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由箭喻经谈起
#1
净心
 作者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题  -由箭喻经谈起--

>         曾有弟子追根刨底的请教佛陀 , 世间种种跟本原理 , 佛陀说
>      : "你到这里来 , 是以为我会向你讲述这些原理吗 ? " 如果有一
>         个人中箭 , 痛苦难忍 , 难到我们可以不把箭拔除 , 先去寻找
>         原因 , 调察射箭人的身份背景和毒箭的制作材料 ? 没等调查完
>         这人早就死了 "

  对学佛的人而言,我们的确不该太在意世间的种种顺逆,就像《楞严经》
所说,许多人太喜欢装饰指月指,而忘了我们的目标在月上。

  箭喻经是针对“苦”而言,世尊的意思是世间为苦,去苦是第一要务,
但是当时已有太多人沉迷在“何谓苦”的迷阵中,直到现今,许多学者的
论文依然在这个迷阵中大作文章。

  有一则传说:

  某大文豪上了船,和船夫谈天。
   文豪问道:“你研究过哲学吗?”
  答:“没有”
  文:“天啊,你的生命已去了三分之一了,你会不会写诗?”
  答:“也不会”
  文:“天啊,你的生命已去了三分之二了。”
  这时船进了水,船夫问大文豪:“你会不会游泳?”
  文:“没学过”
  船夫:“老天啊,你的生命已全完了”

  一个人一生如果不会遇到任何苦,或者他对苦很享受,那就没必要学佛,
研究箭□的结构、装饰、性能,和拔箭的目的的确是两回事。

>         佛教是把善当成一种经验实证吗 ?  不像形而上的本体论这样
>       追索第一原因 ?

  形而上学不是不重要,而是在苦难未除前,形而上容易形成打高空,
这对生命的苦没有任何帮助,而世间其他的说法都教人要把一切的苦交给
救世者。但世尊没有这样,他要学者们面对苦,把箭拔除。

    世尊并未“把善当成一种经验实证”,身口意的行善是必要的条件,
它不是实验,若以实验的心态来看身口意的行善,那就会形成“等待行善
的结果”之报偿心态,可悲的是,如今“行善不欲人不知”,事事计较功
德居然是很多打著修行旗的人的想法。

>        为甚麽每当我想依古德之路 , 由信因果而止诸恶 , 就行不太通
>      , 因为好像很多事都有很大的功德 , 那只要功过相抵即可 ?

    如上,因为求偿心理,自认为善的行为或想法,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
了恶因,因此身、口、意之善不是条文式的,不是功德簿上的功过相抵、
世尊从来没说过“功过相抵”的说法。只有在後世的功利主义下,才会提
出功过相抵的论调。

    事实上不论是四阿含或其他任何佛经,都没有“功过相抵”的名词出
现。因为这本身对所谓业报的因果现象是不成立的。而业报是器世间的物
理定律。

>      於是自己就变得很刁蛮. 刁横 , 好像没甚麽好怕似的 .  即使
>      大恶似乎也可以转 .

    这就是“解经”的问题,因为不了解因果律的真正现象,所以有这样
的想法。

    对於这样的人不必试图用“说服”的手段去沟通,必须由他自行去悟
道,此世不悟,来世再说。

>但是古德如广钦老和尚有一次授课迟到了几分钟
>      : 就觉得这怎麽得了 , 一个人五分钟 ,100 个人 500 分钟 , 这业
>      报怎麽得了 , 遂即思忏悔 . 到底因果怎麽去起正信解而能正观起
>      心动念呢 ?

    不要去思考因果的运作,如果我们因为“怕因果报应”而“行善”那就
不是佛弟子了。我们的行善应该是无条件的身口意的自然行善。

    所以八正道的第一道--正信就是不因任何的条件,相信诸佛所说的出脱
苦涂之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而这个正是身口意三善的
出发点。

    因此一个行者学佛的心态不是因为因果来发动,而是由身、口、意的善
念来发动。当身口意能住(保持)善念不退时,那麽“正观”才能正确发动。

    然而行者如何判断自己的身口意是否为善呢?那就会回到阿含的第一步,
皈佛,皈法,皈圣众。这三皈就是导入众善的钥匙。

>      但如果由自己的心来观 , 我们都有著如此慈悲的爱心 , 怎麽忍
>      得伤害别人 , 自己也会难过的 . 那麽就会好好地注意了 .
>      我觉得 , 很纳闷 , 我一直觉对因果了解会相辅而
>      更能注意起心动念 , 但是却不是 . 究竟看甚麽书 , 才能了解呢 ?
>      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
>      祝      菩提不退

    慈悲和伤害是一体的。因为两者在定义上很□糊,在发生的时序上也很
混乱,我们无法确定某一项慈悲的想法或动作,不会在另一个时空变成伤害
的事实。反之亦然。相信我们自己可找出一大堆事例来。

    真正要学佛,一定要以佛为师,也就是皈依佛,然而世尊已灭,因此世
尊在入灭前叮咛,他入灭後“以戒为师”,戒者为何?摒除身口意的不善。
但是在功过相抵的功利主义下,它反而成了条文法律了,因此人们就可以用
找漏洞的方式来避开。

    真正要学佛,一定要皈依法,而世尊已灭,因而皈依法也就是由佛经入
手,依经上所这言者实修,众善奉行不是只有交钱了事,最大的善法--禅思
才是更重要的,但是,该注意的是,行禅不能有报偿心理,若有所求,希求
所得,则非佛所教的。

    因此行者“自净其意”,无染於因果报偿才是正途,然而世道多艰,我
们都难免随世俗逆流,所以我们必须皈依圣众,思忆诸佛菩萨、想念诸天护
法、感怀古来大德..种种示教,这都是学者必要的思想。

   我甚喜建议学者由《四阿含》入手,读经时要把自己溶入经中,化成一
个当时在座的四众之一,用心的“听经”,看看当时的老老老师兄们如何发
问、问些什麽、为何发问、答案是啥..或者能得法喜於万一。

    也祝您

法喜充满。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Fri Nov 11 18:59:04 2011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