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第一义空"一问
#1
净心
发信人: Chosen@Lion (修融),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一问

  大家好:)
  这几天在研究杂阿含中的"大空法经" 有点搅糊涂了
於是翻看之前的"第一义空" 想再了解一下 发现原先
还有不懂的地方 以下列出原篇及问题 谢谢:)
=======================================================================
    须菩提赞舍利子能解他所说的意思。把要点给问出来了。於是须菩提就说明
 "大菩萨法" 的不离作意和众生的不离作意有何差别。

    他说:(加上标号)
-=-=-=-=-=-=-=
1.舍利子,有情非有故,当知作意亦非有。「我、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
  伽罗、意生、童儒、作者、受者、知者、见者」非有故,当知作意亦非有。
2.有情无实故,当知作意亦无实。「我」乃至「见者」无实故,当知作意亦无实。
3.有情无自性故,当知作意亦无自性。「我」乃至「见者」无自性故,当知作意亦
  无自性。
4.有情空故,当知作意亦空。「我」乃至「见者」空故,当知作意亦空。
5.有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我」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
6.有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我」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

  问题:
  第五句不懂 第六句似懂非懂..... 希望了解的人可以解说一下 谢谢 ^_^
7.有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无觉知。「我」乃至「见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
  无觉知。


发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一问

==> 於 修融 (Chosen@Lion) 文中述及:
: 5.有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我」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
: 6.有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我」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
:   问题:
:   第五句不懂 第六句似懂非懂..... 希望了解的人可以解说一下 谢谢 ^_^
: 7.有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无觉知。「我」乃至「见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
:   无觉知。

    关键词是有情。请手上有字典的同学们把有情一词波上来,这样
就可以开展句子,比较容易了解了。


发信人: Chosen@Lion (修融),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一问

==> 於 老小子 (abstsai@Lion) 文中述及:
: ==> 於 修融 (Chosen@Lion) 文中述及:
: : 5.有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我」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
: : 6.有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我」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
: :   问题:
: :   第五句不懂 第六句似懂非懂..... 希望了解的人可以解说一下 谢谢 ^_^
: : 7.有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无觉知。「我」乃至「见者」无觉知故,当知作意亦
: :   无觉知。
:     关键词是有情。请手上有字典的同学们把有情一词波上来,这样
: 就可以开展句子,比较容易了解了。
  "有情"来了 丁福保佛学辞典:
有情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唯识述记一本曰:「梵
   言萨□,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又情者爱也,能
   有爱生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著义。又名萨□
   ,是有情义。」


发信人: abstsai@Lion (老小子), 信区: BudaHelp
标  题: Re: "第一义空"一问

>: ==> 於 修融 (Chosen@Lion) 文中述及:
>: : 5.有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我」乃至「见者」远离故,当知作意亦远离。
>: : 6.有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我」乃至「见者」寂静故,当知作意亦寂静。
>: :   问题:
>: :   第五句不懂 第六句似懂非懂..... 希望了解的人可以解说一下 谢谢 ^_^
>:     关键词是有情。请手上有字典的同学们把有情一词波上来,这样
>: 就可以开展句子,比较容易了解了。
>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谢谢您。

    这里我们便很容易的分别出世尊所说的“有情”和“觉有情”的差别了,
也就是萨□(众生)和菩萨(大萨□)。

    “有情远离”意思是不“成群结党”。大菩萨不专以某些人为相助的
目标。假如有一天老小子发了大财,要来个大布施,每个人到面前,就给
两百万,那麽就不可以说“只限狮吼站友们”,不限特定人士,一律平等,
这叫“有情远离”。但是不能讲成“远离有情”,那意思相反,远离有情
那独自到深山修行,不知去向了矣 (虽是也能悟道,但是,那不是菩萨行)。

    所以,般若系列讲大菩萨修行法时,谈到修习般若度法,其目的就是
为了要达到(具有)这种“有情远离”的能力。

    如:
<<<<<<<<<<<<<<<<<<<<<<<<<<<<<<<<<<<<<<<<<<<<<<<<<<<<<<<<<<<<<<<<
达有情非我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不可得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远离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本性非有情性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
    这些不染著也就是“空”义。
    因此又说:
<<<<<<<<<<<<<<<<<<<<<<<<<<<<<<<<<<<<<<<<<<<<<<<<<<<<<<<<<<<<<<<<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诸相应中,
与空相应最为第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最尊、最胜词波上来,这样
>: 就可以开展句子,比较容易了解了。
> (术语)Sattva,梵语曰萨□。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谢谢您。

    这里我们便很容易的分别出世尊所说的“有情”和“觉有情”的差别了,
也就是萨□(众生)和菩萨(大萨□)。

    “有情远离”意思是不“成群结党”。大菩萨不专以某些人为相助的
目标。假如有一天老小子发了大财,要来个大布施,每个人到面前,就给
两百万,那麽就不可以说“只限狮吼站友们”,不限特定人士,一律平等,
这叫“有情远离”。但是不能讲成“远离有情”,那意思相反,远离有情
那独自到深山修行,不知去向了矣 (虽是也能悟道,但是,那不是菩萨行)。

    所以,般若系列讲大菩萨修行法时,谈到修习般若度法,其目的就是
为了要达到(具有)这种“有情远离”的能力。

    如:
<<<<<<<<<<<<<<<<<<<<<<<<<<<<<<<<<<<<<<<<<<<<<<<<<<<<<<<<<<<<<<<<
达有情非我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不可得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远离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达有情本性非有情性故。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
    这些不染著也就是“空”义。
    因此又说:
<<<<<<<<<<<<<<<<<<<<<<<<<<<<<<<<<<<<<<<<<<<<<<<<<<<<<<<<<<<<<<<<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诸相应中,
与空相应最为第一。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最尊、最胜。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如是相应,普能引发如来十力。
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
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与如是般若波罗蜜
多相应故,毕竟不起悭贪心、不起犯戒心、不起忿恚心、不起
懈怠心、不起散乱心、不起恶慧心。(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0二)
>>>>>>>>>>>>>>>>>>>>>>>>>>>>>>>>>>>>>>>>>>>>>>>>>>>>>>>>>>>>>>>>>

    文殊菩萨对“有情远离”作了说明:
<<<<<<<<<<<<<<<<<<<<<<<<<<<<<<<<<<<<<<<<<<<<<<<<<<<<<<<<<<<<<<<<<
  尔时师子勇猛雷音菩萨白文殊师利言:“汝久已得甚深忍,
而不起心作如是解。我证菩提。今文殊师利岂不欲觉悟有情而劝发耶。
>>>>>>>>>>>>>>>>>>>>>>>>>>>>>>>>>>>>>>>>>>>>>>>>>>>>>>>>>>>>>>>>>>

    师子勇猛雷音菩萨的意思是“文殊难道不主动到处劝人修习般若波罗
密法吗?”。“欲觉悟有情而劝发”就是“为了要启发众生而劝其发心”
的意思。

    艾殊回答:
<<<<<<<<<<<<<<<<<<<<<<<<<<<<<<<<<<<<<<<<<<<<<<<<<<<<<<<<<<<<<<<<<<
答言:”善男子,我不曾觉悟有情及以劝发,何以故?有情无所有故、
有情远离故、有情无所得故、若菩提可得,是则觉悟有情而有劝发。
善男子,我及菩提、有情俱不可得。是故我觉悟有情劝发平等。
>>>>>>>>>>>>>>>>>>>>>>>>>>>>>>>>>>>>>>>>>>>>>>>>>>>>>>>>>>>>>>>>>>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卷下)

    为何菩萨可以不沾事业?这便是文殊菩萨在所说的:“我及菩提、有
情(三者)俱不可得。” 因此,文殊乃至诸大菩萨作任何事都不沾“我、
有情、诸作”的染心,因为等视有情(众生)之故。

    所以文殊菩萨再强调:“是故我觉悟有情劝发平等。”所以文殊菩萨
不是“远离有情”,而是“有情远离”,只有在有情远离的条件下,我、
众生、人者、寿者、补特伽罗..等等才不存在。

    这是般若“空”义。不是热狗空义,或断灭空义。

    所以我们把这个“空”义拿来和人生的“苦”作比较,就会发觉:我们
就是因为对人、事、物的无法远离,因此才会苦。

    偏偏人性就是以欲求为主,名也、利也、爱也、恨也..修习多修习就是
为了这个。因此般若系和阿含系是相应的,其理在此。


--

▲▲▲   □□□  □□□□□□□□□□□□□□    
□□□ □□□□□□□□    □□□  □  □□□    ▲▲▲
□□□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Ξ     □□□□□□□□□□□□  □    □□□   欢迎加入交流讨论  
  □□ □□□□□□□  □□□      □□□  □□□□Ξ  http://cbs.ntu.edu.tw
Fri Nov 18 20:45:45 2011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