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明镜论》第三章 世间果报 第五节 十善业果 (下)
堪布益西彭措 著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我们应断离间语及其习气,不在人与人之间制造矛盾、恶化关系,且应主动善巧地运
用语言使关系破裂者重归於好,使关系紧张者得以缓和,使彼此隔阂者沟通理解,这样在
我们的周围就会出现团结和睦的眷属,但存这一念善心,可为天地创造吉祥和平。人与人
之间产生怨隙,总是由於彼此都执著自我,缺乏沟通与理解,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充当
调解的和平使者,用语言去启发、调动双方的善意和宽容之心,为双方的和好积极地创造
条件。
我们如是地行持,则生生世世中都会遇到善友,彼此情意稳固,这种友谊谁人也无法
使之破裂。经云:"□时若断除,离间拆散友,喜爱调和者,彼人生善趣。"《念住经》云
:"亲朋与好友,相互不和睦,何人极调解,转生於天界。"
宋英宗即位之时,遇内侍少恩,多於太后之前谗言离间,致使两宫成隙。一日韩琦与
欧阳修,奏事於□前。太后呜咽流泪,对二臣具道所以。琦劝道:"这可能是因皇上生病
,如皇上病愈,必不致於如此。"因当时英宗以惊疑得病。接著欧阳修进言:"太后事先帝
数十年,以仁德称誉天下,昔日温成之宠,太后处之裕如。今日母子之间,为何反不能相
容?"韩琦复劝:"太后无亲生儿女,皇帝小时即养于宫中,皇后又是外甥,此乃上天安排
此儿妇给太后,岂可不自爱惜。"太后心情稍得平和,韩琦担心有变,又以危言触动太后
之心,说:"臣等在外,不能见官家。内中保护,全赖太后。倘若官家不得照管,太后则
不容辞。"太后惊曰:"相公是何言,我心实更迫切。"当时在场听闻此话的,莫不担心流
汗。他日韩琦独自拜见英宗,奏曰:"陛下即位,都由太后之恩,不可不报,愿陛下加意
奉承,便得无事。"帝曰:"谨奉教。"数日过後,琦又见帝,帝曰:"太后待我少恩。"琦
劝:"自古圣帝贤王,不能说不多,而独称舜为大孝,难道其馀都为不孝?父母慈爱而子
女孝敬,这是常事,不足为道。惟有不慈仍能尽孝,方为可称。只恐陛下事母不能尽心,
岂有父母不慈之理。"帝闻後大感悟,时朝廷多故,小人离间者百端,而终使两宫得以调
和,当在韩琦与诸贤之力。
(七)说具义语
断除绮语,我们应当唯一言说具有实义之语。语言是沟通心灵、传播思想的工具。我
们应当运用语言,满怀慈爱去安慰一切苦难中需要慰籍的人;我们应当运用语言,随顺他
人的根性,启发、引导众生对解脱生信从而趋入正法;我们还应通过音声以念诵持咒来净
化自己的心地。无著菩萨说:"多言可生不善业,纵然未生虚度日,除非定利自他语,精
进禁语极重要。"
如能断除绮语、说具义语,则生生世世中生在贵族之家,众人拥戴,语言畅达,前後
连贯,无有差错,能言善辩并与正法毫不相违。而所说之语相合众人心意,犹如蜂蜜一般
。
佛言:休息绮语,获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天人爱敬;二明人随喜;三常乐实事;
四不为明人所嫌,共住不离;五闻言能领;六常得尊重爱敬;七常得爱乐阿兰若处;八爱
乐贤圣默然;九远离恶人,亲近贤圣;十身坏命终,得生善道。
宋兴孝安禅师,住清泰寺。定中见二僧倚槛交谈,起初有天神拥卫倾听,久之散去,
继而饿鬼在旁唾曌階扫其足迹。後安禅师问及他们,原来二僧初论佛法,接著暢蒩常,
末後谈论资养。安禅师自此之後终生未尝言及世事。
莲池大师对此论道:"古人为生死行脚,才逢师友,惟汲汲商略是事,何暇他论?今
人终日杂话,求如二僧,亦不可复得;鬼神在侧,又当如何?噫,可惧也已!"
(八)离欲
世人如□似渴地追逐外在的六尘境界,人们将欲望不得实现视为痛苦,而将欲望的满
足视为安乐。其实不论欲望满足与否,只要有贪求的心理,则同样是在贪欲烦恼的缠缚之
下,身心不会有真正的安乐。依照意业串习的道理,贪欲放纵一次,就会增长坚固一次,
如人以盐水止渴只会渴上加渴一般。所以想通过贪欲的放纵来使内心得到满足,无异於扬
汤止沸,必将永无可能。贪欲的膨胀只会让我们陷入难耐的欲渴之中,时时现起追求的冲
动,内心没有丝毫的安宁。所以只有断除贪心,知足少欲,方才能够止息欲渴之苦,使身
心如释重负,得到轻安。经中如是比较贪欲者和离欲者的内心苦乐差别:少欲知足者即使
身为乞丐,却享受著天人一般的安乐,而不知足的贪欲者即使在天宫,也象乞丐一样,精
神十分贫乏。
《遗教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
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馀,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盘。"
为了帮助弟子解脱世间尘境的束缚,使身心得以放下而趋向禅观智慧,佛制头陀7之
行,其行即:(1)住阿兰若(寂静处);(2)常行乞食;(3)次第乞;(4)日中一食
;(5)节量食;(6)过中(正午)不饮浆;(7)著粪扫衣;(8)但三衣;(9)冢间
坐;(10)树下宿;(11)露地坐;(12)但坐不卧。出家行人依头陀行可离欲出尘,抖
擞身心专志向道。从此之後,三衣一钵、露宿空桑、日中一食,便成为解脱者清净离欲生
活的风□。而後代祖师立志行道,均遵奉佛教,自奉俭约,超脱物累,惟以道业为重。
佛鉴禅师谈及先师行谊时说:"先师节俭,一钵囊一鞋袋,百缀千补,犹不忍舍弃。
曾说:此二物相随我出关,已十五年矣,岂肯中途弃之。时有泉南吾上座,送一褐布缀,
自言此衣自海外得来,冬服则温,夏服则凉。先师说:老僧寒有柴炭纸衾8,热有松风水
石,蓄此何为。最终竞谢而不受。"
妙喜禅师说:"节俭放下,乃修身之基,入道之要。历观古人,鲜有不节俭放下者,
年来衲子游荆楚买毛褥,过浙右求纺丝,得不愧古人乎?"
真净禅师住持建安保甯寺时,王安石以素绢供养。禅师问侍者:"这是何物?"答曰:
"纺丝罗。"真净问:"何用?"侍僧答:"能作袈裟。"真净指所穿布伽黎说:"我平常披此
,他人见了也不会嫌恶。"即令送入库司估卖供众,其不事服饰如此。
方会禅师初住杨歧山,老屋败椽,仅蔽风雨,适临冬暮,雪粒满床,师终不以寒苦动
其心。衲子中有志诚发心的,愿化募为师修造。会禅师不允,说:"我佛有言,时当减劫
,高岸深谷,迁变不常,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汝等出家行道,做手脚未稳,已是四
五十岁,岂有□工夫,营事丰屋。"明日上堂,师曰:"杨歧乍住屋壁疏,满床尽撒雪珍珠
。缩却项,暗嗟吁,翻忆古人树下居。"
如是绝意名利,放舍身心,自然心入於法,惟精惟一,与道日亲。佛云:"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道人平日离欲寂静,万缘放下,最终而能彻悟心源,生死自在,脱化如游
戏,亦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
唐通慧,三十出家,入太白山不带粮,取给草果,渴则饮水,息则依树,坐起禅思。
经於五年,一次以木打块,块破形销,廓然大悟。晚年一裙一被,所穿麻鞋二十载未换,
布纳重缝,冬夏不易。
後周行因,隐居於庐山佛手岩。每当夜阑之时,一鹿一山雉栖迟于石屋之侧,温驯如
伴侣,人兽相处,殊无疑怖。行因平生不畜子弟,有邻庵僧作师侍者。一日师对侍者说:
"卷上□,吾欲去!"□方就钩,因下床行数步,屹然立化。
行因法师一生清气逼人,临终如是潇□,心无一丝粘著,岂非亦得力于平时离欲之功
夫?
(九)慈悲心
在这个充满缺陷的世界中,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们都身处在各种身心的疾苦之
中。众生随著业力转生为人,有著俱生的报障,避免不了生死病死的痛苦,又由无常业力
,难免天灾人祸、子散妻离的降临。面对众生□不得食、寒不得衣、少不得养、老不得安
的困苦,我们应该发起人□己□、人溺己溺的慈悲心,由此心推动,应尽己之心,竭己之
力,矜孤恤寡,敬老怜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者得食、寒者
得衣、少者得养、老者得安。
如是生起慈悲心利人济世有何功德呢?
无须说真实行持菩萨行,即使生起一念慈悲之心,功德亦不可思议。经云:"生一慈
悯心,较施诸众胜。"《因缘品》云:"每月千供施,连续百年者,不及慈众生,十六分之
一。"又云:"每月千供施,连续百年者,不及悯众生,十六分之一。"
从前有母女二人渡河,为水所溺,母亲想如女儿能得救,我被水冲走也可以。其女也
生如是之心。结果二人都因一念慈心而生天上。
晋太元中,京兆人张崇,素奉佛法。苻坚兵败之後,长安百姓有千余家,将南走归晋
,被镇戍擒获。当时欲将男子杀绝,而抢虏女人。张崇也被缚,手足被上镣铐,下身埋於
土中。次日将被人驰马射击,以供娱乐。崇自计必死,唯以至心念观世音菩萨,夜半镣铐
忽自破,身体从土中涌出,遂乘夜潜逃,但脚已疼痛至极,乃复称大士名,至心礼拜,以
一石置於身前而发誓愿:我欲过江东,向晋帝陈诉冤情,尽救今日所有遭虏的女人,如能
满愿,此石当分为二。祈祷完毕,投石于地,石果裂开。张崇至京师陈白此事,晋帝悉加
抚慰,已被掠卖者,都赎买而归。张崇一念慈悲,济急救难,其心极其精诚,故能感应金
石为开。
经称八种福田,看病第一。阿底峡尊者说:"若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
父母等慈爱行事,则与实修空性大悲藏相同。"昔日世尊亲自服侍病比丘,以身垂范教育
後世弟子。
高庵禅师住云居时,每闻衲子有病,则令送延寿堂,师乃咨嗟叹息,如病出於己身。
师早晚亲临问候,以至亲自煎药煮食,每次给病人食前,先自尝,如未尝则不与。遇天稍
寒,禅师抚病人背问:"衣不单薄?"遇时暑热,即观病人脸色说:"是不是太热啊!"不幸
不可救而死的,不问其衣钵有无,常住尽礼津送。
四方智识之士,敬重高庵为人之高妙。当师告退云居过天台时,衲子随从而去的有五
十多人,或有不能同去者,与师流泪告别。师盛德巍巍,足以感人如此。
禅师见人病苦,如自身受,推己及人,一片慈心,关怀、照顾病人,每事躬亲,无微
不至,以一代祖师之风□,故能感得退後衲子景从及如子恋母依依不舍之真情。
唐智宽,常诵维摩经和戒本,感得天神绕房。宽天性慈惠,欢喜瞻视病人。不论道俗
及远道近邻,凡无人护理的,即将其抬到房中,躬自护理。有患腹痈的,脓不能出,宽即
以口吮吸,病人因此而得痊愈。後来□感作乱,藉故逮捕宽大师,将其流放西蜀。发配之
时,钱财衣帛一概不受,唯以一驴驮经。
途中遇一僧宝□,脚伤卧於道旁,宽即舍驴给他乘,自担经籍。时逢岁俭,宽大师煮
粥给他喝,又脱己衣给他穿,凡己厚用,或割或减,且满怀悲悯,劝导他念佛。
西藏朗日唐巴大师曾有名句"失败亏损我取受,一切胜利奉献他",这种痛苦归己、安
乐施人的慈悲心,可以成就广大的福德而净化我执业障。世间善士能如是吃亏让人者,必
深积阴德,末後得以贵显,也是因果一定之理。
宋绍兴中,庐陵周必大,监9临安和剂局。当时不慎失火,火势蔓延焚及民房,典守
吏由此当论死罪。周即问吏:"假使失火是官之过失,应得何罪。"吏答:"不过革职而已
。"必大遂自诬服罢官,吏得以免死。必大归家,拜见父翁。翁因其官职被免,心中不快
。时值大雪,童子在庭院打扫,忽忆起昨夜曾梦扫雪迎宰相,因而挽留而善待必大。後必
大中博学宏辞科,历官至宰相,封益国公。
为民官者,旧时称为"老爷",即百姓父母官之意。既然身为百姓父母,就应体察民间
疾苦。父母唯其疾之忧,必定夙夜忧叹,心心念念惟愿爱子得离病苦,宁愿自己受苦,不
愿爱子有片刻不安。若为官者能以万民为子,民有一疾,则必施以一救济之法。如此尽心
竭力,慈祥为民,承其福泽,则人民幸甚,自己也将名垂青史,留芳百世。
太仓黄建安,见苏州松江两郡,百姓困于浮税,常自忧思。每日晨兴礼佛,必定叩天
祷告,祈求豁免两郡浮粮。又不遗馀力,呈示民情於当事,时人都笑其多事。庚寅午秋,
建安患病,入冬病情加剧。至十一月晦,已经数日水不沾唇,当夜五更,忽梦帝君传其到
丹陛,帝君示谕他说:"你数久当命终,因为志诚恳切为民减粮,所以延你寿算。"遂口授
一教敕。经三次传诵,而後记忆。待建安睁眼惊视,才知身在床榻,而精神忽觉健旺,旧
病顿若捐除。後建安谢绝世事,长斋学佛,又过数年,无疾而终。
人间孤儿寡母,最为孱弱可欺。见人无依无怙,如风中衰草,我们应有矜恤悯怜之心
,尽力扶助,为其排忧解难,送去温暖。即使没有力量。资衣给食,也当心存恻隐,善言
宽慰。
宋□文正公(范仲淹),主持越州,有孙居中携家客居於此,後死于任中。孙家子幼
家贫,难以归回故里。□公以自己的俸禄,为孙家备船,且派下吏送孙家眷属返乡。临行
之时,□公作诗一绝,告诉下吏:"过关津11之时,但以吾诗示之。"诗云:"十口相依泛
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不用询名氏,此是孤儿寡妇船。"由此孙家得以平安归家。
如是断除害心,行持慈悲,则能给世界带来温暖,凡与自己接触的人都会舒心悦意,
得到慰籍。而慈悲的生起,也使自己处在纯净的欢喜之中。因为慈悲施以无畏,使自心得
安稳,於一切处都无所畏惧。《因缘品》云:"何人无害心,怜悯众有情,慈爱诸众生,
彼永不生怨。"此生命终,也将感受天界的大福报。如经云:"慈心不损恼,无有害心者,
不伤诸有情,彼士趋善趣。"
(十)正见
当相续中遣除了邪见,对因果生起了如理的正见,就会以正见来指导自己一切身语的
行为,谨慎细致地取舍善恶。如是□时行持善业、断除恶业,善业的习气深植于相续,使
我们生生世世之中,不会业际颠倒,正念分明,善心善语善行油然而发,对一分戒律也将
极为重视,内心□时向往出家清净之行,有视上师为真佛的清净心,恭敬善知识,对闻法
欣乐欢喜,□常生於正法兴盛、善友云集之地。由此正见将不会堕落恶趣,暂时转於天界
获得吉祥圆满的增上生,究竟往生清净乭土,成就无上菩提。如经云:"业及业异熟,诚
信此二者,受持正见者,彼士趋善趣。"
出处
http://www.zhihui.org/browse/kb_yxpc/010_yinguomingjinglun.htm
--
我爱阻碍了我们对他人产生同情心,
由於自我中心也限制了我们对外产生真正的关怀。
--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218-168-220-67.dynamic.hinet.net海
Jack0 在 06/10/16 23:54:32 从 218.168.220.67 修改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