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1
净心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在此要更详细地澄清有和生。有和生不是说死亡、入棺这件事,而是指在一
天中就已经出现了好多次的有和生。

    甚至说只是在口中咀嚼食物,还没有吞下的短暂时间内,可能就有好几次的
有和生。假设在吞下食物之前,需要二分钟或甚至一分钟的咀嚼,在这六十秒中
,你们的念头可能已经随著好吃、难吃而反反覆覆地打妄想,或随著美味而沈迷
於幻想中,只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直到吞下食物吃另一口之前,就可能生起「我
」、「我所有」了,在吃完饭之前,就可能产生了数不尽的有和生。如果你是个
很会想、很能感受或外缘太杂的人,那麽在一餐还没吃饱之前,就可能生起很多
的有和生了。

    关於这点,佛陀在《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第六树品中这样说:「比丘们
!如果在享用段食时,有了贪、喜、爱,就产生了此特定的识,并且在发展增长
中。那里有识的安住和增长,那里就一定有名色的投入。」能正确理解这意思吗
?它可能深奥到让人无法正确理解。所以,请容我再重覆一次:「比丘们!如果
在享用段食时,有了贪、喜、爱,就产生了特定的识,并且在增长中。」【译注
十】

    当我们口中咀嚼食物时,如果由於贪、喜而觉得好吃,当下识便已形成且在
增长中。这就是说,它微细到在咬碎和吞下之间,就有好多个过程可以产生识,
而且又是很多种识:「哦!这个好吃,我要多吃一点,嗯.... 嗯.... 好吃!」
每一次感觉可口就会产生新的识,每一次都建立起新的名色。

    感觉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不断地在心中产生,都是识的力量在驱使,
名色也因此而改变,并产生作用,在这之前名色是没有作用的,现在它正随著识
而产生作用。识生起很多次,就有那麽多次名色的生和灭,而这都发生在咀嚼一
口饭的时间内。因此佛陀说识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名色就投入了,这个例子是指
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间,特定的识就已形成并增长了,就是「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间
」!正在咀嚼食物时,由无明、行、识的造作,就产生种种的名色,因为每一次
的咀嚼都是不相同的,对它的感受也一直在改变。因此,在把一口食物吞进去前
,就产生种种名色了。

    接著在巴利经文中,还有更错综复杂的事:「那里有名色的投入(就是在咀
嚼一口食物之间)那里就有行的增长。」它使行的造作力一次又一次地产生,越
来越强烈,愈来愈多,直到形成了强烈的意业。

    接著:「那里有行的增长,相续地那里就有新的有将产生。」正当坐著吃饭
时,那?□钗□熙y作,那里就相续生起新的有。在起身前,那里就生起特定的、
新的有了。「那里有新的有产生,相续地那里就有生、老、病、死。」

    这点如果以日常用语来解释,一定会形成来世或未来世,但巴利经文中,佛
陀并不是这样说。经文说口中咀嚼食物的当下,若贪、喜和爱生起,就有新的有
,而没有说到其他任何事。

    以上所说的即是段食的部分。

    此外还有触食、意思食及识食三种,它们也在同样的原则下运作。这使我们
更加清楚,色法(纯粹食物)的作用就已经是如此迅速了,更何况由内心造作出
「名」的粮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就更加迅速地建立起新的有和生,这是
在读经文时,必须要明白的事实。

    我们在此讨论的原则是,只有在品□食物产生贪和喜时,也就是对美味感到
满足和兴奋时才能生起,一旦没有任何咀嚼,它就不会生起。因此,这一切只有
在咀嚼食物,舌头感到味美时,才能生起。贪和喜也只存在於咀嚼食物时,舌头
所感受的美味中,舌识依舌根和味道而安住。然後继续增长下去,愈是咀嚼,就
有更多识继续发生、增长。

    这是缘起意义中的识。所谓行引生的识,不是结生识,然而由於那些只知道
日常用语,并认为有个自我、主体在三世中轮回的人,把识窜改为结生识。我必
须再次重覆地说,无论任何识,若在缘起中引生取、有、生的作用,一定会照前
面所说的方式作用,若从它连接相续不断引生「我」的角度而言,勉强可称它为
结生识。

    希望各位能明白,这种从咀嚼食物而生起贪和喜,并能增长的识是平常的识
,而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结生识。这些缘起而平常的识,会随著缘起造作出有和生
,此时此地就有许许多多的有和生了。所使用的「名色的投入」这名词,意思是
当口中咀嚼食物而感到好吃时,名色就投入了,并在那时完整地运行它的作用,
绝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名色,要死後入棺,才有新的名色去投生。

    所谓「行的增长」,意思是缘起中的行,它引发身、口、意的作用,使它更
加强烈且□围更广。巴利语所谓「行的增长」,是指在咀嚼美食时,行会迅速增
长, 并引起新的有和生——「我」、「我」、「我」、.... 持续大量地发生,
这就是「行的增长」。

    如此一来,「我」的问题很多,不论是生、老、病、死或其他种种等就很多
,并且很苦。所以,佛陀在最後继续这样宣说:「比丘们!那?□野□B老、病、
死;那?□N有忧心、烦恼的问题。」关於生、老、病、死等问题之所以困扰人心
,是因为人执著於「我」,也就是认为生、老、病、死为「我所有」。

    生、老、病、死等的问题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发生,佛陀说在那里
就充满愁、悲、苦、忧、恼等苦。这意思是说新的「我」的状态,充满著愁、悲
、苦、忧、恼。在咀嚼美食还来不及把它吞下去的短暂时间里,,就有数不清的
有和生,在那里同时存著贪和喜,然後引发行,而成就一次缘起的流转。


【译注十】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诸比丘!若於抟食,有贪、
          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
          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
          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後有之再生,由有未来
          後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
          谓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第
          14册,120页)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Sat Oct 13 07:02:34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2
净心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在此要更详细地澄清有和生。有和生不是说死亡、入棺这件事,而是指在一
天中就已经出现了好多次的有和生。

    甚至说只是在口中咀嚼食物,还没有吞下的短暂时间内,可能就有好几次的
有和生。假设在吞下食物之前,需要二分钟或甚至一分钟的咀嚼,在这六十秒中
,你们的念头可能已经随著好吃、难吃而反反覆覆地打妄想,或随著美味而沈迷
於幻想中,只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直到吞下食物吃另一口之前,就可能生起「我
」、「我所有」了,在吃完饭之前,就可能产生了数不尽的有和生。如果你是个
很会想、很能感受或外缘太杂的人,那麽在一餐还没吃饱之前,就可能生起很多
的有和生了。

    关於这点,佛陀在《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第六树品中这样说:「比丘们
!如果在享用段食时,有了贪、喜、爱,就产生了此特定的识,并且在发展增长
中。那里有识的安住和增长,那里就一定有名色的投入。」能正确理解这意思吗
?它可能深奥到让人无法正确理解。所以,请容我再重覆一次:「比丘们!如果
在享用段食时,有了贪、喜、爱,就产生了特定的识,并且在增长中。」【译注
十】

    当我们口中咀嚼食物时,如果由於贪、喜而觉得好吃,当下识便已形成且在
增长中。这就是说,它微细到在咬碎和吞下之间,就有好多个过程可以产生识,
而且又是很多种识:「哦!这个好吃,我要多吃一点,嗯.... 嗯.... 好吃!」
每一次感觉可口就会产生新的识,每一次都建立起新的名色。

    感觉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不断地在心中产生,都是识的力量在驱使,
名色也因此而改变,并产生作用,在这之前名色是没有作用的,现在它正随著识
而产生作用。识生起很多次,就有那麽多次名色的生和灭,而这都发生在咀嚼一
口饭的时间内。因此佛陀说识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名色就投入了,这个例子是指
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间,特定的识就已形成并增长了,就是「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间
」!正在咀嚼食物时,由无明、行、识的造作,就产生种种的名色,因为每一次
的咀嚼都是不相同的,对它的感受也一直在改变。因此,在把一口食物吞进去前
,就产生种种名色了。

    接著在巴利经文中,还有更错综复杂的事:「那里有名色的投入(就是在咀
嚼一口食物之间)那里就有行的增长。」它使行的造作力一次又一次地产生,越
来越强烈,愈来愈多,直到形成了强烈的意业。

    接著:「那里有行的增长,相续地那里就有新的有将产生。」正当坐著吃饭
时,那?□钗□熙y作,那里就相续生起新的有。在起身前,那里就生起特定的、
新的有了。「那里有新的有产生,相续地那里就有生、老、病、死。」

    这点如果以日常用语来解释,一定会形成来世或未来世,但巴利经文中,佛
陀并不是这样说。经文说口中咀嚼食物的当下,若贪、喜和爱生起,就有新的有
,而没有说到其他任何事。

    以上所说的即是段食的部分。

    此外还有触食、意思食及识食三种,它们也在同样的原则下运作。这使我们
更加清楚,色法(纯粹食物)的作用就已经是如此迅速了,更何况由内心造作出
「名」的粮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就更加迅速地建立起新的有和生,这是
在读经文时,必须要明白的事实。

    我们在此讨论的原则是,只有在品□食物产生贪和喜时,也就是对美味感到
满足和兴奋时才能生起,一旦没有任何咀嚼,它就不会生起。因此,这一切只有
在咀嚼食物,舌头感到味美时,才能生起。贪和喜也只存在於咀嚼食物时,舌头
所感受的美味中,舌识依舌根和味道而安住。然後继续增长下去,愈是咀嚼,就
有更多识继续发生、增长。

    这是缘起意义中的识。所谓行引生的识,不是结生识,然而由於那些只知道
日常用语,并认为有个自我、主体在三世中轮回的人,把识窜改为结生识。我必
须再次重覆地说,无论任何识,若在缘起中引生取、有、生的作用,一定会照前
面所说的方式作用,若从它连接相续不断引生「我」的角度而言,勉强可称它为
结生识。

    希望各位能明白,这种从咀嚼食物而生起贪和喜,并能增长的识是平常的识
,而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结生识。这些缘起而平常的识,会随著缘起造作出有和生
,此时此地就有许许多多的有和生了。所使用的「名色的投入」这名词,意思是
当口中咀嚼食物而感到好吃时,名色就投入了,并在那时完整地运行它的作用,
绝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名色,要死後入棺,才有新的名色去投生。

    所谓「行的增长」,意思是缘起中的行,它引发身、口、意的作用,使它更
加强烈且□围更广。巴利语所谓「行的增长」,是指在咀嚼美食时,行会迅速增
长, 并引起新的有和生——「我」、「我」、「我」、.... 持续大量地发生,
这就是「行的增长」。

    如此一来,「我」的问题很多,不论是生、老、病、死或其他种种等就很多
,并且很苦。所以,佛陀在最後继续这样宣说:「比丘们!那?□野□B老、病、
死;那?□N有忧心、烦恼的问题。」关於生、老、病、死等问题之所以困扰人心
,是因为人执著於「我」,也就是认为生、老、病、死为「我所有」。

    生、老、病、死等的问题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发生,佛陀说在那里
就充满愁、悲、苦、忧、恼等苦。这意思是说新的「我」的状态,充满著愁、悲
、苦、忧、恼。在咀嚼美食还来不及把它吞下去的短暂时间里,,就有数不清的
有和生,在那里同时存著贪和喜,然後引发行,而成就一次缘起的流转。


【译注十】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诸比丘!若於抟食,有贪、
          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
          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
          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後有之再生,由有未来
          後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
          谓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第
          14册,120页)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Wed Jun 1 17:35:55 2011
回覆 | 转寄 | 返回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3
净心
◎在一天中可能生起好多次的有和生

    在此要更详细地澄清有和生。有和生不是说死亡、入棺这件事,而是指在一
天中就已经出现了好多次的有和生。

    甚至说只是在口中咀嚼食物,还没有吞下的短暂时间内,可能就有好几次的
有和生。假设在吞下食物之前,需要二分钟或甚至一分钟的咀嚼,在这六十秒中
,你们的念头可能已经随著好吃、难吃而反反覆覆地打妄想,或随著美味而沈迷
於幻想中,只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直到吞下食物吃另一口之前,就可能生起「我
」、「我所有」了,在吃完饭之前,就可能产生了数不尽的有和生。如果你是个
很会想、很能感受或外缘太杂的人,那麽在一餐还没吃饱之前,就可能生起很多
的有和生了。

    关於这点,佛陀在《相应部》因缘篇因缘相应第六树品中这样说:「比丘们
!如果在享用段食时,有了贪、喜、爱,就产生了此特定的识,并且在发展增长
中。那里有识的安住和增长,那里就一定有名色的投入。」能正确理解这意思吗
?它可能深奥到让人无法正确理解。所以,请容我再重覆一次:「比丘们!如果
在享用段食时,有了贪、喜、爱,就产生了特定的识,并且在增长中。」【译注
十】

    当我们口中咀嚼食物时,如果由於贪、喜而觉得好吃,当下识便已形成且在
增长中。这就是说,它微细到在咬碎和吞下之间,就有好多个过程可以产生识,
而且又是很多种识:「哦!这个好吃,我要多吃一点,嗯.... 嗯.... 好吃!」
每一次感觉可口就会产生新的识,每一次都建立起新的名色。

    感觉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不断地在心中产生,都是识的力量在驱使,
名色也因此而改变,并产生作用,在这之前名色是没有作用的,现在它正随著识
而产生作用。识生起很多次,就有那麽多次名色的生和灭,而这都发生在咀嚼一
口饭的时间内。因此佛陀说识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名色就投入了,这个例子是指
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间,特定的识就已形成并增长了,就是「在咀嚼一口食物之间
」!正在咀嚼食物时,由无明、行、识的造作,就产生种种的名色,因为每一次
的咀嚼都是不相同的,对它的感受也一直在改变。因此,在把一口食物吞进去前
,就产生种种名色了。

    接著在巴利经文中,还有更错综复杂的事:「那里有名色的投入(就是在咀
嚼一口食物之间)那里就有行的增长。」它使行的造作力一次又一次地产生,越
来越强烈,愈来愈多,直到形成了强烈的意业。

    接著:「那里有行的增长,相续地那里就有新的有将产生。」正当坐著吃饭
时,那?□钗□熙y作,那里就相续生起新的有。在起身前,那里就生起特定的、
新的有了。「那里有新的有产生,相续地那里就有生、老、病、死。」

    这点如果以日常用语来解释,一定会形成来世或未来世,但巴利经文中,佛
陀并不是这样说。经文说口中咀嚼食物的当下,若贪、喜和爱生起,就有新的有
,而没有说到其他任何事。

    以上所说的即是段食的部分。

    此外还有触食、意思食及识食三种,它们也在同样的原则下运作。这使我们
更加清楚,色法(纯粹食物)的作用就已经是如此迅速了,更何况由内心造作出
「名」的粮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就更加迅速地建立起新的有和生,这是
在读经文时,必须要明白的事实。

    我们在此讨论的原则是,只有在品□食物产生贪和喜时,也就是对美味感到
满足和兴奋时才能生起,一旦没有任何咀嚼,它就不会生起。因此,这一切只有
在咀嚼食物,舌头感到味美时,才能生起。贪和喜也只存在於咀嚼食物时,舌头
所感受的美味中,舌识依舌根和味道而安住。然後继续增长下去,愈是咀嚼,就
有更多识继续发生、增长。

    这是缘起意义中的识。所谓行引生的识,不是结生识,然而由於那些只知道
日常用语,并认为有个自我、主体在三世中轮回的人,把识窜改为结生识。我必
须再次重覆地说,无论任何识,若在缘起中引生取、有、生的作用,一定会照前
面所说的方式作用,若从它连接相续不断引生「我」的角度而言,勉强可称它为
结生识。

    希望各位能明白,这种从咀嚼食物而生起贪和喜,并能增长的识是平常的识
,而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结生识。这些缘起而平常的识,会随著缘起造作出有和生
,此时此地就有许许多多的有和生了。所使用的「名色的投入」这名词,意思是
当口中咀嚼食物而感到好吃时,名色就投入了,并在那时完整地运行它的作用,
绝非如一般人所说的名色,要死後入棺,才有新的名色去投生。

    所谓「行的增长」,意思是缘起中的行,它引发身、口、意的作用,使它更
加强烈且□围更广。巴利语所谓「行的增长」,是指在咀嚼美食时,行会迅速增
长, 并引起新的有和生——「我」、「我」、「我」、.... 持续大量地发生,
这就是「行的增长」。

    如此一来,「我」的问题很多,不论是生、老、病、死或其他种种等就很多
,并且很苦。所以,佛陀在最後继续这样宣说:「比丘们!那?□野□B老、病、
死;那?□N有忧心、烦恼的问题。」关於生、老、病、死等问题之所以困扰人心
,是因为人执著於「我」,也就是认为生、老、病、死为「我所有」。

    生、老、病、死等的问题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发生,佛陀说在那里
就充满愁、悲、苦、忧、恼等苦。这意思是说新的「我」的状态,充满著愁、悲
、苦、忧、恼。在咀嚼美食还来不及把它吞下去的短暂时间里,,就有数不清的
有和生,在那里同时存著贪和喜,然後引发行,而成就一次缘起的流转。


【译注十】依《汉译南传大藏经》:「诸比丘!若於抟食,有贪、
          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
          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
          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後有之再生,由有未来
          後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
          谓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第
          14册,120页)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Wed Jun 25 16:39:42 201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