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明镜论》第二章 世间业 第二节 十恶业
堪布益西彭措 著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造业的过程可分为四方面:首先是造业所针对的事物,然後对此事物产生一个造业的
动机,有了造业的动机就会采取各种方便、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後产 生结果。这
四个方面称为造业的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如果四方面都圆满具足,就称为究竟的业。
以下逐次分析十种究竟恶业。
一 杀生
基,为其他具有生命的有情。如果自杀,可犯杀生加行罪,未犯究竟杀生罪。
发心,(一)想,於基无误想,即对所杀有情确认无误。如果於有情作非有情想,或
者於非有情作有情想,即为有误,不犯究竟杀生罪;如果心想无论谁来都将杀害,也是於
基无误想,其馀九种恶业当依此类推。(二)发起心,故意发起不间断杀害之心。
加行,自己做或教他人做,使用器杖、诸毒或明咒,不论何种方法来杀害有情。
一般人误以为指使人杀,自己没有动手作,不犯杀罪。其实教人杀与自己杀并无差别
。如果是集体夥同行杀,则不论主从,凡参与者都同犯杀罪。以下九种恶业均为如此,後
不赘述。
究竟,依靠加行,彼有情当时死亡或而後死亡。但如果作者先死或同时死,则不会犯
究竟杀生罪,因为作者已成中有身或已转生,造业所依的身心已经发生了转变。
杀生的动机为贪嗔痴三毒烦恼。如因仇恨而行杀,是由嗔心发起的杀生;为了获取猎
物的皮、肉、骨等而行杀,是由贪心发起的杀生;认为杀毒蛇猛兽、蚊蝇蚤虱等是为民除
害,如是行杀是由痴心发起的杀生。与此相同,其馀九种恶业都因贪嗔痴而发起。
二 不与取
基,为他人拥有、有权、执著的财物。
发心,(一)想,於基无误想。(二)发起心,没有得到物主的许可,将财物拥为己
有的意乐。即物主没有布施,作者设法拥有其财物的发心。
加行,以强力劫夺,或暗中窃取;若於债务、寄存物等以狡诈欺惑方便而据为己有;
或为损害他人等。由自做或教他做。
究竟,将财物究竟属己想,即已生起得到之心。
不与取可分三类:(一)权威不与取,势力强大之人如国王等以非法的手段劫夺民众
的财物;(二)盗窃不与取,如盗贼在主人没有看见的地方暗中偷偷窃取财物;(三)欺
诳不与取,如经商贸易时,为了欺骗对方而以妄语、非法称斗等手段获取财物。
三 邪淫
基,略有四种:所不应行、非支、非处以及非时。所不应行,指除自己合法的配偶以
外的一切男、女、黄门等均不应与淫。在钦·文殊友和噶玛巴不动金刚各自 所作的《俱
舍论释》中尤其强调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儿女及七世宗亲行淫。非支,指即便是合法夫妻
,除正常支、道外的其馀处(如口、大便道、手、股间、大小腿 间等等)。非处,指夫
妻也不能行淫的地方,如上师附近、塔、庙、他人面前等处所。《俱舍论释》中指出不能
在有光明的地方行不净行。特别应注意的是不能在夫 妻的卧室中供养佛像、经书,否则
每次行淫均属犯根本罪。另外,身上所佩带的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虽在一般情况下
不能随便取下,但在行不净行时应当放 下,放在卧室以外的房间中,否则也属於犯根本
罪。非时,即夫妻间也不能行不净行的时间。如白天、月经期间、妊娠期间、产前产後、
哺乳期、斋期、病中、苦恼 忧郁之时。
发心,(一)想,於基无误想,所指的基即上述四种情况。(二)发起心,乐欲行不
净行。
加行,生起淫意,口说欲词,身体行淫。
究竟,以我所执而与境合,过限、受乐。过限即超过界限。
四 妄语
基,有八种:已见说未见、已闻说未闻、已知未知(第六意识)、(嗅、觉、触等)
已觉说未觉,此四条及反此四条。对境为能解义者
发心,(一)想,於基无误想,即於所见变想为未见,及於未见变想为已见等。(二
)发起心,发起掩盖真实情况并交换为另一虚假情况而说,故意打妄语。
加行,口中说妄语,或者默许虚假情况(如人问你已证空性否,如不答即属默许),
或者以身相指示虚假情况。自做或教他做。
究竟,他人已理解所说之义。依《俱舍论》观点,以有染心变换情况而说,当他人解
义因此而变更了解,即成妄语。如果他人不解,不至於变更了解,故仅成绮语。以下三种
语业,在对境未解时,都仅成绮语。
妄语分为三类:(一)一般妄语,怀有欺骗他人之心而说的一切自性妄语;(二)大
妄语,如说善法无有功德、恶业无有罪过、清净?土无有安乐、恶趣无有痛苦、佛陀无有
功德等;(三)上人法妄语,如没有得地说得地了,没有神通说有神通等。
五 离间语
基,和合或者不和合的诸有情。
发心,(一)想,於基无误想。(二)发起心,於和合有情,欲使他们相互背离;于
不和合有情,乐其不合。
加行,在发心的基础上,以实语或者不实语,随自己的意乐而说。
究竟,他人理解所说语义。
离间语分二:(一)公开离间语,一般是具有权威的人在两个人同时在的时候,当面
以离间语使他们分开。比如说"这个人暗中说你如此如此下劣,当面也如此 如此迫害你,
今天你们俩好象不是那样的。"类似这种当面挑拨离间的语言。(二)暗中离间语,在情
投意合的两个人之间,於一人面前说"你虽然很关心他,但他 对你却是如何如何。"以离
间语使他们分开。
六 粗恶语
基,能引生恚恼的对境有情,即自己依靠对境能生恚恼。
发心,(一)想,於基无误想。(二)发起心,发起说粗恶语的意乐。
加行,以实语或不实语,依种姓之过,或依身相之过,或依职业之过,或依犯戒之过
,或依现行等过失,说对境有情不乐意听的语言。
究竟,他人理解所说语义。
粗恶语,如对相貌丑陋的人公开宣扬他们的缺点,对那些有生理缺陷的盲人、聋人等
当面称呼瞎子、聋子,或者说对方的罪恶,或者说一些低劣的语言。此外,以温和的方式
使对方心不愉快的语言也包括在恶语中。
七 绮语
基,无利无义之语,有七种:(一)辩论过失、斗讼、竞争;(二)於外道论典或咒
语爱乐、受持、读诵;(三)被苦恼所逼之语言,如伤叹等;(四)嬉笑、游乐、爱欲之
语等;(五)乐於在大众中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六)说醉语及癫狂语;
(七)说邪命语。
加行,勤勇宣说绮语。
究竟,说完为究竟,不需要他人解义。
八 贪欲
基,属於他人的财物。
发心,(一)想,於基无误想。(二)发起心,想要将他人财物拥为己有。
加行,以上发心进行实际的行动。
究竟,念其财物究竟属於自己。
总之,对於他人的财物,反复盘算"我如何才能得到它呢?",凡是对他人的财物生起
欲求之心都是贪心。
贪心圆满必须具足五相:(一)有耽著心:特别执著、守护自己的财物;(二)有贪
婪心:心□总是渴欲财物辗转增长,乐於积累;(三)有饕餮心:对於他人 拥有的资财
计为华好,深生□慕、垂涎不已;(四)有谋略心:心中盘算"此人的财物如何才能归我
所有"如是对他物起取得心;(五)有覆蔽心:为贪所压伏,心 中不觉羞耻,不知贪欲的
过患,不知远离。如果这五种心随缺一种,贪欲心相即非圆满。
非究竟之贪心有如下几种:内心思维如何使他人为自己服务,如何使其资具、饮食等
为我所用;思维如何能使国王、大臣、诸商人及四众弟子来供事我;思维如 何令众人知
我具足多闻、勇猛精进、少欲好施等;思维如何令我得生天界,享受五欲妙乐;思维如何
能得到父母、妻子、仆从、同行道友的资具等。
九 嗔心
基,能引生恚恼的对境(与粗恶语业的基相同)。
发心,(一)想,於基无误想。(二)发起心,发起打、辱有情之心,如思维如何令
他有情遭杀、遭缚,欲使他人财产耗失。
加行,即由发心思维所发起的行为。
究竟,内心已决定打、辱、损害有情。
总之,以愤恨心而想"我应当如此这般损害某有情";对他人具有的功德和拥有的财产
不悦意;如何使某人不安乐、不幸福;对他人发生不如意事幸灾乐祸等,如此对他有情生
起损恼之心都属於嗔心。
嗔心圆满应具五心:(一)憎恶心,心□忆念对境对自己作损害之相,随此生起憎恶
之心;(二)怒不可忍心,对於对方的不饶益,心□无法忍受;(三)怨恨 心,一次次
地想别人对自己不好,应对此人报复;(四)谋略心,内心思维如何捶打、如何杀害等;
(五)覆蔽心,对於嗔恚不觉羞耻,不知过患,不知远离。
如果思维他人对我已做或正做诸无义事,我当对他也做无义事,这样所起的思维不论
有多少,都是损害心。如是愿他人现在丧失亲属、资财及善法等,以及愿他将来堕入恶趣
,这种害心属於不究竟的嗔心。
十 邪见
基,实有义,即因果、前後世、轮回等名言中真实存在的法。
发心,(一)想,对所持的邪见作真实想。(二)发起心,发起对正见诽谤的意乐。
加行,依发心而策发实际行为。此分四,即谤因、果、作用、有事。(一)谤因,认
为业无有善恶等;(二)谤果,认为善恶业的异熟果报不存在;(三)谤作 用,又分三
种:诽谤殖种、持种作用,认为自己并不是父母所生;诽谤往来作用,否认前世後世的存
在;诽谤受生作用,即否认化生有情的存在。(四)谤实有事, 认为阿罗汉等不存在。
究竟,执持邪见,内心决定进行诽谤。
邪见圆满应具五种心:(一)有愚昧心,即不能如实了知所知;(二)有暴酷心,对
於颠倒之理有依赖心、欢喜心;(三)有越流行心,对於诸法的非理观察已 成习惯;(
四)有失坏心,对於与自己见解相违的事物进行诽谤,如诽谤布施、供养、火供、善行等
无有果报,失坏相续;(五)有覆蔽心,对於自己所持的邪见并 不感觉羞耻,不知过患
,不知出离。以上五相若缺一种,则不为究竟的邪见。
虽然还有其他种种邪见,但在此只称上述加行中所说的四法为邪见,因为此四法能断
一切善根,随顺诸恶随意所行,是邪见中极重的。总之邪见可概括为两类: 无有因果之
见与常断见。无有因果之见即认为修善法无有功德、造恶业无有罪过。常断见是外道的见
解,可分六十二种邪见,归纳起来即常见与断见。常见认为神我 常有,或认为世界的造
作者是大自在天或遍入天等。断见即认为一切诸法自然而生,不承认有前後世,不承认因
果报应及解脱等。如果有人认为外道的论典是真实的 并随之而行,或者虽未随行但认为
佛陀的经教、上师的教言、智者的论典都不真实,这样产生怀疑或者进行诽谤都是邪见。
十恶业中,杀生、粗恶语、嗔心由三毒引发,由嗔究竟;不与取、邪淫、贪欲由三毒
起,由贪究竟;妄语、离间语、绮语的发起与究竟都由三毒;邪见由三毒引发,由痴心而
究竟。
选自宁玛资讯http://www.fjnm.org/
--
要消除憎恨与其他毁灭性情绪,你就要发展出相对的情绪——怜悯与慈悲。
如果你有很强烈的怜悯心,非常尊重他人,宽恕就会变得很容易了。
——达赖喇嘛
--
※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218-168-214-75.dynamic.hinet.net海
Jack0 在 06/10/12 11:59:29 从 218.168.214.75 修改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