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唯识就是唯心吗?
#1
净心
§唯识就是唯心吗?

    不。唯识论虽以精神为主,但不否定物质,也不否定客观的现象,如要否定,
那就一空到底,连「识」也无从可唯了。

    其实,若讲哲学上的唯心论,除了唯物论,几乎多可纳入唯心论的□围。比如
培根、洛克、休谟等,算是主观的唯心论,黑格尔算是客观的唯心论,康德算是意
志的唯心论,詹姆士算是经验的唯心论,柏格森算是直觉的唯心论,罗素算是存疑
的唯心论(这一唯心论的分类法见於太虚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

    总之,不论是那一种的唯心论,总要立出一个标本,作为他们立论的基础,有
了一个标本的偶像,就难免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存疑的唯心论是比较开明的,但
他们不能指出一个究竟的归路,仍不免令人有□徨之感。

    至於佛教的唯识论呢,虽讲「三界唯识」,三界之内的万事万物,均由八识所
变,一切的物象——器界,均是八识的相分——现行,但是并不否定自我而外的一
切众生,三界唯识,是说三界之内的一切现象,是由三界的众生各自的八识共同所
变,也就是三界众生的共业所变,这?□□□漱K识,不仅是指的当下的心识,而是
包括了无始以来的业力所薰的心识,由於业识的现行,便成了八识的相分,成了三
界的现象,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世界,物质是由同界所有众生的八识所变
,众生的相互为缘,也是由於同界众生的八识互变。

    唯识论的宇宙观,称为「赖耶缘起」,赖耶识是第八识的梵文音译,意思是藏
识,能够含藏一切业种,当业种现行而感得的果报,便是唯识变现,这是从本体上
著眼的。若从现象上著眼,便可称为业感缘起,因为,八识所变的果报——现象,
实在是由於各自所造的业力而来。若从方法上著眼,不管是赖耶缘起也好,业感缘
起也好,都不出乎「缘生」的原则,唯有众缘和合,才有现象成立的可能。所以佛
教的基本原则,是缘生论。佛教的最终目的是一个「空」字,因为不用标立任何形
而上的偶像,所以不会落於以偏概全的泥沼,因为由缘生而归结於性空——我固空
了,法也空了,所以不会令人有□徨莫措之感。一般的哲学家,我字都空不了,法
(形上的标本偶像)字,当然更加无从空起了,如果他们一旦真把他们自我执取的
标本空去了,他们便会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成为无依的游魂!

    所以,佛教的唯识论,绝不是哲学的唯心论能够相拟相比的。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Fri Jul 16 20:05:54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唯识就是唯心吗?
#2
净心
§唯识就是唯心吗?

    不。唯识论虽以精神为主,但不否定物质,也不否定客观的现象,如要否定,
那就一空到底,连「识」也无从可唯了。

    其实,若讲哲学上的唯心论,除了唯物论,几乎多可纳入唯心论的□围。比如
培根、洛克、休谟等,算是主观的唯心论,黑格尔算是客观的唯心论,康德算是意
志的唯心论,詹姆士算是经验的唯心论,柏格森算是直觉的唯心论,罗素算是存疑
的唯心论(这一唯心论的分类法见於太虚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

    总之,不论是那一种的唯心论,总要立出一个标本,作为他们立论的基础,有
了一个标本的偶像,就难免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存疑的唯心论是比较开明的,但
他们不能指出一个究竟的归路,仍不免令人有□徨之感。

    至於佛教的唯识论呢,虽讲「三界唯识」,三界之内的万事万物,均由八识所
变,一切的物象——器界,均是八识的相分——现行,但是并不否定自我而外的一
切众生,三界唯识,是说三界之内的一切现象,是由三界的众生各自的八识共同所
变,也就是三界众生的共业所变,这?□□□漱K识,不仅是指的当下的心识,而是
包括了无始以来的业力所薰的心识,由於业识的现行,便成了八识的相分,成了三
界的现象,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世界,物质是由同界所有众生的八识所变
,众生的相互为缘,也是由於同界众生的八识互变。

    唯识论的宇宙观,称为「赖耶缘起」,赖耶识是第八识的梵文音译,意思是藏
识,能够含藏一切业种,当业种现行而感得的果报,便是唯识变现,这是从本体上
著眼的。若从现象上著眼,便可称为业感缘起,因为,八识所变的果报——现象,
实在是由於各自所造的业力而来。若从方法上著眼,不管是赖耶缘起也好,业感缘
起也好,都不出乎「缘生」的原则,唯有众缘和合,才有现象成立的可能。所以佛
教的基本原则,是缘生论。佛教的最终目的是一个「空」字,因为不用标立任何形
而上的偶像,所以不会落於以偏概全的泥沼,因为由缘生而归结於性空——我固空
了,法也空了,所以不会令人有□徨莫措之感。一般的哲学家,我字都空不了,法
(形上的标本偶像)字,当然更加无从空起了,如果他们一旦真把他们自我执取的
标本空去了,他们便会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成为无依的游魂!

    所以,佛教的唯识论,绝不是哲学的唯心论能够相拟相比的。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Mon Aug 5 17:44:21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