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导师曾在《华雨集II》p.38讲
述:
印度盛行的咒术,是「佛
法」[1] 所鄙弃的□□如《中
阿含经》「多界经」说:若见
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
、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
乃至断命。舍离此内(佛
法),更从外求,或有沙门、
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
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
令脱我苦,……终无是处。[2]
接著,导师又说:
见谛人,是证见四谛的
(初果以上)圣者。佛教的圣
者,如因病而引生极大苦痛,
面临死亡威胁,也不可能去从
那位沙门、婆罗门,求诵咒语
以延续生命的。[3]
由於,印顺导师提出《中阿含经》中
「见谛人不求咒语」的观念,所以,一般
人常误会导师贬抑持咒!但导师何曾如
此?他何曾贬抑如属「菩萨发心,皆为一
切苦恼众生」的「咒师」功德呢?
早在西元1972年出版的《教制教典与
教学》p.218,导师就将:学佛者因性格好
乐的不同,以及适应事实的需要,而分作
许多类型。他列举了旧有的五类,并慎重
的添增了「咒师」与「译师」,肯定并赞
许他们对佛教的传承、修持佛法、以及弘
扬佛法的功德。而且导师也将这七类,都
认为是住持佛法的正统者。兹摘录部分原
文,如下:
一、经师(不是会讲一两
部经)。二、律师(不是会传
戒)。三、论师。四、禅师
(瑜伽师)。五、譬喻师。从
推行佛教看,这是非常重要、
非常难得的。这五类,是从来
旧有的。後来为了佛法的宏
传,还有译师,翻译佛典,使
佛法宏通到不同文字的国族中
去。此外,还有咒师:修持秘
密咒语,以咒力方便应化,也
往往能引导一分人信佛。[4]…
…上面所说的,可以说是:传
承佛法、修持佛法、弘扬佛法
的,所以素来被认为住持佛法
的正统者。[5]
印顺导师只是说:
另外,还有神秘派与艺术
派两类僧徒,依附佛教,行化
世间。神秘派,大抵是经过一
番修持的(自然也有装模做样
的),如古时的济公,近代的
金山活佛等。他们所表现的,
似乎有些疯疯颠颠,生活完全
不上规律,然而颇能预知後
事,也会治病,做出不可思议
的事,这是专以神秘化世的一
类。西藏佛教也有,他们叫做
疯子喇嘛。这一类人,感化力
特大,对於佛教的影响非常之
深,可是不能成为佛教的正
宗。住持正法,住持寺院的重
责,他们是不能荷担的。如果
佛教演变到以神秘僧为中心,
那末一切迷信色彩,便会渲染
到佛教里来,使整个佛教丧失
其纯正的真面目;而社会对於
佛教的误解,也将愈来愈多。
[6]
导师也认为,大家在初学期间应当从
博学中,求得广泛的了解;然後,再随各
人的根性好乐的不同,选择一门深入。无
论是中观、唯识,或天台、贤首都好。不
过在初学阶段,一定要先从多方面去修
学,将来才不致引生门户之见。佛教的宗
派,各有好处,而且彼此是可以互相助成
的。[7]
因此,本文将从印顺导师的著作中,
试著分析导师对持咒的看法;就「咒语的
起源」、「持咒的功效」、及「对持咒的
态度」等,分别从导师个人的看法,及其
引述的经文分析,再加上学界的研究成果
、以及笔者对经藏的了解,试图说明:容
或导师本人不会采用持咒的方式修行,但
他却尊重、赞许佛教各种修行法门,并藉
以解开一般人误解导师贬抑持咒功德的迷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