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 《因果明镜论》第一章 总说业因果 第二 …
#1
杰克零
发信站: 无名小站 (bbs.wretch.cc )
                《因果明镜论》第一章 总说业因果 第二节 业的规律


                                                               堪布益西彭措 著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一 自作自受


  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

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 所感受的一

切果报,都必源於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并非神灵、强权或自然力等他法加诸於自己的

身心之上,而如今自作的一切,也必将于今生、来生或者遥远的 未来世,在自己的生理

、心理、所处的环境上成熟它的果报。


  关於这一点,发生在波斯匿王身边的两件事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佛在世时,波斯匿王之女善光,聪明端正,父母怜悯,举宫爱敬。一日,王对女儿说

:"你很幸福,凭藉父王之力,举宫都对你爱敬。"女儿却答道:"我凭自 己的业,感得这

样的福报,这并非父王的能力所致。"王听後非常生气,高声说:"我倒要看看你自己的业

力如何?"随即密令侍从找一最贫贱的乞丐,将善光嫁与 他。波斯匿王对善光冷嘲热讽:

"你凭自己的业,不要再靠我,今後你自己独立生活去!时间会检验你所说的是否是真理

!"此时善光仍然坚持无悔,并心无反顾地 与乞丐离宫而去。途中,善光问丈夫:"你父

母还健在吗?"乞丐回答:"父母先前是舍卫城最大的长者,如今已去世,留下我伶仃孤苦

,日以乞食过活。"善光又 问:"先父母的住宅还记得吗?""当时的宅院已被毁坏,只留

下一片空地,地址还记得。"於是夫妇同到故宅,奇异的是,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随处都

有地下宝藏 自然现出。用这些宝藏,夫妇雇人造宅,一月未满,宫宅已成。一日,王忽

忆起善光,就问属下:"公主现在生活如何?"有人禀报:"不瞒大王,公主如今的生活 并

不比大王差。"当天,善光遣夫将父王请至家中。看到女儿家宫宅庄严,王大为惊讶,就

去问佛:"我女先世作何福业,得以生在王家,身有光明?"佛对其讲述 往昔因缘:"九十

一劫前,毗婆□佛时代,佛涅盘後,有位盘头王,建起一座七宝之塔供佛舍利,其大夫人

见後即以天冠拂饰戴在像的顶上,又以天冠上的如意宝珠 挂於塔颈,同时发愿:愿我将

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愿我永离三恶八难之处。当时的夫人,就是善光的前

身。後来迦叶佛出世时,有位妇人以美食供养 佛僧,但遭到丈夫的阻拦,当时她委婉劝

夫:'我既已请来佛僧应供,这回还是让我满愿吧!'结果丈夫听从了劝告。这位妇人,也

是善光的前身。其夫是乞丐的前 身,由於阻碍供养,遭受多生常常贫贱的果报,因後来

听从其妇之劝,所以依靠其妇而感召大富贵,离开其妇时仍然贫贱。"


  如果善光的幸福是来自于波斯匿王的荫庇,那麽她被父王驱逐後,必定会因此而贫困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善光的幸福来自於她的善业,所以波斯匿王可以驱逐其身,却不能

以此消除她往昔所积之福德,不可能以威势将贫贱之苦加诸於她。


  一天,波斯匿王睡前,听到两内官争论,一人说:"我此生全仰仗大王过活。"另一人

驳道:"不对!是自己的业决定了自己的人生,并不依靠大王。"当时王 想:"说'依王而

活'者,可予奖赏。"於是遣人告诉王后:"等会我派人前来,你可重赏他。"又召来那位说

"依王而活"者,令他送美酒给王后。谁知此人刚一 出门,就鼻中出血,难以前行,遂请

那位说"依业而活"者代他前往。随即,王后即重赐钱财、衣服、璎珞。内官回来见王,见

非所遣,王深感意外,就召来说"依 王而活"者,问道:"我命你去,为何不去?"内官以

实情相告,王听後叹道:"佛语真实不虚!自己造业还自受报,并非他人所能主宰啊!"


  波斯匿王想将受用赐予前者,岂料未曾种此福因的前者却无缘领受,而他不愿赐福的

後者反以自己的福因居然得到。所以,苦乐果报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感召,并非"万能的主

宰"所能赐予。


  基於以上自作自受之理,我们应该明白惟有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未来的果报取决於自

己现在的所作,前途和命运只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就看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 人生来实现

生命的价值。所谓的自爱、自立、自尊,就是在生命的每时每刻,对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

,都负有责任感,这样才会一生无悔,迎来光明的未来。


  二 苦乐法则


  天边无际的众生,由於自爱的本能,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

道的蚊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 知苦乐的来

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

痛苦却处处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麽能离苦得乐呢?其实苦乐的 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

们所造的业。


  每当我们生起善心、说爱语或者帮助他人的时候,总会内心充满欢喜;每当我们生起

恶心、说粗语、损害他人的时候,总会觉得内心难过、压抑。这是人所皆知 的浅近常识

。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内心当下。而苦乐的□畴远不止此,凡是一切适悦人心的感受都称为

乐受,一切使人心不适悦的感受都称为苦受,它包括外境、身 体、心理所引起,发生在

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处的感受。关於这一切苦乐感受的来源,成道的圣人比我们见得远为

深广彻底,无数的佛菩萨都觉悟到宇宙中有一条永 □的法则,巨细无遗地贯穿于万事万

法中。这条法则,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归纳道:


  "不论是凡夫还是圣者,他们身心相续中所有的安乐感受,下至地狱众生得到一丝凉

风的快感,都是往昔造集善业的结果,绝对不会有从不善业产生安乐的可 能;相反,众

生相续中所有的痛苦逼迫,上至圣者阿罗汉相续中的苦受,都是往昔造作恶业的结果,绝

对不会有从善业产生痛苦的可能。"


  "痛苦与安乐又有种种的差别,同样这是从善恶业的种种差别,没有丝毫混乱、各别

相应而感召得到的。"


  佛陀以其一切智智现量照见万法的因缘,关於人道之中种种的苦乐差别从何而来,佛

陀曾经开示说:"国王、长者地位尊贵,是从礼敬三宝得来的;大富之人, 财物无量,是

从布施得来的;长寿之人健康无病,是从持戒得来的;相好之人容光焕发、肤色洁白,是

从忍辱得来的;勤奋之人乐於福事,是从精进得来的;安详之 人言行审慎,是从禅定得

来的;聪慧之人通澈明达,是从修慧得来的;又有人音声清澈、令人喜闻,是因过去歌咏

三宝得来的;有人身心清净、无有病痛,是因过去 修慈心得来的。"


  "做人奴婢,是负债不还、不礼三宝的果报;为人丑黑,是遮佛光明的果报;身材矮

小,是轻慢人的果报;愚昧无知,是不求学的果报;性格专愚,是不教人的 果报;为人

喑哑,是诽谤人的果报;耳聋目盲,是不听法的果报;身生恶疮,是鞭挞众生的果报;常

遭狱难、扭枷其身,是笼系众生的果报;为人口缺,是前生钩鱼 口缺的果报……"


  由此下至无间地狱的凡夫、上及圣者诸佛菩萨,宇宙无量时空之中的圣凡境界,有著

种种苦乐的差别,每一苦报必有其对应的恶业之因,每一乐受必有其对应的 善业之因,

每一种业因必定恰如其分地显现它的果报,既不会颠倒也不会紊乱。比如行善不可能感苦

,造恶不可能得乐,又同样是善业,布施不是相好的根本因,持 戒不是增财的根本因。

所以世间的一切万法都遵循著这个苦乐的法则,永远不可能有什麽超越性的变异。


  正因为它是世俗名言中一条永恒的法则,在这个宇宙无时无处不显现它的存在,所以

一切真善美的道德行为便有了依据和保证,一切圣贤立教皆基於此,一切生 命的求证圆

满也必基於此,否则一切世间的美德、一切出世间的解脱都只会成为口中的立论,而变得

毫无实义,义士舍身成仁、烈女坚贞守节也成了迂腐无义之行。 如能对此生起坚固的定

解,那麽善恶、苦乐泾渭分明,我们一切身语意的行为必将唯善是趋。所以宗喀巴大师说

,对业果的决定无欺获得不移正见,是为一切佛弟子 的所有正见,是一切白法(善法)

的根本。


  三 因微果著


  佛陀时代,迦维罗卫国与舍卫国之间有一棵大树,叫尼俱类树,高二十□,枝叶散布

,方圆覆盖六十□。树结果实常有数千万斛之多,味美香甜,果实成熟自然 堕地。一天

,佛见比丘在树下拾果,就对阿难说:"天下万物都各自有往昔的因缘,人们修福,就象

这树,先是从一棵种子开始,以後逐渐生长,最终的果实却会多 得无量。"


  业的规律就是如此:即使是很微小的善业,也能感发极大的乐果;即使是很微小的恶

业,也能感发极大的苦果。在自然界中,诸如桃李等的小小果核,能长出无量的桃李果实

,与此外因果相比,内心因果的以小感大,更是极为明显。


  《贤愚经》中有两则公案:


  一天清晨,佛与阿难去城中乞食,途中看见一群小孩在做游戏,他们用泥沙堆砌宫殿

、房屋,又做成仓库储藏"财宝"、"五谷"。其中有个小孩远远地见佛走 来,凝望著佛的

庄严相好,小孩内心禁不住欢喜踊跃,即刻跑去拾取自己"粮仓"□的"谷子",虔诚地用手

捧著,想要供养佛陀,但身体矮小的他不能递到佛的钵 □,於是就对身旁同伴说:"我踩

在你的肩上供养五谷,可以吗?"同伴很欢喜地答应了。於是踩在他的肩上,将土供养给

佛。佛俯身接受了小孩的供养,然後对阿 难说:"你拿这土去涂我的房屋。"这天乞食完

毕,返回祗桓精舍,阿难就将泥土涂在佛陀房子的一面。涂完之後,阿难见佛,佛告诉阿

难:"今天这个小孩以欢喜 心供养了泥土,这土涂沫了佛房屋的一边。他以此功德,在我

涅盘百年之後,当作国王,名阿输迦。另一小孩,当作大臣,他们共同统治南阎浮提一切

国土,兴隆三 宝、广设供养,他会把舍利分布到整个南阎浮提,且为我造八万四千座塔

。"这个小孩後世就转生为印度的一代名王--阿育王。


  另一个公案:


  佛世之时,有批商人前往他国经商,他们带了一只狗。行至途中,人马困顿,商人们

就地休息。在□静之时,趁人不备,狗便去偷商人的肉,不幸被众人发觉, 遭受一顿猛

打,脚被打断,最後被弃於旷野之中。当时舍利弗以天眼看见此狗,挛[足+辟]在地,□

饿困笃,奄奄一息。尊者随即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得食之後,立即飞 临,慈心哀切地

将所得之食喂与狗吃。渐渐地病狗的身体得以恢复,它内心欢喜,变得踊跃异常。这时舍

利弗就为它说法,不久狗便命终,转生为人。後来,阿难问 佛:这狗往昔造何恶业,导

致今生堕落为狗。佛告阿难:过去迦叶佛时,有众比丘聚会一处,其中一年少比丘音声清

雅,梵呗唱赞十分善巧,人皆爱听。另一老比 丘,音声浊钝,不能经呗,每每出声自娱

自乐,但此老比丘,实是沙门功德圆满具足的圣者罗汉。当时年少的妙音比丘,见老沙门

音声浊钝,自恃傲慢,就呵斥道: "长老出声真象狗吠。"等他骂完,老比丘便喝道:"你

认识我吗?"年少比丘回答:"怎麽不认识?你不就是迦叶佛时的比丘吗?"上座点醒他:"

我已成就阿罗 汉道。沙门仪式,悉皆具足!"年少比丘一闻此言,顿时心惊毛竖、惶恐自

责,随即近前忏悔过失。当时老比丘接受了他的忏悔。因为这一恶口的罪业,年少比丘

在 此後的五百世中,常受狗身,饱尝痛苦。


  昔日迦叶佛时,有僧修定,因厌闻沙弥诵经,骂其似蛙声,後来感得五百世为蛙。又

色都佛时,有一樵夫,自念贫困,於是积资买一金钱,盖在盛满水的瓶上, 持以供佛,

後来感得生生世世手握金钱,用之不尽,直到释迦佛时,出家也不须乞食,人称为金钱比

丘,後证阿罗汉果。又释迦佛时,有一富人,其家产一象,便溺 皆成金,富可敌国,有

人问佛,佛说此人在色都佛时,因为敬佛,在佛像上将佛所骑的象,涂以黄金,所以感得

此报。


  通过这些因果的事实,我们知道果报酬因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等量还报,往往会增至许

多倍来酬还。不象播一粒种收获上百斤果实那样的增倍,内心的造因感果更 加希奇,一

把泥沙的供养所得的是君临天下的轮王之报,一句恶语所感的是五百世堕落狗身的漫长痛

苦,所以心的变现能力要远胜过外种生长的能力。《集法句》 云:"虽作微小恶,後世感

大怖,能有大损害,如毒入腹中;虽作小福业,後世感大乐,能成大义利,如谷实成熟。

"由此我们应知微细的善恶业,如影随形,将会 出生广大的苦乐。因而对於微小的善业也

应励力行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对於微小的恶业,也应励力断除,勿以恶小而为之。


  四 未作不遇


  俗话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绝对不会长瓜。如是因才感得如是之果。如果没

有修集能感苦乐的正因之业,就决不可能感受相应的苦乐果报。


  我们想要秋收果实,必须在春天播下它的种子,中间细心护理:浇灌、施肥,加上自

然方面的助缘: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这样因缘具足,时节一到自然就能收获

成熟圆满的果实。如果上述的必要条件不够圆满或者不能具足,那麽结果必有相应的缺陷

,或者不可能产生。


  世上的一切所求,都不可能凭空从天而降,自有它产生的因和缘。所以真正明白因果

规律的人,就会按照因果的规律来积极地创造自己的命运。人生充满了各种 各样的理想

,但如果不主动地种下正因、积聚顺缘,那所谓的理想都将成为空想而幻灭。不论是希求

那方面的成就,都必须首先明白成功的因与缘,然後随顺因缘, 脚踏实地付诸实践,方

才有成功的可能。比如要做一位名医,首应发行医济世的大心,然後依止高明具德的老师

,依教奉行,学习老师的医德与医术,另一方面潜心 研究医典、积极投入实践,主动为

自己创造条件,自然会成为名医。出世间的学佛修道要想得到成就,同样需要具备因缘,

先要真实发大菩提心,然後如法依止上 师,勤积福慧二种资粮,这样有一份因地的行持

就会成就一分果地的功德。倘若心高如天,行为下劣如地,妄想得到修行的受用,岂不似

缘木求鱼、水中捞月一般毫 无结果?宇宙的因果律至公至正,他从来不会偏袒一方、厚

此薄彼,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降罪或赐福予人。人只有顺应缘起的规律,但自默默耕耘,

天道好还,当有 加倍得报的一日。


  五 已作不失


  佛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

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善恶的业力不会因为时空的转换,而无 缘无故地减弱

或者消失。虽然业力的成熟有快慢的不同,有的现前感受,有的需要经历漫长的时劫,等

到因缘聚合才会受果,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有任何一种业 会被时间、水、火等外法

所毁灭。就象智悲光尊者所比喻的那样:"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

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所以我们所造的一切 善恶业,虽然暂时没有显现果报,但这

些最终不可能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一旦业力成熟,即使是断除业障的圣者也要感受自己

的业果,何况我们凡夫?


  曾有一日,佛在精舍正为弟子说法,突然径直走来一位孕妇,指著佛陀说道:"沙门

!你害人不浅!你让我怀孕又将我抛弃,我到处找你都找不著,原来你在这□逍遥享福,

现在你说你如何安置我?"


  其实这女子并未真的怀孕,她受外道的指使,将脸盆捆在肚子上,伪装有孕在身,企

图诽谤佛陀。当然她的伎俩最终还是被佛弟子发现了。


  在场的弟子诧异非常,心中不禁疑惑:为何解脱的圣者如佛陀仍会遭受果报?当时舍

利弗就代为问佛,是何因缘致使此女诽谤佛陀?佛告众弟子:"久远以前, 在一王城中,

有一贤女名'善幻女',她对修行人非常恭敬,时常予以供养,尤其是对'无胜'和'常观'两

位法师。无胜法师修持精进、德行高尚,颇受大众敬 重,而常观法师,世俗习气却很深

重。虽然善幻女每日都以同等供品供养,但在态度上难免有凡夫的分别,对无胜法师她有

更多的恭敬。日子一久,常观法师心□不 平衡,不禁生起强烈的嫉妒之火,逢人便说善

幻女一定与无胜法师有私通,虽然表面上是同样的供品,私下却对无胜法师另有厚意。当

时虽有人劝告,但他仍然不断 地造谣诽谤。


  "那位常观法师就是我的前身,因为恶意诽谤有德的修行人,曾经遭受无数千年地狱

猛火烧身的苦报。虽然现在我已得解脱,但馀报未尽,所以今生还要遭到同样恶意的诽谤

!"


  所以即使是圆满成就的佛陀,也示现因往昔的诽谤,在历经久远劫後,仍然丝毫不爽

地感受恶业的报应。


  又昔日有人想出家,阿罗汉观其八万劫内无此善根,故不许可,後佛言其在八万劫前

,曾於山中遇虎,惊慌攀树,并失声叫了一声"南无佛",以此善根而得出家、证果。


  所以,食少金刚亦决不消,一声"南无佛",这八万劫前无意所造之善因,在因缘成熟

之际,也自然现出它的果报。


  我们往昔所造的一切恶业,如果没有以对治力忏悔,那麽在今生与来世乃至千万劫後

终将感受其苦果,在未成熟之前,绝不可能自动消失。反之,往昔一切的善根如果未被邪

见、嗔心等摧毁,也必将次第成熟乐果。


选自宁玛资讯http://www.fjnm.org/

--

        生气并没有伤害别人,却先伤害了自己。                   

                                        -- 达赖喇嘛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68.205.183
※ 编辑: Jack0           来自: 218.168.205.183      (10/11 12:51)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 218-168-212-5.dynamic.hinet.net
Jack0 06/10/11 15:57:13  218.168.212.5 修改这篇文章
Wed Oct 11 15:57:13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