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杂阿含经》的涅盘思想 □□兼谈《杂阿含经》的杂中之序
明 远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的是北传佛教《杂阿含经》的涅盘思想。大致分两部分:
一、涅盘本质是什麽:是三毒之扫除;是诸法之硕果;是修行之果位;是心灵之净化;
是人生之至乐;是生命之解脱;是生死之坦然;是佛陀之理想;是流转之无碍。
二、趋向涅盘的途径:正观五蕴、正观六入、思维四谛、观缘起生灭、行八正道、念四念
处、修七觉支、正受四禅。
另从诸天偈颂经群分析了涅盘思想的人间性。
关键词: 涅盘 经群 杂阿含经
--------------------------------------------------------------------------------
"四阿含"中《杂阿含经》为最後译出。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1译於建康
。中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口宣梵本,宝云传译,慧观笔受,50卷。与其它三部阿含不同
的是,《杂阿含经》不是靠背诵(或者说不只是靠背诵)译出,它有梵文底本。《佛
国记》载,东晋法显西行求法,在师子国得到《弥沙塞律》及《长阿含经》、《杂阿含
经》和《杂藏》的梵本,使此次翻译有了文字依据。所以梁启超认为"此本与'塞部'当
有关系。'塞部'本盛於南天竺,则师子国宜受其影响。求那东渡之前,固亦久淹师子
也。"2 大概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时代使然,《杂阿含经》的译本似未得到很
好的整理和保存,使现存本卷次不顺,并佚去两卷,而误以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无忧
王经》编入3。 《杂阿含经》是由针对不同的对象所说的法而分类整理的,《杂阿
含经》的听众、教授、文句无不显出"杂"的特点,计有1362经之多。这就给我们的阅读
、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而研究《杂阿含经》又有特殊的意义:《杂阿含经》是在佛
涅盘後三个月的第一次结集时,由阿难诵出的,在"四阿含"中也是诵出最早的,此後在
印度各派中代代相传,体现了原始佛教的重要精神,龙树菩萨判为"第一义悉檀",《
法华玄义·卷十》说它"明诸禅定",印顺导师认为《杂阿含经》以"甚深法义为主",无
上甚深法义由此出4。 《杂阿含经》的文义如此甚深殊胜,而研读又如此困难,如
何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在粗读、细读相结合的基础上,发现从《杂阿含经》的有关"
涅盘"的内容入手,理出相关经群不失为研读之捷径。
一、有关"涅盘"的名相 《杂阿含经》中出现"涅盘"558次,分布於254经当
中,相关的表述有20多个,它们的所指、意义往往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有时甚至是
名异而义同,联系上下文,要搞清它们的具体意义还是不难的,研读时不必为名相表
述的不同而困惑。现大致列出分布情况: 1、涅盘(36、110、490等) 2、般涅
盘(35、110、237、249、266、271、365、1025、1212等) 3、自得涅盘(32、26
9等) 4、自觉涅盘(33、34、39、46、60、64、76、84、85、104等) 5、见
法涅盘(28、170等) 6、正向涅盘、非正向涅盘(407、550) 7、安隐涅盘、
无上安隐涅盘(36等) 8、增上乐涅盘(254) 9、不顺涅盘(407) 10、不
向涅盘(409) 11、无馀涅盘、有馀涅盘(311、1177、1242等) 12、现法智
有馀涅盘(738、740) 13、无行涅盘、有行涅盘(866) 14、甘露涅盘(932)
15、转趋涅盘、转向涅盘(866) 16、中般涅盘(866) 17、生般涅盘(8
66) 18、上流涅盘(736) 19、第一义涅盘(170) 20、涅盘道迹(219)
21、似趋涅盘道迹(220) 22、顺趣涅盘、流注涅盘、浚输涅盘(後住涅盘)
(200、220、545、568、 694、964、1173、1174)
二、涅盘是什麽 涅盘为梵语Nirv?na的音译,从语言学上看,v?为动词词根
,意为吹;nir为否定性前缀。Nirv?na意为吹灭。在《杂阿含经》中"涅盘"的基本意
义为圆寂,是佛陀或大德肉身死去的代称。 例一:如来涅盘後七日,尊者阿难往支
提所……(1197经) 例二:(世尊)般涅盘已,双坚树寻即生花…… 例三:
我不忍见佛般涅盘,我当先般涅盘,时,尊者须跋陀罗先般涅盘已,然後世尊般涅盘。
(979经) 在《杂阿含经》中"涅盘"的意义决非仅此而已,现一一以例说之。
1、涅盘是三毒之扫除: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涅盘者,云何为涅盘?"舍利弗云:
"涅盘者,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盘。"(490经)
2、涅盘是诸法之硕果: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盘。……"须深白佛
:"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盘。"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
涅盘。…?quot;
3、涅盘是修行之果位: "若比丘习此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果。何等为七?
谓现法智有馀涅盘,及命中时;若不尔者,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盘;
若不尔者,得生般涅盘;若不尔者,得无行般涅盘;若不尔者,得有行般涅盘;
若不尔者,得上流般涅盘。"(740经)
4、涅盘是心灵之净化: 佛告诸比丘:"惟见法,欲入涅盘、寂灭、清凉、清净、
真实。"(39经)
5、涅盘是人生之至乐:佛告难提:"……有身之欲,亦复无常、变坏之法,有行灭、
涅盘、出离之乐,汝当舍离有身顾念,乐於涅盘之乐为上、为胜……"
6、涅盘是生命之解脱: 佛告比丘:"……於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
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28经)
7、涅盘是生死之坦然: (富楼那)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
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三个月已,具足三明,即於彼处入无馀涅盘。
(311经) (陀骠摩罗子)即於空中,内身出火,还自焚其身,取无馀涅盘,消尽
寂灭,令无遗尘。(1076经)
8、涅盘是佛陀之理想: 世尊涅盘时至,告尊者阿难:"汝为世尊於双树间敷绳床,
北首,如来今日中夜於无馀涅盘而般涅盘5。"(979经)
9、涅盘是流转之无碍: 尔时,世尊观察恒水,见恒水中有一大树,随流而下,
语彼比丘:"汝见此恒水中大树流不?"答曰:"已见,世尊!"佛告比丘:"此大树不著此
岸,不著彼岸,不沉水底,不阂洲渚,不入洄□,人亦不取,非人不取,
又不腐败,当随水流,顺趣、流注、浚输至大海否?"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言
:"比丘亦复如是,亦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水底,不阂洲渚,不入洄□,人亦不
取,非人不取,又不腐败,当随水流,顺趣、流注、浚输6涅盘。"(1174经) 伽摩
比丘答言:"长者!入灭正受者,顺趣於离、流注於离、浚输於离,顺趣於出、流注於
出、浚输於出,顺趣涅盘、流注涅盘、浚输涅盘7。"(568经) 总而言之,在《杂
阿含经》中,涅盘的含义是多姿多彩的,表述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从本质上说,涅
盘是和平宁静、清凉安乐的心理境界;是究竟解脱、完全无我的理想境界。从这方面看
,原始佛教不是神秘的,而是人生的佛教,是人间的佛教。 其实,涅盘的概念并
非佛教的专利,在佛教出现之前和同时的婆罗门教、耆那教等也有涅盘之说。婆罗门教
将"梵我合一"的境界称为"梵涅盘";耆那教认为涅盘是摆脱诸业、灵魂升至世界的顶
端、享受绝对的安乐。外道认为涅盘是我之享乐,而佛教所说的是无我的、不执著的和
无自性的,这一点在《中阿含经》和大乘佛典中表述得殊为详实,所以说涅盘也是发
展的概念。8
三、正观五阴(蕴)见法涅盘、自觉涅盘、自得涅盘 经群28、32-36、39、
46、60、64、76、109-121、125、129、268、269。 例一:佛告比丘:"於色生厌
、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如是受、想、行、识,於识
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盘。"(28经) 例二:
"圣弟子於此五阴正观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观於诸世间,无所授受。无摄受者,则无
所著;无所著者,自得涅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32
经) 例一解释了何为见法涅盘:对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产生厌离之心、
灭绝之心,以至於不起烦恼、获得心灵的超脱。例二则指出观想方法:要观五蕴自性为
空--非我、非我所,那麽圣弟子处於既不摄取,也不付出的心境,就没有了自我的执
著,就证得涅盘了。
四、正观六入无可取而自觉涅盘、正向涅盘 例一:尊者阿难语纯陀言:"…
…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见芭蕉树,谓堪材用,断根、截叶、斫枝、剥皮,求其坚实,
剥至於尽,都无坚处。如是多闻圣弟子正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当自观时,
都无可取;无可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盘……"(248经) 例二:"……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於此六入处观察非我、非我所;观察已,
於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盘……"(274经) 例三
:世尊告诸比丘:"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非我;耳、
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说,是名如实知眼所作,乃至正向涅盘,是名六六法经。"(
304经) 例一用形象的譬喻说明六根如樵夫,六尘如芭蕉,六识如利斧,重在揭示
"六尘"无所用,故修禅者当正观之而自觉涅盘。例三重在揭示六触之感受为虚妄,是
假名,修禅者当如实观照而正向涅盘。
五、思议四谛而正向涅盘 经群404、407-409、411、413、414。 例一:
佛告比丘:"汝等比丘应如是议论: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
圣谛。所以者何?如是议论,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是故,比丘!於四圣谛未无间等,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408经)
例二: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论,乃至不向涅盘。若论说者,应当论说:此苦圣谛、
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此四圣谛以义饶益、法饶益、梵行
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quot;(411经) 这段经群中论说四圣谛与涅盘的关
系,文句多大同小异。饶益:收益。文义较明确:议论四圣谛自有收益--正向涅盘。
六、观缘起生灭而趋涅盘 经群293、308、347-349、351、468、470-473。
例一:世尊告诸比丘:"我今於此世作佛、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说
法寂灭、涅盘、菩提正向、善逝、等正觉。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
,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349经) 例二
:世尊告异比丘:"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
、寂灭、涅盘;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
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寂灭涅盘。……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
一切取尽、爱尽、无欲、寂灭、涅盘?quot;(293经) 例一从还灭的角度说明无明
灭则苦灭,则趋向涅盘。例二从缘生、缘灭正反两方面说明有为、无为二法都归趣涅盘
,最後又描述了涅盘的心理境界。
七、行八正道直通涅盘 经群271、490、492、495、497。 例一:(阎浮
车)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涅盘耶?"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
,正见乃至正定?quot;(490经) 例二:佛告低舍:"……从此道出,前见二道,
舍左从右前行,复有涧坑渠流,复当舍左从右;复有丛林,复当舍左从右。汝当如是渐
渐前行,得至某城……前左路者,谓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
、邪定;前行右路者,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坑涧
渠流者,谓嗔恚、覆障、忧、悲;丛林者,谓五欲功德也;城者,谓般涅盘。"(271
经) 例一通过阎浮车与舍利弗的问答,明确指出八正道是通向涅盘的大道。例二为
佛陀所说,强调舍左从右意在说明正见的重要--首先要知道选择正确的道路。但涅盘
之路是充满荆棘的,要在右路上杀贪、嗔、痴三毒,除色等五欲,最後才能直达涅盘的
城堡。修习八正道是佛陀的重要思想,这段颇富文学色彩的譬喻把八正道与涅盘的联
系这一深刻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浅显明白,即使是佛学根基很浅的人也不能不信服佛
法的殊胜。
八、念四念处求安隐涅盘 经群542、545、621、627、636、638。 例一
:尊者阿那律语诸比丘言:"若比丘在於学地,上求安隐涅盘心住,圣弟子云何修习多
修习,於此法律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当住四念处。何等为四?谓内身身观
念处,乃至法法观念处。"(592经) 例二:佛告阿难?quot;若比丘住学地者,未
得进上,志求安隐涅盘时,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不放逸行,正念正智,寂静於心;
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621经) 例一明确指出欲求安隐涅盘心住
,当住四念处。例二详说身身观念处,从说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勤修此四念处自
然能不放逸於行,进而导归正念正智的正道,寂静於心就得安隐*9涅盘。
九、修七觉支转趣涅盘 经群498、706、707、713、727、734、736、740、8
03。 例一:佛告诸比丘:"……若有七觉支,能作大明,能为目,增长智慧,为明
、为正觉,转趣涅盘。何等为七?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旖觉支、喜觉支
、定觉支、舍觉支。为明、为目,增长智慧,为明、为正觉,转趣涅盘。"(706经)
例二:世尊告诸比丘:"……如此五盖,为覆为盖,烦恼於心,令智慧羸,为障阂分
,非明、非等觉,不转趣涅盘。若七觉支,非覆非盖,不恼於心,增长智慧,为明、
为正觉,转趣涅盘。"(707经) 例一首尾说明七觉支的作用,直至转趣涅盘。中间
一句指出七觉支的具体内容。例二则有对比的方法:先说五盖不转趣涅盘,再说七觉
支转趣涅盘,也就说明了七觉支能破五盖。趣,向。七觉支是令修习者转向涅盘的方法
。
十、正受四禅而寂灭涅盘 经群170、474、747、864、867、869、870。
例一: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
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
,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
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门寂灭。"(474经) 例二:
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初禅具足住。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寂静,如是胜妙,所谓舍离,余爱尽、无欲、
灭尽、涅盘。"(864经) 例一的经文直白如话,具体解释四重天的心理境况为:言
语寂灭、觉观寂灭、喜心寂灭和出入息寂灭,而二、三、四禅天又是渐次对前一禅天
心境的寂灭。例二先解释初禅天如何观想,最後总结初禅天之境界:舍离、余爱尽、无
欲、灭尽、涅盘。867、869、870三经分别说二、三、四禅。474经是总说,864、867
、869、870分别解说,在《杂阿含经》中这样条理清晰、围绕一个主题解说的经群还不
算很多。
十一、诸天相应偈与涅盘 经群995-1022、1062-1070、1275-1299。 自9
95经之後,多为诸天子与世尊的往复偈颂。内容涉及家庭、社会和王室的具体生活,
结句偈大多是: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盘;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或:
离欲断诸结,涅盘永不生;将此最後身,催伏众魔军。 从以上两颂中,我们可
以看出佛陀所说的涅盘是不怖不畏、断除烦恼和超越世间恩爱的。从唱和问答的对象
和内容看,涅盘思想完全是结合各阶层人们的现世生活的,是针对各种思想疑惑的。所
以涅盘思想不是一种玄想,而是一种人间思想。
以涅盘为纲,以经群为目,能较清楚地理出《杂阿含经》的杂中之序,弄清各
经之间的关系,如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连续反覆关系、间隔反覆关系。但佛陀的思想
是博大而精深的,有的经在一经中所说的不一定是一个主题,将它归於某一经群,还
是重复归类?那恐怕还是要从细微处入手,篇篇都不放过,那一定会发现更多闪光的珍
珠,那时再重作整理,应该会更加合理。
注释:
1、 梁启超《说四阿含》定出书年为刘宋元嘉24(434)年。後人多依其说。
2、 台湾新文丰版《中国佛学研究史》P290。
3、 即宗教文化出版社版23、25卷计三经:604、640、641经。另说,东方出版中心
《中国佛教·杂阿含经》:"其中第23、25两卷原已佚失,後人误收晋法钦译
《阿育王传》、梁僧伽婆罗译
《阿育王经》的部分以及另一典籍共三经。"
4、 参杨郁文《阿含要略》P007,东初智慧海丛刊29。
5、 该句在979经中凡见四次,1197经中出现两次。"於"应解作"为了"。
6、 浚输:高丽藏、圣院藏有作"後输"、"後住"、"後轮"、"浚轮",版本之正误另文详考
。从1174经看,"顺趣涅盘、流注涅盘、浚输涅盘"宜整体理解,是互文现义的译法。
理解中道、直行、无碍即可。
7、 见6。
8、 与婆罗门教、耆那教的比较说采自郭良□《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P192。
9、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隐通稳。"甚是。《法华经》:"不为五浊人苦所危曰安,
日倒暴风所不能动曰稳。"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 □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 bbs.kkcity.com.tw │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