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学习缘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1
净心
●学习缘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缘起甚深

    缘起是佛教徒必学的重要课题,正如巴利经典《长部》等诵经【译注二】所
记载:

    有二种正等觉者所善说的法,是诸比丘所应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
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一、处善巧( ayatana-kusalata )。
    二、缘起善巧(paticcasamuppada-kusalata)。【译注三】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必须尽力互相帮助以正确了解缘起,这样将能为我们自己
与宗教带来利益,也为人、天二道带来安宁。尤其我们佛教徒之间应该努力建立
共识,以消除分争,因为意见分歧会引生践行缘起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任何可
能的方法来帮助彼此达成共识。在此所作的阐释,不是企图制造纷争;相反地,
是要消除教缘起的老师和学缘起的学生,以及其他想研究缘起的人之间的争执。

    缘起非常深奥,正是佛教的核心或精髓。因为它本身非常深奥,所以必定会
引起某些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反过来危害佛教,致使佛教徒无法从这核心的教
法中受益。阿难尊者曾对佛陀表示,缘起看来非常容易而且浅显,当时佛陀答道
:

    阿难!别这样说,阿难!别这样说。缘起甚深,具深邃相,众生无法理解,
不能明白我所教的,也无法彻底看透缘起,心就会很混乱。就像纠结难解的丝、
缠结成球的线、攀生杂乱的文若草及灯心草,不得出离於苦界、恶趣、堕处、轮
回。【译注四】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可把缘起当成游戏来玩,而必须投入所有的精神智慧
来学习缘起,不可漫不经心。

    至於凡夫只有常见的认知,   也就是常常觉得有个「自我」(    sassata
ditthi ),因而他会发现缘起非常深奥难以理解,对他们而言, 缘起变成一种
既深奥又复杂的哲学,好像刚才所说那束纠结的丝一样。这样一来,人们会花许
多力气争辩,就像瞎子摸象,因为每个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而产生争执。

    但对阿罗汉而言,缘起就像一种自然的知识,是可被公开印证的科学,或是
可放在手中把玩、观看的东西,就算不知道各缘起支的名称都无所谓,他已看清
一切事物,不再执取,也不会由於接触任何情境而产生爱、取。他可以不必知道
各缘起支的名称,也可能无法很详细地教导别人缘起的内容,甚至无法说明有关
它的任何事,但因为阿罗汉已具备了最圆满的正念【译注五】,就能随著缘起还
灭的方法而完全灭苦。 

    这就是缘起之所以深奥的道理,甚至像佛陀这样的智者,也花了全部的心力
才发现它,并建立教法教导一切众生。虽然如此,缘起仍难以理解,所以佛陀觉
悟之初,甚至考虑过不要教导众生缘起,因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了解这深奥的教
法,恐怕会白费心血,但是最後由於大悲的力量,激发佛陀肩负起教导这难懂、
深奥真理的艰钜工作,对世间上少数能够理解缘起的人,佛陀满怀慈悲地教导,
我们必须体会佛陀为凡夫解说这难懂的缘起,是多麽地辛苦啊!


【译注二】请参阅《长部》等诵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八册,  228 ~ 232
         ),及《长阿含经》众集经(《大正藏》第一册,  49 页下□ 50 页
         上)。

【译注三】处善巧:以十二处为观察的对象而生起的智慧。缘起善巧:以缘起为
         观察的对象而生起的智慧。

【译注四】记载於《相应部》因缘篇, 因缘相应, 树品(  10th  Sutta, The
         "Tree"  Sutta, The  Kindred  Saying  on  Cause, Nidana-vagga,
         Samyutta-nikaya II, PTS, p.64 )

         依《汉译南传大藏经》:「阿难!勿作是言。阿难!勿作是言。 阿难
         !此缘起所见甚深而且深远。 阿难!因未证此法,由於不知,如是,
         此如□索之众生, 被肿物所覆之众生,如文若草、灯心草之有情,不
         脱苦处、恶趣、无乐处之轮回。」(第 14 册, 110 页)

         请参阅《长部》大缘经(《佛教大藏经》第 85 册, 169 页)。叶均
         译,《清净道论》下册, 245 页,华宇出版社。

【译注五】阿罗汉是彻底圆满觉悟的人,他在每一刹那都能起觉照,念念不中断
         ,六根皆能清净无漏,所以称为圆满的正念。 而凡夫只能偶尔生起正
         念,甚至没有正念,所以并不圆满。


节录自《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著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Sun Sep 23 11:08:58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学习缘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2
净心
●学习缘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缘起甚深

    缘起是佛教徒必学的重要课题,正如巴利经典《长部》等诵经【译注二】所
记载:

    有二种正等觉者所善说的法,是诸比丘所应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
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一、处善巧( ayatana-kusalata )。
    二、缘起善巧(paticcasamuppada-kusalata)。【译注三】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必须尽力互相帮助以正确了解缘起,这样将能为我们自己
与宗教带来利益,也为人、天二道带来安宁。尤其我们佛教徒之间应该努力建立
共识,以消除分争,因为意见分歧会引生践行缘起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任何可
能的方法来帮助彼此达成共识。在此所作的阐释,不是企图制造纷争;相反地,
是要消除教缘起的老师和学缘起的学生,以及其他想研究缘起的人之间的争执。

    缘起非常深奥,正是佛教的核心或精髓。因为它本身非常深奥,所以必定会
引起某些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反过来危害佛教,致使佛教徒无法从这核心的教
法中受益。阿难尊者曾对佛陀表示,缘起看来非常容易而且浅显,当时佛陀答道
:

    阿难!别这样说,阿难!别这样说。缘起甚深,具深邃相,众生无法理解,
不能明白我所教的,也无法彻底看透缘起,心就会很混乱。就像纠结难解的丝、
缠结成球的线、攀生杂乱的文若草及灯心草,不得出离於苦界、恶趣、堕处、轮
回。【译注四】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可把缘起当成游戏来玩,而必须投入所有的精神智慧
来学习缘起,不可漫不经心。

    至於凡夫只有常见的认知,   也就是常常觉得有个「自我」(    sassata
ditthi ),因而他会发现缘起非常深奥难以理解,对他们而言, 缘起变成一种
既深奥又复杂的哲学,好像刚才所说那束纠结的丝一样。这样一来,人们会花许
多力气争辩,就像瞎子摸象,因为每个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而产生争执。

    但对阿罗汉而言,缘起就像一种自然的知识,是可被公开印证的科学,或是
可放在手中把玩、观看的东西,就算不知道各缘起支的名称都无所谓,他已看清
一切事物,不再执取,也不会由於接触任何情境而产生爱、取。他可以不必知道
各缘起支的名称,也可能无法很详细地教导别人缘起的内容,甚至无法说明有关
它的任何事,但因为阿罗汉已具备了最圆满的正念【译注五】,就能随著缘起还
灭的方法而完全灭苦。 

    这就是缘起之所以深奥的道理,甚至像佛陀这样的智者,也花了全部的心力
才发现它,并建立教法教导一切众生。虽然如此,缘起仍难以理解,所以佛陀觉
悟之初,甚至考虑过不要教导众生缘起,因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了解这深奥的教
法,恐怕会白费心血,但是最後由於大悲的力量,激发佛陀肩负起教导这难懂、
深奥真理的艰钜工作,对世间上少数能够理解缘起的人,佛陀满怀慈悲地教导,
我们必须体会佛陀为凡夫解说这难懂的缘起,是多麽地辛苦啊!


【译注二】请参阅《长部》等诵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八册,  228 ~ 232
         ),及《长阿含经》众集经(《大正藏》第一册,  49 页下□ 50 页
         上)。

【译注三】处善巧:以十二处为观察的对象而生起的智慧。缘起善巧:以缘起为
         观察的对象而生起的智慧。

【译注四】记载於《相应部》因缘篇, 因缘相应, 树品(  10th  Sutta, The
         "Tree"  Sutta, The  Kindred  Saying  on  Cause, Nidana-vagga,
         Samyutta-nikaya II, PTS, p.64 )

         依《汉译南传大藏经》:「阿难!勿作是言。阿难!勿作是言。 阿难
         !此缘起所见甚深而且深远。 阿难!因未证此法,由於不知,如是,
         此如□索之众生, 被肿物所覆之众生,如文若草、灯心草之有情,不
         脱苦处、恶趣、无乐处之轮回。」(第 14 册, 110 页)

         请参阅《长部》大缘经(《佛教大藏经》第 85 册, 169 页)。叶均
         译,《清净道论》下册, 245 页,华宇出版社。

【译注五】阿罗汉是彻底圆满觉悟的人,他在每一刹那都能起觉照,念念不中断
         ,六根皆能清净无漏,所以称为圆满的正念。 而凡夫只能偶尔生起正
         念,甚至没有正念,所以并不圆满。


节录自《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著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Mon Apr 11 19:29:18 2011
回覆 | 转寄 | 返回

●学习缘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3
净心
●学习缘起是佛弟子最重要的事

◎缘起甚深

    缘起是佛教徒必学的重要课题,正如巴利经典《长部》等诵经【译注二】所
记载:

    有二种正等觉者所善说的法,是诸比丘所应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
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一、处善巧( ayatana-kusalata )。
    二、缘起善巧(paticcasamuppada-kusalata)。【译注三】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必须尽力互相帮助以正确了解缘起,这样将能为我们自己
与宗教带来利益,也为人、天二道带来安宁。尤其我们佛教徒之间应该努力建立
共识,以消除分争,因为意见分歧会引生践行缘起的问题。我们必须利用任何可
能的方法来帮助彼此达成共识。在此所作的阐释,不是企图制造纷争;相反地,
是要消除教缘起的老师和学缘起的学生,以及其他想研究缘起的人之间的争执。

    缘起非常深奥,正是佛教的核心或精髓。因为它本身非常深奥,所以必定会
引起某些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反过来危害佛教,致使佛教徒无法从这核心的教
法中受益。阿难尊者曾对佛陀表示,缘起看来非常容易而且浅显,当时佛陀答道
:

    阿难!别这样说,阿难!别这样说。缘起甚深,具深邃相,众生无法理解,
不能明白我所教的,也无法彻底看透缘起,心就会很混乱。就像纠结难解的丝、
缠结成球的线、攀生杂乱的文若草及灯心草,不得出离於苦界、恶趣、堕处、轮
回。【译注四】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不可把缘起当成游戏来玩,而必须投入所有的精神智慧
来学习缘起,不可漫不经心。

    至於凡夫只有常见的认知,   也就是常常觉得有个「自我」(    sassata
ditthi ),因而他会发现缘起非常深奥难以理解,对他们而言, 缘起变成一种
既深奥又复杂的哲学,好像刚才所说那束纠结的丝一样。这样一来,人们会花许
多力气争辩,就像瞎子摸象,因为每个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而产生争执。

    但对阿罗汉而言,缘起就像一种自然的知识,是可被公开印证的科学,或是
可放在手中把玩、观看的东西,就算不知道各缘起支的名称都无所谓,他已看清
一切事物,不再执取,也不会由於接触任何情境而产生爱、取。他可以不必知道
各缘起支的名称,也可能无法很详细地教导别人缘起的内容,甚至无法说明有关
它的任何事,但因为阿罗汉已具备了最圆满的正念【译注五】,就能随著缘起还
灭的方法而完全灭苦。 

    这就是缘起之所以深奥的道理,甚至像佛陀这样的智者,也花了全部的心力
才发现它,并建立教法教导一切众生。虽然如此,缘起仍难以理解,所以佛陀觉
悟之初,甚至考虑过不要教导众生缘起,因为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了解这深奥的教
法,恐怕会白费心血,但是最後由於大悲的力量,激发佛陀肩负起教导这难懂、
深奥真理的艰钜工作,对世间上少数能够理解缘起的人,佛陀满怀慈悲地教导,
我们必须体会佛陀为凡夫解说这难懂的缘起,是多麽地辛苦啊!


【译注二】请参阅《长部》等诵经(《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八册,  228 ~ 232
         ),及《长阿含经》众集经(《大正藏》第一册,  49 页下□ 50 页
         上)。

【译注三】处善巧:以十二处为观察的对象而生起的智慧。缘起善巧:以缘起为
         观察的对象而生起的智慧。

【译注四】记载於《相应部》因缘篇, 因缘相应, 树品(  10th  Sutta, The
         "Tree"  Sutta, The  Kindred  Saying  on  Cause, Nidana-vagga,
         Samyutta-nikaya II, PTS, p.64 )

         依《汉译南传大藏经》:「阿难!勿作是言。阿难!勿作是言。 阿难
         !此缘起所见甚深而且深远。 阿难!因未证此法,由於不知,如是,
         此如□索之众生, 被肿物所覆之众生,如文若草、灯心草之有情,不
         脱苦处、恶趣、无乐处之轮回。」(第 14 册, 110 页)

         请参阅《长部》大缘经(《佛教大藏经》第 85 册, 169 页)。叶均
         译,《清净道论》下册, 245 页,华宇出版社。

【译注五】阿罗汉是彻底圆满觉悟的人,他在每一刹那都能起觉照,念念不中断
         ,六根皆能清净无漏,所以称为圆满的正念。 而凡夫只能偶尔生起正
         念,甚至没有正念,所以并不圆满。


节录自《生活中的缘起》,佛使比丘著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Mon May 5 18:32:16 201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