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文的探讨,所获致的结论是:在
古印度,咒法思想远潜於西元前1200年左
右的阿利安人《梨俱吠陀》之「赞歌」
中。「咒」更明确於《阿闼婆吠陀》吉祥
增益、及咒诅调伏之法。及至,西元前四
至三世纪波腻尼创立声明论之後,声明即
成为印度重要的学问之一。包括如:弥曼
差派、印度文法学派、瑜伽派、吠檀多派
和佛教真言宗,很多学派都主张言语不灭
论。
关於和咒语有深远关系的「最早印度
文字起源」及「四十二字门」之研究,在
笔者编著的《梵字悉昙入门》已有介绍。
而且,按照 John Brough 等教授的研究资
料,若依石雕、碑文等证据及近来学界的
研究成果,「四十二字门」发源地,并非
如导师所依汉译经典,推论的「古代南印
度的方言」。吾人或可推想:对於「四十
二字门」发源地,应该离中亚 Iranian 语
系或西北印不远之处。
虽然,密咒远源於吠陀的咒术,但各
部派之间都已承认咒术是有力量,而且,
是具有功效的。导师强调「原始佛法」真
精神是「不行幻术,占相吉凶,咒禁鬼
神」,然「大乘佛法」为了普及流通,已
极力赞扬「读诵经典」、持诵「佛号」、
「咒语」的功德。
印顺导师由原始佛教的思想作出发
点,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流变中回顾,相
信他本人不会采用持咒的方式修行;然
而,导师所要说的是「原始佛法不行意图
不正确、对修行无意义」的「咒语」。而
且,导师也没有贬抑「持咒」的修行力
量!他更在《教制教典与教学》中,明文
肯定赞许「咒师对佛教宏传的功德」!
附 记
我自高中受同学的影响(後来他出家
成为法师),开始接触一些佛教经典;进
入大学後,在师大中道社,才开始稍为广
泛地接触佛学。
後来因缘际会,竟然在工作之馀,开
始踏入研究「佛教咒语」的路程。这几年
也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咒语的书籍,并编
辑出版了历代最齐全、收有一万多个咒
语,以满、汉、蒙、藏、梵语(罗马拼
音)等五种文字书写的《大藏全咒》。
由於蓝吉富教授的关系,我在北京跟
郭朋教授见了几次面。当年,两岸的进出
尚不如今日方便,我曾两次受郭教授之
托,要我带几份礼物回台湾,替他送给他
最敬爱的老师□□印顺导师;也因此,我
才有机缘到台中拜会了印顺导师。
那次的拜见,有二点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点是,原来预定只见十分钟,後来却
谈了近一个小时才结束。事後,我请教侍
者,为何让病中的导师与无名小卒的我谈
了那麽久。他们说:「很少看到导师在谈
话中笑得那麽开心,因此舍不得将这个谈
话结束。」後来我听传道法师转述:印顺
导师曾向他提及那一天接见我的事,也提
到了傅伟勋教授、蓝吉富教授与我三人结
拜兄弟的事情,让他觉得很有趣。
第二点是,当时印顺导师身体就已经
不是很好,他在椅子上坐久了,会由於姿
势的关系而觉得不舒服。然而,令我印象
最深刻的是:当时导师身体虽然痛楚,可
是这种苦痛,却未令导师有所困扰。一般
人对痛楚绝对会有所反应,可是导师却没
有丝毫的不适溢於言表。也让我对导师的
心法修为深感佩服。
那次会面中,我大致跟导师报告了:
我以业馀研究者的身份所作的工作状况、
也提到我准备出版一部「梵汉日英对照的
《心经》」,内容系以解释《心经》的
「字面意义」为主,希望这本书能把《心
经》的字面意义详加说明。那次会面之
後,我很荣幸蒙获导师书面应允全文引用
他在《般若经讲记》中的《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讲记》内容。但是,因为我没有出书
的压力,所以,这本梵汉英日心经,从当
时一直写到今天都还没有出版。这次有了
为印顺导师祝寿的心意,我才加把劲地希
望早日能完成这本书,并期待将导师特准
我引用的这封亲笔书信,珍藏於书后做为
我与导师相会的永久纪念。
印顺导师的作品,我虽然没有完全读
完,不过,与我研究有关的一些著作,我
也读过了好几次。我一直觉得导师对自己
所选择研修的法门,容或与一些佛教徒不
同,可是他从原始佛法出发,对所有的佛
法、乃至各宗教所采取的方式,都是保持
包容的态度。因此,有些人认为导师反对
持咒,我觉得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导
师对佛教所有的法门,乃至其他宗教,都
持著非常尊重的态度。
我在讲解咒语的时候,只要说到「萨
婆诃」,我最爱引用的,就是导师的解
释,他说:「类似耶教祷词中的『阿
门』,道教咒语中的『如律令』。」(
《般若经讲记》p.204)导师能用其他宗教
中最为自然能懂的话,来解释佛经中的内
容,可见他对各宗教的包容与尊重的态
度。
郭朋教授去年(2002年)12月来台,
在李元松老师接待他的晚宴中,我兴起撰
写本篇论文的念头与想法。我竭诚地希望
读者能透过本文的分析,了解印顺导师对
持咒并无偏见。并借此论文为导师祝寿:
祈愿导师长久住世,请多为这个苦难
时代受苦的人们,再多做一些引导!
(本文作者林光明教授为佛光大学宗教研
究所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