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 《因果明镜论》第三章 世间果报 第四节 分说十恶业的果报 下
#1
杰克零
发信站: 无名小站 (bbs.wretch.cc )
            《因果明镜论》第三章 世间果报 第四节 分说十恶业的果报 (下)


                                                               堪布益西彭措 著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六 离间语


  在《四分律》中有一个有趣的公案。


  古时,有两只名为"善牙狮子"和"善膊虎"的野兽,它俩相依为伴,昼夜伺捕众鹿,当

时有只狐狸常常随逐於後,靠食两兽食剩的肉来维生。时彼狐狸心中暗 想:我不能总这

样逐於人後食其唾馀,应当用方便让二兽互相残杀,使其不再相好。於是狐狸先到善牙狮

子处,挑唆道:"善牙,善膊说他生处殊胜、种姓殊胜,长 相、势力也胜过你。他曾说:

'我每天得到美食,善牙狮子不过紧跟我後,靠吃我食剩的残肉养活自己。'"善牙反问:"

你怎麽知道?"狐狸回答:"等你们呆在 一起时自然会知道的。"狐狸说完後,又去对善膊

虎说:"你知道吗?善牙曾经这样说过你的坏话。善牙说:'我现在种姓、生处都胜过善膊

,势力也是如此。因为 我常食好肉,善膊不过食我嘴边所剩的残肉来活命。'"善膊反问

:"你从哪里知道的?"狐狸回答:"你们相见後,自然会明白的。"


  之後两兽相遇,彼此怒目以视。善牙狮子心想:"我不该这样轻率,在未把事情真相

调查清楚之前就先下手。"这样善牙就对善膊以偈问道:"形色及所生,大力而复胜,善牙

不如我,善膊说是耶?"


  善膊虎一听此偈,即知必是狐狸从中捣鬼,於是以偈回答:"善膊不说是,形色及所

生,大力而复胜,善牙不能善。若受无利言,信他彼此语,亲厚自破坏,便成於怨家。若

以知真实,当灭除嗔烦,今可至诚说,令身得利益。今当善降伏,除灭恶知识,可杀此野

干,斗乱我等者。"


  如此两兽同心协力将狐狸杀死。


  善牙狮子和善膊虎本是亲密无间的夥伴,一起生活,和睦相处。只因狐狸的一席谗言

,结果二者相见时即心生不悦,几乎造成互相残杀的悲剧。


  由这则公案,我们进一步思维可以懂得:


  凡夫之间的关系其实十分脆弱,并不稳固,因为它建立在我执的基础上,人人都以自

我为中心,他人对我好我即对人好,他人一旦触犯我,我必还以颜色,所以 不论是亲密

的态度,还是敌视的心理,都是从我执而引发的。所谓友好的关系必须以相互尊重、互相

关爱为前提,作为凡夫这是有条件的,一旦对方的行为有变,自 己的态度也会随之而发

生变化。比如有相互友好的甲乙两人,离间者对甲说乙想伤害甲,又对乙说甲想伤害乙,

於是两人少有不被谗言所转而变心的。加上凡夫人本 来就妄想纷飞,更会因此而浮想联

翩,把事情想像得十分复杂。这样首先在内心产生隔阂,由此渐渐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关

系紧张乃至破裂。所以对大部分凡夫来 说,相互之间很容易受谗言挑拨而分道扬镳,只

有得地的圣者们才不至於被离间语搞坏关系。


  因为说离间语无有慈爱,发心狠毒,专门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离间者将会堕

入三恶趣中,或於拔舌、烊铜、犁耕地狱长劫受苦,或堕畜生之中啖食粪 秽,如鹈鹕鸟

,无有舌根。即或以些微的善业,得复人身,俱生便有生理的残障,舌根不具,口气臭恶

,喑哑謇涩,齿不齐白,纵然口说善言,他人也不信用。又由 馀报所感,在人间会有眷

属弊恶、不相和合的果报。其原因是因为离间两舌的作用,使得同心同德的善友也会恶心

相向,犹如怨敌,又使本来亲密无间的亲朋由此心 生嫌隙、关系破裂,业感等流,必定

会有如是的回报。同行等流果是以宿世的串习力致使今生总是喜欢说离间语。


  在离间语中,以破坏僧众和合,果报极重。在《极乐愿文大疏》中如是描述:


  尽管真正的破和合僧在当今不会发生,但与之相类似的挑唆师徒、寺院之间的关系,

却时有发生,这种罪业近似於五无间罪。昔日,提婆达多破坏僧众和合时, 整个三千大

千世界的众生相续中皆未生起善根。这□所说的也与之相似,如《文殊根本续》中说:"

若有一个在寺庙、上师之间制造矛盾,犹如搅拌血液的棍子一般 的人,其死後立即堕入

无间地狱中……。"若挑起僧众纠纷,则直至未缓解之前,当地的所有众生都因生起嗔心

而堕入地狱。好似焚烧的大地无法生长苗芽一般,发 生纠纷的村落所在地数由旬以内不

能生起修持佛法之果。《劝发胜心经》云:"何处有诤及戏论,远离百由旬为佳,何处若

有诸烦恼,顷刻亦莫留住此。"


  在世间,今生互为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都是由於宿世有深缘才得以聚会一处、共

同生活,因缘既深,情感相关,彼此间身心有著紧密的联系,若於其中挑起事端,制造矛

盾,导致骨肉乖离,反目成仇,如此阴心险毒破人家庭,天理难容,恶果难逃。且看以下

几则现世的报应。


  安庭柏,好离间,且有口才。虽为至亲,一旦被他离间,立生仇怒。李中甫,兄弟相

和,因为庭柏挑拨,而发生争斗。蔡伦、张义,情投意合,中表相善,因为听信庭柏的谗

言而导致绝交。其他事例不胜枚举。後来庭柏潦倒贫困,两颊生疮,喉舌溃烂,绝食号叫

而死。


  德州小李儿,少年贫穷,为人运船偶然拾得遗金十笏。船主说:"我有女儿嫁与你。"

遂定下婚约。一天船主外出,失金者来访。李问明情况後,将金还给他。 船主有位亲戚

,想夺小李儿之妇,乘机破坏说:"小李儿是薄福人,终必饿死。"船主於是将李赶走。船

主亲戚正准备聘娶,其子暴亡。李离开船主後,仍为人负 舟。暑天在鲁桥下洗浴,有一

物碍脚,结果发现是银数十锭,李取银到街市托人代卖,投一主者,正是以前失银之家,

尽心为其脱货。前船主得知其富,最终将女儿 许配与李,後李生二子,都得显贵。


  元朝浙西有一大家,兄弟两人在父亲死後发生纷争。米信夫,挑唆两人相讼,破其家

庭,结果兄弟都悔郁而死。信夫在二十年中都很富裕,至元中时,因为牵连 叛案而至於

邑。见吏俨如其弟,心中惊惧。吏强令招认,信夫耗尽资财方才得免,内心不服,於是告

吏而至於府。见府吏却是其兄,结果施以酷刑逼其招认,後信夫 阖家死於狱中。


  四明葛鼎鼐,为诸生时,每次去学舍时,必经土地祠。祠中庙祝夜梦一神对他说:"

葛状元经过时,我必起立,请为我□一道屏障来遮挡。"庙祝按其所说,正 准备动工。又

梦见神说:"不需□造,葛生代人写离书,已被尽削科名了。"原来□人有弃妻者,自己不

能写,请葛生代笔,未曾想到损德竟至於此。葛得知此事後 心中大悔,尽力使此夫妇重

归於好,後只中乡榜,官副使。


  这□葛生虽没有自己发心离间他人夫妇,只是代人写离书,但因参与其事,而致使恶

业沾染殃及己身。业一经造下,立见福德削减,庙神不必起立敬之,可见感应迅速,如回

应声。


  七 绮语


  在四种语业中,绮语不象其他三种,人们会认为说话是与生俱有的能力。谈天说地,

评古论今,是每个人的自由权利,他人无权干涉,怎麽会被列为十种恶业之一,并依之要

遭受今生与後世的恶报呢?


  之所以会有这种疑惑,是由於我们缺乏深入观察的原因。


  首先,业感缘起的因果律是建立在每个有情的相续中,而不为外境离心独存的某种力

量所控制,业由心造,果由心感即是此理。由前已知,安乐与痛苦的来源是 善业与恶业

,而业之善恶乃由心来决定,凡以贪嗔痴三毒烦恼发动的一切业均是恶业,唯有招致不悦

意的痛苦。绮语的发生,在不作观察时认为是随随便便脱口而 说,其实并非事出无因。

我们最热衷於谈论、最感兴趣的话题正是内心执著很深的东西,不然,为什麽一谈到它就

神采飞扬、兴致勃勃,或怒不可遏、义愤填膺呢? 以此可知我们的语言时时都夹杂贪嗔

痴的烦恼。举例来说,一个女人在津津乐道最近上市的时尚服装,言语中充满了□慕、渴

求的心情,这就是贪心的外在流露;一 位暴发户谈起经商之道时,会很精彩地讲述击败

对手的阴谋策略,这是以害心而发的。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观察到大多数绮语都是依贪嗔

痴而产生,无益自他,唯增 放逸,增长罪业,所以以绮语业将会堕入恶道中。


  其次,因为语言的影响易使听众受到感染,如果听众没有正知正念来摄持身心,就会

被绮语所转,生起贪嗔,断己善根;或者流於散漫、杂念纷飞。如此自他相 续中生起多

少贪心、嗔心,说者的罪业就有多重。进一步看,一旦语言被写成文字,流通於十方後世

,则其传播时空大大拓广,造业的影响久远,自然感果受报之量 也随此倍增。以下公案

可明此理。


  宋黄山谷(黄庭坚),好作□词。一次拜谒圆通秀禅师,秀禅师呵斥他说:"大丈夫

翰墨之妙,甘愿施於此乎?"时秀禅师正训戒李伯时画马。山谷笑答:"莫 非又置我于马

腹中?"禅师说:"伯时念想在马,堕落不过一身,公以□语挑动天下人的淫心,岂止堕于

马腹中,正恐坠入泥犁耳。"谷悚然愧谢,从此绝笔。


  李伯时画马,心思入微,昼思夜想,念兹在兹,但并不损害他人。心作心是,充其量

不过自己念马自己作马而已。而依山谷之文才,倘若□词流通百年,传遍天 下,读者何

止千万?这样有多少人会因此□词熏发而引生淫心,趋入邪道,细算这笔因果业帐,造业

有多重,受报当如何,心□应当明白。


  再观察由绮语串习力所导致的等流果报。


  人之所以不同於禽兽,其中一点是人有辨别取舍的理智,能断恶向善,净化升华自己

。我们的语言都是自内心流露的,如果能□时保持正知正念,出语常观自 心,明白何者

应说何者不应说,何时可说何时不可说,说何语言自利利人;说何语言损人损己。这样,

在取舍智慧的观照下,由衷而发,自然成为正语,能发挥语言 利益自他的正面功能。一

旦语言失去正念的摄持,信口开河,纵情而说,不经观察、信口雌黄的散漫绮语就会如决

堤之水,夹杂著贪嗔痴的泥沙一发不可收拾。经常 这样串习,我们就容易习惯处於语言

的迷乱状态之中,内心迷失而不自知。如是串习,造成的同行等流果是生生世世中都爱说

绮语。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人,也 许我们自己就是,因为多生习气如油入面,深不

可拔,今生生来就罗罗嗦嗦、□言碎语不断,让人听来心生厌烦。


  绮语都是从无明痴心中所发生。因心光既已暗昧,自然出言吐语多属无义,不能清晰

了然。这样长期言说绮语会使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低下,说话言繁语 杂,甚至下降

到疯子般语无伦次的地步。它的感受等流果是在大众中发言气势薄弱,语言没有威力,口

才拙劣,虽说实语,别人也不信受。


  以下是因绮语受报的事例。


  施耐庵,作水浒传,其中奸盗之事,描写如画,子孙哑者三世。


  维杨某生,造一淫书,完成之後,梦神呵责。醒後自己反悔,停止流通。後因数夭折

,家境贫穷,仍然付梓印行。不久目盲,手生恶疮,五指拘挛而死。


  宜兴潘书升,康熙甲子年秋,梦至关帝殿,正逢散卷,只听殿上宣布:"第一名到"。

随即踢下。第二名正是自己,宣布第三第五名都未到。又见壁上挂一黄 榜,榜首之名,

是"为楫"二字,却不见其姓。不一会儿,来一赤面人,将他所戴的头盔放在潘的头上。潘

一梦醒来很觉惊讶,等到榜发,潘果得中第一。之後遍访 名叫"为楫"的人。不久知是娄

县的傅鹿野,特地前往拜会。傅素以文章驰名,主司原先预选他为首名,第一、第二场文

,都评阅甚佳,因丢失第三场卷,遂被摈 弃。原来,傅之为人,有口才,生平最多绮语

,喜欢扬人之短,故得如此报应。揭榜之後,主司欣赏其文,特请会面。此後傅怏怏不乐

,抱恨不已,不多久,以鼓胀 暴亡。


  江南一书生,文有藻思,但素性喜谈人家闺阃之事,已酉年入闱应试,到第三场发烛

之时,忽见卷上有"好谈闺阃"四字,生急以手擦去,等誊正後再看,卷面已被擦破。後见

朱卷,有七篇皆圈满,本拟中首名,因无第三场卷而未被录取,生以此潦倒终身。


  文人口业,绮语独多,他人刺心之事,在彼却能谈笑风生,极尽描绘之能事,以作茶

馀饭後的谈资笑料。如是出言刻薄,必然导致福禄削减,算尽而亡。每见慧业文人往往贫

困潦倒,一生失意,反不如普通百姓能够温饱自安一生,岂非绮语造恶所致?


  再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言说绮语实是障道之因。


  念修咒语时如果掺杂一些庸俗不堪的□言碎语,那麽这种念诵称为不清净念诵。就像

是在黄金中掺杂黄铜一样,即使黄铜只有少量,但已不能称为纯金,再也起 不到纯金的

作用。如续部云:"若无此等持,如海底磐石,诵数劫无果。"又云:"净与不净差千倍,

有无等持差十万。"邬金莲师也说:"杂有绮语诵一年,不如 禁语诵一月。"


  在僧众共修时,如果有人中间以绮语中断念诵,影响他人,则会破坏全体僧众共修的

功德,并且会损坏施主的福德资粮。对於说绮语的人来说,一边漫不经心地诵咒,一边交

头接耳,绮语不断,这样会造下与舍法一样的重罪。


  修行人本欲求证本性光明,如果心地尘垢不除,焉能得见真谛。而语自连心,常说绮

语,会使性地蒙垢,妄心坚固,迷失转深,所以是成道的障碍。《法苑珠 林》中说:"夫

忠言所以显理,绮语所以乖真,由忠故有实,有实故德生,德生故所以成圣。由绮语故虚

妄,虚妄故罪业生,罪业故受苦,故知趣理求圣,要须实 说,说若虚假,终为乖理。"


  八 贪心


  贪心被称为三毒之一,它是众生流转生死、感受痛苦的根源。贪心的生起会引发种种

烦恼,造作恶业。比如贪色之心一生,就会牵连而起种种恶心:邪缘未凑, 则生幻妄心

;勾引无计,则生机械心;少有阻碍,则生嗔恨心;欲情颠倒,则生贪著心;羡人之有,

则生嫉妒心;夺人之爱,则生杀害心。所以种种恶业由此生,种 种善念从此消。一念之

际,关系非小。贪财之心,也是如此。譬如有兄弟两人,各担十斤黄金走在路上,正逢无

人之时,兄心想:我为何不将弟杀死,取其黄金,在 这旷野之中,无人知道。弟也生起

杀兄夺金之心。兄弟各怀恶心,因而彼此之间说话对视,都一反常态。幸好在这种情况下

,两人都反省悔悟,他们各自都想:我与 禽兽何异,竟为少许黄金忍心加害骨肉兄弟。

於是兄弟一起来到泉水边。兄长把黄金投入水中,弟言:"善哉,善哉。"而後弟也弃金于

水,兄言:"善哉,善 哉。"兄弟互相询问,为何对方说善哉,结果答案都一样:我因黄

金而生起不善之心,企图加害,现在将金抛弃,所以说善哉。这是一念贪财之心,利令智

昏引发害 心的比喻。


  恶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仅依贪心的意业力就可使人堕入三恶道中,备受痛苦。地狱之

苦自不待言,在饿鬼、旁生道□,贪欲者的下场极其悲惨:他们没有衣食, 资仰於人,

即使是所弃的粪秽,也无人给与、无处得到,如此历经漫长生死。即便以微善之力,得复

人身,也极为贫苦下劣,往往□寒裸露,贫乏穷困,四处求乞也 一无所获,纵有纤毫,

往往被人剥夺,没有自在享受的权利。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一天,目连在树下见一饿鬼身如焦木,腹如泰山,咽如细

针,发如锥刀,缠刺其身,支节之间都起火燃烧。饿鬼渴乏欲死,唇口干 焦。当他正想

前往河泉时,河泉却顿时变得乾涸。假使天降甘雨,但一至身却都变为火焰。目连探问他

的前世业缘,饿鬼答道:"我渴乏,不能回答,你自去问 佛。"於是目连前往佛所,告以

前事,问佛此鬼宿世造何恶业感得如是苦报。


  世尊告诉目连:"迦叶佛时,有位沙门行路,极其热渴,正逢一女人在井旁汲水,於

是前去乞水。女人说道:'即使你渴死,也不可能让我舍弃自己的水来送 你。'得不到水

,沙门只好离去。这女人对於其他乞水的人,同样悭吝不愿施舍。後来命终,她堕在饿鬼

道中,此女人就是你所见饿鬼的前身。"


  佛在世时,舍卫城有位提婆长者,居家巨富,财产无量,拥有的金银不可计数。提婆

虽然富裕,但他性格悭吝,守财不舍。自己舍不得吃、穿,衣食极为粗鄙, 但他对妻子

、眷属、奴仆以及沙门、婆罗门等从不施舍,而且心生邪见,断自善根。他一生之中没有

子女,当他死後,财产全为官家没收。当时波斯匿王前去收其财 产。事毕之後,王前往

佛所,问佛陀:"提婆长者死後会投生到哪里?"佛告诉王:"提婆长者先集的福报已经享

尽,又未造新的善业,且因心中生起邪见、断自善 根,命终生在啼哭地狱。"王闻佛所说

,流泪白佛:"提婆长者往昔曾作何业,今生生在富家,又因作何恶业,不得享受这极富

的生活。"


  佛於是对王谈起提婆的往事:


  "过去久远,有迦叶佛,在佛入涅盘後,提婆长者当时出生在舍卫国,作一位农家的

子。一天,有辟支佛来乞食,长者便端来食物供养,辟支佛得食後,腾空而 去。目睹神

迹,长者心中发愿:依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涂,常多财宝。不久,长

者复生後悔,心想:此次所供之食应给奴婢,不应给这秃头沙 门。


  "提婆长者由於过去供养辟支佛饮食,凭藉发愿力,所生之处多诸财宝,无所乏少,

因他布施後又生後悔心,所以虽然'富贵',但自己却不能享受,而且悭吝 守护,自己不

吃不穿,也不肯施予他人。所以智者闻此因缘,如有财物,应当布施,不要悭吝。施时应

以至诚心亲手奉献,施後应当欢喜,莫生後悔心,能够这样布 施,必得大福报。"


  悭贪把众生带入一个悲哀的饿鬼世界,这个世界由悭贪的业所画成,尽管境界的变现

多种多样,但始终都有一种同样的色调,就象不论是江河水还是大海水,它 的本性永远

是湿的一样,悭贪的果报永远与贫乏相连,由悭贪所描绘的世界总是呈现著一幕幕封阻、

逼迫、冷落、绝望的景象。这□时时刻刻都可以感受到一种伤害 的力量在摧残著众生的

身心:百年不闻浆水之名,滴水难咽,过喉成火,肺腑炽燃,茅肢难撑城郭之腹,夏月炎

炎,冬日阴冷,碧水乾涸,绿树朽枯……是谁将饿鬼 众生置於如此绝望的境地?真正的

元凶就是我们自己的贪心,并没有其他的作害者,这□显现的一切内身、外境的不悦意境

界都是源於它的力量。


  看看外障饿鬼的遭遇:他们始终处在□渴难耐的状态中,四处寻觅食物,由於迷乱的

显现,有时看见远方有茂盛的果树林,於是满怀希望地努力蹒跚前行,等到 近前时,果

树已成一株株枯朽的焦木。诸如此类的情形时有发生,饿鬼的命运注定了他们无论怎样历

尽艰辛寻找食物,总是徒劳无益,一无所获。


  其实每个饿鬼时时都在渴求食物,但没有福报的缘故,以这悭贪的业障永远也不可能

现前衣食丰足、所欲随愿的境界。否则,因果律即成错乱,而这永无可能。 所以要想超

脱这个□渴的饿鬼世界,只有向内净除悭贪的业障,方有可能。想在外境上找出路,只是

南辕北辙,必定无济於事。


  在人间,贪欲者迷乱的心中同样会浮现著种种美好的未来图景,他们也因此而努力追

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殚精竭力,然而当他们进入到现实的人生之中时, 却总是幻想

破灭,希望变成失望。可叹世人不知一切安乐都由善业而来,如果没有往昔福德的积累,

则纵然是辛勤如山王,也难得点滴的受用。


  人的一生福报享受,多由宿业所定,丰约穷通,乃命中注定。纵似运用智谋得来,也

是时运已至,并不是依此智谋而另有所获。又贪心妄求,不但无益,且依此贪心恶业反而

折福。所以孟子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佛在世时有个薄福的婆罗门子,十二岁时,父母把他逐出家门,遂行乞食。一日来到

□桓。佛慈悲地为他摩顶,头发即落,袈裟著身。佛为他取名为罗旬逾。当 时共有五部

僧,每出分卫,罗旬逾所在部往往空钵而返。佛敕比丘分食与他,这样多次,目连心想

:这样比丘僧都不得食。佛知其意,便与舍利弗一起,使目连和 罗旬逾一起,这样各分

为一部。佛告目连:"我所在处,你不能来。"目连遂与罗旬逾同行,正欲所至,却见佛与

舍利弗恰好在门口,如是历经五百亿国,终不得 食。


  目连暗想:"我於今日,定不得食。"此时罗旬逾□饿至极,就在□河边停下来。目连

即到佛所,佛钵中尚有馀食,就给目连。目连说:"我现在□饿至极,吞 下须弥尚不饱腹

,仅此少饭,怎能饱足?"佛告目连:"但食此饭,勿忧不足。"目连随即吃饭,饭食已饱

,钵中却不见减。舍利弗当时挂念道:"罗旬逾现在仍未 得食,一定非常□苦。"於是白

佛:"愿乞余饭与罗旬逾。"佛即告言:"我并非吝惜此饭,但罗旬逾以宿业果报不应得食

。你如不信,可以给他。"於是舍利弗拿 饭给他,罗旬逾得後刚想进食,钵却入地百丈。

舍利弗以道力将钵找到还给罗旬逾,罗旬逾正欲进食,又不慎钵覆将饭撒于水中。这时罗

旬逾还坐,定心自想:"我 每次与比丘同去乞食,都只能空钵而返。佛赐饭给我,又钵覆

饭撒,这都是往昔的罪报,应当承受。"此後罗旬逾思维,结解垢除,得罗汉道,随即食

土而般涅盘。


  罗旬逾在过去维卫佛时,常怀悭贪,不肯布施。一次正当吃饭,罗旬逾脱衣布地,恐

怕饭粒掉落。有沙门经过其分卫,对罗旬逾说:"当以何相与?"罗旬逾便 以手捧土给沙

门,沙门祝愿说:"如是愚痴,故当使你早得度脱。"从此久远,辗转生死,直至今日,凡

是所在之处,都无从得食。今日得道,仍食土而涅盘。


  唐长庆初,新平尉裴璞已死,其外兄华元正客往陇右,路遇到武吏,骑从甚众,原来

是裴璞。华元惊喜道:"兄已离人世,何以仍膺武职?"璞答:"我任西川 刷掠使,专门司

管世间财产的盈缩,世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何况财产?阴司所籍,世人所获均有限量

,越限则被刷掠。刷掠的方式或自耗费,或遭横事,或经商 折本,或疾病消散,诸如此

类都由我刷掠所管。世间农夫勤劳求粟,商人勤作获财,士勤作得禄,其实只得本分所有

,并不增本分所无,如不勤怠懒,连本分也会一 并失去。今日你我相遇,也是前定,合

计应得白金二斤,如过量给你,又当被掠,所以不敢厚待你。"说完隐没不现。


  人道之中本已具足六道的境界,不过受报的轻重不同而已。且看下面人间饿鬼的悲惨

遭遇。


  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难陀长者,巨富多财,拥有金银珍宝、象马车乘、奴婢仆使、

服饰田业,均不可限量。一国之富也无过於此。但难陀虽然处身豪富却无信 心,悭贪嫉

妒。难陀家门闭七重,他告诉守门人凡是来乞者一律不许入内。其家中庭的上方,安有铁

疏笼,惟恐飞鸟啄食谷米。又在四周壁墙下,以胶泥涂抹,防止 老鼠穿穴,伤损财物。

难陀膝下只有一子,叫□檀香。临死前,他嘱咐儿子:"我病已无法治愈,我死後,所有

的财宝不可浪费、损耗,莫给沙门与婆罗门。如有乞 儿前来,一文也莫施舍。这些财物

足供七世之用。"说完即气绝身亡。此後,难陀投生在舍卫国一个旃陀罗的家中,生时即

双目失明。母亲眼盲,生他时想:"如果 是男儿,我今目盲,日後还靠我儿扶侍。"当听

到产儿眼盲时,盲母倍感悲伤,泣而说偈:"子盲我亦盲,二俱无两目,遇此衰耗物,益

我愁忧苦。"


  当盲儿养至八九岁能走路时,盲母交给他一根柱杖和一具食器,并说:"从今往後,

你该独立乞讨为生,不要再呆在家□。母亲与你一样盲目,也靠乞讨来济馀 生。"盲儿从

此离家乞讨。一日,他来到□檀香家的门外。当他立唱盲儿乞讨时,守门人顿时嗔心火起

,把他甩入深坑,结果左臂摔折。接著,又是一顿痛打,直打 得盲儿头破血流,所乞之

食撒了一地。路旁有人看见,十分可怜他,就去告诉盲母。盲母得知後匍匐柱杖赶来,将

盲儿抱于膝上,问儿:"你作何事,遭受此苦。" 盲儿告母:"我刚才到□檀香家乞食,遇

上恶人将我掷坑痛打。"


  当时佛见此事,教诲阿难说:"灾祸!灾祸!难陀长者命终投生为盲妇之子,生盲无

目,看他昔日的家业,豪富无量,象马七珍不可称计,如今还能亲自受用吗?难陀长者因

为悭贪,今生受此盲报,从此命终将堕阿鼻地狱。"


  难陀长者是一个十足的守财奴,一毛不拔,悭吝成性。为护己财,他用尽心机,严密

防□,当然使得外贼不能损害自己,可惜他不知道心中另有个烦恼贼--悭贪,使自己由一

代巨富转世而沦为极其贫贱盲儿,最终堕入阿鼻地狱。所以在这个世间,真正的怨敌是我

们内心的三毒烦恼!


  九 害心


  从前有一条蛇,头尾相互诤竞。尾对头说:"我应为大。"头说:"我有耳能听,有目

能视,行时在前,所以我该称大,你无此能。"尾说:"我令你去,你方 能去。如我不去

,以身体绕木三匝,如此三时不断,你不能去觅食,必定会□饿垂死。"头对尾说:"请你

放我,以你为大。"尾听其言,即时放之。头又对尾说: "你既为大,我随你前行。"结果

尾在前爬行,不过数步,即堕入大深坑而死。


  凡夫亦是如此,因为俱生以来对自我的执著,且由此对金钱、美色、名声、地位等执

为我所拥有,这样妄执人我,心不平等,便产生了自爱、自利的私心。当他 人、外物触

及自身的利益时,由於执我、自爱,便会损人护己,这就是害心产生的根源。由保护自我

引生的一切害心恶行,为时不远必定会把自己推入痛苦的深渊。


  下面是几则害心的现世报应。


  李士衡,奉使高丽,俞英任其佐助,士衡将所得的礼帛全数都委付于俞英。俞英恐船

过海,风浪浸湿,就将士衡的行李全部放在船底,而将自己的行李盖在其 上。不料,途

遇大风,舟人令减负载,俞英仓猝之中将自己的行李信手抛入海中。风定之後,俞英检点

行李,发现所弃都是己物,而士衡的行李因在船底,结果完好 无失。


  宋李绪,主持永安军。当时大盗方起,李绪恐怕祸及己身,就诡荐朋友范□代替自己

。於是范□主持永安,李绪得以离任。後来□□举家被盗残害。不久,李绪调赴临安,路

逢寇贼,阖家均遇难而亡。


  人生所历之境往往安危难测,舍危就安本是人之常情,但在人我利益的关头如果只知

保护自己,而不惜危害他人,则杀机已经潜伏於心,由此害心可以无所不作。然而安危之

机,如环周转,到底凡情难测,所以本欲自趋保身之处却往往反至於杀身险地。


  又执己愈深,心量愈狭,不甘人後,竞争心强。一旦他人胜过自己,便会生起难忍的

嫉妒心,由此发展,害心即生,时刻欲置对方于不幸,以舒心头压抑之怨气。


  宋宣奇英,性格险恶,邻人造屋将成之际,宣因嫉妒,深夜前往其屋断其柱脚。不料

梁坠压宣而死。


  昔日世尊,因地曾为象王,心愿弘远,每以普慈拯济众生,誓愿得佛,当度一切。象

王率五百眷属,时有二妻。一次象王于水中得一莲花,色泽甚妙,就以花惠 予嫡妻。嫡

妻得花欣喜问道:"冰寒尤甚,如何能得此花?"当时小妻嫉妒难忍,发恶誓道:"我定要

以重毒鸠杀你?"小妻因此结气身殒,魂灵感化,为四姓女。 因她姿色超绝,聪慧博识,

能仰观天文、明时盛衰,被国王聘为夫人。夫人来时即陈述治国之政,令王欢喜,故王每

言辄从。一日夫人说:"我作梦看见六牙白象, 心想要此象牙,以作佩玑。王如不依我,

我即死在王前。"王见夫人忧郁不喜,即请议臣四人,令寻象牙。後议臣寻得一射师,言

其先父曾见六牙白象,但路远恐难 得到。议臣听後,知此人知之。王於是带他到夫人面

前,夫人说:"你一直前行三千里,入山约行两日,即可到达象地,你可在道边作坑,剃

去须发,著沙门衣,如 此埋伏於坑中射象,而後截取其牙二寸,携之归来。"


  射师奉命,来到象地,先即射中象王。见象师著法衣、持钵于坑中安住,象王低头说

:"和南道士,因为何事要索我命。"象师答曰:"欲得你牙。"


  象王说:"我痛难忍,速取牙去,勿扰我心,令我生起恶念。我见念恶者,死入恶趣

。而怀忍行慈,恶来善往,是菩萨之上行。"於是射手截牙。象王嘱咐他: "修道人,你

应速避,勿令群象寻到足迹。"象王待此人去远,疼痛难忍,?地大呼,奄然而死,随即生

於天上。这时群象由四处寻来,都惊叫道:"是谁杀害吾 王。"但最终寻索不得,还守王

□,悲痛哀号。


  後来射师取牙而还,王见象牙,心即恸怖。而夫人以牙持於手中,正欲细观,忽然天

雷霹雳,椎之吐血,死入地狱。


  经云:"当平心地,则世界一切皆平。"由於心地之险恶,包藏於内,他人难以觉知。

所以伏戈矛於谈笑,设陷阱於绸缪,机深械密,山川之险亦不能过於此。了凡先生说:"

造物所最恶者,莫甚於机,故天报深险之人,或有时而过当。"信然!


  唐李义甫,为参知政事,容貌温恭,与人谈话必微笑,但其内心狡险忌刻,善於倾陷

,时人称他笑中有刀,因他柔而害物,又有"李猫"之号,後坐事,窜死□州,子孙陵替。


  当自己的怨敌遭受不幸时,内心观望暗自欢喜,如是幸灾乐祸,与亲自造罪的过失相

同。


  古代,在一深山中住有师徒三人,另有一个与他们不和的上师。一天,那位上师对侍

者小僧人说:"煮上好茶!今天我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小僧人问:"听到 了什麽?""与我

们俩不好的那位上师有女人了。""嘿,上师呀,这有什麽值得高兴的呢?我还以为您面见

本尊得到授记了呢。"帕单巴尊者听到此事後说:"幸 灾乐祸的那个上师比破戒造罪的那

个上师罪业还大。"


  以上的现世报应不过是华报而已。在後世,由害心所感将堕入三恶道中。假设侥幸得

到人身,也是相貌丑陋、愚昧无知,身心常为种种痛苦所逼,受到众生欺□,转生於空旷

恐怖、边鄙野蛮、时有争论之境,经常惨遭□石兵刃等横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无有生

起慈心的机会。


  十 邪见


  随著业障的净化,在善根福德方面都得以增上的人类不同於旁生,有著突出的思维能

力。旁生除了本能的觅食、求偶等外,并不会去思考万法的道理。对於这些 低等生命来

说,在业的障蔽之下,其心智处在暗昧的状态中,不可能产生决定的见。而人类却以其智

力能进行想像、推理、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一方面由於心智 的优越潜能,使得人类

有了升华理智而认识、求证、彻悟宇宙实相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由

於认识的局限性,如果把握得不好,难免如盲人摸 象,仅执一端,而以偏概全、以妄作

真,由此形成的牢固知见,则大多流於邪见。而错误的见解,不论是对个体、还是对群体

,都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从这一点 来说,人类远胜过旁生,有著强大的造业能力。

在十种不善业中,邪见最重。因为对於每个人来说,见是根本中的根本、核心中的核心,

一切生命活动思想、言谈、 行为都依随著见而进行。如果见地落入邪谬,那我们的整个

身心都将趋入邪道,陷入冥暗之中。


  如果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让我们感觉到嗔心的力量远甚於洪水猛兽,它可

以在一念之际将千百劫来积累的善根摧毁无馀。那麽邪见造成的後果更令 人怵目心惊。

因为嗔心虽毁善根,但如果未舍弃因果正见,仍然有忏悔净罪的机会。而一旦对因果产生

邪见,谤无因果,则会使以前的一切善根都不生起,而且已断 善根也不能恢复如初。所

以,与心地残忍相比,见解邪恶更加可怕。残忍之心尚且可以通过教育来感化,由於良知

未泯,仍有回心向善的机会和改过自新的可能。但 是相续一旦被邪见所染污,直至此邪

见未铲除之前,因执邪见为正确,所以即使行恶,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心无丝毫惭愧,

这样身心百分之百地决定浸入恶法之 中,没有反转的馀地。


  另一方面,由於邪见的矛头直接指向宇宙人生的真理,其所指的对境是囊括十方三世

、情器万有的法则,比如业感缘起的因果律本是世俗名言之中永不错乱、颠 扑不破的真

理,它贯穿了尘尘??的每一个法。如果直接否定因果律的存在,便否定了依因果律建立的

一切行为法则,多少人会受此影响而认为行善无益、造恶无 罪,致使善根断绝,肆意为

恶,在长劫之中很难有解脱的机会。所以邪见对自他所造成的危害,其影响之深、□围之

广、时间之长实在难以用分别心来衡量,只能以 "不可说,不可说"来描述了。


  由此可知,邪见感召的果报尤其深重。以邪见的业力直接堕入三恶趣中,如果落入无

间地狱,则要感受其馀地狱的所有痛苦,之後接连不断地转为旁生,而在人道中,由馀业

影响将生於边地,不信三宝,诽谤因果。


  大品经云:"若人不信,谤大乘般若经,直堕阿鼻地狱,无量百千亿岁中受极苦痛,

从一地狱至一地狱,若此劫尽生於他方大地狱中,他方劫尽,复生此方大地 狱中。如是

辗转遍十方界。他方劫尽,还生此间大地狱中。地狱罪毕,生畜生中,亦遍十方界。畜生

罪毕,来生人中,无佛法处,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常痴狂□, 无所别知。"


  具邪见之人纵有善根也将成为痛苦之因。比如外道欲求解脱,以五热炙身,以为因此

可净业障,在此邪见的指导下,所作的一切精进苦行,只是徒劳自缚、缘木 求鱼而已。

又如执著杀生祭祀追荐亡灵,可使冥阳两利,为尽孝道,而精进努力成办,由於邪见的染

污,这一切所作都成为恶业,当来须要感受苦报。所以龙树菩萨 说:"若欲趋善趣,当修

习正见,邪见者行善,其果亦难忍。"《智度论》云:"邪见罪重,故虽持戒等身口业好,

皆随邪见恶心。如佛自说,譬如种苦种,虽复四 大所成,皆作苦味,邪见之人亦复如是

,虽持戒精进皆成恶法,不如不执,少行慧施,无执易化,有执难度,非直自坏,亦损他

人。"故《成实论》云:"宁止不 行,勿行邪道,身坏命终,堕於恶趣。"


  以下是邪见者感受果报的公案。


  在舍卫城,有位须达长者,他将一切出内取与之事交付老仆。一次,须达供养佛僧,

当时病比丘所需物多,老仆悭惜,怨道:"长者愚痴,被沙门骗。这些乞士 贪得无厌,有

何道行。"又发恶愿:"何时让我不再听到这些佛、僧之名。"後恶语传到末利夫人处,她

与须达妇为度老仆设计在请佛时让老仆前来与佛相会。老仆 来时,见佛从正门入,心惊

毛竖,即时躲避。她想从狗洞出,狗洞即闭,四门都关,仅正门开。老仆只好以扇遮脸,

但佛在其前令扇如镜,毫无障碍。老仆回首向 东,东方有佛。上下南西北方,亦复如是

。又用手覆面,十指头全化为佛,老仆闭目,心眼开见虚空化佛满十方界。见佛足步虚空

、为老仆显现无数身,许多邪见女 心中的邪见顿时被摧毁无馀。但老仆仍未生信,她疾

走归家,对大家说:"今天遇上大恶对,见到瞿昙,在王宫门显现幻化,身如金山,目逾

青莲,放胜光明。"说 完後,钻入木笼,用百张皮覆於笼上,又用白毯缠头,这样卧於暗

处。


  佛知老仆罪重,与己无缘,而与罗[目+侯]罗有大因缘,返回精舍後,佛遣罗[目+侯]

罗去度老仆。罗[目+侯]罗变为转轮圣王,众比丘化为千位王子,他们一同到须达家,以

老仆 为玉女宝。尔时圣王用如意珠照耀女面,老仆看见自己如玉女宝,异常欢喜,说

道:"沙门说大话,自称有道,无一效验。今圣王出世,弘利处多,令我老仆如玉女 宝。

"说完後,顶礼圣王。此时典藏臣宣讲圣王十善,老仆听後生大欢喜,自以为圣王所说义

无不善。於是作礼悔过自责。老仆既已调伏,罗[目+侯]罗等恢复原貌。老仆 见後叹道:

"佛法清净,不舍众生,弊恶如我,尚且度化。"随即受五戒,成须陀洹,後在佛前忏悔出

家,证阿罗汉果。


  关於老仆的前世因缘,佛说:"往昔,宝盖灯佛的像法中,有一快见王子,出家学道

,依仗出身,常怀骄慢。和尚说甚深大空义,他听後反生邪见。和尚灭度 後,快见诽谤

说:'我大和尚无智慧,只知赞说空义,愿我後世不乐见他。'又说:'我阿□黎具足智慧

辩才,愿他世世为我善知识。'说完後,教徒众都行持邪 见,虽然持守禁戒,但因谤般若

、执持邪说,命终後堕入阿鼻地狱,八十亿劫受苦无量。罪毕出狱,生为贫贱之人,五百

身中聋痴瞎眼,一千二百身常为人仆。当时 的和尚是我前身,阿□黎即今罗[目+侯]罗,

王子比丘即今老仆,他的徒众即今见佛发菩提心的邪见女。"


  快见王子因为对般若空性及传空性法的上师生起邪见,因而不仅得不到甚深般若法的

加持,反而由此堕入地狱长劫受苦。又因他发恶愿,当他投生为老仆时,由 这恶愿的障

碍,见佛即生厌恶、躲避的恶心,无法得佛的加持,所以恶心等流果丝毫不爽,多劫之前

是何种心态,多劫之後如是的心态依然会遇缘现起。再看徒众因 受他的邪见染污,都成

为持邪见者,所以在修行时择师择友极其重要,如果亲近不信因果的恶友,自己也会被染

上邪见而断善根。《因缘品》说:"若将纯净吉祥 草,系於腐烂之鱼上,彼草亦会变腐烂

,依止恶友亦复然。"


  往昔,边地给□国王有名为"战哦、炯几"的两个儿子,他们成了常断见者。後来国王

将他俩委付胜光王抚养。他们舍弃了邪见,於佛前出家,最後证得阿罗汉 果。这是由於

:他俩曾是迦叶佛教法中精通三藏的两位出家人,以此业力所感,今於释迦佛教法中证得

阿罗汉果。同时转生於边地成为邪见者是因为:在迦叶佛时, 他们二位前往某边地,无

有教言却擅自大胆修行,本来没证悟却自以为证悟了,从而生起增上慢,因临终时未获得

任何功德而心生邪见,口口声声说:迦叶佛教法不 真实,因果不存在,我们俩未能解脱

,同样其他人也绝不会有解脱。"说完便死去了。以此邪见他们於多生累劫中堕入恶趣,

并於许多世中生於边地,在此之前连三 宝之声也未曾听过。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武一周的灭佛法难。由於执政者对佛法僧三宝心怀邪见,

致使丧心病狂,挟其威势,造成了举国毁寺逐僧、焚经砸像的浩浩罪业。肇事者现世所遭

的恶报,史有明载,而其後世果报,依因果之理当可想见。


  魏太武帝,为崔浩所惑,毁寺焚经,不到三四年,崔浩赤族,魏太武父子皆不得好死

。(出魏书)


  北魏司徒崔浩,博闻强记,才智过人,魏太武帝,十分宠信他。但浩独不信佛,劝帝

毁教灭僧。浩曾见妻郭氏诵经,怒而焚之。其弟崔颐、崔模,深信三宝,见 佛像,虽在

粪壤之中也必礼拜,崔浩对此讥笑呵斥。後来崔浩因国书之事,触怒太武帝,遂被囚于槛

车,押送城南,当时所受拷掠极其惨酷。更使卫士数十人,尿於 其上。时浩哀声嗷嗷,

闻于道路。(出魏书)


  周武帝,为卫元嵩所惑,而灭法。不到四五年,元嵩贬死,武帝忽遇恶疾,遍体糜烂

。年三十六而崩,末路丑恶,所不忍言。(出周书)


  唐武帝,听信赵归真、李德裕谗言,毁天下佛寺。不到一年,归真被诛,德裕窜死,

武帝三十二岁夭亡,其後没有继嗣。(出唐书)


  五季之君,无有贤于周世宗者,然而世宗不知佛法,遂至毁像铸钱,由此不到六年,

社稷殒灭。(出通鉴)


  魏废教七年後恢复,周废教六年後恢复,唐废教後不一年即恢复。


  邪见者欲以只掌遮中天之朗日,岂知真理之光常存不灭,照耀古今,徒然造此重业,

不过仰天而唾,反污自面而已!


  以上通过佛经的开示、公案的证明,揭示了业感缘起的规律:由贪嗔痴烦恼发动的一

切身口意恶业惟有感召三恶道的痛苦,所造恶业终究会在造业者的心理、生 理、外在环

境上制造缺陷与苦难,却不会产生出一尘许的安乐。依随著因地造业时的发心、加行、所

针对的对境,以及所造成的後果,业如其所应地在某时、某地、 以某种方式显现著它的

果报。如是因感如是果,没有丝毫的错乱与漏失。可以说是恶业制造了世界的悲惨与冥暗

。


  对应今生在我们身心上现前的果报:得到了人身(异熟果),应该深自庆幸,因为免

於恶趣,能够修行成道,真是千载难遇的良机;再看看自己的境遇,或贫困 潦倒,或疾

病缠身,或身受陷害……在经历了种种的苦难违缘後,或正在遭遇违缘时,应当明白这全

是过去自己造恶所感,不可怨天尤人。总之对於一切不顺的方面 都要归於自业,同时,

反观自心一切的不善念头,应知是自己的恶业同行等流果所致,并励力对治,不令发展。

而在增上果方面,人生的受用如何也由自业所定,如 所处环境不理想、嘈杂喧扰,无处

可避,也应知此是业力所感。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往後种种譬如今日生。"要免於恶趣的痛苦,必须断除痛苦之

因--十恶业。


选自宁玛资讯http://www.fjnm.org/


--
书并没有这样分段,因为文章太长,按Enter没办法分段,
所以将这个章节分上下两段。若哪里有我作不好的地方,还恳请告知 <(_ _)>

--

        怨敌对我们很有益处,
        他们给我们机会学习容忍、宽恕与耐性。

                               --  达赖喇嘛

--
※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 218-168-202-120.dynamic.hinet.net
Jack0 06/10/16  9:12:07  218.168.202.120 修改这篇文章
Mon Oct 16 09:12:07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