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 《因果明镜论》第三章 世间果报 第五节 十善业果 上
#1
杰克零
发信站: 无名小站 (bbs.wretch.cc )
                 《因果明镜论》第三章 世间果报 第五节 十善业果 (上)


                                                               堪布益西彭措 著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三恶趣的众生纯苦无乐,每分每秒都在猛业的催逼之下,无数次地陷入痛苦之中。


  生存在人道之中,虽然业障渐薄,但仍然苦多乐少,我们面对的似乎永远是一个缺陷

的世界。虽然都有著美好的憧憬,但却难以在现实中实现,希望显得那麽遥远。每个人的

内心都始终难以泯灭自己的向往,仍然祈盼著身心的健康、福寿的绵长、眷属的和合、财

富的丰饶、事业的兴盛……如是等等这就是佛经上所说的"人天安乐"。


  命运始终以它不可抗拒的力量无情地几乎要熄灭我们所有的希望,在巨大业力的冲击

之下,感受苦难的同时,我们会对人生充满悲观,凭著人生短短数十年,我们能够得到什

麽?


  缺少佛陀真理之光的照耀,人们只能在黑暗中彷徨,看不清安乐的道路,如疯子般奔

向痛苦的深渊。拯溺救亡的行动迫在眉睫!


  疯狂追逐外境的同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忘记了离自己最近的内心。其实至理简明,世

界的作者正是我们的心。与恶心相反,这个宇宙中还有善心的存在,它是积极的、清静的

、温暖的、光明的、开放的、祥和的,由它所发身语意一切的善业,所变现的永远是安乐

的世界。遵循佛陀开示的因果正道,不论希求哪方面的安乐,只要我们在因地如理如量地

种下它的圆满正因,那麽必将会如愿以偿地实现。


  正因苦乐的根源是心。佛陀开示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殊胜的

窍决,根本的行持。我们所应时刻奉行的惟有净化恶心、升华善心。因为恶心的净化,可

以从此阻塞一切恶业之源,由於恶业的禁止,便关闭了通往恶趣的大门,消灭了未来的隐

患。而善心,它是一切安乐的源泉,一切人天的幸福由此流出,所以我们要励力发起善心

,培育和修持善心,使之增上、稳固、深化、拓广。这样善根日渐淳厚,福德日渐深广,

将来的前途自然会愈来愈光明、远大。诚如一位圣者所言:"我们不需要寺庙,不需要复

杂的哲学。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心就是我们的寺庙,我的哲学是善心。"


  一 总说十善


  (一)断恶


  如前已知黑业因果之理,但不可停留在粗浅的认知层次上,需依经论、公案再再思维

、修习,因为业因果是甚深微妙,极难获得定解。《三摩地王经》说:"设月星处皆堕落

,具山聚落地坏散,虚空界可变馀相,然尊不说非谛语。"由於业感缘起是佛一切智智亲

见现观的真理,以凡夫分别妄心无法测知,我们惟应敬依圣言量,励力对佛语生起诚信,

如是当能渐生因果正见。


  对因果生起定解後,应依因果之法镜反照自相续,过去、现在一切所作是否与正法相

符。因如不以法观心,则法与心便成两头,佛法成为心外的知识,与修行又有何关?我们

无始以来,终日造业,经历这麽漫长的时劫,必定恶业习气极强,仅一日之中,三门造恶

极多。初学者平时无自知之明,还自以为与法相应、三门清净,实际上是粗心、没有细察

。此如以镜照脸,远看以为脸无瑕疵,但渐近於镜则瑕疵渐显,若以高倍放大镜细看,则

满脸全是瑕疵。所以不知己过还自以为三门清净无染,只是愚者的自欺而已。真实以法对

照自相续、时时反省的修行人,必能如是现见三门过失无量无边。诚如《地藏经》所说:

"南阎浮提众生举步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藏地古德言:"此因果时,校对正法,全

不符顺,於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


  往昔,月菩萨从持善说婆罗门前供千两金得一法,其法为:"虚空与地中隔远,大海

彼此岸亦远,东西二山中尤远,凡6与正法远於彼。"朵陇巴说:"若有观慧而正观察,如

於险坡放掷线团,与法渐远。"此二语皆为甚深教言,惟有真实反观自己者方能了知。因

为初学者先不知恶,待以正法观心後,渐见粗恶以至细恶,如是会有越观过失越多的体会

,所以朵陇巴喻之如从险坡放线团--越滚越远。这是断恶必先经历的一关。


  晦堂禅师答朱世英:"予初入道,自恃甚易,逮见黄龙先师後,退思日用,与理矛盾

者极多。遂力行之三年。虽祁寒溽暑,确志不移。然後方得事事如理,而今咳唾掉臂,也

是祖师西来意。"


  所以人能自知自明实为不易,必须一番细密审察的功夫。我们欲断恶自新,应当追随

先德,昼夜□时观察身口意三门的造作。这样,才能知己过恶而有可断可改之处,且知之

愈细,方能行之愈密。反之,如对业果的差别不能善巧,对於自身的恶习不甚明了,随此

而不知防护、三门放逸,只是开辟恶趣之门而已。所以断恶之前首要做到反观功夫纯熟,

细至起心动念都能觉察。


  以下且看古德是如何反省察过的。


  昔年蘧伯玉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

至二十二岁,回观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如是年复一年,递递改之,行年五十,犹知四十

九年之非。


  与圣贤相比,身为凡夫,过恶□积,但每每回思往事时,却不自觉有过失,这是心粗

眼翳所致。


  在攀耶嘉,施主对众多格西供养酸奶,当时奔贡嘉格西在行列中间。见施主对前面的

人供养了不少酸奶,他心生一念:到我这□时,恐怕酸奶得不到。随即,他觉察到自己的

想法不对,便自言自语:"像你这样的比丘对饮用酸奶具有这麽大的信心。"於是他把碗反

扣,供养者来请他享用酸奶时,格西说:"我已饮用过了,不愿意再享用。"


  格西如是绵密观照三门,从起心动念的微隐处善加观察造业的动机。这样从根上防护

,不令发於身口而成重业。


  如是了知自己身口意三门时时造恶,如不遮止恶行,当来不得不感受痛苦,任至何处

也不可能解脱。恶业即便细至毫微,如果我们不知防护,将来也会产生难忍大苦。所以真

心利益自己的人,切莫疏忽,应当使罪恶发起的意乐也不现行。《谛者品》说:"大王汝

莫为杀生,一切众生极爱命,由是欲护长寿命,意中永莫思杀生。"十种恶业都应如是乃

至动念也应严加防护,不令生起。


  昔日,众施主去拜见奔贡嘉格西,那天上午他在三宝所依前陈设供品,装饰得非常善

妙、庄严。当时,他反观自心,发现自己是为了在施主面前表现很庄严的形象而做。认识

到这是不清净的发心,於是他向三宝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自言自语道:"你这个比

丘不要那麽虚伪。"帕单巴尊者知道此事後赞道:"後藏的所有供品中,奔贡嘉的一把灰最

好。"


  我们应当培养绵密的省察己过的能力,如奔贡嘉格西那样在每作一事前都要观察自己

的动机。对於初学凡夫来说,不可能不时时现起贪嗔痴的恶心,当恶心生起时,首要认识

,然後断舍恶心将其转为善心,这当下一照一转,即是最切实的功夫。


  真实断恶应具三心,即决断心、长远心、谨慎心。决断心即是从内心发起绝不造恶的

誓愿。


  昔日,灵源禅师与二僧入城,至晚方归。晦堂和尚因而问道:"今日从何处来?"灵源

因无事入城,不便直说,便答:"□才往大宁来。"


  当时死心在旁,厉声呵斥:"参禅欲了生死,发言先得诚实,清兄岂能妄语?"灵源面

热不敢应对,从此之後再不敢入城,亦不敢虚妄发言。


  灵源禅师根器锐利,一朝妄语遭人痛斥,此後幡然悔改,截断妄语业之流,不复再造

。师不贰过,故能日後成为一代宗师。


  我们断恶要象灵源禅师那样有决断心,否则恶习始终牵连不断,难得解脱。曾闻藏中

强盗盗窃之後,良心发现即生忧悔,但不久即忘,又随恶业习气继续行恶。这就如同大象

在热沙中难忍逼恼,而入清凉池中,尔後又从池起,再入热沙,复又感受热恼,奔入清凉

池,如是反反复复,始终不可能有解脱热恼之时。又如人服毒才解,又去服毒,如是身内

之毒永无净除之时。同理,断恶如无决断心,则永远也不可能脱离恶业的污染而超出恶趣

。


  又无始以来积习如此深重,时时都可能迸发,所以改过断恶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如云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古人十年读书方除一"矜"字,况欲转恶为善渐趋

於纯善,岂是易事。须发长远心,昼夜行之不懈,先断粗恶、再断细恶,如是淘汰不已,

久久方能相续纯净,而使凡夫身心转成圣贤身心。


  当年俞净意公自述改过时说:"初行之日,杂念纷呈,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

沉。因於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真纯、善力精进。倘若有丝毫

自宽,永堕地狱。每日清晨,虔诵大悲尊号一百声以祈阴相,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

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人

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且以敦伦

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曰不足。每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

者,就灶神处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动则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又宋赵清献公,日间所作之事,夜必焚香告天,若有不敢告之事,他日必不敢做。如

是行之悠久,於一日宴坐中悟明心地。莲池大师赞道:"吾以为如是之人乃可学道,……

以如是精诚之心地而参扣自心,其得悟非偶然也。若夫身虽归佛,心不合天,止是游戏法

门而已。"


  如是作功夫受持十善律仪,渐伏自心,渐得清净,但切莫骄傲自足、不知防护,应知

无始业种并未断除,不过潜伏未现而已,若一经缘诱即会引发。尤其当今时代,染缘偏盛

,声色迷乱,时时诱发烦恼,使人造恶,每见初修行人出山林入都市,一经声色引诱,恶

业纷纷现行,大多难作得主,我们对於恶业之敌不能掉以轻心,慎始慎终方能不受挫败。


  宋程明道先生,少年好猎。後见濂溪周先生,顿除其习,自以为正无此好。濂溪曰:

"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耳。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十二年後,明道先生偶见猎者

,果有喜心,乃信濂溪之言不谬。


  戒杀放生是为善去恶中极容易事,而断除射猎又是戒杀放生中最粗浅事,以明道先生

之贤,经历十二年学道,而方寸杀机尚未断尽,可见净除意恶实非易事。所以乃至未成就

之前,都应战兢惕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谨防恶业的发动。


  如是精严取舍,昼夜□时不懈,必使正念坚固,力量充足。如果我们在梦中恶心起时

,也能提起正念防护相续,则已得十善律仪清净之相。此後,粗恶决定不做,由此恶业不

能污染相续,恶趣世界从此绝缘。


  (二)行善


  我们不仅需要积极地断恶、与恶业脱离,同时需要积极地行善。在宇宙之中,善心的

力量是伟大的,我们要懂得尊重己灵,不要埋没自心。心的力量不可思议,蕴藏在相续深

处的善心力量,应该将它发挥出来,无限地拓展出去,在一切的人事境缘中发挥善心的作

用。我们行善,越是积极勇猛,越是舍己,我们的心量就越能够拓展,心力就越能够提升

,业障由此会速净,福德随此将倍增,自然由此增上善业福德力的感召,未来的果报惟有

光明、安乐。


  所以我们应在断十恶的基础上,以殊胜善心摄持而力行十种殊胜善业。比如我们不仅

戒杀,而且护生;不仅爱护同类而且将此爱惜物命的慈心扩充到一□一蚁、一草一木乃至

全宇宙的万事万物,最终达到慈周万物的究竟心量。又如不仅仅是戒盗,而且要广行布施

,从一针一线起,逐步地能将自己所执的财富、受用、善根乃至於最珍爱的生命都无私地

奉献给众生。所以如是不断向上,最後必将趋入菩萨道的万行之中。这是後话暂且不论。


  下面说明行持十善的安乐果报。


   二 分说十善果报


  (一)护生


  商朝仁王成汤出游,遇见猎人正布四面罗网,而且祷告:"从天来者,从地来者,从

四方来者,皆入我网。"成汤见此,亲自解开三面,只留一面。改祝曰:"想往左的,快往

左逃,想往右的,快往右逃,想上飞的,速往上飞,愿下逃的,速向下逃。只有命该绝的

,才入我网中。"


  人欲成圣成贤,只在扩充一念恻隐之心。我们最珍爱的是自己的生命,一切动物也无

不如此。人□己□,人溺己溺,推己及物,我们就会仁慈护生。而戒杀放生,自然会增长

自己的慈悲心。以慈心对待一切生命,一切有情就会视我们为亲友,喜欢接近我们,而被

放生者更会知恩图报。以放生的善业,我们的事业、名声都会顺心如愿。再者,使动物从

生命的违缘中解脱出来,戒杀者自然感得长寿无病的果报。


  以下从古代事例中摘取数则,以证放生现世可得升天、延寿、免难等诸多善报。


  升天:张提刑,常到屠肆以钱赎买物命而放生。後来他临终时,告语家人:"我因放

生,积德深厚,现在天宫来迎,我当上生矣。"言後,安然而逝。


  增寿:昔年有一沙弥,承侍尊宿,尊宿观知沙弥七日命尽,令他返家看望母亲。临行

嘱咐:你八日当返。尊宿想让他死於家中。不料至第八日,沙弥返回,师觉奇怪,就入三

昧观察,结果发现,沙弥在途中见群蚁被水所困,发慈心作桥引渡,後群蚁得以脱险,由

此沙弥得享高寿。


  免难:晋毛宝未成名时,曾路遇一人携一龟,就将龟买回而放生。後毛宝为将,战败

赴水,忽觉水中有物支承双足,因此得以不溺。等到登岸时发现支承双足的竞是从前所放

之龟。


  成仙:唐代名医孙思邈,一次出遇林童,正擒一蛇,蛇困惫将死,孙真人买放水中。

後来默坐之间,忽见一青衣来请,真人随从到一公府,乃是世人所称的水晶宫。龙王延请

真人上座,说:"小儿昨日出游,若不是遇上先生,几乎丧失性命。"宴毕,龙王又取出种

种珍宝奉献真人以表谢意。真人坚辞不受,说:"久闻龙宫多有秘方,若能传我以救世人

,胜过金玉多多矣。"龙王遂取出玉笈三十六方,真人因此医术更加精湛,後得证仙品。


  显贵:汉杨宝,天性慈善,年方九岁,一次至华阴山北,见黄雀被邸□所搏,坠落在

地,又被蝼蚁围困。杨宝将其救回,畜养於竹箱之中,又用黄花饲养,待其痊愈而放回天

空。当夜梦见黄衣童子前来拜谢,并赠白玉环四枚,说:"我是王母使者,蒙君救命,愿

君子孙洁白、位列三公,如这玉环一般。"後来,果然不出所料,杨宝子孙四代都位列三

公,贵显无比。


  愈疾:李景文常就渔人,买其捕捞水族,仍放生于水中。景文平素爱好服食,常常火

炼丹砂而食之。积热成疾,背上长出疽,服药都无疗效。後一日昏寐之间,似觉有群鱼来

以津液沫其毒处,清凉快人,疾病因此得以痊愈。


  (二)布施


  行持布施,能得到人天善趣的富足安乐,不受贫苦,不会转生於饿鬼界,究竟获证菩

提果。


  舍卫国有一穷人,供养一串葡萄给比丘。比丘说:"你已经作了一月的布施。"穷人问

:"我只施一串葡萄,为何说我已布施一月?"比丘开示道:"这一串葡萄,你在一月前就

有布施之念,此後念念不断,难道不是布施一月?"


  所以布施之行完全安立在舍心上,舍心是布施的根本,布施所生福德的大小很大程度

上取决於舍心的状态。


  拘留沙国有位恶生王,看见一金猫,从园堂的东北进入西南角,就命人挖掘,结果得

到铜盆三重,□面装满了钱,而且五□之内都是如此。王甚觉希奇,就问尊者迦旃延此事

的因缘。尊者答道:"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当佛涅盘後,曾有一比丘

乞食,置钵於路边,告诉行人:如人以财置於此坚牢藏中,一切王贼水火不能夺去。当时

有一穷人,听後踊跃欢喜,恰好他有卖薪钱三文,随即取钱布施。在返家的五□路上,穷

人步步发欢喜心,当他到家要进门时,又遥向比丘所在地顶礼发愿,当时的穷人就是您的

前身。"


  经云:"若布施之时,能以欢喜心与,恭敬心与,清净心与,不望报与,或所与者值

菩萨圣僧(即所施的对境是菩萨圣僧),如彼良田,下种虽少,所收甚多。"穷人施钱,

因为生起了踊跃的欢喜心,并且施後一直沉浸在对善法的喜悦之中,这种行善的欢喜心十

分难得,因而显现的果报尤为希奇,因地于五□路步步对布施生欢喜心,结果福业成熟时

五□路上处处都现前装满钱的铜盆。所以行持善法之後要懂得随喜自己,使善心的意乐得

到增上,这是十分善巧的增上善业的方法。如果我们能象好色一样汲汲好善,则福德成满

也并非难事。


  昔年有位长者,名阿鸠留,不信有後世。一日经过险道,三四天都未见水草,将要饿

死,遇一树神,告神□渴。树神即於指端,化出饮食,济其同伴。长者问:"尊神有何福

德,手指竟有如此神力。"神言:"我在迦叶佛时,本是一贫人,平时在城门外磨镜,见沙

门来乞食,必定举右指为人指示有斋之处,常常这样予人方便。所以今生受用,全靠这指

。"长者听後心悟,大修布施,每日饭供多僧,後生第二天,为散华天人。


  人身十分珍贵,被称为如意宝,只要有智慧,随时随处都可由此如意宝流生出无量福

德,象此树神因地即是以举手之劳来种植福善,推而广之,如同《安士全书》所说:指示

于人,福田从手而广;赞叹劝勉,福田从口而广;奔走效力,福田从足而广。所以人之口

、目、手、足都可用来作福。佛法无主人,唯勤者得之。在菩萨戒的摄善法戒中要求行人

在一切时处都要尽己所能、竭尽全力积累包括一丝一毫在内的一切善业,可与此处之理会

通。


  (三)梵行


  《佛般泥洹经》说:"不邪淫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称誉;二不畏县官;三身得安稳;

四死生天上;五从立清净得泥洹道。"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断除邪淫,行持梵净行,那麽会

在生生世世中得到清净的安乐,由此渐能断爱欲之种,而得离欲解脱的果位。在现世之中

,因为洁身自爱,将受到众人的称赞;身心凝静,成为高贵的种姓。而且生生世世都有欢

喜持戒的善业习气,来生由此也能暂时转生天界。经云:"不去他妻房,断除邪淫行,知

足于自妻,此士转善趣。"


  唐□,少年时在灯下读书,有一女来调情,屡次将纸掏破。公补好後题字云:"掏破

纸窗容易补,损人阴德最难修。"後有僧经过其门,见门上有壮元匾,匾的左右悬挂两灯

,书有"掏破"等二语。僧异而问之,始知乃是神火。後来唐□果然大魁於天下。


  明宣德中,文忠公曹鼐作泰和典史时,一次因捕盗,在驿亭获一美女。女意欲就公,

公奋然道:"处子可犯乎?"於是取片纸写上"曹鼐不可"四字而焚烧,曹鼐终霄不动。天明

,公召其家人将其领回。後来公於大廷对策之时,忽然飘来一纸落於几前,上写"曹鼐不

可"四字,公因此文思沛然,状元及第。


  罗伦,赴会试。舟停姑苏,夜梦□文正公来访,公曰:"来年状元当属於你。"罗谦谢

。公告之曰:"某年某楼,事动太清矣。"醒後,罗忆起昔年曾拒奔女于此楼,自想梦当不

妄。後及廷试,果如所梦。


  以上三位状元因平素持身谨严、正念分明,故能境界现前时作得主张,不为邪思所转

,而此後功名事业亦由此得以建立。可叹世上多少豪杰名士,在美色当前时,不能制欲而

致身败名裂,一生功名因红颜而付之东流矣!


  信州林茂先,闭户读书,得乡荐後,有邻居富人之妇,因厌丈夫不学,而欣慕茂先的

才名,故来奔之。茂先说:"男女有别,礼法不容,天地鬼神,罗列森布,为何污我。"妇

听此言惭愧而退。茂先此举登第。其三子也都登第。


  我们虽处暗室屋漏之中,应知十方出世圣人、世间鬼神正满布虚空,以眼视我等,倘

有一念邪心,即已洞若观火,所以,平时当慎独己身,存敬畏之心,杜绝非法之行,如是

方为不欺天地圣人,而得身心正直,无愧无悔。


  (四)说诚实语


  明朝薛文清曾说:"易曰:庸言必信。庸常之言,人以为不要紧,轻发而不慎。殊不

知一言之妄,即言之失,故庸言必信,德之盛也。"心为言之根,言为心之迹。圣者已断

贪嗔痴三毒烦恼,所以所说都是诚实语,必无一言虚妄。而我等随学圣贤,应从出言吐语

处绵密观照,使自己心口如一,即使是庸常之言也应诚实无欺。


  宋司马温公,曾经开示刘器修身的尽心行己之要时说:"惟诚耳,其工夫先自不妄语

始。"司马公又曾说刘器的平生只是一个诚字,颠扑不破。当时市民村翁流行一种说法:

如果到南京,不见刘侍制,如同过泗州不见大圣一般。刘公为何有如此的感召力,只在一

诚字而已。


  经云:"一切如意宝中真正的如意宝最稀有;一切灯盏中真正的明灯最殊胜;一切亲

友中真正的亲友最可贵。"断除妄语、诚实的人如同鲜花一般令人悦意欢喜,而且任至何

处,都成为众人信任之处,宛如黄金一般。死後暂时将转生於天趣,终究会成就佛陀谛实

语舌相之果。常人三世不妄语,舌可过鼻,而佛已断尽妄语的习气,所以佛吐广长舌可遍

覆三千大千世界。


  朋友为五伦之一,友道重信义。以下两则是古人交友不欺的感人事迹。


  卓恕,还乡会稽,与太傅诸葛恪辞行。恪问:"君何日再来。"恕言某日。到了此日,

恪备宴请客,当宴席已备好时,恪却停箸不食,一直等著卓恕。客人都说:"会稽距离建

康,有千里之遥,道阻江湖,不一定能来?"不久卓恕赶到,举座皆惊。


  汉洛阳神僧安世高,自言前世出家时有同学道友好嗔,谏而不改,安许以今世相度。

时灵帝之末,为度夕年同学,安世高振锡江南,行至□亭湖庙。此庙素显灵异,商旅往来

,能分风上下,因而至庙祷祀者不绝。高未到时,神从虚空先告庙祝说:某舟有沙门,可

请上来。庙祝依其言,请高及同舟三十余人一同前往。神说:"我昔年在外国,与师一起

出家学道,今为此庙之神,方圆千里,均归我治。因宿世布施,今生享福甚多。然因嗔恚

,如今堕此神报。我命旦夕将尽,因祷祀多杀,恐堕地狱,愿师救我。我有绢一千匹,加

上杂玩宝物,可为我营修佛事。"高说:"我特来度你,为何不现身。"神答:"我形甚丑,

人见必害怕。"高曰:"无妨,众不怪也。"神从床後出头,乃是大蟒,它到高的膝边,高

向它持咒数遍并嘱咐数声,蟒悲泪如雨,须臾隐没。高取绢物辞别而去,即为建造东寺,

以资冥福。不久,有一少年跪而谢高,忽然不见。高曰:"此即□亭庙神,已得脱离恶形

。"後有人於大泽中,见一死蟒,身长数□,即今日浔养郡蛇村也。


  古人一诺千金,信义精诚,纵隔千里不负旧约,虽转後世必来相救。以上两则诚为重

然诺之典□。


  (五)说柔和语


  当我们熄灭了贪嗔的烦恼,就会从慈悲的爱心中自然流淌出柔和的爱语。爱语的力量

是伟大的,它能给人安慰,去人热恼,使人如沐春风。心语柔和的人具有大乘种姓的功德

,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令人欢喜、让人亲近。如能断除恶语,说柔和语,那麽将不会转生

於恶趣中,常能听到悦耳之语,受到众人称赞,亲朋好友众多,一切事业顺利成办,即使

沦为一无所有的乞丐,也能赢得众人喜欢,永无死於恶性(无有善法)中的顾虑。


  经云:"断除诸傲慢,恶语伤感情,何者说柔语,彼士转善趣。"

出处
http://www.zhihui.org/browse/kb_yxpc/010_yinguomingjinglun.htm

--

        如果我们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和痛苦,我们就没有辨别是非对错的方法。

                                                --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218-168-220-67.dynamic.hinet.net
Jack0 06/10/16 23:54:28  218.168.220.67 修改这篇文章
Mon Oct 16 23:54:28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