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试析印顺导师对咒语的态度~6
#1
jt5354
发信站: 中山计中美丽之岛 (bbs.nsysu.edu.tw )
                     印顺导师引《铜□律》的记载:以咒
                   术可以除鬼害而杀鬼。《五分律》亦载:
                   「随心遣诸鬼神杀,是名作是心随,心杀
                   是中犯者。」[59]《四分律》记载:「时
                   有妇人,夫行不在,他边得娠。即往家常
                   所供养比丘所,语言大德:『我夫行不
                   在,他边得娠,与我药堕之。』比丘即咒
                   药与令胎堕。比丘疑。佛问言:『汝以何
                   心?』答言:『杀心。』佛言:『波罗
                   夷。』咒细末药、咒华□、咒熏香衣服、
                   咒胎,亦如是。一切波罗夷。」[60]

                     《僧□律》载有:「□陀罗咒者。若
                   比丘欲杀人故,作□陀罗咒。害心作咒
                   时,得越比尼罪。令彼生恐怖时,得偷兰
                   罪。彼死者,得波罗夷。是名□陀罗咒
                   杀。」[61] 在《十诵律》说:「作□陀罗
                   杀,半□陀罗杀,断命杀」[62];「□陀
                   罗」是「召鬼咒尸令起」,即「起尸咒
                   法」。「半□陀罗」是「召鬼咒铁人令
                   起」。「断命」是「心念口说读咒术」的
                   种种法。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亦
                   载有「起□杀」,「起半□杀」,「咒
                   杀」,与《十诵律》相同,但「起半□
                   杀」的方法不同。[63]

                     在《增壹阿含经》曾记载:「咒术具
                   有『死』与『病』的力量」,兹摘录如
                   下:

                          复次,国土人民普得疫
                        病,皆由宿缘。是时,人民各
                        生斯念,我等昔日无复疾病,
                        今各得患、死者盈路,必是沙
                        门咒术所致。……[64]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破僧事》
                   也曾载有:「咒术具有力量」的故事:
                   「彼独角仙,以仙之法为葬其父。思恋父
                   丧愁悲忧恼,便证五通。後於异时,因往
                   取水。取得水已,回至中路。遂逢天雨,
                   泥滑倒地。水瓶遂破,掬破瓶水,置其掌
                   中,以口咒向天遥散:『由汝雨下,打破
                   我瓶。从今以後十二年中,勿更雨下!』
                   由此仙咒力,雨便不下。」[65]

                     总而言之,根据以上的引经所见,各
                   部派之间都已承认咒术是有力量,而且,
                   也承认咒语是具有功效的。

                    肆、印顺导师对印度佛教「持咒」(念佛)
                                   的分期

                     印顺导师表明:在印度佛教中,有
                   「持名」(念佛)的趋向,导师也详加说
                   明其流变与分期的判摄。[66] 在导师全部
                   著作中,对於「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分
                   期,他本人有三种判摄:

                   其一,在《印度之佛教》pp.5-9则判为
                   「五期判摄」。

                   第二,是《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p.3
                   为「四期判摄」。

                   第三,是《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
                   之研究》〈自序〉的「三期判摄」(分为
                   「佛法」、「大乘佛教」、「秘密大乘佛
                   教」)。

                     导师对於「印度佛教思想史流变」分
                   期判摄的三种说法,有开合的不同。[67]
                   在导师《华雨集IIII》p.9,他本人也提到
                   这「三种判摄」,并解说开合的不同。

                     以下引用导师在全部著作中,最常见
                   的「四期判摄」,来说明他对印度佛教
                   「持咒」(念佛)的分期。兹摘录《印度
                   佛教思想史》〈自序〉p.3,如下:

                     第一期:「佛法(原始佛教)」:佛
                   法甚深、缘起甚深,涅盘更甚深,一般人
                   是难以受学的。为了方便普化,施设「念
                   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的
                   六念法门,使不幸的人,在恐怖、苦恼或
                   病重时,能内心安定,不失善念,这有点
                   近於一般宗教了。「念(忆念,系念,观
                   念)佛」是特别发达的!

                     第二期:「初期大乘佛法期」:大乘
                   兴起不久,犍陀罗、摩偷罗一带,有塑造
                   、绘画的佛像流行。方便的「念佛」,过
                   去是念佛的功德,现在也取(佛像)相而
                   念佛的色身。一心系念,佛於自心中现
                   起;依据这种修验,得出「自心作佛」,
                   「三界唯心」的理论。……大乘佛法也就
                   出现了「天(大力鬼王、高等畜生)菩
                   萨」。帝释等每说陀罗尼:明咒护法 [68]
                   ,咒语渐渐重要起来。[69]

                     第三期:「後期大乘佛法期」:後期
                   的大乘经说:如来藏、我是相好庄严的,
                   自性清净心是清净光明的,众生本具,所
                   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更要念(
                   观)自己是佛。……大乘经的音声佛事:
                   唱字母,称佛名,诵经,持咒,是「大乘
                   佛法」能普及民间的方便。

                     第四期:「秘密大乘佛法期」:《印
                   度佛教思想史》〈自序〉p.4:後期大乘」
                   的『楞伽经』等,进一步说:印度民间信
                   仰的天,鬼神,古仙,都是佛的异名,佛
                   所示现的,奠定了「佛天一如」的理论。
                   西元三世纪起,印度梵文学复兴,印度教
                   也渐渐兴起。在「大乘佛法」的方便道,
                   及如来果德的倾向下,适应外在情势,发
                   展为「秘密大乘佛法」,多与神(天)教
                   相通。……取「奥义书」式的秘密传授,
                   师长的地位重要起来。「咒」:佛、菩萨
                   等的真言,是「语密」。神教的手印,佛
                   法也有了,是「身密」。「护摩」:火供
                   (「佛法」所禁止的),成为自利利他的
                   重要事业。……,「秘密大乘」也有相抱
                   相合的(俗称)欢喜佛。适应与融摄神
                   教,「佛天一如」的具体化,为「秘密大
                   乘」的特色![70]

                     印顺导师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流变中
                   回顾:最初,由原始佛教「念佛(持
                   名)」的六念法门思想出发。及至,陀罗
                   尼明咒护法,咒语渐渐方便适应。最後,
                   适应与融摄演化为「佛天一如」的特色!
Wed Oct 8 02:37:24 200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