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礼敬 彼 世尊 阿罗汉 已完全正确的觉者
正法的六种特质
1. Svakkhato Bhagavata Dhammo(法乃世尊所善说)
2. sanditthiko(是自见的)
3. akaliko(无时的)
4. ehipassiko(来见的)
5. opanayiko(导向[涅盘]的)
6. paccattam veditabbo vinnuhi(智者们可各自证知的)
世尊正法、律中的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
1.犹如大海逐渐向下,逐渐倾斜,逐渐深入,而不会忽然陡峭。正是如此
,於此法、律中次第而学、次第而作、次第行道,而不会顿然了知通达。?
2.犹如大海之定法是不会超越海岸。正是如此,凡由我为诸弟子所制定的
学处(戒条),我的弟子们即使有生命之因也不违越。
3.犹如大海不与死□共住,若於大海有死□,则迅速运其至岸边、冲上陆
地。正是如此,若有人破戒、恶法、不净、形迹可疑并覆藏所作,非沙门却自称
沙门,非梵行者却自称梵行者,内□腐败、漏泄,秉性恶劣。僧团不与他共住,
迅速集会而举其罪;即使他仍坐在僧团中间,其时他也已远离僧团,而僧团也[已
远离]他。?
4.犹如所有的大河,诸如:□河、亚木那河、阿吉拉瓦帝河、萨拉菩河、
马希河,当它们到达大海之後,皆舍弃先前的名字,唯称为「大海」。正是如此
,有此等四种种姓:?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当他们於如来所说的法、
律中从俗家而出家,出家之後皆舍弃先前的名字、族姓,唯称为「沙门释迦子」。
5.犹如无论世间之众流注入大海,以及空中降雨,大海也不会因此而觉得
不足或充满。正是如此,即使众多比库於无馀涅盘界而般涅盘,涅盘界也不会因
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
6.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正是如此,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脱味
。?
7.犹如大海有许多宝物、各种宝物,这些宝物诸如:真珠、摩尼、琉璃、
砗渠、玉石、珊瑚、银、金、赤珠、猫眼石。正是如此,此法、律有许多宝物、
各种宝物,这些宝物诸如: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
支圣道。
8.犹如大海乃大生类的住处,这些生类有:帝弥?、帝明嘎喇、帝弥拉宾嘎
喇、阿苏罗?、龙、甘塔拔,在大海中有一百由旬长的生物、二百由旬长的生物
、三百由旬长的生物、四百由旬长的生物、五百由旬长的生物。正是如此,此法
、律乃大生类的住处,这些生类有?:入流,为作证入流果之行道者?;一来,为
作证一来果之行道者?;不来,为作证不来果之行道者?;阿拉汉,为阿拉汉之行
道者。?
伍波萨他经 ( Uposathasuttam P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城东园鹿母堂。那时,世尊在伍波萨他日为
比库僧围绕而坐著。
当时,具寿阿难於深夜过初时分後,从座而起,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对世
尊如此说:
「尊者,深夜已过初时分,比库僧已坐了很久。尊者,愿世尊为比库们诵巴帝
摩卡!」
如是说已,世尊默然。
具寿阿难於深夜过中时分後,再次从座而起,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对世尊
如此说:
「尊者,深夜已过中时分,比库僧已坐了很久。尊者,愿世尊为比库们诵巴帝
摩卡!」
如是说已,世尊默然。
具寿阿难於深夜过後时分後,明相已出之黎明时,第三次从座而起,偏袒上衣
,向世尊合掌,对世尊如此说:
「尊者,深夜已过後时分,明相已出之黎明时,比库僧已坐了很久。尊者,愿
世尊为比库们诵巴帝摩卡!」
「阿难,会众不清净。」
当时,具寿马哈摩嘎喇那这样想:
「世尊到底因哪个人才这样说:『阿难,会众不清净』?」
当时,具寿马哈摩嘎喇那作意以心了知一切比库僧之心。具寿马哈摩嘎喇那见
到那个破戒、恶法、不净、形迹可疑并覆藏所作,非沙门自称沙门,非梵行者自
称梵行者,内□腐败、漏泄,秉性恶劣的人坐在比库僧中。见了之後走到那个人
跟前,然後对那人这样说:
「起来!朋友,世尊已见到你了,你不能与比库们一起共住!」
如是说已,那人默然。
具寿马哈摩嘎喇那再次对那人这样说:
「起来!朋友,世尊已见到你了,你不能与比库们一起共住!」
那个人再次默然。
具寿马哈摩嘎喇那第三次对那人这样说:
「起来!朋友,世尊已见到你了,你不能与比库们一起共住!」
那人第三次默然。
当时,具寿马哈摩嘎喇那抓住那人的手臂然後赶出门外,下了门栓後,走到世
尊跟前,然後对世尊这样说:
「尊者,那个人已被我赶走,会众已清净。尊者,愿世尊为比库们诵巴帝摩卡
!」
「摩嘎喇那,真稀奇啊!摩嘎喇那,真少有啊!那个愚人非要等到被抓住手臂
〔赶出去〕。」
当时,世尊告诉比库们:
「诸比库,你们现在应作伍波萨他,诵巴帝摩卡。诸比库,从今日以後,我将
不再作伍波萨他,诵巴帝摩卡。诸比库,若如来於不清净的会众中诵巴帝摩卡,
无此道理,不可能!」
「诸比库,大海有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到这些後,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哪八种呢?
诸比库,大海逐渐向下、逐渐倾斜、逐渐深入,而不会忽然陡峭。诸比库,以
大海逐渐向下、逐渐倾斜、逐渐深入,而不会忽然陡峭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
第一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大海之定法是不会超越海岸。诸比库,以大海之定法是不会超
越海岸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二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诸阿苏罗
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大海不与死□共住,若於大海有死□,则迅速运其至岸边、冲
上陆地。诸比库,以大海不与死□共住,若於大海有死□,则迅速运其至岸边、
冲上陆地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三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诸阿苏罗
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凡所有的大河,诸如:□河、亚木那河、阿吉拉瓦帝河、萨拉
菩河、马希河,当它们到达大海之後,皆舍弃先前的名字,唯称为『大海』。诸
比库,以所有的大河,诸如:□河、亚木那河、阿吉拉瓦帝河、萨拉菩河、马希
河,当它们到达大海之後,皆舍弃先前的名字,唯称为『大海』故,诸比库,这
是大海的第四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无论世间之众流注入大海,以及空中降雨,大海也不会因此而
觉得不足或充满。诸比库,以无论世间之众流注入大海,以及空中降雨,大海也
不会因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五种稀有、未曾有之法。
见此之後,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诸比库,以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故
,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六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诸阿苏罗喜欢於大
海。
再者,诸比库,大海有许多宝物、各种宝物,这些宝物诸如:真珠、摩尼、琉
璃、砗渠、玉石、珊瑚、银、金、赤珠、猫眼石。诸比库,以大海有许多宝物、
各种宝物,这些宝物诸如:真珠、摩尼、琉璃、砗渠、玉石、珊瑚、银、金、赤
珠、猫眼石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七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诸阿
苏罗喜欢大海。
再者,诸比库,大海乃大生类的住处,这些生类有:帝弥、帝明嘎喇帝弥拉宾
嘎喇、阿苏罗、龙、甘塔拔,在大海中有一百由旬长的生物、二百由旬长的生物
、三百由旬长的生物、四百由旬长的生物、五百由旬长的生物。诸比库,以大海
乃大生类的住处,这些生类有:帝弥、帝明嘎喇帝弥拉宾嘎喇、阿苏罗、龙、甘
塔拔,在大海中有百由旬长的生物、二百由旬……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五
百由旬长的生物故,诸比库,这是大海的第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
诸阿苏罗喜欢大海。
「诸比库,正是如此,於此法、律中有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到这些後,
比库们喜欢於此法、律。哪八种呢?
犹如大海逐渐向下,逐渐倾斜,逐渐深入,而不会忽然陡峭。正是如此,诸比
库,於此法、律中次第而学、次第而作、次第行道,而不会顿然了知通达。诸比
库,以於此法、律中次第而学,次第而作,次第行道,而不会顿然了知通达故,
诸比库,这是於此法、律中的第一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比库们喜欢
於此法、律。
诸比库,又犹如大海之定法是不会超越海岸。正是如此,诸比库,凡由我为诸
弟子所制定的学处,我的弟子们即使有生命之因也不违越。诸比库,以凡由我为
诸弟子所制定的学处,我的弟子们即使有生命之因也不违越故,诸比库,这是於
此法、律中的第二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比库们喜欢於此法、律。
诸比库,又犹如大海不与死□共住,若於大海有死□,则迅速运其至岸边、冲
上陆地。正是如此,诸比库,若有人破戒、恶法、不净、形迹可疑并覆藏所作,
非沙门却自称沙门,非梵行者却自称梵行者,内□腐败、漏泄,秉性恶劣。僧团
不与他共住,迅速集会而举其罪;即使他仍坐在僧团中间,其时他也已远离僧团
,而僧团也 [已远离]他。诸比库,以若有人破戒、恶法、不净、形迹可疑并覆
藏所作,非沙门却自称沙门,非梵行者却自称梵行者,内□腐败、漏泄,秉性恶
劣;僧团不与他共住,迅速集会而举其罪;即使他仍坐在僧团中间,其时他也已
远离僧团,而僧团也[已远离]他故,诸比库,这是於此法、律中的第三种稀有、
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比库们喜欢於此法、律。
诸比库,又犹如所有的大河,诸如:□河、亚木那河、阿吉拉瓦帝河、萨拉菩
河、马希河,当它们到达大海之後,皆舍弃先前的名字,唯称为『大海』。正是
如此,诸比库,有此等四种种姓:?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当他们於如
来所说的法、律中从俗家而出家,出家之後皆舍弃先前的名字、族姓,唯称为『
沙门释迦子』。诸比库,以有此等四种种姓:?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
当他们於如来所说的法、律中从俗家而出家,出家之後皆舍弃先前的名字、族姓,
唯称为『沙门释迦子』故,诸比库,这是於此法、律中的第四种稀有、未曾有之
法。见此之後,比库们喜欢於此法、律。
诸比库,又犹如无论世间之众流注入大海,以及空中降雨,大海也不会因此而
觉得不足或充满。正是如此,诸比库,即使众多比库於无馀涅盘界而般涅盘,涅
盘界也不会因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诸比库,以即使众多比库於无馀涅盘界而般
涅盘,涅盘界也不会因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故,诸比库,这是於此法、律中的第
五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比库们喜欢於此法、律。
诸比库,又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正是如此,诸比库,此法、律唯有一
味,即解脱味。诸比库,以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脱味故,诸比库,这是於此
法、律中的第六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比库们喜欢於此法、律。
诸比库,又犹如大海有许多宝物、各种宝物,这些宝物诸如:真珠、摩尼、琉
璃、砗渠、玉石、珊瑚、银、金、赤珠、猫眼石。正是如此,诸比库,此法、律
有许多宝物、各种宝物,这些宝物诸如: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
、七觉支、八支圣道。诸比库,以此法、律有许多宝物、各种宝物,这些宝物诸
如: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故,诸比库,这
是於此法、律中的第七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此之後,比库们喜欢於此法、律
。
诸比库,又犹如大海乃大生类的住处,这些生类有:帝弥、帝明嘎喇、帝弥拉
宾嘎喇、阿苏罗、龙、甘塔拔,在大海中有一百由旬长的生物、二百由旬长的生
物、三百由旬长的生物、四百由旬长的生物、五百由旬长的生物。正是如此,诸
比库,此法、律乃大生类的住处,这些生类有:入流,为作证入流果之行道者;
一来,为作证一来果之行道者;不来,为作证不来果之行道者;阿拉汉,为阿拉
汉之行道者。诸比库,以此法、律乃大生类的住处,这些生类有:入流,为作证
入流果之行道者;一来,为作证一来果之行道者;不来,为作证不来果之行道者
;阿拉汉,为阿拉汉之行道者故,诸比库,这是於此法、律中的第八种稀有、未
曾有之法。见此之後,比库们喜欢於此法、律。
诸比库,於此法、律中乃有此等八种稀有、未曾有之法。见到这些後,比库们
喜欢於此法、律。」
[ A.8.1.2. Mahavaggo 10.Uposathasuttam。亦见A.8.1.2. 9.Paharadasutta
m;V. Culavagga. 9. Patimokkhannhapanakkhandhakam;Udana.5. Sonavaggo
5. Uposathasuttam。参考《中·瞻波经》(大26.37.),海八德经 (大35),法海
经(大34),□水经(大33),《四分律》卷36《说戒□度》,《五分律》卷28《遮
布萨法》,《十诵律》卷33《遮法》。]
世尊?了作伍波萨他而坐在女居士维沙卡所供养的宝殿堂中。世尊坐定後观察
比库们之心,发现了一个破戒之人。世尊想:「假如此人坐在这□而我诵巴帝摩
卡的话,他的头将会裂成七分。」?了慈□他才保持沈默。
阿苏罗,巴利语asura。也音译?阿修罗、阿素洛、阿须伦、阿索罗等。意译?
非天,因其果报似天而非天故;又译?不端正,其男?容貌丑陋而女?端正故。阿苏
罗生性多疑、傲慢、喜□、好斗,常与三十三天诸神战斗。尚有一种堕苦处的阿
苏罗(vinipatikasura),犹如鬼类一般长期遭受痛苦的折磨,他们属於四恶趣
之一。
帝弥 (timi):一种巨型的大海鱼。在佛经中它通常都和 timingala timirapi
ngala一起出现,分别指三种巨型的大海鱼。
义注中说:「次第而学」是指受持三学;「次第而行」是指十三头陀支;「次
第行道」是指七种随观、十八大观、三十八种所缘分别、三十七菩提分法。「不
会顿然了知通达」,就好像青蛙须先跳起後才能走动等等,如此,若不经戒圆满
等,则不可能有阿拉汉之通达;唯有在次第修习戒、定、慧圆满之後,才能够证
得阿拉汉。
「涅盘界也不会因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即使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无数劫中没
有一个有情能够般涅盘,其时也不能说「涅盘界虚空」;即使有佛的时期一个接
一个地到来,乃至有无数的有情证得不死(即涅盘),其时也不能说「涅盘界已
充满」。
解脱味,即解脱烦恼之味。一切於教法中得成就者,必定只是心无执取而从诸
漏解脱。
为作证入流果之行道者:为了能亲自现见入流果而正在进入者,即处於初道。
其馀三道亦同。
....................................................................
.............................................................
注释 :
? 义注中说:「次第而学」是指受持三学;「次第而行」是指十三头陀支;「
次第行道」是指七种随观、十八大观、三十八种所缘分别、三十七菩提分法。「
不会顿然了知通达」,就好像青蛙须先跳起後才能走动等等,如此,若不经戒圆
满等,则不可能有阿拉汉之通达;唯有在次第修习戒、定、慧圆满之後,才能够
证得阿拉汉。
? 世尊?了作伍波萨他而坐在女居士维沙卡所供养的宝殿堂中。世尊坐定後观
察比库们之心,发现了一个破戒之人。世尊想:「假如此人坐在这□而我诵巴帝
摩卡的话,他的头将会裂成七分。」?了慈□他才保持沉默。
? 「涅盘界也不会因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即使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无数劫中
没有一个有情能够般涅盘,其时也不能说「涅盘界虚空」;即使有佛的时期一个
接一个地到来,乃至有无数的有情证得不死(即涅盘),其时也不能说「涅盘界
已充满」。
? 解脱味,即解脱烦恼之味。一切於教法中得成就者,必定只是心无执取而从
诸漏解脱。
? 帝弥(timi):一种巨型的大海鱼。在佛经中它通常都和 timingala timir
apingala一起出现,分别指三种巨型的大海鱼。
? 阿苏罗,巴利语asura。也音译?阿修罗、阿素洛、阿须伦、阿索罗等。意译
?非天,因其果报似天而非天故;又译?不端正,其男?容貌丑陋而女?端正故。阿
苏罗生性多疑、傲慢、喜□、好斗,常与三十三天诸神战斗。尚有一种堕苦处的
阿苏罗(vinipatikasura),犹如鬼类一般长期遭受痛苦的折磨,他们属於四恶
趣之一。
? 为作证入流果之行道者:为了能亲自现见入流果而正在进入者,即处於初道
。其馀三道亦同。
? 入流:又作至流,四种圣果中的初果,为巴利语sot?panna的直译。sota,意
为流,河流;?panna,意为已进入,已到达。入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
般涅盘。
《增支部·第十集》注中说:“入流者,为已进入圣道之流。”(sot?pann?'ti
ariyamaggasotam?pann?.) (A.A.10.64)
以上是就圣果位而言的。若就圣道位而言,巴利语则为sot?patti。sota (流)
+ ?patti(进入,到达),中文也译作入流。在圣典中也常作sot?pattiphala- s
acchikiriy?ya patipanna, 直译作“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进入证
悟入流果者”。
入流圣道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
?、执著实有我、我所、灵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见”(sakk?ya di
tthi,又作身见,我见,邪见,萨迦耶见);
?、执著相信修持苦行、祭祀、仪式等能够导向解脱的“戒禁取”(silabbat
tapar?m?sa);
?、对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缘起的“疑” (vichikicch?)。
同时,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种恶趣(地狱、畜生、饿
鬼、阿苏罗)的贪□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种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
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对於漫长的生死旅途来说,入流圣者已经走近了轮
回的终点,他们的未来世将只投生於人界与天界两种善趣当中,而且次数最多不
会超过七次。也即是说:入流圣者将於不超过七次的生命期间,必定能得究竟苦
边,趣无馀依般涅盘,绝不会再有第八次受生。
在圣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圣者:
"tinnam samyojan?nam parikkhay? sot?panno hoti avinip?tadhammo niyat
o sambodhipar?yano'ti"
“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
汉传佛教依梵语srota-?panna音译作须陀洹、□路多阿半那、□路陀阿钵囊等
。
? 一来:四种圣道果的第二种,为巴利语sakad?g?min的直译。为sakid (一次
) + ?gama (来,前来) +in (者, …的人)的组合。意为再回来此世间结生一次
。
《中部·若希望经》注中说:“一来者,为回来一次。”(sakad?g?mi'ti saki
m ?gamanadhammo.) (M.A.1.67)《人施设论》注中说:“再回来结生一次者,为
一来。” (patisandhivasena sakim?gacchati'ti sakad?g?mi.) (Pp.A.34)
在《人施设论》中说:
"Katamo ca puggalo sakad?g?mi? Idhekacco puggalo tinnam samyojan?nam
parikkhay?, r?gadosamoh?nam tanutt? sakad?g?mi hoti, sakideva imam lo
kam ?gantv? dukkhassantam karoti-ayam vuccati puggalo 'sakad?g?mi'"
“哪一种人为一来者?於此,有一种人灭尽三结,贪□痴减弱,成为一来者,
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一来’。”(Pp.34)
一来圣者在初道时已断了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结,於今又减弱了较粗的欲贪
、□恚与愚痴,最多只会再回来此欲界世间受生一次,即尽苦边。一来圣者偶然
还会生起一些较轻的烦恼,但并不会时常发生,同时它们的困扰力已经很弱。
汉传佛教依梵语sakrd-?g?min音译作斯陀含、沙羯利陀伽弥等。
? 不来:四种圣道果的第三种,为巴利语an?g?min的直译。为na (不) + ?g?m
a (来,前来)+in (具有)的组合。意为不再返回欲界受生。
在《五部论注》中说:“不来者,名为对欲贪、□恚於心不动摇,以及决定性
不会再从其世间退回来者。” (an?g?mi'ti k?mar?ga-by?p?dehi akampaniyacit
t?ya ca tamh? loka an?vattidhammat?ya cathitasabh?vo n?ma.)(Pk.A.188)
圣典中常如此描述不来圣者:
"pancannam orambh?giy?nam samyojan?nam parikkhay? opap?tiko hoti, ta
ttha parinibb?yi an?vattidhammo tasm? lok?."
“灭尽五下分结[11],成为化生者,在那□般涅盘[12],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
不来圣者因为已断尽了能把有情系缚於欲界的欲贪与□恨两结,所以不会受到
欲界的烦恼力牵引而再投生到欲界。不来圣者若在今生不能够证悟阿拉汉果,死
後只会投生於色界或无色界梵天,并於其处证趣般涅盘。
汉传佛教古音译作阿那含、阿那伽弥等,也意译为不还。
?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意为应当的,值得的,有资格者。
“阿拉汉”有五种含义:
1.以已远离(?rakatt?)一切烦恼故为araham;
2.以已杀烦恼敌故(arinam hatatt?)为araham;
3.以已破轮回之辐故(ar?nam hatatt?)为araham;
4.以有资格(arahatt?)受资具等供养故为araham;
5.以对恶行已无隐秘故(p?pakarane rah?bh?vato)为araham。(Pr.A.1 / Vm
.1.125-130)
“阿拉汉”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sava,断尽烦恼者)
,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
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敬拜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