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三归依的解释
#1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本部份出於《阐明胜义》1-是《小诵经》的注释书,以
下〈三归依〉的注释是译自本书第一部分的第十一页至
第二十二页(巴利圣典协会版)。由觅寂比丘翻译。


三归依的解释

    我将开始解释这些始於诸小(圣典)的这(小诵)之
九个部分,以此为初:「我归依佛,我归依法,我归依僧
。」这是解释该义的本母:

「由谁、何处、何时、为什麽说三归依?不是最先说的(
三归依),为什麽在此最先说?此处如此净化了因缘後,
从此之後:解说佛陀、归依以及(归依)者。

我们阐明破、未破、果,以及所应行(归依的对象);『
归依法』等二种,也是依此所知的方法。与说明确定次第
的原因,并以譬喻来阐明三归依。」

这里,在第一偈有:「这三归依由谁所说?何处说?何时
说?为什麽说?如来所未最先说的(三归依),为什麽在
此最先说?」五个问题,那些问题的回答为:

「由谁所说?」由世尊所说,而非由弟子、仙人(isi)、
诸天(所说)。

「何处?」波罗奈(Baranasi)仙人降(处)的鹿(野)
苑。

「何时?」当耶舍(Yasa)尊者和(他的)朋友(证)得阿
罗汉,(当时世间)有六十一位阿罗汉,为了世间众多人的
利益而说法时(,在那时所说的)。〈见 Vin.i,p.20.〉

「为什麽?」为了出家和受具足戒。如说:「再者,诸比丘
,当如此令出家、令受具足戒:首先,令剃除须发,披著袈
裟衣,令上衣偏袒一肩,礼诸比丘足,提著脚跟而坐(蹲
踞),合掌後,应(对受戒者如此)说:『你如此说』:『
我归依佛,我归依法,我归依僧。』」〈见 Vin.i,p.22.〉

「为什麽在此最先说?」当知:「当这大师的九分教(法)
以三藏而摄益後,(再)取先前诸阿□梨(acariya)的传诵
方式□语道(vacanamagga)□。由於这(传诵)方式□道□
,使得天(与)人成为在家信徒□乌帕萨咖(upasaka)□或
出家而进入(佛)教,所以令进入教(法)的(此传诵)方式
□道□-《小诵》,在此最先说出。」已作因缘的净化了。

现在,对曾说的:「解说佛陀、归依以及(归依)者」(的解
说如下:「归依的对象(saranam)」):在这当中,「佛陀
(Buddha)」乃能体证、遍修一切法无障碍智相、无上解脱所
施设的执取(五)蕴相续;或者能成为一切知智足处□近因□
、现观(圣)谛所施设的执取之差别有情。如说:

「『佛陀』-世尊自成、无师,先前未曾听闻法,自己已觉悟
(圣)谛,并於此获得一切知性,及於诸力自在。」到此乃从
义上解说佛陀。

若从文字,当知「『已觉悟者』为佛陀;『令觉悟者』为佛陀
」如此等方式。然而这所说的「佛陀」,佛陀是什麽意思呢?
「『已觉悟诸(圣)谛者』为佛陀;『令人们觉悟者』为佛陀
;以一切知性为佛陀;以已见一切者为佛陀;以无其他引导者
为佛陀;以萌发者为佛陀;以漏尽而称为佛陀;以无随烦恼而
称佛陀;『一向离贪』为佛陀;『一向离□』为佛陀;『一向
离痴』为佛陀;『一向无烦恼』为佛陀;『已达一趣向道』为
佛陀;『已(独)一自觉无上正自觉者』为佛陀;『已破除未
觉而获得觉悟』为佛陀;所谓『佛陀』之名,非由母亲、非由
父亲所取,乃究竟解脱的诸佛、诸世尊於菩提树下,在他们获
得、作证一切知智具的施设为『佛陀』。」以及就如世间在得
达□世袭□而称为「得达□世袭□的」,如此:「已觉悟诸(
圣)谛者」为佛陀。就如(世间)使叶乾枯的风称为「枯叶」
,如此:「令人们觉悟者」为佛陀;「以一切知性为佛陀」乃
就以有觉悟一切法的能力而觉悟,所以称为「佛陀」。「以已
见一切者为佛陀」乃就以有使觉悟一切法的能力而觉悟,所以
称为「佛陀」。「以无其他引导者为佛陀」乃就非由他人令觉
悟,而只是由自己觉悟,所以称为「佛陀」。「以萌发者为佛
陀」乃从种种功德萌发,如莲花之开花一般,所以称为「佛陀
」。「以漏尽而称为佛陀」以如是等其已觉悟、灭尽一切烦恼
睡眠,就如觉醒的男子,由於舍断了疲惫的心,而息灭了睡眠
一般,因此称为「佛陀」。「已达一趣向道为佛陀」这种说法
乃是为了显示其所往趣的理由,乃是为了觉悟的目的,就如已
到达道路的男子称为到达者,如此已达一趣向道性也称为「佛
陀」。「已(独)一自觉无上正自觉者为佛陀」:什麽是非由
他人使令觉悟故为佛陀?只是由自己已自觉无上正自觉,所以
称为「佛陀」。「已破除未觉而获得觉悟为佛陀」:由语词的
方式为「菩提(buddhi)、菩当(buddham)、波都(bodho)
」,而此就像从青、红特质相应的称为青布、红布。同样地,
为了令知而说「如此与觉悟之德相应者为佛陀」。从此之後(
的句子):「『佛陀』之名非由……」如此等。「这义是随行
而施设」,以及「乃就觉悟之义而说」,当知一切文句与佛陀
相关的字,乃是以同样的方式而能成就其义。这是从文字来解
说佛陀。

(归依处(saranam)):现在,就如「它杀」为归依(处),
乃「已归依者由其归依而杀害、破坏、除去、消灭(其)怖畏
、战栗、痛苦、恶趣、烦恼」之义。或者「由他转起利益与遮
止不利,而杀害诸有情的怖畏」为佛陀;由令渡过(三)有(
bhava)的沙漠及给与安稳为法;以少有所作(如给与布施、供
养、恭敬的机会)而得大果的原因为僧。所以由此方法三宝为
归依(处)。


(归依(saranagamana)):由净信、尊重那(三宝)而灭除
烦恼,转起那依怙行相,或不由他人之缘所生起的心为归依。

(归依者(gamaka)):具备(生起)该(心)的有情为归依
者。即以上述方式心生起:「这三宝是我的归依,这是(我的
)依怙」如此导入之义。

以及有些(归依者)在入(归依 )之时,如塔帕士(Tapassu
)、跋利哩咖(Bhallika)等一样地受持:「尊者,我们归依
世尊及法,愿世尊忆持我们为在家信徒□乌帕萨咖□。」或者
像如大迦叶(Mahakassapa)等以入为弟子的情况一样:「尊
者,世尊是我的导师(sattha),我是〈世尊的〉弟子。」或
者像梵寿(Brahmayu)等的倾向一样:「在如此说时,梵寿婆
罗门从座而起,上衣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以自说说出三遍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自觉者;礼敬…略…觉者。』」或
者如致力於业处的(禅修者)一样,把自己奉献(给三宝);
或者如圣人一般,已断了归依的杂染。如此以各种方式从(所
缘)境和作用而入(归依)。这是归依与(归依)者的解说。

现在,这乃是对所说的『我们阐明破、未破、果,以及所应行
(归依的对象)』之阐明:

(破):已如此归依的人有两种破(其归依):有罪的与无罪
的。死亡是无罪的(破其归依);有罪的(破其归依)为采用
所说的(归依)方式对待(佛陀以外)其他的导师;以及采用
所说的(归依)方式(其程序)颠倒了,而这两种(有罪的破
其归依)只会在诸凡夫发生。

(杂染):由於对佛陀诸德生起无智、怀疑、邪智,以及生起
不恭敬等而使他们的归依成杂染。而诸圣人的归依只有不破和
没有杂染的归依。如说:「这是不可能、不会发生的,凡见成
就的人可能指出其他人为导师。」对於诸凡夫,只要他们的归
依还没有达到破,他们的归依就未破。


(果):有罪地破他们的归依,以及(其归依)是有杂染的,
则有不可爱的果;无罪(地破他们的归依,因为)没有异熟,
所以没有果。而未破(归依)的结果,只会给与可意的果,如
说:

「凡已归依佛的人,将不会投生苦界; 在舍弃人身之後,他们
将圆成天身。」

在这当中,「已归依的(圣者),由於已断了归依的杂染,所
以他们将不会往趣苦界;而其他的归依者,则(可能)往趣苦界
。」当知这是此偈颂的意趣。到此乃是破、未破,和果的阐明。

在所应行(gamaniya)(归依的对象),(反对者)责难说:「
我归依佛(Buddham saranam gacchami)」,在此凡归依佛者,
假如他前往佛或归依,则在一语句(叙述)两处是没有意义的。
为什麽?假如以去□往趣(gamana)□的动词有两个受词,就如
若用「他带羊去村」等一样,诸文法家是不想要有两个被动受词
的,只有「他去东方,他去西方」等才有意义。

(答):并非(如此)。同一使役动词的状态并不是佛(和)归
依(两字)的意趣;假如在同一使役动词的状态有他们(佛和归
依两字)的意趣,则丧失□击破□其心者,也会有在前往佛陀之
时,而成已归依。因此,当已行归依者,他只是向那殊胜的「佛
陀」。

(问):虽然如此,然而「此归依安稳,此归依最上」之语,难
道不是同一使役动词性吗?

(答):并非(如此),这里只是该状态而已。在此,同一使役
动词状态的意趣,只在偈颂的(一)行:「归依了这佛等三宝,
称为破除怖畏,其归依的情况是无例外地安稳归依与最上归依。
」然而,若有在馀处与往趣相结合,则其归依不足以成就,所以
并非此意趣。(因此你的责难)并未得逞。

(问): 在「得由此归依,解脱一切苦」,这里(文中)与往趣
相结合而归依成就,(难道不是)同一使役动词性吗?

(答):并非(如此),也还是在之前所说过失的□围。

在这当中,即使有同一使役动词的状态,已击破心者,在来归依
了佛、法、僧,他将解脱一切苦。如此只是在先前所说过失
的□围,我们的义理并没有过失,所以这个(责难)并未得逞。

就如:「阿难陀,(就如)善友(一样,凡)来我(这里不离)
生法的有情,他们(将)由生解脱。」这里是指藉由世尊的威力
,(就像)善友(一样)而解脱,所以说:

「来...善友...解脱。」这里也是如此,藉由归依佛、法、僧的
威力而解脱,所以说:「得由此归依,解脱一切苦。」当知如此
是这里的意趣。

即使如此,一切方式的所应行性,既不是与佛陀结合,也不是与
归依结合,也不是与(佛陀与归依)两者(结合)。以及希望:
「我去(归依)」为所说的归依者其所应行(归依的对象),从
那所应说与此处相「结合」,因此而说,此处只是以佛陀为应行
(归依)的对象。为了显示去归依的行相之义,归依之词为:「
我『归依佛』,此是(我的)依怙,破除痛苦和给与利益者。」
以此意趣,「我前往、奉侍、亲近、尊敬此三宝。或者我知、我
觉(世尊)。」由於凡字根有「去(gati)」的含义,它们也有
「觉(buddhi)」的含义。所以说「我前往」也有「我知、我觉
」的含义。

(问):(在此并)没有附加「如是(iti)」的字,那是适当
的吗?

(答)并非如此,在那里是有的。

(问):假如那里有「如是(iti)」之义,如在:『他如实知「
色无常、色无常」』如此等一样,应有「如此(iti)」之字结合
,然而并没有「如此(iti)」之字结合,因此并不合逻辑?

(答)并非如此。为什麽?是含有该义的。如在:「凡已归依佛、
法及僧者」如此等,这里也(当)有「如此(iti)」之字义存在
,但现在并没有「如此(iti)」之字在一切处结合。就如对「如
此(iti)」之字相结合,应以(「如此 iti」之字)未结合之义
而令知,以及在其它如此种类(也是如此),因此那是没有过失
的。

在「诸比丘,我允许以三归依出家」等只是归依为所应行(的对象
)。

(问):如前所说的:「归依之语乃是为了显示往趣的行相」这也
没有与「如此(iti)」之字相结合?

(答)并非如此,是有相结合的。为什麽?只在该义存在,此中实
有该义存在。就如前面(所说)的一样,当知即使未结合,也是有
结合的。其他方式则为之前所说过失的□围,因此只当取随所教导
的。这是所应行(归依对象)的解说。

现在,对所说的:「『归依法』等二种,也是依此所知的 方法。」
在那里所说的:「我归依佛」,以及在那里所解释的 方式,当知在
「我归依法,我归依僧」这两句也是(同样的方 式)。

在这当中,法(与)僧只有义和字的解说与(佛)不同, 其馀的则
与所说的相同。因此,这里我们只就不同的部分作解说。

(法(Dhamma)):有一(种说法):「法为道、果(与)涅盘。」

我们容许:「已修的道及已作证的涅盘,由保持不堕苦界,给与最上
安稳,以及离贪的道,只在此含义为法。」

这里,我们取《最上净信经(Aggapasada Sutta)》为例来说:「诸
比丘,只要诸法是有为的,八圣道分可说是它们当中最上的」如此等
。

(僧(Savgha)):具备四种圣道、四沙门果、住定,蕴 相续之人
的团体为僧;是由见(和)戒所组成的组合。而且世 尊也这麽说:
「阿难陀,你认为如何?凡证知我所说的法,这 即是:四念处、四
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 圣道分。阿难陀,你见
了吗?即使才两位比丘,对这些法也有 不同的主张。」

这实在指胜义僧是所应行「归依的(对象)」,而且在诸经也说:
「应受供养、应受招待、应受布施、应受合掌,是无上世间福田。
」

这位已归依者对其他(个别的)比丘僧、比丘尼僧、以佛陀为首的
比丘僧,或者以四群(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等区分,乃至一
人在世尊(教)说而出家的通俗僧行礼敬等,其归依既没有破,也
没有杂染。此是这里的不同。

这(僧)和第二(法)归依的破、未破等其馀规定的解说,当知只
是如前所说的方式。到此乃是对「『归依法』等二(种)也是此所
知的方法」的解释。

现在,对「与说明确定次第的原因」,这里由:「一切有 情之上首
」,所以佛陀为三归依一词之初;由他□佛□为根 源,由他所教导
,所以其次为法;那法的保持与奉行者,所以 最後为僧。或者以促
成一切有情利益者,所以佛为初;由他为 起源而带给一切有情利益
性,所以其次为法;由为体证利益的 实践者与已体证利益者,所以
最後为僧。在确定了归依的情况 後,即已阐明了:「与说明确定次
地的原因」。

现在当解说上面所说的:「并以譬喻来阐明三归依」此中,佛如满
月;他所演说的法如所散发的光辉;僧如由 满月光辉在世间所生的
喜悦者。佛如刚升起的太阳;所演说的 法如那光芒之网;僧如由那
光芒破除黑暗的世间。佛如燃烧丛 林的人;法如燃烧丛林之火,燃
烧烦恼丛林;僧如烧了丛林的 那块土地,成了农田。佛如大乌云;
法如雨水;僧如在乡间由 下雨而止息的灰尘,止息了烦恼尘。佛如
善调御师;正法如调 伏骏马的方法;僧如已善调伏的骏马之团体。
佛如外科医生, 拔出一切见箭;法如拔除箭的方法;僧如已取出箭
的人,拔除了见箭。佛如眼科医生,切开愚痴的白内障;法如切除白
内障的方法;僧如已切除白内障而眼明净的人,切除了愚痴的白内
障,拥有明净智眼。佛如善巧的医生,能医治有随眠烦恼的病;法
如正确应用的药;僧如由使用药而善治愈病的众人,善治愈烦恼病
与随眠。或者佛如善教导者;法如善道(能到达)安稳的目的地;
僧如行道者,到达安稳的目的地。佛如善巧的船师;法如船;僧如
成功到达彼岸的人。佛如喜马拉雅山□雪山(himava)□;法如由
那(山)所生的草药;僧如由服药而无病的人。佛如施财者;法如
财宝;僧如如其所欲的获得财宝之人,正确地获得了圣财。佛如示
□指出□伏藏者;法如伏藏;僧如获得伏藏的人。以及佛如能给与
无畏的稳健之人;法如无畏;僧如成就无畏的人,究竟成就无畏。
佛如(给与)安稳者;法如安稳;僧如安稳的人。佛如善友;法如
利益的教示;僧如依照那利益的教示而到达一切处的人。佛如宝矿
地;法如财宝的精髓;僧如受用财宝精髓的人。佛如为王子洗浴者
;法如洗头水;僧如已善洗浴的王子众,沐浴了正法水。佛如装饰
品的制造者;法如装饰品;僧如经装饰的王子众,以正法而庄严。
佛如旃檀(candana)树;法如由那(树)所生的香;僧如由受用
旃檀而寂静热恼的人,以受用正法而寂静热恼。佛如给与法遗产者
;正法如遗产;僧如继承遗产的儿子众,继承正法遗产。佛如已开
的莲花;法如由那(花)所生的蜜;僧如享用那(蜜)的蜂群。如
此为『并以譬喻来阐明三归依』。

到此乃先前的:「由谁、何处、何时、为什麽说三归依?」等,为
了解释方法所列出的四偈本母,该义已经阐明了。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听音乐  
         bbs.kkcity.com.tw              想听什麽歌 通通不必等 
└——From:118.165.170.160    ——┘  http://www.kkbox.com.tw ■■
2009/08/08 Sat 13:21:2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