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 《因果明镜论》第二章 世间业 第五节 定业与不定业
#1
杰克零
发信站: 无名小站 (bbs.wretch.cc )
                《因果明镜论》第二章 世间业 第五节 定业与不定业


                                                               堪布益西彭措 著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造业的力量有强有弱,所以在感果方面,有决定受报和不一定受报的差别。在感果的

时间上,也有迟速的不同。业力强大的有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决定了将来 必定要受报

,就象苹果熟了就要落地一样,这种必然要受报的业称为定业。另有一种业是否会受报,

何时何地受报都不决定,这种业称为不定业。


  关於定与不定业的相,《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明确抉择为:所谓的顺定受业,即是

故思已,若作若积集业;而顺不定受业,即是故思已,作而不积集业。所以 定业有三个

条件:(一)造业先经过思维,是故意的;(二)造业不仅是故意的,而且发之於身口,

身体或语言在造作。(三)不仅是作业,而且作业的同时,即已 在相续中积集业。


  作与积集的差别为:作是思业或思已所起的身语,积集业是除开不积集业的其馀的业

;身语七支所造作的是作业,意之三支□常发起猛厉思作的是积集业。不积 集业共有十

种:(一)梦中所造的业;(二)无知所造的业,比如锄草时会伤及□类,但自己当时不

知道;(三)无意所造的业,如挤牛奶用力过猛导致牛死,即是 无心所造;(四)不是

猛厉作及数数作的业;(五)错乱所作的业,如医生本应给病人开心脏病的药,却错开成

胃病的药;(六)失念所作的业,即忘记而作的业; (七)非乐欲所作的业;(八)自

性无记的业,象日常的行住坐卧,都是无记业;(九)於所损害生悔心,即正在造时或已

造之後,生起反悔之心;(十)对治所损 的业。


  由作与积,可将业分为四种:作而又积、作而未积、积而未作、不积不作。积与作两

者兼具,则定受无疑。如作之後发露忏悔、防护未来,则是作而未积之业。 如身语未作

,但时时思维蓄意要作,则是积而未作之业。《摄抉择分》以杀生为例,释此四种业为:

(一)作而未积。即指1.智者所作;2.梦中所作;3.不是故意而 作;4.自己不愿意,被

他人逼迫而作;5.虽作一次,随即发起猛厉的追悔,心生厌患,并自发愿将来不再复作,

且从此之後正受律仪,令前恶业趋薄;6.还未成熟异 熟之前,便发起离诸世间贪嗔之

心,且压伏烦恼、损彼种子;7.已得出世永断三有之道,可以断烦恼种子。(二)积而未

作,指在长时期内,心中常常思想要杀害众 生,但并未作身口的杀业。(三)作且积

集,指除前两种情况外的一切杀生。(四)非作非积,即除前三。


  《俱舍论》对积集业,直接从五个方面作了抉择:


  由审思圆满,无恶作对治,

  有伴异熟故,此业名积累。


  其中审思指不是率尔思作,也非先全不思,是有意而造的;圆满指造业的支分条件均

已圆满;无恶作对治指作後不反悔,不受善行作为对治;有伴指有随喜助伴;异熟指此业

定成熟果报。


  《俱舍论》对定受业的相,这样判定:


  由重惑净心,及是□所造,

  于功德田起,害父母业定。


  即在四种情况下所造的业为定业:(一)发心方面,即所造的业是由粗重的烦恼或清

净的信心所发起;(二)串习方面,是□常不断造作的;(三)功德田方 面,是指对佛

法僧或胜补特伽罗(即得胜果胜定之人),即使没有起粗重的烦恼或清净心,也非□时不

断地作善或不善的业,只要略作损益,即为定业;(四)父母 恩田方面,不论发心轻重

,只要对父母作了损害之事,便成为定业。


  在决定受之中,又可根据受报的时间分成三种:(一)现法受,即此生造业,当生便

开始成熟果报;(二)顺生受,即此生造业,第二生开始成熟果报;(三) 顺後受,即

此生造业,第三生以後成熟。而现法受不仅限於现生所受,而且包括第二生乃至其後继续

所受者,顺生受与顺後受均应如是理解。


  哪些业会现世成熟果报呢?《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抉择造业有八种情况,当在现

世受报。即(一)如果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身体、财物等,为此而造作不 善之法;(

二)或由增上不顾恋意乐,不顾恋身体、财物等而作诸善法;(三)或对有情众生,增上

损恼;(四)或对有情众生,增上慈悲;(五)或对三宝、上师 等对境,增上憎害;(

六)或对三宝、上师增上净信,胜解意乐;(七)或对父母诸尊重等有恩的对境,由增上

品,以酷暴背恩等所有意乐,造作不善;(八)或对 父母等,由报恩的意乐所作之善法

。


  以下就现法受报的八种情况列举公案为证:


  隋朝终南山释普安,乃一圣僧。凡他所到之处,信众云集,人们竞相设斋供养。一日

至大万村,村人田遗生,家徒四壁,十分贫寒,家中四女均衣不蔽体。长女 华严,年已

二十,自顾毫无他物,只有粗布两尺,欲供之财。痛念此生赤贫不能作福,华严仰屋悲叹

,这时忽见梁上孔隙之中有乱禾一团,於是取下观察,得黄粟十 粒。华严将谷磨去秕糠

,想以此与粗布供养僧众,但自顾无衣,不能出门。乃於黑夜匍匐前往,以布遥掷僧房又

将十粒粟米亲手置於饭桶中,心中默默祈愿:我以前 世的悭贪,现在受此苦报,今於佛

前,求哀忏悔,以此微薄之物供养僧众。如我贫穷业报,从今已尽,愿甑?中所炊之饭皆

变黄色。祝毕掩泪而返。明晨见甑中所炊 五石米饭,其色尽黄,众皆诧异。後来人们得

知此事缘由,都十分惊叹。於是好义者,各以财物济之,後该女出家学道。


  田氏女罄其所有,以极其殷重、虔诚之心,供养僧众。境重心殷,善力极强,故而感

应得以立即现前,而宿业悭贪之业也随之竭尽。


  道携,不修戒行,广营田业,积累布绢绫绮,数以万计,却悭贪吝啬,不拔一毛。後

忽得重病,隐处闭合,便利不通。临命终时,寺中有一法师为他说法,令他 稍得开悟,

遂舍资财三分之一,财舍之後,他的病立见轻愈,不久病好。数日之间,道携检查阁上,

见阁空无物,便又忆起财帛,心中颠狂,口中喊贼,说:"诸寺 众僧来动我物。"同伴劝

谏,携无醒悟,法师只得遍告诸寺,取还财物。之後,道携叫声方止。不过一两日,旧病

仍发,痛苦较前更剧。又请法师,重求改悔。法师 呵责,劝他放下贪执,重舍前物。後

病又愈,病好之後,追忆起钱物,心又怀恨,数日即死,死时目如大盏,通体红赤。


  这是由增上顾恋意乐,贪执资财显现的现报。


  昔年乾陀卫国有位屠夫,欲将五百小牛悉数屠宰,当时有位内官(太监),以金钱将

牛赎出放生,诸牛因而免於死难。以此因缘,内官现生就恢复了男根。


  内宫对有情众生,增上慈悲,救护幼牛,现生感得的花报就已如此殊胜,其後世的善

报更是无法估量了!


  昔年有群牛贩,驱牛赶路,途中粮尽,□渴交迫,当时众人共议:众牛终非己物,不

如割取牛舌以充□肠。随即将盐涂于牛口,牛贪咸味,伸舌便舐,牛贩速以 利刃截取牛

舌,将牛舌放於火上烧烤,这些被活活割下的牛舌成了牛贩渴望已久的盘中美餐。一顿饱

餐之後,牛贩相与来到水边澡漱,他们口嚼杨枝,以杨枝揩齿之 後,擘以刮舌,这时突

然大祸临头,众人的舌根有如烂果,一时都断落了。


  这是对有情众生增上残害,由极重的恶业力於现身立即显现的苦报。


  晋法桥,少时喜爱咏诵,而乏音声。於是绝食忏悔,以七日为期,礼拜观音,以求现

报。时同学苦谏,法桥不听。到第七日,感觉喉内豁然,索水饮之,自此经声嘹亮,可传

一□之远。


  这是对三宝增上净信,依净信力礼拜而得的现世感应。


  太阳平侍者,是洞宗明安禅师的高足。一日琅琊广昭禅师来访,明安云:"振兴洞上

一宗之人,非远即觉也。"广昭云:"有平侍者在。"安云:"平旧习深 厚。"并以手指胸说

:"此处更不佳。"又捏拇叉中表示说:"平以後会死於此处。"等明安圆寂,平居於大阳,

想谋取师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的黄白物,不惜毁师 灵塔。当时虽然山中耆宿也曾恳切劝

阻,平不听从。等到发塔之时,□师颜面貌如生,薪尽俨然。众人都惊异不已,而平又更

□破师脑,添加油薪,顷刻成为灰烬。 众人将事报於官府,告平谋取塔中之物,官判不

孝,令其还俗。诸方因其人品格不端,都弃之不顾。平流浪无所依,後於三叉路口被大□

所食,竟然未免明安禅师的 预记。


  平侍者昧却天良,见利动心,忘恩负义,竟然焚毁师身,罪业极重,所以于现世即现

前报应。


  太和杨黼,辞别双亲,入蜀访无际大士。途中遇一老僧。僧问杨黼到何处去,杨黼答

:欲访无际大士。僧说不如去见佛。杨问:"佛在何处?"僧说:"你尽管 回去,如见倒穿

鞋、披某色衣的那个便是。"杨黼听信,遂返回家。到家时天色已晚,杨黼敲门,母亲听

到,急披衣、倒穿脚走出门来。杨黼一见,正好和老僧讲的 一样。杨黼当下惊悟,自此

之後,尽心竭力孝敬母亲,并亲注《孝经》近数万言,一日砚滴将干之时,池水忽然盈满

,人们都说这是至孝的感应。


  生身父母,恩重难量,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对境。《亲友书》云:"若人孝父母,其家

有梵王,现召善名称,来世生天堂。"所以对父母只要略作损益,感应有如桴鼓,至为迅

速。


  六朝时代,高人名士都崇信《孝经》,那时的人常以《孝经》来殉葬或追荐亡灵;病

时诵《孝经》,可得痊愈;争斗时诵《孝经》,可得和解;著火时诵《孝经》,可得熄灭

等等,有种种不可思议的感应。


  宋吴孝妇,丈夫早亡,无子。吴孝妇承事婆婆至为孝顺。婆婆年老,眼睛有病,念及

媳妇孤单,想召一义儿。孝妇哭告婆婆:烈女不事二夫,我当竭力奉侍婆 婆。当时,孝

妇为乡里缉麻络丝,所得的钱全部用来奉养婆婆。有时得了美食,就悄藏於怀,带给婆婆

享用。一次饭还未熟时,因邻母召呼而出门,婆婆怕饭过熟, 欲将饭盛於盆中,因眼病

看不清,误将饭倒入秽桶。孝妇回来见後,一言未发,急往邻家借饭给婆婆吃。自己却悄

悄以水洗污饭再蒸著吃。一天孝妇忽梦两青衣童子 驾云而来,引其入朝谒见天帝,帝说

:"你一村妇,能奉事婆婆,勤苦尽心,实在可钦可重,现赐你钱一千文,可拿去供膳,

从今以後不须为人□作。"孝妇梦醒, 见床头果然有钱千文,这千文钱用尽复生,绵绵无

穷。


  程恶子,得一子极其宠爱,但对父母却极为凶暴。母亲年老,常被打骂。一天,母抱

其子,不小心将孩子落地,额头受伤。恶子归来,认为母亲故意伤害其子, 声色甚厉。

母亲害怕,就去女儿家避了几天。但恶子仍然怒气未消,藏刀於身前去接母,恶子对母亲

说:"孩子伤已痊愈,可速回家。"母亲便依从他,等到中途偏 僻之地,恶子取刀刺母,

不料刀刃反向而来,朝其肋下插入,肠子透出。後来其□屡埋屡发,最後鸦犬食尽才算了

结。


  以上两则分别是对有恩对境报恩行善、背恩作恶所感的现世报应。


  《俱舍论》云:"由田意殊胜,及定召异熟,得永离地业,定召现法果。"论中举出定

召现世果报的三种情况:(一)对於殊胜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业; (二)造业时发心

非常猛厉;(三)指相似的现法受,当修道步步升进,欲得圣果之际,往昔的业会於此时

纷纷现前果报,比如修行人快要证得不来果而超出欲界 时,宿世、今生所造的欲界之业

纷纷成熟,就会後报先受、重报轻受。这就如同一个人即将永别曾经久住之地,前往他乡

安居,这时该地的所有债主都会前来索债。


  对於功德田,《俱舍论》举了七种情况:"於佛上首僧,及灭定无诤,慈见修道生,

损益业即受。"1.佛。2.比丘僧团。(以下五种是对单个补特伽罗而言。) 3.灭定:不论

是世间或出世间的灭定,当安住灭定之时,烦恼寂灭,相续中非常清净,出灭定时,补特

伽罗就好似从涅盘中来一样。4.无诤:入无诤定时,对无量众 生都不生烦恼。5.慈:入

慈定时,对无量众生都生起不共殊胜的饶益心,相续中缘无量众生而不舍离。修无诤定与

慈定,相续中缘无量众生,明显积累了不共殊胜的 功德,所以出定之後即成殊胜的功德

田。6.见:即见道圣者,因其已断见道应断的一切烦恼。7.修道生:即通过修道,断尽一

切修道应断之惑而成就的无学道圣者。 对以上七种功德田作损益之业,就会在当生现前

果报。


  昔日,不败佛出世之时,一修道人在佛前出家,後来成为三藏法师。一日僧团之中出

现争吵,而此三藏法师幸灾乐祸,由他鼓动,诤论愈演愈烈。这时另一持经 藏的比丘出

来使诤论平息,三藏法师见此,顿时嗔心生起,骂道:"哪位女人息此诤论。"因在僧团之

中造了恶口之业,这位三藏法师现生就变为女人,而且後五百 世都堕为女身。


  顺後受报的例子:有一屠夫七生以来常操屠业,却不落三涂而生於人天,这是由於七

生之前曾经供养辟支佛一食,以此福力七生不堕恶道,但过七生之後,这七生所造杀业必

次第成熟而感恶报。


  或有人疑:既然因果之理真实不虚,为何有人一生行善,反遭坎坷;有人一生造恶,

却安享福禄。


  答:因为我们流转生死,不只今生一世,过去已经历无量世。今生行善遭祸,祸是前

世恶业之报,并非今生行善感得,今生所行之善,必于将来产生安乐;今生 造恶享福,

福是前世善业之报,并非今生造恶感得,今生所造之恶,必於将来感受痛苦。所以因果报

应通於三世,如局於一生,似有不足信之处,但放眼三世,则善 恶报应必无错乱。


  又修行人虽入佛门,以为修行可使人生圆满幸福。但不可一概而论,修行人亦有多类

:一种虽然表面信佛修行,但未遵循因果之道如理取舍、断恶修善,反於佛 门之中滥用


僧物、侵损常住、说大妄语、破僧和合、辱慢师长、追求世法……因其所行与佛法背道而

驰,以造恶只能感受苦报,焉得三宝加持?岂可反说因果不实、 佛法不灵?又有一种,

虽然身入佛门,但泛泛悠悠、懈怠散慢,心无几时能安住於佛法上,凭此微弱善力,难以

抵挡无始恶习,既然阿赖耶识上的恶业习气种子未曾 伏得半分,又欲远祸得福,以一杯

水救一车燃火之薪,岂有可能?最後一种,法融于心,勇猛精进,因与佛法已得相应,所

以宿世积业提前受报,使本为召感恶道、 当受重苦的猛业,由於修行的力量,重报轻受

,以轻微的病苦等即得消尽。如人欲冲出重兵的围困,必经一番艰苦的□杀,一旦突出重

围,自然永得太平。所以修行 愈增上,反而种种苦报愈快现前。《金刚经》说:"须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

贱故,先世罪业 则为消灭。"修道之人,难免违缘障碍、身心疾苦,但遭遇逆境之时,应

作消业想,生欢喜心,因借此身心小苦消得多劫重罪,故应欢喜。如此心不退转、尽管径

直 行去,自有业障永尽、得享大乐的一日。


选自宁玛资讯http://www.fjnm.org/

--

    我们愈关心别人就愈不担心自己。
     我们愈不担心自己,我们痛苦的感受就会较不强烈。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218-168-214-75.dynamic.hinet.net
Jack0 06/10/12 11:59:41  218.168.214.75 修改这篇文章
Thu Oct 12 11:59:41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