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地藏十轮经》中的安般法
#1
净心
《地藏十轮经》中的安般法
Date: 08-24-94
From: AB TSAI

《地藏十轮经》
 DC> 种取蕴,各各别异、互不相似,新新非故、无住无积、不可言说。如是观察五种
 DC>   取蕴,能除三行。若能如是究竟、随观三种行尽,便能於此诸有识身六种境界
 DC>   究竟随观,我、我所执、业,於无明、爱、田覆润,一切皆尽。」
 DC>    □「三行」是什麽呀? 我查不到。

     当行安那般那法时, 不可能一时便入空境。五阴(蕴)的活动能很旺盛,
     於是便以「观照」法来分析它。这里的「观」是指慢动作的分析, 用
     高速摄影的方法加以「停格」并观察。「照」则是用放大显微的方法,
     加以察看。
         这方式是很有力的方法, 因此, 人类的「三(个主要的)行(为)」
     --贪、嗔、痴便无所滋长, 因而去除。因为滋长这三者的东西是
     「无明、爱田、覆(堆肥)润(水)」在观照中一无所有。此谓「观三种
     行尽」便脱离了系缚。

 DC> 「各各别异、互不相似」是不是要在入出息之观照中才能发现?
 DC> 还是要观察他们「各各别异、互不相似」呢?
 DC> (是「因」,还是「果」呢? or 为因且为果? )

     这两种其实是同时进行的。在安般中或在五阴起中都要如是「观照」。
     观是停格, 照是 zoom in, 安般中观照能得慧。五阴中观照能得定。
     因有定、慧, 更能观照。故而互为因果, 便能增上般若, 是为正回授。

 DC> 前面一段也有提到「正观察诸有识身六种境界、我、我所、执,以为其因
 DC> ,业、为良田,无明、覆盖,爱、为滋润,无有自在,依他而立,系属众
 DC> 缘。」 这?□满u良田」只是指「田」,而与「良不良」无关吧!?

     是的。这是对五阴而言是良田。

 DC> 「或有菩萨,如是修习渐渐退转,乃至漏尽,成阿罗汉,具六神通;或有菩萨,
 DC> 如是修习渐渐增长,功德圆满,成大菩萨。」
 DC> 为何依此修习,会退转呢?

     初发心菩萨修安般法, 必然能超越五阴, 得六神通, 但是也因此如实了知
     人世间之苦空无我, 因而失却菩萨发心( 本来想学地藏菩萨的众生度尽的)
     转入阿罗汉境界不再入世。这叫作退转。
         由此可知, 地藏法门之不易修的原因在此, 世尊所说密法不能为劣根
     者说的原因在此。因此, 想修地藏法门的人必须先用占察轮加以判别的原
     因之一便是因这个缘故。
         事实上安般法的力道真的是很强, 也有许多人因得神通而退了初心,
     或者引更大的三毒。

                                     -- AB Tsai --
============================================================================
From: MERLIN MAJ

MM> 还有,有关安般法门除了六妙门,小止观,及阿含经外尚有什麽经论可以参考?
DC> 插花一下下:
DC>     还有《地藏十轮经》、《瑜珈师地论》、《大安般守意经》。
        多谢您了,提供我这麽多资料。

DC> 我个人发现,现在所谓的「数息」(数一到十)的方法好像是从《瑜珈师地论》
DC> 中出现的(该论中载了数、随、止、观、转、净),在阿含中应该是没有
DC> (我找 了杂阿含中关於安般的,还有增壹阿含中罗侯罗成阿罗汉的记载,
DC> 都是所谓「随息」,照智者大师的说法是「通明观」。)

        您的看法不能算不对,不过您忽略一点,是时空因素。


                                     -- AB Tsai --
============================================================================
From: MERLIN MAJ

MM> 还有,有关安般法门除了六妙门,小止观,及阿含经外尚有什麽经论可以参考?
DC> 插花一下下:
DC>     还有《地藏十轮经》、《瑜珈师地论》、《大安般守意经》。
        多谢您了,提供我这麽多资料。

DC> 我个人发现,现在所谓的「数息」(数一到十)的方法好像是从《瑜珈师地论》
DC> 中出现的(该论中载了数、随、止、观、转、净),在阿含中应该是没有
DC> (我找 了杂阿含中关於安般的,还有增壹阿含中罗侯罗成阿罗汉的记载,
DC> 都是所谓「随息」,照智者大师的说法是「通明观」。)

        您的看法不能算不对,不过您忽略一点,是时空因素。
   您所谓"现在所谓的「数息」(数一到十)的方法好像是从《瑜珈师地论》 "
   是指智者大师的所谓的六妙门吗?
        如果是,那就不是由《瑜珈师地论》来的,因为这部论是玄奘大师翻的。
        那时智者大师已去世多年了。
        我想若以中国而言,可能是由俱舍论或大毗婆沙论来的。
        而且太子瑞应本起经中就已有数、随、止、观、转、净的数息修法。
        可见是在经中就有这种修法,而各论再加以禅发。
另外上次看龙藏中有提到有一部名叫坐禅三昧经,影响智者大师做摩诃止观很大。
        但我手上没有,所以不能求证。

DC> 佛陀大弟子当初好像都是修随息的样子。(我也不十分确定,若有资料再说罗)
    不要忘了佛是先教不净观的,而许多弟子都是由此成就的。
    但後来僧团中有人自杀,才改教数息法的。
    这个阿含经中就有记载。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Fri Oct 1 17:52:04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地藏十轮经》中的安般法
#2
净心
《地藏十轮经》中的安般法
Date: 08-24-94
From: AB TSAI

《地藏十轮经》
 DC> 种取蕴,各各别异、互不相似,新新非故、无住无积、不可言说。如是观察五种
 DC>   取蕴,能除三行。若能如是究竟、随观三种行尽,便能於此诸有识身六种境界
 DC>   究竟随观,我、我所执、业,於无明、爱、田覆润,一切皆尽。」
 DC>    □「三行」是什麽呀? 我查不到。

     当行安那般那法时, 不可能一时便入空境。五阴(蕴)的活动能很旺盛,
     於是便以「观照」法来分析它。这里的「观」是指慢动作的分析, 用
     高速摄影的方法加以「停格」并观察。「照」则是用放大显微的方法,
     加以察看。
         这方式是很有力的方法, 因此, 人类的「三(个主要的)行(为)」
     --贪、嗔、痴便无所滋长, 因而去除。因为滋长这三者的东西是
     「无明、爱田、覆(堆肥)润(水)」在观照中一无所有。此谓「观三种
     行尽」便脱离了系缚。

 DC> 「各各别异、互不相似」是不是要在入出息之观照中才能发现?
 DC> 还是要观察他们「各各别异、互不相似」呢?
 DC> (是「因」,还是「果」呢? or 为因且为果? )

     这两种其实是同时进行的。在安般中或在五阴起中都要如是「观照」。
     观是停格, 照是 zoom in, 安般中观照能得慧。五阴中观照能得定。
     因有定、慧, 更能观照。故而互为因果, 便能增上般若, 是为正回授。

 DC> 前面一段也有提到「正观察诸有识身六种境界、我、我所、执,以为其因
 DC> ,业、为良田,无明、覆盖,爱、为滋润,无有自在,依他而立,系属众
 DC> 缘。」 这?□满u良田」只是指「田」,而与「良不良」无关吧!?

     是的。这是对五阴而言是良田。

 DC> 「或有菩萨,如是修习渐渐退转,乃至漏尽,成阿罗汉,具六神通;或有菩萨,
 DC> 如是修习渐渐增长,功德圆满,成大菩萨。」
 DC> 为何依此修习,会退转呢?

     初发心菩萨修安般法, 必然能超越五阴, 得六神通, 但是也因此如实了知
     人世间之苦空无我, 因而失却菩萨发心( 本来想学地藏菩萨的众生度尽的)
     转入阿罗汉境界不再入世。这叫作退转。
         由此可知, 地藏法门之不易修的原因在此, 世尊所说密法不能为劣根
     者说的原因在此。因此, 想修地藏法门的人必须先用占察轮加以判别的原
     因之一便是因这个缘故。
         事实上安般法的力道真的是很强, 也有许多人因得神通而退了初心,
     或者引更大的三毒。

                                     -- AB Tsai --
============================================================================
From: MERLIN MAJ

MM> 还有,有关安般法门除了六妙门,小止观,及阿含经外尚有什麽经论可以参考?
DC> 插花一下下:
DC>     还有《地藏十轮经》、《瑜珈师地论》、《大安般守意经》。
        多谢您了,提供我这麽多资料。

DC> 我个人发现,现在所谓的「数息」(数一到十)的方法好像是从《瑜珈师地论》
DC> 中出现的(该论中载了数、随、止、观、转、净),在阿含中应该是没有
DC> (我找 了杂阿含中关於安般的,还有增壹阿含中罗侯罗成阿罗汉的记载,
DC> 都是所谓「随息」,照智者大师的说法是「通明观」。)

        您的看法不能算不对,不过您忽略一点,是时空因素。
   您所谓"现在所谓的「数息」(数一到十)的方法好像是从《瑜珈师地论》 "
   是指智者大师的所谓的六妙门吗?
        如果是,那就不是由《瑜珈师地论》来的,因为这部论是玄奘大师翻的。
        那时智者大师已去世多年了。
        我想若以中国而言,可能是由俱舍论或大毗婆沙论来的。
        而且太子瑞应本起经中就已有数、随、止、观、转、净的数息修法。
        可见是在经中就有这种修法,而各论再加以禅发。
另外上次看龙藏中有提到有一部名叫坐禅三昧经,影响智者大师做摩诃止观很大。
        但我手上没有,所以不能求证。

DC> 佛陀大弟子当初好像都是修随息的样子。(我也不十分确定,若有资料再说罗)
    不要忘了佛是先教不净观的,而许多弟子都是由此成就的。
    但後来僧团中有人自杀,才改教数息法的。
    这个阿含经中就有记载。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Wed Oct 23 19:52:42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