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 第一章 佛教的精神特色(佛教指出「什麽是什
#1
净心
□ 第一章 佛教的精神特色(佛教指出「什麽是什麽)

 -.-.-.-.-.-.-.-.-.-.-.-.-.-.-.-.-.-.-.-.-.-.-.-.-.-.-.-.-.-.-.-.-.-.-.-.-

         佛教是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
         明了後便能如实地修行,直到不再为任何事件痛苦。

 -.-.-.-.-.-.-.-.-.-.-.-.-.-.-.-.-.-.-.-.-.-.-.-.-.-.-.-.-.-.-.-.-.-.-.-.-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今天,我接受委托来负责这次的训练课程,主题相信大家都已知道,即是
  「佛教的原则,修习方法和道德」。我们可以把这主题再区分为佛教与道德两
  方面来谈,这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在实行国家的职责时,
  这方面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我要把这两个主题明确地
  分析清楚,故将今天的讲题定为「佛教是什麽?」第一个前提是为了更清楚地
  了解佛教。然而在一开始时要把「宗教」和「道德」先做个比较,使大家能有
  一个明确的见解而不致於混淆不清。

      一听到「宗教」这名词时,各位可能会有这麽一个感觉,甚至认为「宗教
  」比「道德」的含义更广阔和深奥。道德为获得世间利益、快乐及幸福的最基
  本条件。至於宗教,则是高层次的修持方法。虽然每一个宗教都有其不同的中
  心思想,但是对道德看法却是一致的,也就是道德在教导人们去恶行善。譬如
  持戒、真诚、有感恩心、不伤害自己与别人等都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虽然
  能完全持守良好的戒律,但是人类依旧不能摆脱苦,即是从生、老、病、死所
  生起的苦;或者被烦恼侵蚀的苦,尤其是贪心、□心、痴心。道德没有能力完
  全拔除贪、□、痴,也不能拔除从生、老、病、死等所生起的苦。而宗教的□
  围及责任则更加广阔,尤其是我们的佛教,才是直接、正确与不间断地去除烦
  恼,并熄灭一切生、老、病、死苦。由此可见宗教比道德的□畴更加广泛,但
  其根本不同点就在於究竟与否,特别是佛教的□围比普通道德更加浩瀚。在明
  了宗教和道德的区别之後,我们将更有兴趣深入地探讨佛教。

      「佛教是什麽?」当这个疑问升起时,我想可以将它的意思概括地解释给
  各位听:「佛教是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就是这
  麽简单。在这儿受训的同学可能认为:若是这样的话,我岂不是一个连「什麽
  是什麽」都不明白的人了吗?当这个疑问升起时,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各位:事
  实正是如此。如果有人能正确地、究竟地、深入地明了「什麽是什麽」时,这
  个人可说已完全明了佛教了。但愿这个主题「佛教是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
  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能更突显出佛教的内涵,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定出
  这个主题,也是为了让你们能更快、更简易地去肯定佛教,而不是在玩弄语言
  文字,浪费时间。事实上,确立这主题是正确的,是依据佛陀或佛教的宗旨而
  制定的。

      「什麽是什麽」的含义非常深奥,现在请各位想想看:我们是否已经懂得
  世间的一切,知道「什麽是什麽」了吗?尽管你已知道「我是什麽?」「生命
  是什麽?」「工作是什麽?」「责任或职业是什麽?」以及「金钱、财产、米
  粮、名誉、地位,甚至其他一切究竟是什麽?」如果有人有勇气坚持地说他自
  己已完全明白这些东西是什麽,也请好好地再仔细思考、观察或者继续听下去
  。对我们所要解释「什麽是什麽」的真正含义究竟何种见解才是最正确的。如
  果用佛法的语言来说,有谁明了法,也即是已明了万物的实质-所谓「什麽是
  什麽」。若有人能明了万物的实质是什麽,那麽他必定是位了解佛教的人,因
  为能彻底明了「什麽是什麽」也就等於彻底明了佛教。我们正确了解「什麽是
  什麽」之後,就不会误解佛教,而且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人生,不再存有怀
  疑;若能坚定地实行所明了的「什麽是什麽」,则「苦」必定不会再生起。现
  在由於我们还不能依据真理正确地去明白「什麽是什麽」,因此,带著或多或
  少的错误对待万物,苦也就随之而生。比如:不了解生命是什麽?责任是什麽
  ?工作是什麽?那我们必然会依据无知的、错误的方式去执行,苦也就应运而
  生。明了万物是什麽之後,我们便能以更正确的方法对待生命,使生命更臻完
  善。

      佛教的修持原则也可称之为实践的佛教,必然是为了要明了万物的真相,
  如果能修习到清楚明了万物是什麽,就不必再修行下去了。希望各位能好好地
  用心听,再一次更清楚地明白:我们的修行,只是为了能明白万物的真相而已
  。如果懂得这点,也就是已看清一切,心中了了分明,无须再修持了。不论是
  修戒、定、慧,或其他各种修心方法,最终的目的,全都是为了明了万物是什
  麽。一旦明了万物是什麽,即是证得任何一品果位或最终之果位,因为这种智
  慧能熄灭烦恼并且知道熄灭烦恼後所证得的果位。

      真正明了万物是什麽之後,自然而然就产生厌倦、离欲、解脱(NIBBIDA,
  VIRAGA,VIMUTTI)的心境,已不必再勤修下去了。我们之所以有责任精进地
  修习,是因为还不能明了「什麽是什麽」罢了!尤其是还不能明白万物都是无
  常、苦、无我,这些依据著佛教的原理来说明。然而当修心直到绝对而又正确
  地洞悉万物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时候,自然是最终的修行和智慧了。因为这
  些智慧已足以毁灭烦恼,我们就不必再精进不懈地应用智慧去熄灭烦恼。我们
  只要精进即可使正确而又能彻底明了「什麽是什麽」的智慧生起!总而言之,
  那只是知晓万物是无常、苦、无我的智慧而已。因此,当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喜
  爱的生命或万物都是无常、苦、无我,就会沈迷、攀缘、执著这些东西。这不
  是用世俗的方法去明白,而是用宗教方法去明了,尤其是依照佛法去修习直到
  明了万物都是无常、苦、无我。如此,就能明了没有什麽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攀
  缘的,我们将会从万物中解脱出来,而能正确地去实践明了一切现象的真相,
  这智慧是超越自己所知以及一切世间的知识。

      我坚持地定下这个主题□明了「什麽是什麽」已足够让各位学者应用在自
  己的行持上来探究及实践智慧。如果问一般人所谓的「宗教是什麽」,肯定会
  有很多答案出现,直到令你们听後感到含糊、杂乱。通常当有人问起:「宗教
  是什麽?」多数宗教徒都喜欢如此答覆和宣说。宗教就是神指派下来神奇的东
  西。至於佛教,就不会这样宣说,这「什麽是什麽」的智慧,不管是从那里来
  的,只要是正确的智慧,真正的明了「什麽是什麽」就可立刻成为佛教的教理
  。若只是这样向人解说:「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诲」,将不会带来多大的益处。
  因为,我们还没有领受过比明白这句话更有益的解说。如果反过来问:为什麽
  不以巴利文三藏经典的印证来答覆,这样不是更能明显地指出佛教是什麽吗?
  我想说:「什麽是什麽」这句话便已包含所有巴利文藏经的大纲了。事实上所
  有巴利文的巴利文藏经及佛陀教诲的原理,都只是在指导我们明了「什麽是什
  麽」罢了!


● 佛教的核心——四圣谛

      如果把我们听过的任何一种理论来引证也可以,譬如四圣谛原理。第一圣
  谛说到每一个生命都常常在苦中;第二圣谛说到苦的来源,即是对贪爱欲望的
  想要、想是、想有及想不要、想不是、想不有;第三圣谛说到假如熄灭了贪爱
  欲望,苦自然也消失了,因为苦是从贪爱欲望生起的;第四圣谛说到灭苦的方
  法。四圣谛为佛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也应拿它来和我所坚持的「佛教是
  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来比较,看看两者如何融为
  一体。

      第一圣谛说明万物或诸行都是苦,即是「万物是什麽」或「什麽是什麽」
  。所谓诸行是苦即是「万物是苦的所在处」,但是众生不明了,无法看清万物
  都是苦。因此,就会对任何事物贪爱,想要将它占为己有。当了解它的真相是
  苦之後,自然地就不值得去攀缘事物,而从贪爱中解脱出来。因为不能正确地
  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真相,所以才贪爱著,这就离开了万物的真理而走上错
  误的途径。虽然第二圣谛说明「贪爱就是苦的根源」,然而众生却还不知晓,
  不能清楚地明了它正是「苦的根源」。因此,就牵系著我们去贪爱这个,贪爱
  那个,以及产生种种欲望。正因如此,才不能看出苦是因贪爱万物而产生的,
  追根究底就是因为不了解贪爱到底是什麽。在此再次强调:只须明了「什麽是
  什麽」罢了!第三圣谛说到涅盘(NIBBAN)或不苦(NIROT)。即是在熄灭贪
  爱的当下,称为不苦或涅盘,是更多人所不能了解的。尽管人们任何时刻都可
  进入这境界,特别是当灭去爱欲之时,就进入涅盘。但人们因为不了解「什麽
  是什麽」,所以未曾想过要让爱欲熄灭,即是不期望涅盘,因为没有智慧去认
  识「涅盘是什麽」。最後一个主题是第四圣谛,称为圣者之道,或是熄灭爱欲
  的方法。没有人知道这种方法-奉行八正道,便是要让自己走在灭苦的道路中
  ,在此只是重申明了「什麽是什麽」的重要。由於不了解什麽是自己的「依靠
  处」,不知道什麽才是应该努力去寻找的,才导致没有人去注意佛教的八正道
  。其实遍一切法界,所有人类的学问中,八正道已被公认为最高尚、最殊胜的
  法则,其他的知识、学问都比不上八正道那道究竟、圆满,正因为人们还不明
  了「什麽是什麽」的重要,以致未对八正道加以注意,这是多麽的危险啊!因
  为它是通向解脱的必经之道,若想要绝对地灭苦,而又不修习八正道,是件不
  可能的事啊!

      从这一切,我们将可以明确地发现四圣谛是无上的智慧,清楚而又正确地
  阐明「什麽是什麽」。虽有人告诫我们别去玩弄万物,否则一玩弄即苦,但人
  们尚不知醒悟,还照旧地玩弄它,不知自拔。因此苦就不断的增加,直到充斥
  於整个生命中。这些都是愚痴的人啊!都是不明了「什麽是什麽」真理的无明
  者,故不能看清楚事物的真相。也就是说,无明的人才会不明了「什麽是什麽
  」,往往用错误的方法对待各种事物。偶而他们会正确地对待事物,但这种所
  谓的正确,也只是依照著那些有无明烦恼的人之爱憎而定,若能合乎於自己的
  习气,那就是他所认为的正确。因此,苦恼仍旧充斥於我们的生命中,一点也
  没有减少。虽然世上的俗人认为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那也只是世间的学问;
  但假如以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仍然不究竟,也即是说:不能正确地明了「什麽
  是什麽」,不能正确地对待万物,就还是什麽都不懂。相信各位都曾经听过四
  圣谛法,假如我们真正地观察四圣谛,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的佛教只是「为
  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


● 「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

      现在让我尝试来讲解一小段经典给大家听,这只是一般普通的佛法;相信
  各位也曾经听说过,但却是本题的另一要点,而且也被公认为佛教的中心思想
  。阿说示比丘这段巴利经文可让我们思考,舍利弗问阿说示比丘:「可否用最
  精简的话来解说佛教的精华?」阿说示比丘说:「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
  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说明法的缘起及法的缘灭,就是现象的生灭,一
  切事物从因而生,世尊宣说:「一切事物均有其『起因』,要熄灭一切事物便
  得熄灭起因」。每个国家的佛教徒,都同意这即是佛教的要旨。佛陀入灭後,
  阿育王因为对佛法坚信不疑,将这段经文刻在石碑上,虽然只是短短的偈语,
  却是强有力而又神圣的座右铭。

      按照这法则推论,佛教的心要说明了「万物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消失而
  灭」。也只是让我们知道「什麽是什麽」。同时在指示我们:不要认为我所看
  到的所有现象都有一个永恒的「自我」。其实没有什麽是永恒的,只有在因缘
  和合的条件下才生起,并不断地增长,主因的消失即是现象的消失。这个主因
  ,可解说为能造作或组合的力量,也可以称它为助缘,但它又可成为另一个果
  的主因。因此眼前的现象或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成果,它是没有
  自我、不自在的,只是在不间断、无止境的流转中的其中一种现象。所以,佛
  教是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没有自我的,它必须要随因缘的力量而改变,所
  以是不自在的。因此,它本身具备了苦。若不要有苦,就得停止或熄灭苦因,
  当不再有因缘的组合,苦就灭了。这个是主题较深入向各位讲解「什麽是什麽
  」,只有智慧的人才懂得,对我们这些只有一般知识水准的人来说,的确难以
  理解。这些因缘法,正是佛教的精神要点。以上一切解说,都是在告诉我们:
  万物是虚幻、假有的,它只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我们不应该执迷,直到让心从
  喜欢或讨厌中解脱出来,就再好不过了。当心识真正能从喜欢或讨厌中解脱出
  来,这就是脱离了因力(主因的力量),也就是熄灭了主因。如此,就不再为
  喜欢或讨厌而苦了。从这个主题可以看到佛教的中心法则,说明「什麽是什麽
  」,普通人是不曾听过这种不仅正确,而且直接深入探讨的话题。

      另一方面,我想要引导各位细心观察,更加理解佛陀出家的目的,世尊从
  充满欲乐享受的皇宫中离开,毅然出家,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麽?佛经明显地指
  出:请各位仔细听著,佛陀是为了寻找「真理是什麽」而出家。「什麽是什麽
  」就是无上真理。尤其是「苦是什麽」?「苦因是什麽」?「不苦是什麽」?
  「进入不苦的方法是什麽」?这就是佛陀出家的动机、志愿与原因。太子出家
  就是要来追寻无上的「真理是什麽」,最後终於圆满、究竟地明了什麽是什麽
  」。也就是无上的智慧,即是佛教的本质。


● 「什麽是什麽」——万物皆是无常、苦、无我

    现在,假使我们依照一般人所听过的,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的口头禅□「三
  法印」来说,就是无常、苦、无我,这又是另一种佛教的主要宗旨。这些是我
  们必要知道的,若仍不知其所以然的话,就可说是不明了佛教。「无常、苦、
  无我」所要显示出来让人们明白的就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万物皆无常,皆是
  苦;因缘和合或没有因缘和合,皆是无我,这就是佛教原则。对「什麽是什麽
  」这个问题,最圆满、最贴切的答覆是无常、苦、无我,再也没有其他的解说
  方式能这麽深入圆满地来解说「什麽是什麽」。

    所谓「无常」,即是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转变中,甚至连一刹那都在改变,
  没有什麽是属於万物本身的。万物皆是「苦」,亦即万物本身已具足了难以忍
  受的苦的状态,当我们看出苦的性质,就会感觉到令人厌恶,难以忍受。至於
  所谓万物皆「无我」,这是提示我们:万物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去执著为「我」
  或「我的」,也没有办法可以执著是「我」和「我的」。假如我们去执著,一
  定会演变成苦。这也是告诉我们万物比火更为可怕,更为危险。当烈火熊熊燃
  烧时,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它而不靠近它。但愚痴的我们却看不清万物就是火,
  所以我们才用一颗很自然、很情愿的心去拥抱、执著这火堆,就存有苦了。在
  这里,我以「三法印」的角度来告诉各位「什麽是什麽」,并且明确指出:「
  佛教即是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

  当我们明了「什麽是什麽」,就不再有疑问,而能正确的对待万物。反之
  ,当我们不明了「什麽是什麽」,却想正确对待万物,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想
  要正确实行戒、定、慧,而又不要求获得万物是什麽的智慧,那不但是不可能
  的事,而且是愚痴的想法。因此我们必须从修行中明了「什麽是什麽」,才可
  看出它们有什麽好处和价值。

    我们领悟到这个原理,就必须要知道万物是什麽和要怎样去处理,才好真
  正符合万物的普通性和自然法则。对於这个问题,巴利文经典中的一个主题-
  OVADAPATIMOK 的法则,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所谓 OVADAPATIMOK 译为一切
  教诲都是以它为前导,并由它而延伸出来。

    OVADAPATIMOK 有三个要点,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这是遵守万物真理的重要法则。当我们明了万物不是永恒的、是苦的,执取不
  到也不能迷恋的,这时,我们就必须很小心谨慎地以正确的态度去接触万物。
  远离一切恶行,即是舍弃贪爱,但由於习气的趋使而想要造恶,就做出种种不
  对的事情来,这正是因为不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缘故。我们不应该有违反道
  德或破坏风俗习惯而去造恶这是不值得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遵守智者们所
  认定的善事而去行善。以上这两项,相信各位将不会有疑问,必定知道它是善
  法,但这只是道德层次或普通的修行层次,而且是每个人所必须奉行的。只有
  这样,才能有安稳、有秩序的社会生活。这也是做人应尽的责任,世间上大多
  数的人都是从这里得到世俗的和乐。至於第三项自净其意,净化内心,远离一
  切的忧悲,苦恼,我们可以直接说∶那就是佛教的精华,或者直称为佛教。

    当我们的心净化,无垢染或没有忧悲苦恼时,即能将心从万物中解放出来
  。假如我们的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仍时时刻刻被外境的变幻左右,却还
  妄想著要拥有一颗清净的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唯有心中时常保持醒觉并且
  对世间的一切明了「什麽是什麽」,那时心才能真正的从万物中解脱出来。当
  一个人不明了「什麽是什麽」时,他必定会沉迷、爱恨著任何事物,不可避免
  的,心又怎麽能自由呢?爱与□,喜欢和讨厌、满意与不满意,是人类与生俱
  来的自然感受。巴利文称这两类感受为 APICANA 和 DOMANA 。无论在什麽时
  候,当人们接触任何事物将会随著一般世俗人的心识状态去执著,因而产生的
  APICANA 和 DOMANA 的感受。APICANA 译为满意、喜欢:DOMANA 译为不满意
  、不喜欢。更深入一层的解说,这些事物不曾使我们有碍手碍脚的感觉,它只
  是捣乱我们的视线。只要那一刹那在心中生起一丝的不快,就称为 DOMANA。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成为情绪的奴隶,不能自主,这是一般普通人的心理状态
  。当我们在这世间上有著数不尽的情绪时,也将成为数不尽的情绪之奴隶。

    总而言之,不了解情绪或一切事物是什麽,就是不明了「什麽是什麽」,
  因而生起喜欢或讨厌的感受和满意或不满意的感受。APPICANA 的心态是不论
  任何事物,都想将它占为己有;至於 DOMANA 却是一种排斥的心理。请不要将
  这两种感觉只局限於爱欲,它所包含的意义更广阔、更为深远;虽然不关系到
  爱欲,没有爱欲的存在,却仍然使我们生起一种精神上满足而且想要占为己有
  的感觉,那也就是满意了。反之,如果生起想要拒绝或者出现要将它毁灭掉的
  心态时,那就是不满意了。假如我们还存有这两种感觉,就不能自由自在,换
  句话说即是我们尚未能正确明了「什麽是什麽」,心仍有执著,仍会不断沈迷
  於爱恨中,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所以还是不能清净。因此佛法较深层的
  原则是否定(拒绝)凡夫们所执著的爱恨贪□。然而愚痴的人们却一直迷失在
  爱恨中,深陷於善恶而不能自拔。最後,佛法甚至教导我们连善、恶一并拒绝
  ,不再执著一切善恶,心才能真正的清净、自在,不再为万物所蒙蔽。

    在此我再重覆这三个主题:(一)诸恶莫作,(二)众善奉行,(三)自净其意
  ,即是使心不再受到支配,才是究竟自由自在及清净的。主要是在清楚地让我
  们了解世间万物,若我们不想成为情绪的奴隶,就不应该对事物攀缘、执著。
  这些教诲是在解说「什麽是什麽」,使众生明了「什麽是什麽」才是最究意的
  ,相信没有其他学说能做出更好、更恰当的解释。虽然其他人或团体,持有各
  自的理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喜「善」厌「恶」,并执著於善而直
  到沈迷、攀缘著善事,既是他已达到最高善良的境界,有如天帝般,也不过局
  限於此罢了。佛教却是早已超越了这一切,它已不愿对任何事物攀缘了。在此
  请大家稍微思考一下:攀缘善法,在佛法这不过是中级的修行,并不是最圆满
  、最究竟的修行方法。首先,我们应将恶断除,然後才按步就班地奉善法,最
  後使心真正从善恶中超越出来,自由自在,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攀缘善业功德,不是究竟脱离一切的苦,也不是究竟的知识,还不是真正
  明了「什麽是什麽」。因此,我必须做一个扼要的解释,希望各位回去亲自思
  考。坏人有坏人的苦;好人有好人的苦;甚至最高级的天神□梵天神,也有梵
  天神的苦。想要没有苦就得超越出世间的善业,即是出世境界-圣界了,或著
  假设为圣人的世界。但请各位别把圣人与与善业混为一谈,甚至把圣人视为这
  种人或那种人,我觉得这是非常愚痴的,因为这些善业只限於世间的□围内是
  我们的习气和世间假有的事物而已,大家都知道圣人早已超越世界,怎可把圣
  人与世间法混为一谈呢?

    善恶好坏都是世间的假有,若心能脱离假有,超越善恶,那即是「不喜善
  」或「不厌恶」的心境,这才像圣人的出世或没有苦的境界。这是三个层次的
  修行,即是净化心识,已没有种种的忧悲苦恼,这些都是正确明了「什麽是什
  麽」的结果,也是最圆满和最正确的佛教原理。精进依著它而奉行,总有一天
  ,我们会有能力明了万物的特性,并知道它不值得我们去攀缘,就能不应执著
  ,应该将自我从万物中拔除,心超越万物,自由自在。没有苦恼,即是圆满智
  慧的心,能真正的明了「什麽是什麽」,使心确实没有苦,便可成为阿罗汉,
  如果还未圆满,则为初果圣人。但是每一个阶段的圣者,都是了悟「什麽是什
  麽」的智者,能看清万物的无常、苦、无我。

    肯定且彻底明了「什麽是什麽」之後,才制定 OVADAPATIMOK 这个修行原
  理,并规定这样的行持□止恶行善,让心超越一切的忧悲苦恼,不再受任何事
  物的纠缠,也不受任何情绪所摆布,不再成为它的奴隶。


● 注意观照自己的苦,来学习实践佛教的本质

    在接近尾声之际,所要讲的要点是:「宗教」这个名词的定义到底是什麽
  ?请各位好好的观察思考。「佛」译为「智者」,佛陀的宗教肯定地被译为智
  者的宗教。佛陀的四众团体被译为智者的团体,佛教徒也被译为追随佛陀的行
  者,或称他们为归依智者宗教的行者。「佛」这个名词译为觉悟的人,佛陀觉
  悟些什麽呢?其实佛陀最终所觉悟的,即是真正知晓万物的真理罢了,所以我
  才这麽解释:佛教就是一种能使人明了「什麽是什麽」的宗教,让人们明白真
  理的宗教,我们必须自修直到能完全明了之後,再也不用担心,甚至害怕各种
  各样的欲望烦恼,它们将完全被智慧所摧毁。当颠倒妄想的无明生起时,立刻
  就被智慧所观照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说各式各样的行持无非是要增长智慧
  ,明了「什麽是什麽」罢了!各位必须应用这种修持方式来引导这心,使它坚
  固且确定地沿著佛教的道路前进,这必须以明了「什麽是什麽」做为基础,也
  就是真正彻底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知识」;这里所指的「知识」并不是一
  般世间的「知识」,也不是那一知半解错误的「知识」-使自己迷失在不好的
  却误以为是好的,或迷失於会生起苦,却误以为不会生起苦的事物中。这两句
  话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希望各位能尽力在「苦」这一方面观照,尽量使己能逐
  渐明了「苦」的真相,如此才是正确符合佛教的本质。

  能以这种方法尽力去观照,虽是文盲如樵夫者也能真正地逐步进入佛教。
  若每天只顾埋首於经藏中,但却不在「苦」这方面下功夫观察,虽佛学程度不
  浅,却还不可能真正进入佛教。为什麽像我们这一群,偶尔也会有明觉的心念
  ,但却没有能力去观察出「什麽是什麽」的真理?每当接触任何一种事物之後
  ,就必须去学习它,直到彻底明了、确定那些事物到底是什麽?所生起的「苦
  」正停留在内心煎熬著我们,使我们热恼的东西到底是什麽?它是怎样的?是
  从那里来的?假如每一个人都提起觉念注意观照自己心中的「苦」带来的苦受
  ,在这种情形下学习,才是最好和最直接的进入佛教的方法,那些只拿著经典
  来学习的人,是不能和他相比的。只是沈迷在经典中读死书的方法,以为这样
  就是学习佛教的方法,仅仅记忆语言文字是无法明了「什麽是什麽」的。虽然
  在经藏中充满著「法」的解释,这个东西是怎样的,那个东西又是如何的,听
  了之後也不过像鹦鹉学话一般,只是记住罢了,但却无法进入万事万物的真相
  ,只有在观照著身心的真理中,才能进入「苦、烦恼、大自然及所接触之事物
  」的真相,才是真正的明了佛教的本质。

    那些不曾听过或看过三藏经典的人,却曾微细地去审察、观照每一次所生
  起的「苦」和正在燃烧著内心的「苦」,比起那些打开书研读三藏经典,但只
  是将它记住和明白的人,更能直接正确而又清楚地学习著经典。我们试著想想
  现在是否已经很熟悉地认识自己了呢?是否可能类似那些每天都在触摸著经藏
  的人,但是却不知道存留於三藏经典里的宝藏-那不朽的佛法。「什麽是什麽
  」这主题告诉我们拥有我们这个自己,利用自己来修持,我们所做的都是和自
  己有关系,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认识、了解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完全解决自己所
  有的问题。我们依然有著苦,有著各种贪爱、欲望的「苦因」,它随著年龄的
  增加而不断增加和累积,这正是因为不认识自己罢了。我们还不认识那正在形
  成的自己,那主宰著生命的自己,或者被称为「自己」的「我们」。

    确定并明了三藏经典,或去了解隐藏在三藏经典里面的奥秘,比起了解其
  他事物更复杂。因此,我们务必要回过头来以实际的学习来认识佛教的本质,
  也就是从名色的和合去学习认识生命中的身心,它有著「感受」和「思考」,
  正处於欲望中,有意地随著欲望而行事,甚至动手去做某一件事情,其果报是
  在滋养那有意的「造作」,使其增长茁壮,无止境地延续下去,不可避免的,
  我们必定在苦海中流转不息,其主要的原因是不明了「什麽是什麽」罢了!

    我要总结今天所讲解的题目,「佛教的原则是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
  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当我们正确而又真正的明了「什麽是什麽」之後,不必
  别人来教导,也能正确地去实行每一件事,习气烦恼会自然消失。只要一开始
  我们就能明了「什麽是什麽」,就能正确地去实行,那时,我们就立刻成为佛
  陀或证果的圣者。同时,无论我们做任何事物,都是那麽圆满无缺,能最正确
  又直接的明了「什麽是什麽」後,我们就获得生命中最崇高的宝物-悟道、证
  果、涅盘的境界。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Tue Aug 11 07:23:32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第一章 佛教的精神特色(佛教指出「什麽是什
#2
净心
□ 第一章 佛教的精神特色(佛教指出「什麽是什麽)

 -.-.-.-.-.-.-.-.-.-.-.-.-.-.-.-.-.-.-.-.-.-.-.-.-.-.-.-.-.-.-.-.-.-.-.-.-

         佛教是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
         明了後便能如实地修行,直到不再为任何事件痛苦。

 -.-.-.-.-.-.-.-.-.-.-.-.-.-.-.-.-.-.-.-.-.-.-.-.-.-.-.-.-.-.-.-.-.-.-.-.-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今天,我接受委托来负责这次的训练课程,主题相信大家都已知道,即是
  「佛教的原则,修习方法和道德」。我们可以把这主题再区分为佛教与道德两
  方面来谈,这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在实行国家的职责时,
  这方面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我要把这两个主题明确地
  分析清楚,故将今天的讲题定为「佛教是什麽?」第一个前提是为了更清楚地
  了解佛教。然而在一开始时要把「宗教」和「道德」先做个比较,使大家能有
  一个明确的见解而不致於混淆不清。

      一听到「宗教」这名词时,各位可能会有这麽一个感觉,甚至认为「宗教
  」比「道德」的含义更广阔和深奥。道德为获得世间利益、快乐及幸福的最基
  本条件。至於宗教,则是高层次的修持方法。虽然每一个宗教都有其不同的中
  心思想,但是对道德看法却是一致的,也就是道德在教导人们去恶行善。譬如
  持戒、真诚、有感恩心、不伤害自己与别人等都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虽然
  能完全持守良好的戒律,但是人类依旧不能摆脱苦,即是从生、老、病、死所
  生起的苦;或者被烦恼侵蚀的苦,尤其是贪心、□心、痴心。道德没有能力完
  全拔除贪、□、痴,也不能拔除从生、老、病、死等所生起的苦。而宗教的□
  围及责任则更加广阔,尤其是我们的佛教,才是直接、正确与不间断地去除烦
  恼,并熄灭一切生、老、病、死苦。由此可见宗教比道德的□畴更加广泛,但
  其根本不同点就在於究竟与否,特别是佛教的□围比普通道德更加浩瀚。在明
  了宗教和道德的区别之後,我们将更有兴趣深入地探讨佛教。

      「佛教是什麽?」当这个疑问升起时,我想可以将它的意思概括地解释给
  各位听:「佛教是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就是这
  麽简单。在这儿受训的同学可能认为:若是这样的话,我岂不是一个连「什麽
  是什麽」都不明白的人了吗?当这个疑问升起时,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各位:事
  实正是如此。如果有人能正确地、究竟地、深入地明了「什麽是什麽」时,这
  个人可说已完全明了佛教了。但愿这个主题「佛教是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
  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能更突显出佛教的内涵,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定出
  这个主题,也是为了让你们能更快、更简易地去肯定佛教,而不是在玩弄语言
  文字,浪费时间。事实上,确立这主题是正确的,是依据佛陀或佛教的宗旨而
  制定的。

      「什麽是什麽」的含义非常深奥,现在请各位想想看:我们是否已经懂得
  世间的一切,知道「什麽是什麽」了吗?尽管你已知道「我是什麽?」「生命
  是什麽?」「工作是什麽?」「责任或职业是什麽?」以及「金钱、财产、米
  粮、名誉、地位,甚至其他一切究竟是什麽?」如果有人有勇气坚持地说他自
  己已完全明白这些东西是什麽,也请好好地再仔细思考、观察或者继续听下去
  。对我们所要解释「什麽是什麽」的真正含义究竟何种见解才是最正确的。如
  果用佛法的语言来说,有谁明了法,也即是已明了万物的实质-所谓「什麽是
  什麽」。若有人能明了万物的实质是什麽,那麽他必定是位了解佛教的人,因
  为能彻底明了「什麽是什麽」也就等於彻底明了佛教。我们正确了解「什麽是
  什麽」之後,就不会误解佛教,而且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人生,不再存有怀
  疑;若能坚定地实行所明了的「什麽是什麽」,则「苦」必定不会再生起。现
  在由於我们还不能依据真理正确地去明白「什麽是什麽」,因此,带著或多或
  少的错误对待万物,苦也就随之而生。比如:不了解生命是什麽?责任是什麽
  ?工作是什麽?那我们必然会依据无知的、错误的方式去执行,苦也就应运而
  生。明了万物是什麽之後,我们便能以更正确的方法对待生命,使生命更臻完
  善。

      佛教的修持原则也可称之为实践的佛教,必然是为了要明了万物的真相,
  如果能修习到清楚明了万物是什麽,就不必再修行下去了。希望各位能好好地
  用心听,再一次更清楚地明白:我们的修行,只是为了能明白万物的真相而已
  。如果懂得这点,也就是已看清一切,心中了了分明,无须再修持了。不论是
  修戒、定、慧,或其他各种修心方法,最终的目的,全都是为了明了万物是什
  麽。一旦明了万物是什麽,即是证得任何一品果位或最终之果位,因为这种智
  慧能熄灭烦恼并且知道熄灭烦恼後所证得的果位。

      真正明了万物是什麽之後,自然而然就产生厌倦、离欲、解脱(NIBBIDA,
  VIRAGA,VIMUTTI)的心境,已不必再勤修下去了。我们之所以有责任精进地
  修习,是因为还不能明了「什麽是什麽」罢了!尤其是还不能明白万物都是无
  常、苦、无我,这些依据著佛教的原理来说明。然而当修心直到绝对而又正确
  地洞悉万物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时候,自然是最终的修行和智慧了。因为这
  些智慧已足以毁灭烦恼,我们就不必再精进不懈地应用智慧去熄灭烦恼。我们
  只要精进即可使正确而又能彻底明了「什麽是什麽」的智慧生起!总而言之,
  那只是知晓万物是无常、苦、无我的智慧而已。因此,当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喜
  爱的生命或万物都是无常、苦、无我,就会沈迷、攀缘、执著这些东西。这不
  是用世俗的方法去明白,而是用宗教方法去明了,尤其是依照佛法去修习直到
  明了万物都是无常、苦、无我。如此,就能明了没有什麽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攀
  缘的,我们将会从万物中解脱出来,而能正确地去实践明了一切现象的真相,
  这智慧是超越自己所知以及一切世间的知识。

      我坚持地定下这个主题□明了「什麽是什麽」已足够让各位学者应用在自
  己的行持上来探究及实践智慧。如果问一般人所谓的「宗教是什麽」,肯定会
  有很多答案出现,直到令你们听後感到含糊、杂乱。通常当有人问起:「宗教
  是什麽?」多数宗教徒都喜欢如此答覆和宣说。宗教就是神指派下来神奇的东
  西。至於佛教,就不会这样宣说,这「什麽是什麽」的智慧,不管是从那里来
  的,只要是正确的智慧,真正的明了「什麽是什麽」就可立刻成为佛教的教理
  。若只是这样向人解说:「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诲」,将不会带来多大的益处。
  因为,我们还没有领受过比明白这句话更有益的解说。如果反过来问:为什麽
  不以巴利文三藏经典的印证来答覆,这样不是更能明显地指出佛教是什麽吗?
  我想说:「什麽是什麽」这句话便已包含所有巴利文藏经的大纲了。事实上所
  有巴利文的巴利文藏经及佛陀教诲的原理,都只是在指导我们明了「什麽是什
  麽」罢了!


● 佛教的核心——四圣谛

      如果把我们听过的任何一种理论来引证也可以,譬如四圣谛原理。第一圣
  谛说到每一个生命都常常在苦中;第二圣谛说到苦的来源,即是对贪爱欲望的
  想要、想是、想有及想不要、想不是、想不有;第三圣谛说到假如熄灭了贪爱
  欲望,苦自然也消失了,因为苦是从贪爱欲望生起的;第四圣谛说到灭苦的方
  法。四圣谛为佛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也应拿它来和我所坚持的「佛教是
  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来比较,看看两者如何融为
  一体。

      第一圣谛说明万物或诸行都是苦,即是「万物是什麽」或「什麽是什麽」
  。所谓诸行是苦即是「万物是苦的所在处」,但是众生不明了,无法看清万物
  都是苦。因此,就会对任何事物贪爱,想要将它占为己有。当了解它的真相是
  苦之後,自然地就不值得去攀缘事物,而从贪爱中解脱出来。因为不能正确地
  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真相,所以才贪爱著,这就离开了万物的真理而走上错
  误的途径。虽然第二圣谛说明「贪爱就是苦的根源」,然而众生却还不知晓,
  不能清楚地明了它正是「苦的根源」。因此,就牵系著我们去贪爱这个,贪爱
  那个,以及产生种种欲望。正因如此,才不能看出苦是因贪爱万物而产生的,
  追根究底就是因为不了解贪爱到底是什麽。在此再次强调:只须明了「什麽是
  什麽」罢了!第三圣谛说到涅盘(NIBBAN)或不苦(NIROT)。即是在熄灭贪
  爱的当下,称为不苦或涅盘,是更多人所不能了解的。尽管人们任何时刻都可
  进入这境界,特别是当灭去爱欲之时,就进入涅盘。但人们因为不了解「什麽
  是什麽」,所以未曾想过要让爱欲熄灭,即是不期望涅盘,因为没有智慧去认
  识「涅盘是什麽」。最後一个主题是第四圣谛,称为圣者之道,或是熄灭爱欲
  的方法。没有人知道这种方法-奉行八正道,便是要让自己走在灭苦的道路中
  ,在此只是重申明了「什麽是什麽」的重要。由於不了解什麽是自己的「依靠
  处」,不知道什麽才是应该努力去寻找的,才导致没有人去注意佛教的八正道
  。其实遍一切法界,所有人类的学问中,八正道已被公认为最高尚、最殊胜的
  法则,其他的知识、学问都比不上八正道那道究竟、圆满,正因为人们还不明
  了「什麽是什麽」的重要,以致未对八正道加以注意,这是多麽的危险啊!因
  为它是通向解脱的必经之道,若想要绝对地灭苦,而又不修习八正道,是件不
  可能的事啊!

      从这一切,我们将可以明确地发现四圣谛是无上的智慧,清楚而又正确地
  阐明「什麽是什麽」。虽有人告诫我们别去玩弄万物,否则一玩弄即苦,但人
  们尚不知醒悟,还照旧地玩弄它,不知自拔。因此苦就不断的增加,直到充斥
  於整个生命中。这些都是愚痴的人啊!都是不明了「什麽是什麽」真理的无明
  者,故不能看清楚事物的真相。也就是说,无明的人才会不明了「什麽是什麽
  」,往往用错误的方法对待各种事物。偶而他们会正确地对待事物,但这种所
  谓的正确,也只是依照著那些有无明烦恼的人之爱憎而定,若能合乎於自己的
  习气,那就是他所认为的正确。因此,苦恼仍旧充斥於我们的生命中,一点也
  没有减少。虽然世上的俗人认为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那也只是世间的学问;
  但假如以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仍然不究竟,也即是说:不能正确地明了「什麽
  是什麽」,不能正确地对待万物,就还是什麽都不懂。相信各位都曾经听过四
  圣谛法,假如我们真正地观察四圣谛,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的佛教只是「为
  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


● 「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

      现在让我尝试来讲解一小段经典给大家听,这只是一般普通的佛法;相信
  各位也曾经听说过,但却是本题的另一要点,而且也被公认为佛教的中心思想
  。阿说示比丘这段巴利经文可让我们思考,舍利弗问阿说示比丘:「可否用最
  精简的话来解说佛教的精华?」阿说示比丘说:「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
  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说明法的缘起及法的缘灭,就是现象的生灭,一
  切事物从因而生,世尊宣说:「一切事物均有其『起因』,要熄灭一切事物便
  得熄灭起因」。每个国家的佛教徒,都同意这即是佛教的要旨。佛陀入灭後,
  阿育王因为对佛法坚信不疑,将这段经文刻在石碑上,虽然只是短短的偈语,
  却是强有力而又神圣的座右铭。

      按照这法则推论,佛教的心要说明了「万物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消失而
  灭」。也只是让我们知道「什麽是什麽」。同时在指示我们:不要认为我所看
  到的所有现象都有一个永恒的「自我」。其实没有什麽是永恒的,只有在因缘
  和合的条件下才生起,并不断地增长,主因的消失即是现象的消失。这个主因
  ,可解说为能造作或组合的力量,也可以称它为助缘,但它又可成为另一个果
  的主因。因此眼前的现象或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成果,它是没有
  自我、不自在的,只是在不间断、无止境的流转中的其中一种现象。所以,佛
  教是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没有自我的,它必须要随因缘的力量而改变,所
  以是不自在的。因此,它本身具备了苦。若不要有苦,就得停止或熄灭苦因,
  当不再有因缘的组合,苦就灭了。这个是主题较深入向各位讲解「什麽是什麽
  」,只有智慧的人才懂得,对我们这些只有一般知识水准的人来说,的确难以
  理解。这些因缘法,正是佛教的精神要点。以上一切解说,都是在告诉我们:
  万物是虚幻、假有的,它只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我们不应该执迷,直到让心从
  喜欢或讨厌中解脱出来,就再好不过了。当心识真正能从喜欢或讨厌中解脱出
  来,这就是脱离了因力(主因的力量),也就是熄灭了主因。如此,就不再为
  喜欢或讨厌而苦了。从这个主题可以看到佛教的中心法则,说明「什麽是什麽
  」,普通人是不曾听过这种不仅正确,而且直接深入探讨的话题。

      另一方面,我想要引导各位细心观察,更加理解佛陀出家的目的,世尊从
  充满欲乐享受的皇宫中离开,毅然出家,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麽?佛经明显地指
  出:请各位仔细听著,佛陀是为了寻找「真理是什麽」而出家。「什麽是什麽
  」就是无上真理。尤其是「苦是什麽」?「苦因是什麽」?「不苦是什麽」?
  「进入不苦的方法是什麽」?这就是佛陀出家的动机、志愿与原因。太子出家
  就是要来追寻无上的「真理是什麽」,最後终於圆满、究竟地明了什麽是什麽
  」。也就是无上的智慧,即是佛教的本质。


● 「什麽是什麽」——万物皆是无常、苦、无我

    现在,假使我们依照一般人所听过的,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的口头禅□「三
  法印」来说,就是无常、苦、无我,这又是另一种佛教的主要宗旨。这些是我
  们必要知道的,若仍不知其所以然的话,就可说是不明了佛教。「无常、苦、
  无我」所要显示出来让人们明白的就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万物皆无常,皆是
  苦;因缘和合或没有因缘和合,皆是无我,这就是佛教原则。对「什麽是什麽
  」这个问题,最圆满、最贴切的答覆是无常、苦、无我,再也没有其他的解说
  方式能这麽深入圆满地来解说「什麽是什麽」。

    所谓「无常」,即是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转变中,甚至连一刹那都在改变,
  没有什麽是属於万物本身的。万物皆是「苦」,亦即万物本身已具足了难以忍
  受的苦的状态,当我们看出苦的性质,就会感觉到令人厌恶,难以忍受。至於
  所谓万物皆「无我」,这是提示我们:万物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去执著为「我」
  或「我的」,也没有办法可以执著是「我」和「我的」。假如我们去执著,一
  定会演变成苦。这也是告诉我们万物比火更为可怕,更为危险。当烈火熊熊燃
  烧时,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它而不靠近它。但愚痴的我们却看不清万物就是火,
  所以我们才用一颗很自然、很情愿的心去拥抱、执著这火堆,就存有苦了。在
  这里,我以「三法印」的角度来告诉各位「什麽是什麽」,并且明确指出:「
  佛教即是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

  当我们明了「什麽是什麽」,就不再有疑问,而能正确的对待万物。反之
  ,当我们不明了「什麽是什麽」,却想正确对待万物,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想
  要正确实行戒、定、慧,而又不要求获得万物是什麽的智慧,那不但是不可能
  的事,而且是愚痴的想法。因此我们必须从修行中明了「什麽是什麽」,才可
  看出它们有什麽好处和价值。

    我们领悟到这个原理,就必须要知道万物是什麽和要怎样去处理,才好真
  正符合万物的普通性和自然法则。对於这个问题,巴利文经典中的一个主题-
  OVADAPATIMOK 的法则,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所谓 OVADAPATIMOK 译为一切
  教诲都是以它为前导,并由它而延伸出来。

    OVADAPATIMOK 有三个要点,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这是遵守万物真理的重要法则。当我们明了万物不是永恒的、是苦的,执取不
  到也不能迷恋的,这时,我们就必须很小心谨慎地以正确的态度去接触万物。
  远离一切恶行,即是舍弃贪爱,但由於习气的趋使而想要造恶,就做出种种不
  对的事情来,这正是因为不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缘故。我们不应该有违反道
  德或破坏风俗习惯而去造恶这是不值得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遵守智者们所
  认定的善事而去行善。以上这两项,相信各位将不会有疑问,必定知道它是善
  法,但这只是道德层次或普通的修行层次,而且是每个人所必须奉行的。只有
  这样,才能有安稳、有秩序的社会生活。这也是做人应尽的责任,世间上大多
  数的人都是从这里得到世俗的和乐。至於第三项自净其意,净化内心,远离一
  切的忧悲,苦恼,我们可以直接说∶那就是佛教的精华,或者直称为佛教。

    当我们的心净化,无垢染或没有忧悲苦恼时,即能将心从万物中解放出来
  。假如我们的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仍时时刻刻被外境的变幻左右,却还
  妄想著要拥有一颗清净的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唯有心中时常保持醒觉并且
  对世间的一切明了「什麽是什麽」,那时心才能真正的从万物中解脱出来。当
  一个人不明了「什麽是什麽」时,他必定会沉迷、爱恨著任何事物,不可避免
  的,心又怎麽能自由呢?爱与□,喜欢和讨厌、满意与不满意,是人类与生俱
  来的自然感受。巴利文称这两类感受为 APICANA 和 DOMANA 。无论在什麽时
  候,当人们接触任何事物将会随著一般世俗人的心识状态去执著,因而产生的
  APICANA 和 DOMANA 的感受。APICANA 译为满意、喜欢:DOMANA 译为不满意
  、不喜欢。更深入一层的解说,这些事物不曾使我们有碍手碍脚的感觉,它只
  是捣乱我们的视线。只要那一刹那在心中生起一丝的不快,就称为 DOMANA。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成为情绪的奴隶,不能自主,这是一般普通人的心理状态
  。当我们在这世间上有著数不尽的情绪时,也将成为数不尽的情绪之奴隶。

    总而言之,不了解情绪或一切事物是什麽,就是不明了「什麽是什麽」,
  因而生起喜欢或讨厌的感受和满意或不满意的感受。APPICANA 的心态是不论
  任何事物,都想将它占为己有;至於 DOMANA 却是一种排斥的心理。请不要将
  这两种感觉只局限於爱欲,它所包含的意义更广阔、更为深远;虽然不关系到
  爱欲,没有爱欲的存在,却仍然使我们生起一种精神上满足而且想要占为己有
  的感觉,那也就是满意了。反之,如果生起想要拒绝或者出现要将它毁灭掉的
  心态时,那就是不满意了。假如我们还存有这两种感觉,就不能自由自在,换
  句话说即是我们尚未能正确明了「什麽是什麽」,心仍有执著,仍会不断沈迷
  於爱恨中,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所以还是不能清净。因此佛法较深层的
  原则是否定(拒绝)凡夫们所执著的爱恨贪□。然而愚痴的人们却一直迷失在
  爱恨中,深陷於善恶而不能自拔。最後,佛法甚至教导我们连善、恶一并拒绝
  ,不再执著一切善恶,心才能真正的清净、自在,不再为万物所蒙蔽。

    在此我再重覆这三个主题:(一)诸恶莫作,(二)众善奉行,(三)自净其意
  ,即是使心不再受到支配,才是究竟自由自在及清净的。主要是在清楚地让我
  们了解世间万物,若我们不想成为情绪的奴隶,就不应该对事物攀缘、执著。
  这些教诲是在解说「什麽是什麽」,使众生明了「什麽是什麽」才是最究意的
  ,相信没有其他学说能做出更好、更恰当的解释。虽然其他人或团体,持有各
  自的理论,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喜「善」厌「恶」,并执著於善而直
  到沈迷、攀缘著善事,既是他已达到最高善良的境界,有如天帝般,也不过局
  限於此罢了。佛教却是早已超越了这一切,它已不愿对任何事物攀缘了。在此
  请大家稍微思考一下:攀缘善法,在佛法这不过是中级的修行,并不是最圆满
  、最究竟的修行方法。首先,我们应将恶断除,然後才按步就班地奉善法,最
  後使心真正从善恶中超越出来,自由自在,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攀缘善业功德,不是究竟脱离一切的苦,也不是究竟的知识,还不是真正
  明了「什麽是什麽」。因此,我必须做一个扼要的解释,希望各位回去亲自思
  考。坏人有坏人的苦;好人有好人的苦;甚至最高级的天神□梵天神,也有梵
  天神的苦。想要没有苦就得超越出世间的善业,即是出世境界-圣界了,或著
  假设为圣人的世界。但请各位别把圣人与与善业混为一谈,甚至把圣人视为这
  种人或那种人,我觉得这是非常愚痴的,因为这些善业只限於世间的□围内是
  我们的习气和世间假有的事物而已,大家都知道圣人早已超越世界,怎可把圣
  人与世间法混为一谈呢?

    善恶好坏都是世间的假有,若心能脱离假有,超越善恶,那即是「不喜善
  」或「不厌恶」的心境,这才像圣人的出世或没有苦的境界。这是三个层次的
  修行,即是净化心识,已没有种种的忧悲苦恼,这些都是正确明了「什麽是什
  麽」的结果,也是最圆满和最正确的佛教原理。精进依著它而奉行,总有一天
  ,我们会有能力明了万物的特性,并知道它不值得我们去攀缘,就能不应执著
  ,应该将自我从万物中拔除,心超越万物,自由自在。没有苦恼,即是圆满智
  慧的心,能真正的明了「什麽是什麽」,使心确实没有苦,便可成为阿罗汉,
  如果还未圆满,则为初果圣人。但是每一个阶段的圣者,都是了悟「什麽是什
  麽」的智者,能看清万物的无常、苦、无我。

    肯定且彻底明了「什麽是什麽」之後,才制定 OVADAPATIMOK 这个修行原
  理,并规定这样的行持□止恶行善,让心超越一切的忧悲苦恼,不再受任何事
  物的纠缠,也不受任何情绪所摆布,不再成为它的奴隶。


● 注意观照自己的苦,来学习实践佛教的本质

    在接近尾声之际,所要讲的要点是:「宗教」这个名词的定义到底是什麽
  ?请各位好好的观察思考。「佛」译为「智者」,佛陀的宗教肯定地被译为智
  者的宗教。佛陀的四众团体被译为智者的团体,佛教徒也被译为追随佛陀的行
  者,或称他们为归依智者宗教的行者。「佛」这个名词译为觉悟的人,佛陀觉
  悟些什麽呢?其实佛陀最终所觉悟的,即是真正知晓万物的真理罢了,所以我
  才这麽解释:佛教就是一种能使人明了「什麽是什麽」的宗教,让人们明白真
  理的宗教,我们必须自修直到能完全明了之後,再也不用担心,甚至害怕各种
  各样的欲望烦恼,它们将完全被智慧所摧毁。当颠倒妄想的无明生起时,立刻
  就被智慧所观照而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说各式各样的行持无非是要增长智慧
  ,明了「什麽是什麽」罢了!各位必须应用这种修持方式来引导这心,使它坚
  固且确定地沿著佛教的道路前进,这必须以明了「什麽是什麽」做为基础,也
  就是真正彻底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知识」;这里所指的「知识」并不是一
  般世间的「知识」,也不是那一知半解错误的「知识」-使自己迷失在不好的
  却误以为是好的,或迷失於会生起苦,却误以为不会生起苦的事物中。这两句
  话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希望各位能尽力在「苦」这一方面观照,尽量使己能逐
  渐明了「苦」的真相,如此才是正确符合佛教的本质。

  能以这种方法尽力去观照,虽是文盲如樵夫者也能真正地逐步进入佛教。
  若每天只顾埋首於经藏中,但却不在「苦」这方面下功夫观察,虽佛学程度不
  浅,却还不可能真正进入佛教。为什麽像我们这一群,偶尔也会有明觉的心念
  ,但却没有能力去观察出「什麽是什麽」的真理?每当接触任何一种事物之後
  ,就必须去学习它,直到彻底明了、确定那些事物到底是什麽?所生起的「苦
  」正停留在内心煎熬著我们,使我们热恼的东西到底是什麽?它是怎样的?是
  从那里来的?假如每一个人都提起觉念注意观照自己心中的「苦」带来的苦受
  ,在这种情形下学习,才是最好和最直接的进入佛教的方法,那些只拿著经典
  来学习的人,是不能和他相比的。只是沈迷在经典中读死书的方法,以为这样
  就是学习佛教的方法,仅仅记忆语言文字是无法明了「什麽是什麽」的。虽然
  在经藏中充满著「法」的解释,这个东西是怎样的,那个东西又是如何的,听
  了之後也不过像鹦鹉学话一般,只是记住罢了,但却无法进入万事万物的真相
  ,只有在观照著身心的真理中,才能进入「苦、烦恼、大自然及所接触之事物
  」的真相,才是真正的明了佛教的本质。

    那些不曾听过或看过三藏经典的人,却曾微细地去审察、观照每一次所生
  起的「苦」和正在燃烧著内心的「苦」,比起那些打开书研读三藏经典,但只
  是将它记住和明白的人,更能直接正确而又清楚地学习著经典。我们试著想想
  现在是否已经很熟悉地认识自己了呢?是否可能类似那些每天都在触摸著经藏
  的人,但是却不知道存留於三藏经典里的宝藏-那不朽的佛法。「什麽是什麽
  」这主题告诉我们拥有我们这个自己,利用自己来修持,我们所做的都是和自
  己有关系,但是我们还是不能认识、了解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完全解决自己所
  有的问题。我们依然有著苦,有著各种贪爱、欲望的「苦因」,它随著年龄的
  增加而不断增加和累积,这正是因为不认识自己罢了。我们还不认识那正在形
  成的自己,那主宰著生命的自己,或者被称为「自己」的「我们」。

    确定并明了三藏经典,或去了解隐藏在三藏经典里面的奥秘,比起了解其
  他事物更复杂。因此,我们务必要回过头来以实际的学习来认识佛教的本质,
  也就是从名色的和合去学习认识生命中的身心,它有著「感受」和「思考」,
  正处於欲望中,有意地随著欲望而行事,甚至动手去做某一件事情,其果报是
  在滋养那有意的「造作」,使其增长茁壮,无止境地延续下去,不可避免的,
  我们必定在苦海中流转不息,其主要的原因是不明了「什麽是什麽」罢了!

    我要总结今天所讲解的题目,「佛教的原则是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
  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当我们正确而又真正的明了「什麽是什麽」之後,不必
  别人来教导,也能正确地去实行每一件事,习气烦恼会自然消失。只要一开始
  我们就能明了「什麽是什麽」,就能正确地去实行,那时,我们就立刻成为佛
  陀或证果的圣者。同时,无论我们做任何事物,都是那麽圆满无缺,能最正确
  又直接的明了「什麽是什麽」後,我们就获得生命中最崇高的宝物-悟道、证
  果、涅盘的境界。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Mon Nov 12 16:40:58 201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