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 学 故 事 第 (五) 集
#1
净心
                      佛  学  故  事  第  (五)  集
  □???哓????????????????????????????????????????????????????????????????哓□?
  ?? AMITAABHA SUTRA  ☆☆☆☆☆☆    目 录    ★★★★★★ ??
  ?□??????????????????????????????????□?????????????????????????????????????
  ?? 01.学  佛                     ?? 02.佛  陀  耕  耘               ??
  ?□??????????????????????????????????□?????????????????????????????????????
  ?? 03.婆  罗  门  的  祭  祀     ?? 04.佛  陀  穿  针               ??
  ?□??????????????????????????????????□?????????????????????????????????????
  ?? 05.八  正  道                 ?? 06.佛  陀  常  说  的  伤  语   ??
  ?□??????????????????????????????????□?????????????????????????????????????
  ?? 07.拜  火  教  徒  的  皈  依 ?? 08.清  洁  妇  人               ??
  ?□??????????????????????????????????□?????????????????????????????????????
  ?? 09.无  争  的  修  道  者     ?? 10.好  行  为                   ??
  ?□??????????????????????????????????□?????????????????????????????????????
  ?? 11.富  翁  的  儿  子         ?? 12.礼  拜  六  方               ??
  ?□??????????????????????????????????□?????????????????????????????????????
  ?? 13.信  心                     ?? 14.模  □  的  弘  法  者       ??
  ?□??????????????????????????????????□?????????????????????????????????????
  ?? 15.严  禁  神  通             ?? 16.佛  弟  子                   ??
  □???????????????????????????????????哓??????????????????????????????????□£

一、
    佛陀未成道前,只是像我们一般的平凡,有烦恼、也有罪业。
    自从他立志学佛,生生世世修行菩萨道,在自利方面守戒律,改善宿世的罪恶行为,
    成为良好、纯洁的生命。
    在利他方面,爱人如已,仁慈及物,永恒地利益众生。
    他自利、利他,积聚无量功德,引致无量福报。
    於是:他具备大慈悲、大智慧、大能力;他的一切,在天上人间,没有谁可以比美。
    他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和他一样。
    他来人间,就是把他的经验告诉世人。
    令人得到信心、安慰、希望和凭藉。
    在人间,尽管有悲伤、烦恼,但是,不要失望,不要颓丧,只要奉持佛法,舍恶行善
    ,信仰佛陀,学习佛陀,人生会有优异的改变,渐渐达到和佛一样的境界,一样的成
    功。

二、
    秋天,来稻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庆祝丰收,大地洋溢著一片欢乐。
    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大
    怒道:「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麽不学我们呢?」
    「长者啊!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你是农夫麽?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那?□r?」
    「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佛陀向他解释
    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撤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勤力耕耘他们的心地,使他们拔除烦恼
    ,得到安乐。」
    农人听了,明白过来,立刻忏悔,把上好的奶饭供养佛陀。
    他说道:「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
    有幸福的收获。」

三、
    婆罗门教的神殿?□扪O烛辉煌,十分热闹。
    大梵天王神的塑像庄严地供奉在座上。
    教徒们正忙碌著,一盘盘的猪、鸡鸭等庖牲都抬上来了。
    他们恭恭敬敬地奉献著。
    「你们为什麽要用庖牲做祭品呢?」佛问。
    「因为用庖牲祭祀,可以得到天神降福,赐我们大量财富,农作丰收,人民安乐,命
    终後还可以投生天堂。」
    「不对,用庖牲祭祀是野蛮的行为。杀生流血,只有做成更大的罪业,罪业的行为怎
    带来福泽呢?」
    婆罗门教徒很惭愧,就问:「那麽,要怎样才可以祈福呢?」
    「只有奉行众善,纯洁身心,才昆福德的本源。」佛陀回答道。
    婆罗门教徒听了,立刻信服,就跪在地上忏悔,以後不用庖牲祭祀了。

四、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
    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
    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
    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
    有一天,他的衣服穿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
    後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
    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
    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训大家说。
    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一个好榜样。
    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为大众服务。

五、
    佛陀常对大众演讲说「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八漯漱□a,使他们拔除烦恼
    ,得到安乐。」
    农人听了,明白过来,立刻忏悔,把上好的奶饭供养佛陀。
    他说道:「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
    有幸福的收获。」

三、
    婆罗门教的神殿?□扪O烛辉煌,十分热闹。
    大梵天王神的塑像庄严地供奉在座上。
    教徒们正忙碌著,一盘盘的猪、鸡鸭等庖牲都抬上来了。
    他们恭恭敬敬地奉献著。
    「你们为什麽要用庖牲做祭品呢?」佛问。
    「因为用庖牲祭祀,可以得到天神降福,赐我们大量财富,农作丰收,人民安乐,命
    终後还可以投生天堂。」
    「不对,用庖牲祭祀是野蛮的行为。杀生流血,只有做成更大的罪业,罪业的行为怎
    带来福泽呢?」
    婆罗门教徒很惭愧,就问:「那麽,要怎样才可以祈福呢?」
    「只有奉行众善,纯洁身心,才昆福德的本源。」佛陀回答道。
    婆罗门教徒听了,立刻信服,就跪在地上忏悔,以後不用庖牲祭祀了。

四、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
    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
    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
    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
    有一天,他的衣服穿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
    後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
    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
    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训大家说。
    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一个好榜样。
    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为大众服务。

五、
    佛陀常对大众演讲说「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八种合理、正当的事情。
    (一)正见:对世上事情,要有正确、真实的看法。例如:善行有善报,恶行有恶报
    。
    (二)正思:思想要纯洁,不思想一切不良的事情。例如:偷盗、杀生、伤害他人等
    。
    (三)正语:不说谎、不咒骂他人,不挑拨是非。
    (四)正业:遵守秩序,不作杀生、偷盗等行为。
    (五)正命:做有益社会的工作,有正当的职业。
    (六)正勤:努力做善良的行为,不做罪恶、错误的事情。
    (七)正念:时常思慕佛陀,怀想他的突训。
    (八)正定:精神集中。
    八正道是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戒律,奉行八正道的人,心灵纯洁,行为端正,他的前途
    光明、幸福。

六、
    舍利弗和目犍莲原是婆罗门教徒。
    一天,他们在街上,看见一位比丘尼慢步著,他举止安详,仪态高贵。
    舍利弗很仰慕他,便上前和他谈话。
    他问道:「尊者,你的样子很有修养,请问你的老师是谁呢?」
    那比丘尼说:「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时常说一百首偈语:『若法因缘生,法亦
    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这是说:世间的一切,由因和缘结合而生起,也由因和缘分散而消灭,我们有善良
    的因,配合适当的缘,那麽,自然有好的结果。」
    舍利弗和目犍莲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十分欢喜,立刻率领弟子追随佛陀去了。
    後来,二人都成为佛陀的大弟子。

七、
    优楼频罗迦叶是一个拜火教的领袖。
    他有一千个多个门徒。
    他们信奉火神,希望命终後投生天堂,享受快乐。
    佛陀想教化迦业,就去探访他。
    当夜佛陀在有毒龙的屋内住宿,经过佛陀多次的感化,迦业也渐渐信服了。
    有一天,迦业主持祭祀大典礼,他恐怕众人见了佛陀,就信佛教,,灭少自己的垮力,
    所以对佛陀有点顾忌。
    佛陀知道他的心事,那天就回避不出来了。
    祭祀完了,众人散去,佛陀诚恳的教训他:拜火不是真理,而且他的嫉忌和自私,也
    是学道者不应有的行为。
    迦业听到佛陀的指导,好像在灼热的阳光中得到凉荫,愉快极了,舒畅极了,立刻忏
    悔,皈依信佛。
    他的弟子也全部信奉佛教,追随佛陀到处弘扬佛法。

八、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
    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著鼻子走过。
    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他精进、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
    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为什麽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
    佛陀严肃地望他一眼,回答:「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
    、勤力,做事负责,为什麽讨厌她呢?」
    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
    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
    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於改善呀!」
    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九、
    阿那律、跋提、舍□多三人是堂兄弟,感情很好,出家後,大家也在一起修道。
    三人相约,共同依照佛陀的方法去做。
    出外受食,最後端身静坐,念佛、念法、念僧。
    以後回来的人照著做,沈默地工作,不骚扰人家。
    他们五天开一次会议,报告入各人修行的心得,只□□A就信佛教,,灭少自己的垮力
,
    所以对佛陀有点顾忌。
    佛陀知道他的心事,那天就回避不出来了。
    祭祀完了,众人散去,佛陀诚恳的教训他:拜火不是真理,而且他的嫉忌和自私,也
    是学道者不应有的行为。
    迦业听到佛陀的指导,好像在灼热的阳光中得到凉荫,愉快极了,舒畅极了,立刻忏
    悔,皈依信佛。
    他的弟子也全部信奉佛教,追随佛陀到处弘扬佛法。

八、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
    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著鼻子走过。
    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他精进、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
    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为什麽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
    佛陀严肃地望他一眼,回答:「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
    、勤力,做事负责,为什麽讨厌她呢?」
    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
    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
    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於改善呀!」
    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九、
    阿那律、跋提、舍□多三人是堂兄弟,感情很好,出家後,大家也在一起修道。
    三人相约,共同依照佛陀的方法去做。
    出外受食,最後端身静坐,念佛、念法、念僧。
    以後回来的人照著做,沈默地工作,不骚扰人家。
    他们五天开一次会议,报告入各人修行的心得,讨论问题,解决困难。
    大家利益均等,分工合作,过著宁静、合群、纯洁的生活。
    佛陀来看他们,赞美说:「你们和平相处,,一心一德,真好极了。」
    以後,佛陀就教那些欢喜争执的人,学习阿那律等无争的生活。

十、
    佛法指导我们行善止恶。
    那麽,甚麽是善?甚麽是恶?适合社会道德,於人有益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善良的
    ;违反社会法则,於人有害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罪恶的。
    简单来说:善和恶包括如下:
    善:爱护动物、孝顺父母、诚实、勤力、助人、守秩序、有同情心等。
    恶:残忍、懒惰、不孝、贪心、暴躁、骄傲等。
    佛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说:小小的善念或者善行,会得
    到好的结果。
    小小的恶意或者恶行,会得到坏结果。
    有善因,前途光明,幸福无量。
    有恶因,前途黑暗,悲苦无穷。
    佛说:「勿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勿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
    微,渐盈大器。」
    聪明的小朋友(大朋友),取善舍恶吧!

十一、
      佛陀在法华经曾有这样的譬喻:
      有一位富翁,他的儿子在童年就不见了,富翁十分挂念。
      有一天,富翁看到一个乞丐,认得是失去的儿子,正想叫他来相认,但是,儿子长
      年流浪,受人欺负、侮辱惯了,误会富翁欺负他,要送他去官府治罪,就逃去了。
      富翁想出妙计,打发人找儿子来工作,让他安於新环境。
      富翁常常在窗口守望他,渐渐擢升他的职位,儿子胜任了,富翁觉得时机成熟,就
      召集亲戚朋友,把秘密公开,儿子知道自己的身分,才敢向爸爸相认。
      这个譬喻:儿子是众生,富翁是佛陀。
      众生长期生死轮回,早已忘却自已的成佛本性,总是作业多端。
      佛陀先知先觉,告诉众生都可以成佛,和他一样。
      他以身作则,用种种善巧的方法,引导众生止恶行善,向上、发愤,以至成佛。
      我们要接受他的教训,不要辜负他才好。

十二、
      黎明,佛陀入城。
      途中,看见一个男子,向著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礼拜著。
      佛陀问他为甚麽这样做?
      那男子说:「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六方礼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
      会得到幸福。」
      「佛陀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佛陀慈祥地说:
        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爸妈欢喜、安慰。
        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
        三、妻子:是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
        四、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
        五、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
        六、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大,不要令他过分疲倦。
      「这六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快乐的家庭,美满的
      人生。
      单是礼拜六方,有甚麽用呢?」
      善生很高兴,就皈依佛陀去了。

十三、
      舍卫城的北面,有一条河流,沿岸有一个村庄。
      佛陀特地跑到对岸去弘法。
      佛陀的威仪,令村民肃然起敬,但他们却不信佛法。
      後来佛离开舍卫城,舍利佛想亲近他,就远远地跑来,但是佛陀已经过河去了。
      河流湍急地流著。
      舍行弗看著佛陀的背影,充满信心,涉水而行。
      在中流,河水很深,波流动□,但是舍利弗专心一意,提起精神,一步一步的走著
      ,波浪吓不倒他,最後,竟走到对岸。
      舍利佛来到佛陀面前,佛陀祥地望著他,眼光充满赞美、鼓舞的神色。
      佛陀对他诮□□A就信佛教,,灭少自己的垮力,
    所以对佛陀有点顾忌。
    佛陀知道他的心事,那天就回避不出来了。
    祭祀完了,众人散去,佛陀诚恳的教训他:拜火不是真理,而且他的嫉忌和自私,也
    是学道者不应有的行为。
    迦业听到佛陀的指导,好像在灼热的阳光中得到凉荫,愉快极了,舒畅极了,立刻忏
    悔,皈依信佛。
    他的弟子也全部信奉佛教,追随佛陀到处弘扬佛法。

八、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
    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著鼻子走过。
    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他精进、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
    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为什麽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
    佛陀严肃地望他一眼,回答:「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
    、勤力,做事负责,为什麽讨厌她呢?」
    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
    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
    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於改善呀!」
    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九、
    阿那律、跋提、舍□多三人是堂兄弟,感情很好,出家後,大家也在一起修道。
    三人相约,共同依照佛陀的方法去做。
    出外受食,最後端身静坐,念佛、念法、念僧。
    以後回来的人照著做,沈默地工作,不骚扰人家。
    他们五天开一次会议,报告入各人修行的心得,讨论问题,解决困难。
    大家利益均等,分工合作,过著宁静、合群、纯洁的生活。
    佛陀来看他们,赞美说:「你们和平相处,,一心一德,真好极了。」
    以後,佛陀就教那些欢喜争执的人,学习阿那律等无争的生活。

十、
    佛法指导我们行善止恶。
    那麽,甚麽是善?甚麽是恶?适合社会道德,於人有益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善良的
    ;违反社会法则,於人有害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罪恶的。
    简单来说:善和恶包括如下:
    善:爱护动物、孝顺父母、诚实、勤力、助人、守秩序、有同情心等。
    恶:残忍、懒惰、不孝、贪心、暴躁、骄傲等。
    佛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说:小小的善念或者善行,会得
    到好的结果。
    小小的恶意或者恶行,会得到坏结果。
    有善因,前途光明,幸福无量。
    有恶因,前途黑暗,悲苦无穷。
    佛说:「勿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勿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
    微,渐盈大器。」
    聪明的小朋友(大朋友),取善舍恶吧!

十一、
      佛陀在法华经曾有这样的譬喻:
      有一位富翁,他的儿子在童年就不见了,富翁十分挂念。
      有一天,富翁看到一个乞丐,认得是失去的儿子,正想叫他来相认,但是,儿子长
      年流浪,受人欺负、侮辱惯了,误会富翁欺负他,要送他去官府治罪,就逃去了。
      富翁想出妙计,打发人找儿子来工作,让他安於新环境。
      富翁常常在窗口守望他,渐渐擢升他的职位,儿子胜任了,富翁觉得时机成熟,就
      召集亲戚朋友,把秘密公开,儿子知道自己的身分,才敢向爸爸相认。
      这个譬喻:儿子是众生,富翁是佛陀。
      众生长期生死轮回,早已忘却自已的成佛本性,总是作业多端。
      佛陀先知先觉,告诉众生都可以成佛,和他一样。
      他以身作则,用种种善巧的方法,引导众生止恶行善,向上、发愤,以至成佛。
      我们要接受他的教训,不要辜负他才好。

十二、
      黎明,佛陀入城。
      途中,看见一个男子,向著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礼拜著。
      佛陀问他为甚麽这样做?
      那男子说:「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六方礼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
      会得到幸福。」
      「佛陀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佛陀慈祥地说:
        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爸妈欢喜、安慰。
        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
        三、妻子:是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
        四、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
        五、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
        六、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大,不要令他过分疲倦。
      「这六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快乐的家庭,美满的
      人生。
      单是礼拜六方,有甚麽用呢?」
      善生很高兴,就皈依佛陀去了。

十三、
      舍卫城的北面,有一条河流,沿岸有一个村庄。
      佛陀特地跑到对岸去弘法。
      佛陀的威仪,令村民肃然起敬,但他们却不信佛法。
      後来佛离开舍卫城,舍利佛想亲近他,就远远地跑来,但是佛陀已经过河去了。
      河流湍急地流著。
      舍行弗看著佛陀的背影,充满信心,涉水而行。
      在中流,河水很深,波流动□,但是舍利弗专心一意,提起精神,一步一步的走著
      ,波浪吓不倒他,最後,竟走到对岸。
      舍利佛来到佛陀面前,佛陀祥地望著他,眼光充满赞美、鼓舞的神色。
      佛陀对他诮□□A就信佛教,,灭少自己的垮力,
    所以对佛陀有点顾忌。
    佛陀知道他的心事,那天就回避不出来了。
    祭祀完了,众人散去,佛陀诚恳的教训他:拜火不是真理,而且他的嫉忌和自私,也
    是学道者不应有的行为。
    迦业听到佛陀的指导,好像在灼热的阳光中得到凉荫,愉快极了,舒畅极了,立刻忏
    悔,皈依信佛。
    他的弟子也全部信奉佛教,追随佛陀到处弘扬佛法。

八、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
    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著鼻子走过。
    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他精进、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
    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为什麽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
    佛陀严肃地望他一眼,回答:「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
    、勤力,做事负责,为什麽讨厌她呢?」
    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
    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
    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於改善呀!」
    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九、
    阿那律、跋提、舍□多三人是堂兄弟,感情很好,出家後,大家也在一起修道。
    三人相约,共同依照佛陀的方法去做。
    出外受食,最後端身静坐,念佛、念法、念僧。
    以後回来的人照著做,沈默地工作,不骚扰人家。
    他们五天开一次会议,报告入各人修行的心得,讨论问题,解决困难。
    大家利益均等,分工合作,过著宁静、合群、纯洁的生活。
    佛陀来看他们,赞美说:「你们和平相处,,一心一德,真好极了。」
    以後,佛陀就教那些欢喜争执的人,学习阿那律等无争的生活。

十、
    佛法指导我们行善止恶。
    那麽,甚麽是善?甚麽是恶?适合社会道德,於人有益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善良的
    ;违反社会法则,於人有害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罪恶的。
    简单来说:善和恶包括如下:
    善:爱护动物、孝顺父母、诚实、勤力、助人、守秩序、有同情心等。
    恶:残忍、懒惰、不孝、贪心、暴躁、骄傲等。
    佛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说:小小的善念或者善行,会得
    到好的结果。
    小小的恶意或者恶行,会得到坏结果。
    有善因,前途光明,幸福无量。
    有恶因,前途黑暗,悲苦无穷。
    佛说:「勿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勿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
    微,渐盈大器。」
    聪明的小朋友(大朋友),取善舍恶吧!

十一、
      佛陀在法华经曾有这样的譬喻:
      有一位富翁,他的儿子在童年就不见了,富翁十分挂念。
      有一天,富翁看到一个乞丐,认得是失去的儿子,正想叫他来相认,但是,儿子长
      年流浪,受人欺负、侮辱惯了,误会富翁欺负他,要送他去官府治罪,就逃去了。
      富翁想出妙计,打发人找儿子来工作,让他安於新环境。
      富翁常常在窗口守望他,渐渐擢升他的职位,儿子胜任了,富翁觉得时机成熟,就
      召集亲戚朋友,把秘密公开,儿子知道自己的身分,才敢向爸爸相认。
      这个譬喻:儿子是众生,富翁是佛陀。
      众生长期生死轮回,早已忘却自已的成佛本性,总是作业多端。
      佛陀先知先觉,告诉众生都可以成佛,和他一样。
      他以身作则,用种种善巧的方法,引导众生止恶行善,向上、发愤,以至成佛。
      我们要接受他的教训,不要辜负他才好。

十二、
      黎明,佛陀入城。
      途中,看见一个男子,向著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礼拜著。
      佛陀问他为甚麽这样做?
      那男子说:「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六方礼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
      会得到幸福。」
      「佛陀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佛陀慈祥地说:
        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爸妈欢喜、安慰。
        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
        三、妻子:是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
        四、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
        五、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
        六、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大,不要令他过分疲倦。
      「这六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快乐的家庭,美满的
      人生。
      单是礼拜六方,有甚麽用呢?」
      善生很高兴,就皈依佛陀去了。

十三、
      舍卫城的北面,有一条河流,沿岸有一个村庄。
      佛陀特地跑到对岸去弘法。
      佛陀的威仪,令村民肃然起敬,但他们却不信佛法。
      後来佛离开舍卫城,舍利佛想亲近他,就远远地跑来,但是佛陀已经过河去了。
      河流湍急地流著。
      舍行弗看著佛陀的背影,充满信心,涉水而行。
      在中流,河水很深,波流动□,但是舍利弗专心一意,提起精神,一步一步的走著
      ,波浪吓不倒他,最後,竟走到对岸。
      舍利佛来到佛陀面前,佛陀祥地望著他,眼光充满赞美、鼓舞的神色。
      佛陀对他诮□□A就信佛教,,灭少自己的垮力,
    所以对佛陀有点顾忌。
    佛陀知道他的心事,那天就回避不出来了。
    祭祀完了,众人散去,佛陀诚恳的教训他:拜火不是真理,而且他的嫉忌和自私,也
    是学道者不应有的行为。
    迦业听到佛陀的指导,好像在灼热的阳光中得到凉荫,愉快极了,舒畅极了,立刻忏
    悔,皈依信佛。
    他的弟子也全部信奉佛教,追随佛陀到处弘扬佛法。

八、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
    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著鼻子走过。
    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他精进、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
    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为什麽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
    佛陀严肃地望他一眼,回答:「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
    、勤力,做事负责,为什麽讨厌她呢?」
    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
    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
    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於改善呀!」
    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九、
    阿那律、跋提、舍□多三人是堂兄弟,感情很好,出家後,大家也在一起修道。
    三人相约,共同依照佛陀的方法去做。
    出外受食,最後端身静坐,念佛、念法、念僧。
    以後回来的人照著做,沈默地工作,不骚扰人家。
    他们五天开一次会议,报告入各人修行的心得,讨论问题,解决困难。
    大家利益均等,分工合作,过著宁静、合群、纯洁的生活。
    佛陀来看他们,赞美说:「你们和平相处,,一心一德,真好极了。」
    以後,佛陀就教那些欢喜争执的人,学习阿那律等无争的生活。

十、
    佛法指导我们行善止恶。
    那麽,甚麽是善?甚麽是恶?适合社会道德,於人有益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善良的
    ;违反社会法则,於人有害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罪恶的。
    简单来说:善和恶包括如下:
    善:爱护动物、孝顺父母、诚实、勤力、助人、守秩序、有同情心等。
    恶:残忍、懒惰、不孝、贪心、暴躁、骄傲等。
    佛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说:小小的善念或者善行,会得
    到好的结果。
    小小的恶意或者恶行,会得到坏结果。
    有善因,前途光明,幸福无量。
    有恶因,前途黑暗,悲苦无穷。
    佛说:「勿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勿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
    微,渐盈大器。」
    聪明的小朋友(大朋友),取善舍恶吧!

十一、
      佛陀在法华经曾有这样的譬喻:
      有一位富翁,他的儿子在童年就不见了,富翁十分挂念。
      有一天,富翁看到一个乞丐,认得是失去的儿子,正想叫他来相认,但是,儿子长
      年流浪,受人欺负、侮辱惯了,误会富翁欺负他,要送他去官府治罪,就逃去了。
      富翁想出妙计,打发人找儿子来工作,让他安於新环境。
      富翁常常在窗口守望他,渐渐擢升他的职位,儿子胜任了,富翁觉得时机成熟,就
      召集亲戚朋友,把秘密公开,儿子知道自己的身分,才敢向爸爸相认。
      这个譬喻:儿子是众生,富翁是佛陀。
      众生长期生死轮回,早已忘却自已的成佛本性,总是作业多端。
      佛陀先知先觉,告诉众生都可以成佛,和他一样。
      他以身作则,用种种善巧的方法,引导众生止恶行善,向上、发愤,以至成佛。
      我们要接受他的教训,不要辜负他才好。

十二、
      黎明,佛陀入城。
      途中,看见一个男子,向著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礼拜著。
      佛陀问他为甚麽这样做?
      那男子说:「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六方礼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
      会得到幸福。」
      「佛陀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佛陀慈祥地说:
        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爸妈欢喜、安慰。
        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
        三、妻子:是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
        四、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
        五、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
        六、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大,不要令他过分疲倦。
      「这六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快乐的家庭,美满的
      人生。
      单是礼拜六方,有甚麽用呢?」
      善生很高兴,就皈依佛陀去了。

十三、
      舍卫城的北面,有一条河流,沿岸有一个村庄。
      佛陀特地跑到对岸去弘法。
      佛陀的威仪,令村民肃然起敬,但他们却不信佛法。
      後来佛离开舍卫城,舍利佛想亲近他,就远远地跑来,但是佛陀已经过河去了。
      河流湍急地流著。
      舍行弗看著佛陀的背影,充满信心,涉水而行。
      在中流,河水很深,波流动□,但是舍利弗专心一意,提起精神,一步一步的走著
      ,波浪吓不倒他,最後,竟走到对岸。
      舍利佛来到佛陀面前,佛陀祥地望著他,眼光充满赞美、鼓舞的神色。
      佛陀对他说□□A就信佛教,,灭少自己的垮力,
    所以对佛陀有点顾忌。
    佛陀知道他的心事,那天就回避不出来了。
    祭祀完了,众人散去,佛陀诚恳的教训他:拜火不是真理,而且他的嫉忌和自私,也
    是学道者不应有的行为。
    迦业听到佛陀的指导,好像在灼热的阳光中得到凉荫,愉快极了,舒畅极了,立刻忏
    悔,皈依信佛。
    他的弟子也全部信奉佛教,追随佛陀到处弘扬佛法。

八、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
    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著鼻子走过。
    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他精进、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
    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为什麽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
    佛陀严肃地望他一眼,回答:「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
    、勤力,做事负责,为什麽讨厌她呢?」
    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
    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
    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於改善呀!」
    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九、
    阿那律、跋提、舍□多三人是堂兄弟,感情很好,出家後,大家也在一起修道。
    三人相约,共同依照佛陀的方法去做。
    出外受食,最後端身静坐,念佛、念法、念僧。
    以後回来的人照著做,沈默地工作,不骚扰人家。
    他们五天开一次会议,报告入各人修行的心得,讨论问题,解决困难。
    大家利益均等,分工合作,过著宁静、合群、纯洁的生活。
    佛陀来看他们,赞美说:「你们和平相处,,一心一德,真好极了。」
    以後,佛陀就教那些欢喜争执的人,学习阿那律等无争的生活。

十、
    佛法指导我们行善止恶。
    那麽,甚麽是善?甚麽是恶?适合社会道德,於人有益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善良的
    ;违反社会法则,於人有害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罪恶的。
    简单来说:善和恶包括如下:
    善:爱护动物、孝顺父母、诚实、勤力、助人、守秩序、有同情心等。
    恶:残忍、懒惰、不孝、贪心、暴躁、骄傲等。
    佛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说:小小的善念或者善行,会得
    到好的结果。
    小小的恶意或者恶行,会得到坏结果。
    有善因,前途光明,幸福无量。
    有恶因,前途黑暗,悲苦无穷。
    佛说:「勿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勿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
    微,渐盈大器。」
    聪明的小朋友(大朋友),取善舍恶吧!

十一、
      佛陀在法华经曾有这样的譬喻:
      有一位富翁,他的儿子在童年就不见了,富翁十分挂念。
      有一天,富翁看到一个乞丐,认得是失去的儿子,正想叫他来相认,但是,儿子长
      年流浪,受人欺负、侮辱惯了,误会富翁欺负他,要送他去官府治罪,就逃去了。
      富翁想出妙计,打发人找儿子来工作,让他安於新环境。
      富翁常常在窗口守望他,渐渐擢升他的职位,儿子胜任了,富翁觉得时机成熟,就
      召集亲戚朋友,把秘密公开,儿子知道自己的身分,才敢向爸爸相认。
      这个譬喻:儿子是众生,富翁是佛陀。
      众生长期生死轮回,早已忘却自已的成佛本性,总是作业多端。
      佛陀先知先觉,告诉众生都可以成佛,和他一样。
      他以身作则,用种种善巧的方法,引导众生止恶行善,向上、发愤,以至成佛。
      我们要接受他的教训,不要辜负他才好。

十二、
      黎明,佛陀入城。
      途中,看见一个男子,向著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礼拜著。
      佛陀问他为甚麽这样做?
      那男子说:「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六方礼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
      会得到幸福。」
      「佛陀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佛陀慈祥地说:
        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爸妈欢喜、安慰。
        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
        三、妻子:是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
        四、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
        五、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
        六、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大,不要令他过分疲倦。
      「这六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快乐的家庭,美满的
      人生。
      单是礼拜六方,有甚麽用呢?」
      善生很高兴,就皈依佛陀去了。

十三、
      舍卫城的北面,有一条河流,沿岸有一个村庄。
      佛陀特地跑到对岸去弘法。
      佛陀的威仪,令村民肃然起敬,但他们却不信佛法。
      後来佛离开舍卫城,舍利佛想亲近他,就远远地跑来,但是佛陀已经过河去了。
      河流湍急地流著。
      舍行弗看著佛陀的背影,充满信心,涉水而行。
      在中流,河水很深,波流动□,但是舍利弗专心一意,提起精神,一步一步的走著
      ,波浪吓不倒他,最後,竟走到对岸。
      舍利佛来到佛陀面前,佛陀祥地望著他,眼光充满赞美、鼓舞的神色。
      佛陀对他说陀,就信佛教,,灭少自己的垮力,
    所以对佛陀有点顾忌。
    佛陀知道他的心事,那天就回避不出来了。
    祭祀完了,众人散去,佛陀诚恳的教训他:拜火不是真理,而且他的嫉忌和自私,也
    是学道者不应有的行为。
    迦业听到佛陀的指导,好像在灼热的阳光中得到凉荫,愉快极了,舒畅极了,立刻忏
    悔,皈依信佛。
    他的弟子也全部信奉佛教,追随佛陀到处弘扬佛法。

八、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
    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著鼻子走过。
    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他精进、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
    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为什麽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
    佛陀严肃地望他一眼,回答:「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
    、勤力,做事负责,为什麽讨厌她呢?」
    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
    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
    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於改善呀!」
    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九、
    阿那律、跋提、舍□多三人是堂兄弟,感情很好,出家後,大家也在一起修道。
    三人相约,共同依照佛陀的方法去做。
    出外受食,最後端身静坐,念佛、念法、念僧。
    以後回来的人照著做,沈默地工作,不骚扰人家。
    他们五天开一次会议,报告入各人修行的心得,讨论问题,解决困难。
    大家利益均等,分工合作,过著宁静、合群、纯洁的生活。
    佛陀来看他们,赞美说:「你们和平相处,,一心一德,真好极了。」
    以後,佛陀就教那些欢喜争执的人,学习阿那律等无争的生活。

十、
    佛法指导我们行善止恶。
    那麽,甚麽是善?甚麽是恶?适合社会道德,於人有益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善良的
    ;违反社会法则,於人有害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罪恶的。
    简单来说:善和恶包括如下:
    善:爱护动物、孝顺父母、诚实、勤力、助人、守秩序、有同情心等。
    恶:残忍、懒惰、不孝、贪心、暴躁、骄傲等。
    佛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说:小小的善念或者善行,会得
    到好的结果。
    小小的恶意或者恶行,会得到坏结果。
    有善因,前途光明,幸福无量。
    有恶因,前途黑暗,悲苦无穷。
    佛说:「勿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勿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
    微,渐盈大器。」
    聪明的小朋友(大朋友),取善舍恶吧!

十一、
      佛陀在法华经曾有这样的譬喻:
      有一位富翁,他的儿子在童年就不见了,富翁十分挂念。
      有一天,富翁看到一个乞丐,认得是失去的儿子,正想叫他来相认,但是,儿子长
      年流浪,受人欺负、侮辱惯了,误会富翁欺负他,要送他去官府治罪,就逃去了。
      富翁想出妙计,打发人找儿子来工作,让他安於新环境。
      富翁常常在窗口守望他,渐渐擢升他的职位,儿子胜任了,富翁觉得时机成熟,就
      召集亲戚朋友,把秘密公开,儿子知道自己的身分,才敢向爸爸相认。
      这个譬喻:儿子是众生,富翁是佛陀。
      众生长期生死轮回,早已忘却自已的成佛本性,总是作业多端。
      佛陀先知先觉,告诉众生都可以成佛,和他一样。
      他以身作则,用种种善巧的方法,引导众生止恶行善,向上、发愤,以至成佛。
      我们要接受他的教训,不要辜负他才好。

十二、
      黎明,佛陀入城。
      途中,看见一个男子,向著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礼拜著。
      佛陀问他为甚麽这样做?
      那男子说:「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六方礼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
      会得到幸福。」
      「佛陀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佛陀慈祥地说:
        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爸妈欢喜、安慰。
        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
        三、妻子:是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
        四、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
        五、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
        六、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大,不要令他过分疲倦。
      「这六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快乐的家庭,美满的
      人生。
      单是礼拜六方,有甚麽用呢?」
      善生很高兴,就皈依佛陀去了。

十三、
      舍卫城的北面,有一条河流,沿岸有一个村庄。
      佛陀特地跑到对岸去弘法。
      佛陀的威仪,令村民肃然起敬,但他们却不信佛法。
      後来佛离开舍卫城,舍利佛想亲近他,就远远地跑来,但是佛陀已经过河去了。
      河流湍急地流著。
      舍行弗看著佛陀的背影,充满信心,涉水而行。
      在中流,河水很深,波流动□,但是舍利弗专心一意,提起精神,一步一步的走著
      ,波浪吓不倒他,最後,竟走到对岸。
      舍利佛来到佛陀面前,佛陀祥地望著他,眼光充满赞美、鼓舞的神色。
      佛陀对他说:「你是一个智慧者,有信心,肯精进,可以学佛、成佛,普度众生。
      」
      舍利佛赡仰佛陀,欢喜极了。
      村民听了佛陀的话,看见舍利弗的异迹,都对佛法生起信心。

十四、
      富楼那热心弘扬佛教,他的口才很好,和人家辩论时,常常令到对方心悦诚服,因
      此得到「说法第一」的美名。
      输卢那国是没有文化的国家,富楼那却请求佛陀允许他去布教。
      佛陀说:「富楼那,我很称赞你的志愿,但是野蛮的民族,不易感化,他们会骂你
      的。」
      「他们骂我,我容忍他们,我觉得他们还很有良心,因为他们没打我。」
      「假如他们用手打你,用石投掷你呢?」佛陀问。
      「我宽恕他们,我仍然觉的他们很好,因为他们只是打我,还未杀死我呢!」
      「假如把你杀死呢!」
      「我为法牺牲,死而无憾。」
      佛陀赞美他,说道:「富楼那,你修道、传教、容忍的精神,可做佛教徙的模□。
      」
      富楼那在输卢那国弘法,十分成功,许多人皈依佛教。

十五、
      目犍莲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以神通第一著名。
      普通人不能看见、不能听到、不能做到的事情,他都能够看到、听到、做到。
      佛陀并不赞成他玩弄神通,因为奇妙的神通和解脱生死毫无关系。
      他热心保护佛教,同情大众的苦难,很受大众爱戴。
      目犍莲的名望招来外道的妒忌,他们蓄意杀死他。
      有一天,他在山中静坐,给外道在崖上投下巨石,打成肉饼。
      许多人都为他悲伤。
      佛陀对大众说:「神通是不是恃赖的,业报重於一切,目犍莲就是一个例子。」
      只有勤守佛法,学八正道,求解脱业报,这才是最好的方法。
      佛教不靠咒术、算命、扶乩、问卜、焚烧纸钱等,这些都是邪术,会扰乱人心,佛
      弟子不应该做。

十六、
      佛陀入灭以後,遗教由信徒们负责宣扬,佛教才流传下来。
      这种伟大的志愿和工作,是每个弟子都应该有的。
      佛徒有两种:出家的和在家的。
      出家的是僧众,男子叫「比丘」,女子叫「比丘尼」。
      他们求道心切,宁愿舍离世俗的繁荣享受,甘心过著清淡的生活,遵守严谨的戒律
      。
      他们的志趣高洁,理想伟大,要解脱生死,要成佛来普度众生,是众生的模□。
      在家的佛陀的教化,男子叫「优婆塞」,女子叫「优婆夷」。
      他们信受佛陀的教化,舍恶行善,选择各种有益世道的职业,做著利已利人的工作
      。
      出家佛徒和在家佛徒,都各有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的责任。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Sat Jul 4 08:02:21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 学 故 事 第 (五) 集
#2
乌龟健走^^
※ 引述《purify (净心)》之铭言:
(略)
> 十六、
>       佛陀入灭以後,遗教由信徒们负责宣扬,佛教才流传下来。
>       这种伟大的志愿和工作,是每个弟子都应该有的。
>       佛徒有两种:出家的和在家的。
>       出家的是僧众,男子叫「比丘」,女子叫「比丘尼」。
>       他们求道心切,宁愿舍离世俗的繁荣享受,甘心过著清淡的生活,遵守严谨的戒律
>       。
>       他们的志趣高洁,理想伟大,要解脱生死,要成佛来普度众生,是众生的模□。
>       在家的佛陀的教化,男子叫「优婆塞」,女子叫「优婆夷」。
>       他们信受佛陀的教化,舍恶行善,选择各种有益世道的职业,做著利已利人的工作
>       。
>       出家佛徒和在家佛徒,都各有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的责任。

非常感谢您分享世尊的故事。
再次感受到佛法真的是很□实无华。

看到许多学习者迷失在人、境,忘却了佛法从头到尾就是教我们调伏贪嗔痴...
不需要透过玄妙、高超的密技,只要从生活中开始做起,一点一滴,
终究会慢慢朝向圣者迈进。

忍不住想,如果有多一点人向您这样提醒大家,想必多少都对大家都有帮助。

再次感谢您的用心!
也祝福您!

p.s. 如果可以把重复的故事,或者衔接错误的部份,修整一下,可能会更容易阅读。
2009年 7月 5日 2:02:25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佛 学 故 事 第 (五) 集
#3
净心
                      佛  学  故  事  第  (五)  集
  □???哓????????????????????????????????????????????????????????????????哓□?
  ?? AMITAABHA SUTRA  ☆☆☆☆☆☆    目 录    ★★★★★★ ??
  ?□??????????????????????????????????□?????????????????????????????????????
  ?? 01.学  佛                     ?? 02.佛  陀  耕  耘               ??
  ?□??????????????????????????????????□?????????????????????????????????????
  ?? 03.婆  罗  门  的  祭  祀     ?? 04.佛  陀  穿  针               ??
  ?□??????????????????????????????????□?????????????????????????????????????
  ?? 05.八  正  道                 ?? 06.佛  陀  常  说  的  伤  语   ??
  ?□??????????????????????????????????□?????????????????????????????????????
  ?? 07.拜  火  教  徒  的  皈  依 ?? 08.清  洁  妇  人               ??
  ?□??????????????????????????????????□?????????????????????????????????????
  ?? 09.无  争  的  修  道  者     ?? 10.好  行  为                   ??
  ?□??????????????????????????????????□?????????????????????????????????????
  ?? 11.富  翁  的  儿  子         ?? 12.礼  拜  六  方               ??
  ?□??????????????????????????????????□?????????????????????????????????????
  ?? 13.信  心                     ?? 14.模  □  的  弘  法  者       ??
  ?□??????????????????????????????????□?????????????????????????????????????
  ?? 15.严  禁  神  通             ?? 16.佛  弟  子                   ??
  □???????????????????????????????????哓??????????????????????????????????□£

一、
    佛陀未成道前,只是像我们一般的平凡,有烦恼、也有罪业。
    自从他立志学佛,生生世世修行菩萨道,在自利方面守戒律,改善宿世的罪恶行为,
    成为良好、纯洁的生命。
    在利他方面,爱人如已,仁慈及物,永恒地利益众生。
    他自利、利他,积聚无量功德,引致无量福报。
    於是:他具备大慈悲、大智慧、大能力;他的一切,在天上人间,没有谁可以比美。
    他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和他一样。
    他来人间,就是把他的经验告诉世人。
    令人得到信心、安慰、希望和凭藉。
    在人间,尽管有悲伤、烦恼,但是,不要失望,不要颓丧,只要奉持佛法,舍恶行善
    ,信仰佛陀,学习佛陀,人生会有优异的改变,渐渐达到和佛一样的境界,一样的成
    功。

二、
    秋天,来稻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庆祝丰收,大地洋溢著一片欢乐。
    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大
    怒道:「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麽不学我们呢?」
    「长者啊!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你是农夫麽?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那?□r?」
    「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佛陀向他解释
    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撤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勤力耕耘他们的心地,使他们拔除烦恼
    ,得到安乐。」
    农人听了,明白过来,立刻忏悔,把上好的奶饭供养佛陀。
    他说道:「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
    有幸福的收获。」

三、
    婆罗门教的神殿?□扪O烛辉煌,十分热闹。
    大梵天王神的塑像庄严地供奉在座上。
    教徒们正忙碌著,一盘盘的猪、鸡鸭等庖牲都抬上来了。
    他们恭恭敬敬地奉献著。
    「你们为什麽要用庖牲做祭品呢?」佛问。
    「因为用庖牲祭祀,可以得到天神降福,赐我们大量财富,农作丰收,人民安乐,命
    终後还可以投生天堂。」
    「不对,用庖牲祭祀是野蛮的行为。杀生流血,只有做成更大的罪业,罪业的行为怎
    带来福泽呢?」
    婆罗门教徒很惭愧,就问:「那麽,要怎样才可以祈福呢?」
    「只有奉行众善,纯洁身心,才昆福德的本源。」佛陀回答道。
    婆罗门教徒听了,立刻信服,就跪在地上忏悔,以後不用庖牲祭祀了。

四、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
    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
    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
    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
    有一天,他的衣服穿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
    後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
    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
    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训大家说。
    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一个好榜样。
    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为大众服务。

五、
    佛陀常对大众演讲说「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八种合理、正当的事情。
    (一)正见:对世上事情,要有正确、真实的看法。例如:善行有善报,恶行有恶报
    。
    (二)正思:思想要纯洁,不思想一切不良的事情。例如:偷盗、杀生、伤害他人等
    。
    (三)正语:不说谎、不咒骂他人,不挑拨是非。
    (四)正业:遵守秩序,不作杀生、偷盗等行为。
    (五)正命:做有益社会的工作,有正当的职业。
    (六)正勤:努力做善良的行为,不做罪恶、错误的事情。
    (七)正念:时常思慕佛陀,怀想他的突训。
    (八)正定:精神集中。
    八正道是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戒律,奉行八正道的人,心灵纯洁,行为端正,他的前途
    光明、幸福。

六、
    舍利弗和目犍莲原是婆罗门教徒。
    一天,他们在街上,看见一位比丘尼慢步著,他举止安详,仪态高贵。
    舍利弗很仰慕他,便上前和他谈话。
    他问道:「尊者,你的样子很有修养,请问你的老师是谁呢?」
    那比丘尼说:「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时常说一百首偈语:『若法因缘生,法亦
    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这是说:世间的一切,由因和缘结合而生起,也由因和缘分散而消灭,我们有善良
    的因,配合适当的缘,那麽,自然有好的结果。」
    舍利弗和目犍莲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十分欢喜,立刻率领弟子追随佛陀去了。
    後来,二人都成为佛陀的大弟子。

七、
    优楼频罗迦叶是一个拜火教的领袖。
    他有一千个多个门徒。
    他们信奉火神,希望命终後投生天堂,享受快乐。
    佛陀想教化迦业,就去探访他。
    当夜佛陀在有毒龙的屋内住宿,经过佛陀多次的感化,迦业也渐渐信服了。
    有一天,迦业主持祭祀大典礼,他恐怕众人见了佛陀,就信佛教,,灭少自己的垮力,
    所以对佛陀有点顾忌。
    佛陀知道他的心事,那天就回避不出来了。
    祭祀完了,众人散去,佛陀诚恳的教训他:拜火不是真理,而且他的嫉忌和自私,也
    是学道者不应有的行为。
    迦业听到佛陀的指导,好像在灼热的阳光中得到凉荫,愉快极了,舒畅极了,立刻忏
    悔,皈依信佛。
    他的弟子也全部信奉佛教,追随佛陀到处弘扬佛法。

八、
    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
    她的衣服很肮脏,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著鼻子走过。
    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他精进、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
    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为什麽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
    ?」
    佛陀严肃地望他一眼,回答:「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
    、勤力,做事负责,为什麽讨厌她呢?」
    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
    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
    要知道:她外表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於改善呀!」
    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讥笑别人。

九、
    阿那律、跋提、舍□多三人是堂兄弟,感情很好,出家後,大家也在一起修道。
    三人相约,共同依照佛陀的方法去做。
    出外受食,最後端身静坐,念佛、念法、念僧。
    以後回来的人照著做,沈默地工作,不骚扰人家。
    他们五天开一次会议,报告入各人修行的心得,讨论问题,解决困难。
    大家利益均等,分工合作,过著宁静、合群、纯洁的生活。
    佛陀来看他们,赞美说:「你们和平相处,,一心一德,真好极了。」
    以後,佛陀就教那些欢喜争执的人,学习阿那律等无争的生活。

十、
    佛法指导我们行善止恶。
    那麽,甚麽是善?甚麽是恶?适合社会道德,於人有益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善良的
    ;违反社会法则,於人有害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罪恶的。
    简单来说:善和恶包括如下:
    善:爱护动物、孝顺父母、诚实、勤力、助人、守秩序、有同情心等。
    恶:残忍、懒惰、不孝、贪心、暴躁、骄傲等。
    佛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说:小小的善念或者善行,会得
    到好的结果。
    小小的恶意或者恶行,会得到坏结果。
    有善因,前途光明,幸福无量。
    有恶因,前途黑暗,悲苦无穷。
    佛说:「勿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勿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
    微,渐盈大器。」
    聪明的小朋友(大朋友),取善舍恶吧!

十一、
      佛陀在法华经曾有这样的譬喻:
      有一位富翁,他的儿子在童年就不见了,富翁十分挂念。
      有一天,富翁看到一个乞丐,认得是失去的儿子,正想叫他来相认,但是,儿子长
      年流浪,受人欺负、侮辱惯了,误会富翁欺负他,要送他去官府治罪,就逃去了。
      富翁想出妙计,打发人找儿子来工作,让他安於新环境。
      富翁常常在窗口守望他,渐渐擢升他的职位,儿子胜任了,富翁觉得时机成熟,就
      召集亲戚朋友,把秘密公开,儿子知道自己的身分,才敢向爸爸相认。
      这个譬喻:儿子是众生,富翁是佛陀。
      众生长期生死轮回,早已忘却自已的成佛本性,总是作业多端。
      佛陀先知先觉,告诉众生都可以成佛,和他一样。
      他以身作则,用种种善巧的方法,引导众生止恶行善,向上、发愤,以至成佛。
      我们要接受他的教训,不要辜负他才好。

十二、
      黎明,佛陀入城。
      途中,看见一个男子,向著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礼拜著。
      佛陀问他为甚麽这样做?
      那男子说:「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六方礼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
      会得到幸福。」
      「佛陀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佛陀慈祥地说:
        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爸妈欢喜、安慰。
        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
        三、妻子:是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
        四、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
        五、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
        六、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大,不要令他过分疲倦。
      「这六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快乐的家庭,美满的
      人生。
      单是礼拜六方,有甚麽用呢?」
      善生很高兴,就皈依佛陀去了。

十三、
      舍卫城的北面,有一条河流,沿岸有一个村庄。
      佛陀特地跑到对岸去弘法。
      佛陀的威仪,令村民肃然起敬,但他们却不信佛法。
      後来佛离开舍卫城,舍利佛想亲近他,就远远地跑来,但是佛陀已经过河去了。
      河流湍急地流著。
      舍行弗看著佛陀的背影,充满信心,涉水而行。
      在中流,河水很深,波流动□,但是舍利弗专心一意,提起精神,一步一步的走著
      ,波浪吓不倒他,最後,竟走到对岸。
      舍利佛来到佛陀面前,佛陀祥地望著他,眼光充满赞美、鼓舞的神色。
      佛陀对他说:「你是一个智慧者,有信心,肯精进,可以学佛、成佛,普度众生。
      」
      舍利佛赡仰佛陀,欢喜极了。
      村民听了佛陀的话,看见舍利弗的异迹,都对佛法生起信心。

十四、
      富楼那热心弘扬佛教,他的口才很好,和人家辩论时,常常令到对方心悦诚服,因
      此得到「说法第一」的美名。
      输卢那国是没有文化的国家,富楼那却请求佛陀允许他去布教。
      佛陀说:「富楼那,我很称赞你的志愿,但是野蛮的民族,不易感化,他们会骂你
      的。」
      「他们骂我,我容忍他们,我觉得他们还很有良心,因为他们没打我。」
      「假如他们用手打你,用石投掷你呢?」佛陀问。
      「我宽恕他们,我仍然觉的他们很好,因为他们只是打我,还未杀死我呢!」
      「假如把你杀死呢!」
      「我为法牺牲,死而无憾。」
      佛陀赞美他,说道:「富楼那,你修道、传教、容忍的精神,可做佛教徙的模□。
      」
      富楼那在输卢那国弘法,十分成功,许多人皈依佛教。

十五、
      目犍莲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以神通第一著名。
      普通人不能看见、不能听到、不能做到的事情,他都能够看到、听到、做到。
      佛陀并不赞成他玩弄神通,因为奇妙的神通和解脱生死毫无关系。
      他热心保护佛教,同情大众的苦难,很受大众爱戴。
      目犍莲的名望招来外道的妒忌,他们蓄意杀死他。
      有一天,他在山中静坐,给外道在崖上投下巨石,打成肉饼。
      许多人都为他悲伤。
      佛陀对大众说:「神通是不是恃赖的,业报重於一切,目犍莲就是一个例子。」
      只有勤守佛法,学八正道,求解脱业报,这才是最好的方法。
      佛教不靠咒术、算命、扶乩、问卜、焚烧纸钱等,这些都是邪术,会扰乱人心,佛
      弟子不应该做。

十六、
      佛陀入灭以後,遗教由信徒们负责宣扬,佛教才流传下来。
      这种伟大的志愿和工作,是每个弟子都应该有的。
      佛徒有两种:出家的和在家的。
      出家的是僧众,男子叫「比丘」,女子叫「比丘尼」。
      他们求道心切,宁愿舍离世俗的繁荣享受,甘心过著清淡的生活,遵守严谨的戒律
      。
      他们的志趣高洁,理想伟大,要解脱生死,要成佛来普度众生,是众生的模□。
      在家的佛陀的教化,男子叫「优婆塞」,女子叫「优婆夷」。
      他们信受佛陀的教化,舍恶行善,选择各种有益世道的职业,做著利已利人的工作
      。
      出家佛徒和在家佛徒,都各有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的责任。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Fri Sep 7 17:45:58 201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