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 第七章 形式止观法门(技术开悟之道)
#1
净心
□ 第七章 形式止观法门(技术开悟之道)

 -.-.-.-.-.-.-.-.-.-.-.-.-.-.-.-.-.-.-.-.-.-.-.-.-.-.-.-.-.-.-.-.-.-.-.-.-

               智见可以由固定形式的修习中产生。
               祖师们喜欢由基础的主题开始修习内观,
               即从内在去学习,以产生明明了了的内观。

 -.-.-.-.-.-.-.-.-.-.-.-.-.-.-.-.-.-.-.-.-.-.-.-.-.-.-.-.-.-.-.-.-.-.-.-.-

  毗钵舍那 (Vipasana) ″内观法门″

    * (一) 说戒清净品 Moral purity
    * (二) 说定清净品 Mental purity
    * (三) 说见清净品 Freedom from false views
    * (四) 说度疑清净品 Freedom form doubt
    * (五) 说道非道清净品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what is the true path
    * (六) 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the progress along the path
         + (1) 生灭随观智 Knowledge of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 (2) 坏随观智 Knowledge of passing away
         + (3) 怖畏现起智 Awareness of fearsomeness
         + (4) 过患随观智 Awareness of danger
         + (5) 厌离随观智 Disenchantment
         + (6) 欲解脱智 Desire for freedom
         + (7) 审察随观智 Struggle to escape
         + (8) 行舍智 Imperturbability
         + (9) 随顺智 Readiness of perceive for noble truth
    * (七) 说智见清净品 Full intutive insight

 -.-.-.-.-.-.-.-.-.-.-.-.-.-.-.-.-.-.-.-.-.-.-.-.-.-.-.-.-.-.-.-.-.-.-.-.-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在第一天的讲题中,我已讲过佛教即是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
  和实践程序」。也已清楚的解释了「什麽是什麽」的含义,即是无常、苦、无
  我;接著又讲到万物虽然是无常、苦、无我,但由於四执取的驱使力,使得人
  们依旧执取著这些事物,另一主题是三增上学,其主要目的在於直接断除执取
  ;接著也讲解到五蕴是执取的依靠处,还有那如实智见,遵循著自然法则透澈
  看清五蕴以便断除执取。

      现在我要谈到这先决条件,即是「明了真相」,这是记载在经典和理论上
  的方法,既严密又系统化,或称它为形式上的行持也非常恰当,也可称为依随
  理论的止观。虽然它不记载在佛陀的格言中,但却是祖师们後来制定的,以适
  合那些根性迟钝的修行者,他们在修习之前还不能亲自看清自然界的苦;此法
  门尤其适合於那些喜欢内观 (Vipasana) 的人,即是还没看出生命真相的人,
  目前有很多这一类的人。但并不是说这形式上的行持比昨天所讲的自然法更为
  超越,因为当我们直接翻查巴利经文将发现所记载的,就只有昨天所讲解的自
  然方法。有趣的是,这些都是给利根性,已有一定修行程度的人,他们对一般
  的行持已熟练了,因此以他们的境界来看,这形式的修持法有如儿戏。至於那
  些钝根性的人,在还没有周全的训练之前,他们将如何的修行呢?因此就制定
  了这方式,让我们精进严格地依循次第来实行。在此我们应该明白这严格的行
  持规则,是为那些钝根性的人而设的,使得他们能生起智见,或透彻地看清行
  持的准则。

      至於内观 (Vipasana) 是直接的观照内在的本然,特别针对内心的训练,
  亦可称为内在学习,直到产生那如实智见。虽然「Vipasana」这名词在巴利文
  经典中是找不到的,而是出现在後期的书本中,但我们还可以它做准则,来修
  行内观事务,尤其是对於那些决心要专修内观来灭苦的佛教徒。现在我们要谈
  的就是内观或慧观准则。

      内观 (Vipasana) 这名词的含义可能会含糊不清,在某种的情形下,能绝
  对的区分出两种定义,那即是产生「定」和「慧」,有如我们所讲述过的另一
  对名词,那即是培养定,或称为「止定」,另一种称为培养慧,或称为「观慧
  」。但这些仅属於内观法的狭义定义,其实究竟的说法只不过就是「慧」罢了
  。实际上内心修习除了定慧的培养外,戒律也包含在其中,做为修定的根基。
  为了能明了修慧,祖师们都喜欢将其制定为各式各样的问题来观照,如:

    * 什麽是内观依靠处的根源?
    * 什麽是内观的观察对象?
    * 什麽为内观的工作或事业?
    * 什麽是内观的最终成就?

      当我们观照了什麽是内观的依靠处的根源,其答案是戒和定,意思是要先
  有喜悦心情,即是没有忧郁烦闷的心情,才能产生透澈看清的内观。戒在这方
  面的资助最大。因为不犯戒时,戒律清净才会有喜悦感,因此必须有戒。这譬
  如当一个人要砍树木,他必须要有土地为立身处,要不然他就不能工作了。在
  这里土地比喻为戒,烦恼即是人们砍伐的树木。如果没有戒,就没有立身之地
  而工作,因此戒就是一块供站立的土地;而砍伐的力量比喻为定,智慧 (内观)
  则有如锋利的刀刃,因为透澈看清後,肯定可用以砍除这盲目或无明。
  因此戒是必要的,它成为修内观的最基本之立身处,以便能将无明烦恼的森林
  砍伐尽,而出现一片广阔的平原,所以戒才被归纳为内观的一部分。


      上面所讲解的都可以直接从巴利文获得引证,如在巴利经文中提到清净品
  的七个实现次第,有了这完善的七个层次阶段後,即可悟道证果。在这七清净
  品中,把戒划分为最根本阶段,被称为「戒清净品」。「说戒清净品」即滋长
  「说定清净品」,「说定清净品」将助长「说见清净品」,「说见清净品」助
  长「说度疑清净品」,「说度疑清净品」则滋长「说道非道清净品」,「说道
  非道清净品」助长「说行道智见清净品」,「说行道清净品」滋长「说智见清
  净品」,「说智见清净品」这就是最後的阶段。修行即是一对对的圣道果,当
  证悟圣道之後,也不必提到那圣果了。因为它是一对的,证悟了道之後,圣果
  自然会生起,因此才这麽说,圣道为
  实践的最後阶段。

      把这实践的阶段比喻为古代帝王出巡,他将使用优良的快马,但马车不像
  汽车能不停的奔驰,因此必须有距离上的安排。他把马和车归为一组,每一组
  的马车各行一程,然後有次第的走完七个旅程。如果帝王发生紧急事,那位马
  夫将会把帝王送到另一个地点,由下一站的马车队继续行程,直到最後一站。
  七组马车若喻为现代的汽车,可以日行几十公里,则一天之内也可以完成整个
  旅程。我们可以这个比喻来说明七种清净品的各个阶段。第一个最初阶段称为
  「戒清净品」,它是最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因此戒就被归纳在内观法门之一
  ,成为最基本的条件,有如那最必要的立身之处。


● 戒清净

      至於戒在这之前已多次的解说过了,意思是身口的平常,希望各位能记住
  这简短的定义,即是「平常的身口且没有过失」,至於把戒条分为五戒、八戒
  、十戒或多少条戒都不重要。如果身口方面还「不平常」的话,就是没有正确
  圆满的戒律。当没有任何的过患来干扰身和口时,才可算是有了平常的身口。
  因此如果我们能把握著这原则,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言行不犯错。例如去杀人
  、偷东西、侵犯别人所喜爱的、欺骗他人,此时他的身口将会不平常,於是就
  产生了忧郁、动乱、烦恼。即使在社会上,行动举止犯了一点小错误,也会引
  起身口的不安和不平常,这已没有戒了。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守持一条戒,也就
  等於获得三藏经典的所有戒条,即是在我们佛教中,只要保持正常,身口就没
  有任何的过患。希望各位能牢牢的记住「戒的定义」-平常。


● 定清净

      当有了平常的身口,那定心肯定就自然的生起了。定清净品在三增学的定
  已有详细的解说,定的最直接了当的讲法是有著「适合於工作的状态」,所显
  现的这种定的状态,即是适合於工作的状态,这就是定的正确含义,而不是坐
  在那里像石头、木块没有感觉,或者进入禅那,享受禅那中的悦乐的含义,因
  为这不适合於工作所应有的状态。甚至我们在自己所喜欢满意的地方,感到舒
  畅爽朗,这都是形成「定」的有利助缘,即能进行
  内观事务的工作。

      接下来这五项清净品为「说见清净品」、「说度疑清净品」、「说道非道
  清净品」、「说行道清净品」、「说智见清净品」,才是真正进入内观。在此
  重复说一次,在这七品的前两品是「说戒清净品」和「说定清净品」是有利修
  内观的助缘,而内观是从「说见清净品」直到最终,「见」解释为对某事物所
  持有的见解,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存有见解,即是内心常常固持的见解。


● 见清净

      第一项的内观称为「说见清净品」,即是邪见已熄灭了。在我们随著自然
  法中或环境所薰习的邪见,从迷信巫术的无因无果,直到将自然界的身、心、
  识,误解为恒长、快乐或自我的、是众生、是人、是神、是梵神等,这些都纯
  粹是形而上,奇异而难解的。他无法看清这个身体只是四大而已,而心是识大
  空大,才是一切的根本。看不出这全都只是名色或身心的作用罢了,反而看成
  是「自我」,以为有神奇的灵魂,进出身体,而看不出它只是名色,只是色蕴
  、受蕴、想蕴、行蕴,或眼、耳、鼻、舌、身、意根境等。对於这神奇形而上
  不断地执取,直到产生恐惧的感觉,然後又出现各种仪式来解决恐惧感,随著
  迷信的增长,而对错误的见解紧黏不放。所谓的见清净是彻底的洗净这些迷信
  、错误的见解,才能进升为第一品的内观。我们这些新时代有科学知识和有道
  理原则的人,对於自然现象,都有著正确见解的知识,这种人也可以算是有了
  见清净,即是见解已洁净了。对於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希望能尽最大的能力,
  明了它的形态,以带来真正的益处,这才称为进入内观的道路上。内观即是彻
  底明了,清净的见解,概括的「说见清净」就是能把众生、人、我、他分解出
  来成为各别的成分,有如可以把人分为五蕴、名色或身心。千万别把这假名的
  众生或人误解为自我,把天空误认为天神,把水误认为河神,树木误认为树神
  ,或其他的神明等。我们必须要了解,水就是水,天空就是天空,全是由元素
  所组成,理解了这道理之後,一切的神明也就消失了,这就是明明了了。不要
  把人当成是灵魂、神识或类似的东西,而要明了这身心只是自然界的组合物,
  由自然界的元素组合而成的。到此已开始有著内观透彻明了的见清净,它将
  助长著「说度疑清净品」。


● 度疑清净

      当我们深入而详细的观察这「说度疑清净品」,它能使我们深入观察到各
  自的成份、因缘条件。起初我们以分析的角度在「见清净品」中看清每一个人
  只是身心罢了。而「说度疑清净品」其任务就是把每个部份做深入分析其因缘
  和合是怎样的?之後就能深入的看出无明、爱欲、执取、业、资粮等,它是个
  很精巧的组合物,直到出现身和心。「度疑清净」译为透彻明了万物的每一个
  因缘,对於我们是有或无的「疑」,「自我」有无的「疑」,我们死後是否还
  会出世的「疑」,我们曾经怎样的出生,我们如何的再生?这一切都是「疑」
  。在内观的原则中把「疑」区分为二十至三十种。但总括来说,即是要能度破
  「我」的存在与否?是否已有「我」了?「我」将会延续吗?像这样的「疑」
  。要能自我的度「疑」,就必须要说明「没有『自我』,而只有元素、蕴、根
  和各种因缘」。如无明、渴爱、执取、业、资粮等的组合,造作成五蕴和六根
  。事实上,我们是不存在的。由此开始,对於是否有个自我?自我是否已有了
  ?自我是否会继续存在的种种疑惑将开始慢慢的消失了!当完全的结束这些疑
  之後,也就到达了内观的第二阶段,但不是完全的灭除形成我执的因缘-欲望
  烦恼,这时那困扰内心的疑情,已消失了。这些「疑」的熄灭,都是觉悟了这
  些因缘所组合而生起的各种事物,进而拔除
  那粗糙的「我执」。


● 道非道智见清净

      当有了「度疑清净品」的阶段,也就是滋长了「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
  看清什麽是向前走的道路,什麽是错误的道路。在这阶段中将会看出各种存在
  的障碍,清楚的看清它阻碍著内观的前进,在定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将会强
  烈吸引著行者,似乎没有一种定不产生这吸引行者的现象。如出现那强烈又可
  异的光芒,不必睁眼就能由内眼看清这现象,如果越是细心的去看,他将看出
  它的引人入胜,并误解此为内观的成果,或欢愉的认为「已满意於这特殊的情
  形」等等。这一点将障碍内观的行持,以及对道、果的认清,因此才会把它当
  成是错误的道或非道。另外一个问题是,那充满在内心的喜悦感,时时都缠绕
  著心,使得它不能观照一些东西或误以为这眼前的就是涅盘,以至於黏附著而
  不能前进,这就是内观的大障碍,使我们的行持停滞不前,在有些时候甚至自
  夸的说,有智慧能看清这名色,而很自满的认为自己有卓越的智慧,然後对这
  些见解很高傲,我慢的胡思乱想,这也是错误的道,也障碍著内观的行持,这
  不应该发生的。另外有些时候,心在非常寂静的情形下,只是呆痴著而不能深
  入内观。有时身体方面只是静静的硬绷著,却不能向前去观察各种现象或虚心
  精进的提升观察,而迷恋著认为这是超越的德行,这也是个极大的障碍。这类
  满意、迷恋,将使在定中的行者不能进入智慧的道路。其他的障碍是,他很容
  易在定中生起乐受,产生了自己不曾发现过的满意感,是在他的预料之外,它
  非常奇异,超越我们的理解程度。因为此时身心的妙乐是乐中的无上乐,各种
  各样的问题,将从心中消失,回忆起过去曾贪爱过的事物,已不再贪爱了;那
  曾憎恨的事物,也不再憎恨了;回想起曾经恐惧的事物、曾认为是惊险的事物
  、曾经挂虑的、紧抱不放的事物,这一切的感受将不再生起。所以就沈迷欢喜
  ,自认为自己已超越一切的烦恼了,因为这种状态和那脱离烦恼的人的状态是
  同样的。如果时常都满足於这种境界,那将障碍著内观的增进,不久之後,这
  种状态将会逐渐的消逝,所曾恐惧的事物,又再重新恐惧起来,曾经喜爱的也
  依旧喜爱著,一切都又回归到原状。这是其中的一类。另一类是信心的生起,
  将会对三宝产生坚定的信心,那是过去所不曾有的或对於自己所曾欲信奉的,
  最後对於法喜有著强烈的满足感,甚至对任何事物舍放的态度,也有强烈的感
  觉,这一切都能使心沈迷、执著於境相,我敢相信还有很多这一类的情形出现
  ,使内观不能前进。当一个初学者发现这些,不言而喻地,将会成为他的障碍
  ,阻碍著内观的道路,但他却反而以为这是内观无上的顶峰。这是非常细微而
  难以发现的,只有正确的智见才能透彻看清,这些是我们所要断除的细微烦恼
  -内观的障碍,这时才可以相信已进入内观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对於正确或错
  误的道路已彻底明了了。他便可一直在自己所喜爱的轨道上训练培养,内观的
  道路已清楚明了。


● 行道智见清净

      当有了这圆满的「道非道智见」,很自然的接下来的层次是正确的,透彻
  看清诸行的真相,就会一直的依次第行持,趋向舍放万物,同时也具备了这证
  入圣果卓越品德的心识,称为「说行道智见清净品」是内观的第四阶段,或称
  它为清净品的第六阶段。这在原始的巴利文经藏中,不曾直接的提到,学者们
  是从後期的书本上看到的。後期的祖师们就把这「说行道智见清净品」的智见
  有次第的区分为九个层次:

  (一)生灭随观智
              行持著正确而又究竟的内观,以观照诸行的生老病死,将会集中
  精神观照诸行生灭的状态,直到彻底的看清诸行充满著生灭,有如海水拍击时
  产生的泡□,瞬息生灭,这种彻底看清的智见称为「生灭随观智」,这都是长
  久和透彻凝注观照而产生的智见,直到这种智见和心完全的黏贴在一起,到心
  有能力对接踵而来的执著产生厌离感,甚至逐渐将其断除,此为第一阶段。

  (二)坏随观智
              同时在专注观照著生起和坏灭这两种状态。这还是属於粗糙浅表
  的状态,比起只专注於其中一种状态时的心力还要微弱及不清澈。这里放弃其
  一,即是不再观照其生而转向衰亡、破灭的一面而已,以便能更深刻、更集中
  的看出衰亡和破灭,产生强烈的感触,觉得世界除了崩溃衰灭之外,别无其它
  现象了。有如倾盆大雨淋湿了整个大地一样,安住停留在这种感触的心,称为
  「灭随观智」或「坏随观智」,此为第二阶段。

  (三)怖畏现起智
              如果能时常圆满完善的透彻观照这灭尽、衰败时,就进升为第三
  阶段的智见。对所有的「界」,即「拥有」、「成为」都生起大怖畏。不论是
  对欲界、色界、无色界,遍地皆充满著怖畏、恐惧的现象,对每一个心行都充
  满著衰灭、破坏的怖畏状态。当瑜珈行者透彻看清这现象,就会产生这惊愕的
  怖畏感,智者肯定持有这正确的恐布感,清楚知道它有如毒药、利器、恶人,
  遍布於三界中。除此以外,别无他物,当有这种感触时,对诸行的恐惧现象已
  了了分明,称为「怖畏现起智」是第三阶段。

  (四)过患随观智
              当对一切有、生、住充满著布畏,增加到足以令其了知诸行皆是
  过患罢了,与诸行接触或发生任何联系,也只有过患,而无安全感。譬如森林
  中有狮子、老虎、豹等猛兽,此森林并非无比欢乐的休息处,诸行亦如此。这
  种对诸有、界、生、住都充满著过患的感触,这智见是一种工具,运用来专注
  地观照诸行的过患,就称为「过患随观智」,是为第四阶段。

  (五)厌离随观智
              这样的屡观诸行是怖畏且充满著过患的,如此对於诸行产生了厌
  离,有如一个原子弹爆炸後,一切看起来就像被火燃烧後的屋子,只留下灰炭
  ,对这火灾後的躯壳,不再存有任何的迷恋。已厌倦了要和诸行混为一体。这
  称为「厌离随观智」,为第五阶段。

  (六)欲解脱智
              当真正的有著厌离感,将会实际的浮现出欲从诸行混合中解脱出
  来。然而这里的欲解脱感是确实的,而且又充实强烈的,不像我们平时那没定
  力或不能看清万物的欲解脱,因为那不是真正的欲解脱智见。因此我们才对学
  佛抱著不认真的态度,把修行当成儿戏,这便是两者之间的差异。至於在此所
  产生的厌离感是迫切并坚定的,且怖畏与欲解脱的心能成正比。在内观中,全
  副精神都感到厌倦於诸行。於诸有中充满著怖畏,欲从诸有中解脱出来。如此
  才是真正的欲解脱。它比喻为入了蛇口中的青蛙,那种欲从蛇口中挣脱出来的
  感觉一样,请诸位想一想,青蛙的欲解脱感有多强。正在修持著智见的行者与
  瑜伽行者,正像青蛙一样欲解脱诸有:又作一个比喻,有如那落入牢固的陷阱
  中的鹿,一直挣扎著,想要解脱出来;这和瑜伽行者欲从诸行中解脱出来的逼
  迫感是相等的。瑜伽行者有如那关在笼中的野兽,也想要超脱每一个界,从欲
  界、色界、无色界中解脱出来。古时候迷信的人喜欢画入罗侯口中的月,然後
  钉制成木板挂在门前,让人看清这想要从罗侯口中解脱的月就相等於我们想要
  从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解脱出来一样。这种真正而又强烈的欲解脱称为「欲
  解脱智」,这种智见是产生欲解脱的原因,称为第六个阶段。

  (七)审察随观智
              这种充实而有强烈的欲解脱感,正在挣扎著找寻解脱的道路,他
  已忍耐不住一定要寻找到那条出路,所以就产生这种强烈的挣扎,欲找寻解脱
  之道。巴利文称这种感受为「审察随观智」(审察著解脱的道路)。这种智见就
  是无时无刻的照见出每一个界 (有) 都是这样的,很想解脱,它是有道路的。
  如此的观照,就会发现到执取和烦恼是束缚著心和界的主因,它强烈地黏缚著
  。我们必须想尽办法来削弱欲望烦恼,直到其软化後再将它毁灭掉。这里有一
  个比喻,一个人拿鱼笼去捕鱼,捞起来的却是一条蛇,但却不察觉,心想我已
  捕到鱼了,把它紧握在手里,无论谁告诉他那是一条蛇,他都不相信,直到遇
  到一位有悲智的老师,指引和教导他後,他才觉察到那是蛇而不是鱼,因而产
  生恐惧感,想要摆脱它,并去寻求杀蛇的方法。他捉住蛇颈在头顶旋转两三圈
  ,待它精疲力尽後才用力地将它抛得远远的,假如还不死,则再用其他方法杀
  死它。这比喻为瑜伽行者已彻底的看清这把自己和界 (有) 黏缚著的结-烦恼
  ,是最恐惧也是令人感触最深的。然後把烦恼削弱,再把它杀掉。如果我们没
  有逐日的一点一滴将烦恼力削弱,要杀烦恼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力量远远地
  超越我们的想像,并非是这微弱的智慧可足以杀死烦恼的。因此在培养增长智
  慧时,也用办法对付烦恼,使其力量减弱,时常审察万物的无常、苦、无我,
  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这些都是曾经讲解过的,就是断除烦恼的粮食。在
  日常生活中削弱烦恼力,不断增长智慧,使功夫更熟练,这就是渺小的我们可
  战胜如泰山般的欲望之法。我们必须要有勇猛的精神,好比一只小老鼠,有勇
  气杀死体积比它大的老虎。我们必定要有意志以这微弱的力量,战胜烦恼,若
  不足於对敌,则找寻其他技巧,决不妥协,待其力减弱後再将他斩除,这种断
  除烦恼的技巧称为「审察随观智」,为第七阶段。

  (八)行舍智
              削弱烦恼力的做法,是为舍弃万物的主因,因此接下来的阶段为
  「行舍智」。这智见都源於审察诸行的空性,空掉自我、空无自性,即是没有
  永恒性。因为充满了苦,就空掉了乐,看了也觉得厌倦等,最终对诸有 (界)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都能舍放了,对自己曾经迷恋贪爱的也看成是粪土。这
  一点被比喻为那我们曾贪爱的人,过去曾非常吸引我们,当发现她和别人私通
  後,贪爱就消失了,欲放弃她。现在看见她与别人做任何事,也能无动於衷。
  当心识升华到第八阶段时,对於以前曾经享乐而感到奇妙的三界,已深知此是
  空无实质的,并对诸有放舍了,就有如此男子已看清妻子是骚妇,而对她离欲
  舍弃等。对於诸行的舍放称为「行舍智」,为第八阶段的内观。

  (九)随顺智
              当能对诸有放弃了,心就适合於明了圣谛,能使我们随缘地证入
  须陀洹道智、斯陀含道智、阿那含道智、阿罗汉道智,任何一道。当有这种心
  理状态时,称为『随顺智』,是最究竟适宜於明了四圣谛法的智见,它能毁灭
  结的烦恼而证悟任何一个果位,为第九阶段。

      从『生灭随观智』到『随顺智』已圆满了就称为『行道智见清净』,是内
  观慧的第四步骤,清净品的第六层次,可说智见已清净、洁白了,能实践断除
  烦恼的内观和般若。


● 智见清净

      接下来进入第七个清净品,称为『说智见清净品』,圣道的智见是内观的
  最终阶段,其成果为内观的第五阶段。

      随後的随顺智是智见的第九层次,也是『行道智见清净品』的最後一个阶
  段。在『行道智见清净品』和『智见清净品』两者之间插入『出世智见』是为
  区别圣道者和凡夫的工具。但由於『出世智见』很快就消逝,因此就把它归纳
  於『行道智见清净品』中。因为它还是属於欲界的境界,但又的确是介於凡圣
  之间,或可称为涅盘所缘境的智见。

      总结这五品内观 Vipasana 法门,第一品为『见清净品』,在这阶段已不
  再有错误的见解了,因为已知晓人与众生,并可将其区分为各小部份的因缘。
  第二品的内观法门为「度疑清净品」,在这阶段已知晓因缘和合法,有关於各
  部份的组合因素是无限的。第三品「道非道智见清净品」,在这阶段已知晓对
  或错,道非道,已不再迷恋於修定所产生的那超越常人所能预料的奇异事件。
  第四品为「行道智见清净品」,它又另分为九个阶段,前面已讲述过了,这是
  能突破三界诸行的智见,是使烦恼不再留下的主要原因。第五品为四个圣道,
  有须陀洹道智等,道的行持後,必得圣果,这是肯定的,也能产生明了的智见
  ,知道到底烦恼和苦已熄灭了多少,不过这并不在此话题内,因为它并不简单
  而且也和这里的内观行持没有关系。内观法门总共有五个阶段,加上前面的两
  个根基「戒清净品」和「定清净品」,共为七个阶段。

      这一切都是修习内观所应注意的事,前天已讲述过了,它具有完整的规则
  ,称为形式止观法门与自然止观法门是一对。在一个小时内想要详细的讲解所
  有的内观法是超越我的能力□围的。实际上讲几个小时都不足够,只能掌握其
  要点,做为思考上的正确前导罢了,以防落於错误,因此可说是作为自己继续
  寻求更详细资料的基本知识。由此缘故便著重的来讲解佛教的修行原则,希望
  各位别误解此为教育界的事,因此如果不了解这修持事项,我们是无法进入佛
  教和不能符合修持原则。

      在此做个总结,我们已看出学习内观法的理论有著层次上的原则,然而到
  底什麽是内观法之立身处的根源呢?答案是戒和定。什麽是增长、发展内观的
  所缘「境」呢?答案是一切事物,称为全世间,「三界(有)」、「诸行(一
  切因缘和合法)」、「五蕴」,因为在这三界中也不过只有五蕴吧了?有如前
  天所讲解过的。什麽是内观的真相形态呢?或透彻看清的状态呢?即是从这充
  满在三界的成、住、异、灭的无常、苦、无我到产生怖畏、厌离感,不值得拿
  取、不值得成为这种状态,必须要显现在内观法门中。什麽是内观法门的任务
  呢?它的责任是熄灭无明、颠倒妄想。因为内观法门的真正意义就是透视、看
  清。什麽是内观法门的成果,其成果是透澈看清万物後而进入圣道,能完全的
  扑灭烦恼转为清净、光明、寂静。如果更简捷的说,即是戒和定是内观法门的
  根基,这五项清净品是内观的真相,能在无常、苦、无我中清彻明了这世间诸
  界、诸行(一切因缘和合法)或五蕴中寻求智慧,其任务就是要断除这黏缚著
  世间的无明、颠倒妄想。能产生那彻底看清的光明,染执心已不再遗留下来,
  把将心和界黏缚在一起的工具断除,就是内观法门心已「解脱(Vimutti)自由
  」的状态,从诸有解脱出来,心不再有苦了。因再也没有贪爱著任何的界,这
  种状态称为完全脱离苦了,这就是最究竟的实现道、果、涅盘的佛教任务。

      这些都是在指导如何实行这七个步骤来实践内观法门,其行持的方法又如
  何?即是要如何的去接触以及看清世间,这九个步骤的智见实行情形,总称为
  内观法门。除了制定这形式性的步骤外,至於更详细的内容,则可以从佛书中
  或导师们的指导,继续探讨。在这里主要的重点是预防把错误的内观法认为是
  正确的内观法,进而迷失於误解中,出现了买卖式的内观修持法,也出现了新
  的宗派或佛祖,实在是非常可怜的情形。我们理解之後,就应该互相的提防,
  如果遇到此类事件时,我们才能下合理的判断。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Wed Aug 19 07:38:42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第七章 形式止观法门(技术开悟之道)
#2
净心
□ 第七章 形式止观法门(技术开悟之道)

 -.-.-.-.-.-.-.-.-.-.-.-.-.-.-.-.-.-.-.-.-.-.-.-.-.-.-.-.-.-.-.-.-.-.-.-.-

               智见可以由固定形式的修习中产生。
               祖师们喜欢由基础的主题开始修习内观,
               即从内在去学习,以产生明明了了的内观。

 -.-.-.-.-.-.-.-.-.-.-.-.-.-.-.-.-.-.-.-.-.-.-.-.-.-.-.-.-.-.-.-.-.-.-.-.-

  毗钵舍那 (Vipasana) ″内观法门″

    * (一) 说戒清净品 Moral purity
    * (二) 说定清净品 Mental purity
    * (三) 说见清净品 Freedom from false views
    * (四) 说度疑清净品 Freedom form doubt
    * (五) 说道非道清净品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what is the true path
    * (六) 说行道智见清净品 Knowledge and vision of the progress along the path
         + (1) 生灭随观智 Knowledge of arising and passing away
         + (2) 坏随观智 Knowledge of passing away
         + (3) 怖畏现起智 Awareness of fearsomeness
         + (4) 过患随观智 Awareness of danger
         + (5) 厌离随观智 Disenchantment
         + (6) 欲解脱智 Desire for freedom
         + (7) 审察随观智 Struggle to escape
         + (8) 行舍智 Imperturbability
         + (9) 随顺智 Readiness of perceive for noble truth
    * (七) 说智见清净品 Full intutive insight

 -.-.-.-.-.-.-.-.-.-.-.-.-.-.-.-.-.-.-.-.-.-.-.-.-.-.-.-.-.-.-.-.-.-.-.-.-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在第一天的讲题中,我已讲过佛教即是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
  和实践程序」。也已清楚的解释了「什麽是什麽」的含义,即是无常、苦、无
  我;接著又讲到万物虽然是无常、苦、无我,但由於四执取的驱使力,使得人
  们依旧执取著这些事物,另一主题是三增上学,其主要目的在於直接断除执取
  ;接著也讲解到五蕴是执取的依靠处,还有那如实智见,遵循著自然法则透澈
  看清五蕴以便断除执取。

      现在我要谈到这先决条件,即是「明了真相」,这是记载在经典和理论上
  的方法,既严密又系统化,或称它为形式上的行持也非常恰当,也可称为依随
  理论的止观。虽然它不记载在佛陀的格言中,但却是祖师们後来制定的,以适
  合那些根性迟钝的修行者,他们在修习之前还不能亲自看清自然界的苦;此法
  门尤其适合於那些喜欢内观 (Vipasana) 的人,即是还没看出生命真相的人,
  目前有很多这一类的人。但并不是说这形式上的行持比昨天所讲的自然法更为
  超越,因为当我们直接翻查巴利经文将发现所记载的,就只有昨天所讲解的自
  然方法。有趣的是,这些都是给利根性,已有一定修行程度的人,他们对一般
  的行持已熟练了,因此以他们的境界来看,这形式的修持法有如儿戏。至於那
  些钝根性的人,在还没有周全的训练之前,他们将如何的修行呢?因此就制定
  了这方式,让我们精进严格地依循次第来实行。在此我们应该明白这严格的行
  持规则,是为那些钝根性的人而设的,使得他们能生起智见,或透彻地看清行
  持的准则。

      至於内观 (Vipasana) 是直接的观照内在的本然,特别针对内心的训练,
  亦可称为内在学习,直到产生那如实智见。虽然「Vipasana」这名词在巴利文
  经典中是找不到的,而是出现在後期的书本中,但我们还可以它做准则,来修
  行内观事务,尤其是对於那些决心要专修内观来灭苦的佛教徒。现在我们要谈
  的就是内观或慧观准则。

      内观 (Vipasana) 这名词的含义可能会含糊不清,在某种的情形下,能绝
  对的区分出两种定义,那即是产生「定」和「慧」,有如我们所讲述过的另一
  对名词,那即是培养定,或称为「止定」,另一种称为培养慧,或称为「观慧
  」。但这些仅属於内观法的狭义定义,其实究竟的说法只不过就是「慧」罢了
  。实际上内心修习除了定慧的培养外,戒律也包含在其中,做为修定的根基。
  为了能明了修慧,祖师们都喜欢将其制定为各式各样的问题来观照,如:

    * 什麽是内观依靠处的根源?
    * 什麽是内观的观察对象?
    * 什麽为内观的工作或事业?
    * 什麽是内观的最终成就?

      当我们观照了什麽是内观的依靠处的根源,其答案是戒和定,意思是要先
  有喜悦心情,即是没有忧郁烦闷的心情,才能产生透澈看清的内观。戒在这方
  面的资助最大。因为不犯戒时,戒律清净才会有喜悦感,因此必须有戒。这譬
  如当一个人要砍树木,他必须要有土地为立身处,要不然他就不能工作了。在
  这里土地比喻为戒,烦恼即是人们砍伐的树木。如果没有戒,就没有立身之地
  而工作,因此戒就是一块供站立的土地;而砍伐的力量比喻为定,智慧 (内观)
  则有如锋利的刀刃,因为透澈看清後,肯定可用以砍除这盲目或无明。
  因此戒是必要的,它成为修内观的最基本之立身处,以便能将无明烦恼的森林
  砍伐尽,而出现一片广阔的平原,所以戒才被归纳为内观的一部分。


      上面所讲解的都可以直接从巴利文获得引证,如在巴利经文中提到清净品
  的七个实现次第,有了这完善的七个层次阶段後,即可悟道证果。在这七清净
  品中,把戒划分为最根本阶段,被称为「戒清净品」。「说戒清净品」即滋长
  「说定清净品」,「说定清净品」将助长「说见清净品」,「说见清净品」助
  长「说度疑清净品」,「说度疑清净品」则滋长「说道非道清净品」,「说道
  非道清净品」助长「说行道智见清净品」,「说行道清净品」滋长「说智见清
  净品」,「说智见清净品」这就是最後的阶段。修行即是一对对的圣道果,当
  证悟圣道之後,也不必提到那圣果了。因为它是一对的,证悟了道之後,圣果
  自然会生起,因此才这麽说,圣道为
  实践的最後阶段。

      把这实践的阶段比喻为古代帝王出巡,他将使用优良的快马,但马车不像
  汽车能不停的奔驰,因此必须有距离上的安排。他把马和车归为一组,每一组
  的马车各行一程,然後有次第的走完七个旅程。如果帝王发生紧急事,那位马
  夫将会把帝王送到另一个地点,由下一站的马车队继续行程,直到最後一站。
  七组马车若喻为现代的汽车,可以日行几十公里,则一天之内也可以完成整个
  旅程。我们可以这个比喻来说明七种清净品的各个阶段。第一个最初阶段称为
  「戒清净品」,它是最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因此戒就被归纳在内观法门之一
  ,成为最基本的条件,有如那最必要的立身之处。


● 戒清净

      至於戒在这之前已多次的解说过了,意思是身口的平常,希望各位能记住
  这简短的定义,即是「平常的身口且没有过失」,至於把戒条分为五戒、八戒
  、十戒或多少条戒都不重要。如果身口方面还「不平常」的话,就是没有正确
  圆满的戒律。当没有任何的过患来干扰身和口时,才可算是有了平常的身口。
  因此如果我们能把握著这原则,才能有正确的行为,言行不犯错。例如去杀人
  、偷东西、侵犯别人所喜爱的、欺骗他人,此时他的身口将会不平常,於是就
  产生了忧郁、动乱、烦恼。即使在社会上,行动举止犯了一点小错误,也会引
  起身口的不安和不平常,这已没有戒了。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守持一条戒,也就
  等於获得三藏经典的所有戒条,即是在我们佛教中,只要保持正常,身口就没
  有任何的过患。希望各位能牢牢的记住「戒的定义」-平常。


● 定清净

      当有了平常的身口,那定心肯定就自然的生起了。定清净品在三增学的定
  已有详细的解说,定的最直接了当的讲法是有著「适合於工作的状态」,所显
  现的这种定的状态,即是适合於工作的状态,这就是定的正确含义,而不是坐
  在那里像石头、木块没有感觉,或者进入禅那,享受禅那中的悦乐的含义,因
  为这不适合於工作所应有的状态。甚至我们在自己所喜欢满意的地方,感到舒
  畅爽朗,这都是形成「定」的有利助缘,即能进行
  内观事务的工作。

      接下来这五项清净品为「说见清净品」、「说度疑清净品」、「说道非道
  清净品」、「说行道清净品」、「说智见清净品」,才是真正进入内观。在此
  重复说一次,在这七品的前两品是「说戒清净品」和「说定清净品」是有利修
  内观的助缘,而内观是从「说见清净品」直到最终,「见」解释为对某事物所
  持有的见解,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存有见解,即是内心常常固持的见解。


● 见清净

      第一项的内观称为「说见清净品」,即是邪见已熄灭了。在我们随著自然
  法中或环境所薰习的邪见,从迷信巫术的无因无果,直到将自然界的身、心、
  识,误解为恒长、快乐或自我的、是众生、是人、是神、是梵神等,这些都纯
  粹是形而上,奇异而难解的。他无法看清这个身体只是四大而已,而心是识大
  空大,才是一切的根本。看不出这全都只是名色或身心的作用罢了,反而看成
  是「自我」,以为有神奇的灵魂,进出身体,而看不出它只是名色,只是色蕴
  、受蕴、想蕴、行蕴,或眼、耳、鼻、舌、身、意根境等。对於这神奇形而上
  不断地执取,直到产生恐惧的感觉,然後又出现各种仪式来解决恐惧感,随著
  迷信的增长,而对错误的见解紧黏不放。所谓的见清净是彻底的洗净这些迷信
  、错误的见解,才能进升为第一品的内观。我们这些新时代有科学知识和有道
  理原则的人,对於自然现象,都有著正确见解的知识,这种人也可以算是有了
  见清净,即是见解已洁净了。对於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希望能尽最大的能力,
  明了它的形态,以带来真正的益处,这才称为进入内观的道路上。内观即是彻
  底明了,清净的见解,概括的「说见清净」就是能把众生、人、我、他分解出
  来成为各别的成分,有如可以把人分为五蕴、名色或身心。千万别把这假名的
  众生或人误解为自我,把天空误认为天神,把水误认为河神,树木误认为树神
  ,或其他的神明等。我们必须要了解,水就是水,天空就是天空,全是由元素
  所组成,理解了这道理之後,一切的神明也就消失了,这就是明明了了。不要
  把人当成是灵魂、神识或类似的东西,而要明了这身心只是自然界的组合物,
  由自然界的元素组合而成的。到此已开始有著内观透彻明了的见清净,它将
  助长著「说度疑清净品」。


● 度疑清净

      当我们深入而详细的观察这「说度疑清净品」,它能使我们深入观察到各
  自的成份、因缘条件。起初我们以分析的角度在「见清净品」中看清每一个人
  只是身心罢了。而「说度疑清净品」其任务就是把每个部份做深入分析其因缘
  和合是怎样的?之後就能深入的看出无明、爱欲、执取、业、资粮等,它是个
  很精巧的组合物,直到出现身和心。「度疑清净」译为透彻明了万物的每一个
  因缘,对於我们是有或无的「疑」,「自我」有无的「疑」,我们死後是否还
  会出世的「疑」,我们曾经怎样的出生,我们如何的再生?这一切都是「疑」
  。在内观的原则中把「疑」区分为二十至三十种。但总括来说,即是要能度破
  「我」的存在与否?是否已有「我」了?「我」将会延续吗?像这样的「疑」
  。要能自我的度「疑」,就必须要说明「没有『自我』,而只有元素、蕴、根
  和各种因缘」。如无明、渴爱、执取、业、资粮等的组合,造作成五蕴和六根
  。事实上,我们是不存在的。由此开始,对於是否有个自我?自我是否已有了
  ?自我是否会继续存在的种种疑惑将开始慢慢的消失了!当完全的结束这些疑
  之後,也就到达了内观的第二阶段,但不是完全的灭除形成我执的因缘-欲望
  烦恼,这时那困扰内心的疑情,已消失了。这些「疑」的熄灭,都是觉悟了这
  些因缘所组合而生起的各种事物,进而拔除
  那粗糙的「我执」。


● 道非道智见清净

      当有了「度疑清净品」的阶段,也就是滋长了「说道非道智见清净品」,
  看清什麽是向前走的道路,什麽是错误的道路。在这阶段中将会看出各种存在
  的障碍,清楚的看清它阻碍著内观的前进,在定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将会强
  烈吸引著行者,似乎没有一种定不产生这吸引行者的现象。如出现那强烈又可
  异的光芒,不必睁眼就能由内眼看清这现象,如果越是细心的去看,他将看出
  它的引人入胜,并误解此为内观的成果,或欢愉的认为「已满意於这特殊的情
  形」等等。这一点将障碍内观的行持,以及对道、果的认清,因此才会把它当
  成是错误的道或非道。另外一个问题是,那充满在内心的喜悦感,时时都缠绕
  著心,使得它不能观照一些东西或误以为这眼前的就是涅盘,以至於黏附著而
  不能前进,这就是内观的大障碍,使我们的行持停滞不前,在有些时候甚至自
  夸的说,有智慧能看清这名色,而很自满的认为自己有卓越的智慧,然後对这
  些见解很高傲,我慢的胡思乱想,这也是错误的道,也障碍著内观的行持,这
  不应该发生的。另外有些时候,心在非常寂静的情形下,只是呆痴著而不能深
  入内观。有时身体方面只是静静的硬绷著,却不能向前去观察各种现象或虚心
  精进的提升观察,而迷恋著认为这是超越的德行,这也是个极大的障碍。这类
  满意、迷恋,将使在定中的行者不能进入智慧的道路。其他的障碍是,他很容
  易在定中生起乐受,产生了自己不曾发现过的满意感,是在他的预料之外,它
  非常奇异,超越我们的理解程度。因为此时身心的妙乐是乐中的无上乐,各种
  各样的问题,将从心中消失,回忆起过去曾贪爱过的事物,已不再贪爱了;那
  曾憎恨的事物,也不再憎恨了;回想起曾经恐惧的事物、曾认为是惊险的事物
  、曾经挂虑的、紧抱不放的事物,这一切的感受将不再生起。所以就沈迷欢喜
  ,自认为自己已超越一切的烦恼了,因为这种状态和那脱离烦恼的人的状态是
  同样的。如果时常都满足於这种境界,那将障碍著内观的增进,不久之後,这
  种状态将会逐渐的消逝,所曾恐惧的事物,又再重新恐惧起来,曾经喜爱的也
  依旧喜爱著,一切都又回归到原状。这是其中的一类。另一类是信心的生起,
  将会对三宝产生坚定的信心,那是过去所不曾有的或对於自己所曾欲信奉的,
  最後对於法喜有著强烈的满足感,甚至对任何事物舍放的态度,也有强烈的感
  觉,这一切都能使心沈迷、执著於境相,我敢相信还有很多这一类的情形出现
  ,使内观不能前进。当一个初学者发现这些,不言而喻地,将会成为他的障碍
  ,阻碍著内观的道路,但他却反而以为这是内观无上的顶峰。这是非常细微而
  难以发现的,只有正确的智见才能透彻看清,这些是我们所要断除的细微烦恼
  -内观的障碍,这时才可以相信已进入内观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对於正确或错
  误的道路已彻底明了了。他便可一直在自己所喜爱的轨道上训练培养,内观的
  道路已清楚明了。


● 行道智见清净

      当有了这圆满的「道非道智见」,很自然的接下来的层次是正确的,透彻
  看清诸行的真相,就会一直的依次第行持,趋向舍放万物,同时也具备了这证
  入圣果卓越品德的心识,称为「说行道智见清净品」是内观的第四阶段,或称
  它为清净品的第六阶段。这在原始的巴利文经藏中,不曾直接的提到,学者们
  是从後期的书本上看到的。後期的祖师们就把这「说行道智见清净品」的智见
  有次第的区分为九个层次:

  (一)生灭随观智
              行持著正确而又究竟的内观,以观照诸行的生老病死,将会集中
  精神观照诸行生灭的状态,直到彻底的看清诸行充满著生灭,有如海水拍击时
  产生的泡□,瞬息生灭,这种彻底看清的智见称为「生灭随观智」,这都是长
  久和透彻凝注观照而产生的智见,直到这种智见和心完全的黏贴在一起,到心
  有能力对接踵而来的执著产生厌离感,甚至逐渐将其断除,此为第一阶段。

  (二)坏随观智
              同时在专注观照著生起和坏灭这两种状态。这还是属於粗糙浅表
  的状态,比起只专注於其中一种状态时的心力还要微弱及不清澈。这里放弃其
  一,即是不再观照其生而转向衰亡、破灭的一面而已,以便能更深刻、更集中
  的看出衰亡和破灭,产生强烈的感触,觉得世界除了崩溃衰灭之外,别无其它
  现象了。有如倾盆大雨淋湿了整个大地一样,安住停留在这种感触的心,称为
  「灭随观智」或「坏随观智」,此为第二阶段。

  (三)怖畏现起智
              如果能时常圆满完善的透彻观照这灭尽、衰败时,就进升为第三
  阶段的智见。对所有的「界」,即「拥有」、「成为」都生起大怖畏。不论是
  对欲界、色界、无色界,遍地皆充满著怖畏、恐惧的现象,对每一个心行都充
  满著衰灭、破坏的怖畏状态。当瑜珈行者透彻看清这现象,就会产生这惊愕的
  怖畏感,智者肯定持有这正确的恐布感,清楚知道它有如毒药、利器、恶人,
  遍布於三界中。除此以外,别无他物,当有这种感触时,对诸行的恐惧现象已
  了了分明,称为「怖畏现起智」是第三阶段。

  (四)过患随观智
              当对一切有、生、住充满著布畏,增加到足以令其了知诸行皆是
  过患罢了,与诸行接触或发生任何联系,也只有过患,而无安全感。譬如森林
  中有狮子、老虎、豹等猛兽,此森林并非无比欢乐的休息处,诸行亦如此。这
  种对诸有、界、生、住都充满著过患的感触,这智见是一种工具,运用来专注
  地观照诸行的过患,就称为「过患随观智」,是为第四阶段。

  (五)厌离随观智
              这样的屡观诸行是怖畏且充满著过患的,如此对於诸行产生了厌
  离,有如一个原子弹爆炸後,一切看起来就像被火燃烧後的屋子,只留下灰炭
  ,对这火灾後的躯壳,不再存有任何的迷恋。已厌倦了要和诸行混为一体。这
  称为「厌离随观智」,为第五阶段。

  (六)欲解脱智
              当真正的有著厌离感,将会实际的浮现出欲从诸行混合中解脱出
  来。然而这里的欲解脱感是确实的,而且又充实强烈的,不像我们平时那没定
  力或不能看清万物的欲解脱,因为那不是真正的欲解脱智见。因此我们才对学
  佛抱著不认真的态度,把修行当成儿戏,这便是两者之间的差异。至於在此所
  产生的厌离感是迫切并坚定的,且怖畏与欲解脱的心能成正比。在内观中,全
  副精神都感到厌倦於诸行。於诸有中充满著怖畏,欲从诸有中解脱出来。如此
  才是真正的欲解脱。它比喻为入了蛇口中的青蛙,那种欲从蛇口中挣脱出来的
  感觉一样,请诸位想一想,青蛙的欲解脱感有多强。正在修持著智见的行者与
  瑜伽行者,正像青蛙一样欲解脱诸有:又作一个比喻,有如那落入牢固的陷阱
  中的鹿,一直挣扎著,想要解脱出来;这和瑜伽行者欲从诸行中解脱出来的逼
  迫感是相等的。瑜伽行者有如那关在笼中的野兽,也想要超脱每一个界,从欲
  界、色界、无色界中解脱出来。古时候迷信的人喜欢画入罗侯口中的月,然後
  钉制成木板挂在门前,让人看清这想要从罗侯口中解脱的月就相等於我们想要
  从欲界、色界、无色界中解脱出来一样。这种真正而又强烈的欲解脱称为「欲
  解脱智」,这种智见是产生欲解脱的原因,称为第六个阶段。

  (七)审察随观智
              这种充实而有强烈的欲解脱感,正在挣扎著找寻解脱的道路,他
  已忍耐不住一定要寻找到那条出路,所以就产生这种强烈的挣扎,欲找寻解脱
  之道。巴利文称这种感受为「审察随观智」(审察著解脱的道路)。这种智见就
  是无时无刻的照见出每一个界 (有) 都是这样的,很想解脱,它是有道路的。
  如此的观照,就会发现到执取和烦恼是束缚著心和界的主因,它强烈地黏缚著
  。我们必须想尽办法来削弱欲望烦恼,直到其软化後再将它毁灭掉。这里有一
  个比喻,一个人拿鱼笼去捕鱼,捞起来的却是一条蛇,但却不察觉,心想我已
  捕到鱼了,把它紧握在手里,无论谁告诉他那是一条蛇,他都不相信,直到遇
  到一位有悲智的老师,指引和教导他後,他才觉察到那是蛇而不是鱼,因而产
  生恐惧感,想要摆脱它,并去寻求杀蛇的方法。他捉住蛇颈在头顶旋转两三圈
  ,待它精疲力尽後才用力地将它抛得远远的,假如还不死,则再用其他方法杀
  死它。这比喻为瑜伽行者已彻底的看清这把自己和界 (有) 黏缚著的结-烦恼
  ,是最恐惧也是令人感触最深的。然後把烦恼削弱,再把它杀掉。如果我们没
  有逐日的一点一滴将烦恼力削弱,要杀烦恼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力量远远地
  超越我们的想像,并非是这微弱的智慧可足以杀死烦恼的。因此在培养增长智
  慧时,也用办法对付烦恼,使其力量减弱,时常审察万物的无常、苦、无我,
  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这些都是曾经讲解过的,就是断除烦恼的粮食。在
  日常生活中削弱烦恼力,不断增长智慧,使功夫更熟练,这就是渺小的我们可
  战胜如泰山般的欲望之法。我们必须要有勇猛的精神,好比一只小老鼠,有勇
  气杀死体积比它大的老虎。我们必定要有意志以这微弱的力量,战胜烦恼,若
  不足於对敌,则找寻其他技巧,决不妥协,待其力减弱後再将他斩除,这种断
  除烦恼的技巧称为「审察随观智」,为第七阶段。

  (八)行舍智
              削弱烦恼力的做法,是为舍弃万物的主因,因此接下来的阶段为
  「行舍智」。这智见都源於审察诸行的空性,空掉自我、空无自性,即是没有
  永恒性。因为充满了苦,就空掉了乐,看了也觉得厌倦等,最终对诸有 (界)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都能舍放了,对自己曾经迷恋贪爱的也看成是粪土。这
  一点被比喻为那我们曾贪爱的人,过去曾非常吸引我们,当发现她和别人私通
  後,贪爱就消失了,欲放弃她。现在看见她与别人做任何事,也能无动於衷。
  当心识升华到第八阶段时,对於以前曾经享乐而感到奇妙的三界,已深知此是
  空无实质的,并对诸有放舍了,就有如此男子已看清妻子是骚妇,而对她离欲
  舍弃等。对於诸行的舍放称为「行舍智」,为第八阶段的内观。

  (九)随顺智
              当能对诸有放弃了,心就适合於明了圣谛,能使我们随缘地证入
  须陀洹道智、斯陀含道智、阿那含道智、阿罗汉道智,任何一道。当有这种心
  理状态时,称为『随顺智』,是最究竟适宜於明了四圣谛法的智见,它能毁灭
  结的烦恼而证悟任何一个果位,为第九阶段。

      从『生灭随观智』到『随顺智』已圆满了就称为『行道智见清净』,是内
  观慧的第四步骤,清净品的第六层次,可说智见已清净、洁白了,能实践断除
  烦恼的内观和般若。


● 智见清净

      接下来进入第七个清净品,称为『说智见清净品』,圣道的智见是内观的
  最终阶段,其成果为内观的第五阶段。

      随後的随顺智是智见的第九层次,也是『行道智见清净品』的最後一个阶
  段。在『行道智见清净品』和『智见清净品』两者之间插入『出世智见』是为
  区别圣道者和凡夫的工具。但由於『出世智见』很快就消逝,因此就把它归纳
  於『行道智见清净品』中。因为它还是属於欲界的境界,但又的确是介於凡圣
  之间,或可称为涅盘所缘境的智见。

      总结这五品内观 Vipasana 法门,第一品为『见清净品』,在这阶段已不
  再有错误的见解了,因为已知晓人与众生,并可将其区分为各小部份的因缘。
  第二品的内观法门为「度疑清净品」,在这阶段已知晓因缘和合法,有关於各
  部份的组合因素是无限的。第三品「道非道智见清净品」,在这阶段已知晓对
  或错,道非道,已不再迷恋於修定所产生的那超越常人所能预料的奇异事件。
  第四品为「行道智见清净品」,它又另分为九个阶段,前面已讲述过了,这是
  能突破三界诸行的智见,是使烦恼不再留下的主要原因。第五品为四个圣道,
  有须陀洹道智等,道的行持後,必得圣果,这是肯定的,也能产生明了的智见
  ,知道到底烦恼和苦已熄灭了多少,不过这并不在此话题内,因为它并不简单
  而且也和这里的内观行持没有关系。内观法门总共有五个阶段,加上前面的两
  个根基「戒清净品」和「定清净品」,共为七个阶段。

      这一切都是修习内观所应注意的事,前天已讲述过了,它具有完整的规则
  ,称为形式止观法门与自然止观法门是一对。在一个小时内想要详细的讲解所
  有的内观法是超越我的能力□围的。实际上讲几个小时都不足够,只能掌握其
  要点,做为思考上的正确前导罢了,以防落於错误,因此可说是作为自己继续
  寻求更详细资料的基本知识。由此缘故便著重的来讲解佛教的修行原则,希望
  各位别误解此为教育界的事,因此如果不了解这修持事项,我们是无法进入佛
  教和不能符合修持原则。

      在此做个总结,我们已看出学习内观法的理论有著层次上的原则,然而到
  底什麽是内观法之立身处的根源呢?答案是戒和定。什麽是增长、发展内观的
  所缘「境」呢?答案是一切事物,称为全世间,「三界(有)」、「诸行(一
  切因缘和合法)」、「五蕴」,因为在这三界中也不过只有五蕴吧了?有如前
  天所讲解过的。什麽是内观的真相形态呢?或透彻看清的状态呢?即是从这充
  满在三界的成、住、异、灭的无常、苦、无我到产生怖畏、厌离感,不值得拿
  取、不值得成为这种状态,必须要显现在内观法门中。什麽是内观法门的任务
  呢?它的责任是熄灭无明、颠倒妄想。因为内观法门的真正意义就是透视、看
  清。什麽是内观法门的成果,其成果是透澈看清万物後而进入圣道,能完全的
  扑灭烦恼转为清净、光明、寂静。如果更简捷的说,即是戒和定是内观法门的
  根基,这五项清净品是内观的真相,能在无常、苦、无我中清彻明了这世间诸
  界、诸行(一切因缘和合法)或五蕴中寻求智慧,其任务就是要断除这黏缚著
  世间的无明、颠倒妄想。能产生那彻底看清的光明,染执心已不再遗留下来,
  把将心和界黏缚在一起的工具断除,就是内观法门心已「解脱(Vimutti)自由
  」的状态,从诸有解脱出来,心不再有苦了。因再也没有贪爱著任何的界,这
  种状态称为完全脱离苦了,这就是最究竟的实现道、果、涅盘的佛教任务。

      这些都是在指导如何实行这七个步骤来实践内观法门,其行持的方法又如
  何?即是要如何的去接触以及看清世间,这九个步骤的智见实行情形,总称为
  内观法门。除了制定这形式性的步骤外,至於更详细的内容,则可以从佛书中
  或导师们的指导,继续探讨。在这里主要的重点是预防把错误的内观法认为是
  正确的内观法,进而迷失於误解中,出现了买卖式的内观修持法,也出现了新
  的宗派或佛祖,实在是非常可怜的情形。我们理解之後,就应该互相的提防,
  如果遇到此类事件时,我们才能下合理的判断。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Mon Nov 26 17:15:52 201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