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试析印顺导师对咒语的态度~3
#1
jt5354
发信站: 中山计中美丽之岛 (bbs.nsysu.edu.tw )
                   一、古印度《奥义书》思想与古咒法

                     古印度在《奥义书(Upani?ad)》
                   中,依文法学 upani?ad的「语源」词构已
                   有「弟子近(upa)坐(ni?ad)师父侧领
                   密意」之口传祈祷(Brahman)[8] 咒法,
                   这是具有无限绝对的神秘力量。而後来的
                   印度教,将《奥义书》解说为「智瑜伽(
                   j??na-yoga)达解脱」,才从咒法转向了
                   解脱学的内容。[9] 依近代学者进一步研
                   究,此种咒法思想最初早已潜伏在西元前
                   1200年左右阿利安人作成的《梨俱吠陀
                   (Rg-veda)》之「赞歌」当中,乃至出现
                   於《夜柔吠陀(Yajur-veda)》所集录的
                   祭仪咒诵文。[10] 其实,最明确是在《阿
                   闼婆吠陀(Atharva-veda)》所集成的吉
                   祥增益之咒法、及咒诅调伏之法,其内容
                   本质上就是「咒法」的集成 [11]。[12]

                     对於言语不灭的「声常论」,则早在
                   西元前四至三世纪犍陀罗国娑罗□逻 [13]
                   (?al?tura)人的文法学家波腻尼(
                   P??ini)所创立;他的出生地,根据近代
                   学者金克木的考证,即属现在「巴基斯坦
                   的白沙瓦附近」[14]。波腻尼创立声明论
                   (文法学)之後,声明即成为印度重要的
                   学问之一 [15];包括如:弥曼差派(
                   M?m?ms?)、印度文法学派、瑜伽派、吠檀
                   多派(Ved?nta)和佛教的真言宗,很多学
                   派都主张言语不灭论 [16]。[17] 而且,
                   声常住论和弥曼差派,在我国佛教史料中
                   也有不少记载,可以提供吾人参考。[18]

                     依照弥曼差派的思维方式,《吠陀》
                   中的声音(文字)是永恒的;因此,这些
                   声音(文字)所传达的道理也是永恒的。
                   不但这样,这些声音(文字)所传达的道
                   理:「法(dharma)」,也是「自明」
                   (自量,svatah-pr?m?nya),而且,没有
                   错误的。也正因为这样,声音(文字)才
                   可以作为一种获得正确知识的方法,称为
                   「声量(?abda-pr?m?na)」。[19]

                     总而言之,根据近代学者们的研究:
                   「声常论」之所以名为「声」,应该是由
                   於加上了「真言」的信仰,即「□(Om)
                   」、「萨婆诃(Sv?h?)」等神秘力的「真
                   言」关系 [20]。[21]

                   二、「四十二字门」的探索

                     依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
                   开展》所说:「在陀罗尼中,最根本的是
                   四十二字门,成为大乘的重要法门。」
                   [22] 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记载:
                   「当善知一字,乃至四十二字。一切语
                   言,皆入初字门!」[23] 由此可见「四十
                   二字门」的重要性。[24]

                     然而,由於当时历史考古学及碑铭文
                   献资料的缺乏,印顺导师在《初期大乘佛
                   教之起源与开展》p.746,仅由《大智度
                   论》及《般若经》等汉译文献的记载 [25]
                   ,即推论:

                          现在的印度,没有四十二
                        字母的拼音文字,然可以决定
                        的,这是古代南印度的一类方
                        言。[26]

                     依於笔者近来的研究,认为这样的
                   「决定」说明,是稍有问题的。「最早印
                   度文字起源」的探讨,可以参看笔者编著
                   的《梵字悉昙入门》之介绍 [27];另外,
                   关於「四十二字门」的研究,在该书
                   pp.341-9中,笔者依据:「1. 基本梵字字
                   母(收录九部经典史料)」、及「2. 华严
                   字母(收录九部汉译经典)」区分成两大
                   部分。并且,将这两部分的梵字字母与不
                   同译者所使用的汉文音译,作了详细的
                   「音译对照表」。[28]

                     另外,John Brough 教授也研究「四
                   十二字门」。他指出:汉译《佛本行集
                   经》及《方广大庄严经》内容中的「四十
                   二字门」与 Lalv 的梵文抄本是一致的;
                   然而,汉译《普曜经》中的「四十二字
                   门」,却未采用此音节文字的字母表达,
                   而是直接从印度字「意译」成汉文的。
                   [29]

                     兹依汉译《普曜经》,摘录一段已经
                   「意译」的中文片段,试制表如下:[30]

                    字门 意                  犍陀罗文 字
                    序号   梵 文   巴利文  或吠陀文 门
                         译

                         「无
                     1      anitya   anicca   anica   A
                         常」
                         者

                            rajas或  rajo或
                     2   「 raga或   rag?或          Ra
                         欲」
                         者  rati     rati

                     3   「 parama   parama   parama  Pa
                         究」
                         者

                     4   「  carya   cariya          Ca
                         行」
                         者

                     5   「   na       na       na    Na
                         不」
                         者

                     6   「 calana                  La
                         乱」
                         者

                     7   「  d?na     d?na     d?na   Da
                         施」
                         者

                     8   「bandhana bandhana bandhana Ba
                         缚」
                         者

                         (文
                                                      --
                    9-42 长 -- --   -- --   -- --   
                         故
                                                      --
                         略)

                     根据学者徐真友的研究,此
                   A-Ra-Pa-Ca-Na音节字母与「□留文字
                   (Kharost?《佛本行集经》汉译为「驴
                   □」)」[31] 有关。依据考古学证明,更
                   显示古代「□留文字」的确使用了
                   A-Ra-Pa-Ca-Na的音节顺序。且古犍陀罗地
                   区发现一些佛典故事的石雕,清楚地书写
                   A-Ra-Pa-Ca-Na音节字母写成的□留文字;
                   另外,S.L?vi 在七十年前,也提到「四十
                   二字门」中的第三十九字 Yas,发 Za音,
                   这个音不是一般印度文所用,而是中亚地
                   区 Iranian(伊朗的)语系,以及犍陀罗
                   语言的发音。[32]

                     若依据这些石雕、碑文等的证据,以
                   及学者们近来的研究成果,或可推论「四
                   十二字门」可能的发源地,应该离中亚
                   Iranian 语系或西北印不远 [33],而且,
                   应该不是印顺导师所推论的「南印度方
                   言」。[34]
Wed Oct 8 02:37:2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