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解题:入道要门,发心为首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出典如下: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
,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
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
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劝发菩提心文.实贤省庵大师 造》
历代高僧解说「入道道要门,发心为首」,如下:
此即叙修行心愿为本也。
尝闻者:表文中之言,非出己见,乃尝闻大乘经中,有如是说,今者代佛宣扬。
入道要门:即欲入菩提道之要门,又入佛知见道之要门,不在他处,
首在发菩提心。此心既发,即开佛知见,方能修行。
而修行紧急之务(事也),立愿居先,行无愿不成,必至退转故。
愿立,则众生可度:度生之愿,乃菩萨四弘誓愿之第一愿。
菩萨对三界众生,如《金刚经》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
若化生(欲界),若有色(四禅色界天),若无色(空无边处天),
若有想(识无边处天),若无想(无所有处天),
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
则三界众生度尽,故曰:愿立则众生可度。
心发,则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为正因佛性。
正因理心既发,则了因慧心,缘因善心,自可相继而生。
正因佛性本具,众生多皆埋没於五蕴山中。
今承开示,既发菩提心,则正因理显。
再加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悟修之力,则本觉正因佛性出缠,成等正觉。
故曰: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此反显发心立愿,为修行之根本,本立而道生。
苟不发广大心:如发心持五戒,修十善,求人天福报。
如发心断见思惑,出三界狱,求声闻乘。
如发心乐独善寂,得自然慧,求缘觉乘。
此皆非广大心,都是□求自利之心。
广大心者:即平等慈悲心是也。慈心能与乐,悲心能拔苦。
如世间父母之於子女,皆有慈悲心,要令子女得安乐,离痛苦。
但此心不平等,何以故?
如对他人子女,任从饥寒交迫,疾病萦缠,漠不关怀,故非广大心。
若能视大地众生如一子,平等慈悲,乃名广大心也。
坚固愿者:即坚固不退。
如云:假使热铁轮,於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
又虚空可碎,沧海可填,我愿不易。
如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又如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愿愿皆云:若不尔者,终不成正觉。
是之谓坚固愿。
末四句,承上若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
则纵使经历尘点劫数,不能了脱生死,依然还在轮回。
虽有种种□行,如《楞严经》所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二本:一妄本,依识心所□。
二真本,依菩提心所□。不发菩提心,不成菩提道,岂非徒劳辛苦耶。
《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圆瑛大师 解》
--
如果以为只有佛菩萨才会讲佛法,那可就误会大了…
魔也会讲似是而非的佛法,那叫做「魔说」,所以要切记,堕入魔道,难以翻身。
如果以为解说佛经与佛法是多麽了不起的事,那可就误会大了…
《大乘经》和《阿含经》也说,胡乱解说佛经与佛法,必定下地狱,再得智障报…
我宁可去佛寺当义工、诵经、拜佛菩萨、礼忏、持咒、念佛、听历代高僧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