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1
杰克零
发信站: 无名小站 (bbs.wretch.cc )
                        佛法与儒家思想

                             ——第四届印度请法团前行


                                                          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日常师父开示於台北学苑

   现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灵提升绝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圆满的是佛法,但是我
们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广,用不上,所以每一个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来提升心灵,对
我们汉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别是跟佛法配合起来,实在是天衣无
缝!

  最近有一个同学到南部一所有名的国立大学去,他带来一个消息,令我大吃一惊。他
说那个大学正好举行毕业典礼,他看见同学用水球丢老师当作典礼後的师生联谊活动,每
一个老师都被弄得像落汤鸡一样,我听後心里很感慨。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年
我们毕业的时候,会觉得老师过去很努力地为我付出,所以,即使大家都没有赚钱,也都
很愿意出钱合办谢师宴,用非常感谢的心情邀请老师出席。虽然平时内心对老师有一种敬
畏之心,但是这时候会放松心情,所以会非常高兴,而且也有一份跟老师离别的伤感,特
别是到谢师宴最後的阶段。这是我自己感觉的,即便是对某个老师印象不太好,可是总觉
相处了几年,现在即将要离开学校,将来不晓得怎麽把他教我的东西用到社会中,心里充
满感恩、不舍之情。 

  回头来看这个知名的大学,学生们竟然在离开学校前,用水球打老师,如果你是老师
的话,你是什麽心情?我不晓得学校当局会不会注意?然後呢,我更进一步去想,那些家
长是不是知道呢?今天丢水球的对像是老师,会不会有一天轮到家长?我们往往说,「这
件事情还很远」,但是一叶知秋,依我看来,这种事很快就会轮到自己身上。我不像各位
在家居士做个家长,可是我也有我的责任在,我想到凤山寺这批沙弥,他们的父母把最好
的子弟送到这里来,我感觉这是我的责任,虽然眼前没办法帮忙他们,但我告诉自己,对
这些年轻人,我一定要更努力。有的时候常常感觉自己老了!该走了!但是心里却想:「
哪怕老了,我还要待下去,但愿我还有二十年的寿命,把这些年轻人带好,至少对家长、
社会有个交代。」但是反过来看,现在这些未来的菁英竟是这个样子!现在不少学生要的
是享受,要的是抗争,完全向外转,这使我想到,世间学的本来就是物质上的享受,是用
种种方法吃人。假定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教出来的学生像这样的话,那是多麽严重啊!看
见这些现象,更使我感觉到责任重大。 

佛法深广 仰之弥高 
 儒家为辅 步步增上 

  至於现在,极大部分的同学,要想把《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麽深广、无瑕,包括整个
的佛法内涵,学会了以後在生活当中运用,的确有些困难,所以我们把握住「道前基础」
及「下士道」的部分,好好在生活中运用,而最好的运好方法就是儒家思想。儒家基本精
神,跟「下士」完全吻合,此外,我们汉民族本身,就是靠这个成长的,尽管现在很多人
已经不了解它的内涵,乃至於要弃舍它,可是毕竟还没有完全弃舍,所以我们还有机会。

  现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灵提升绝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圆满的是佛法,但是我们
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广,用不上,所以每一个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来提升心灵,对我
们汉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别是跟佛法配合起来,实在是天衣无缝
!就像爬楼梯一样,佛法的层次太高,要真正有条件的人,才跳得上去,一般普通人根本
上不去,所以儒家精神就像阶梯,使我们能平稳地一步一步、又宽又稳地走上去,因此我
们觉得孔老夫子实在了不起。可是,现在一般人提到孔夫子时,心里就觉得「这种愚夫子
!」再不然就觉得是冬烘、八股,真是非常可惜、遗憾的事情。 

  最近我辗转听到一件事,有个同学问老师,孔老夫子有什麽伟大?老师说:「我实在
想不出他一点点伟大之处。」假定是有种田的人,孔老夫子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他的
确感受不到孔老夫子有何伟大之处。但是老师,是个教书的人,为何会看不出孔老夫子的
伟大?我听到後,心里面真是百感交集!我现在就用两个角度来谈,先讲浅的部分,深的
那部分是心灵上的问题,如果你没有办法真正去体验的话,根本无法体会孔夫子的伟大,
勉强体会到的,也只是感觉到愚夫子、八股!要不然就是伪君子!所以心灵部分我们先撇
开不谈,先谈浅的部分。 

  翻开历史,纵然各个朝代都曾出现权力大、武功盖世的人,死了之後,都一无是处。
可是孔老夫子既没有钱,也没有势,当时茫茫然如丧家之犬,虽然看似失败,可是留下来
的影响力量却极为深远。现在我们看看,历史上留下来的人物多得无法想像,小人物不谈
,真正大名鼎鼎的人,东方西方都有。这些所谓的伟大,绝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评论出来
的,而是世界上有头有脸的人评论的结果。他们或者是大老板、大学者,或者是政治上有
很高地位的人,他们的眼光都必须要看整个世界,经过这群纵横看世间的人(纵的上下几
千年,横的是遍世界)评断的结果,在汉人的历史上,真正能够受人尊崇的,就只有孔老
夫子「大成至圣」!在中国历史上,能不能找到第二个当得上这种称呼的人?没有!也许
有人会说这是「汉人情结」,但是奇妙的是,当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以後,我们属於完全被
打败者的角色,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一钱不值,可是一些脑筋比较清楚的、比较有深远眼
光的人,最後筛选的结果,却在我们这个被打败的民族当中,选出孔老夫子,评选他为伟
人! 

  孔老夫子之所以被衡准为一个伟人的真正价值,是因为他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标,而
且努力去做、去实践。他的崇高的目标「中外兼顾」,「中外」是广,「兼顾」是深,所
以他的宗旨理念、见解都站得住脚,而且,不单单只是概念文字,其实践的内涵也经得起
考验,像这样两点都具足的,世界上能够找到几个人?我们看东方的秦始皇、汉武帝,西
方的亚历山大大帝,以及近代的英国女王伊莉沙白一世、希特勒、史达林、罗斯福等等,
死了就一了百了。所以西方伟人中最不了起的,我觉得是耶稣,东方是佛陀跟孔子,他们
都具有上述所提的共通特点——具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标!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一种价值观
念,而且有实践的内涵。 

  现在我们做为一个承接传统文化的子弟,居然不认识我们老祖宗有这麽好的东西,是
何等可耻!何等可悲啊!但是这个罪过不在我们,因为现在的世界都被扭曲了。我们汉人
物质比较穷,所以当西方以物质的力量打进来时,我们就显得很薄弱。最近有人问说:「
师父啊!既然西藏佛法这麽好,为什麽还这麽穷?为什麽西藏还要被中共赶出来?」诸如
此类的问题,他说为什麽穷?举了很多理由,很有条理的一条条分析给我听,我觉得他这
些道理都对,可是欠缺一条根本道理,他没有看见。其实穷富是相对比较出来的,所以中
国古代的圣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一样穷,过的日子却来得好。 

  一般人的童年时代,比起现在显得比较穷,但是也有人童年时代比现在好的,那个时
代,大家都不需要车子,车子要来干什麽?所以贫富本来就是相对的,是比较出来的,那
个时候有两个东西在你面前让你选择,也就是精神跟物质。其实这两者本质上来说,都不
能缺少,只是佛法、儒家或基督教,都偏重心灵,物质方面只要过得去就可以。另外一类
人,主要希望在物质上提升、追求享受,享受到最後,心灵忘掉了!乃至於否定心灵,现
在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注重物质,是不是就是这种情形?因为太注重物质,所以我们用自己
的努力毁灭了自己,这是我们共同看见的一个事实。可是很遗憾,发展物质层面的这些人
,脑筋都绝顶聪明,有的是大科学家,发明了很多仪器、很多工具,都是前所未有的,却
不知这些发明到最後会毁灭世界,等到发现了真相,要去挽救却来不及了。 

修身养性 重在心灵 
 止於至善 自利利他
 
  没有一个人例外,都希望不要苦,现在的科学家脑筋非常好,可是却看不到真正重要
的关键点,等到他看清楚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而真正第一等人是一开始就看见除了物
质,必须朝向心灵方面发展,但不是忽视物质,而是认为物质只要维持最低限度,过得去
就好。西藏重视精神,但始终没有人饿死过,这个事实很明白,但愿我们了解这个特徵後
,虽然刚开始看不清楚深远的部份,不可能一下子放掉一切物质、外在的东西,但维持一
个基本的生活也就够了,尽量在精神及内在去提升自己,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 

  因刚开始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可以藉儒家的方式来衔接佛法,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仁
」和「诚」。「仁」完全是内心的东西,也就是内心的感受。对内心的东西,我们应该有
正确的认识,我们内心很多东西受客观环境影响,以佛法来说,是受薰染的结果,真正的
内心本质,因为被薰染的东西掩盖而看不见了。所以儒家说「赤子之心」,就是我们刚到
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最纯真的心。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如果以佛法来说,人的天
性是一样的,叫做「佛性」,那麽後来为什麽会岔开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耳濡目染所薰
习的结果,如果薰习的部份不能净化,天性所显现出来的,就不一定是好的。这个内涵都
在儒家思想当中,《中庸》、《大学》里有次第、简单扼要的说明。所以必须要恢复人类
本性的功能,人天性当中的特徵,「天命之谓性」,这天生来的,就是我们的本性;「率
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要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个呢?因为天性已经薰染了,所以要「修
」才能恢复它,故「修道之谓教」,我们现在学的就是这些。 

  在《大学》中我们期望达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希望恢复本
有的光明德性,这个德性到底是什麽?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所以不太清楚,必须要照儒家
思想实践之後,多少才能体验。拿佛法来说,最後显发佛性到圆满的时候就成佛,那时一
切问题都解决了。明明德「在亲民」,自己解决了问题,还帮助别人。「止於至善」,也
就是自利利他,应该具足的善良本性,达到究竟圆满的状态,故曰:「至善」。所以「古
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古代人要想达到明明德於天下,(天下就是亲民),该怎麽办呢
?先要「治国」,要治国就要齐家,齐家要修身、正心、诚意,一步一步反推回去,诚意
要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次第非常清楚。格物是什麽?格是革除,物是物欲,就是把我
们内心当中薰染的物欲——「我要这个,不要那个」的心要拿掉。 

  《论语》上面讲什麽叫「仁」——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克己有一个正
确的方法——「复礼」。行为要有规□,使人与人之间达到最和谐的状态,这就是儒家所
说的礼,所以礼有它基本的中心思想,而现在的「礼」只是表面上的虚文,这是很可惜的
。「……所以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拿掉了物欲之後,才晓得我内心应安住在哪里。「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自己这样做对以後推展
开来,家人才可以做得好,由家人再推展到国家、天下。《论语》在讲这个道理时,并不
是这样有次第的,这是在《中庸》、《大学》上面讲的,它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天生来
的本性,可是你须要经过学习,也就是「学」跟「习」。因此,《论语》开宗明义:「学
而时习之」,鼓励我们要去学!而且学完了以後,再不断地练习,「时」,是指一切时处
,或一切适当的时候。如果真正了解「适当」的内涵,它是时时刻刻,每一念都把握得准
;如果有一念不能把握的话,就偏掉了,所以每一个时刻都要适当——坐有坐相,睡有睡
相,独处有独处的样子,与人共处有与人共处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学了
这个道理以後,当众的时候是一个样子,独自一个人时又是另一个样子,这不是「学而时
习之」应有的态度。《论语》是中国人注解最多的一部书,如果能把基本概念弄通,注解
虽然不同,但都有共通的脉络。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内心的体验,才是
真正的快乐。 

  到底我们要学些什麽?从哪里学?怎麽练习呢?我们必须从老师学,学正确的方法,
也可在同学当中去学习。《论语》开宗明义就点出,真正学习的内涵在这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人解释「说」是内心自然散发出来的,「诚於中,
形於外」,所以很多人远道而来仰慕你、追随你,「远」有很多不同的意义,这里不细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内心当中的一种提炼,并不需要人家知道。现在
我们做很多事都要人家知道,比方「你看我做这麽多事情,所以有好事情时应该有我一份
」,这些都是外面的东西,现在我们不求这个,我们做事情目的是要慢慢从内心提升,这
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孔子将这个非常重要的大目标告诉我们以後,下面由他的学生——有子来说:「其为
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前面说「好犯上,好作乱」,就是社会上的一般乱象,「仁
」的根本从哪里开始?从「孝悌」开始,而且必须很小的时候,从家庭开始,也就是整个
民族的教育,必须从小著手,养成孝悌的概念。我们学的广论道次第上的甲三:「易於获
得胜者密意殊胜」也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你跟别人学很容易获得,否则你自己摸索,
虽然也还是可以得到,不过需要的时间长一点。这有两种角度,从深层去看,有很多人宿
生学过,但这一生没有找到好的老师,未来世当中还是可以找得到,不过那要经过很大的
辛苦才找得到,实际上,如果宿生没有学过的话,要想找到师友是绝不可能的。如果从无
限生命来看,这句话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没有老师绝不可能学到。 

观照内心 仁为己任 
 孔子行谊 美名弘传
 
  现在我们都知道,要跟老师学,而且最好是从小开始,如果不是从小开始,已经养成
的习惯要改过来,付出的努力就要多很多。假定我们十岁开始学习,到二十岁後养成了习
惯,十年的错误,你得花二十倍时间,也就是要两百年才可以矫正过来。现在我们平均寿
命不满一百岁,所以须孝悌的基础,从家庭里就要教育,才有机会学会。可是我们现在很
不幸,整个社会教育完全颠倒,我们从小接触的教育都是错误的,即便现在有机会改正,
但改不来,形成很大的拉锯战,花了好大的力气,但真正的正面提升却没有。 

  拿佛法来看,现在的世界是不是也出现这样的状态?这就是为什麽我们学了佛法,特
别是学了道次第以後,要将重心放在教育上面,而且要办学的理由。但愿从孩子很小的时
候就开始,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孩长大进入学校後,回来质疑:「您教我的都用不上
,人家都笑我。」特别是做家长的,做老师的,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有经验
,学了佛法以後很想运用,可是拉锯战拉得好辛苦。既然了解生命无限,是不是值得我们
现在就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一生拉锯已经很辛苦,下一生希望把拉锯战的时间缩短,除了
办教育,有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不可能把现在的生活变成庙宇,就算庙宇,如果没有在家
居士护持,当我们这一代走了,庙宇也会被人家抢走。因此,完全从佛法角度看,儒家思
想对我们是不是极端重要? 

  有了大目标,从哪里下手呢?从家里孝悌开始!父母不一定真正懂得道理,可是孩子
从小养成听大人的话,习惯以後,进入学校里,老师告诉你的,你也会听,最好的东西自
然就进来了。 

  <学而>第一章的概念建立以後,第二章讲「本立而道生」,根「本」立了,「道」才
生得起来。因此,学了广论以後,希望从根本下手,我们自己已经来不及了,但愿教好下
一代。孩子脑中有了正确的概念,如同打了预防针,以後接触外面的世界,能有明确的比
较,不但自己站得住,也可以帮助别人。 

  第三章「巧言令色,鲜矣仁。」道理虽然很动人,但不是嘴巴讲讲就可以,讲得很动
听,根本没用场。前面一、二、三、四章都是自修的,<学而>第五章「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是说自己站稳了以後要推己及人。 

  「仁」到底是什麽?我们看孔老夫子师生间的对答,不同的学生发问,孔夫子答案都
不同,这个基本概念非常重要,因为「仁」不是文字概念。「文字概念」是不管任何人告
诉你,你学会了以後就去讲给别人听,如果这样,便是「巧言令色」。而「仁」是需要实
践的,不同的人有他不同相应的程度,因此孔老夫子就因应弟子根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回答。这点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趣入。这样看来,难道没有标准
答案吗?实际上本来就不要标准答案,标准答案是找到你自己的方法,净化你自己。但是
虽没有标准答案,可是有一个最崇高的答案——颜渊问「仁」,孔老夫子回答:「克己复
礼为仁。」又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第二句有很特别的意义,只要你真的做到,
就天下归仁。 

  但是我们总觉得自己做到了,可是别人没有做到,其实不要说「别人没有做到」,如
果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自然天下太平。但是「仁」这麽难,怎麽肯定已达到「仁」的标准
呢?现在我们不是做善行吗?善行班最主要的就是实践,这个实践要反观内心,如果不从
内心反观根本没有用,不如不学。这里简单说明「仁」的几个基本特徵,「推己及人」我
们可以用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们不喜欢的,不要
给别人。这个做到了以後,进一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随著年纪增
长,不知不觉养成一种习性——内心总有一个很好的藉口,做为掩饰,这个习性非常不好
,所以孔老夫子也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也。」有了过失不改才是「过」。只要是人,就
难免有过失,孔老夫子自己也说他忧愁的是「闻已不能迁,知过不能改。」(听了正确的
道理做不到,晓得有过错改不过来。)而我们忧愁的却不是这个。 

  中国的概念中,「士」是士农工商之首,「商」是最後一个,反观现在世界上「商」
是第一个,第二个才是「士」,现在这个「士」已不是儒家的「士」,而是指做官的人,
「工」第三,「农」最後。为什麽是「士、农、工、商」这样的次第?这有一个基本的特
徵,《论语》上有一段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後已,不亦远乎!」「士」的特徵就是「仁以为己任」,这就是我的中心目标,这件事
只有我来做,不是别人!「仁以为己任,任重道远。」责任非常重大,路非常长远,大家
想想,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凡事都是推己及人,为别人设想的人?除了孔老夫子以及他的弟
子以外,历来最了不起的伟人都有这样的特质,如宋朝的范仲淹和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
死後□号叫文正公,这是□号中最高的一阶,人们对他们如此推崇,都是因为他们具有这
样的特质。 

  汉满之间有歧见,曾国藩为了维持儒家正统而挺身出来——「以天下为己任」;范仲
淹更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患意识,别人看不见,他已深远
地看见了,所以好事情先让大家享受,我再去享受,这些都是儒家的基本概念。「士」有
这样的内涵,所以当你们想到这里,是不是愿意把「士」放在第一位?做生意的人唯利是
图,所以儒家把「商」放在最後。「任重道远,死而後已」,这件事一直做到死为止,儒
家只讲一生,所以到死为止;佛家了解生命无限,则是死而不已。 

  佛法已经很清楚地交代我们,当你忙了一生,结果死的时候是除了业,什麽都带不走
。下一生带来的还是这个儒家的「士」,但这还只是第一步!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崇
高的目标及宗旨理念,我要依著这个目标去做,如何做呢?是「我」来负责!不是说讲了
道理要别人去做,而是我先来做,我做的不对,希望大家告诉我。所以,孔老夫子有小小
的过失时,人家告诉他,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我很幸运,我努力的做
,万一做错了,人家告诉我,我马上改。「过也,人皆见之。」孔老夫子有过失,不会隐
瞒,人人知道;「更也,人皆仰之。」等到他改过之後,人人皆仰望。为什麽人人仰望?
因为我们有过失改不过来,还要掩饰,他有过失不掩饰,而且很快地改过来。啊!真了不
起!这种人是不是值得我们敬佩? 

孝悌忠信 推己及人 
 儒学大兴 天下太平 

  孔老夫子以身作则,他做到了,但不说自己是「圣人」,只说是「君子」,在他的心
目中,圣人是高不可攀的境界;而事实上,他已达到圣人的境界,所有的弟子都觉得他是
圣人,但他绝对不敢当,这就是他的态度。孔老夫子及其弟子的理念,以及他以身作则的
事例,在《论语》里都很清楚地呈现出来。他讲的道,我们要知道,他做任何事情,都有
一套委曲婉转的方法。例如有一个人要见孔子,孔老夫子推却说生病了,不见他;等这个
人出去以後,孔老夫子在里面弹琴给他听,这说明孔老夫子有很多特别的方式,只是我们
不懂得什麽意思。另外有一个人说:「我们那个地方,有一个人心很直,所以『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父亲偷了邻居一只羊,他的儿子跑去告诉别人:「父亲偷了人家的羊。
」他觉得这个儿子很「直」,孔老夫子说:「吾党之直者异於是。」——我们那个地方的
「直」不是这样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偷窃,儿子代他隐瞒,
儿子偷窃,父亲代他隐瞒,「直」就在其中。所以儒家讲「仁」是有智慧的。如果这个「
仁」没有智慧的话,就不叫「仁」。《论语》上说得很清楚,「有仁而无智」不行,「有
智无仁」也不行。以佛法来说,是慈悲与智慧兼具,所以「智仁勇」三达德,「勇」也是
一样,有勇无谋固然不可以,有勇而没有仁、智也不可以,如果有勇而没有仁,叫「矫」
,会让人透不过气来,还自以为是。 

  整部《论语》都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些道理都是从「学」开始,然後推己及
人,而且尽可能从小在家庭开始。但愿我们形成这样的一个大家庭,以《广论》道次第为
我们最崇高的宗旨,而後分成下、中、上,渐次增上。下士对我们而言还太深,所以我们
用儒家的精神去稀释它,儒家并不忽视物质,譬如孔老夫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
,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吃饱肚子是需要的,不过简单一点就是了。需
要的便取,不该取的绝对不要,所以孔老夫子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如果
不合道理的话,再好的东西,都如天上的浮云一样,跟我不相干! 

  我觉得实践过程中,有两样东西很用得上——「忠、信」。孔老夫子的弟子曾子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他弟子身
上说出来,更显得亲切,他告诉我们学习应采取什麽态度。「忠」,後人解释是忠君,实
际上那是在上者「霸道」以後才形成的局面,上面的人有势,下面的人拍马,里应外合,
不知不觉形成这种概念。儒家真正的「忠」是要「为人谋」,因为每个人都只为自己,「
仁」的概念是仁者安仁,要推己及人,因为我们天生都只管自己,如果不懂得去帮助别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不起来的,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是这个。学了道理以後,我们
做事情时,要处处代别人著想,能如此,事情就好办了。「为人谋」是忠心耿耿,且是一
种中心思想,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如果在家里就是孝,孝不需要透过学习,是从
小父母教给我们自然形成的。拿这样的心对上叫做「孝」,对兄弟叫做「悌」,心是完全
一样的。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我们叫信用,我讲的话,一定要兑现,儒家所讲的
兑现是有条件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你说出来的话只要合乎道理,就可以实践;
若不合道理,就不行。何谓合理?必须内心有一个崇高的理念,也就是人生的宗旨、目标
,照著去实践,实践以後,跟人家谈的时候,则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与人之间
有它的内涵——「仁」,如果内心欠缺仁,谈理根本没有用。整体来说:「传,不习乎?
」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中心就是这个,所以做总结:我真正努力的就是学,老师传给
我的,我是否学到了? 

  孔老夫子最了不起的弟子是颜回,可是孔老夫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颜回虽
然很了不起,却不是能帮助我的人,他为什麽如此说呢?这里有很多内涵。孔老夫子不仅
希望将自己的东西教别人,让别人接受,如果仅止於此,那麽传给颜回就够了。可是孔老
夫子说:「非助我者也!」他有崇高的人生目标,他需要有人帮忙,而真正能够了解他的
——颜回,却不能帮助他,这说明什麽?「己立要立人,己达要达人」颜回可以己立,但
是立人、达人方面并没有帮助孔老夫子,所以我想他说这句话时,多少带有一点遗憾:不
过,这只是猜测,实际如何我不知道。「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有没有这样的中心思想
?然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是否有这样的信念?还是只管他是不是
称自己的心——我要怎麽办就怎麽办。「传,不习乎?」老师传给我的,我是否学到了?

  从上面很多故事,可以看出孔门令人佩服之处。而孔老夫子是世界的伟人,他之所以
被称为伟人,并不是他有权、有钱、有势。他什麽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份崇高的理念!穷
困潦倒没关系,人总要有志向,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但要「己立」,而且要帮助所有的人
,达到天下太平。科学家忙的不也是谋求人类文明的提升吗?虽然很多科学家俱有崇高的
理念,也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害人,可是很不幸的,因为看不见深远的内涵,他们的成
就被旁人借重以後,反而毁灭了人类。 

  难道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没被旁人借重?会的,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被旁人借重後,
会不会像现在极力往物质发展後毁灭世界?不会!它会产生什麽现象呢?道,王道。但是
,如果借重的人弄错方向,就变成霸,霸的结果是「以力假仁」。尽管孔老夫子以後,王
道消失了,但是帝王都非常借重这一套儒家思想,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一群人,不断地把孔
老夫子的理念提出来,提出来之後,太平盛世就马上出现。这跟现在科学发达的结果大大
不一样,科学发达的结果是天下大乱、毁灭自己!

已获得同意转载
http://bwmc.org.tw/Tvo/tvo_086/tvo_86_03.htm

--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温暖的心,这才是生活原则。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 218-168-202-120.dynamic.hinet.net
Mon Oct 16 12:55:0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2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这位剪刀酱糊手还不了解缘儒入佛对中国佛教的伤害吗?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KKBOX动态歌词紧紧跟著你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Mon Oct 16 15:51:49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3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这位剪刀酱糊手还不了解缘儒入佛对中国佛教的伤害吗?
能解说吗?@.@

我还是觉得儒家是必要的耶,我满认同 常师父的说法的 :)

--
                          【俺爹俺娘】flash动画档
     http://www.pconline.com.cn/pcedu/carton/mtv/0404/flash/040407fumu.swf

                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亲给我们的关爱,是永无止尽的
                  一旦失去了,世上不会再有人,愿意这样对我们了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18.168.202.120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Mon Oct 16 17:41:52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4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YHHuang ( )》之铭言: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这位剪刀酱糊手还不了解缘儒入佛对中国佛教的伤害吗?
> 能解说吗?@.@
> 我还是觉得儒家是必要的耶,我满认同 常师父的说法的 :)

  世尊只说端正法是为入道的基础,不是儒家的那套无用东西,
  历来这些猪头僧人切割世尊的正法律将解脱法搞得只剩无字天书。
  儒门非世尊啊。

  以下经典出处请细读 :

  1. 中阿含38经 ( 大正 1.479下 )。
  2. 杂阿含95经 ( 大正 2.26上)
  3. 南传相应部 ( S.12,24 Siii.33)
  4. 杂阿含298经 ( 大正2.85上 )。

  以上 简单举出五经,出处甚多,身为佛门弟子视听猪头法师?还是听佛?
  提供大家反省一下。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人人可架站,经营社群联谊天地  
         bbs.kkcity.com.tw           欢迎社团/班系/歌友/艺文创作/公益申请
└——From:220.134.238.232    ——┘KKCity 开设自己喜爱的主题BBS
Mon Oct 16 18:19:30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5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引述《YHHuang ( )》之铭言:
> > 能解说吗?@.@
> > 我还是觉得儒家是必要的耶,我满认同 常师父的说法的 :)
>   世尊只说端正法是为入道的基础,不是儒家的那套无用东西,
>   历来这些猪头僧人切割世尊的正法律将解脱法搞得只剩无字天书。
>   儒门非世尊啊。
>   以下经典出处请细读 :
>   1. 中阿含38经 ( 大正 1.479下 )。
>   2. 杂阿含95经 ( 大正 2.26上)
>   3. 南传相应部 ( S.12,24 Siii.33)
>   4. 杂阿含298经 ( 大正2.85上 )。
    5. 杂阿含714经 ( 大正2.191 )。



>   以上 简单举出五经,出处甚多,身为佛门弟子视听猪头法师?还是听佛?
>   提供大家反省一下。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Mon Oct 16 18:24:19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6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世尊只说端正法是为入道的基础,不是儒家的那套无用东西,
.....已经讨论不下去了耶,抱歉啊 <(_ _)>

因为儒家不是无用东西喔 :)

让您气愤也和您说声抱歉 <(_ _)>

--
                            【俺爹俺娘】flash动画档
     http://www.pconline.com.cn/pcedu/carton/mtv/0404/flash/040407fumu.swf

                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亲给我们的关爱,是永无止尽的
                  一旦失去了,世上不会再有人,愿意这样对我们了
--
┌—————KKCITY—————┐  人人可架站,经营社群联谊天地  
         bbs.kkcity.com.tw           欢迎社团/班系/歌友/艺文创作/公益申请
└——From:218.168.220.67     ——┘KKCity 开设自己喜爱的主题BBS
Mon Oct 16 22:16:37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7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YHHuang ( )》之铭言: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世尊只说端正法是为入道的基础,不是儒家的那套无用东西,
> .....已经讨论不下去了耶,抱歉啊 <(_ _)>
> 因为儒家不是无用东西喔 :)
> 让您气愤也和您说声抱歉 <(_ _)>

 不用跟我说抱歉,去跟佛陀说啦
 内容帮你草拟为:
 佛灭2500年,捷克零不听老人家的教诫,一心听礼猪头僧人法号日常的伪比丘教导
 听孔子的教导来代替您佛陀老人家的端正法,我是依人不依佛,但又号称是你弟子
 ,佛陀阿,您听完後会七窍生烟吗 ^^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KKADSL六星级优质连线服务
         bbs.kkcity.com.tw          └— 马上申请带你上网环游全世界!
└——From:61.216.195.122     ——┘ KKADSL http://adsl.kkcity.com.tw 
Mon Oct 16 23:00:15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8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不用跟我说抱歉,去跟佛陀说啦
>  内容帮你草拟为:
>  佛灭2500年,捷克零不听老人家的教诫,一心听礼猪头僧人法号日常的伪比丘教导
>  听孔子的教导来代替您佛陀老人家的端正法,我是依人不依佛,但又号称是你弟子
>  ,佛陀阿,您听完後会七窍生烟吗 ^^
我不认为佛陀会这样说哦 :p

还是和您道歉 <(_ _)>
--
┌—————KKCITY—————┐   线上音乐新震撼  
         bbs.kkcity.com.tw           ^_^ /  随选随播免等待  KKBOX  ^_^ / 
└——From:218.168.220.67     ——┘     http://www.kkbox.com.tw     
Mon Oct 16 23:26:46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9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YHHuang ( )》之铭言: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不用跟我说抱歉,去跟佛陀说啦
> >  内容帮你草拟为:
> >  佛灭2500年,捷克零不听老人家的教诫,一心听礼猪头僧人法号日常的伪比丘教导
> >  听孔子的教导来代替您佛陀老人家的端正法,我是依人不依佛,但又号称是你弟子
> >  ,佛陀阿,您听完後会七窍生烟吗 ^^
> 我不认为佛陀会这样说哦 :p
> 还是和您道歉 <(_ _)>

 这是帮捷克零做早课的佛前祝祷词啦,你会错意了,
 奇怪,你为何一直像我道歉?
 去问日常僧人,缘儒入佛是释门没端正法需要他画蛇添足吗?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  只要你通过身份认证 ~    □□
         bbs.kkcity.com.tw           免经验、五人连署即开班系板 
└——From:220.134.238.232    ——┘   □□  赶快为班上设个秘密基地吧! 
Mon Oct 16 23:34:1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10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ack0.bbs@bbs.wretch.cc (杰克零)》之铭言:

 佛教是?身为僧人竟然言儒教为辅,诚然可默殡。
 本版文章编号:

  2204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门课文五篇~~1
  2205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门课文五篇~~2
  2206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门课文五篇~~3
  2207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门课文五篇~~4
  2208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门课文五篇~~5
  2209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门课文五篇~~6
  2210  g  09/17 jt5354       ◇ 佛教基本入门课文五篇~~7

 转给这位猪头僧人看一下,应该算是捷克零功德无量。

 


>                         佛法与儒家思想
>                              ——第四届印度请法团前行
>                                                           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                                                         日常师父开示於台北学苑
>    现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灵提升绝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圆满的是佛法,但是我
> 们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广,用不上,所以每一个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来提升心灵,对
> 我们汉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别是跟佛法配合起来,实在是天衣无
> 缝!
>   最近有一个同学到南部一所有名的国立大学去,他带来一个消息,令我大吃一惊。他
> 说那个大学正好举行毕业典礼,他看见同学用水球丢老师当作典礼後的师生联谊活动,每
> 一个老师都被弄得像落汤鸡一样,我听後心里很感慨。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年
> 我们毕业的时候,会觉得老师过去很努力地为我付出,所以,即使大家都没有赚钱,也都
> 很愿意出钱合办谢师宴,用非常感谢的心情邀请老师出席。虽然平时内心对老师有一种敬
> 畏之心,但是这时候会放松心情,所以会非常高兴,而且也有一份跟老师离别的伤感,特
> 别是到谢师宴最後的阶段。这是我自己感觉的,即便是对某个老师印象不太好,可是总觉
> 相处了几年,现在即将要离开学校,将来不晓得怎麽把他教我的东西用到社会中,心里充
> 满感恩、不舍之情。 
>   回头来看这个知名的大学,学生们竟然在离开学校前,用水球打老师,如果你是老师
> 的话,你是什麽心情?我不晓得学校当局会不会注意?然後呢,我更进一步去想,那些家
> 长是不是知道呢?今天丢水球的对像是老师,会不会有一天轮到家长?我们往往说,「这
> 件事情还很远」,但是一叶知秋,依我看来,这种事很快就会轮到自己身上。我不像各位
> 在家居士做个家长,可是我也有我的责任在,我想到凤山寺这批沙弥,他们的父母把最好
> 的子弟送到这里来,我感觉这是我的责任,虽然眼前没办法帮忙他们,但我告诉自己,对
> 这些年轻人,我一定要更努力。有的时候常常感觉自己老了!该走了!但是心里却想:「
> 哪怕老了,我还要待下去,但愿我还有二十年的寿命,把这些年轻人带好,至少对家长、
> 社会有个交代。」但是反过来看,现在这些未来的菁英竟是这个样子!现在不少学生要的
> 是享受,要的是抗争,完全向外转,这使我想到,世间学的本来就是物质上的享受,是用
> 种种方法吃人。假定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教出来的学生像这样的话,那是多麽严重啊!看
> 见这些现象,更使我感觉到责任重大。 
> 佛法深广 仰之弥高 
>  儒家为辅 步步增上 
>   至於现在,极大部分的同学,要想把《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麽深广、无瑕,包括整个
> 的佛法内涵,学会了以後在生活当中运用,的确有些困难,所以我们把握住「道前基础」
> 及「下士道」的部分,好好在生活中运用,而最好的运好方法就是儒家思想。儒家基本精
> 神,跟「下士」完全吻合,此外,我们汉民族本身,就是靠这个成长的,尽管现在很多人
> 已经不了解它的内涵,乃至於要弃舍它,可是毕竟还没有完全弃舍,所以我们还有机会。
>   现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灵提升绝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圆满的是佛法,但是我们
> 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广,用不上,所以每一个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来提升心灵,对我
> 们汉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别是跟佛法配合起来,实在是天衣无缝
> !就像爬楼梯一样,佛法的层次太高,要真正有条件的人,才跳得上去,一般普通人根本
> 上不去,所以儒家精神就像阶梯,使我们能平稳地一步一步、又宽又稳地走上去,因此我
> 们觉得孔老夫子实在了不起。可是,现在一般人提到孔夫子时,心里就觉得「这种愚夫子
> !」再不然就觉得是冬烘、八股,真是非常可惜、遗憾的事情。 
>   最近我辗转听到一件事,有个同学问老师,孔老夫子有什麽伟大?老师说:「我实在
> 想不出他一点点伟大之处。」假定是有种田的人,孔老夫子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他的
> 确感受不到孔老夫子有何伟大之处。但是老师,是个教书的人,为何会看不出孔老夫子的
> 伟大?我听到後,心里面真是百感交集!我现在就用两个角度来谈,先讲浅的部分,深的
> 那部分是心灵上的问题,如果你没有办法真正去体验的话,根本无法体会孔夫子的伟大,
> 勉强体会到的,也只是感觉到愚夫子、八股!要不然就是伪君子!所以心灵部分我们先撇
> 开不谈,先谈浅的部分。 
>   翻开历史,纵然各个朝代都曾出现权力大、武功盖世的人,死了之後,都一无是处。
> 可是孔老夫子既没有钱,也没有势,当时茫茫然如丧家之犬,虽然看似失败,可是留下来
> 的影响力量却极为深远。现在我们看看,历史上留下来的人物多得无法想像,小人物不谈
> ,真正大名鼎鼎的人,东方西方都有。这些所谓的伟大,绝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评论出来
> 的,而是世界上有头有脸的人评论的结果。他们或者是大老板、大学者,或者是政治上有
> 很高地位的人,他们的眼光都必须要看整个世界,经过这群纵横看世间的人(纵的上下几
> 千年,横的是遍世界)评断的结果,在汉人的历史上,真正能够受人尊崇的,就只有孔老
> 夫子「大成至圣」!在中国历史上,能不能找到第二个当得上这种称呼的人?没有!也许
> 有人会说这是「汉人情结」,但是奇妙的是,当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以後,我们属於完全被
> 打败者的角色,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一钱不值,可是一些脑筋比较清楚的、比较有深远眼
> 光的人,最後筛选的结果,却在我们这个被打败的民族当中,选出孔老夫子,评选他为伟
> 人! 
>   孔老夫子之所以被衡准为一个伟人的真正价值,是因为他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标,而
> 且努力去做、去实践。他的崇高的目标「中外兼顾」,「中外」是广,「兼顾」是深,所
> 以他的宗旨理念、见解都站得住脚,而且,不单单只是概念文字,其实践的内涵也经得起
> 考验,像这样两点都具足的,世界上能够找到几个人?我们看东方的秦始皇、汉武帝,西
> 方的亚历山大大帝,以及近代的英国女王伊莉沙白一世、希特勒、史达林、罗斯福等等,
> 死了就一了百了。所以西方伟人中最不了起的,我觉得是耶稣,东方是佛陀跟孔子,他们
> 都具有上述所提的共通特点——具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标!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一种价值观
> 念,而且有实践的内涵。 
>   现在我们做为一个承接传统文化的子弟,居然不认识我们老祖宗有这麽好的东西,是
> 何等可耻!何等可悲啊!但是这个罪过不在我们,因为现在的世界都被扭曲了。我们汉人
> 物质比较穷,所以当西方以物质的力量打进来时,我们就显得很薄弱。最近有人问说:「
> 师父啊!既然西藏佛法这麽好,为什麽还这麽穷?为什麽西藏还要被中共赶出来?」诸如
> 此类的问题,他说为什麽穷?举了很多理由,很有条理的一条条分析给我听,我觉得他这
> 些道理都对,可是欠缺一条根本道理,他没有看见。其实穷富是相对比较出来的,所以中
> 国古代的圣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一样穷,过的日子却来得好。 
>   一般人的童年时代,比起现在显得比较穷,但是也有人童年时代比现在好的,那个时
> 代,大家都不需要车子,车子要来干什麽?所以贫富本来就是相对的,是比较出来的,那
> 个时候有两个东西在你面前让你选择,也就是精神跟物质。其实这两者本质上来说,都不
> 能缺少,只是佛法、儒家或基督教,都偏重心灵,物质方面只要过得去就可以。另外一类
> 人,主要希望在物质上提升、追求享受,享受到最後,心灵忘掉了!乃至於否定心灵,现
> 在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注重物质,是不是就是这种情形?因为太注重物质,所以我们用自己
> 的努力毁灭了自己,这是我们共同看见的一个事实。可是很遗憾,发展物质层面的这些人
> ,脑筋都绝顶聪明,有的是大科学家,发明了很多仪器、很多工具,都是前所未有的,却
> 不知这些发明到最後会毁灭世界,等到发现了真相,要去挽救却来不及了。 
> 修身养性 重在心灵 
>  止於至善 自利利他
>  
>   没有一个人例外,都希望不要苦,现在的科学家脑筋非常好,可是却看不到真正重要
> 的关键点,等到他看清楚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而真正第一等人是一开始就看见除了物
> 质,必须朝向心灵方面发展,但不是忽视物质,而是认为物质只要维持最低限度,过得去
> 就好。西藏重视精神,但始终没有人饿死过,这个事实很明白,但愿我们了解这个特徵後
> ,虽然刚开始看不清楚深远的部份,不可能一下子放掉一切物质、外在的东西,但维持一
> 个基本的生活也就够了,尽量在精神及内在去提升自己,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 
>   因刚开始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可以藉儒家的方式来衔接佛法,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仁
> 」和「诚」。「仁」完全是内心的东西,也就是内心的感受。对内心的东西,我们应该有
> 正确的认识,我们内心很多东西受客观环境影响,以佛法来说,是受薰染的结果,真正的
> 内心本质,因为被薰染的东西掩盖而看不见了。所以儒家说「赤子之心」,就是我们刚到
> 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最纯真的心。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如果以佛法来说,人的天
> 性是一样的,叫做「佛性」,那麽後来为什麽会岔开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耳濡目染所薰
> 习的结果,如果薰习的部份不能净化,天性所显现出来的,就不一定是好的。这个内涵都
> 在儒家思想当中,《中庸》、《大学》里有次第、简单扼要的说明。所以必须要恢复人类
> 本性的功能,人天性当中的特徵,「天命之谓性」,这天生来的,就是我们的本性;「率
> 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要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个呢?因为天性已经薰染了,所以要「修
> 」才能恢复它,故「修道之谓教」,我们现在学的就是这些。 
>   在《大学》中我们期望达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希望恢复本
> 有的光明德性,这个德性到底是什麽?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所以不太清楚,必须要照儒家
> 思想实践之後,多少才能体验。拿佛法来说,最後显发佛性到圆满的时候就成佛,那时一
> 切问题都解决了。明明德「在亲民」,自己解决了问题,还帮助别人。「止於至善」,也
> 就是自利利他,应该具足的善良本性,达到究竟圆满的状态,故曰:「至善」。所以「古
> 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古代人要想达到明明德於天下,(天下就是亲民),该怎麽办呢
> ?先要「治国」,要治国就要齐家,齐家要修身、正心、诚意,一步一步反推回去,诚意
> 要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次第非常清楚。格物是什麽?格是革除,物是物欲,就是把我
> 们内心当中薰染的物欲——「我要这个,不要那个」的心要拿掉。 
>   《论语》上面讲什麽叫「仁」——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克己有一个正
> 确的方法——「复礼」。行为要有规□,使人与人之间达到最和谐的状态,这就是儒家所
> 说的礼,所以礼有它基本的中心思想,而现在的「礼」只是表面上的虚文,这是很可惜的
> 。「……所以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拿掉了物欲之後,才晓得我内心应安住在哪里。「
>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自己这样做对以後推展
> 开来,家人才可以做得好,由家人再推展到国家、天下。《论语》在讲这个道理时,并不
> 是这样有次第的,这是在《中庸》、《大学》上面讲的,它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天生来
> 的本性,可是你须要经过学习,也就是「学」跟「习」。因此,《论语》开宗明义:「学
> 而时习之」,鼓励我们要去学!而且学完了以後,再不断地练习,「时」,是指一切时处
> ,或一切适当的时候。如果真正了解「适当」的内涵,它是时时刻刻,每一念都把握得准
> ;如果有一念不能把握的话,就偏掉了,所以每一个时刻都要适当——坐有坐相,睡有睡
> 相,独处有独处的样子,与人共处有与人共处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学了
> 这个道理以後,当众的时候是一个样子,独自一个人时又是另一个样子,这不是「学而时
> 习之」应有的态度。《论语》是中国人注解最多的一部书,如果能把基本概念弄通,注解
> 虽然不同,但都有共通的脉络。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内心的体验,才是
> 真正的快乐。 
>   到底我们要学些什麽?从哪里学?怎麽练习呢?我们必须从老师学,学正确的方法,
> 也可在同学当中去学习。《论语》开宗明义就点出,真正学习的内涵在这里。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人解释「说」是内心自然散发出来的,「诚於中,
> 形於外」,所以很多人远道而来仰慕你、追随你,「远」有很多不同的意义,这里不细述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内心当中的一种提炼,并不需要人家知道。现在
> 我们做很多事都要人家知道,比方「你看我做这麽多事情,所以有好事情时应该有我一份
> 」,这些都是外面的东西,现在我们不求这个,我们做事情目的是要慢慢从内心提升,这
> 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   孔子将这个非常重要的大目标告诉我们以後,下面由他的学生——有子来说:「其为
> 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前面说「好犯上,好作乱」,就是社会上的一般乱象,「仁
> 」的根本从哪里开始?从「孝悌」开始,而且必须很小的时候,从家庭开始,也就是整个
> 民族的教育,必须从小著手,养成孝悌的概念。我们学的广论道次第上的甲三:「易於获
> 得胜者密意殊胜」也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你跟别人学很容易获得,否则你自己摸索,
> 虽然也还是可以得到,不过需要的时间长一点。这有两种角度,从深层去看,有很多人宿
> 生学过,但这一生没有找到好的老师,未来世当中还是可以找得到,不过那要经过很大的
> 辛苦才找得到,实际上,如果宿生没有学过的话,要想找到师友是绝不可能的。如果从无
> 限生命来看,这句话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没有老师绝不可能学到。 
> 观照内心 仁为己任 
>  孔子行谊 美名弘传
>  
>   现在我们都知道,要跟老师学,而且最好是从小开始,如果不是从小开始,已经养成
> 的习惯要改过来,付出的努力就要多很多。假定我们十岁开始学习,到二十岁後养成了习
> 惯,十年的错误,你得花二十倍时间,也就是要两百年才可以矫正过来。现在我们平均寿
> 命不满一百岁,所以须孝悌的基础,从家庭里就要教育,才有机会学会。可是我们现在很
> 不幸,整个社会教育完全颠倒,我们从小接触的教育都是错误的,即便现在有机会改正,
> 但改不来,形成很大的拉锯战,花了好大的力气,但真正的正面提升却没有。 
>   拿佛法来看,现在的世界是不是也出现这样的状态?这就是为什麽我们学了佛法,特
> 别是学了道次第以後,要将重心放在教育上面,而且要办学的理由。但愿从孩子很小的时
> 候就开始,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孩长大进入学校後,回来质疑:「您教我的都用不上
> ,人家都笑我。」特别是做家长的,做老师的,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有经验
> ,学了佛法以後很想运用,可是拉锯战拉得好辛苦。既然了解生命无限,是不是值得我们
> 现在就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一生拉锯已经很辛苦,下一生希望把拉锯战的时间缩短,除了
> 办教育,有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不可能把现在的生活变成庙宇,就算庙宇,如果没有在家
> 居士护持,当我们这一代走了,庙宇也会被人家抢走。因此,完全从佛法角度看,儒家思
> 想对我们是不是极端重要? 
>   有了大目标,从哪里下手呢?从家里孝悌开始!父母不一定真正懂得道理,可是孩子
> 从小养成听大人的话,习惯以後,进入学校里,老师告诉你的,你也会听,最好的东西自
> 然就进来了。 
>   <学而>第一章的概念建立以後,第二章讲「本立而道生」,根「本」立了,「道」才
> 生得起来。因此,学了广论以後,希望从根本下手,我们自己已经来不及了,但愿教好下
> 一代。孩子脑中有了正确的概念,如同打了预防针,以後接触外面的世界,能有明确的比
> 较,不但自己站得住,也可以帮助别人。 
>   第三章「巧言令色,鲜矣仁。」道理虽然很动人,但不是嘴巴讲讲就可以,讲得很动
> 听,根本没用场。前面一、二、三、四章都是自修的,<学而>第五章「节用而爱人,使民
> 以时。」是说自己站稳了以後要推己及人。 
>   「仁」到底是什麽?我们看孔老夫子师生间的对答,不同的学生发问,孔夫子答案都
> 不同,这个基本概念非常重要,因为「仁」不是文字概念。「文字概念」是不管任何人告
> 诉你,你学会了以後就去讲给别人听,如果这样,便是「巧言令色」。而「仁」是需要实
> 践的,不同的人有他不同相应的程度,因此孔老夫子就因应弟子根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 回答。这点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趣入。这样看来,难道没有标准
> 答案吗?实际上本来就不要标准答案,标准答案是找到你自己的方法,净化你自己。但是
> 虽没有标准答案,可是有一个最崇高的答案——颜渊问「仁」,孔老夫子回答:「克己复
> 礼为仁。」又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第二句有很特别的意义,只要你真的做到,
> 就天下归仁。 
>   但是我们总觉得自己做到了,可是别人没有做到,其实不要说「别人没有做到」,如
> 果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自然天下太平。但是「仁」这麽难,怎麽肯定已达到「仁」的标准
> 呢?现在我们不是做善行吗?善行班最主要的就是实践,这个实践要反观内心,如果不从
> 内心反观根本没有用,不如不学。这里简单说明「仁」的几个基本特徵,「推己及人」我
> 们可以用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们不喜欢的,不要
> 给别人。这个做到了以後,进一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随著年纪增
> 长,不知不觉养成一种习性——内心总有一个很好的藉口,做为掩饰,这个习性非常不好
> ,所以孔老夫子也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也。」有了过失不改才是「过」。只要是人,就
> 难免有过失,孔老夫子自己也说他忧愁的是「闻已不能迁,知过不能改。」(听了正确的
> 道理做不到,晓得有过错改不过来。)而我们忧愁的却不是这个。 
>   中国的概念中,「士」是士农工商之首,「商」是最後一个,反观现在世界上「商」
> 是第一个,第二个才是「士」,现在这个「士」已不是儒家的「士」,而是指做官的人,
> 「工」第三,「农」最後。为什麽是「士、农、工、商」这样的次第?这有一个基本的特
> 徵,《论语》上有一段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 而後已,不亦远乎!」「士」的特徵就是「仁以为己任」,这就是我的中心目标,这件事
> 只有我来做,不是别人!「仁以为己任,任重道远。」责任非常重大,路非常长远,大家
> 想想,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凡事都是推己及人,为别人设想的人?除了孔老夫子以及他的弟
> 子以外,历来最了不起的伟人都有这样的特质,如宋朝的范仲淹和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
> 死後□号叫文正公,这是□号中最高的一阶,人们对他们如此推崇,都是因为他们具有这
> 样的特质。 
>   汉满之间有歧见,曾国藩为了维持儒家正统而挺身出来——「以天下为己任」;范仲
> 淹更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患意识,别人看不见,他已深远
> 地看见了,所以好事情先让大家享受,我再去享受,这些都是儒家的基本概念。「士」有
> 这样的内涵,所以当你们想到这里,是不是愿意把「士」放在第一位?做生意的人唯利是
> 图,所以儒家把「商」放在最後。「任重道远,死而後已」,这件事一直做到死为止,儒
> 家只讲一生,所以到死为止;佛家了解生命无限,则是死而不已。 
>   佛法已经很清楚地交代我们,当你忙了一生,结果死的时候是除了业,什麽都带不走
> 。下一生带来的还是这个儒家的「士」,但这还只是第一步!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崇
> 高的目标及宗旨理念,我要依著这个目标去做,如何做呢?是「我」来负责!不是说讲了
> 道理要别人去做,而是我先来做,我做的不对,希望大家告诉我。所以,孔老夫子有小小
> 的过失时,人家告诉他,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我很幸运,我努力的做
> ,万一做错了,人家告诉我,我马上改。「过也,人皆见之。」孔老夫子有过失,不会隐
> 瞒,人人知道;「更也,人皆仰之。」等到他改过之後,人人皆仰望。为什麽人人仰望?
> 因为我们有过失改不过来,还要掩饰,他有过失不掩饰,而且很快地改过来。啊!真了不
> 起!这种人是不是值得我们敬佩? 
> 孝悌忠信 推己及人 
>  儒学大兴 天下太平 
>   孔老夫子以身作则,他做到了,但不说自己是「圣人」,只说是「君子」,在他的心
> 目中,圣人是高不可攀的境界;而事实上,他已达到圣人的境界,所有的弟子都觉得他是
> 圣人,但他绝对不敢当,这就是他的态度。孔老夫子及其弟子的理念,以及他以身作则的
> 事例,在《论语》里都很清楚地呈现出来。他讲的道,我们要知道,他做任何事情,都有
> 一套委曲婉转的方法。例如有一个人要见孔子,孔老夫子推却说生病了,不见他;等这个
> 人出去以後,孔老夫子在里面弹琴给他听,这说明孔老夫子有很多特别的方式,只是我们
> 不懂得什麽意思。另外有一个人说:「我们那个地方,有一个人心很直,所以『其父攘羊
> ,而子证之。』」父亲偷了邻居一只羊,他的儿子跑去告诉别人:「父亲偷了人家的羊。
> 」他觉得这个儿子很「直」,孔老夫子说:「吾党之直者异於是。」——我们那个地方的
> 「直」不是这样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偷窃,儿子代他隐瞒,
> 儿子偷窃,父亲代他隐瞒,「直」就在其中。所以儒家讲「仁」是有智慧的。如果这个「
> 仁」没有智慧的话,就不叫「仁」。《论语》上说得很清楚,「有仁而无智」不行,「有
> 智无仁」也不行。以佛法来说,是慈悲与智慧兼具,所以「智仁勇」三达德,「勇」也是
> 一样,有勇无谋固然不可以,有勇而没有仁、智也不可以,如果有勇而没有仁,叫「矫」
> ,会让人透不过气来,还自以为是。 
>   整部《论语》都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些道理都是从「学」开始,然後推己及
> 人,而且尽可能从小在家庭开始。但愿我们形成这样的一个大家庭,以《广论》道次第为
> 我们最崇高的宗旨,而後分成下、中、上,渐次增上。下士对我们而言还太深,所以我们
> 用儒家的精神去稀释它,儒家并不忽视物质,譬如孔老夫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
> ,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吃饱肚子是需要的,不过简单一点就是了。需
> 要的便取,不该取的绝对不要,所以孔老夫子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如果
> 不合道理的话,再好的东西,都如天上的浮云一样,跟我不相干! 
>   我觉得实践过程中,有两样东西很用得上——「忠、信」。孔老夫子的弟子曾子说: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他弟子身
> 上说出来,更显得亲切,他告诉我们学习应采取什麽态度。「忠」,後人解释是忠君,实
> 际上那是在上者「霸道」以後才形成的局面,上面的人有势,下面的人拍马,里应外合,
> 不知不觉形成这种概念。儒家真正的「忠」是要「为人谋」,因为每个人都只为自己,「
> 仁」的概念是仁者安仁,要推己及人,因为我们天生都只管自己,如果不懂得去帮助别人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不起来的,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是这个。学了道理以後,我们
> 做事情时,要处处代别人著想,能如此,事情就好办了。「为人谋」是忠心耿耿,且是一
> 种中心思想,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如果在家里就是孝,孝不需要透过学习,是从
> 小父母教给我们自然形成的。拿这样的心对上叫做「孝」,对兄弟叫做「悌」,心是完全
> 一样的。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我们叫信用,我讲的话,一定要兑现,儒家所讲的
> 兑现是有条件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你说出来的话只要合乎道理,就可以实践;
> 若不合道理,就不行。何谓合理?必须内心有一个崇高的理念,也就是人生的宗旨、目标
> ,照著去实践,实践以後,跟人家谈的时候,则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与人之间
> 有它的内涵——「仁」,如果内心欠缺仁,谈理根本没有用。整体来说:「传,不习乎?
> 」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中心就是这个,所以做总结:我真正努力的就是学,老师传给
> 我的,我是否学到了? 
>   孔老夫子最了不起的弟子是颜回,可是孔老夫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颜回虽
> 然很了不起,却不是能帮助我的人,他为什麽如此说呢?这里有很多内涵。孔老夫子不仅
> 希望将自己的东西教别人,让别人接受,如果仅止於此,那麽传给颜回就够了。可是孔老
> 夫子说:「非助我者也!」他有崇高的人生目标,他需要有人帮忙,而真正能够了解他的
> ——颜回,却不能帮助他,这说明什麽?「己立要立人,己达要达人」颜回可以己立,但
> 是立人、达人方面并没有帮助孔老夫子,所以我想他说这句话时,多少带有一点遗憾:不
> 过,这只是猜测,实际如何我不知道。「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有没有这样的中心思想
> ?然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是否有这样的信念?还是只管他是不是
> 称自己的心——我要怎麽办就怎麽办。「传,不习乎?」老师传给我的,我是否学到了?
>   从上面很多故事,可以看出孔门令人佩服之处。而孔老夫子是世界的伟人,他之所以
> 被称为伟人,并不是他有权、有钱、有势。他什麽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份崇高的理念!穷
> 困潦倒没关系,人总要有志向,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但要「己立」,而且要帮助所有的人
> ,达到天下太平。科学家忙的不也是谋求人类文明的提升吗?虽然很多科学家俱有崇高的
> 理念,也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害人,可是很不幸的,因为看不见深远的内涵,他们的成
> 就被旁人借重以後,反而毁灭了人类。 
>   难道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没被旁人借重?会的,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被旁人借重後,
> 会不会像现在极力往物质发展後毁灭世界?不会!它会产生什麽现象呢?道,王道。但是
> ,如果借重的人弄错方向,就变成霸,霸的结果是「以力假仁」。尽管孔老夫子以後,王
> 道消失了,但是帝王都非常借重这一套儒家思想,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一群人,不断地把孔
> 老夫子的理念提出来,提出来之後,太平盛世就马上出现。这跟现在科学发达的结果大大
> 不一样,科学发达的结果是天下大乱、毁灭自己!
> 已获得同意转载
> http://bwmc.org.tw/Tvo/tvo_086/tvo_86_03.htm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KKBOX歌名歌手歌词专辑搜寻 
         bbs.kkcity.com.tw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超过80家唱片公司合法授权 音乐尽情下载
Mon Oct 16 23:47:23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11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ack0.bbs@bbs.wretch.cc (杰克零)》之铭言: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西方欧美社会的.是由世界佛教联合会所作的佛教常识问答x小册子

                什麽是佛教?

  葛拉玛经(Kalama Sutta)曾经记载佛陀教导说:

  1.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2.不因为奉行道统,就信以为真。   

  3.不因为是正在流行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4.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5.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6.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7.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8.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理念,就信以为真。   

  9.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10.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一件事情只有你自己思考、检验、体验周全后,你觉得是对于自己有益的,那就接
受。如果你自己思考、检验、体验周全后,你觉得是对于自己有害的,那就不要接受。

  1, 什麽是佛教?

  佛教,是一种全世界约有3亿人信仰的宗教。“佛“这个词源于“budhi”,意思是”
觉悟“。佛教起源于大约2500年前,当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佛35岁觉悟得道时,佛教
诞生了。

  2, 佛教是一种宗教吗?

  对许多人而言,佛教与其说是一种宗教,倒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或是一种“生活的
模式”。佛教是一种哲学,这是因为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而佛教的修行可以作如
下的概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心灵处于觉知状态,并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开发智慧和洞察力。

  3, 佛教如何能利益我?

  佛教解释了为什麽要过有目的的生活,解释在世界中为什麽有这么多非正义和不平
等,并指出了在通向真正福祉的道路上的修行方法(生活模式)。

  4, 为什麽佛教这样受欢迎?

  佛教在西方国家受欢迎有许多原因。一个最好的理由是,佛教在物欲横飞的现代社
会里为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另外,对那些感兴趣的人而言,佛教对人的心灵的理解非
常博大精深,提供了许多心理疾病的自然疗法。当今世界上许多威权心理学家发现这
些疗法非常有效,非常先进。

  5, 佛陀是谁?

  乔达摩悉达多于563BC年出生于Lumbini(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室家庭.29岁时,他意识
到荣华富贵并不能保证人生的福祉.因此,他在当时的不同哲学和宗教寻找人类福祉的答
案,经过六年的研究和思索,他最终找到了”中道”,并大彻大悟.佛陀悟道之后,他在余
生教导佛教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我们称为法(Dhama)或真理.佛陀80岁去世.

  6,佛陀是神吗?

  佛陀不是神,他也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是神.他是一个从自身经历中教导通向觉悟之路
的人.

  7,佛教徒崇拜偶像吗?

  佛教徒有时对佛像表示敬意,但并不崇拜,也不为了祈求福报.一个双手轻放在膝盖上
,面带慈祥微笑的佛像提醒我们要努力发展内心的安详和慈柔.向佛像鞠躬是为了表达
对佛的教导的感激之情.

  8,为什麽许多佛教国家非常贫穷?

  有一佛教的教义认为财富并不能保证福祉,并且财富是无常的.任何人无论属于富国
还是穷国都在苦著.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佛陀的教导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福祉.

  9,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佛教吗?

  由於习俗和文化的不同,各国对佛教教义不同部分的著重点不同,导致形成了不同的
佛教.但佛教教义的核心-----法或真理是不变的.

  10,其他宗教信仰是错误的吗?

  佛教是一种对其他任何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态度的信仰体系。佛教认同其他宗教的道
德教导,但佛教不仅如此。透过智慧与洞察,佛教为我们的存在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目的
。真正的佛教是非常宽容的,并不在意“基督教徒”,“穆民”,“印度教徒“,和
”佛教徒“之类的标签。因此从来没有以佛教的名义进行的战争,因此佛教徒并不极力
鼓吹佛教,也不强力使他人皈依,佛教徒只是解释,如果能寻求一种解释。

  11,佛教是科学的吗?

  科学是倚赖于观察,并能被检验的事实和普遍的自然规律构成的知识的体系。佛教
的核心符合科学的这种定义。因为四圣谛(见下面)是能够被任何人检验和证明的。事
实上佛陀亲自让他的追随者们检验他的教导,而不是盲目的接受。佛教与其说是建立
在信仰的基础上,到不如说是建立理解(理性)的基础上。

  13,佛陀教导了什麽?

  佛陀教导了许多东西,但佛教的基本概念可以用四圣谛(苦集灭道)和八正道来概
括。

  14,什麽是初谛(苦谛)?

  初谛认为生命是苦的,包含著生老病死。我们也遭受著孤独,挫折,恐惧,尴尬,
失望和愤怒等心灵痛苦。这些事实是不容反驳的。这是一种现实主义,并不是悲观主义
,因为悲观主义期望著事情在变坏,而佛教解释了苦是如何能够避免的,我们如何能
真正福祉。

  15,什麽是二谛(集谛)?

  集谛认为苦由渴求和厌恶产生.当我们期待别人符合我们的期望,当我们要求他人与
我们一样,当我们无法获得我们愿望的东西等等的时候,我们都在苦著.另外,得到了你
想得到的东西并不能保证你福祉。与其不停地为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而奋争,不如尝
试著调整你的欲望。欲望剥夺了我们的满足感和福祉感。终生的欲求特别是对生的欲求
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导致个体的轮回。因为渴求导致轮回,所以渴求导致
身苦。16,什麽是三谛(灭谛)?

  灭谛认为苦是能够被克服的,福祉是能够获得的,真正的福祉和满足是可能的.当我们
放弃无用的渴求并学会每日活在当下(不再沈迷于过去,也不再憧迥于未来),我们就会
获得福祉和自由.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利益他人.这就是涅磐(Nirvana).

  17,什麽是四谛(道谛)?

  道谛认为认为八正道是通向苦灭之道.

  18,什麽是八正道?

  概而言之,八正道是指我们的言行和谋生模式要符合道德规□;专注我们的心灵,使
其充分意识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透过对四圣谛的理解和慈悲心的培养来开发智慧。

  19,什麽是五戒?

  佛教的道德准则存在于戒律之中.其中五戒是最基本的:不夺取任何活著的生命(杀戒
);不谋取任何他人不自愿给予的财物(盗戒);禁止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禁止沈湎
于感官的欲望中(不邪淫);禁止谎言(不妄语);远离麻醉品,因为麻醉品使人失
去觉知力(不饮酒)。20,什麽是因果律?

  因果律认为任何原因都有结果。比如,我们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这个简单
的规律解释了世上许多事情∶世上的不平等,为什麽有人天生生理残障而有人天生聪颖
?为什麽有人生命短促?因果律强调所有个体对过去和现今行为负责的重要性。在因
果律下,我们怎样检验我们行为的后果?答案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一,看行为背后的
动机;二,看行为对自身的影响;三,看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21,什麽是智慧?

  佛教教导我们,智慧应与与慈悲一同培养。一个极端是,你可以是一个善良的愚人
;另一极端是,你可以是一个知识渊博但没有慈悲心的人。而佛教用中道发展智慧和慈
悲。最高的智慧是认识到在现实中,任何现象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无常的,不能组成
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真正的智慧是不仅要相信佛陀对我们的教导,而且还要理解,实
践佛教的真理(法)。智慧要求一个人的心灵开放,客观,没有偏见。佛教的修行需
要勇气,耐心,灵活性和一定的智力条件。

  22,什麽是慈悲?

  慈悲包含了与人共享,扶困救急,同情关怀等品性,在佛教中,当透过智慧我们能
真正了解自己时,我们也能真正理解别人。

  23,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佛教徒?

  佛教的教义能够被任何人检验和理解。佛教教导我们,我们能在自身而不是在身外
找到我们人生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佛陀让他的所有追随者们不要把他的话视为理所当然
,而是要求他们要亲自加以检验。这样每个人根据自身作出决定,并对他们自身的行
为和理解负责。这样佛教没有变成一组必须全盘接受的僵化的信条,而是每个人可以根
据自身的条件学习和实践的教义。

-




>                         佛法与儒家思想
>                              ——第四届印度请法团前行
>                                                           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                                                         日常师父开示於台北学苑
>    现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灵提升绝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圆满的是佛法,但是我
> 们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广,用不上,所以每一个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来提升心灵,对
> 我们汉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别是跟佛法配合起来,实在是天衣无
> 缝!
>   最近有一个同学到南部一所有名的国立大学去,他带来一个消息,令我大吃一惊。他
> 说那个大学正好举行毕业典礼,他看见同学用水球丢老师当作典礼後的师生联谊活动,每
> 一个老师都被弄得像落汤鸡一样,我听後心里很感慨。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年
> 我们毕业的时候,会觉得老师过去很努力地为我付出,所以,即使大家都没有赚钱,也都
> 很愿意出钱合办谢师宴,用非常感谢的心情邀请老师出席。虽然平时内心对老师有一种敬
> 畏之心,但是这时候会放松心情,所以会非常高兴,而且也有一份跟老师离别的伤感,特
> 别是到谢师宴最後的阶段。这是我自己感觉的,即便是对某个老师印象不太好,可是总觉
> 相处了几年,现在即将要离开学校,将来不晓得怎麽把他教我的东西用到社会中,心里充
> 满感恩、不舍之情。 
>   回头来看这个知名的大学,学生们竟然在离开学校前,用水球打老师,如果你是老师
> 的话,你是什麽心情?我不晓得学校当局会不会注意?然後呢,我更进一步去想,那些家
> 长是不是知道呢?今天丢水球的对像是老师,会不会有一天轮到家长?我们往往说,「这
> 件事情还很远」,但是一叶知秋,依我看来,这种事很快就会轮到自己身上。我不像各位
> 在家居士做个家长,可是我也有我的责任在,我想到凤山寺这批沙弥,他们的父母把最好
> 的子弟送到这里来,我感觉这是我的责任,虽然眼前没办法帮忙他们,但我告诉自己,对
> 这些年轻人,我一定要更努力。有的时候常常感觉自己老了!该走了!但是心里却想:「
> 哪怕老了,我还要待下去,但愿我还有二十年的寿命,把这些年轻人带好,至少对家长、
> 社会有个交代。」但是反过来看,现在这些未来的菁英竟是这个样子!现在不少学生要的
> 是享受,要的是抗争,完全向外转,这使我想到,世间学的本来就是物质上的享受,是用
> 种种方法吃人。假定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教出来的学生像这样的话,那是多麽严重啊!看
> 见这些现象,更使我感觉到责任重大。 
> 佛法深广 仰之弥高 
>  儒家为辅 步步增上 
>   至於现在,极大部分的同学,要想把《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麽深广、无瑕,包括整个
> 的佛法内涵,学会了以後在生活当中运用,的确有些困难,所以我们把握住「道前基础」
> 及「下士道」的部分,好好在生活中运用,而最好的运好方法就是儒家思想。儒家基本精
> 神,跟「下士」完全吻合,此外,我们汉民族本身,就是靠这个成长的,尽管现在很多人
> 已经不了解它的内涵,乃至於要弃舍它,可是毕竟还没有完全弃舍,所以我们还有机会。
>   现在西方人士也注意到心灵提升绝端重要,其中最究竟、最圆满的是佛法,但是我们
> 偏偏又感到佛法太深广,用不上,所以每一个民族,可以用既有的文化来提升心灵,对我
> 们汉民族而言,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精神真美,特别是跟佛法配合起来,实在是天衣无缝
> !就像爬楼梯一样,佛法的层次太高,要真正有条件的人,才跳得上去,一般普通人根本
> 上不去,所以儒家精神就像阶梯,使我们能平稳地一步一步、又宽又稳地走上去,因此我
> 们觉得孔老夫子实在了不起。可是,现在一般人提到孔夫子时,心里就觉得「这种愚夫子
> !」再不然就觉得是冬烘、八股,真是非常可惜、遗憾的事情。 
>   最近我辗转听到一件事,有个同学问老师,孔老夫子有什麽伟大?老师说:「我实在
> 想不出他一点点伟大之处。」假定是有种田的人,孔老夫子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他的
> 确感受不到孔老夫子有何伟大之处。但是老师,是个教书的人,为何会看不出孔老夫子的
> 伟大?我听到後,心里面真是百感交集!我现在就用两个角度来谈,先讲浅的部分,深的
> 那部分是心灵上的问题,如果你没有办法真正去体验的话,根本无法体会孔夫子的伟大,
> 勉强体会到的,也只是感觉到愚夫子、八股!要不然就是伪君子!所以心灵部分我们先撇
> 开不谈,先谈浅的部分。 
>   翻开历史,纵然各个朝代都曾出现权力大、武功盖世的人,死了之後,都一无是处。
> 可是孔老夫子既没有钱,也没有势,当时茫茫然如丧家之犬,虽然看似失败,可是留下来
> 的影响力量却极为深远。现在我们看看,历史上留下来的人物多得无法想像,小人物不谈
> ,真正大名鼎鼎的人,东方西方都有。这些所谓的伟大,绝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评论出来
> 的,而是世界上有头有脸的人评论的结果。他们或者是大老板、大学者,或者是政治上有
> 很高地位的人,他们的眼光都必须要看整个世界,经过这群纵横看世间的人(纵的上下几
> 千年,横的是遍世界)评断的结果,在汉人的历史上,真正能够受人尊崇的,就只有孔老
> 夫子「大成至圣」!在中国历史上,能不能找到第二个当得上这种称呼的人?没有!也许
> 有人会说这是「汉人情结」,但是奇妙的是,当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以後,我们属於完全被
> 打败者的角色,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一钱不值,可是一些脑筋比较清楚的、比较有深远眼
> 光的人,最後筛选的结果,却在我们这个被打败的民族当中,选出孔老夫子,评选他为伟
> 人! 
>   孔老夫子之所以被衡准为一个伟人的真正价值,是因为他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标,而
> 且努力去做、去实践。他的崇高的目标「中外兼顾」,「中外」是广,「兼顾」是深,所
> 以他的宗旨理念、见解都站得住脚,而且,不单单只是概念文字,其实践的内涵也经得起
> 考验,像这样两点都具足的,世界上能够找到几个人?我们看东方的秦始皇、汉武帝,西
> 方的亚历山大大帝,以及近代的英国女王伊莉沙白一世、希特勒、史达林、罗斯福等等,
> 死了就一了百了。所以西方伟人中最不了起的,我觉得是耶稣,东方是佛陀跟孔子,他们
> 都具有上述所提的共通特点——具有非常崇高的人生目标!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一种价值观
> 念,而且有实践的内涵。 
>   现在我们做为一个承接传统文化的子弟,居然不认识我们老祖宗有这麽好的东西,是
> 何等可耻!何等可悲啊!但是这个罪过不在我们,因为现在的世界都被扭曲了。我们汉人
> 物质比较穷,所以当西方以物质的力量打进来时,我们就显得很薄弱。最近有人问说:「
> 师父啊!既然西藏佛法这麽好,为什麽还这麽穷?为什麽西藏还要被中共赶出来?」诸如
> 此类的问题,他说为什麽穷?举了很多理由,很有条理的一条条分析给我听,我觉得他这
> 些道理都对,可是欠缺一条根本道理,他没有看见。其实穷富是相对比较出来的,所以中
> 国古代的圣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一样穷,过的日子却来得好。 
>   一般人的童年时代,比起现在显得比较穷,但是也有人童年时代比现在好的,那个时
> 代,大家都不需要车子,车子要来干什麽?所以贫富本来就是相对的,是比较出来的,那
> 个时候有两个东西在你面前让你选择,也就是精神跟物质。其实这两者本质上来说,都不
> 能缺少,只是佛法、儒家或基督教,都偏重心灵,物质方面只要过得去就可以。另外一类
> 人,主要希望在物质上提升、追求享受,享受到最後,心灵忘掉了!乃至於否定心灵,现
> 在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注重物质,是不是就是这种情形?因为太注重物质,所以我们用自己
> 的努力毁灭了自己,这是我们共同看见的一个事实。可是很遗憾,发展物质层面的这些人
> ,脑筋都绝顶聪明,有的是大科学家,发明了很多仪器、很多工具,都是前所未有的,却
> 不知这些发明到最後会毁灭世界,等到发现了真相,要去挽救却来不及了。 
> 修身养性 重在心灵 
>  止於至善 自利利他
>  
>   没有一个人例外,都希望不要苦,现在的科学家脑筋非常好,可是却看不到真正重要
> 的关键点,等到他看清楚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而真正第一等人是一开始就看见除了物
> 质,必须朝向心灵方面发展,但不是忽视物质,而是认为物质只要维持最低限度,过得去
> 就好。西藏重视精神,但始终没有人饿死过,这个事实很明白,但愿我们了解这个特徵後
> ,虽然刚开始看不清楚深远的部份,不可能一下子放掉一切物质、外在的东西,但维持一
> 个基本的生活也就够了,尽量在精神及内在去提升自己,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 
>   因刚开始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可以藉儒家的方式来衔接佛法,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仁
> 」和「诚」。「仁」完全是内心的东西,也就是内心的感受。对内心的东西,我们应该有
> 正确的认识,我们内心很多东西受客观环境影响,以佛法来说,是受薰染的结果,真正的
> 内心本质,因为被薰染的东西掩盖而看不见了。所以儒家说「赤子之心」,就是我们刚到
> 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最纯真的心。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如果以佛法来说,人的天
> 性是一样的,叫做「佛性」,那麽後来为什麽会岔开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耳濡目染所薰
> 习的结果,如果薰习的部份不能净化,天性所显现出来的,就不一定是好的。这个内涵都
> 在儒家思想当中,《中庸》、《大学》里有次第、简单扼要的说明。所以必须要恢复人类
> 本性的功能,人天性当中的特徵,「天命之谓性」,这天生来的,就是我们的本性;「率
> 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要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个呢?因为天性已经薰染了,所以要「修
> 」才能恢复它,故「修道之谓教」,我们现在学的就是这些。 
>   在《大学》中我们期望达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希望恢复本
> 有的光明德性,这个德性到底是什麽?因为我们没有做到,所以不太清楚,必须要照儒家
> 思想实践之後,多少才能体验。拿佛法来说,最後显发佛性到圆满的时候就成佛,那时一
> 切问题都解决了。明明德「在亲民」,自己解决了问题,还帮助别人。「止於至善」,也
> 就是自利利他,应该具足的善良本性,达到究竟圆满的状态,故曰:「至善」。所以「古
> 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古代人要想达到明明德於天下,(天下就是亲民),该怎麽办呢
> ?先要「治国」,要治国就要齐家,齐家要修身、正心、诚意,一步一步反推回去,诚意
> 要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次第非常清楚。格物是什麽?格是革除,物是物欲,就是把我
> 们内心当中薰染的物欲——「我要这个,不要那个」的心要拿掉。 
>   《论语》上面讲什麽叫「仁」——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克己有一个正
> 确的方法——「复礼」。行为要有规□,使人与人之间达到最和谐的状态,这就是儒家所
> 说的礼,所以礼有它基本的中心思想,而现在的「礼」只是表面上的虚文,这是很可惜的
> 。「……所以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拿掉了物欲之後,才晓得我内心应安住在哪里。「
>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自己这样做对以後推展
> 开来,家人才可以做得好,由家人再推展到国家、天下。《论语》在讲这个道理时,并不
> 是这样有次第的,这是在《中庸》、《大学》上面讲的,它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天生来
> 的本性,可是你须要经过学习,也就是「学」跟「习」。因此,《论语》开宗明义:「学
> 而时习之」,鼓励我们要去学!而且学完了以後,再不断地练习,「时」,是指一切时处
> ,或一切适当的时候。如果真正了解「适当」的内涵,它是时时刻刻,每一念都把握得准
> ;如果有一念不能把握的话,就偏掉了,所以每一个时刻都要适当——坐有坐相,睡有睡
> 相,独处有独处的样子,与人共处有与人共处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学了
> 这个道理以後,当众的时候是一个样子,独自一个人时又是另一个样子,这不是「学而时
> 习之」应有的态度。《论语》是中国人注解最多的一部书,如果能把基本概念弄通,注解
> 虽然不同,但都有共通的脉络。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种内心的体验,才是
> 真正的快乐。 
>   到底我们要学些什麽?从哪里学?怎麽练习呢?我们必须从老师学,学正确的方法,
> 也可在同学当中去学习。《论语》开宗明义就点出,真正学习的内涵在这里。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人解释「说」是内心自然散发出来的,「诚於中,
> 形於外」,所以很多人远道而来仰慕你、追随你,「远」有很多不同的意义,这里不细述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内心当中的一种提炼,并不需要人家知道。现在
> 我们做很多事都要人家知道,比方「你看我做这麽多事情,所以有好事情时应该有我一份
> 」,这些都是外面的东西,现在我们不求这个,我们做事情目的是要慢慢从内心提升,这
> 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   孔子将这个非常重要的大目标告诉我们以後,下面由他的学生——有子来说:「其为
> 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前面说「好犯上,好作乱」,就是社会上的一般乱象,「仁
> 」的根本从哪里开始?从「孝悌」开始,而且必须很小的时候,从家庭开始,也就是整个
> 民族的教育,必须从小著手,养成孝悌的概念。我们学的广论道次第上的甲三:「易於获
> 得胜者密意殊胜」也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你跟别人学很容易获得,否则你自己摸索,
> 虽然也还是可以得到,不过需要的时间长一点。这有两种角度,从深层去看,有很多人宿
> 生学过,但这一生没有找到好的老师,未来世当中还是可以找得到,不过那要经过很大的
> 辛苦才找得到,实际上,如果宿生没有学过的话,要想找到师友是绝不可能的。如果从无
> 限生命来看,这句话的意义就不一样了——没有老师绝不可能学到。 
> 观照内心 仁为己任 
>  孔子行谊 美名弘传
>  
>   现在我们都知道,要跟老师学,而且最好是从小开始,如果不是从小开始,已经养成
> 的习惯要改过来,付出的努力就要多很多。假定我们十岁开始学习,到二十岁後养成了习
> 惯,十年的错误,你得花二十倍时间,也就是要两百年才可以矫正过来。现在我们平均寿
> 命不满一百岁,所以须孝悌的基础,从家庭里就要教育,才有机会学会。可是我们现在很
> 不幸,整个社会教育完全颠倒,我们从小接触的教育都是错误的,即便现在有机会改正,
> 但改不来,形成很大的拉锯战,花了好大的力气,但真正的正面提升却没有。 
>   拿佛法来看,现在的世界是不是也出现这样的状态?这就是为什麽我们学了佛法,特
> 别是学了道次第以後,要将重心放在教育上面,而且要办学的理由。但愿从孩子很小的时
> 候就开始,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小孩长大进入学校後,回来质疑:「您教我的都用不上
> ,人家都笑我。」特别是做家长的,做老师的,是不是有这种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有经验
> ,学了佛法以後很想运用,可是拉锯战拉得好辛苦。既然了解生命无限,是不是值得我们
> 现在就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一生拉锯已经很辛苦,下一生希望把拉锯战的时间缩短,除了
> 办教育,有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不可能把现在的生活变成庙宇,就算庙宇,如果没有在家
> 居士护持,当我们这一代走了,庙宇也会被人家抢走。因此,完全从佛法角度看,儒家思
> 想对我们是不是极端重要? 
>   有了大目标,从哪里下手呢?从家里孝悌开始!父母不一定真正懂得道理,可是孩子
> 从小养成听大人的话,习惯以後,进入学校里,老师告诉你的,你也会听,最好的东西自
> 然就进来了。 
>   <学而>第一章的概念建立以後,第二章讲「本立而道生」,根「本」立了,「道」才
> 生得起来。因此,学了广论以後,希望从根本下手,我们自己已经来不及了,但愿教好下
> 一代。孩子脑中有了正确的概念,如同打了预防针,以後接触外面的世界,能有明确的比
> 较,不但自己站得住,也可以帮助别人。 
>   第三章「巧言令色,鲜矣仁。」道理虽然很动人,但不是嘴巴讲讲就可以,讲得很动
> 听,根本没用场。前面一、二、三、四章都是自修的,<学而>第五章「节用而爱人,使民
> 以时。」是说自己站稳了以後要推己及人。 
>   「仁」到底是什麽?我们看孔老夫子师生间的对答,不同的学生发问,孔夫子答案都
> 不同,这个基本概念非常重要,因为「仁」不是文字概念。「文字概念」是不管任何人告
> 诉你,你学会了以後就去讲给别人听,如果这样,便是「巧言令色」。而「仁」是需要实
> 践的,不同的人有他不同相应的程度,因此孔老夫子就因应弟子根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
> 回答。这点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趣入。这样看来,难道没有标准
> 答案吗?实际上本来就不要标准答案,标准答案是找到你自己的方法,净化你自己。但是
> 虽没有标准答案,可是有一个最崇高的答案——颜渊问「仁」,孔老夫子回答:「克己复
> 礼为仁。」又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第二句有很特别的意义,只要你真的做到,
> 就天下归仁。 
>   但是我们总觉得自己做到了,可是别人没有做到,其实不要说「别人没有做到」,如
> 果你自己真正做到了,自然天下太平。但是「仁」这麽难,怎麽肯定已达到「仁」的标准
> 呢?现在我们不是做善行吗?善行班最主要的就是实践,这个实践要反观内心,如果不从
> 内心反观根本没有用,不如不学。这里简单说明「仁」的几个基本特徵,「推己及人」我
> 们可以用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们不喜欢的,不要
> 给别人。这个做到了以後,进一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随著年纪增
> 长,不知不觉养成一种习性——内心总有一个很好的藉口,做为掩饰,这个习性非常不好
> ,所以孔老夫子也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也。」有了过失不改才是「过」。只要是人,就
> 难免有过失,孔老夫子自己也说他忧愁的是「闻已不能迁,知过不能改。」(听了正确的
> 道理做不到,晓得有过错改不过来。)而我们忧愁的却不是这个。 
>   中国的概念中,「士」是士农工商之首,「商」是最後一个,反观现在世界上「商」
> 是第一个,第二个才是「士」,现在这个「士」已不是儒家的「士」,而是指做官的人,
> 「工」第三,「农」最後。为什麽是「士、农、工、商」这样的次第?这有一个基本的特
> 徵,《论语》上有一段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 而後已,不亦远乎!」「士」的特徵就是「仁以为己任」,这就是我的中心目标,这件事
> 只有我来做,不是别人!「仁以为己任,任重道远。」责任非常重大,路非常长远,大家
> 想想,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凡事都是推己及人,为别人设想的人?除了孔老夫子以及他的弟
> 子以外,历来最了不起的伟人都有这样的特质,如宋朝的范仲淹和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
> 死後□号叫文正公,这是□号中最高的一阶,人们对他们如此推崇,都是因为他们具有这
> 样的特质。 
>   汉满之间有歧见,曾国藩为了维持儒家正统而挺身出来——「以天下为己任」;范仲
> 淹更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患意识,别人看不见,他已深远
> 地看见了,所以好事情先让大家享受,我再去享受,这些都是儒家的基本概念。「士」有
> 这样的内涵,所以当你们想到这里,是不是愿意把「士」放在第一位?做生意的人唯利是
> 图,所以儒家把「商」放在最後。「任重道远,死而後已」,这件事一直做到死为止,儒
> 家只讲一生,所以到死为止;佛家了解生命无限,则是死而不已。 
>   佛法已经很清楚地交代我们,当你忙了一生,结果死的时候是除了业,什麽都带不走
> 。下一生带来的还是这个儒家的「士」,但这还只是第一步!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有了崇
> 高的目标及宗旨理念,我要依著这个目标去做,如何做呢?是「我」来负责!不是说讲了
> 道理要别人去做,而是我先来做,我做的不对,希望大家告诉我。所以,孔老夫子有小小
> 的过失时,人家告诉他,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我很幸运,我努力的做
> ,万一做错了,人家告诉我,我马上改。「过也,人皆见之。」孔老夫子有过失,不会隐
> 瞒,人人知道;「更也,人皆仰之。」等到他改过之後,人人皆仰望。为什麽人人仰望?
> 因为我们有过失改不过来,还要掩饰,他有过失不掩饰,而且很快地改过来。啊!真了不
> 起!这种人是不是值得我们敬佩? 
> 孝悌忠信 推己及人 
>  儒学大兴 天下太平 
>   孔老夫子以身作则,他做到了,但不说自己是「圣人」,只说是「君子」,在他的心
> 目中,圣人是高不可攀的境界;而事实上,他已达到圣人的境界,所有的弟子都觉得他是
> 圣人,但他绝对不敢当,这就是他的态度。孔老夫子及其弟子的理念,以及他以身作则的
> 事例,在《论语》里都很清楚地呈现出来。他讲的道,我们要知道,他做任何事情,都有
> 一套委曲婉转的方法。例如有一个人要见孔子,孔老夫子推却说生病了,不见他;等这个
> 人出去以後,孔老夫子在里面弹琴给他听,这说明孔老夫子有很多特别的方式,只是我们
> 不懂得什麽意思。另外有一个人说:「我们那个地方,有一个人心很直,所以『其父攘羊
> ,而子证之。』」父亲偷了邻居一只羊,他的儿子跑去告诉别人:「父亲偷了人家的羊。
> 」他觉得这个儿子很「直」,孔老夫子说:「吾党之直者异於是。」——我们那个地方的
> 「直」不是这样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偷窃,儿子代他隐瞒,
> 儿子偷窃,父亲代他隐瞒,「直」就在其中。所以儒家讲「仁」是有智慧的。如果这个「
> 仁」没有智慧的话,就不叫「仁」。《论语》上说得很清楚,「有仁而无智」不行,「有
> 智无仁」也不行。以佛法来说,是慈悲与智慧兼具,所以「智仁勇」三达德,「勇」也是
> 一样,有勇无谋固然不可以,有勇而没有仁、智也不可以,如果有勇而没有仁,叫「矫」
> ,会让人透不过气来,还自以为是。 
>   整部《论语》都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些道理都是从「学」开始,然後推己及
> 人,而且尽可能从小在家庭开始。但愿我们形成这样的一个大家庭,以《广论》道次第为
> 我们最崇高的宗旨,而後分成下、中、上,渐次增上。下士对我们而言还太深,所以我们
> 用儒家的精神去稀释它,儒家并不忽视物质,譬如孔老夫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
> ,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吃饱肚子是需要的,不过简单一点就是了。需
> 要的便取,不该取的绝对不要,所以孔老夫子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如果
> 不合道理的话,再好的东西,都如天上的浮云一样,跟我不相干! 
>   我觉得实践过程中,有两样东西很用得上——「忠、信」。孔老夫子的弟子曾子说: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从他弟子身
> 上说出来,更显得亲切,他告诉我们学习应采取什麽态度。「忠」,後人解释是忠君,实
> 际上那是在上者「霸道」以後才形成的局面,上面的人有势,下面的人拍马,里应外合,
> 不知不觉形成这种概念。儒家真正的「忠」是要「为人谋」,因为每个人都只为自己,「
> 仁」的概念是仁者安仁,要推己及人,因为我们天生都只管自己,如果不懂得去帮助别人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不起来的,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是这个。学了道理以後,我们
> 做事情时,要处处代别人著想,能如此,事情就好办了。「为人谋」是忠心耿耿,且是一
> 种中心思想,所谓「为人谋,而不忠乎?」如果在家里就是孝,孝不需要透过学习,是从
> 小父母教给我们自然形成的。拿这样的心对上叫做「孝」,对兄弟叫做「悌」,心是完全
> 一样的。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我们叫信用,我讲的话,一定要兑现,儒家所讲的
> 兑现是有条件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你说出来的话只要合乎道理,就可以实践;
> 若不合道理,就不行。何谓合理?必须内心有一个崇高的理念,也就是人生的宗旨、目标
> ,照著去实践,实践以後,跟人家谈的时候,则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与人之间
> 有它的内涵——「仁」,如果内心欠缺仁,谈理根本没有用。整体来说:「传,不习乎?
> 」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中心就是这个,所以做总结:我真正努力的就是学,老师传给
> 我的,我是否学到了? 
>   孔老夫子最了不起的弟子是颜回,可是孔老夫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颜回虽
> 然很了不起,却不是能帮助我的人,他为什麽如此说呢?这里有很多内涵。孔老夫子不仅
> 希望将自己的东西教别人,让别人接受,如果仅止於此,那麽传给颜回就够了。可是孔老
> 夫子说:「非助我者也!」他有崇高的人生目标,他需要有人帮忙,而真正能够了解他的
> ——颜回,却不能帮助他,这说明什麽?「己立要立人,己达要达人」颜回可以己立,但
> 是立人、达人方面并没有帮助孔老夫子,所以我想他说这句话时,多少带有一点遗憾:不
> 过,这只是猜测,实际如何我不知道。「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有没有这样的中心思想
> ?然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往,是否有这样的信念?还是只管他是不是
> 称自己的心——我要怎麽办就怎麽办。「传,不习乎?」老师传给我的,我是否学到了?
>   从上面很多故事,可以看出孔门令人佩服之处。而孔老夫子是世界的伟人,他之所以
> 被称为伟人,并不是他有权、有钱、有势。他什麽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份崇高的理念!穷
> 困潦倒没关系,人总要有志向,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但要「己立」,而且要帮助所有的人
> ,达到天下太平。科学家忙的不也是谋求人类文明的提升吗?虽然很多科学家俱有崇高的
> 理念,也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害人,可是很不幸的,因为看不见深远的内涵,他们的成
> 就被旁人借重以後,反而毁灭了人类。 
>   难道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没被旁人借重?会的,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被旁人借重後,
> 会不会像现在极力往物质发展後毁灭世界?不会!它会产生什麽现象呢?道,王道。但是
> ,如果借重的人弄错方向,就变成霸,霸的结果是「以力假仁」。尽管孔老夫子以後,王
> 道消失了,但是帝王都非常借重这一套儒家思想,每过一段时间总有一群人,不断地把孔
> 老夫子的理念提出来,提出来之後,太平盛世就马上出现。这跟现在科学发达的结果大大
> 不一样,科学发达的结果是天下大乱、毁灭自己!
> 已获得同意转载
> http://bwmc.org.tw/Tvo/tvo_086/tvo_86_03.htm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  想要成立班系社团站台吗?  
         bbs.kkcity.com.tw          │ □ KKcity即日起开放BBS站申请罗!
└——From:220.134.238.232    ——┘   □ □  免程式技术、硬体成本的选择!!
Mon Oct 16 23:50:4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12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这是帮捷克零做早课的佛前祝祷词啦,你会错意了,
>  奇怪,你为何一直像我道歉?
>  去问日常僧人,缘儒入佛是释门没端正法需要他画蛇添足吗?
您不是气愤吗  当然道歉啊  @@

其实....我也不知道说甚麽

其实文看完应该就知道师长为甚麽要这样作

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同,我再说甚麽都是多馀。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听音乐    
         bbs.kkcity.com.tw            ■■所有想找的歌通通不必等 ■■  
└——From:218.168.220.67     ——┘ http://www.kkbox.com.tw
Tue Oct 17 01:02:1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13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YHHuang ( )》之铭言: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这是帮捷克零做早课的佛前祝祷词啦,你会错意了,
> >  奇怪,你为何一直像我道歉?
> >  去问日常僧人,缘儒入佛是释门没端正法需要他画蛇添足吗?
> 您不是气愤吗  当然道歉啊  @@

 恨铁不成钢,捷克零从莲花站到现在一点知见成长也没有,能明白这种气愤吗?
 说关心也行,你当我生气了,那就不太了解 jt5354 了。


> 其实....我也不知道说甚麽
> 其实文看完应该就知道师长为甚麽要这样作
> 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同,我再说甚麽都是多馀。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KKMAN团队  全新力作  ◎◎KKBOX◎◎
         bbs.kkcity.com.tw          知名歌手通通都有  所有新歌想听就听
└——From:220.134.238.232    ——┘※※ 内容丰富多元的线上音乐台 ※※
Tue Oct 17 01:23:07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14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YHHuang ( )》之铭言: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这是帮捷克零做早课的佛前祝祷词啦,你会错意了,
> >  奇怪,你为何一直像我道歉?
> >  去问日常僧人,缘儒入佛是释门没端正法需要他画蛇添足吗?
> 您不是气愤吗  当然道歉啊  @@
> 其实....我也不知道说甚麽
> 其实文看完应该就知道师长为甚麽要这样作

 我回应文章之前都是细读深思过,你不要用上面那句话当马虎眼,
 师长?以儒们为师?助外道增长称为师长吗?

 这种文章还说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同?
 我说的恨铁不成钢,就是气愤入佛门还助外道,
 难怪地狱门前猪头僧人多,那猪头白衣呢?


> 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同,我再说甚麽都是多馀。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找歌最方便 KKBOX 歌词搜寻!!
         bbs.kkcity.com.tw          \^_^ /  http://www.kkbox.com.tw
└——From:220.134.238.232    ——┘       唱片公司授权,音乐尽情下载
Tue Oct 17 01:30:47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15
rlai000
末学真的不明为何要把佛教与儒家思想混为一谈。

佛教有自己应有的次第抉择,才可依之作观修。若持混淆不清的抉择,观修则无所依,何来现证?

如「三士道」便有不同的次第抉择。末学记忆中,如「下士」的抉择则为「出离心」。又何来与儒家思想配
合?

但又要明白一点,因修行佛法而有应作的行为,如孝顺父母、为社会尽力等,是自然而然的事。

还请师兄慎思。
2006年10月17日 4:16:17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16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恨铁不成钢,捷克零从莲花站到现在一点知见成长也没有,能明白这种气愤吗?
>  说关心也行,你当我生气了,那就不太了解 jt5354 了。
您人真的很不错啊
不过放心啦  我有认真啦  :p

上次那个彼得潘抱歉让您伤神啦  我满轻浮、幼稚、没担当是真的
不过那ID和□称纯粹是我喜欢彼得潘啊  以前小时候看印象满深刻的
--
┌—————KKCITY—————┐   □□  只要你通过身份认证 ~    □□
         bbs.kkcity.com.tw           免经验、五人连署即开班系板 
└——From:218.168.212.21     ——┘   □□  赶快为班上设个秘密基地吧! 
Tue Oct 17 09:36:42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17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我回应文章之前都是细读深思过,你不要用上面那句话当马虎眼,
>  师长?以儒们为师?助外道增长称为师长吗?
>  这种文章还说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同?
>  我说的恨铁不成钢,就是气愤入佛门还助外道,
>  难怪地狱门前猪头僧人多,那猪头白衣呢?
两者都不是啊  我真的觉得您搞错了耶

而且既然您已经读过了  为何还说无用儒教? @.@

我真的觉得您误会啦

且我还是坚持原本的想法  抱歉啦
--
┌—————KKCITY—————┐ KK免/费/拨/接 
         bbs.kkcity.com.tw          电话(1):4491999 电话(2):4058-6000
└——From:218.168.212.21     ——┘帐号:kkcity   密码:kkcity
Tue Oct 17 09:39:0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18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铭言:
> 末学真的不明为何要把佛教与儒家思想混为一谈。
> 佛教有自己应有的次第抉择,才可依之作观修。若持混淆不清的抉择,观修则无所依,
> 如「三士道」便有不同的次第抉择。末学记忆中,如「下士」的抉择则为「出离心」。
> 合?
> 但又要明白一点,因修行佛法而有应作的行为,如孝顺父母、为社会尽力等,是自然而
> 还请师兄慎思。
我回去读了文章  个人觉得文中 常师父有讲很清楚耶  是我的问题吗  Orz

我个人觉得如果对「儒家」、「道前基础」及「下士道」内涵不了解的话
就没办法体会为甚麽 常师父会说『儒家基本精神,跟「下士」完全吻合』
也没办法了解为甚麽 常师父会用儒家来把握住「道前基础」及「下士道」

我学的还很浅  目前就我的了解只能回答这麽一点点  惭愧  Orz

--
┌—————KKCITY—————┐   KKBOX歌名歌手歌词专辑搜寻 
         bbs.kkcity.com.tw                http://www.kkbox.com.tw  
└——From:218.168.212.21     ——┘ 超过80家唱片公司合法授权 音乐尽情下载
Tue Oct 17 10:05:16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19
rlai000
※ 引述《YHHuang@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末学真的不明为何要把佛教与儒家思想混为一谈。
> > 佛教有自己应有的次第抉择,才可依之作观修。若持混淆不清的抉择,观修则无所依,
> > 如「三士道」便有不同的次第抉择。末学记忆中,如「下士」的抉择则为「出离心」。
> > 合?
> > 但又要明白一点,因修行佛法而有应作的行为,如孝顺父母、为社会尽力等,是自然而
> > 还请师兄慎思。
> 我回去读了文章  个人觉得文中 常师父有讲很清楚耶  是我的问题吗  Orz
> 我个人觉得如果对「儒家」、「道前基础」及「下士道」内涵不了解的话
> 就没办法体会为甚麽 常师父会说『儒家基本精神,跟「下士」完全吻合』
> 也没办法了解为甚麽 常师父会用儒家来把握住「道前基础」及「下士道」
> 我学的还很浅  目前就我的了解只能回答这麽一点点  惭愧  Orz

有一点可给我们提示,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菩提」和「道次第」。由此可知「三士道」是建立於
「菩提」这个中心思想。

末学想儒家不会有此「菩提」作为思想吧。
2006年10月17日 10:25:12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20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铭言:
> 有一点可给我们提示,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菩提」和「道次第」。由此可
> 「菩提」这个中心思想。
> 末学想儒家不会有此「菩提」作为思想吧。
.... 可惜我还不是很懂  不然我很想解答您的疑惑

--
                          【俺爹俺娘】flash动画档
     http://www.pconline.com.cn/pcedu/carton/mtv/0404/flash/040407fumu.swf

                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亲给我们的关爱,是永无止尽的
                  一旦失去了,世上不会再有人,愿意这样对我们了
--
┌—————KKCITY—————┐—┐     优质连线服务///!!
         bbs.kkcity.com.tw            └—   KKADSL 带你环游全世界
└——From:218.168.212.21     ——┘ KKADSL http://adsl.kkcity.com.tw
Tue Oct 17 10:34:32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21
rlai000
※ 引述《YHHuang@kkcity.com.tw ( )》之铭言:
> > 有一点可给我们提示,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菩提」和「道次第」。由此可
> > 「菩提」这个中心思想。
> > 末学想儒家不会有此「菩提」作为思想吧。
> .... 可惜我还不是很懂  不然我很想解答您的疑惑

这就要多看、多读、多学、多修罗。

因不明「抉择」、「道次第」就没有「观修」的基础,那麽「现证」、「解脱」就徒然吧。

若是说些人伦道理、讲些心理学、研究一下哲学,就请不要以为是学佛。
2006年10月17日 11:44:07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22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rlai000.bbs@cbs.ntu.edu.tw (rlai000)》之铭言:
> 这就要多看、多读、多学、多修罗。
> 因不明「抉择」、「道次第」就没有「观修」的基础,那麽「现证」、「解脱」就徒然
> 若是说些人伦道理、讲些心理学、研究一下哲学,就请不要以为是学佛。
我想除非我们了解儒家、道前基础及下士道这些内涵  不然真的只是徒增误会而已

我等真实了解了那些内涵再解答您的问题  :)

--
                          【俺爹俺娘】flash动画档
     http://www.pconline.com.cn/pcedu/carton/mtv/0404/flash/040407fumu.swf

                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亲给我们的关爱,是永无止尽的
                  一旦失去了,世上不会再有人,愿意这样对我们了
--
┌—————KKCITY—————┐KKMAN团队  全新力作  ◎◎KKBOX◎◎
         bbs.kkcity.com.tw          知名歌手通通都有  所有新歌想听就听
└——From:218.168.210.187    ——┘※※ 内容丰富多元的线上音乐台 ※※
Tue Oct 17 16:41:59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23
dc
发信站: 椰林风情 (bbs.ntu.edu.tw )
==> YHHuang@kkcity.com.tw ( ) 提到:
> 我回去读了文章  个人觉得文中 常师父有讲很清楚耶  是我的问题吗  Orz
> 我个人觉得如果对「儒家」、「道前基础」及「下士道」内涵不了解的话
> 就没办法体会为甚麽 常师父会说『儒家基本精神,跟「下士」完全吻合』
> 也没办法了解为甚麽 常师父会用儒家来把握住「道前基础」及「下士道」
> 我学的还很浅  目前就我的了解只能回答这麽一点点  惭愧  Orz

关於『菩提道次第广论』, 常师父生前有在台湾大力提倡;
现在各地都有读书会,除了一起研讨外还可以参加义工,解行并重。

关於儒家部分,如果说他是小学,那麽佛教就是大学了。
儒家的基础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助道资粮喔。
(稍提一下,儒家讲求的是心性功夫,内圣外王;
  但後世有为了政治目的变质为儒术,我们可以回归到原典考察。)

引一篇关於常师父的文章。
圣严法师:我所知道的日常法师
http://www.bwmc.org.tw/Tvo/tvo_160/tvo_160_04.htm
Tue Oct 17 21:13:05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24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dennisc.bbs@bbs.ntu.edu.tw (dc)》之铭言:
> 关於儒家部分,如果说他是小学,那麽佛教就是大学了。
> 儒家的基础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助道资粮喔。
> (稍提一下,儒家讲求的是心性功夫,内圣外王;
>   但後世有为了政治目的变质为儒术,我们可以回归到原典考察。)
>

  如果阿含能成就四双八士,为何佛教灭亡於印度?都是历来印度比丘杂学增上。


 引一篇关於常师父的文章。
> 圣严法师:我所知道的日常法师
> http://www.bwmc.org.tw/Tvo/tvo_160/tvo_160_04.htm

 人死为大,纪念的客套话话,顶多只是山头往来的虚伪礼仪。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人人可架站,经营社群联谊天地  
         bbs.kkcity.com.tw           欢迎社团/班系/歌友/艺文创作/公益申请
└——From:61.216.195.122     ——┘KKCity 开设自己喜爱的主题BBS
Tue Oct 17 21:34:16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25
dc
发信站: 椰林风情 (bbs.ntu.edu.tw )
==> jt5354@kkcity.com.tw ( ) 提到:
> ※ 引述《dennisc.bbs@bbs.ntu.edu.tw (dc)》之铭言:
> > 关於儒家部分,如果说他是小学,那麽佛教就是大学了。
> > 儒家的基础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助道资粮喔。
> > (稍提一下,儒家讲求的是心性功夫,内圣外王;
> >   但後世有为了政治目的变质为儒术,我们可以回归到原典考察。)
>   如果阿含能成就四双八士,为何佛教灭亡於印度?都是历来印度比丘杂学增上。

汉传佛教也是。

其实不单是佛教,中国本土思想如儒家,到了後世也是变质得厉害;
後来的儒家,批判性格都不见了。

>  引一篇关於常师父的文章。
> > 圣严法师:我所知道的日常法师
> > http://www.bwmc.org.tw/Tvo/tvo_160/tvo_160_04.htm
>  人死为大,纪念的客套话话,顶多只是山头往来的虚伪礼仪。

里面有些基本资料,如此而已。
Tue Oct 17 21:50:22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26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引述《dennisc.bbs@bbs.ntu.edu.tw (dc)》之铭言:
> > 关於儒家部分,如果说他是小学,那麽佛教就是大学了。
> > 儒家的基础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助道资粮喔。
> > (稍提一下,儒家讲求的是心性功夫,内圣外王;
> >   但後世有为了政治目的变质为儒术,我们可以回归到原典考察。)
>   如果阿含能成就四双八士,为何佛教灭亡於印度?都是历来印度比丘杂学增上。


其实晚学有些搞不懂,基本上自认为儒者,必是排佛,或是借佛深化儒,
偏偏许多学佛的,非要扬儒,而这种所谓儒为根基之说,看在儒家眼里更
本是矮化与修辱。

--
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ajjati.
imasmimasati, idam na hotil;imassanirodha imam nirujjhati ti.
--
┌—————KKCITY—————┐  人人可架站,经营社群联谊天地  
         bbs.kkcity.com.tw           欢迎社团/班系/歌友/艺文创作/公益申请
└——From:59.113.112.109     ——┘KKCity 开设自己喜爱的主题BBS
Tue Oct 17 22:04:36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27

发信站: KKCITY (kkcity.com.tw )
※ 引述《notself ( )》之铭言: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如果阿含能成就四双八士,为何佛教灭亡於印度?都是历来印度比丘杂学增上。
> 其实晚学有些搞不懂,基本上自认为儒者,必是排佛,或是借佛深化儒,
> 偏偏许多学佛的,非要扬儒,而这种所谓儒为根基之说,看在儒家眼里更
> 本是矮化与修辱。

  法友

  民国初年的欧阳境无乃至他的得意门生吕徵在成立内学院与太虚与他的门生印顺
  有关唯识的批判值得阅读,另外还有吕徵其实对中国历来某些僧人的援儒入佛
  大表不满,认为中国佛教与佛学的不振都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关资料您可以找一下,在此不另外提供了。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
        ( 礼敬   彼   有幸者   阿罗汉    已正确完全觉者!  )

--
┌—————KKCITY—————┐        KKBOX 可立刻 听音乐    
         bbs.kkcity.com.tw            ■■所有想找的歌通通不必等 ■■  
└——From:61.216.195.122     ——┘ http://www.kkbox.com.tw
Tue Oct 17 22:12:19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28
dc
发信站: 椰林风情 (bbs.ntu.edu.tw )
==> notself@kkcity.com.tw ( ) 提到:
> ※ 引述《jt5354 ( )》之铭言:
> >   如果阿含能成就四双八士,为何佛教灭亡於印度?都是历来印度比丘杂学增上。
> 其实晚学有些搞不懂,基本上自认为儒者,必是排佛,或是借佛深化儒,
> 偏偏许多学佛的,非要扬儒,而这种所谓儒为根基之说,看在儒家眼里更
> 本是矮化与修辱。

<插嘴>

我比较搞不懂的是一贯道的说法,
根据一贯道的朋友说他们也是学佛,也上佛堂;
但又认为儒释道中儒者为上,所以扬儒。
听他们解释起儒家内容却混淆不少迷信色彩。

前面有板友提到常师父借儒家辅证下士道内涵,
他是回到儒家原典本身,跟刚刚说的认知不同。
这里可能要先去熟悉各自的面向才好讨论。

而儒家本身从汉朝董仲舒引用阴阳五行解春秋,
帮助封建帝国大厦的建构;
到宋朝理学家引佛老复兴儒家学说,
其中认识论方法论也各有不同,这是另外话题。
Tue Oct 17 23:19:34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29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jt5354@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YAfN$nTJ@bbs.kkcity.com.tw...
>  难怪地狱门前猪头僧人多,那猪头白衣呢?

你亲自下地狱参访过了吗?
否则你如何得知地狱门前猪头僧人多?

或者,只是 人云亦云,你也跟著说而已?
Wed Oct 18 13:28:03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佛教] 佛法与儒家思想
#30
发信站: Read Free News (anet.net.tw>)
<jt5354@kkcity.com.tw> 撰写於邮件新闻:4QYAfN$nTJ@bbs.kkcity.com.tw...
>  难怪地狱门前猪头僧人多,那猪头白衣呢?

你亲自下地狱参访过了吗?
否则你如何得知地狱门前猪头僧人多?

或者,只是 人云亦云,你也跟著说而已?
Wed Oct 18 13:28:03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