念功德大。
由念佛音声高大。能令一切闻声众生种善根故。若气力不强。不能高声念。
又不能低声念。则默念时嘴唇微动。能治昏沉。使净念不断。坚如金刚。
故亦名金刚念。又有十念法。念四字佛。从一至十。十句又十句。
每十句捻一珠。以心记十。以珠记千万。更能治妄想。使心不散乱。
必须念到动静不断。名得念佛三昧。此遵小本弥陀经。第二观像念佛者。
从佛顶上肉髻相观起。乃至足下千幅轮相。或先观眉间白毫相。此相观须臾项。
功德无量。观成三昧已。再观馀相。一一皆须观成三昧。
三昧者开眼闭眼所观现前故。若遵观无量寿佛经。则观像为第九。
第三观想。念佛者。通十六观经。即第一日轮观。乃至第十六下品观。
一一皆观成三昧。第四实相念佛者。那念法身佛是理念。
观像观想即观报化二身佛。属事念。以持名念佛为总。馀皆不离念佛故。
又以实相为总。前三中依正皆实相故。念佛最稳当。最容易。有心了生死者。
於此法门跨上一步。必得满愿。约小本弥陀经。若一日乃至七日念佛。
必得往生。多属自利。为他回向亦属利他。以无分别心。念法身佛。
重在不可妄分自他。用至诚心。念报化二身佛。重在见佛相好。念法身佛。
亦用至诚心。念报化二身佛。亦用无分别心。三身一际故。上列四种念佛。
后三唯被上根。第一持名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根持名不为迂屈。下根持名。
不为躐等。略释四种念佛。随人自己选择忆念。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者。
现前见佛。即念佛人念至寤寐一如。若梦若觉。都能念佛。则成感应道交。
或於梦中见佛。或在三昧中见佛。故曰现前见佛。当来见佛。
即念佛人临命终时。往生西方。花开见佛。愚人怕死。不知身是色身。
心是法身。色身有生死。法身岂有生死。又执色身为实有者。
已死转成莲花化生之身。即妙有。以妙有身。见妙有佛。有何难哉。
念佛人有自念力。又仗佛愿力。故必得见佛。然念佛人。务必发愿。
求生净土。否则临命终时。心中恍忽不定。则难生矣。
昔日有个比丘尼将临终时。请余开示。余问平生有何愿心。彼答云。
一愿转女为男。二愿来生有智慧。余云汝何不愿生极乐世界。
彼土无有女人。一生彼土。即得转女为男。又能常得见佛闻法。
何愁不开智慧。该尼闻已依愿往生。如世人念佛愿求来生荣华富贵。
人天福报。不求生净土者。皆当猛醒。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慈舟法师讲》


--
--------------------------------------------------------
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正信希有分第六》
--------------------------------------------------------
Wed Sep 12 23:16:47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