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 第九章 佛教与人类(做人的艺术)
#1
净心
□ 第九章 佛教与人类(做人的艺术)

 -.-.-.-.-.-.-.-.-.-.-.-.-.-.-.-.-.-.-.-.-.-.-.-.-.-.-.-.-.-.-.-.-.-.-.-.-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
       这不同於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我已经把佛教的原则有层次地解释了,佛教即是「明了『什麽是什麽』的
  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什麽是什麽」的真相,是指万物本来是无常、苦、
  无我的,但由於染执的驱使,令众生沈迷、贪爱、憎恨著万物。在佛教中实践
  戒定慧的方法,就是断除染执心,染执所紧紧拥抱的对象是色、受、想、行、
  识,一旦悟出五蕴之实相,就了悟万物,产生厌倦离欲而不再染执,能生活在
  「合情合理」中,即是终日都充满喜悦,这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善行、德行、
  智行所引发的。

      当心能寂静下来,有轻安感,产生定并不断地透视看清真相,直到生起离
  欲、解脱、涅盘,这是随著自然因缘法而定。假如我们想要有迅速的方法来修
  ,那就是内观法门了,从有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直到逐渐的上升到智见清
  净,最终将断除各种结 (烦恼),证悟果位。在这系列演讲中,我们都一直指
  出佛教中最简要的实践道路,也能看出佛教有些什麽,同时也提出行持的圆满
  原则。至於今天最後的两个机缘中,我想对学佛者提出应注意和观察的意见,
  我将讲解种种宗教的起因及一般人眼中的佛教,以便进一步防止人们对佛教误
  解。

      当问到什麽是宗教发生的原因,所有宗教都有同样的结论:世上一切的宗
  教,不论是低级或高级,根源都是来自「恐惧怖畏」。但是这些宗教家都将注
  意力集中於古代不文明、低级的恐惧中,将大自然的种种神秘、深奥现象归为
  宗教的根源。如此,分析解说也未尝不可。但恐畏是有层次上的不同的,所以
  现在让我们继续观察下去。

      我们已经明了宗教的由来是恐惧怖畏,就先得思考宗教的行持步伐。每一
  种宗教都努力地要脱离心灵上的恐惧和危机。而如我所说的佛教即是「明了『
  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意思是明了後能脱离危险事件。因此
  ,总括来说:从古至今,自低级宗教到高级宗教,都是为了要脱离危险,或脱
  离对心灵的危害而产生的,这些宗教是为解除人们天性的恐惧而设的。外在的
  危险如猛兽或敌人等,人们也惧怕,并且能随机而挣扎、逃脱,而内在心灵的
  恐畏和危险的产生,则是属於另一部份,人们起初只是接触到外在超自然的事
  物,如雷击或其他恐惧的事件,原本是自然现象,人们却解说成超自然的。因
  此就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脱离险境,这就是宗教最初的根源。

      如果我们打开现在的宗教书本,探求宗教发生的原因,最终结论的共同点
  是,古人对闪电、雷击、黑暗、狂风、暴雨等现象的恐惧,都是超越古人所能
  理解的。因此古人就以这些恐惧现象为宗教的发生原因,这些人对危险事件的
  方式为自我妥协,而做祈祷祭拜;然而现代的聪明人又怎样做呢?宗教师都教
  导人们以各种各样的祭拜仪式来讨好那些灵物、妖魔鬼怪。这同样是宗教的起
  因:都源於恐惧布畏,并随著恐惧去行持,这些恐惧感即随著人类文明而提升
  ,现代人对外在大自然的害怕转变为较细微和更高度的恐惧。人们祭拜自己怖
  畏的天灾,这种宗教最後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曾有人以漫画来讽刺人们俯伏膜
  拜雷电交加的情形,这是猫狗都不如的可笑复可怜的行为。

      现代人的怖畏逐渐的提升到物质能力所不能协助的恐惧,如生老病死,甚
  至一般的忧悲苦恼、心中的黑暗,都由於贪□痴所致。虽有钱有势,但也不能
  克服生老病死和贪□痴所煎熬燃烧的苦。印度的行者很多,有些行者也追求智
  慧和真理,他们想寻求战胜生老病死和贪□痴的方法,这种行为比膜拜神灵进
  步,这就是有智慧的宗教生根的地方,更深刻地说,人类因为担心害怕不能进
  入最高境界,所以发现战胜生老病死的智慧。找到智慧,人们就不再担心害怕
  了。


● 佛教起因

      佛教也是由於怖畏的原因而出现,但不属於愚痴迷信的恐惧,不将妖魔鬼
  怪等认为自然界的主宰者,或以为天空中有能创造的神。佛教认为更应该怖畏
  的事是由生老病死所引发出来,被贪□痴所燃烧和逼迫的煎熬。佛陀因此出现
  他圆满地觉悟了战胜恐畏的方法和灭苦的实践方法。佛教译为智者的宗教,因
  为 BUDDHA 译为智者、觉者和悦乐者,智者不再感到黑暗,确实已明了万物「
  什麽是什麽」,所以才能正确的对待万物,不让万物有机会制造问题,或成为
  迷染的对象,就不再因染执而起痛苦。因此佛教是有智慧的宗教,能成为毁灭
  苦因的工具。

      这所有的拜祭、祈祷仪式,都不是佛教的,不被佛教所接受的,那是一种
  滑稽的事不能当作「皈依处」。佛教彻底的否定这种行持,认为神鬼灵物的祈
  祷祭拜及各种宗教仪式如□圣水、洗圣水等,这种种的行为都不是皈依处,甚
  至一般宗教认为是创造万物的神或主宰天地万物、操纵人类的神,佛陀都否定
  。佛陀曾如此宣说:「智慧的行持,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我们应该远离向天
  神祈求获得利益的愚蠢行为,因为天上的星月无法帮助我们。」若说灵水能使
  得人们洗净罪恶、洗净苦恼,那鱼儿、乌龟、虾等水栖生物,会由於这圣水而
  洗净罪恶苦恼吗?若我们的苦恼可以从膜拜的方式解除,那世上的人都没有苦
  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懂得祭拜、祈求,这并非难事。相反的,人们虽时常膜拜
  但却仍旧充满著苦,所以说这不是解除苦恼的道路,必须要仔细的观察「什麽
  是什麽」的真实相,随著真理对待一切事物,才能熄灭烦恼生存下去,这是佛
  教徒所应明了的界限,我们不与低级鬼神发生牵连,也不相信这种种的宗教仪
  式,我们也不依靠外力如天堂等,但我们依靠觉智和自己的能力,这都在显示
  佛教有另一种解除心灵危险的方法,但却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原理和形式。佛教
  是运用智慧来正确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真相,然後依据真正的法则对待万物
  。我们没有期望要成为这个、成为那个,必须是依据亲身体验的智慧,不是随
  意的听信别人,虽然有人来告知,但也不一定要相信,我们必须要先听清楚,
  认真的思考它的确能实行吗?合理吗?确定後才相信和精进的奉行修持,使得
  自己获得成果,这就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之处。

      所谓的宗教,尤其是佛教,必定是有著各种的角度方向,就好像一个有几
  十个转角的物体。当我们从这个角度看,就呈现这个形态,当从另一个角度来
  看又是另一种形态,那角度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恰当的。有如我们观察
  一座山,假设有八个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形态,佛教亦是同理
  。如果有人以他的学识或见解来看佛教,将会把佛教看成另一个形态,人们肯
  定是相信自己的见解观念的。因此,每一个人的真理就在於他明了和看清真理
  的程度,决不会比他所明了的为多。因此人们对真理「信念」是各不相同的,
  因为人们进入问题的真实相有深浅不同,或使用的方法不一样,以及智慧也不
  尽相同。人们将不能明白那些超越自身理智的知识,也不会把它当成是「真理
  」;如果他所依据的是别人的真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不承认这是真理。一个
  人所拥有的真理只是依据他所能明了的多少罢了!真理的阶段将一直在前进著
  ,随著每一天所增加的理论知识及理解能力,直达最终的「真理」。现今的人
  们有不同的教育程度和信仰,当研究理论,认识佛教的「什麽是什麽」将会生
  起各种不同的见解,这是因为佛教有各种圆满的理论,尤其是近代的佛教,增
  加了很多「理论」,令人摇头叹息。

      我们已经讲过,佛教的精华即是实践「什麽是什麽」的离苦方法。但是近
  代宗教的经典却增加了好多东西,一有机会就加进去;不论是那一门的宗教都
  一样,我们的经典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因此就有好多新的论调,甚至有些与
  佛陀所宣说的灭苦无关的都存有著,这些由在家人去请示佛陀有关世间法的基
  本问题,佛陀也给予合理的答覆,因此在家人应遵循的规矩和道德,才会记载
  在经典中。虽然在佛出世前,一般的哲理或行者的谚语、瑜伽的谚语、神明的
  谚语等,如果不违反一般的道德,可止恶行善,佛陀也赞同其为金玉良言,也
  被记载於後期的经典中。因为後人认为那对那个时代是必要的,为了要使更多
  的人来信仰和去恶行善,便大量的记载,且过份强调,因而使人沈迷在善业和
  功德中,这都记载在巴利文经典中。


● 佛教?非佛教?

      现今只有少许的宗教仪式真正与佛教有关,但其他不必要的仪式还在不断
  的增加,人们也把它归入佛教,多到太可悲了。譬如以山珍海味供佛,这在佛
  教的原则中是不可能有的行持,用食物、水果或其他供养佛陀,请「他」来享
  用,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有些佛弟子还很认同它为佛教,而且认为这样做的行
  者是有严格修行的行者。

      这一类有许多繁文褥节、宗教仪式的现象,笼罩住真理,使佛法已偏离了
  原本的方向,举个例来说,泰国的短期出家法会都设有吉祥的宴会,邀请人们
  来助兴,这种仪式普遍在寺庙中和家人举行,没几天又还俗了,有的人因此比
  以前更讨厌寺庙,各位请想一下,这在佛世时没有的,可是现在却有了。因为
  如果在佛世时出家,必须获得父母的同意而远离家庭,他已不被家庭承认为家
  中的一份子,完全和家庭脱离关系,来与佛陀或僧团同住。在有良机时即出家
  为比丘,有的人一辈子不回家拜访父母,只有很少的人会在适当的情形下回家
  拜访父母,因为这是古时候出家人的风俗,当离了家就决不回家。有一些宗派
  直到今天仍保有这样的规矩,即是出家後,不论在什麽情形下都不再回家,若
  回去的话将被取消出家资格,甚至父母亲生病或死亡都无法知道。但是在我们
  佛教的戒律中,当有合理的理由,还可以回家,虽然如此,也有些人出家之後
  就不再回去。现在也有一些人不在父母面前出家,而自己却大大的庆祝一番,
  然後过几天就还俗,还俗後和以前没有两样。虽然这种现象并不好,但是在泰
  国还把这种吉祥宴会、各种仪式、庆祝典礼等,都当做佛教的特色来欢喜奉行
  ,花光自己的钱或浪费国家的资源也在所不惜。如此,在每个角落才出现各种
  新的佛教,甚至很多新的派系,原有的佛法或真理,已经被这宗教仪式所覆盖
  著,直到消失殆尽。佛法的精神消失後,又产生种种新的潮流,如出家已经成
  为结婚前必需经历的身份,出家典礼成为群众聚会的地方,或有人把握这个机
  会大捞一笔,而富有起来。虽然如此,它也被称为佛教,如果有谁指责或批评
  他,将被当做是邪见,是不了解佛教的人。

      可以这麽说,其他各种类的事件,几乎都是如出一辙的。再举一个例子来
  说,以前的人在敬佛日 (送袈裟日) ,绝不能做现在的人所做的仪式。佛陀设
  敬佛日的目的是在於每一个比丘都能自己裁制袈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准备好
  自用的袈裟。如果布料只够做一件袈裟,那就供养任何一位比丘,不一定是住
  持长老;但是当僧伽们认同某一位比丘有某种德行或适合於他使用,就可以供
  养他,或者某位比丘缺乏做袈裟的布料就代表僧团供养这袈裟。敬佛日的目的
  也在熄灭贡高我慢,自以为是长老、小辈、住持或德高望众都好,在这一天,
  每个人都必须降低自己的身分,而一起劳动,群体一起剪布、缝制、染色、打
  柴、起火、烧水及做其他的工作,以便能在一天的时间内能制好袈裟。它可能
  是从垃圾堆或某一个角落拣回来的碎布,把它缝合起来,或在短暂的时间内收
  集一小片一小片的碎布来缝制袈裟,这就是要熄灭我们的贡高我慢,和自以为
  了不起的烦恼,也能灭除不懂得自助的愚笨无知,如缝制自己的袈裟。佛陀宣
  说的袈裟日,目的在此,不必向在家众索取布料,但目前却相反,已演变成太
  过於讲究华丽而又隆重的仪式,每一个人都放逸自己,寻欢作乐,已不符合那
  原本目标了,而只是在浪费时间、人力及其他,弄得杂乱无章,不断地以庆祝
  为藉口饮酒作乐。

      这些是佛教的「毒瘤」,多得不胜枚举,不必一一指出。我要对这些弊病
  命名为佛教的「毒瘤」,因为这一块一块从佛教所生出来的恶性肿瘤,人们竟
  无知的把它称为「佛教」。这肿瘤生长出来以後,包裹著佛教,使得佛教的「
  实质」逐渐的被隐没了。由此佛教就从原始中增加了好多的派系,相信这种情
  况在每一个宗教都会发生;现在的基督教、回教,或其他的宗教,也由於追随
  者的加加减减,长出大小不同的毒瘤。而我们的佛教和生活息息相关,使我们
  更能认识它的本质,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佛教的现象。


● 宏观佛教

      这里值得我们观察思惟的要点,是我们的佛教已经演变到错综复杂,广泛
  到不能估计,在近代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派系,大约有二、三十大派系,也有
  从情欲发展出来的派系。我们必须不断的注意和详细的认识正确的原始佛教,
  尤其是不要迷信、沈溺、执取那外在的壳,不要太黏缚著各式各样的仪式,直
  到成为戒禁取;但是必须是能清净身口,然後成为自净其意的立身处;有智慧
  的来正确明了「什麽是什麽」,然後遵循去做。别依据别人说它是佛教就相信
  ,这些「毒瘤」在佛入灭後即长出来了,而且向南北发展,还在不断的发育、
  茂盛中,直到二十世纪末还散布著大片的毒瘤,这绝不是佛教。外道信徒指著
  这一块毒瘤为佛教,并评论著,这些是非常可耻、丢脸的。这些都是不合理、
  不公平的,因为它们不是真正的佛教,但却是佛教的肿瘤。我们必须要互相协
  助,宣扬佛教,成为别人的归依处,或为自己带来利益。尤其重要的是必须要
  懂得正确掌握佛教,不被那一块块的毒瘤所污染,也不让它污染佛教。

  (一)道德观

      我们更细微的去观察,能发现更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更详细的去观察
  这点:那即是在正确的佛教中虽称为是原始的教理,有各种各样的解说记载在
  经典中的,使我们不能正确掌握佛教的实质。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说明,在佛
  教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立场和原理,当从哪一个立场来看佛教,就形成了一个固
  定的立场。

      比如,以一个道德家的眼光来看佛教,就只是注意道德这一方面,或只有
  著道德上的知识,那他将会把佛教看成纯粹是道德罢了!那即是充满著圆满完
  善的道德言论。因为佛教有谈到功德和罪恶、善恶好坏、正直、孝顺、合作精
  神等等,这些都被视为道德,而且都记载在经典中,这称为佛教的道德观,而
  大多数的外国人,由道德入门而喜欢佛教。

  (二)真理观

      佛教的另一个崇高的部分为「真理」。真理即是讲解到大自然深奥隐秘的
  实相,是超越常人所能发现的,这部分有空性、苦性、无常性、无我性。苦是
  什麽?苦因是什麽?灭苦又是什麽?灭苦的方法是什麽?这是每一个人所应该
  知晓的,在真理的立场是绝对不变的。

  (三)宗教观

      由宗教立场来看佛教,即是实践戒定慧的原则,而得到解脱的智见,当人
  们奉行之後就能脱离苦,这就叫做由宗教立场来看佛教,这是人们所期待的果
  位,也就是出世间法或甘露法,它是一种直接的,自我拔除的实践道路,不只
  停於知识上的真理而已!

  (四)心理学观

      由心理学的立场看佛教,可看到如後期的经典所讲述的那微妙的、最广泛
  的心理状态,这些知识使当代许多心理学家也感到困惑,摸不透也难以明了。
  这些有关心理学的知识是佛陀或佛灭後所说的,谁说的并不重要,我们只要了
  解,这些知识记载,这都在经典「俱舍论」中,它是一部值得我们夸耀的心理
  学知识,比起现今的心理学说更为深奥、更加精细。

  (五)哲学与科学观

      如果从另一方面去看,在佛教中还有哲学和科学上的知识。关於哲学,我
  定义为一些不可以证明、不可以从试验中得出结论,但可运用一些理论原则来
  认清,这称为「哲学」。如果可以亲自证明或利用物质的实验来证明,或者用
  「慧眼」来看清,则称为「科学」;如十二因缘法等深奥的知识,当我们还未
  悟出「法性」十二因缘即是哲学,但若已悟出「法性」,它即演变成科学了。
  又如无常、苦、空、无我,这些佛教徒熟悉的字眼,人们最多只能把它们当成
  是哲学上的词句,不能演变成科学,但在阿罗汉的层次,它即转变为科学,因
  为他是以自己的心境去看清万物,而不须借用因果理论来推论。我们可以分成
  两个观点来看佛教的一些原则,对一般人来说是哲学的,对阿罗汉来说则是科
  学。但无论如何,在佛教中,有某些部份是纯属於科学的,那即是现今的人可
  用理智来证明或运用各种科学的测验方式来证明,特别是四圣谛等,如果有人
  以理智来研究探讨真理,它将会表现出科学状态,因为有些佛教原理并不像哲
  学那麽抽象,这些不抽象的佛教原理是科学立场的。

  (六)文化观

      如果要依照现代人所喜爱和崇拜的文化来观看,将会发现在佛教中有几个
  重点,都符合身和心的文化原则。有一部份的教诲适合普通文化,更多的教诲
  直接的属於佛教徒的文化,比起一般文化更为优良高尚。由於佛教中的法则有
  不同的立场,有道德上的立场、真理上的立场、文化上的立场、科学上的立场
  、哲学上的立场、心理学上的立场和更特别的是逻辑学的立场,那是一种没有
  固定式的哲理,比比皆是的立场尤其是在佛教的「俱舍论」中。

      但是无论如何,我要认真地说,在这众多的学说中,所必须注意的是在宗
  教立场的佛教。如前所说的,在宗教眼光中是扼要的实践佛法,以了解万物的
  真相,直到能从沈迷染执中拔除出来,这一情形称为「佛教的真面目」,因此
  我们称为宗教立场的佛教。如果把佛教当做是真理或甘露法的立场来看,很多
  将会感到惊讶,以宗教的眼光来看佛教会比较实际,用那简要而立刻可以实践
  的方法,来审察万物皆是无常、苦、无我,没有什麽值得拿取,也不值得成为
  ;或审察到底有那一种事物执著後不会带来苦的?审察到内心已厌倦离欲,不
  再沦为万物的奴隶了,能自在的超越万物。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支配万物。或
  虽然还生活於人世还有这个身,会以主人的身份去拿取、成为等,也都能看出
  它全是假有,不应沈溺染执。一位有觉智的人要常常的觉察万物的真相和没什
  麽能执取为「我」、「我所有」的,这才是真正进入佛教,它比普通的道德更
  有效,比那还不能实践而又深奥难明的真理来得好;比那推想、思考理论上的
  哲学,好争辩而不能熄灭任何烦恼的哲学来得好;比那为社会带来优良风□、
  可敬的行善更好。

  (七)艺术观

      最後一项是艺术的立场,艺术和佛教的立场应有所牵连,这里指的是生活
  中的艺术,即是生活中的行为都很温和和慎重,举止安详庄严,是一个可敬的
  人,能吸引众生。我所指的艺术不是伪造品,而是正确、净洁的艺术,这种艺
  术的行为自然会吸引著众生,不必勉强众生,众生就会跟随效仿,希望我们都
  可以佛教的做人艺术为做人的法则,使我们的身口意都圆满完善,任何人看了
  都会激发起恭敬的欢喜心,而依照著去做。我们必须以戒的清净来建立基本的
  完善圆满,定的圆满即是心平气和,适宜心灵上工作的进行,最圆满完善的是
  有著可以看清万物的智慧,了悟「什麽是什麽」,直到不再因万物而生起苦。
  当一个人的生命中拥有这三种完善,即成为一位最高尚有艺术生活的人,将会
  吸引周围的人欢喜信受,但无论如何,这奉行著的艺术决不会脱离佛教本意,
  因为这圆满的清净、光明、寂静的生活,将是佛教的真面目。我发觉到西洋人
  对佛教最感兴趣的是做人的艺术,因此才与各位谈到艺术的立场,希望能为佛
  教徒带来利益和快乐。

      最後,我要恳请各位注意另一个特别的部份,即是当我们进入佛教的实质
  ,能运用这艺术来支配生命时,好的方面能使我们以佛法来排遣生活,而不再
  寂寞空虚,继而产生厌恶或怖畏感。人们常说,如果烦恼熄灭後,生活将平淡
  没有趣味,或说没有欲望追求,我们将不能做任何事了,会成为一个无法思考
  的人。但实际上能真正奉行佛教艺术生活的人,将时时的能游戏在佛法中,生
  活在悦乐当中。我们应该做一位胜利者,四周的人、事、物,当它们进入我们
  的眼耳鼻舌身意时,必定会战败,而且被我们降服。我们应该战胜万物,不让
  它们带来污垢和迷惑。我们应常常有这样的观念,把佛教看成是精神的娱乐场
  所。


● 精神乐园

      有人说佛教的办公室在道场和寺院中,这些地方即是精神的娱乐场所,人
  们可以从这些地方获得精神上或意识上所需求的粮食。那些被烦恼驱使的人,
  也必须有眼耳鼻舌身的粮食,但必需适当的寻找更高境界的人,不需要眼耳鼻
  舌身的粮食。因为他们已有了清净心,已自由自在了,他们能游戏於佛法之中
  ,当他安住在事物之中,喜悦就自然流露了。

      圣人的境界也是这样的,他的人已轻安寂静下来了,烦恼已不能再来动摇
  他,他已彻底看清万物「什麽是什麽」,对於任何的事物,已不再动摇、散乱
  了。不像那些坐立不安,「晚上是烟,白天是火」的人,他们那有寂静安乐可
  言呢?晚上,他翻来复去不能入眠,躺下之後就想要追寻这个、想要获得那个
  ,他所要求的,这就形成内心浓浓的烟。因为是深夜不能自由的活动,所以必
  须要忍耐著烟薰一般的煎熬,当天一亮就马上随著昨晚所薰的欲望去贪恋追求
  ,这就称为:「晚上是烟,白天是火」,这些都是属於心识不能轻安宁静的状
  态,不被佛法粮食所滋养,只是随著烦恼欲望的驱使力去造作。这种人可说「
  活生生的陷入地狱」。晚上被烟薰的状态即是一整夜都烦闷热恼,白天是火烧
  ,即是一整天整个身心都被那热哄哄的心燃烧到又热又烫,那要如何才能寂静
  下来呢?如果我们一辈子的生活都是晚上是烟薰,白天是火烧,认真地想一下
  ,这个人会变成怎样呢?他的一生都会遭受苦的折磨,从出生直到进入棺材,
  也没有智慧熄灭烟火了。他必须是要依靠佛陀这有智慧的人协助,解除这「晚
  上烟薰,白天火烧」的情形,减轻的程度如何都要看他对一切真相的明白多少
  来决定。

      如果我们对自己想要拿取、成为的正贪爱著,能当下看清它是无常、苦、
  无我的,如此,不论在任何一种的情形下,都能心平气和,清凉寂静,这就是
  更高境界的消遣娱乐,能获得法喜充满的法味。因此我要说明这观念,以便看
  出佛教是精神上、心灵上的娱乐场所。

      你们在学习研究时,把佛教看成是低级的哲学、道德、礼学、艺术、文化
  也好,或者以高级的真理或甘灵法的立场来看也好。但是,最大的利益必定是
  从宗教的立场来观察佛教,除此以外的部份是些肤浅的知识,它不能直接地谈
  到精神或心灵,又能给予你们知识和理论,最多只使你们成为哲学家,不能解
  除任何的烦恼。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清净、光明、寂静的学佛者,就必须直接
  进入「佛教的宗教」或「精神乐园」,才能使每件事有著佛教本质的法喜。

      这一切都是在指出我们佛教有著各种立场,各种角度看法,有如从各种角
  度去看一座山,将会看到不同的形态、利益,这都依观者的观念而不同。虽然
  佛教的起因也由於怖畏,但不是愚痴原始人的怖畏,要祈求各种鬼神或奇异的
  自然现象,相反的,所怖畏的是不能获得人类所应拥有的最完善的事物『涅盘
  』,能超越生老病死苦的逼迫,这就是各位所常见到的。真正的佛教不是书本
  、经典、宗教仪式,不是人们的告知和传说,不是依照道理来构思。真实的佛
  教是身口意的修习,怎样去熄灭烦恼。真正的佛教不必和书本、经文、宗教仪
  式及外在事物如神明、宇宙等发生牵连。但却把内在身口意的无明烦恼彻底熄
  灭,直到产生光明的的智见,自己能正确的做事,从始至终都没有苦,这才值
  得我们要理解的真正佛教;千万别迷失,把遮盖著的皮壳当成是佛教!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Fri Aug 21 09:37:37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第九章 佛教与人类(做人的艺术)
#2
净心
□ 第九章 佛教与人类(做人的艺术)

 -.-.-.-.-.-.-.-.-.-.-.-.-.-.-.-.-.-.-.-.-.-.-.-.-.-.-.-.-.-.-.-.-.-.-.-.-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
       这不同於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我已经把佛教的原则有层次地解释了,佛教即是「明了『什麽是什麽』的
  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什麽是什麽」的真相,是指万物本来是无常、苦、
  无我的,但由於染执的驱使,令众生沈迷、贪爱、憎恨著万物。在佛教中实践
  戒定慧的方法,就是断除染执心,染执所紧紧拥抱的对象是色、受、想、行、
  识,一旦悟出五蕴之实相,就了悟万物,产生厌倦离欲而不再染执,能生活在
  「合情合理」中,即是终日都充满喜悦,这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善行、德行、
  智行所引发的。

      当心能寂静下来,有轻安感,产生定并不断地透视看清真相,直到生起离
  欲、解脱、涅盘,这是随著自然因缘法而定。假如我们想要有迅速的方法来修
  ,那就是内观法门了,从有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直到逐渐的上升到智见清
  净,最终将断除各种结 (烦恼),证悟果位。在这系列演讲中,我们都一直指
  出佛教中最简要的实践道路,也能看出佛教有些什麽,同时也提出行持的圆满
  原则。至於今天最後的两个机缘中,我想对学佛者提出应注意和观察的意见,
  我将讲解种种宗教的起因及一般人眼中的佛教,以便进一步防止人们对佛教误
  解。

      当问到什麽是宗教发生的原因,所有宗教都有同样的结论:世上一切的宗
  教,不论是低级或高级,根源都是来自「恐惧怖畏」。但是这些宗教家都将注
  意力集中於古代不文明、低级的恐惧中,将大自然的种种神秘、深奥现象归为
  宗教的根源。如此,分析解说也未尝不可。但恐畏是有层次上的不同的,所以
  现在让我们继续观察下去。

      我们已经明了宗教的由来是恐惧怖畏,就先得思考宗教的行持步伐。每一
  种宗教都努力地要脱离心灵上的恐惧和危机。而如我所说的佛教即是「明了『
  什麽是什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意思是明了後能脱离危险事件。因此
  ,总括来说:从古至今,自低级宗教到高级宗教,都是为了要脱离危险,或脱
  离对心灵的危害而产生的,这些宗教是为解除人们天性的恐惧而设的。外在的
  危险如猛兽或敌人等,人们也惧怕,并且能随机而挣扎、逃脱,而内在心灵的
  恐畏和危险的产生,则是属於另一部份,人们起初只是接触到外在超自然的事
  物,如雷击或其他恐惧的事件,原本是自然现象,人们却解说成超自然的。因
  此就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脱离险境,这就是宗教最初的根源。

      如果我们打开现在的宗教书本,探求宗教发生的原因,最终结论的共同点
  是,古人对闪电、雷击、黑暗、狂风、暴雨等现象的恐惧,都是超越古人所能
  理解的。因此古人就以这些恐惧现象为宗教的发生原因,这些人对危险事件的
  方式为自我妥协,而做祈祷祭拜;然而现代的聪明人又怎样做呢?宗教师都教
  导人们以各种各样的祭拜仪式来讨好那些灵物、妖魔鬼怪。这同样是宗教的起
  因:都源於恐惧布畏,并随著恐惧去行持,这些恐惧感即随著人类文明而提升
  ,现代人对外在大自然的害怕转变为较细微和更高度的恐惧。人们祭拜自己怖
  畏的天灾,这种宗教最後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曾有人以漫画来讽刺人们俯伏膜
  拜雷电交加的情形,这是猫狗都不如的可笑复可怜的行为。

      现代人的怖畏逐渐的提升到物质能力所不能协助的恐惧,如生老病死,甚
  至一般的忧悲苦恼、心中的黑暗,都由於贪□痴所致。虽有钱有势,但也不能
  克服生老病死和贪□痴所煎熬燃烧的苦。印度的行者很多,有些行者也追求智
  慧和真理,他们想寻求战胜生老病死和贪□痴的方法,这种行为比膜拜神灵进
  步,这就是有智慧的宗教生根的地方,更深刻地说,人类因为担心害怕不能进
  入最高境界,所以发现战胜生老病死的智慧。找到智慧,人们就不再担心害怕
  了。


● 佛教起因

      佛教也是由於怖畏的原因而出现,但不属於愚痴迷信的恐惧,不将妖魔鬼
  怪等认为自然界的主宰者,或以为天空中有能创造的神。佛教认为更应该怖畏
  的事是由生老病死所引发出来,被贪□痴所燃烧和逼迫的煎熬。佛陀因此出现
  他圆满地觉悟了战胜恐畏的方法和灭苦的实践方法。佛教译为智者的宗教,因
  为 BUDDHA 译为智者、觉者和悦乐者,智者不再感到黑暗,确实已明了万物「
  什麽是什麽」,所以才能正确的对待万物,不让万物有机会制造问题,或成为
  迷染的对象,就不再因染执而起痛苦。因此佛教是有智慧的宗教,能成为毁灭
  苦因的工具。

      这所有的拜祭、祈祷仪式,都不是佛教的,不被佛教所接受的,那是一种
  滑稽的事不能当作「皈依处」。佛教彻底的否定这种行持,认为神鬼灵物的祈
  祷祭拜及各种宗教仪式如□圣水、洗圣水等,这种种的行为都不是皈依处,甚
  至一般宗教认为是创造万物的神或主宰天地万物、操纵人类的神,佛陀都否定
  。佛陀曾如此宣说:「智慧的行持,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我们应该远离向天
  神祈求获得利益的愚蠢行为,因为天上的星月无法帮助我们。」若说灵水能使
  得人们洗净罪恶、洗净苦恼,那鱼儿、乌龟、虾等水栖生物,会由於这圣水而
  洗净罪恶苦恼吗?若我们的苦恼可以从膜拜的方式解除,那世上的人都没有苦
  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懂得祭拜、祈求,这并非难事。相反的,人们虽时常膜拜
  但却仍旧充满著苦,所以说这不是解除苦恼的道路,必须要仔细的观察「什麽
  是什麽」的真实相,随著真理对待一切事物,才能熄灭烦恼生存下去,这是佛
  教徒所应明了的界限,我们不与低级鬼神发生牵连,也不相信这种种的宗教仪
  式,我们也不依靠外力如天堂等,但我们依靠觉智和自己的能力,这都在显示
  佛教有另一种解除心灵危险的方法,但却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原理和形式。佛教
  是运用智慧来正确明了「什麽是什麽」的真相,然後依据真正的法则对待万物
  。我们没有期望要成为这个、成为那个,必须是依据亲身体验的智慧,不是随
  意的听信别人,虽然有人来告知,但也不一定要相信,我们必须要先听清楚,
  认真的思考它的确能实行吗?合理吗?确定後才相信和精进的奉行修持,使得
  自己获得成果,这就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之处。

      所谓的宗教,尤其是佛教,必定是有著各种的角度方向,就好像一个有几
  十个转角的物体。当我们从这个角度看,就呈现这个形态,当从另一个角度来
  看又是另一种形态,那角度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恰当的。有如我们观察
  一座山,假设有八个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形态,佛教亦是同理
  。如果有人以他的学识或见解来看佛教,将会把佛教看成另一个形态,人们肯
  定是相信自己的见解观念的。因此,每一个人的真理就在於他明了和看清真理
  的程度,决不会比他所明了的为多。因此人们对真理「信念」是各不相同的,
  因为人们进入问题的真实相有深浅不同,或使用的方法不一样,以及智慧也不
  尽相同。人们将不能明白那些超越自身理智的知识,也不会把它当成是「真理
  」;如果他所依据的是别人的真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不承认这是真理。一个
  人所拥有的真理只是依据他所能明了的多少罢了!真理的阶段将一直在前进著
  ,随著每一天所增加的理论知识及理解能力,直达最终的「真理」。现今的人
  们有不同的教育程度和信仰,当研究理论,认识佛教的「什麽是什麽」将会生
  起各种不同的见解,这是因为佛教有各种圆满的理论,尤其是近代的佛教,增
  加了很多「理论」,令人摇头叹息。

      我们已经讲过,佛教的精华即是实践「什麽是什麽」的离苦方法。但是近
  代宗教的经典却增加了好多东西,一有机会就加进去;不论是那一门的宗教都
  一样,我们的经典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因此就有好多新的论调,甚至有些与
  佛陀所宣说的灭苦无关的都存有著,这些由在家人去请示佛陀有关世间法的基
  本问题,佛陀也给予合理的答覆,因此在家人应遵循的规矩和道德,才会记载
  在经典中。虽然在佛出世前,一般的哲理或行者的谚语、瑜伽的谚语、神明的
  谚语等,如果不违反一般的道德,可止恶行善,佛陀也赞同其为金玉良言,也
  被记载於後期的经典中。因为後人认为那对那个时代是必要的,为了要使更多
  的人来信仰和去恶行善,便大量的记载,且过份强调,因而使人沈迷在善业和
  功德中,这都记载在巴利文经典中。


● 佛教?非佛教?

      现今只有少许的宗教仪式真正与佛教有关,但其他不必要的仪式还在不断
  的增加,人们也把它归入佛教,多到太可悲了。譬如以山珍海味供佛,这在佛
  教的原则中是不可能有的行持,用食物、水果或其他供养佛陀,请「他」来享
  用,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有些佛弟子还很认同它为佛教,而且认为这样做的行
  者是有严格修行的行者。

      这一类有许多繁文褥节、宗教仪式的现象,笼罩住真理,使佛法已偏离了
  原本的方向,举个例来说,泰国的短期出家法会都设有吉祥的宴会,邀请人们
  来助兴,这种仪式普遍在寺庙中和家人举行,没几天又还俗了,有的人因此比
  以前更讨厌寺庙,各位请想一下,这在佛世时没有的,可是现在却有了。因为
  如果在佛世时出家,必须获得父母的同意而远离家庭,他已不被家庭承认为家
  中的一份子,完全和家庭脱离关系,来与佛陀或僧团同住。在有良机时即出家
  为比丘,有的人一辈子不回家拜访父母,只有很少的人会在适当的情形下回家
  拜访父母,因为这是古时候出家人的风俗,当离了家就决不回家。有一些宗派
  直到今天仍保有这样的规矩,即是出家後,不论在什麽情形下都不再回家,若
  回去的话将被取消出家资格,甚至父母亲生病或死亡都无法知道。但是在我们
  佛教的戒律中,当有合理的理由,还可以回家,虽然如此,也有些人出家之後
  就不再回去。现在也有一些人不在父母面前出家,而自己却大大的庆祝一番,
  然後过几天就还俗,还俗後和以前没有两样。虽然这种现象并不好,但是在泰
  国还把这种吉祥宴会、各种仪式、庆祝典礼等,都当做佛教的特色来欢喜奉行
  ,花光自己的钱或浪费国家的资源也在所不惜。如此,在每个角落才出现各种
  新的佛教,甚至很多新的派系,原有的佛法或真理,已经被这宗教仪式所覆盖
  著,直到消失殆尽。佛法的精神消失後,又产生种种新的潮流,如出家已经成
  为结婚前必需经历的身份,出家典礼成为群众聚会的地方,或有人把握这个机
  会大捞一笔,而富有起来。虽然如此,它也被称为佛教,如果有谁指责或批评
  他,将被当做是邪见,是不了解佛教的人。

      可以这麽说,其他各种类的事件,几乎都是如出一辙的。再举一个例子来
  说,以前的人在敬佛日 (送袈裟日) ,绝不能做现在的人所做的仪式。佛陀设
  敬佛日的目的是在於每一个比丘都能自己裁制袈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准备好
  自用的袈裟。如果布料只够做一件袈裟,那就供养任何一位比丘,不一定是住
  持长老;但是当僧伽们认同某一位比丘有某种德行或适合於他使用,就可以供
  养他,或者某位比丘缺乏做袈裟的布料就代表僧团供养这袈裟。敬佛日的目的
  也在熄灭贡高我慢,自以为是长老、小辈、住持或德高望众都好,在这一天,
  每个人都必须降低自己的身分,而一起劳动,群体一起剪布、缝制、染色、打
  柴、起火、烧水及做其他的工作,以便能在一天的时间内能制好袈裟。它可能
  是从垃圾堆或某一个角落拣回来的碎布,把它缝合起来,或在短暂的时间内收
  集一小片一小片的碎布来缝制袈裟,这就是要熄灭我们的贡高我慢,和自以为
  了不起的烦恼,也能灭除不懂得自助的愚笨无知,如缝制自己的袈裟。佛陀宣
  说的袈裟日,目的在此,不必向在家众索取布料,但目前却相反,已演变成太
  过於讲究华丽而又隆重的仪式,每一个人都放逸自己,寻欢作乐,已不符合那
  原本目标了,而只是在浪费时间、人力及其他,弄得杂乱无章,不断地以庆祝
  为藉口饮酒作乐。

      这些是佛教的「毒瘤」,多得不胜枚举,不必一一指出。我要对这些弊病
  命名为佛教的「毒瘤」,因为这一块一块从佛教所生出来的恶性肿瘤,人们竟
  无知的把它称为「佛教」。这肿瘤生长出来以後,包裹著佛教,使得佛教的「
  实质」逐渐的被隐没了。由此佛教就从原始中增加了好多的派系,相信这种情
  况在每一个宗教都会发生;现在的基督教、回教,或其他的宗教,也由於追随
  者的加加减减,长出大小不同的毒瘤。而我们的佛教和生活息息相关,使我们
  更能认识它的本质,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佛教的现象。


● 宏观佛教

      这里值得我们观察思惟的要点,是我们的佛教已经演变到错综复杂,广泛
  到不能估计,在近代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派系,大约有二、三十大派系,也有
  从情欲发展出来的派系。我们必须不断的注意和详细的认识正确的原始佛教,
  尤其是不要迷信、沈溺、执取那外在的壳,不要太黏缚著各式各样的仪式,直
  到成为戒禁取;但是必须是能清净身口,然後成为自净其意的立身处;有智慧
  的来正确明了「什麽是什麽」,然後遵循去做。别依据别人说它是佛教就相信
  ,这些「毒瘤」在佛入灭後即长出来了,而且向南北发展,还在不断的发育、
  茂盛中,直到二十世纪末还散布著大片的毒瘤,这绝不是佛教。外道信徒指著
  这一块毒瘤为佛教,并评论著,这些是非常可耻、丢脸的。这些都是不合理、
  不公平的,因为它们不是真正的佛教,但却是佛教的肿瘤。我们必须要互相协
  助,宣扬佛教,成为别人的归依处,或为自己带来利益。尤其重要的是必须要
  懂得正确掌握佛教,不被那一块块的毒瘤所污染,也不让它污染佛教。

  (一)道德观

      我们更细微的去观察,能发现更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更详细的去观察
  这点:那即是在正确的佛教中虽称为是原始的教理,有各种各样的解说记载在
  经典中的,使我们不能正确掌握佛教的实质。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说明,在佛
  教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立场和原理,当从哪一个立场来看佛教,就形成了一个固
  定的立场。

      比如,以一个道德家的眼光来看佛教,就只是注意道德这一方面,或只有
  著道德上的知识,那他将会把佛教看成纯粹是道德罢了!那即是充满著圆满完
  善的道德言论。因为佛教有谈到功德和罪恶、善恶好坏、正直、孝顺、合作精
  神等等,这些都被视为道德,而且都记载在经典中,这称为佛教的道德观,而
  大多数的外国人,由道德入门而喜欢佛教。

  (二)真理观

      佛教的另一个崇高的部分为「真理」。真理即是讲解到大自然深奥隐秘的
  实相,是超越常人所能发现的,这部分有空性、苦性、无常性、无我性。苦是
  什麽?苦因是什麽?灭苦又是什麽?灭苦的方法是什麽?这是每一个人所应该
  知晓的,在真理的立场是绝对不变的。

  (三)宗教观

      由宗教立场来看佛教,即是实践戒定慧的原则,而得到解脱的智见,当人
  们奉行之後就能脱离苦,这就叫做由宗教立场来看佛教,这是人们所期待的果
  位,也就是出世间法或甘露法,它是一种直接的,自我拔除的实践道路,不只
  停於知识上的真理而已!

  (四)心理学观

      由心理学的立场看佛教,可看到如後期的经典所讲述的那微妙的、最广泛
  的心理状态,这些知识使当代许多心理学家也感到困惑,摸不透也难以明了。
  这些有关心理学的知识是佛陀或佛灭後所说的,谁说的并不重要,我们只要了
  解,这些知识记载,这都在经典「俱舍论」中,它是一部值得我们夸耀的心理
  学知识,比起现今的心理学说更为深奥、更加精细。

  (五)哲学与科学观

      如果从另一方面去看,在佛教中还有哲学和科学上的知识。关於哲学,我
  定义为一些不可以证明、不可以从试验中得出结论,但可运用一些理论原则来
  认清,这称为「哲学」。如果可以亲自证明或利用物质的实验来证明,或者用
  「慧眼」来看清,则称为「科学」;如十二因缘法等深奥的知识,当我们还未
  悟出「法性」十二因缘即是哲学,但若已悟出「法性」,它即演变成科学了。
  又如无常、苦、空、无我,这些佛教徒熟悉的字眼,人们最多只能把它们当成
  是哲学上的词句,不能演变成科学,但在阿罗汉的层次,它即转变为科学,因
  为他是以自己的心境去看清万物,而不须借用因果理论来推论。我们可以分成
  两个观点来看佛教的一些原则,对一般人来说是哲学的,对阿罗汉来说则是科
  学。但无论如何,在佛教中,有某些部份是纯属於科学的,那即是现今的人可
  用理智来证明或运用各种科学的测验方式来证明,特别是四圣谛等,如果有人
  以理智来研究探讨真理,它将会表现出科学状态,因为有些佛教原理并不像哲
  学那麽抽象,这些不抽象的佛教原理是科学立场的。

  (六)文化观

      如果要依照现代人所喜爱和崇拜的文化来观看,将会发现在佛教中有几个
  重点,都符合身和心的文化原则。有一部份的教诲适合普通文化,更多的教诲
  直接的属於佛教徒的文化,比起一般文化更为优良高尚。由於佛教中的法则有
  不同的立场,有道德上的立场、真理上的立场、文化上的立场、科学上的立场
  、哲学上的立场、心理学上的立场和更特别的是逻辑学的立场,那是一种没有
  固定式的哲理,比比皆是的立场尤其是在佛教的「俱舍论」中。

      但是无论如何,我要认真地说,在这众多的学说中,所必须注意的是在宗
  教立场的佛教。如前所说的,在宗教眼光中是扼要的实践佛法,以了解万物的
  真相,直到能从沈迷染执中拔除出来,这一情形称为「佛教的真面目」,因此
  我们称为宗教立场的佛教。如果把佛教当做是真理或甘露法的立场来看,很多
  将会感到惊讶,以宗教的眼光来看佛教会比较实际,用那简要而立刻可以实践
  的方法,来审察万物皆是无常、苦、无我,没有什麽值得拿取,也不值得成为
  ;或审察到底有那一种事物执著後不会带来苦的?审察到内心已厌倦离欲,不
  再沦为万物的奴隶了,能自在的超越万物。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支配万物。或
  虽然还生活於人世还有这个身,会以主人的身份去拿取、成为等,也都能看出
  它全是假有,不应沈溺染执。一位有觉智的人要常常的觉察万物的真相和没什
  麽能执取为「我」、「我所有」的,这才是真正进入佛教,它比普通的道德更
  有效,比那还不能实践而又深奥难明的真理来得好;比那推想、思考理论上的
  哲学,好争辩而不能熄灭任何烦恼的哲学来得好;比那为社会带来优良风□、
  可敬的行善更好。

  (七)艺术观

      最後一项是艺术的立场,艺术和佛教的立场应有所牵连,这里指的是生活
  中的艺术,即是生活中的行为都很温和和慎重,举止安详庄严,是一个可敬的
  人,能吸引众生。我所指的艺术不是伪造品,而是正确、净洁的艺术,这种艺
  术的行为自然会吸引著众生,不必勉强众生,众生就会跟随效仿,希望我们都
  可以佛教的做人艺术为做人的法则,使我们的身口意都圆满完善,任何人看了
  都会激发起恭敬的欢喜心,而依照著去做。我们必须以戒的清净来建立基本的
  完善圆满,定的圆满即是心平气和,适宜心灵上工作的进行,最圆满完善的是
  有著可以看清万物的智慧,了悟「什麽是什麽」,直到不再因万物而生起苦。
  当一个人的生命中拥有这三种完善,即成为一位最高尚有艺术生活的人,将会
  吸引周围的人欢喜信受,但无论如何,这奉行著的艺术决不会脱离佛教本意,
  因为这圆满的清净、光明、寂静的生活,将是佛教的真面目。我发觉到西洋人
  对佛教最感兴趣的是做人的艺术,因此才与各位谈到艺术的立场,希望能为佛
  教徒带来利益和快乐。

      最後,我要恳请各位注意另一个特别的部份,即是当我们进入佛教的实质
  ,能运用这艺术来支配生命时,好的方面能使我们以佛法来排遣生活,而不再
  寂寞空虚,继而产生厌恶或怖畏感。人们常说,如果烦恼熄灭後,生活将平淡
  没有趣味,或说没有欲望追求,我们将不能做任何事了,会成为一个无法思考
  的人。但实际上能真正奉行佛教艺术生活的人,将时时的能游戏在佛法中,生
  活在悦乐当中。我们应该做一位胜利者,四周的人、事、物,当它们进入我们
  的眼耳鼻舌身意时,必定会战败,而且被我们降服。我们应该战胜万物,不让
  它们带来污垢和迷惑。我们应常常有这样的观念,把佛教看成是精神的娱乐场
  所。


● 精神乐园

      有人说佛教的办公室在道场和寺院中,这些地方即是精神的娱乐场所,人
  们可以从这些地方获得精神上或意识上所需求的粮食。那些被烦恼驱使的人,
  也必须有眼耳鼻舌身的粮食,但必需适当的寻找更高境界的人,不需要眼耳鼻
  舌身的粮食。因为他们已有了清净心,已自由自在了,他们能游戏於佛法之中
  ,当他安住在事物之中,喜悦就自然流露了。

      圣人的境界也是这样的,他的人已轻安寂静下来了,烦恼已不能再来动摇
  他,他已彻底看清万物「什麽是什麽」,对於任何的事物,已不再动摇、散乱
  了。不像那些坐立不安,「晚上是烟,白天是火」的人,他们那有寂静安乐可
  言呢?晚上,他翻来复去不能入眠,躺下之後就想要追寻这个、想要获得那个
  ,他所要求的,这就形成内心浓浓的烟。因为是深夜不能自由的活动,所以必
  须要忍耐著烟薰一般的煎熬,当天一亮就马上随著昨晚所薰的欲望去贪恋追求
  ,这就称为:「晚上是烟,白天是火」,这些都是属於心识不能轻安宁静的状
  态,不被佛法粮食所滋养,只是随著烦恼欲望的驱使力去造作。这种人可说「
  活生生的陷入地狱」。晚上被烟薰的状态即是一整夜都烦闷热恼,白天是火烧
  ,即是一整天整个身心都被那热哄哄的心燃烧到又热又烫,那要如何才能寂静
  下来呢?如果我们一辈子的生活都是晚上是烟薰,白天是火烧,认真地想一下
  ,这个人会变成怎样呢?他的一生都会遭受苦的折磨,从出生直到进入棺材,
  也没有智慧熄灭烟火了。他必须是要依靠佛陀这有智慧的人协助,解除这「晚
  上烟薰,白天火烧」的情形,减轻的程度如何都要看他对一切真相的明白多少
  来决定。

      如果我们对自己想要拿取、成为的正贪爱著,能当下看清它是无常、苦、
  无我的,如此,不论在任何一种的情形下,都能心平气和,清凉寂静,这就是
  更高境界的消遣娱乐,能获得法喜充满的法味。因此我要说明这观念,以便看
  出佛教是精神上、心灵上的娱乐场所。

      你们在学习研究时,把佛教看成是低级的哲学、道德、礼学、艺术、文化
  也好,或者以高级的真理或甘灵法的立场来看也好。但是,最大的利益必定是
  从宗教的立场来观察佛教,除此以外的部份是些肤浅的知识,它不能直接地谈
  到精神或心灵,又能给予你们知识和理论,最多只使你们成为哲学家,不能解
  除任何的烦恼。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清净、光明、寂静的学佛者,就必须直接
  进入「佛教的宗教」或「精神乐园」,才能使每件事有著佛教本质的法喜。

      这一切都是在指出我们佛教有著各种立场,各种角度看法,有如从各种角
  度去看一座山,将会看到不同的形态、利益,这都依观者的观念而不同。虽然
  佛教的起因也由於怖畏,但不是愚痴原始人的怖畏,要祈求各种鬼神或奇异的
  自然现象,相反的,所怖畏的是不能获得人类所应拥有的最完善的事物『涅盘
  』,能超越生老病死苦的逼迫,这就是各位所常见到的。真正的佛教不是书本
  、经典、宗教仪式,不是人们的告知和传说,不是依照道理来构思。真实的佛
  教是身口意的修习,怎样去熄灭烦恼。真正的佛教不必和书本、经文、宗教仪
  式及外在事物如神明、宇宙等发生牵连。但却把内在身口意的无明烦恼彻底熄
  灭,直到产生光明的的智见,自己能正确的做事,从始至终都没有苦,这才值
  得我们要理解的真正佛教;千万别迷失,把遮盖著的皮壳当成是佛教!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Fri Nov 30 17:24:18 201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