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 第三章 四执取(执取的驱使力)
#1
净心
□ 第三章 四执取(执取的驱使力)

 -.-.-.-.-.-.-.-.-.-.-.-.-.-.-.-.-.-.-.-.-.-.-.-.-.-.-.-.-.-.-.-.-.-.-.-.-

          佛教的宗旨是要解除痛苦。要解除痛苦就不应有四种执取:
          欲取、见取、戒禁取、及我语取。

 -.-.-.-.-.-.-.-.-.-.-.-.-.-.-.-.-.-.-.-.-.-.-.-.-.-.-.-.-.-.-.-.-.-.-.-.-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我前天已讲解过:佛教是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
  序」,以及了解万物「什麽是什麽」的真相,也讲解到一切事物原来是无常、
  苦、无我,是没有自我的。为了更能方便了解其内容,我们必须指出一切事物
  皆不值得以欲望习性去执著,因为这种行动就是苦,或说它是产生苦的方法。
  佛教只立下一个重点,即解决内心的苦,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此一志向
  比起一般的道德更为高尚、深入。

      为了能更了解苦,我们把它分成几个次第来做个比较,看出苦是有层次的
  分别,那最後的一层就必须依靠醒觉或高超的智慧才能熄灭它。为了更容易指
  出苦,我们拿疾病当作比喻,这些疾病可以完全的分为三种类:即是「身病」
  ,也就是一般我们所看到的身体的疾病。稍微严重的心理方面的疾病,叫做「
  心病」,在这里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有什麽比心病更为严重?假如能明白这个
  题目是非常好的。现在依据佛法或宗教哲理,也有使用另一个有关疾病的名词
  ,我们以前已将它归入精神方面的问题,我自己也不知道要用什麽名词好。身
  体方面的疾病为 PHYSICAL DISEASE;心理疾病为 MENTAL DISEASE,最後的一
  种疾病称为 SPIRITUAL DISEASE「精神疾病」。依照常理来说,大多数人都认
  为这是妖魔鬼怪在作崇,或是有什麽关於这方面的东西。但是事实上,SPIRITUAL
  不是那鬼怪的疾病,实际上它是由於被烦恼欲望燃烧而成的疾病。如果要指出
  这疾病的真相,那就是一个遭受到烦恼欲望所折磨的意识,但是这一种疾病出
  现在意识或精神中,纯粹符合於精神意识这名词,比心理的疾病更难解。因为
  MENTAL 和 PHYSICAL 较有关系,即是心病、身病。但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则更
  为深奥,虽没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但是假如还有无明欲望和执取存在的话
  ,那也还有 SPIRITUAL 精神的病痛,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病。无明就是不知晓,
  欲望即是想要的感觉,执取就是内心紧握不放。这些都是使我们陷入精神病患
  的因缘工具,比起心理的病痛更为严重。

      心理和精神这些名词是混淆不清的,所以别对文字太过於执取不放。希望
  能真正的掌握著它所生起的种种表现状态。如果身体有病到普通医院去治疗;
  如果是心理的病那就到专科「心理」医院寻求协助;假如是精神方面的疾病,
  那就必须直接到「佛陀医院」治疗。如果我们已能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这三种病
  ,那我们将能立刻更加的了解佛教的重要性和利益。它能超越道德的性质,可
  以解决精神疾病的问题,但必须依靠较深入的佛法,因为它能真正熄灭欲望烦
  恼,也是真正能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这将会使我们对佛教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是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
  序」,进而产生正确地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知识。如果有正确的知识,最低
  限度也能明了万物是无常、苦、无我的,执取为「我」和「我所有」的疾病就
  是苦;甚至沈迷、爱恨著「我」也是苦。我们所指的苦,或所承受的压力,就
  是精神的疾病,是有色、无色众生所共患的疾病。

      这里又产生另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以什麽方法,才能将自己从无常、苦
  、无我的万物或因缘和合物中摆脱出来?答案是我们必须继续学习「什麽是我
  们贪爱和执取的原因?」,我们必须要探究所迷执的世间物-无常、苦、无我
  。如果我们对执取的根源有所明白,才有能力断除执著。因此我们必须直接对
  它有所明了,才有能力从迷执中脱离出来,或从一切事物□无常、苦、无我中
  解脱出来。

      此外,我认为学习并明白那染著根源的烦恼,即所谓的执取,将会帮助我
  们清楚又容易地明白佛教。因此请各位同学特别留意这「执取」,尤其希望各
  位去学习,直到你们了解每人所存有的执著真相,不论是你本身或那些你们正
  要帮忙的人,盼望大家都能脱离烦恼之苦。

      在佛教中,这执取的污染心即是对所有事物执著、染取,巴利文叫做
  UBADAN。如果依据文字翻译即为进执取、执持不放等,执取即是全力以赴地紧
  握不放。

      执取可区分为四种类:第一种称为「欲取」,即是对所爱恋的事物执取;
  第二称称为「见取」,执著於自己的见解、观念;第三种叫做「戒禁取」,对
  自己以前所拥有的戒条和行为方法迷信地执著不放;最後一种的执取称为「我
  语取」,即是执著「是我」、「有我」。


● 「欲取」——执取於色、声、香、味、触、法

     「欲取」(Kammupadana) 即对情欲的执著,是我们一般人所能了解的第一
  件事-对於贪爱、满意的东西追求、纠缠,包括色、声、香、味、触中的任何
  一种。「色尘」就是对於那眼睛看到而满意贪爱的形体;「声尘」意思是那牵
  连著心的悦耳的声音;「香尘」就是那香喷喷的气息;「味尘」即是那美味可
  口的味道;「触尘」即是身体的接触。这五种心境所在处,是可以依照一般人
  所了解的,随著自然的天性而感觉到津津有味或者好过瘾的事情。但是依据佛
  教的理论将扩展到六种,那就是多加一个「法尘」,意思是出现在内心中情欲
  的感受,是过去、现在、未来牵连到的内心或外在的事情。无论是真实的或幻
  想的,当心识去感触时,就会生起那津津有味、好过瘾的感受。婴儿出生第一
  次接触到这六种外尘,便对这外尘生起「执取」。这执取就逐渐扩展直到现在
  。对於这满意、爱恋的事物,有著顽固的执取,只有超越凡人的能力才能拔除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识并且正确地对待事物,这是一项重要问题,不
  然的话,这些对於情欲的染执,将会为世间带来灾害。希望我们能去审查那些
  被害的人,很自然地我们会看出他们被破坏主要的原因,是对於任何一种的情
  欲有所执取。如前面说过的,情欲在巴利文的含义比泰文的含义□围更广,泰
  文只是局限於异性之间的感触罢了!

      甚至连现今的哲学家 SIGMAND FREUD 都承认「这世上的人类,所做的任
  何事,纯粹都是以这所谓的性欲为其主因」这个原理。如果观察世上所有的生
  物便能看出这个题目事实上是最正确的真理,因为我们人类之所以会互相亲爱
  、□恨、厌恶、妒忌、□杀,甚至自杀也好,都必须在情欲的作用之下才能产
  生。不论是□恨或厌恶,都是因希望从另一方得到某种利益而发生间接或直接
  的冲突而引起的,越是深思就越能看出这真相。如果我们探寻下去,将会发现
  人类必须忙忙碌碌地做各种工作,在心灵深处隐藏著这贪爱,它是想要得到任
  何一种东西的根源。我们学习各种学识,以便有一份好的职业,工作上有了成
  就以後,就去追求那五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希望我们能深入的
  去思考,到底还有什麽比这更「糟」的!?甚至布施行善也是为了上天堂,原
  因也就是要求得任何一种情欲的「利益」。因此我才会把它安置在「世间」,
  别牵连到出世间,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瓜葛,比如出家精进地断除烦恼,就不是
  以情欲为主因。除此之外,有些人出家是为了世间或他界的任何一种情欲,这
  也是有的,但它不是佛教。我们来谈谈间接的原因:因为这控制、蹂□著世间
  的情欲令人深感厌恶、怖畏,为了找出那超越情欲的道路,我们才出家修持梵
  行。也可以这麽说:这种的出家,其主因间接也是来自情欲。但是总而言之,
  生物、人类和世间万物的混乱不安,其中的主因都是来自情欲。

      为什麽情欲有这麽强烈的力量?因为它是来自「欲取」,即是对情欲本身
  有著很牢固的执取,佛陀才说这是一个直接与世界有关的先决条件。「这个世
  界将会持续转变、破坏、毁灭或是其他任何一种情形都一样,主要的原因,必
  然是直接甚至全部都来自欲取。」我们应该审察思考看清自己,到底有些什麽
  样的欲取呢?它什麽时候存有的?它是何其坚固?实际上,我们的性格是否能
  超越它,并放弃它呢?假如我们不依靠佛陀明觉的智慧,那又怎样放弃执取呢
  ?这所谓的欲取是那麽茫然无头绪,它必须要以高层次的佛法来学习修行,才
  可放弃和断除,不是靠普通的道德层次所能做到的。如果依照著世间上的常理
  ,欲取却相反地有著极大的利益;所谓的利益,就是欲取能使我们爱护家庭,
  很勤奋地寻找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这完全是由於执取的原故。如果以世间
  好的眼光来看,那可算是一种使我们人类进步、勤奋的力量;假如以「法」的
  眼光来看,另外能感受到在隐密之处所承受到的苦的折磨。因此,从佛法方面
  来讲,我们必须要控制欲取,甚至到最後必须把它放弃并熄灭掉。至於我们能
  舍掉吗?我们是否已决定要把它抛掉了?这是另外一件事。只是希望能彻底了
  解这第一个欲取,是佛教所立志要克服,并且最後把它舍掉的事情。


● 「见取」——执著於观念、见解、或信念

      「见取」(Ditthupadana) 是对见解的执著,即是对观念、见解、主观想
  像的执著,是为第二种执取,也是我们可觉察到而又不难明白的事情。当我们
  一出世,就自然的必须要接受教育,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见解」,即是我们的
  思想观念,这是每个人所必须执取的主观见解,而不肯轻易向人低头,把它称
  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性也不为过。这种对自己见解的执著,是在自然之下所
  形成的。正因为它是自然的事,所以我们不能批评也不能制止它。但是如果我
  们好好去观察,将可看出它的严重性、危害性不少於欲取。若我们执著自己任
  何一种旧有的见解,那就算是一个绝对固执的人,必须招受到毁灭。如果我们
  还是执取著观念,那就必须设法纠正,使自己越来越正确高尚起来,让邪见转
  变为正见,且不断的提升,最终到达那究竟的正见,那就可以了解前天所讲述
  的四圣谛法。

      见解为执著的根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尤其是风俗习惯、文化
  ,而宗教的教育影响更大。谈到这些之後,就更能了解我们所执著的那些自认
  为是最正确或最好的观念。见解的执著大多是来自那公认为最好的风俗习惯、
  文化或宗教教理。至於那些自己所强烈执著的,也比不上那逐渐受宗教教理、
  风俗习惯等薰陶所累积下来的见解。还有另一个更重要且不容忽视的要点,那
  就是烦恼和不觉悟,会带来各种各样不正确的见解。当有了这不觉悟、无明,
  我们就会随著基本烦恼的推动力去判断或了解,而认为这是值得贪爱的、执取
  的、是永恒不变的、是欲乐的、有个实在不变的「自我」,来取代原本是污秽
  的、虚幻不实的、无常、苦、无我的诸行等。不论是什麽,若是自己所明白、
  所认识的,他都认为是正确的,虽有时知道那是错的,但是为了要维护自己的
  见解,而明知故犯,不肯认错,是谓不认错的人。这种固执己见或爱面子的心
  态,可说是我们人类最大的障碍,最大的敌人,它使我们没有能力逐渐纠正自
  己,改变见解,或对某一种宗教教理产生信念,逐渐使自己好起来。这种问题
  一定出现在那些信仰低级宗教教理,或其它教理的人身上。虽然自己已看出它
  是低级的,但还不能改变它,因为他认为这是父母亲及祖先们所信仰而延续下
  来的,不必有任何理由来改变自己,只是把它当做一种信仰罢了。因此,可以
  这麽说:执著不正确的见解是一件危险、严重且不容忽视的事,必须要精进、
  努力地使它逐渐松弛淡薄下来,直到完全地脱离。


● 「戒禁取」——没有正见不了解其真正的目标、不去思惟的行持

      「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是第三种的执取,其意是执著从远古一直
  流传下来而没有理由的行持,或对所喜爱的那神奇灵验、具有无比神通力的行
  持执取。认为那是不可改变的事情,同时也不愿改变、放弃。事实上,泰国人
  所持的戒禁取也不比外国人少,有著各种各类的神奇灵物、神秘仪式和经咒。
  比如有人醒後拿水来念经作法洗脸;要排泄时就念各种各样的咒语,头转向这
  个方向又转向那个方向,要用餐或要睡觉时,也必须念各式各样的咒语;有的
  相信鬼神、灵术、神奇动物等。其实那是古人的习惯,但是现在仍有这样执取
  的人,尤其是那风俗习惯和宗教教理方面的事情更为严重。

      戒禁取主要是指出那些不可理喻,没有理由的行持方式,也不必思考任何
  理由、不需任何解释。人们只是依据自己所曾相信的语言文字,而执著地去奉
  行,不愿意去改变它。甚至佛教中优婆塞、优婆夷还会对某种事物执取,僧人
  也不例外。尤其是那些外道,信奉梵神、天神及神奇灵物的人,有更多此类的
  信仰,而佛教徒中此类人也不少。这是当一个人在行持任何戒条或法则时,不
  了解其目标,也不去思考原因是什麽,只是认为应当去实行那被称为灵验的事
  物之後,必定可获得良好的果报;因此这些人持戒或修法都只是仿效古人所流
  传下来的语言文字,并没有直接深入了解事物的真相,只是习惯性地盲目跟从
  ,这顽固的执取是一种很难改变的执取。因此若要从这个教理改变信仰其它教
  理,或从一种宗改变信仰另一种宗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执取了几天、几
  年、几十年来所行持的戒条,将会牢固到难以改变;这就称为对於所流传下来
  的迷信错误行持的执取。这和前面的对於见解或错误见解的执著是有所不同的
  ,这里所指的是对行持或心外求法的执著。

      甚至已经正在修习止观的人,如果仍不知晓其前因後果和真正的修行目标
  去实行,这种修持也还只是属於「戒禁取」的□围。此时「止定」、「内观」
  这两种行持法,从外表看来是相似的,都是以戒禁取的推动力来行持,是一种
  愚痴迷信的修行。因为只是牢固於所执取的那神奇感应,连一点怀疑也没有。
  即使我们受持五戒、八戒、十戒或什麽戒也好,只要有受戒之後能得到神奇感
  应、超能力等的见解,这由於迷信执著的动机而受持的戒,即演变成戒禁取,
  根本不必是异教徒或外道的各种奇异的行持。在正确的佛教修行法则中,势必
  从开始的见解就必须是正确的,用有道理的实践方法去熄灭烦恼的果报都能称
  心满意,也即是说自始至终都是正确的,这样的修持方法才不会因有顽固的执
  取而越修越离轨道。

      还有一件我们应该去看清的事是:我们人类都顽固地执取某一种宗教的行
  持认为这是超越一切因果所能证明的。我坚决地指出,它早已使我们不自觉地
  陷入戒禁取的圈套,不论古人或今人都有这种毛病。希望各位能思考审察目前
  我们所相信的,正喜爱著的、所采取的任何一种修行,是否顽固执取到稍微被
  动一下都不可以,这是每一个人都存有的问题,所不同的只是各人有各人的对
  象罢了。原因是我们迷失於这事物中,才使我们对错误执著,固执不敌,这是
  使我们的心识不能逐渐高尚起来的主因。心依然被第三种执取□「戒禁取」所
  蒙蔽而暗淡无光。


● 「我语取」——内心有一个「自我」的感觉,也是一种本能

      「我语取」(Attavadupadana) 是最後一个执取,译为语言上认为有个「
  自我」的执取;世尊运用「语言的执著」这个名词,意即是语言上说有一个「
  我」。事实上这不是口头上的语言,它是属於内心的执著。如果要用语言,那
  就是心里的语言即是内心在说「是我」。执取认为是「自我」,这是极重要的
  事,也是极为奥秘的;广义的来说,它也可以是一种本能 (天性) ,这是每一
  种有情众生所固有的感觉,它必然是无时无刻都感觉到「我就是我」或「我们
  就是我们自己」,这种感觉是有情众生最根本层次的本能,也是成为其他本能
  的根源。所谓其它本能包括寻找食物的本能、享用食物以便发育成长起来的本
  能、因危险而搏斗或逃避的本能、此外还有为了不绝种而繁殖的本能,以及其
  他种种的本能。但所有一切的本能,都必须依靠这感觉是「我」的本能上。它
  必须先「有我」或「执取是我」,然後他才不想死,就得寻找食物来滋养身体
  ,就得搏斗,以便能逃生脱死,生存下去;或者不要招受绝种的危机,就得繁
  殖,无论是那一种本能,都必须依靠这执取「自我」的感觉为根基,这执取「
  自我」的感觉便牢牢牵制著每一个有情众生,否则他将不能活下去。希望各位
  能明白这一简短的句子:「若无执取『自我』的感觉,他将不能拥有这个生命
  。」即是它将不会找寻食物、他将不会躲避险境、他将不会繁殖,生存至今;
  也即是说存有著这执取「自我的本能」为根源,同时这本能也是「苦的根源」
  。一切皆是苦,它本身即是苦,所造出来的全是苦果。当他在寻找食物、搏斗
  、繁殖等时,这一切都将依靠著欲望烦恼的贪求,因此佛陀才这样的宣称它是
  一切「苦的根源」。在巴利文经典中曾对此要点有这样扼要的记载:「任何东
  西一旦被执取,它本身就是苦,或是苦的根源。」或「身和心一旦被执取即是
  苦的本质」。「执取」是生命诞生的根源,是苦生起的根源。两著同时出现,
  也可比喻为「生命是苦,苦是生命」。这是佛陀所要表达的意思,也的确是万
  物的真相,是一件我们必须要好好学习和研究的真理。

      在佛教里还有比这更为强烈的论调,有这样的比喻「那些想要脱离苦的,
  就先得杀父杀母」。这里所谓的杀父杀母是指杀死「执取」和「无明」,它是
  欲望和执著的根源;也即是假如能熄灭无明、执取,苦也就熄灭了。将生命的
  苦悉数灭尽,即是不再继续那生老病死的流转,再也没有那因缘的组合而生起
  「新的有」、「新的生」了,此生立刻成为最後一生。能知晓生命或苦的根源
  -这是最深奥和最值得深入明了的知识,因为它能使我们彻底地熄灭一切苦恼
  。我们要夸耀的说:这个教理,只出现在佛教的专题内容中。一切证据显示,
  世界上的其它任何宗教都不曾发现这个教理。因此我再次说:这个题目是佛教
  的重要内容,希望各位同学能特别用心学习、思考这其中所论及的。

      有关对治执取的修行,若要获得最大的利益,就得对执取有更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最後的「我语取」,如前所述,生命与生俱来不须教导的那生存本能
  ,称为一切生命的根源。所有刚离母胎的婴儿或小动物,就已具足这本能 (天
  性) ,如小猫,当我们靠近它时,就会发出那嘶嘶的恐吓声,那是出於自卫和
  搏斗的本能;其他那懂得想要食物,懂得找寻食物充饥,或懂得偏袒自己而去
  做任何事的本能,也都是一样的。比这更为强烈的我语取,它强烈到超越一切
  理智的感觉,已不再需要依据任何理由,而只依著心里的感受去行事。打个比
  方:小孩蹒跚地走著,一不小心额头撞到门,痛得大哭,母亲就以拍打门做为
  消除□恨的方法,小孩随即破涕为笑。直到成年了还仍然会对那没有生命、没
  有意识的东西憎恨,而摔东西,认为它不合自己的意愿,或认为这个东西有意
  来阻碍自己等等。希望各位能回想一下,是不是有时候仍以□心去踢或敲打那
  没有生命意识的物体,甚至对那些正在摆动的钟表仪器,也会不经心的对它产
  生一种错觉,认为它是有生命意识的?

      因为有执取的原故,而对所有的事物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有个固定
  不变的「自我」,这个执取牢固的附著在每一个人的心识中。因此,我们就很
  难甚至没有能力预防或抑制这执取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它很自然地影响我们
  的一切行为。我们只能尽最大的能力去控制它,也就只有这麽一个办法罢了!
  直到佛法的智慧逐渐累积增加之後,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力量,以最彻底的方法
  来克服。换句话说,就是运用佛法来绝对的断除,直到我们战胜这个「本能」
  为止。如果是一位凡夫或初果圣人,肯定他仍没有办法战胜这本能,只有四果
  阿罗汉才能战胜。我们必须要了解它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它是一切问题产生
  的根本。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能在佛教中获得真正圆满的利益
  ,则应该用心去研究学习,尽最大的力量战胜「我语取」,那我们就可以从佛
  教中获得它所给予我们的利益,成为一位正信的佛教徒。


● 在生命的每一天中认识问题的根源——四执取,是最有智慧、最有功德的

      虽然我们还不能抛弃和断除这一层次,但我还要坚定的说,我们应该要详
  细学习观察「执取」,并尽最大的能力好好地控制它直到克服它,这样我们才
  能够逐渐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自我解放,自由自在的人,当我们要执
  行各式各样的责任时,才能与我们的理想一致。拿个比方来说,像各位即将毕
  业成为法庭上的执法人员、律师等,你们对这理想事业最低限度应存有不偏私
  的心态,但是如果只是知道和决定不偏向於任何阶级,而自己却不能控制这执
  取,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可以肯定的说,你们会很难以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去做
  事。如果我们不经学习,就能在静默中生起不偏私的心境,这是不可能的,也
  是超越我们的性格和能力□围的。但若是我们能够学习了解欲望烦恼和执取,
  尤其是更深入透澈地去了解「我语取」,使它能更清楚明白,更能在我们的掌
  握之下,那麽,成为一个不偏私的人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当我们真正能以
  清净、皓洁的心来实行我们的理想、任务,也就有那真正的快乐,日後也不会
  痛心苦恼。如果不能控制它,与它搏斗来实行任务,则很自然的日後必定会痛
  心苦恼,这将是一条使我们无止境衰败下去的道路。

      如果我们能了解每天所发生一切问题的根源,可算是有功德和有理智的事
  ,所以我不断的叮咛各位,希望各位能特别留意这件事,尤其是四执取。它明
  显地让我们知道,虽然所有的事物,本来是不值得执著,不值得拿取,不值得
  成为,但我们还是沦为它的奴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到底是什麽原因呢
  ?完全是这四执取罢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习了解这些最危险、最剧烈的毒素
  。那些像熊熊烈火般显示出其毒性和危害性的事物,我们会很容易认识它们,
  比如武器和毒药等。但是执取却是那麽奥秘,捉摸不住,它存在於津津有味、
  好痛快、好过瘾的情况下,以好香、好美、好听的现象在引诱著心,当它在这
  种情形下出现时,必定是很难觉察和控制的。因此就必须要依靠佛陀的觉智来
  克服这四执取,生活在智慧中,所过的日子就没有苦或仅有一点苦。若能如此
  ,就有相当程度的清净、光明、寂静,在宁静安乐的状态下去履行为人的责任。

      今天我总算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让你们看清存在於你们每个人身上的问题,
  那就是你们相关的「苦」,即「苦」所依靠著的世间和一切与苦有关的事情。
  时间已到了,在往後的时间里,我将会解释苦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把我们和其他
  事物连缚一起,以便看清後能以最善巧的方法去克服它。四执取是每个身为佛
  教徒或有志了解佛教的人所必须要明了的问题,因为佛教最终的圣洁梵行就是
  要使心脱离执取。各位可以每一部巴利文经典後篇宣说阿罗汉的证果中,发现
  有这麽一个句子:「心已从执取中解脱出来。」当我们的心从执取中解脱出来
  ,其含义是再也没有什麽可牵引这颗心了,也不能使它陷入世间的陷阱,成为
  世间的奴隶,或继续不断的在这世间生死轮回。修道证果为的就是这些事情罢
  了!别无所求,那麽一切事情就结束了;或是说已到达出世间的心境,也即是
  完全脱离充满著苦的世间。脱离执取是佛教的重点,我看时间有限,才选择重
  要的内容来讲解,希望有心学佛的各位,务必要有恒心去思考、审察,在此我
  预先向各位有这样的做法表示感激。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Thu Aug 13 10:20:28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第三章 四执取(执取的驱使力)
#2
净心
□ 第三章 四执取(执取的驱使力)

 -.-.-.-.-.-.-.-.-.-.-.-.-.-.-.-.-.-.-.-.-.-.-.-.-.-.-.-.-.-.-.-.-.-.-.-.-

          佛教的宗旨是要解除痛苦。要解除痛苦就不应有四种执取:
          欲取、见取、戒禁取、及我语取。

 -.-.-.-.-.-.-.-.-.-.-.-.-.-.-.-.-.-.-.-.-.-.-.-.-.-.-.-.-.-.-.-.-.-.-.-.-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我前天已讲解过:佛教是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
  序」,以及了解万物「什麽是什麽」的真相,也讲解到一切事物原来是无常、
  苦、无我,是没有自我的。为了更能方便了解其内容,我们必须指出一切事物
  皆不值得以欲望习性去执著,因为这种行动就是苦,或说它是产生苦的方法。
  佛教只立下一个重点,即解决内心的苦,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此一志向
  比起一般的道德更为高尚、深入。

      为了能更了解苦,我们把它分成几个次第来做个比较,看出苦是有层次的
  分别,那最後的一层就必须依靠醒觉或高超的智慧才能熄灭它。为了更容易指
  出苦,我们拿疾病当作比喻,这些疾病可以完全的分为三种类:即是「身病」
  ,也就是一般我们所看到的身体的疾病。稍微严重的心理方面的疾病,叫做「
  心病」,在这里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有什麽比心病更为严重?假如能明白这个
  题目是非常好的。现在依据佛法或宗教哲理,也有使用另一个有关疾病的名词
  ,我们以前已将它归入精神方面的问题,我自己也不知道要用什麽名词好。身
  体方面的疾病为 PHYSICAL DISEASE;心理疾病为 MENTAL DISEASE,最後的一
  种疾病称为 SPIRITUAL DISEASE「精神疾病」。依照常理来说,大多数人都认
  为这是妖魔鬼怪在作崇,或是有什麽关於这方面的东西。但是事实上,SPIRITUAL
  不是那鬼怪的疾病,实际上它是由於被烦恼欲望燃烧而成的疾病。如果要指出
  这疾病的真相,那就是一个遭受到烦恼欲望所折磨的意识,但是这一种疾病出
  现在意识或精神中,纯粹符合於精神意识这名词,比心理的疾病更难解。因为
  MENTAL 和 PHYSICAL 较有关系,即是心病、身病。但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则更
  为深奥,虽没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但是假如还有无明欲望和执取存在的话
  ,那也还有 SPIRITUAL 精神的病痛,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病。无明就是不知晓,
  欲望即是想要的感觉,执取就是内心紧握不放。这些都是使我们陷入精神病患
  的因缘工具,比起心理的病痛更为严重。

      心理和精神这些名词是混淆不清的,所以别对文字太过於执取不放。希望
  能真正的掌握著它所生起的种种表现状态。如果身体有病到普通医院去治疗;
  如果是心理的病那就到专科「心理」医院寻求协助;假如是精神方面的疾病,
  那就必须直接到「佛陀医院」治疗。如果我们已能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这三种病
  ,那我们将能立刻更加的了解佛教的重要性和利益。它能超越道德的性质,可
  以解决精神疾病的问题,但必须依靠较深入的佛法,因为它能真正熄灭欲望烦
  恼,也是真正能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这将会使我们对佛教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教是为了「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
  序」,进而产生正确地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知识。如果有正确的知识,最低
  限度也能明了万物是无常、苦、无我的,执取为「我」和「我所有」的疾病就
  是苦;甚至沈迷、爱恨著「我」也是苦。我们所指的苦,或所承受的压力,就
  是精神的疾病,是有色、无色众生所共患的疾病。

      这里又产生另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以什麽方法,才能将自己从无常、苦
  、无我的万物或因缘和合物中摆脱出来?答案是我们必须继续学习「什麽是我
  们贪爱和执取的原因?」,我们必须要探究所迷执的世间物-无常、苦、无我
  。如果我们对执取的根源有所明白,才有能力断除执著。因此我们必须直接对
  它有所明了,才有能力从迷执中脱离出来,或从一切事物□无常、苦、无我中
  解脱出来。

      此外,我认为学习并明白那染著根源的烦恼,即所谓的执取,将会帮助我
  们清楚又容易地明白佛教。因此请各位同学特别留意这「执取」,尤其希望各
  位去学习,直到你们了解每人所存有的执著真相,不论是你本身或那些你们正
  要帮忙的人,盼望大家都能脱离烦恼之苦。

      在佛教中,这执取的污染心即是对所有事物执著、染取,巴利文叫做
  UBADAN。如果依据文字翻译即为进执取、执持不放等,执取即是全力以赴地紧
  握不放。

      执取可区分为四种类:第一种称为「欲取」,即是对所爱恋的事物执取;
  第二称称为「见取」,执著於自己的见解、观念;第三种叫做「戒禁取」,对
  自己以前所拥有的戒条和行为方法迷信地执著不放;最後一种的执取称为「我
  语取」,即是执著「是我」、「有我」。


● 「欲取」——执取於色、声、香、味、触、法

     「欲取」(Kammupadana) 即对情欲的执著,是我们一般人所能了解的第一
  件事-对於贪爱、满意的东西追求、纠缠,包括色、声、香、味、触中的任何
  一种。「色尘」就是对於那眼睛看到而满意贪爱的形体;「声尘」意思是那牵
  连著心的悦耳的声音;「香尘」就是那香喷喷的气息;「味尘」即是那美味可
  口的味道;「触尘」即是身体的接触。这五种心境所在处,是可以依照一般人
  所了解的,随著自然的天性而感觉到津津有味或者好过瘾的事情。但是依据佛
  教的理论将扩展到六种,那就是多加一个「法尘」,意思是出现在内心中情欲
  的感受,是过去、现在、未来牵连到的内心或外在的事情。无论是真实的或幻
  想的,当心识去感触时,就会生起那津津有味、好过瘾的感受。婴儿出生第一
  次接触到这六种外尘,便对这外尘生起「执取」。这执取就逐渐扩展直到现在
  。对於这满意、爱恋的事物,有著顽固的执取,只有超越凡人的能力才能拔除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识并且正确地对待事物,这是一项重要问题,不
  然的话,这些对於情欲的染执,将会为世间带来灾害。希望我们能去审查那些
  被害的人,很自然地我们会看出他们被破坏主要的原因,是对於任何一种的情
  欲有所执取。如前面说过的,情欲在巴利文的含义比泰文的含义□围更广,泰
  文只是局限於异性之间的感触罢了!

      甚至连现今的哲学家 SIGMAND FREUD 都承认「这世上的人类,所做的任
  何事,纯粹都是以这所谓的性欲为其主因」这个原理。如果观察世上所有的生
  物便能看出这个题目事实上是最正确的真理,因为我们人类之所以会互相亲爱
  、□恨、厌恶、妒忌、□杀,甚至自杀也好,都必须在情欲的作用之下才能产
  生。不论是□恨或厌恶,都是因希望从另一方得到某种利益而发生间接或直接
  的冲突而引起的,越是深思就越能看出这真相。如果我们探寻下去,将会发现
  人类必须忙忙碌碌地做各种工作,在心灵深处隐藏著这贪爱,它是想要得到任
  何一种东西的根源。我们学习各种学识,以便有一份好的职业,工作上有了成
  就以後,就去追求那五尘「色、声、香、味、触」的享受,希望我们能深入的
  去思考,到底还有什麽比这更「糟」的!?甚至布施行善也是为了上天堂,原
  因也就是要求得任何一种情欲的「利益」。因此我才会把它安置在「世间」,
  别牵连到出世间,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瓜葛,比如出家精进地断除烦恼,就不是
  以情欲为主因。除此之外,有些人出家是为了世间或他界的任何一种情欲,这
  也是有的,但它不是佛教。我们来谈谈间接的原因:因为这控制、蹂□著世间
  的情欲令人深感厌恶、怖畏,为了找出那超越情欲的道路,我们才出家修持梵
  行。也可以这麽说:这种的出家,其主因间接也是来自情欲。但是总而言之,
  生物、人类和世间万物的混乱不安,其中的主因都是来自情欲。

      为什麽情欲有这麽强烈的力量?因为它是来自「欲取」,即是对情欲本身
  有著很牢固的执取,佛陀才说这是一个直接与世界有关的先决条件。「这个世
  界将会持续转变、破坏、毁灭或是其他任何一种情形都一样,主要的原因,必
  然是直接甚至全部都来自欲取。」我们应该审察思考看清自己,到底有些什麽
  样的欲取呢?它什麽时候存有的?它是何其坚固?实际上,我们的性格是否能
  超越它,并放弃它呢?假如我们不依靠佛陀明觉的智慧,那又怎样放弃执取呢
  ?这所谓的欲取是那麽茫然无头绪,它必须要以高层次的佛法来学习修行,才
  可放弃和断除,不是靠普通的道德层次所能做到的。如果依照著世间上的常理
  ,欲取却相反地有著极大的利益;所谓的利益,就是欲取能使我们爱护家庭,
  很勤奋地寻找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这完全是由於执取的原故。如果以世间
  好的眼光来看,那可算是一种使我们人类进步、勤奋的力量;假如以「法」的
  眼光来看,另外能感受到在隐密之处所承受到的苦的折磨。因此,从佛法方面
  来讲,我们必须要控制欲取,甚至到最後必须把它放弃并熄灭掉。至於我们能
  舍掉吗?我们是否已决定要把它抛掉了?这是另外一件事。只是希望能彻底了
  解这第一个欲取,是佛教所立志要克服,并且最後把它舍掉的事情。


● 「见取」——执著於观念、见解、或信念

      「见取」(Ditthupadana) 是对见解的执著,即是对观念、见解、主观想
  像的执著,是为第二种执取,也是我们可觉察到而又不难明白的事情。当我们
  一出世,就自然的必须要接受教育,从而产生了所谓的「见解」,即是我们的
  思想观念,这是每个人所必须执取的主观见解,而不肯轻易向人低头,把它称
  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性也不为过。这种对自己见解的执著,是在自然之下所
  形成的。正因为它是自然的事,所以我们不能批评也不能制止它。但是如果我
  们好好去观察,将可看出它的严重性、危害性不少於欲取。若我们执著自己任
  何一种旧有的见解,那就算是一个绝对固执的人,必须招受到毁灭。如果我们
  还是执取著观念,那就必须设法纠正,使自己越来越正确高尚起来,让邪见转
  变为正见,且不断的提升,最终到达那究竟的正见,那就可以了解前天所讲述
  的四圣谛法。

      见解为执著的根源,是由多方面的原因而形成的,尤其是风俗习惯、文化
  ,而宗教的教育影响更大。谈到这些之後,就更能了解我们所执著的那些自认
  为是最正确或最好的观念。见解的执著大多是来自那公认为最好的风俗习惯、
  文化或宗教教理。至於那些自己所强烈执著的,也比不上那逐渐受宗教教理、
  风俗习惯等薰陶所累积下来的见解。还有另一个更重要且不容忽视的要点,那
  就是烦恼和不觉悟,会带来各种各样不正确的见解。当有了这不觉悟、无明,
  我们就会随著基本烦恼的推动力去判断或了解,而认为这是值得贪爱的、执取
  的、是永恒不变的、是欲乐的、有个实在不变的「自我」,来取代原本是污秽
  的、虚幻不实的、无常、苦、无我的诸行等。不论是什麽,若是自己所明白、
  所认识的,他都认为是正确的,虽有时知道那是错的,但是为了要维护自己的
  见解,而明知故犯,不肯认错,是谓不认错的人。这种固执己见或爱面子的心
  态,可说是我们人类最大的障碍,最大的敌人,它使我们没有能力逐渐纠正自
  己,改变见解,或对某一种宗教教理产生信念,逐渐使自己好起来。这种问题
  一定出现在那些信仰低级宗教教理,或其它教理的人身上。虽然自己已看出它
  是低级的,但还不能改变它,因为他认为这是父母亲及祖先们所信仰而延续下
  来的,不必有任何理由来改变自己,只是把它当做一种信仰罢了。因此,可以
  这麽说:执著不正确的见解是一件危险、严重且不容忽视的事,必须要精进、
  努力地使它逐渐松弛淡薄下来,直到完全地脱离。


● 「戒禁取」——没有正见不了解其真正的目标、不去思惟的行持

      「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是第三种的执取,其意是执著从远古一直
  流传下来而没有理由的行持,或对所喜爱的那神奇灵验、具有无比神通力的行
  持执取。认为那是不可改变的事情,同时也不愿改变、放弃。事实上,泰国人
  所持的戒禁取也不比外国人少,有著各种各类的神奇灵物、神秘仪式和经咒。
  比如有人醒後拿水来念经作法洗脸;要排泄时就念各种各样的咒语,头转向这
  个方向又转向那个方向,要用餐或要睡觉时,也必须念各式各样的咒语;有的
  相信鬼神、灵术、神奇动物等。其实那是古人的习惯,但是现在仍有这样执取
  的人,尤其是那风俗习惯和宗教教理方面的事情更为严重。

      戒禁取主要是指出那些不可理喻,没有理由的行持方式,也不必思考任何
  理由、不需任何解释。人们只是依据自己所曾相信的语言文字,而执著地去奉
  行,不愿意去改变它。甚至佛教中优婆塞、优婆夷还会对某种事物执取,僧人
  也不例外。尤其是那些外道,信奉梵神、天神及神奇灵物的人,有更多此类的
  信仰,而佛教徒中此类人也不少。这是当一个人在行持任何戒条或法则时,不
  了解其目标,也不去思考原因是什麽,只是认为应当去实行那被称为灵验的事
  物之後,必定可获得良好的果报;因此这些人持戒或修法都只是仿效古人所流
  传下来的语言文字,并没有直接深入了解事物的真相,只是习惯性地盲目跟从
  ,这顽固的执取是一种很难改变的执取。因此若要从这个教理改变信仰其它教
  理,或从一种宗改变信仰另一种宗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执取了几天、几
  年、几十年来所行持的戒条,将会牢固到难以改变;这就称为对於所流传下来
  的迷信错误行持的执取。这和前面的对於见解或错误见解的执著是有所不同的
  ,这里所指的是对行持或心外求法的执著。

      甚至已经正在修习止观的人,如果仍不知晓其前因後果和真正的修行目标
  去实行,这种修持也还只是属於「戒禁取」的□围。此时「止定」、「内观」
  这两种行持法,从外表看来是相似的,都是以戒禁取的推动力来行持,是一种
  愚痴迷信的修行。因为只是牢固於所执取的那神奇感应,连一点怀疑也没有。
  即使我们受持五戒、八戒、十戒或什麽戒也好,只要有受戒之後能得到神奇感
  应、超能力等的见解,这由於迷信执著的动机而受持的戒,即演变成戒禁取,
  根本不必是异教徒或外道的各种奇异的行持。在正确的佛教修行法则中,势必
  从开始的见解就必须是正确的,用有道理的实践方法去熄灭烦恼的果报都能称
  心满意,也即是说自始至终都是正确的,这样的修持方法才不会因有顽固的执
  取而越修越离轨道。

      还有一件我们应该去看清的事是:我们人类都顽固地执取某一种宗教的行
  持认为这是超越一切因果所能证明的。我坚决地指出,它早已使我们不自觉地
  陷入戒禁取的圈套,不论古人或今人都有这种毛病。希望各位能思考审察目前
  我们所相信的,正喜爱著的、所采取的任何一种修行,是否顽固执取到稍微被
  动一下都不可以,这是每一个人都存有的问题,所不同的只是各人有各人的对
  象罢了。原因是我们迷失於这事物中,才使我们对错误执著,固执不敌,这是
  使我们的心识不能逐渐高尚起来的主因。心依然被第三种执取□「戒禁取」所
  蒙蔽而暗淡无光。


● 「我语取」——内心有一个「自我」的感觉,也是一种本能

      「我语取」(Attavadupadana) 是最後一个执取,译为语言上认为有个「
  自我」的执取;世尊运用「语言的执著」这个名词,意即是语言上说有一个「
  我」。事实上这不是口头上的语言,它是属於内心的执著。如果要用语言,那
  就是心里的语言即是内心在说「是我」。执取认为是「自我」,这是极重要的
  事,也是极为奥秘的;广义的来说,它也可以是一种本能 (天性) ,这是每一
  种有情众生所固有的感觉,它必然是无时无刻都感觉到「我就是我」或「我们
  就是我们自己」,这种感觉是有情众生最根本层次的本能,也是成为其他本能
  的根源。所谓其它本能包括寻找食物的本能、享用食物以便发育成长起来的本
  能、因危险而搏斗或逃避的本能、此外还有为了不绝种而繁殖的本能,以及其
  他种种的本能。但所有一切的本能,都必须依靠这感觉是「我」的本能上。它
  必须先「有我」或「执取是我」,然後他才不想死,就得寻找食物来滋养身体
  ,就得搏斗,以便能逃生脱死,生存下去;或者不要招受绝种的危机,就得繁
  殖,无论是那一种本能,都必须依靠这执取「自我」的感觉为根基,这执取「
  自我」的感觉便牢牢牵制著每一个有情众生,否则他将不能活下去。希望各位
  能明白这一简短的句子:「若无执取『自我』的感觉,他将不能拥有这个生命
  。」即是它将不会找寻食物、他将不会躲避险境、他将不会繁殖,生存至今;
  也即是说存有著这执取「自我的本能」为根源,同时这本能也是「苦的根源」
  。一切皆是苦,它本身即是苦,所造出来的全是苦果。当他在寻找食物、搏斗
  、繁殖等时,这一切都将依靠著欲望烦恼的贪求,因此佛陀才这样的宣称它是
  一切「苦的根源」。在巴利文经典中曾对此要点有这样扼要的记载:「任何东
  西一旦被执取,它本身就是苦,或是苦的根源。」或「身和心一旦被执取即是
  苦的本质」。「执取」是生命诞生的根源,是苦生起的根源。两著同时出现,
  也可比喻为「生命是苦,苦是生命」。这是佛陀所要表达的意思,也的确是万
  物的真相,是一件我们必须要好好学习和研究的真理。

      在佛教里还有比这更为强烈的论调,有这样的比喻「那些想要脱离苦的,
  就先得杀父杀母」。这里所谓的杀父杀母是指杀死「执取」和「无明」,它是
  欲望和执著的根源;也即是假如能熄灭无明、执取,苦也就熄灭了。将生命的
  苦悉数灭尽,即是不再继续那生老病死的流转,再也没有那因缘的组合而生起
  「新的有」、「新的生」了,此生立刻成为最後一生。能知晓生命或苦的根源
  -这是最深奥和最值得深入明了的知识,因为它能使我们彻底地熄灭一切苦恼
  。我们要夸耀的说:这个教理,只出现在佛教的专题内容中。一切证据显示,
  世界上的其它任何宗教都不曾发现这个教理。因此我再次说:这个题目是佛教
  的重要内容,希望各位同学能特别用心学习、思考这其中所论及的。

      有关对治执取的修行,若要获得最大的利益,就得对执取有更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最後的「我语取」,如前所述,生命与生俱来不须教导的那生存本能
  ,称为一切生命的根源。所有刚离母胎的婴儿或小动物,就已具足这本能 (天
  性) ,如小猫,当我们靠近它时,就会发出那嘶嘶的恐吓声,那是出於自卫和
  搏斗的本能;其他那懂得想要食物,懂得找寻食物充饥,或懂得偏袒自己而去
  做任何事的本能,也都是一样的。比这更为强烈的我语取,它强烈到超越一切
  理智的感觉,已不再需要依据任何理由,而只依著心里的感受去行事。打个比
  方:小孩蹒跚地走著,一不小心额头撞到门,痛得大哭,母亲就以拍打门做为
  消除□恨的方法,小孩随即破涕为笑。直到成年了还仍然会对那没有生命、没
  有意识的东西憎恨,而摔东西,认为它不合自己的意愿,或认为这个东西有意
  来阻碍自己等等。希望各位能回想一下,是不是有时候仍以□心去踢或敲打那
  没有生命意识的物体,甚至对那些正在摆动的钟表仪器,也会不经心的对它产
  生一种错觉,认为它是有生命意识的?

      因为有执取的原故,而对所有的事物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有个固定
  不变的「自我」,这个执取牢固的附著在每一个人的心识中。因此,我们就很
  难甚至没有能力预防或抑制这执取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它很自然地影响我们
  的一切行为。我们只能尽最大的能力去控制它,也就只有这麽一个办法罢了!
  直到佛法的智慧逐渐累积增加之後,我们才能有足够的力量,以最彻底的方法
  来克服。换句话说,就是运用佛法来绝对的断除,直到我们战胜这个「本能」
  为止。如果是一位凡夫或初果圣人,肯定他仍没有办法战胜这本能,只有四果
  阿罗汉才能战胜。我们必须要了解它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它是一切问题产生
  的根本。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能在佛教中获得真正圆满的利益
  ,则应该用心去研究学习,尽最大的力量战胜「我语取」,那我们就可以从佛
  教中获得它所给予我们的利益,成为一位正信的佛教徒。


● 在生命的每一天中认识问题的根源——四执取,是最有智慧、最有功德的

      虽然我们还不能抛弃和断除这一层次,但我还要坚定的说,我们应该要详
  细学习观察「执取」,并尽最大的能力好好地控制它直到克服它,这样我们才
  能够逐渐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自我解放,自由自在的人,当我们要执
  行各式各样的责任时,才能与我们的理想一致。拿个比方来说,像各位即将毕
  业成为法庭上的执法人员、律师等,你们对这理想事业最低限度应存有不偏私
  的心态,但是如果只是知道和决定不偏向於任何阶级,而自己却不能控制这执
  取,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可以肯定的说,你们会很难以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去做
  事。如果我们不经学习,就能在静默中生起不偏私的心境,这是不可能的,也
  是超越我们的性格和能力□围的。但若是我们能够学习了解欲望烦恼和执取,
  尤其是更深入透澈地去了解「我语取」,使它能更清楚明白,更能在我们的掌
  握之下,那麽,成为一个不偏私的人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当我们真正能以
  清净、皓洁的心来实行我们的理想、任务,也就有那真正的快乐,日後也不会
  痛心苦恼。如果不能控制它,与它搏斗来实行任务,则很自然的日後必定会痛
  心苦恼,这将是一条使我们无止境衰败下去的道路。

      如果我们能了解每天所发生一切问题的根源,可算是有功德和有理智的事
  ,所以我不断的叮咛各位,希望各位能特别留意这件事,尤其是四执取。它明
  显地让我们知道,虽然所有的事物,本来是不值得执著,不值得拿取,不值得
  成为,但我们还是沦为它的奴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到底是什麽原因呢
  ?完全是这四执取罢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习了解这些最危险、最剧烈的毒素
  。那些像熊熊烈火般显示出其毒性和危害性的事物,我们会很容易认识它们,
  比如武器和毒药等。但是执取却是那麽奥秘,捉摸不住,它存在於津津有味、
  好痛快、好过瘾的情况下,以好香、好美、好听的现象在引诱著心,当它在这
  种情形下出现时,必定是很难觉察和控制的。因此就必须要依靠佛陀的觉智来
  克服这四执取,生活在智慧中,所过的日子就没有苦或仅有一点苦。若能如此
  ,就有相当程度的清净、光明、寂静,在宁静安乐的状态下去履行为人的责任。

      今天我总算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让你们看清存在於你们每个人身上的问题,
  那就是你们相关的「苦」,即「苦」所依靠著的世间和一切与苦有关的事情。
  时间已到了,在往後的时间里,我将会解释苦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把我们和其他
  事物连缚一起,以便看清後能以最善巧的方法去克服它。四执取是每个身为佛
  教徒或有志了解佛教的人所必须要明了的问题,因为佛教最终的圣洁梵行就是
  要使心脱离执取。各位可以每一部巴利文经典後篇宣说阿罗汉的证果中,发现
  有这麽一个句子:「心已从执取中解脱出来。」当我们的心从执取中解脱出来
  ,其含义是再也没有什麽可牵引这颗心了,也不能使它陷入世间的陷阱,成为
  世间的奴隶,或继续不断的在这世间生死轮回。修道证果为的就是这些事情罢
  了!别无所求,那麽一切事情就结束了;或是说已到达出世间的心境,也即是
  完全脱离充满著苦的世间。脱离执取是佛教的重点,我看时间有限,才选择重
  要的内容来讲解,希望有心学佛的各位,务必要有恒心去思考、审察,在此我
  预先向各位有这样的做法表示感激。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Fri Nov 16 16:59:27 201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