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顺导师对「咒语」功效的看法
导师认为:「在(原始)佛法以为咒
术是无益的;也不许僧众利用咒术来获取
生活(邪命)。但咒术的效力,在一般是
被公认的。……」[40] 在《般若经讲记》
p.202,导师对「咒语」功效的看法:
咒是一般印度人所信为有
极大妙用的;印度教徒,以为
诵持密咒,可以藉咒语里的鬼
神名字和□密号令,解决人力
所不可奈何的事。凡欲求福、
息灾、神通妙用,或利益人、
或损恼人,都可从咒力中获
得。
虽然如此,在(原始)佛法中,事实
上佛陀也是赞许「咒愿」的。如《五分
律》:「佛言:应作齐限说法。说法竟,
应咒愿。」[41]。而且《十诵律》也记
载:「僧饱满食已,摄钵,洗手,咒愿。
咒愿已,从上座次第(却地敷)而出。」
[42]
印顺导师解释「咒」的意思,他认
为:在中国文字中「咒」,是与「祝」字
相通,所以「咒愿」是「语言的祝愿」。
(原始)佛法的「咒愿」也有「语言的祝
愿」的意思。[43] 宗喀巴大师解释「咒」
的原始意义,也先以「咒(mantra)」的
梵文词构分析为:「man」是「意」的意
思;「tra」有「能救」的意思。[44] 宗
喀巴的另一种解释,则依照《入中论》菩
萨三心□□「智慧」、「慈悲」、「无所
得」,纳入了「金刚乘」的「咒」
(mantra)解释:「man」是「了知真实」
的意思;「tra」有「救护众生的慈悲心」
之意。[45]
因此「咒」的原始意义接近「咒
愿」,是近於「语言祝愿」的意思。然
而,因为咒术的效力在一般是被公认的,
所以在部派佛教中,接受咒术的程度,虽
然浅深不同,但是承认咒术的效力,却是
一致的。[46] 因为,密咒远源於吠陀的咒
术,当时古印度人相信咒语有神秘之能
力;藉表徵物和咒力,来利用神鬼精魅,
而能达成目的。明显地,印度自「阿闼婆
吠陀」以来,称为 mantra 的咒语,就非
常流行。然而,咒语的神效,被一般传说
为事实。[47]
语音自身有神秘作用,或因咒力而得
到鬼神的护助,或凭咒力来遣使鬼神;咒
的神秘力,与鬼神力是相结合的。在(原
始)佛法中,起初是谛语□□真诚不虚妄
的誓言,是「佛力、法力、僧力」三宝的
威力,修行者的功德力,也能得龙天的护
助。谛语与三宝威力相结合,论性质,与
咒术是类似的。所以《十诵律》称说谛语
为「咒愿」;《四分律》等称谛语为「护
咒」。「咒」:是音声的神秘力,终於经
由「谛语」的联系,而能使部派佛教接
受,甚至成为佛法的一部分。[48]
此外,对於「咒师」修持秘密咒语,
以咒力方便应化,导师认为也往往能引导
一分人信佛的功德。若以传承佛法、修持
佛法、弘扬佛法的立场修持咒语方便来应
化,「咒师」也被认为是住持佛法的正统
者。[49] 咒力的方便应化,导师也引用经
典加以说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一
切有部的晚期律),曾记载「邬陀夷」化
作医师,咒诵称三宝名号,则「众病皆
除」[50]。又如《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载
有:「围彼城郭,即於其夜,通宵诵(三
启)经,称天等名而为咒愿。愿以此福,
资及梵天此世界主,帝释天王,并四护
世,及十八种大药叉王,般支迦药叉大
将,执杖神王所有眷属,难陀、邬波难陀
大龙王等。……并设祭食,供养天神」
[51]。诵经,供养天神,求神力护助,这
与大乘的诵《金光明经》、《仁王护国般
若经》,原则上没有差别。[52] 在《药
事》的记载:说一切有部对於治病、驱鬼
、求战争的胜利等,显然是常用咒术的。
[53]
综合以上导师所有著作的探讨,笔者
发现,其实可以藉由《般若经讲记》
p.204,来归纳导师对「咒语功效」的看
法,如下:
(一) 方便适化。[54]
(二) 引人对佛法的好感。[55]
(三) 能使精神集中,达心专一境的定境。
也可引发智慧的方便。[56]
(四) 密咒解说起来,实与教义是一致的。
[57]
(五) 正觉的速疾成就。[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