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如何有较好的集中力 -2
#1
净心
标  题: Re: 如何有较好的集中力 -2


● 心的止静

      「喜」埋藏著某种原动力,能生起所谓的「PASATI」,译为止息、镇静。
  平时我们的心不能止静下来,是因为心无时无刻都沦为思行、情绪、感受的奴
  隶,使内心处於散乱中,而心猿意马不能止静下来。当佛法的喜悦生起时,才
  能适当地控制著心,使心安定下来,即是喜好的程度有多少,轻安就有多少。


● 「定」—适合於实行工作

      止静下来後,自然就生起定,即心在敏锐的状态时,也就产生敏锐实质的
  定,这是最适合支配心行的心理状态。佛法中真实的「定」不是像石头那样坚
  硬,毫无感觉,而是为了要灭除烦恼,它处在於最高的清新舒畅清凉安定的状
  态-VIAMMANIYA,是最适合於觉悟、明了真理的,这才是我们所要的「定」的
  状态,此「定」为增上定,为发「慧」,而不是那僵硬深入禅定的禅那,因为
  这类的定将不能观察到什麽,甚至心已经对禅悦黏缚著也无法觉察,以至无法
  运用它来观慧,这是一大障碍。观慧的人必定要脱离禅那,才能运用定力作为
  观慧的主动力。

      实际上我们不须任何的禅那,不必入定,仅要有定和适於工作的特质,便
  足以看清真相,直到产生「如实智见」-觉悟出一切世间的真理,即是在很自
  然的情形下,对世间或累积下来的顽固问题,都能一一明白。正如在佛陀跟前
  听闻佛法的听众,不必依赖那固定的形式或奇异的行为,当下思考即能觉悟,
  但并不是立刻生起无上智见马上证悟阿罗汉。或许已产生初级的正智见,但还
  得依靠定力的扶持,方能证悟初果。此外有一种特殊的情形是,由於过去接受
  了错误观念,一直围绕在错误的见解中,所以不能生起「如实智见」,也就不
  能与真谛符合。然而只要他的知见一经理解,将比平时更为清晰、深刻而正确
  ,这都要看他的「如实智见」的程度而定。如果知见是随著真理的正确地发展
  著,即是依随法性,一直前进到如实智见洞察诸行的真理。假如如实智见的程
  度不够圆满,即使不能证入初级果位,仍可成为善人或贤人。倘若环境适合且
  有足够的波罗密,那他将可证入阿罗汉。不论何种情形,这自然法则的定会或
  多或少的产生。因为大多数的佛教徒都要求照见真理,他们绝对都听过、思考
  过,也观照世间诸行。此时所生起的「智见」,肯定是会带来利益的,而不会
  是徒劳无功的。


● 洞察真理

      「如实智见」是依据真理而看清万物,尤其是前面所说过的无常、苦、无
  我。简单地说,「依据真理的看清」,即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因
  此,我们必须要彻底的明了三法印,因为它是佛教最简短的精华。在巴利文中
  有这样的句子译成泰文:「法不值得去执取」。法即是万物,不论什麽都不值
  得执取为「我」、「我所有」、「善」、「恶」、拿取、贪爱、憎恨等。如果
  ,就必须无时无刻的为这个「成为」而挣扎,这都是染取驱使我们去执著种种
  的事物的反应。

      还有一件事常令人不能理解的,即如果不去拿取或成为,那怎能生存下去
  ?对於不曾思考这个问题的人,这可能是一个极大的疑问。在这里的「拿取」
  、「成为」的意思是指心染执的情形。由於烦恼欲望的执取,而认为是我的「
  拿取」、「成为」,如此一来心识就始终陷入沈重、热恼、束缚、打击、刺伤
  和燃烧中。当我们确实明白这一点,将会运用这智慧来接触一切事物,以明明
  了了的心念守护著心,而不致沦为万物的奴隶。

      虽然我们感觉到这些事物实在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但是这烦恼还
  是存在,我们仍将随烦恼的强弱而去拿取。我们不必像盲目者那样急躁热恼地
  拿取、成为,而最後落入无明染执的陷阱中,做出自杀或其他伤害自己的行为
  。这些都在教导我们应如何在生活中没有拿取、没有染执。

      如果,我们运用佛智,确实地知晓法性是无常、苦、无我,一切是不值得
  「拿取」、「成为」,而去「拿取」、「成为」时,则可说我们是取得胜利而
  非败给事物,沦为奴隶。譬如老虎和毒蛇是价值昂贵的动物,当我们没有其他
  方法来谋生时,很自然地,我们就会以正确的方法去捕捉来换取生活费。若方
  法错了,我们就得死在老虎爪下。万物也是如此,特别是五蕴,有著无常、苦
  、无我的形态,它从始至终都燃烧著烦恼欲望,在这三世的时间中如果有谁盲
  目地认同这无常、苦、无我,那他的人生就充满苦恼,与我们常见的凡夫无异。

      任何人都崇尚「善业」,如果我们以错误的方式对待它,或过於执取它,
  那将会遭受到善业的苦。除非已明白自然形态本来就是这样,然後合乎理性地
  行事,请各位别忘了,除非那些被称为「睁开眼睛」的人,以觉知的智慧去接
  触这些里面含藏著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的毒素。否则我常常提到的「不值
  得拿取、不值得成为」将会反过来将「苦」泼给那些不知此状态而去「拿取」
  和「成为」的人。如果因为某种因素,还需要拿取和成为的话,尤其是对那些
  不能放弃烦恼的人而言,就应该明明了了-「它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
  ,而去拿取、成为,这种作法是不会错误的,而且恰到好处,在拿取和成为中
  保持著和平安乐,苦也就没有了。

   
      可能还有人怀疑,如果没有拿取、成为,他将无所事是,那还有能力保护
  自己的财产?这是那些不甚了解真理的人的疑问。如果我们能充分的了解,就
  晓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万物,总比迷信、贪婪的行事好。有这麽一句话说:「
  我们应该以了了分明的心念接触万物;别用习气贪欲接触万物,就是这样罢了
  !」若我们以无明去接触万物,不论是做什麽,其结果必定是与以觉知去接触
  万物者不同。


● 佛陀.阿罗汉

      以佛陀为导师的阿罗汉们,已熄灭一切的无明,证悟无上的果位,他们做
  出比我们更多有利的事物,付出更多。希望各位思考一下,不明了这件事物,
  也正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不是佛陀的错,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熄灭无明烦恼
  的含义。反而那些像佛陀一样已熄灭烦恼无明的人,依然日夜不停地工作。读
  一读佛陀的传记,看看佛陀到底日夜在忙些什麽?将会发现到世尊一天只休息
  四个小时,其馀的时间都投入工作中。我们一天赖在床上或休息的时间多半超
  过四个小时,世尊比我们做的更多,他到底以什麽为原动力呢?虽然那以欲望
  为主因的想要拿取、成为早已彻底熄灭了,但佛陀却超脱地以悲智的力量来行
  事。

      在还未证悟之前,他曾经训练控制自己,无时无刻都薰陶著自己,以便产
  生悲智,所以悲智的力量就逐年累月的增加,直到证悟不再有漏了,当智力澈
  底的熄灭了欲望烦恼,但慧力却仍旧存在著,不曾消失,慈悲也化解成悲力而
  留存下来。因此证悟後的佛陀及阿罗汉的一切行为动作,都只是来自那遗留下
  来的悲智力,它有如残骸般的遗留下来,左右著身心。烦恼欲望已完全乾枯了
  ,遗留下来的只是清净,没有烦恼的身心。在这清净的五蕴中仍存有悲智继续
  在活动著,有如那已熄灭「引擎」而仍然滑行一段路程的汽车一样,这是由於
  遗留下来的速度的动力,即所谓的动量,行程的远近,就由动量而决定。阿罗
  汉们也是一样的,虽然烦恼已完全熄灭,但是悲智的动量还存有一定□动力,
  使得他能做艰难困苦的弘法工作,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他只是默默地以悲
  智的动力耕耘,从不期望获得什麽。

      虽然是身体的必需品,如托钵以养活生命,他可以利用所存有的智力,而
  不必有烦恼之介入认为生存是为了要成为这个、要拿取那个的,但所遗留的智
  慧,却能辨别是非黑白,去推动身体找寻食物,所不同的是已无所求,有得到
  也好,没得到也好;当生病时,也有足够的智慧知道如何去寻求医治,如果太
  过严重身体自然会坏灭,他也只是稍微去争取而已,生存与死亡,对他来说是
  没有意义的。但他会以智慧来随缘治疗,这「苦」确实已不复存在了。任何事
  都不必有「我」为主人,只有「智慧」随著大自然的定律去运行著身心,只是
  身法和心法;有如操作的机器,没有一个「自我」,只随著大自然而运行,生
  存下去。因此他就不会刻意地要求寻找特效药和金钱去治疗,并不是他不去寻
  求治疗,他只是随缘并不强求,若太复杂的话,他将不再追求,平静的生存下
  去,直到死亡,或就此入灭。熄灭烦恼就没有感觉去寻找药物治病,这是不可
  能的。阿罗汉不必断食而死或有病不治而死,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阿罗汉仍随
  谓厌离就是对那曾随自己沈迷愚痴而执著的各种事物,那曾认为是值得拿取和
  成为的感觉已厌倦了。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Wed Sep 28 20:55:39 2011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如何有较好的集中力 -2
#2
净心
标  题: Re: 如何有较好的集中力 -2


● 心的止静

      「喜」埋藏著某种原动力,能生起所谓的「PASATI」,译为止息、镇静。
  平时我们的心不能止静下来,是因为心无时无刻都沦为思行、情绪、感受的奴
  隶,使内心处於散乱中,而心猿意马不能止静下来。当佛法的喜悦生起时,才
  能适当地控制著心,使心安定下来,即是喜好的程度有多少,轻安就有多少。


● 「定」—适合於实行工作

      止静下来後,自然就生起定,即心在敏锐的状态时,也就产生敏锐实质的
  定,这是最适合支配心行的心理状态。佛法中真实的「定」不是像石头那样坚
  硬,毫无感觉,而是为了要灭除烦恼,它处在於最高的清新舒畅清凉安定的状
  态-VIAMMANIYA,是最适合於觉悟、明了真理的,这才是我们所要的「定」的
  状态,此「定」为增上定,为发「慧」,而不是那僵硬深入禅定的禅那,因为
  这类的定将不能观察到什麽,甚至心已经对禅悦黏缚著也无法觉察,以至无法
  运用它来观慧,这是一大障碍。观慧的人必定要脱离禅那,才能运用定力作为
  观慧的主动力。

      实际上我们不须任何的禅那,不必入定,仅要有定和适於工作的特质,便
  足以看清真相,直到产生「如实智见」-觉悟出一切世间的真理,即是在很自
  然的情形下,对世间或累积下来的顽固问题,都能一一明白。正如在佛陀跟前
  听闻佛法的听众,不必依赖那固定的形式或奇异的行为,当下思考即能觉悟,
  但并不是立刻生起无上智见马上证悟阿罗汉。或许已产生初级的正智见,但还
  得依靠定力的扶持,方能证悟初果。此外有一种特殊的情形是,由於过去接受
  了错误观念,一直围绕在错误的见解中,所以不能生起「如实智见」,也就不
  能与真谛符合。然而只要他的知见一经理解,将比平时更为清晰、深刻而正确
  ,这都要看他的「如实智见」的程度而定。如果知见是随著真理的正确地发展
  著,即是依随法性,一直前进到如实智见洞察诸行的真理。假如如实智见的程
  度不够圆满,即使不能证入初级果位,仍可成为善人或贤人。倘若环境适合且
  有足够的波罗密,那他将可证入阿罗汉。不论何种情形,这自然法则的定会或
  多或少的产生。因为大多数的佛教徒都要求照见真理,他们绝对都听过、思考
  过,也观照世间诸行。此时所生起的「智见」,肯定是会带来利益的,而不会
  是徒劳无功的。


● 洞察真理

      「如实智见」是依据真理而看清万物,尤其是前面所说过的无常、苦、无
  我。简单地说,「依据真理的看清」,即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因
  此,我们必须要彻底的明了三法印,因为它是佛教最简短的精华。在巴利文中
  有这样的句子译成泰文:「法不值得去执取」。法即是万物,不论什麽都不值
  得执取为「我」、「我所有」、「善」、「恶」、拿取、贪爱、憎恨等。如果
  ,就必须无时无刻的为这个「成为」而挣扎,这都是染取驱使我们去执著种种
  的事物的反应。

      还有一件事常令人不能理解的,即如果不去拿取或成为,那怎能生存下去
  ?对於不曾思考这个问题的人,这可能是一个极大的疑问。在这里的「拿取」
  、「成为」的意思是指心染执的情形。由於烦恼欲望的执取,而认为是我的「
  拿取」、「成为」,如此一来心识就始终陷入沈重、热恼、束缚、打击、刺伤
  和燃烧中。当我们确实明白这一点,将会运用这智慧来接触一切事物,以明明
  了了的心念守护著心,而不致沦为万物的奴隶。

      虽然我们感觉到这些事物实在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但是这烦恼还
  是存在,我们仍将随烦恼的强弱而去拿取。我们不必像盲目者那样急躁热恼地
  拿取、成为,而最後落入无明染执的陷阱中,做出自杀或其他伤害自己的行为
  。这些都在教导我们应如何在生活中没有拿取、没有染执。

      如果,我们运用佛智,确实地知晓法性是无常、苦、无我,一切是不值得
  「拿取」、「成为」,而去「拿取」、「成为」时,则可说我们是取得胜利而
  非败给事物,沦为奴隶。譬如老虎和毒蛇是价值昂贵的动物,当我们没有其他
  方法来谋生时,很自然地,我们就会以正确的方法去捕捉来换取生活费。若方
  法错了,我们就得死在老虎爪下。万物也是如此,特别是五蕴,有著无常、苦
  、无我的形态,它从始至终都燃烧著烦恼欲望,在这三世的时间中如果有谁盲
  目地认同这无常、苦、无我,那他的人生就充满苦恼,与我们常见的凡夫无异。

      任何人都崇尚「善业」,如果我们以错误的方式对待它,或过於执取它,
  那将会遭受到善业的苦。除非已明白自然形态本来就是这样,然後合乎理性地
  行事,请各位别忘了,除非那些被称为「睁开眼睛」的人,以觉知的智慧去接
  触这些里面含藏著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的毒素。否则我常常提到的「不值
  得拿取、不值得成为」将会反过来将「苦」泼给那些不知此状态而去「拿取」
  和「成为」的人。如果因为某种因素,还需要拿取和成为的话,尤其是对那些
  不能放弃烦恼的人而言,就应该明明了了-「它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为」
  ,而去拿取、成为,这种作法是不会错误的,而且恰到好处,在拿取和成为中
  保持著和平安乐,苦也就没有了。

   
      可能还有人怀疑,如果没有拿取、成为,他将无所事是,那还有能力保护
  自己的财产?这是那些不甚了解真理的人的疑问。如果我们能充分的了解,就
  晓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万物,总比迷信、贪婪的行事好。有这麽一句话说:「
  我们应该以了了分明的心念接触万物;别用习气贪欲接触万物,就是这样罢了
  !」若我们以无明去接触万物,不论是做什麽,其结果必定是与以觉知去接触
  万物者不同。


● 佛陀.阿罗汉

      以佛陀为导师的阿罗汉们,已熄灭一切的无明,证悟无上的果位,他们做
  出比我们更多有利的事物,付出更多。希望各位思考一下,不明了这件事物,
  也正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不是佛陀的错,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熄灭无明烦恼
  的含义。反而那些像佛陀一样已熄灭烦恼无明的人,依然日夜不停地工作。读
  一读佛陀的传记,看看佛陀到底日夜在忙些什麽?将会发现到世尊一天只休息
  四个小时,其馀的时间都投入工作中。我们一天赖在床上或休息的时间多半超
  过四个小时,世尊比我们做的更多,他到底以什麽为原动力呢?虽然那以欲望
  为主因的想要拿取、成为早已彻底熄灭了,但佛陀却超脱地以悲智的力量来行
  事。

      在还未证悟之前,他曾经训练控制自己,无时无刻都薰陶著自己,以便产
  生悲智,所以悲智的力量就逐年累月的增加,直到证悟不再有漏了,当智力澈
  底的熄灭了欲望烦恼,但慧力却仍旧存在著,不曾消失,慈悲也化解成悲力而
  留存下来。因此证悟後的佛陀及阿罗汉的一切行为动作,都只是来自那遗留下
  来的悲智力,它有如残骸般的遗留下来,左右著身心。烦恼欲望已完全乾枯了
  ,遗留下来的只是清净,没有烦恼的身心。在这清净的五蕴中仍存有悲智继续
  在活动著,有如那已熄灭「引擎」而仍然滑行一段路程的汽车一样,这是由於
  遗留下来的速度的动力,即所谓的动量,行程的远近,就由动量而决定。阿罗
  汉们也是一样的,虽然烦恼已完全熄灭,但是悲智的动量还存有一定□动力,
  使得他能做艰难困苦的弘法工作,这是常人所难以做到的,他只是默默地以悲
  智的动力耕耘,从不期望获得什麽。

      虽然是身体的必需品,如托钵以养活生命,他可以利用所存有的智力,而
  不必有烦恼之介入认为生存是为了要成为这个、要拿取那个的,但所遗留的智
  慧,却能辨别是非黑白,去推动身体找寻食物,所不同的是已无所求,有得到
  也好,没得到也好;当生病时,也有足够的智慧知道如何去寻求医治,如果太
  过严重身体自然会坏灭,他也只是稍微去争取而已,生存与死亡,对他来说是
  没有意义的。但他会以智慧来随缘治疗,这「苦」确实已不复存在了。任何事
  都不必有「我」为主人,只有「智慧」随著大自然的定律去运行著身心,只是
  身法和心法;有如操作的机器,没有一个「自我」,只随著大自然而运行,生
  存下去。因此他就不会刻意地要求寻找特效药和金钱去治疗,并不是他不去寻
  求治疗,他只是随缘并不强求,若太复杂的话,他将不再追求,平静的生存下
  去,直到死亡,或就此入灭。熄灭烦恼就没有感觉去寻找药物治病,这是不可
  能的。阿罗汉不必断食而死或有病不治而死,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阿罗汉仍随
  谓厌离就是对那曾随自己沈迷愚痴而执著的各种事物,那曾认为是值得拿取和
  成为的感觉已厌倦了。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buddhaspace.org
Fri Oct 17 17:50:49 201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