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绝对可以 顿悟!
#1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它告诉我们,修行绝对要从(第七识)下手

今天大家对修行渺渺□□,
归因於,不知道修行要领。

但是很幸运地,唯识学清楚告诉我们,要从 (第七识) 下手。

根据唯识学,
第六识是 "审非恒";第七识是 "亦审亦恒"。
可见,第六识和第七识 都能 (审),所以他们是可以 "被发现" 的。
即,从我们的(思绪) 去寻觅他们的踪迹。

首先来讲 (第六识)的特性。
(第六识) 是从肉脑随意冒出来的。
当我们起 六识杂念时,你的意识是往外飞失的
人会呈失神、失焦状态、像做白日梦一般。

而(第七识)是有定所的。它从脑里最内层延著龙骨或中脉住著。
(第七识) 是清楚明白的意识、有焦聚、俱恒续性,
不像六识杂念 先後念 生生灭灭的。
简言之,
不起念头时,那个清楚觉知的(心),就是(第七识)的状态。

平常,(第六识)和(第七识)是杂混的。
通常(第七识)不能持久,总是被(第六识)覆盖。

其实我们可以把(第七识)刻意找出来固定住,
使得(第六识)不会再出来捣蛋。

懂得从这个地方著手,就不必去练息 "数息",
或其它 止法,辛苦努力只为了止息 六识杂念。

通常我们会采静坐方式来做,
将(第七识)找出来固定住後,让它长时间保持著。
在没有六识杂念捣乱下,(第七识)会慢慢发生质变,
进行所谓的 转识为智 的作用。

大家要知道,(第七识) 是一个能(审)的识,
所以不会落入 空无、空亡无记当中。

(第七识)的(审),就是 (观照)。(第六识)的(审) 则不是

所以大家要明白,
如果你的静坐不是用(第七识)在坐,
你是不可能有 (观照)的。

观照,其实就是指 (第七识) 清楚存在时的状态
Tue Oct 3 01:23:18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绝对可以 顿悟!
#2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它告诉我们,修行绝对要从(第七识)下手

今天大家对修行渺渺□□,
归因於,不知道修行要领。

但是很幸运地,唯识学清楚告诉我们,要从 (第七识) 下手。

根据唯识学,
第六识是 "审非恒";第七识是 "亦审亦恒"。
可见,第六识和第七识 都能 (审),所以他们是可以 "被发现" 的。
即,从我们的(思绪) 去寻觅他们的踪迹。

首先来讲 (第六识)的特性。
(第六识) 是从肉脑随意冒出来的。
当我们起 六识杂念时,你的意识是往外飞失的
人会呈失神、失焦状态、像做白日梦一般。

而(第七识)是有定所的。它从脑里最内层延著龙骨或中脉住著。
(第七识) 是清楚明白的意识、有焦聚、俱恒续性,
不像六识杂念 先後念 生生灭灭的。
简言之,
不起念头时,那个清楚觉知的(心),就是(第七识)的状态。

平常,(第六识)和(第七识)是杂混的。
通常(第七识)不能持久,总是被(第六识)覆盖。

其实我们可以把(第七识)刻意找出来固定住,
使得(第六识)不会再出来捣蛋。

懂得从这个地方著手,就不必去练息 "数息",
或其它 止法,辛苦努力只为了止息 六识杂念。

通常我们会采静坐方式来做,
将(第七识)找出来固定住後,让它长时间保持著。
在没有六识杂念捣乱下,(第七识)会慢慢发生质变,
进行所谓的 转识为智 的作用。

大家要知道,(第七识) 是一个能(审)的识,
所以不会落入 空无、空亡无记当中。

(第七识)的(审),就是 (观照)。(第六识)的(审) 则不是

所以大家要明白,
如果你的静坐不是用(第七识)在坐,
你是不可能有 (观照)的。

观照,其实就是指 (第七识) 清楚存在时的状态
Tue Oct 3 01:23:18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3
rlai000
是否末学忘记掉了或错了,好像「第七识」即「末那识」。其性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
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也好似「打七」就是打掉「第七识」。

T31n1586_p0060a18(00)□    世亲菩萨造
T31n1586_p0060a19(00)□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T31n1586_p0060a20(00)□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T31n1586_p0060a21(03)□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
T31n1586_p0060a22(09)□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
T31n1586_p0060a23(08)□後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
T31n1586_p0060a24(00)□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谓外问言。
T31n1586_p0060a25(02)□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T31n1586_p0060a26(03)□举颂□答颂曰。
T31n1586_p0060a27(00)□ 1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T31n1586_p0060a28(00)□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T31n1586_p0060a29(00)□ 2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T31n1586_p0060b01(00)□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
T31n1586_p0060b02(05)□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
T31n1586_p0060b03(07)□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T31n1586_p0060b04(00)□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T31n1586_p0060b05(00)□ 3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T31n1586_p0060b06(00)□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T31n1586_p0060b07(00)□ 4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T31n1586_p0060b08(00)□ □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T31n1586_p0060b09(00)□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T31n1586_p0060b10(00)□ 5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T31n1586_p0060b11(00)□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T31n1586_p0060b12(00)□ 6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T31n1586_p0060b13(00)□ 并我慢我爱  及馀触等俱
T31n1586_p0060b14(00)□ 7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T31n1586_p0060b15(00)□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 引述《woooooooolf@anet.net.tw (□□□●□□□)》之铭言:
> 唯识一书,绝对是出自证悟者。
> 它告诉我们,修行绝对要从(第七识)下手
> 今天大家对修行渺渺□□,
> 归因於,不知道修行要领。
> 但是很幸运地,唯识学清楚告诉我们,要从 (第七识) 下手。
> 根据唯识学,
> 第六识是 "审非恒";第七识是 "亦审亦恒"。
> 可见,第六识和第七识 都能 (审),所以他们是可以 "被发现" 的。
> 即,从我们的(思绪) 去寻觅他们的踪迹。
> 首先来讲 (第六识)的特性。
> (第六识) 是从肉脑随意冒出来的。
> 当我们起 六识杂念时,你的意识是往外飞失的
> 人会呈失神、失焦状态、像做白日梦一般。
> 而(第七识)是有定所的。它从脑里最内层延著龙骨或中脉住著。
> (第七识) 是清楚明白的意识、有焦聚、俱恒续性,
> 不像六识杂念 先後念 生生灭灭的。
> 简言之,
> 不起念头时,那个清楚觉知的(心),就是(第七识)的状态。
> 平常,(第六识)和(第七识)是杂混的。
> 通常(第七识)不能持久,总是被(第六识)覆盖。
> 其实我们可以把(第七识)刻意找出来固定住,
> 使得(第六识)不会再出来捣蛋。
> 懂得从这个地方著手,就不必去练息 "数息",
> 或其它 止法,辛苦努力只为了止息 六识杂念。
> 通常我们会采静坐方式来做,
> 将(第七识)找出来固定住後,让它长时间保持著。
> 在没有六识杂念捣乱下,(第七识)会慢慢发生质变,
> 进行所谓的 转识为智 的作用。
> 大家要知道,(第七识) 是一个能(审)的识,
> 所以不会落入 空无、空亡无记当中。
> (第七识)的(审),就是 (观照)。(第六识)的(审) 则不是
> 所以大家要明白,
> 如果你的静坐不是用(第七识)在坐,
> 你是不可能有 (观照)的。
> 观照,其实就是指 (第七识) 清楚存在时的状态
2006年10月 3日 5:57:21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4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rlai000" <rlai000.bbs@cbs.ntu.edu.tw> 撰写於邮件新闻
:4QNKcX$J9i@cbs.ntu.edu.tw...
> 是否末学忘记掉了或错了,好像「第七识」即「末那识」。其性是「依彼转缘彼,思
量为性相,四烦恼常
> 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
定,出世道无有」。
>
> 也好似「打七」就是打掉「第七识」。

是的,(第七识)就是(末那识),也叫(意)。
在 "识入名色" 一词中的(识),
就是指(第七识)。所以有人亦称它 (投胎识)

唯识学也说:(第七识)是前六识的 "染净依”
即,
(第七识)如果染污,前六识也跟著染污
(第七识)如果清净,前六识也跟著清净

如果(第七识)是在染污的状态中,
既使前六识 "行善",依然是(有漏)的,
一定要(第七识)清净,才成得了 (无漏)。

所以一切关键都在 第七识。

修行用(第六识),如同企图将 砖磨成镜。终将徒劳无功
Tue Oct 3 13:04:0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5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rlai000" <rlai000.bbs@cbs.ntu.edu.tw> 撰写於邮件新闻
:4QNKcX$J9i@cbs.ntu.edu.tw...
> 是否末学忘记掉了或错了,好像「第七识」即「末那识」。其性是「依彼转缘彼,思
量为性相,四烦恼常
> 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
定,出世道无有」。
>
> 也好似「打七」就是打掉「第七识」。

是的,(第七识)就是(末那识),也叫(意)。
在 "识入名色" 一词中的(识),
就是指(第七识)。所以有人亦称它 (投胎识)

唯识学也说:(第七识)是前六识的 "染净依”
即,
(第七识)如果染污,前六识也跟著染污
(第七识)如果清净,前六识也跟著清净

如果(第七识)是在染污的状态中,
既使前六识 "行善",依然是(有漏)的,
一定要(第七识)清净,才成得了 (无漏)。

所以一切关键都在 第七识。

修行用(第六识),如同企图将 砖磨成镜。终将徒劳无功
Tue Oct 3 13:04:0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6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woooooooolf@anet.net.tw (□□□●□□□)》之铭言:
> <free6295@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Nd38$pGu@bbs.kkcity.com.tw...

> >   请问佛性是唯心或唯识?
> 已悟,叫做 佛
> 未悟,叫做, 俱有 "佛性"
> 所以 "佛性"是 众生的 专利。
> 可以说是 唯心,也可以说是 唯识

> >   轮回是否只是唯识,因识而生,因识而灭?
> 佛经说:"识入名色"
> 识入名色,就有了投胎轮回
> 彼,思
> 灭

  感谢大德,感恩 ^^
--
┌—————KKCITY—————┐   动态歌词 让你成为K歌之王!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61.59.137.160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Tue Oct 3 22:15:16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7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chuit@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NlHh$q0e@bbs.kkcity.com.tw...
>     眼识分别颜色、大小、形态;耳识分别声音的好恶;
>     鼻识分别香臭;舌识分别苦辣;身识分别冷暖等。
>
>     意识依前五识而作用,而前五识不可能离开意识单独发生作用。

你说的是旁枝末节,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
第七识为第六识之根,第六识为第七识所发之识。

而且前六转识  呼第七识为染净依,意指,
如果第七识染污,前六识也跟著染污。
如果第七识清净,前六识也跟著清净
如果第七识是在染污的状态下,
即便前六识 行善,也是有漏的。
必须得(第七识)本身清净,才能成为 无漏。

所以(第七识)是影响 前六识的一个关键识。


>     而第七识假合六识以为有我,而生我见、我执、我取。
>    既然是假合以为有我,又何来住於龙骨或中脉??

(第七识)之我执是来自(第八识),而不是前六识。
他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而起我执。
http://cbs.ntu.edu.tw/link/cxy/cxy01754.html

<杂阿含经>
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於名色。
入名色故。则有 往来。有往来故。则有生死。

舍利弗阿□昙论 (卷12)
名色何缘。识缘名色此是答。
阿难。识不入胎有名色生不。
世尊。无也。
阿难。识入胎不出有名色集不。
世尊。无也。阿难。
若婴儿识断坏非有。彼有名色增长广大不。
世尊。无也。
阿难。无一切识者。有名色不。
世尊。无也

综合这2段经文,可知(识) 住进了五蕴名色。
也就是定居在我们的身体内。
至於是不是在中脉,不再讨论。

重点是,(识) 定居在我们身体内。
而非你说的,(识)是一个假合的我,不可能住进身体。

如果没有住进身体,试问:你的身体是什麽在控制?


>     你可真是离开我佛三藏的超级大梵外道啊!!
>     佛陀释迦牟尼所教导我们的,乃是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生灭与刹那生灭,
>     逐一观照:因生而果生、因息灭而果息灭、因果刹那生灭的无常本质。
>
>     换言之,一切法都是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相依相缘而生起,
>     而非执著於以为恒一的我见,自取苦果,轮回流转不已。

没错,修行 要能行 "观照"。
但是,你做的是 "观照" 的动作吗? 未必

如果你不懂什麽是观照,你的修行不可能是正确的。
Tue Oct 3 23:46:5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8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chuit@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NlHh$q0e@bbs.kkcity.com.tw...
>     眼识分别颜色、大小、形态;耳识分别声音的好恶;
>     鼻识分别香臭;舌识分别苦辣;身识分别冷暖等。
>
>     意识依前五识而作用,而前五识不可能离开意识单独发生作用。

你说的是旁枝末节,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
第七识为第六识之根,第六识为第七识所发之识。

而且前六转识  呼第七识为染净依,意指,
如果第七识染污,前六识也跟著染污。
如果第七识清净,前六识也跟著清净
如果第七识是在染污的状态下,
即便前六识 行善,也是有漏的。
必须得(第七识)本身清净,才能成为 无漏。

所以(第七识)是影响 前六识的一个关键识。


>     而第七识假合六识以为有我,而生我见、我执、我取。
>    既然是假合以为有我,又何来住於龙骨或中脉??

(第七识)之我执是来自(第八识),而不是前六识。
他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而起我执。
http://cbs.ntu.edu.tw/link/cxy/cxy01754.html

<杂阿含经>
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於名色。
入名色故。则有 往来。有往来故。则有生死。

舍利弗阿□昙论 (卷12)
名色何缘。识缘名色此是答。
阿难。识不入胎有名色生不。
世尊。无也。
阿难。识入胎不出有名色集不。
世尊。无也。阿难。
若婴儿识断坏非有。彼有名色增长广大不。
世尊。无也。
阿难。无一切识者。有名色不。
世尊。无也

综合这2段经文,可知(识) 住进了五蕴名色。
也就是定居在我们的身体内。
至於是不是在中脉,不再讨论。

重点是,(识) 定居在我们身体内。
而非你说的,(识)是一个假合的我,不可能住进身体。

如果没有住进身体,试问:你的身体是什麽在控制?


>     你可真是离开我佛三藏的超级大梵外道啊!!
>     佛陀释迦牟尼所教导我们的,乃是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生灭与刹那生灭,
>     逐一观照:因生而果生、因息灭而果息灭、因果刹那生灭的无常本质。
>
>     换言之,一切法都是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相依相缘而生起,
>     而非执著於以为恒一的我见,自取苦果,轮回流转不已。

没错,修行 要能行 "观照"。
但是,你做的是 "观照" 的动作吗? 未必

如果你不懂什麽是观照,你的修行不可能是正确的。
Tue Oct 3 23:46:5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9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woooooooolf@anet.net.tw (□□□●□□□)》之铭言:
> 我要引用唯识论来反驳你。

 唯识学有论无经,你是用唯识的一能变?二能变?还是三能变?


> <chuit@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NlHh$q0e@bbs.kkcity.com.tw...
> >     眼识分别颜色、大小、形态;耳识分别声音的好恶;
> >     鼻识分别香臭;舌识分别苦辣;身识分别冷暖等。
> >     意识依前五识而作用,而前五识不可能离开意识单独发生作用。
> 你说的是旁枝末节,并不是重点。
> 重点是,
> 第七识为第六识之根,第六识为第七识所发之识。
> 而且前六转识  呼第七识为染净依,意指,
> 如果第七识染污,前六识也跟著染污。
> 如果第七识清净,前六识也跟著清净
> 如果第七识是在染污的状态下,
> 即便前六识 行善,也是有漏的。
> 必须得(第七识)本身清净,才能成为 无漏。
> 所以(第七识)是影响 前六识的一个关键识。
> >     而第七识假合六识以为有我,而生我见、我执、我取。
> >    既然是假合以为有我,又何来住於龙骨或中脉??
> (第七识)之我执是来自(第八识),而不是前六识。
> 他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而起我执。
> http://cbs.ntu.edu.tw/link/cxy/cxy01754.html
> <杂阿含经>
> 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於名色。
> 入名色故。则有 往来。有往来故。则有生死。
> 舍利弗阿□昙论 (卷12)
> 名色何缘。识缘名色此是答。
> 阿难。识不入胎有名色生不。
> 世尊。无也。
> 阿难。识入胎不出有名色集不。
> 世尊。无也。阿难。
> 若婴儿识断坏非有。彼有名色增长广大不。
> 世尊。无也。
> 阿难。无一切识者。有名色不。
> 世尊。无也
> 综合这2段经文,可知(识) 住进了五蕴名色。
> 也就是定居在我们的身体内。
> 至於是不是在中脉,不再讨论。
> 重点是,(识) 定居在我们身体内。
> 而非你说的,(识)是一个假合的我,不可能住进身体。
> 如果没有住进身体,试问:你的身体是什麽在控制?
> >     你可真是离开我佛三藏的超级大梵外道啊!!
> >     佛陀释迦牟尼所教导我们的,乃是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生灭与刹那生灭,
> >     逐一观照:因生而果生、因息灭而果息灭、因果刹那生灭的无常本质。
> >     换言之,一切法都是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相依相缘而生起,
> >     而非执著於以为恒一的我见,自取苦果,轮回流转不已。
> 没错,修行 要能行 "观照"。
> 但是,你做的是 "观照" 的动作吗? 未必
> 如果你不懂什麽是观照,你的修行不可能是正确的。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听音乐    
         bbs.kkcity.com.tw            ■■所有想找的歌通通不必等 ■■  
└——From:220.134.238.232    ——┘ http://www.kkbox.com.tw
Tue Oct 3 23:44:50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10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jt5354@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O0T2$mrT@bbs.kkcity.com.tw...
>  唯识学有论无经,你是用唯识的一能变?二能变?还是三能变?

只要能针对问题提出反驳,就对了
你讲那个没用


> > <chuit@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NlHh$q0e@bbs.kkcity.com.tw...
> > >     眼识分别颜色、大小、形态;耳识分别声音的好恶;
> > >     鼻识分别香臭;舌识分别苦辣;身识分别冷暖等。
> > >     意识依前五识而作用,而前五识不可能离开意识单独发生作用。
> > 你说的是旁枝末节,并不是重点。
> > 重点是,
> > 第七识为第六识之根,第六识为第七识所发之识。
> > 而且前六转识  呼第七识为染净依,意指,
> > 如果第七识染污,前六识也跟著染污。
> > 如果第七识清净,前六识也跟著清净
> > 如果第七识是在染污的状态下,
> > 即便前六识 行善,也是有漏的。
> > 必须得(第七识)本身清净,才能成为 无漏。
> > 所以(第七识)是影响 前六识的一个关键识。
> > >     而第七识假合六识以为有我,而生我见、我执、我取。
> > >    既然是假合以为有我,又何来住於龙骨或中脉??
> > (第七识)之我执是来自(第八识),而不是前六识。
> > 他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而起我执。
> > http://cbs.ntu.edu.tw/link/cxy/cxy01754.html
> > <杂阿含经>
> > 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於名色。
> > 入名色故。则有 往来。有往来故。则有生死。
> > 舍利弗阿□昙论 (卷12)
> > 名色何缘。识缘名色此是答。
> > 阿难。识不入胎有名色生不。
> > 世尊。无也。
> > 阿难。识入胎不出有名色集不。
> > 世尊。无也。阿难。
> > 若婴儿识断坏非有。彼有名色增长广大不。
> > 世尊。无也。
> > 阿难。无一切识者。有名色不。
> > 世尊。无也
> > 综合这2段经文,可知(识) 住进了五蕴名色。
> > 也就是定居在我们的身体内。
> > 至於是不是在中脉,不再讨论。
> > 重点是,(识) 定居在我们身体内。
> > 而非你说的,(识)是一个假合的我,不可能住进身体。
> > 如果没有住进身体,试问:你的身体是什麽在控制?
Wed Oct 4 00:08:58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11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chuit@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O0hk$man@bbs.kkcity.com.tw...
>     这种後期有部、犊子部发展出来的邪见,
>     无经典依据,在前二、三世纪的阿育王时代,
>     就已经被 Moggaliputta-tissa 判为邪见。
>
>     犊子部提倡不离蕴不即蕴的不可说我。
>     而後世门徒又依其邪说而造七、八识。

你们把(论)当屁就对了

只因为你们不相信(论),
并不能因此证明我是错的。

至少我的论述是有(论)做根据的,
至少有许多佛教徒是相信(论)的
Wed Oct 4 00:16:27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12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jt5354@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O0T2$mrT@bbs.kkcity.com.tw...
>  唯识学有论无经,你是用唯识的一能变?二能变?还是三能变?

只要能针对问题提出反驳,就对了
你讲那个没用


> > <chuit@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NlHh$q0e@bbs.kkcity.com.tw...
> > >     眼识分别颜色、大小、形态;耳识分别声音的好恶;
> > >     鼻识分别香臭;舌识分别苦辣;身识分别冷暖等。
> > >     意识依前五识而作用,而前五识不可能离开意识单独发生作用。
> > 你说的是旁枝末节,并不是重点。
> > 重点是,
> > 第七识为第六识之根,第六识为第七识所发之识。
> > 而且前六转识  呼第七识为染净依,意指,
> > 如果第七识染污,前六识也跟著染污。
> > 如果第七识清净,前六识也跟著清净
> > 如果第七识是在染污的状态下,
> > 即便前六识 行善,也是有漏的。
> > 必须得(第七识)本身清净,才能成为 无漏。
> > 所以(第七识)是影响 前六识的一个关键识。
> > >     而第七识假合六识以为有我,而生我见、我执、我取。
> > >    既然是假合以为有我,又何来住於龙骨或中脉??
> > (第七识)之我执是来自(第八识),而不是前六识。
> > 他缘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而起我执。
> > http://cbs.ntu.edu.tw/link/cxy/cxy01754.html
> > <杂阿含经>
> > 则有使攀缘识住。有攀缘识住故。入於名色。
> > 入名色故。则有 往来。有往来故。则有生死。
> > 舍利弗阿□昙论 (卷12)
> > 名色何缘。识缘名色此是答。
> > 阿难。识不入胎有名色生不。
> > 世尊。无也。
> > 阿难。识入胎不出有名色集不。
> > 世尊。无也。阿难。
> > 若婴儿识断坏非有。彼有名色增长广大不。
> > 世尊。无也。
> > 阿难。无一切识者。有名色不。
> > 世尊。无也
> > 综合这2段经文,可知(识) 住进了五蕴名色。
> > 也就是定居在我们的身体内。
> > 至於是不是在中脉,不再讨论。
> > 重点是,(识) 定居在我们身体内。
> > 而非你说的,(识)是一个假合的我,不可能住进身体。
> > 如果没有住进身体,试问:你的身体是什麽在控制?
Wed Oct 4 00:08:58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13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woooooooolf@anet.net.tw (□□□●□□□)》之铭言:
> <jt5354@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O0T2$mrT@bbs.kkcity.com.tw...
> >  唯识学有论无经,你是用唯识的一能变?二能变?还是三能变?
> 只要能针对问题提出反驳,就对了
> 你讲那个没用

 不是你先呛声纠正别人,我只是告诉你唯识发展的过程从一能变到三能变
 而你竟不知,云和谈唯识?

 我不会对外道仔细讨论我的经验,因为你只是拿来辩论并非实践身心。
 所以我只能提出你错谬处,而非告诉你答案,知道了吗 ^^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  想要成立班系社团站台吗?  
         bbs.kkcity.com.tw          │ □ KKcity即日起开放BBS站申请罗!
└——From:220.134.238.232    ——┘   □ □  免程式技术、硬体成本的选择!!
Wed Oct 4 00:09:09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14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chuit@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O0hk$man@bbs.kkcity.com.tw...
>     这种後期有部、犊子部发展出来的邪见,
>     无经典依据,在前二、三世纪的阿育王时代,
>     就已经被 Moggaliputta-tissa 判为邪见。
>
>     犊子部提倡不离蕴不即蕴的不可说我。
>     而後世门徒又依其邪说而造七、八识。

你们把(论)当屁就对了

只因为你们不相信(论),
并不能因此证明我是错的。

至少我的论述是有(论)做根据的,
至少有许多佛教徒是相信(论)的
Wed Oct 4 00:16:27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15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jt5354@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O1BL$mWm@bbs.kkcity.com.tw...
> ※ 引述《woooooooolf@anet.net.tw (□□□●□□□)》之铭言:
> > <jt5354@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O0T2$mrT@bbs.kkcity.com.tw...
> > >  唯识学有论无经,你是用唯识的一能变?二能变?还是三能变?
> > 只要能针对问题提出反驳,就对了
> > 你讲那个没用
>
>  不是你先呛声纠正别人,我只是告诉你唯识发展的过程从一能变到三能变
>  而你竟不知,云和谈唯识?
>
>  我不会对外道仔细讨论我的经验,因为你只是拿来辩论并非实践身心。
>  所以我只能提出你错谬处,而非告诉你答案,知道了吗 ^^

答案不在经里文字
Wed Oct 4 00:19:30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16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jt5354@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O1BL$mWm@bbs.kkcity.com.tw...
> ※ 引述《woooooooolf@anet.net.tw (□□□●□□□)》之铭言:
> > <jt5354@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O0T2$mrT@bbs.kkcity.com.tw...
> > >  唯识学有论无经,你是用唯识的一能变?二能变?还是三能变?
> > 只要能针对问题提出反驳,就对了
> > 你讲那个没用
>
>  不是你先呛声纠正别人,我只是告诉你唯识发展的过程从一能变到三能变
>  而你竟不知,云和谈唯识?
>
>  我不会对外道仔细讨论我的经验,因为你只是拿来辩论并非实践身心。
>  所以我只能提出你错谬处,而非告诉你答案,知道了吗 ^^

答案不在经里文字
Wed Oct 4 00:19:30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17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notself ( )》之铭言: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不是你先呛声纠正别人,我只是告诉你唯识发展的过程从一能变到三能变
> >  而你竟不知,云和谈唯识?
> >  我不会对外道仔细讨论我的经验,因为你只是拿来辩论并非实践身心。
> >  所以我只能提出你错谬处,而非告诉你答案,知道了吗 ^^
> 所谓三能变,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但一下子就使伪装者现形了

  善说 ^_^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KKMAN团队  全新力作  ◎◎KKBOX◎◎
         bbs.kkcity.com.tw          知名歌手通通都有  所有新歌想听就听
└——From:220.134.238.232    ——┘※※ 内容丰富多元的线上音乐台 ※※
Wed Oct 4 17:12:41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18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notself ( )》之铭言: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不是你先呛声纠正别人,我只是告诉你唯识发展的过程从一能变到三能变
> >  而你竟不知,云和谈唯识?
> >  我不会对外道仔细讨论我的经验,因为你只是拿来辩论并非实践身心。
> >  所以我只能提出你错谬处,而非告诉你答案,知道了吗 ^^
> 所谓三能变,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但一下子就使伪装者现形了

 与法友题外话一番

 早期唯识鼻祖(俱舍论)只谈唯识但否认惟心,如同一个不可能经由世尊认同的
 假设,在佛灭後欲令广度低下阶层而有末那乃至阿赖耶的施设,
 所以由染与净的二分法(一能变),再经由演化为能所的二能变(动词与名词)
 直至成唯识论的藏识,唯识大法於焉成立,而真长唯心的如来藏佛性说就依附这开展
 。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线上音乐新震撼  
         bbs.kkcity.com.tw           ^_^ /  随选随播免等待  KKBOX  ^_^ / 
└——From:220.134.238.232    ——┘     http://www.kkbox.com.tw     
Thu Oct 5 09:46:2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19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引述《notself ( )》之铭言:
> > 所谓三能变,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但一下子就使伪装者现形了

 请往上爬文:
 2193  g  09/17 jt5354       ◆ 何谓阿赖耶?

 有较详尽分析。

  祝福 灭苦吉祥




>  与法友题外话一番
>  早期唯识鼻祖(俱舍论)只谈唯识但否认惟心,如同一个不可能经由世尊认同的
>  假设,在佛灭後欲令广度低下阶层而有末那乃至阿赖耶的施设,
>  所以由染与净的二分法(一能变),再经由演化为能所的二能变(动词与名词)
>  直至成唯识论的藏识,唯识大法於焉成立,而真长唯心的如来藏佛性说就依附这开展
>  。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听音乐    
         bbs.kkcity.com.tw            ■■所有想找的歌通通不必等 ■■  
└——From:220.134.238.232    ——┘ http://www.kkbox.com.tw
Thu Oct 5 09:52:38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20
rlai000
末学既疑惑又不明白,为何於此讨论串中,师兄们所理解或所演说关於唯识义理,与末学所理解的尽是不
同?

无论由第七识到阿赖耶、唯识、唯心、藏识到如来藏,师兄们都是在自说自话似的。

唯识、唯心、如来藏,真的是这样吗?

※ 引述《jt5354@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所谓三能变,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但一下子就使伪装者现形了
>  与法友题外话一番
>  早期唯识鼻祖(俱舍论)只谈唯识但否认惟心,如同一个不可能经由世尊认同的
>  假设,在佛灭後欲令广度低下阶层而有末那乃至阿赖耶的施设,
>  所以由染与净的二分法(一能变),再经由演化为能所的二能变(动词与名词)
>  直至成唯识论的藏识,唯识大法於焉成立,而真长唯心的如来藏佛性说就依附这开展
>  。
2006年10月 5日 10:38:51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21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铭言:
> 末学既疑惑又不明白,为何於此讨论串中,师兄们所理解或所演说关於唯识义理,与末学所理解的尽是不
> 同?
> 无论由第七识到阿赖耶、唯识、唯心、藏识到如来藏,师兄们都是在自说自话似的。
> 唯识、唯心、如来藏,真的是这样吗?

 您有何疑惑不妨提出版面,大家一起讨论 ^^



> ※ 引述《jt5354@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与法友题外话一番
> >  早期唯识鼻祖(俱舍论)只谈唯识但否认惟心,如同一个不可能经由世尊认同的
> >  假设,在佛灭後欲令广度低下阶层而有末那乃至阿赖耶的施设,
> >  所以由染与净的二分法(一能变),再经由演化为能所的二能变(动词与名词)
> >  直至成唯识论的藏识,唯识大法於焉成立,而真长唯心的如来藏佛性说就依附这开展
> >  。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KKADSL六星级优质连线服务
         bbs.kkcity.com.tw          └— 马上申请带你上网环游全世界!
└——From:220.134.238.232    ——┘ KKADSL http://adsl.kkcity.com.tw 
Thu Oct 5 16:07:10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22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chuit ( )》之铭言:
>     wooooooool勿唱此邪见!!
>     眼识分别颜色、大小、形态;耳识分别声音的好恶;
>     鼻识分别香臭;舌识分别苦辣;身识分别冷暖等。
>     意识依前五识而作用,而前五识不可能离开意识单独发生作用。
>     而第七识假合六识以为有我,而生我见、我执、我取。
>    既然是假合以为有我,又何来住於龙骨或中脉??
>     你可真是离开我佛三藏的超级大梵外道啊!!

以上不论

>     佛陀释迦牟尼所教导我们的,乃是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生灭与刹那生灭,
>     逐一观照:因生而果生、因息灭而果息灭、因果刹那生灭的无常本质。
>     换言之,一切法都是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相依相缘而生起,
>     而非执著於以为恒一的我见,自取苦果,轮回流转不已。


您说:佛陀释迦牟尼所教导我们的,乃是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生灭与刹那生灭,......

佛陀是这样说没错

但佛陀并没有说  这样观照後就会证悟成佛啊

这里的'观照'宁可解释为'在脑袋里思考'

佛陀只是要你想一遍这个道理

事实上因缘生灭是脑袋就能想清楚的事

也就是说  因缘生灭只是一个现象   你不需要去证实这个现象

了解这是一个现象就够了  重要的事了解这个现象并不能代表什麽

就好像即使你知道人生如梦  但你还是醒不过来  这有什麽用

重点是醒过来  而不是去研究这个梦

当然有些人根器不够  还是得先让他慢慢的一步一步了解人生如梦的道理

然後才能在教导他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醒过来就好了

很多人其实是不想醒过来的!!


--
只有三个疑惑不能解决

一.上帝创造宇宙万物的动机为何
二.如果上帝没有创造予宙万物  於上帝有何差别
三.如果万物果为上帝所造  那麽他不能把宇宙万物造的更好吗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11.74.108.128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Sat Oct 7 22:02:38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23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chuit ( )》之铭言:
> ※ 引述《innerseeker ( )》之铭言:
> > 以上不论
> > 您说:佛陀释迦牟尼所教导我们的,乃是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生灭与刹那生灭,......
> > 佛陀是这样说没错
> > 但佛陀并没有说  这样观照後就会证悟成佛啊
> > 这里的'观照'宁可解释为'在脑袋里思考'
> > 佛陀只是要你想一遍这个道理
> > 事实上因缘生灭是脑袋就能想清楚的事
>     你真的如实的观照五蕴的生灭吗?
>     还是自以为是的才脑袋里面照著字面想像罢了?
>     观照,并不是「在脑袋里思考」这麽简单,
>     对於色蕴,真实的观照,
>     可如实知、如实见的觉知四大的聚合,色蕴的生起、消灭;
>     对於受蕴,真实的观照,
>     可如实知、如实见的觉知六根如何的接触四大而生起受蕴;

所谓知见  本来就是现象界的东西  是属於脑袋的东西

你感受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有什麽意义呢?

五蕴  四大  乃至六根  皆是空中花  水中月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你抓的那麽紧做什麽??!!

是谁在知  是谁在见  是什麽在知  是什麽在见   这才是重点

才是连根拔除的修行

你都已经知道四大五蕴是生起消灭的东西  其中是无真实性的

请问你观照的目的是什麽??

>     想蕴、行蕴、识蕴,亦复如识。
>     而在五蕴的生灭当中,真实的观照,
>     将不复见执取、爱染、喜贪,
>     同样的,也可见到执取、爱染、喜贪而生起一个我见。
>     在禅观经验中,时间是片面的快速流转
>     以为十数分钟的时间,却可能已过了二、三小时

时间快慢  是相对性的东西

这种禅观无关证悟

即使坐了八万大劫也跟成佛扯不上关系

外道也有所谓静坐  也可以坐很久

袁了凡的故事就是一例  他可以一坐就是好几天

可是他得到了什麽吗??  没有!!  他只不过是一个对人生绝望的平凡人罢了...



> > 也就是说  因缘生灭只是一个现象   你不需要去证实这个现象
> > 了解这是一个现象就够了  重要的事了解这个现象并不能代表什麽
> > 就好像即使你知道人生如梦  但你还是醒不过来  这有什麽用
> > 重点是醒过来  而不是去研究这个梦
> > 当然有些人根器不够  还是得先让他慢慢的一步一步了解人生如梦的道理
> > 然後才能在教导他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醒过来就好了
> > 很多人其实是不想醒过来的!!
>     因缘法则,是乃是一切行的真实现象
>     而你如实知、如实见了吗?

什麽是'实'

脑袋理解的是'实'吗??

身体感受的是'实'吗??

脑袋身体不离四大五蕴

这些同样是虚假不真的东西

何来如实知  如实见

若说脑袋知  身体见  那还说的过去

话说回来  不才既无知也无见

我不过说说梦话而已....



--
只有三个疑惑不能解决

一.上帝创造宇宙万物的动机为何
二.如果上帝没有创造予宙万物  於上帝有何差别
三.如果万物果为上帝所造  那麽他不能把宇宙万物造的更好吗
--
┌—————KKCITY—————┐   线上音乐新震撼  
         bbs.kkcity.com.tw           ^_^ /  随选随播免等待  KKBOX  ^_^ / 
└——From:210.64.134.212     ——┘     http://www.kkbox.com.tw     
Sun Oct 8 16:22:10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24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innerseeker@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R3jE$qnG@bbs.kkcity.com.tw...
> 就好像即使你知道人生如梦  但你还是醒不过来  这有什麽用
> 重点是醒过来  而不是去研究这个梦
> 当然有些人根器不够  还是得先让他慢慢的一步一步了解人生如梦的道理
> 然後才能在教导他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醒过来就好了
> 很多人其实是不想醒过来的!!

你说得太好了
知道人生如梦,并不会让人醒过来。
就如同,熟解经律论,一样不能让人获得(实质)解脱。
想想,要甩掉这个(肉身)都做不到!  
就别再做梦 "死後自然成佛解脱" 这种事了!

此生如果做不到 脱身去涅盘,
就不要再安慰自己,说自己是属於 "慧解脱"!
所以一点 "神通" 都使不出来!
Thu Oct 12 14:09:23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25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innerseeker@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R3jE$qnG@bbs.kkcity.com.tw...
> 就好像即使你知道人生如梦  但你还是醒不过来  这有什麽用
> 重点是醒过来  而不是去研究这个梦
> 当然有些人根器不够  还是得先让他慢慢的一步一步了解人生如梦的道理
> 然後才能在教导他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醒过来就好了
> 很多人其实是不想醒过来的!!

你说得太好了
知道人生如梦,并不会让人醒过来。
就如同,熟解经律论,一样不能让人获得(实质)解脱。
想想,要甩掉这个(肉身)都做不到!  
就别再做梦 "死後自然成佛解脱" 这种事了!

此生如果做不到 脱身去涅盘,
就不要再安慰自己,说自己是属於 "慧解脱"!
所以一点 "神通" 都使不出来!
Thu Oct 12 14:09:23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26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与法友题外话一番
>  早期唯识鼻祖(俱舍论)只谈唯识但否认惟心,如同一个不可能经由世尊认同的
>  假设,在佛灭後欲令广度低下阶层而有末那乃至阿赖耶的施设,
>  所以由染与净的二分法(一能变),再经由演化为能所的二能变(动词与名词)
>  直至成唯识论的藏识,唯识大法於焉成立,而真长唯心的如来藏佛性说就依附这开展
>  。

染与净的二分法是变了质的唯识,另,世亲创识能变一说,
其说则又分为两大学派,一为护法系,传於中国,一为安慧
系,传於西藏,而此两大派,从唯识根本的三能变开始,便
出现重大分歧与相异。尤其是护法所提的三类能变现的见分
、相分之说〈安慧系则不说此〉,导致论相之开展,终於使
得梵化如来藏之说找到生机而依附并深化,最後,一统中国
成为正宗。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动态歌词 让你成为K歌之王!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125.229.166.35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Thu Oct 12 15:55:38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27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notself ( )》之铭言:
> 染与净的二分法是变了质的唯识,另,世亲创识能变一说,
> 其说则又分为两大学派,一为护法系,传於中国,一为安慧
> 系,传於西藏,而此两大派,从唯识根本的三能变开始,便
> 出现重大分歧与相异。尤其是护法所提的三类能变现的见分
> 、相分之说〈安慧系则不说此〉,导致论相之开展,终於使
> 得梵化如来藏之说找到生机而依附并深化,最後,一统中国
> 成为正宗。

   请益 法友

   上述发展的发微是否有强欲解释捕特伽罗有关 ?
   想听您的看法 。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KKMAN团队  全新力作  ◎◎KKBOX◎◎
         bbs.kkcity.com.tw          知名歌手通通都有  所有新歌想听就听
└——From:220.134.238.232    ——┘※※ 内容丰富多元的线上音乐台 ※※
Thu Oct 12 16:05:53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28
rlai000
※ 引述《notself@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与法友题外话一番
> >  早期唯识鼻祖(俱舍论)只谈唯识但否认惟心,如同一个不可能经由世尊认同的
> >  假设,在佛灭後欲令广度低下阶层而有末那乃至阿赖耶的施设,
> >  所以由染与净的二分法(一能变),再经由演化为能所的二能变(动词与名词)
> >  直至成唯识论的藏识,唯识大法於焉成立,而真长唯心的如来藏佛性说就依附这开展
> >  。
> 染与净的二分法是变了质的唯识,另,世亲创识能变一说,
> 其说则又分为两大学派,一为护法系,传於中国,一为安慧
> 系,传於西藏,而此两大派,从唯识根本的三能变开始,便
> 出现重大分歧与相异。尤其是护法所提的三类能变现的见分
> 、相分之说〈安慧系则不说此〉,导致论相之开展,终於使
> 得梵化如来藏之说找到生机而依附并深化,最後,一统中国
> 成为正宗。

请问如何从染与净的二分法说是变了质的唯识?
何谓识能变?
安慧是否不说见分与相分?
如何由论相之开展而终於使得有梵化如来藏之说?
又,如来藏如何是梵化之说?
印、藏和中国的如来藏说有何分别?
2006年10月12日 16:27:38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29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引述《notself ( )》之铭言:
>    请益 法友
>    上述发展的发微是否有强欲解释捕特伽罗有关 ?
>    想听您的看法 。



捕特伽罗的原意是:「人、世夫」後来则变成一种主体说
,如要追寻如来藏、赖爷的前身,确实,这些学说应是受
捕特伽罗的启发,或者说是改良品。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125.229.166.35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Thu Oct 12 16:32:45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30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铭言:
> ※ 引述《notself@kkcity.com.tw ( )》之铭言:

> 请问如何从染与净的二分法说是变了质的唯识?
> 何谓识能变?
> 安慧是否不说见分与相分?

请读唯识三十颂释论。

> 如何由论相之开展而终於使得有梵化如来藏之说?
> 又,如来藏如何是梵化之说?
> 印、藏和中国的如来藏说有何分别?

题目很大,请研读佛教史。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线上音乐新震撼  
         bbs.kkcity.com.tw           ^_^ /  随选随播免等待  KKBOX  ^_^ / 
└——From:125.229.166.35     ——┘     http://www.kkbox.com.tw     
Thu Oct 12 16:36:23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31
rlai000
※ 引述《notself@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请益 法友
> >    上述发展的发微是否有强欲解释捕特伽罗有关 ?
> >    想听您的看法 。
> 捕特伽罗的原意是:「人、世夫」後来则变成一种主体说
> ,如要追寻如来藏、赖爷的前身,确实,这些学说应是受
> 捕特伽罗的启发,或者说是改良品。

请研读佛经,如来藏是否是主体之说。
2006年10月12日 16:56:53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32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notself ( )》之铭言: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请益 法友
> >    上述发展的发微是否有强欲解释捕特伽罗有关 ?
> >    想听您的看法 。
> 捕特伽罗的原意是:「人、世夫」後来则变成一种主体说
> ,如要追寻如来藏、赖爷的前身,确实,这些学说应是受
> 捕特伽罗的启发,或者说是改良品。

修正
捕特伽罗的原意是:「人、士夫」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听音乐    
         bbs.kkcity.com.tw            ■■所有想找的歌通通不必等 ■■  
└——From:125.229.166.35     ——┘ http://www.kkbox.com.tw
Thu Oct 12 17:02:05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33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铭言:
> ※ 引述《notself@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捕特伽罗的原意是:「人、世夫」後来则变成一种主体说
> > ,如要追寻如来藏、赖爷的前身,确实,这些学说应是受
> > 捕特伽罗的启发,或者说是改良品。
> 请研读佛经,如来藏是否是主体之说。

这则是有不同的看法。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KKADSL六星级优质连线服务
         bbs.kkcity.com.tw          └— 马上申请带你上网环游全世界!
└——From:125.229.166.35     ——┘ KKADSL http://adsl.kkcity.com.tw 
Thu Oct 12 17:03:16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34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notself ( )》之铭言: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铭言:
> > 请研读佛经,如来藏是否是主体之说。
> 这则是有不同的看法。

另,按如来tatha^gata的世俗说,在释尊时代本来便
是神我a^tman别名。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  只要你通过身份认证 ~    □□
         bbs.kkcity.com.tw           免经验、五人连署即开班系板 
└——From:125.229.166.35     ——┘   □□  赶快为班上设个秘密基地吧! 
Thu Oct 12 17:09:4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35
rlai000
※ 引述《notself@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请研读佛经,如来藏是否是主体之说。
> 这则是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如来藏有不是主体之说?
2006年10月12日 17:21:40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36
rlai000
※ 引述《notself@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这则是有不同的看法。
> 另,按如来tatha^gata的世俗说,在释尊时代本来便
> 是神我a^tman别名。

师兄,我们是在讨论法义,或是名字学、历史学? 是否佛的名号麽去除如来一名? 又,是否佛的名号最贴
切为阿罗汉?
2006年10月12日 17:27:25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37
rlai000
※ 引述《notself@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这则是有不同的看法。
> 另,按如来tatha^gata的世俗说,在释尊时代本来便
> 是神我a^tman别名。

另,也有把 tatha-gata 解作如去,或把 tatha-agata 解作如不去。  看看有甚麽法义?
2006年10月12日 17:47:01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38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铭言:
> ※ 引述《notself@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这则是有不同的看法。
> 所以如来藏有不是主体之说?


这不能否认,但只是少数。而更多的是「佛法有我,即是佛性」
,或是「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


更离谱的经说是:「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
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

这难怪婆罗门教正式承认世尊教法为其一支,世尊为三大神的化
身。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KK免/费/拨/接 
         bbs.kkcity.com.tw          电话(1):4491999 电话(2):4058-6000
└——From:125.229.166.35     ——┘帐号:kkcity   密码:kkcity
Thu Oct 12 17:50:09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39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notself ( )》之铭言: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铭言:
> > 请问如何从染与净的二分法说是变了质的唯识?
> > 何谓识能变?
> > 安慧是否不说见分与相分?
> 请读唯识三十颂释论。


《唯识三十颂》〈Trimsika-vijnaptimatrata-siddhi,Trimsikavijnaptikariks〉
的重要性,相当於中观的《中论》〈Madhyamakakarika〉,这本著作是世亲晚年的
作品,可以说是集唯识之精要,由於太过浓缩,便不得不读释论。但释论有两大学
派,在中国的即是护法系之《成论》〈 Vijnaptimatratasiddhi-satstra〉。安慧
系与护法系最大的分别,依据服部正明1974年之论文,安慧系究极否定了赖爷,认
为最高实在是现成於个体,绝对的知识是可得,其中,没有见者和被见者的分别。
而护法系以赖爷为实有的识体,通过它的变化,见者和被见者即从中生起,在得到
绝对知识中,还是有见者和被见者的分别。

这当中是由於此两派对世亲所创识转变〈vijnanaparinama〉一词,有完全相异的
理解,护法系说心识产生转变作用的刹那,便生起见分与相分,这两种分化分属客
观的对境与主观的自我,安慧系则是说心识转变是因的刹那於灭去之同时,与它相
异的果得到自体生起。

换言之,由释论,无论是安慧或是护法,皆扯不上所谓的染与净,另外,识转变的
分歧看法,很明显的,护法系论的实有之相,而安慧系保有阿含中无常、相续等慨
念,但其中所涉及因果之问题,也是中观所批判的。

护法系所涉即之相说,虽然强调由假说我法,但实际上是依实有识而假设施的慨念
,这个关键,成为後来真常如来藏派,轻易的撷取与融合唯识学派,另外,有人认
为安慧系也说见分与相分,那是由於慈恩述记之故,问题是当莱维博士 (Sylvain
Levi法人) 在印度发见安慧唯识三十颂释论之後,却完全不是那一回事。

--
┌—————KKCITY—————┐   KKBOX歌名歌手歌词专辑搜寻 
         bbs.kkcity.com.tw                http://www.kkbox.com.tw  
└——From:59.113.61.172      ——┘ 超过80家唱片公司合法授权 音乐尽情下载
Thu Oct 12 21:34:15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40
rlai000
※ 引述《notself@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所以如来藏有不是主体之说?
> 这不能否认,但只是少数。而更多的是「佛法有我,即是佛性」
> ,或是「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 。

末学真是不明上来所引有甚麽是主体之说。唯一的就是师兄或读者持著己见,於「我」义上作定义。明明说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怎能说如来藏是主体或本体。

如来藏是成佛时的境界、状态,与主体或本体毫无关系。如有一老师,他说我就是老师,难道老师便是主体
之说?

如果把佛经的字句,断章取义,益且持著己见,更不从观修出发而作理解,就算遍读经、论和史实,然後给
经义自作结论,都只是个人的知见,美其言是学者,实则於学佛道上是障碍,不能度向解脱。

有一则笑话:设立一个统计题目为「吃饭的人比不吃饭的人多」,於是得出统计结果是确定的。又设题目为
「吃饭的人一定会死」,得出统计结果又是确定的。於是,把两个结果作一结论,吃饭的人死亡率比不吃饭
的人高!

这则笑话当然不会发生。但不会发生只因显而易见的常识。

但是有很多佛学专家、学者,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机理上作定论或结论。就是因为於经文,已持著自己既定的
理解,或断章取义,再者不从观修出发,其结论怎能不和自己的见解不相应呢。

> 更离谱的经说是:「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
> 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

上来所引,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若法是实(相)、是真(如)、是(恒)常(具足智悲)、是主(这个末学不知)、是依性(这个末学也不
知)、不变易者(难道成了阿罗汉、成了佛时的解脱境界、状态是会变易吗?)。是名为我。

> 这难怪婆罗门教正式承认世尊教法为其一支,世尊为三大神的化
> 身。
2006年10月15日 8:17:35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41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铭言:
> ※ 引述《notself@kkcity.com.tw ( )》之铭言:
> 末学真是不明上来所引有甚麽是主体之说。唯一的就是师兄或读者持著己见,於「我」义上作定义。明明说
>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怎能说如来藏是主体或本体。
> 如来藏是成佛时的境界、状态,与主体或本体毫无关系。如有一老师,他说我就是老师,难道老师便是主体
> 之说?

那麽,师兄认为「我」之定义为何?我者,如来藏?如来藏即是成佛
时的境界、状态?所以,成佛时的境界、状态即为我?乾脆说「诸法
有我」比较快,或者说除真常如来藏,其馀中观等皆为毒药。

主体,定义是「事物中的主要部分」或是「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
个体」,以此之意涵,套於师兄的实例中,「老师」当然是主体,而
「他」即是客体,如果此例中没有「他」,即是不论主客观,则「老
师」还是主体。主体论 ( Subjectivism),在传统哲学□畴上认为只
有人是主体,人以外的东西都是客体,客体就是对象,後来,则扩大
到无论是人或人以外的、抽象的皆可称之。主体论,本来便是探讨、
研究某主要部分系统的特性、分类、作用、状态、组成及关系等,严
格来说,成佛时的境界、状态亦是主体论,这些,只有在佛灭多年後
才兴起。

> 如果把佛经的字句,断章取义,益且持著己见,更不从观修出发而作理解,就算遍读经、论和史实,然後给
> 经义自作结论,都只是个人的知见,美其言是学者,实则於学佛道上是障碍,不能度向解脱。

每个人皆修行後,心得不同,常会各说各话,是故,版上多不提,至
於批评学者,应有理有据,不然此等话语,只能视为偏激的宗教者。

> 有一则笑话:设立一个统计题目为「吃饭的人比不吃饭的人多」,於是得出统计结果是确定的。又设题目为
> 「吃饭的人一定会死」,得出统计结果又是确定的。於是,把两个结果作一结论,吃饭的人死亡率比不吃饭
> 的人高!
> 这则笑话当然不会发生。但不会发生只因显而易见的常识。
> 但是有很多佛学专家、学者,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机理上作定论或结论。就是因为於经文,已持著自己既定的
> 理解,或断章取义,再者不从观修出发,其结论怎能不和自己的见解不相应呢。

这种笑话,有如说所有专家、学者都有问题,只会耍嘴皮,都不修行
,看起来可一笑,背後还真可悲。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122.126.32.25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Sun Oct 15 20:41:19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42
rlai000
※ 引述《notself@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末学真是不明上来所引有甚麽是主体之说。唯一的就是师兄或读者持著己见,於「我」义上作定义。明
明说
> >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怎能说如来藏是主体或本体。
> > 如来藏是成佛时的境界、状态,与主体或本体毫无关系。如有一老师,他说我就是老师,难道老师便是
主体
> > 之说?
> 那麽,师兄认为「我」之定义为何?我者,如来藏?如来藏即是成佛
> 时的境界、状态?所以,成佛时的境界、状态即为我?乾脆说「诸法
> 有我」比较快,或者说除真常如来藏,其馀中观等皆为毒药。

薄伽梵者,即是如来藏义
阿罗汉者,即是如来藏义
如来者,即是如来藏义
...

如来藏即中观。

> 主体,定义是「事物中的主要部分」或是「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
> 个体」,以此之意涵,套於师兄的实例中,「老师」当然是主体,而
> 「他」即是客体,如果此例中没有「他」,即是不论主客观,则「老
> 师」还是主体。主体论 ( Subjectivism),在传统哲学□畴上认为只
> 有人是主体,人以外的东西都是客体,客体就是对象,後来,则扩大
> 到无论是人或人以外的、抽象的皆可称之。主体论,本来便是探讨、
> 研究某主要部分系统的特性、分类、作用、状态、组成及关系等,严
> 格来说,成佛时的境界、状态亦是主体论,这些,只有在佛灭多年後
> 才兴起。

是否要以传统哲学来评价、研究佛家思想?对不起,末学才疏学浅,不识哲学。

忽地□,我们要研究词义学,而且是传统哲学的词义?

但可否以您定义的主体,一说他与佛家思想有何相违?

但请不要只由主体说到人说到我说到无我,这太粗浅吧。

> > 如果把佛经的字句,断章取义,益且持著己见,更不从观修出发而作理解,就算遍读经、论和史实,然
後给
> > 经义自作结论,都只是个人的知见,美其言是学者,实则於学佛道上是障碍,不能度向解脱。
> 每个人皆修行後,心得不同,常会各说各话,是故,版上多不提,至
> 於批评学者,应有理有据,不然此等话语,只能视为偏激的宗教者。
> > 有一则笑话:设立一个统计题目为「吃饭的人比不吃饭的人多」,於是得出统计结果是确定的。又设题
目为
> > 「吃饭的人一定会死」,得出统计结果又是确定的。於是,把两个结果作一结论,吃饭的人死亡率比不
吃饭
> > 的人高!
> > 这则笑话当然不会发生。但不会发生只因显而易见的常识。
> > 但是有很多佛学专家、学者,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机理上作定论或结论。就是因为於经文,已持著自己既
定的
> > 理解,或断章取义,再者不从观修出发,其结论怎能不和自己的见解不相应呢。
> 这种笑话,有如说所有专家、学者都有问题,只会耍嘴皮,都不修行
> ,看起来可一笑,背後还真可悲。

确是,真的可悲、可哀。
2006年10月16日 10:14:44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43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notself ( )》之铭言:
> ※ 引述《notself ( )》之铭言:
> > 捕特伽罗的原意是:「人、世夫」後来则变成一种主体说
> > ,如要追寻如来藏、赖爷的前身,确实,这些学说应是受
> > 捕特伽罗的启发,或者说是改良品。
> 修正
> 捕特伽罗的原意是:「人、士夫」

 法友

 这些资料给您参考:

 有关世亲的三十唯识论颂从弥勒每夜从兜率陀天下降给世亲说法的部份:
  [ 婆数盘斗法师传 (大正 17.188下)]。

 由此 [ 惟曰杂难经 (大正 17.608下)],
 个人认为应该蛮有参考价值。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动态歌词 让你成为K歌之王!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Mon Oct 16 16:25:05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44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铭言:
> 薄伽梵者,即是如来藏义
> 阿罗汉者,即是如来藏义
> 如来者,即是如来藏义
> ...
> 如来藏即中观。

何不说说以上所据。

> 是否要以传统哲学来评价、研究佛家思想?对不起,末学才疏学浅,不识哲学。
> 忽地□,我们要研究词义学,而且是传统哲学的词义?
> 但可否以您定义的主体,一说他与佛家思想有何相违?
> 但请不要只由主体说到人说到我说到无我,这太粗浅吧。

既然不识哲学,就别用以所举,另外师兄尚未回答我之定义。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动态歌词 让你成为K歌之王!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59.113.112.109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Tue Oct 17 21:53:07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绝对可以 顿悟!
#45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铭言:



  些在巴利文 藏 有 地 明∶1、 有常住真心, 常的心 中解 。2、心是 常的,所以
可以解 。3、任何智慧都 於慧心所。   要 得 一下心和心所,心等同于 ,心所等
同于受想行三 , 和智慧都是心所的 分。心本身 有什麽善 ,心的善 是由於之相 的
心所 定的, 心所中有 ,心就 有解 , 心所中 有 ,心就解 了。   于十二因缘
, 明和行都是心所, 就是心, 心所中的 除后,心就失去了使他增 的 力,但 有因
 去的 力 生存一段 ,直到般涅磐後的熄灭 。----------------------------------
-------------------------------------------------------

  林中树下回应∶

    这样的分类解说属于阿毗达磨时期,佛并没有说。当然,只要符合佛法的基本
精神就可以说是佛说,并不需要佛字字亲口说才是佛说。不过这里有一个如何□别是否
符合佛法精神的问题。在佛法中最基本的精神就是一切法无常无我的缘起观,及十四
无记的精神内涵。从这些基本观点出发来考量后期的观点论说可能是比较适当的(当然
如实观见还是最要紧的)。

    1、“无常的心从烦恼解脱 ”、“心是 常的,所以可以解 ”,解脱了的心还
常不常?若心常,则有我,有我即有苦,有苦则不谓解脱;若心无常,则解脱不决定,
解脱不决定即堕毕竟是苦,毕竟是苦则不谓涅盘 。

    2、“任何智慧都 於慧心所”,在这个全称判断里,包括阿罗汉的智慧吗?阿
罗汉是无学,佛对有学是有一定分别解说的(主要是道次第及境界等),但对无学并无
记说——心、心所及其状态和趋向等(所有关於无学的讨论和名相分别都是后起的论
说,对此要特别小心)。心意识,本来就是因“有我”而建立的,即是在五蕴和合中建
立的(在经中,五蕴和五取蕴是一样的,并没有区别,到阿毗达磨时期才有分别漏和
无漏)。经说五蕴,是在四识住的前提下安立的,若无识住(如阿罗汉)则无五蕴。又
,心意识是业的累积,若无业的累积(如阿罗汉)则无所谓心意识,若无所谓心意识
,则亦无所谓心、心所及色之名相分别。

    这里,还要区别“心解脱”的“心”跟“心、心所”的“心”的差别。前者是
统说“心”,它包含“心、心所”,并不是说“心解脱”是“心、心所”中的“心”的
解脱。又,涅 即“灭”义,此“灭”义原始的意义有二种——有余和无余,前者谓阿
罗汉(无余趣,不记说),后者谓阿那含(有余趣,可记说)。以後论书中有关於有
余、无余的异说,所谓阿罗汉此生未了前还有余所依色身或识等(对阿罗汉的身心状
况及趋向佛并无任何记说,这是后人的分别说)。  3、“心本身 有什麽善 ,心的善
 是由於(应该是“与”)之相 的心所 定的, 心所中有 ,心就 有解 , 心所中 有
 ,心就解 了”这句话里有“心性本净”的意思,这与常乐我净的理念已经暗合(其
实部派中的心性本净思想就是后来大乘真常心的先驱)。十二缘起说中的“识”本身
已经很清楚地说明它是业的累积(《清净道论》都如是说),那里还会有一个本来清净
的心?又,心所有烦恼,这个烦恼是谁作的?难道是那个无所谓善恶的清净的“心”
造作的?或者是“心所”自己造作的?或者是其他?注意∶“心”是“能”,“心所”
是“所”,清净的(无善恶的)“心”能造作出“善、恶”来吗?善观认为∶心本来
没有善恶,是因为心所中有无明才有心的善恶。那么试问∶“心”是由“心所”造的吗
?那么“心”应该不是“能”,而“心所”是“能”了——心所能使心或善或恶!!!
这与佛法基本道理离得太远了吧,就是论书也不这样说呀!



> ※ 引述《notself@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这不能否认,但只是少数。而更多的是「佛法有我,即是佛性」
> > ,或是「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
> > 。
> 末学真是不明上来所引有甚麽是主体之说。唯一的就是师兄或读者持著己见,於「我」义上作定义。明明说
> 「我者,即是如来藏义」,怎能说如来藏是主体或本体。
> 如来藏是成佛时的境界、状态,与主体或本体毫无关系。如有一老师,他说我就是老师,难道老师便是主体
> 之说?
> 如果把佛经的字句,断章取义,益且持著己见,更不从观修出发而作理解,就算遍读经、论和史实,然後给
> 经义自作结论,都只是个人的知见,美其言是学者,实则於学佛道上是障碍,不能度向解脱。
> 有一则笑话:设立一个统计题目为「吃饭的人比不吃饭的人多」,於是得出统计结果是确定的。又设题目为
> 「吃饭的人一定会死」,得出统计结果又是确定的。於是,把两个结果作一结论,吃饭的人死亡率比不吃饭
> 的人高!
> 这则笑话当然不会发生。但不会发生只因显而易见的常识。
> 但是有很多佛学专家、学者,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机理上作定论或结论。就是因为於经文,已持著自己既定的
> 理解,或断章取义,再者不从观修出发,其结论怎能不和自己的见解不相应呢。
> > 更离谱的经说是:「诸法无我实非无我。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
> > 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
> 上来所引,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 若法是实(相)、是真(如)、是(恒)常(具足智悲)、是主(这个末学不知)、是依性(这个末学也不
> 知)、不变易者(难道成了阿罗汉、成了佛时的解脱境界、状态是会变易吗?)。是名为我。
> > 这难怪婆罗门教正式承认世尊教法为其一支,世尊为三大神的化
> > 身。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听音乐    
         bbs.kkcity.com.tw            ■■所有想找的歌通通不必等 ■■  
└——From:220.134.238.232    ——┘ http://www.kkbox.com.tw
Wed Oct 18 22:46:39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