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 《因果明镜论》第四章 苦集灭道 第三节 集谛 (上)
#1
杰克零
发信站: 无名小站 (bbs.wretch.cc )
                   《因果明镜论》第四章 苦集灭道 第三节 集谛 (上)


                                                               堪布益西彭措 著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导致众生流转生死的因,虽然同时须要惑(烦恼)、业两种,但以烦恼更为主要。因

为若无烦恼,即使宿世造业超诸量数,也将如种子缺少水、土等,则不能发 芽一样,如

是诸多宿业缺少俱有缘,也不能生发痛苦之果。反之,如没有宿业,仅有烦恼,则当烦

恼生起之时,即会当下积集新业,以此而取後有之果。


  所以欲出生死,了解烦恼及其对治极其重要。这又依于先知烦恼。


  一、烦恼


  (一)烦恼的体相


  如有法生起,能顿时令心相续极不寂静,此即烦恼。烦动恼乱是其总相。


  由此总相可分十种烦恼的别相。


  1.贪:指缘内之有情、外之六尘等悦意可爱之境,内心随逐、耽著,如油沾布难以洗

除,此亦耽恋所缘境,与此所缘难以分离。


  2.嗔:指缘有情或苦、苦具(如刀、杖等)起恚恼之心,继而心渐粗猛,对此诸境,

思作损害。


  3.慢:由萨迦耶见,缘内、外之高下好恶,分别比较,令心高举,随即处於贡高我慢

之状态中。此处内指智慧,外指五欲等。


  4.无明:指对於四谛、业果、三宝的自性,心不明了。


  5.疑:指缘四谛等三法,心念这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所讲的道理是真实还是虚妄?如

是怀疑不定。


  6.坏聚见:亦称萨迦耶见,指缘取蕴(色受想行识),将取蕴总体妄计为我,又将取

蕴支分妄计为我所,染慧为性,由此生起我见、我所见。其中坏是无常,有别于常有;聚

是众多,有别於独一。立此名是为显示取蕴唯是无常生灭、众多聚合之法,在此取蕴之上

根本不存在常一之我。


  7.边执见:指缘补特伽罗所妄执的我,计此我为常□或见我为断灭,认为此生一死永

灭,没有来生,以染慧为性。


  8.见取见:指缘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中任一种,将其执为最殊胜,染慧为性。


  9.戒禁取见:指缘外道之坏戒可舍之戒及诸动作、行为轨则、身口所作等所有的邪禁

,又缘如是邪禁所依之蕴,见其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


  外道的行状轨则,如披兽皮、涂□灰、跷一足对日,或作犬声、效仿牛行,或燃指臂

、满身挂灯等,他们认为以此可净罪业,也是戒禁取见。


  10.邪见:谤无前後世以及业果等,或者妄计大自在天或四大等为世界创造者,染慧为

性。


  (二)烦恼生起的次第


  比如黄昏时,有一团盘绳,因眼识不明,误见盘绳为蛇,於是生起执蛇的错觉。如是

众生因无明,不识蕴体的真相,反而误计蕴体上有一实有我的存在。以此我执遂生诸馀烦

恼。《释量论》说:"有我知有他,执嗔自他分,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因为萨迦耶见执我存在,与我对立遂分判自他的差别。如是分已,贪著自党(贪),

嗔恚他品(嗔),缘我高举(慢),执我常断(边执见),对於我见等(见 取见)及与

其相关的所有恶行(戒禁取见)执著为最正确。如是便对开示无我真实义的佛陀以及佛所

说业果、四谛、三宝等法,心生邪见,认为尽属无稽之谈(邪 见)。或者对此生起怀疑

,不能断定它为有为无,是耶非耶(疑)。所以十种别烦恼都是由我执而引生的。将此开

演,同理可知,百千烦恼都同以我执为其产生之根 源。


  (三)能生烦恼的因


  能引生烦恼的因有六种,即:


  1.所依:指烦恼种子。平时未缘时,烦恼种子随眠潜伏,一旦随缘则会现起。


  2.所缘:指诱发烦恼的境界现前。如眼见色法、耳闻音声等时,顺我之意引生贪心,

违我之意引生嗔心,这贪嗔的烦恼在外因环境的诱发下容易现前。对於初学 者来说,首

先远离染污的环境,以免为境所牵而不能自主,以此引生烦恼。对於修行稳固的人,则不

必离境,或反须借境练心,但应以对治法为第一。


  3.猥杂:指随学恶友、恶知识。因人与人之间相处即会产生影响,与恶友相处,受其

染污,惟有引生烦恼、增长罪恶。古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於苍则苍,染于

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


  孟子幼时丧父,母亲带他过日子。最初他家邻近是个杀猪场,孟子天天就学杀猪,母

亲见他学屠宰,心想:不可以让他这样自由发展,不可以让他做屠宰的恶 业。於是赶紧

搬家,这次搬到一个坟场的旁边。此後不久,母亲又发现情况不对--孟子开始学挖地、造

坟、祭祀之类的事,这样发展下去,长大後只能做个埋坟 人,这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就

这样又一次搬迁,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这学校教学生课前、课後向圣人鞠躬,放学回

家向父母行礼,还要好好学习圣贤之书。当时 孟子因家境贫寒而无法上学,但孟子有很

强的学习能力,他看别人怎麽做,自己就去模仿,慢慢也能读书识字,而且进退有礼,孟

母一看,孩子在这□能学好。这回 就安住下来了。但时间一久,孟子又开始讨厌读书。

当时孟母正在织布,见孟子不好好学习,就把织布机的重要部件折断,布也不织了。孟子

知道一家的生活全靠母 亲织布来维持,母亲不织布也就意味著生活没了著落,就问母亲

:"为何弄断机杼?"母亲对他说:"你现在不读书,将来就无法成为有用的人,就象我弄

断机杼而 不能织布一样。"孟子终於醒悟过来,从此用功读书。就这样依靠良好的环境薰

陶和贤善母亲的教导,孟子终於成为一代圣贤。


  《念住经》说:"为贪嗔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亲近恶友、恶知识,

会使相续中的功德逐渐损减,一切烦恼、罪恶逐渐增长,由此将会引生无 量的痛苦。对

於亲近恶友的过患,经中曾比喻说,恶友之害胜过醉象。因为接触象只会伤害到我们的身

体,而接触恶友,则会使我们的善心、清净心受到染污,损害 自己的慧命。又醉象不可

能将我们掷入恶趣,但恶友却会将我们引入恶趣的深渊。《谛者品》说:"若为恶友蛇执

心,弃善知识疗毒药,此等虽闻正法宝,呜呼放逸 堕险处。"《亲友集》说:"无信而悭

吝,妄语及离间,智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若自不造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

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 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仲敦巴尊者说:"下

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


  4.言教:指听闻邪法,受了邪法的染污。


  5.串习:指不断增长烦恼之串习力,如再再习贪,则不待贪境现前,贪心自会炽盛生

起。


  6.作意:指虚妄增益可爱与厌恶之相,及对原本无常的法妄执为常等的非理作意。如

遇所爱境,如果作意思维,贪心必定增长;遇可憎境,作意思维,嗔心转更猛厉。所以烦

恼初起如火初生,不断作意即是火上浇油,使火势加猛。


  在大小乘俱舍论中都指明烦恼的生起需要具足三种条件,即:烦恼未断、所缘境现於

近前、非理作意。


  由此逆向思维,要想避免烦恼的生起,如尚未生起空性慧、不能断烦恼种,则须远离

引生烦恼之境,心识不触於境,也就无缘生起烦恼。不得已需与境接触时, 必须提持正

念、如理作意,不为非理作意所转,如是能防止烦恼触发。又须平时远离恶知识,不受邪

法的影响,时常串习对治法,以此防患於未然,则境缘现前时方 能作得了主。


  以上六种,初修行人必须严密防护,不令烦恼生起。以下列举古德行持,以作借镜。


  唐韬光禅师,结茅於灵隐西峰。当时刺史白居易备饭,以诗邀师。禅师不往,答偈有

"城市不堪飞锡到,恐惊莺啭尽楼前。"之句。又古德有"辞朝贵招宴"偈 云:"昨日曾将今

日朝,出门倚杖又思维;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为净自心,防止心相续被

污染,以免未成就前为恶缘所害,而破戒失身、前功尽 弃,古人未到十分把握,均依止

静处,避迹山林。(所缘)


  昔日福严雅和尚,每爱真如哲标致可尚,但不知他所依者何人。一日,见他与大宁宽

、蒋山元、翠岩真同行,和尚喜不自胜。他日从容□暇时便对哲说:"诸大 士都是法门龙

象,君能从之交游,他日支吾道之倾颓,彰祖教之利济,固不在我之多嘱也。"所以学者

居必择处,游必就士,如是方能绝邪僻、近中正、闻正言也。 (善友)


  灵源好阅经史,於饮食睡眠之间,未尝少歇。凡读书必能背讽方止。晦堂和尚呵之,

以为不当苦读如此。灵源答道:"尝闻用力多者收功亦远。"黄山谷(黄庭坚)赞曰:"清

兄好学,如□渴之视饮食,视利养纷华如恶臭,盖其天性至诚,自然如此,非勉强为之也

。"(言教)


  因为无始以来贪嗔痴烦恼极熟,而世俗书多是描绘杀盗淫妄之事,陈述常断各种邪见

。如果近於世间的邪僻论著必定要染污相续,导人造恶,所以初学人定解尚 未生起时,

必须暂离世学俗典,一味专于圣贤之书,久久薰染,使圣贤之意融入自心,如此陶冶,方

成正器。他日遇境逢缘,自然能够心中有一不移的正见,不致於 被恶缘牵引,误入歧途

。


  昔日真如哲禅师作侍者时,夜坐不睡,如想睡则以圆木作枕,小睡不久枕即转动,这

样便觉察而起,又敷坐同睡前,哲侍者以此为常法。有人劝道:"如此用 心,似乎太过。

"哲答:"我与般若的缘分向来薄弱,如不刻苦励志,恐为妄习所牵,况我此身如同梦幻本

不真实,安得作百年之长久计也!"(串习力)


  佛法串习深时,世法妄习必浅,世法串习深时,佛法习气必浅。生死事大,为净妄习

,以哲侍者之不凡根器,尚须如此坚志苦修,转生为熟,一般庸流如不在法上精进串习,

如何能胜过无始的烦恼习气呢?


  由以上所分析的烦恼生起因缘,对应当今的社会,我们便会明了今天的人们何以烦恼

如此炽盛。无始以来深植于相续中的烦恼种子无量无边,烦恼产生的内因古 今类同。但

诱起种子现行的外缘与古代相比,今天的环境确实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一个物欲文

化流行的时代,街头耀眼、迷离的看板随处可见,服装、饮食 行业异常发达。在现代都

市里,人们的六根时时都沉溺於难以超脱的欲尘海洋中,受到的刺激要强於古代百千倍:

眼见迷乱光影,耳闻靡靡之音,现前一切肆无忌惮 的举动,诱使自己不由自主地随众而

行,如此具诱惑力的声色境界,使得暂伏的烦恼随时现行,六根随之而奔逐外境,很快就

迷失在尘境中。同时由於人们烦恼浊、 见浊的增上,人与人的接触日益频繁,思想、语

言、行为相互感染,致使恶念频生,烦恼不断。一入人我的竞争场中,骄慢、嫉妒、虚荣

、攀比便难以遏制地现起。 资讯时代的今天,媒体散播的资讯通过影视、网路铺天盖地

而来,经由我们的眼耳直接挑起内在的无明烦恼。当今,因诱生烦恼的所缘境纷繁迷离,

闪现频率高,感 染性强,所以众生的烦恼和痛苦也就必然地不断增上。(所缘)


  现代人所崇拜的影星、歌星、球星、商界政界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的生活方式乃

至一举一动都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模仿对象,不管是服饰饮食,还是 举止言行,乃

至於生活习惯等都深深地影响著狂热的追星族。难怪这个时代圣贤纷纷隐没,因众生以种

种无明习气的遮蔽,再难以接受圣贤们的智慧教化。现代社会 林林总总的偶像成了指引

人们行为的导师。而这些所谓的明星其实质也是一个贪嗔烦恼炽盛的具缚凡夫,如何能指

引人们走向自我净化之路呢?(恶友)


  古时,人们恭敬圣言量,以圣贤经典为准绳,以历史为借鉴,并经由一代代的传承,

使圣贤文化的命脉不致於中断,这些纯正文化的目的无非是要指导人心、救 度人们。由

於圣言量的建立,人们便有了法的正见,有了二十五史兴衰存亡的史实,这样才能真正地

以史为鉴,才能知道如何取舍。而傲慢无知的现代人已不再重视 圣言量,甚而把圣言量

也"打倒"在地。一正不立百邪并生,人们没有了圣贤智悲的指引、教导,心中邪见纷纭,

思想极其混乱邪僻,而随顺人心无明烦恼、宣扬贪 嗔痴、断常见的邪说便开始粉墨登场

。可怜的现代人无始以来的无明就已经够深重的了,再受各种染污思想的薰染,更是通体

污垢。在邪见稠林中的人们见不到一丝 真理的光芒,呼吸的是邪恶的空气,接纳的是混

浊的思想,在这□只有如何享乐的指引、如何欺诈的说教、如何置人於死地而後快的竞争

术、如何自欺欺人的自我包 装技巧……而这些使人眼花缭乱的种种方法和技巧都只是随

顺、诱导、增上人们的烦恼而已。(言教)


  正因为没有圣言量的指导,现代人大多造业的同时已毫无取舍的智慧,对善恶染净的

辨别力几乎完全丧失。人们根本不知道反观自心、认识烦恼,反而时时随顺 烦恼、加强

烦恼,所以在遇上诱生贪嗔等的对境时,毫无对治力,根本不知如何防护,这样非理作意

立即现起,烦恼一发不可收拾。(非理作意)


  对烦恼既不知对治,便不能有丝毫的止息,这样相续中的贪嗔痴只会不间断地串习加

强。不断增上的串习力,使得即使离开对境,在独处甚至睡梦中依然烦恼炽 盛、贪嗔涌

沸,所以在华丽外表包装掩饰下的现代人,其内心状态比起古代人不知要烦忧恼乱多少倍

,而烦恼一旦超出控制力,即会现前各种严重的心理病症甚至精 神崩溃、人格分裂、丧

心病狂。(串习力)


  以具体的例子来分析,比如一个受性开放思想(言教)影响的青年,到网吧去。那□

的网友(恶友)都在津津乐道著网站上的情节,青年立刻即受污染,迫不及 待地下载了

黄色网站的资讯(所缘),当源源不断滚滚而来的黄色资讯现前时,眼耳与显示幕的淫欲

色声相接,内心毫无对治力,只有非理作意,迅即相续中的贪欲 种子(所依)如决堤之

水汹涌澎湃,而显示幕上有多少?那的镜头闪动,便会相应现起多少?那的不净念头。这样

持续数小时,烦恼迅速增长、猛厉,一旦形成强大 的串习力,使得即便离开网吧,也依

然沉溺在染污的心态中。


  这仅是一例,可以此类推,分析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便会知道何以现代人内心

的烦恼如此深重,清楚当今称为五浊恶世的原因所在。看过这些後,也才明白能在一个清

净道场中安住是何等的难得!


  以喇荣五明佛学院为例,能够在这样寂静的山谷中闻思修学清净而殊胜的佛法,实在

是往昔无量的善根、福德成熟後显现的胜缘。这□远离了俗世红尘,无有诱 人造业的外

缘,各种迷乱的声色不会现前与眼耳接触,惟见上师、僧众、经堂、佛像,所闻的是法音

梵唱(所缘);而成就的上师每天都赐予解脱的妙法,修学者熏 习的是佛陀传承至今的

圣者言教,清除无明,开明心地。以此为依,相续中会生起清净的正见,由此指导,身语

意都安住在清净的修行生活中;且远离恶友,所交往 的都是同发菩提心、同持清净戒、

同修九乘法、同依密坛灌顶的金刚道友(善友),彼此为依,见解、行持相互增上,这样

时时所串习的是出世解脱法、菩提心法 等,坚固如理作意。所以依止静处,不离上师、

正法、道友,相续烦恼(所依)必定得以调伏乃至断除。和浊世的环境相比,一在净土,

一在苦海,其境遇何止天渊 之别。但若在这顺缘具足的环境中不趁热打铁、把握闻思修

行的时机,不努力在相续中生起坚固的定解,一旦因缘迁变,他日至於都市,入於浊世业

海,在惊涛骇浪 中以微弱的定力要想把持身心谈何容易,心无定解只会随境界而流浪生

死!可惜有些修行人不明此理,身处净土却留恋俗世,脚跟未站稳即以各种理由离开上师

、道 友、道场,前往都市。内心无有正念,置身於世间浊浪滔天的欲海中,心潮起伏难

以调顺,少有不翻船覆没的,真是为魔所加持的可怜悯者!


  而在家不能离俗之人,更要时时警策、检点身心。在遇境触缘时务必再再提持正念,

因染缘如此强盛,须如只身与万人交战般慎之又慎,才能火中栽莲。否则与 世俗同流合

污,反美其名曰"随顺众生",实为随顺自己的贪嗔痴烦恼而已。这□但看内心的状态,如

烦恼时时现起,难得止息,就应首先尽量远离声色之场,不受 污染,不得已无法离境时

,也要战战兢兢,时时以正知正念摄持,如理作意,否则甘於沉沦、不思奋起,则可以断

定,必是与烦恼相随,欲获解脱岂非妄想!


  (四)烦恼的过患


  烦恼刚一生起,先能令心杂乱染污,心中颠倒地执取所缘(比如贪爱对方,即在心中

现起一悦意之相,颠倒执为实有),会使烦恼习气更加坚固,而同类烦恼令 不间断(比

如第一刹那贪心生起,会连带引发第二刹那、第三刹那以至於相续不断的同类贪心产

生)。烦恼生起,对自己对他人只有导致损害,对现世对後世只能引 生罪业,且将因此

而领受苦忧,感生诸苦。同时会使我们远离涅盘,退失善法,衰损受用。又在大众场

合,因为贪嗔等烦恼作祟,心理怯弱畏惧,没有无畏的气魄。 又依烦恼,会使恶名流

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由此度过一生,在临终时会忧恼悔愧,但亦无济於事,更须随此

烦恼而堕落恶趣。所以烦恼实不能使自己获得丝毫的 利益,反而是这生死之中唯一的怨

敌。


  《入行论》云:"嗔爱等怨敌,全无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仆,安住我心中

,欢乐及损我,於此忍不愤,忍非处应呵。一切天非天,设与我作敌,彼不 能令入,无

间大火中。此大力惑敌,若遇须弥峰,且不留灰尘,能?那掷我。如我烦恼敌,长时无始

终,馀敌皆不能,至如是久远。若随顺承事,悉为作利乐,若亲 诸烦恼,反作苦损恼。

"


  如是了知烦恼的体相、过患,其必要是:如果我们不知烦恼的体相,则当烦恼生起时

也不认识,又若不明烦恼的过患,就不会执其为生死的怨敌,反而随顺它造作染业;反之

,若能清晰地了知烦恼的体相及其过患,则当烦恼刚一生起即能认识,且依正念持对治之

剑杀灭烦恼之敌。


  二 集业之理


  关於集业之理,这□从所集之业、如何集业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所集之业


  所集之业分为思业与思已业两种。所谓思业,即是使自相应心缘於境而转动的心所意

业。比如当悦意的外境现前,贪心生起然後心缘此所贪之物而转,不断考虑如何能得到并

享用,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便是思业。所谓思已业即是在思业的推动下发起的身语二业。


  又业可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这□所集之业指善、恶二业。善业分有漏善业与无

漏善业,此指有漏善业。有漏善业又分圣人相续中有与凡夫相续中有,此处指後者。


  所集业中,不善业称为非福业,欲界所摄的善业称为福业,色、无色界所摄的善业称

为不动业。为何称为不动业呢?因为在欲界之中,本应於天身之上成熟的 业,可能在人

、畜、饿鬼之身上得以成熟,果可变动。而於色界、无色界应当成熟之业,必定除此地外

不会在馀处成熟,故称为不动业。比如,某人受持善愿戒,以 此善法的力量本应於欲天

成熟其安乐的果报,但後因造恶堕落为畜生,此善业转而成熟在畜生之身上,享用种种的

福报。而另一人修持初禅,以此缘念初禅所生之 业,必定只会在初禅天成熟,果无变动

,它不可能在欲界或者初禅以上的色界天、无色界天成熟。


  (二)集业之理


  一切圣者,都於善业发生增长。虽然小乘的预流果、一来果罗汉仍有造集不善业的情

况发生,但他们绝对不会积集转生於善趣、恶趣的引生死业。


  因为圣者已见无我的真谛,不可能再造引生死之业。而凡夫乃至随顺我执而转时,所

造毕竟都是能引之业。在现证无我空性之後,如果宿世的惑业尚未消尽,则 仍需随此惑

业来三界受生,但受生的同时不会新造能引生死的业。即便是小乘的一果、二果罗汉,亦

能以见无我空性之力断除我执,使烦恼没有力量生起,如同大力 之人制伏婴儿一般。所

以造集能引生死业的作者是住大乘加行道上品世第一法以下的一切凡夫。


  如是若由萨迦耶见,尚随我执而转,身语意三门造作杀生等不善业,则集非福业;行

持布施、持戒等欲界善法,则集福业;修习色界、无色界所摄的禅定,则集 不动业。如

果对於三有之中的一切胜妙之事都见为过患,希求解脱的安乐,如是由出离心发起修众善

业,又能对无我空性作如理观察,以信解空性的妙慧摄持修善净 业,如是二者是否成为

生死因的集谛呢?对於入资粮道、加行道的行人来说,他们虽然积集能引之业,但是由出

离心所发起以及与无我空性慧相应的善净之业,是後 有爱的能对治品,与生死根本我执

的行相相违而转,能引出世之道,所以不是寻常真能引生死之集谛,然因其能随顺引後有

集,即能随顺後有身语意妙行,所以当知 其仍属集谛所摄。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从各个侧面观察思维生死的过患,对生死的胜妙之事破除贪爱、

获得对治,又没有如理以正观妙慧观无我空性之义,且又离修习两种菩提心,那麽,唯除

少数依靠福田力之外,其馀一切的善行都是庸常集所摄之业,其结果只有被动地顺生死而

流转。


  少数依靠福田力者,即是由圣者佛菩萨的功德之力,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使本为庸常

集所摄之业转向解脱方面,使之不成後有随顺生死轮转之业。比如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功

德力,众生发愿得往生後,该业就不可能在六道之中成熟。


  又积集之业可分为二种,即执取乐受所集之业与执取舍受所集之业。在执取乐受方面

,有类众生追求现世外境色、声、香、味等欲乐,故其所造均为非福业,又 有众生著眼

于来世享受外境的欲乐,则其所集为福业,复有众生厌舍外尘,正缘内身定生乐受,则集

能生初禅、二禅以及三禅的不动业,再有众生对於禅定所生的乐 受也意生厌患,不行执

著,缘舍受而作业,则其所集为能生四禅乃至有顶的不动业。


  与以上相逆,如能对於一切三有,不论是欲界还是色界、无色界,普生厌离,一无执

取,如是为解脱而发心三门行善,则能渐远生死、渐近涅盘。


  所以我等众生应当善思生死过患,励力发起出离意乐以及无我空慧,由此摄持,再行

善净法,方才成为引出世道的随顺集。


出处
http://www.zhihui.org/browse/kb_yxpc/010_yinguomingjinglun.htm

--
书并没有这样分段,因为文章太长,
所以将这个章节分上下两段。若哪里有我作不好的地方,还恳请告知 <(_ _)>
--
                          【俺爹俺娘】flash动画档
      http://www.pconline.com.cn/pcedu/carton/mtv/0404/flash/040407fumu.swf

                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亲给我们的关爱,是永无止尽的
                  一旦失去了,世上不会再有人,愿意这样对我们了

--
※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坊(ptt.cc)
◆ From: 218.168.214.173
※ 编辑: Jack0           来自: 218.168.214.173      (10/17 21:45)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 218-168-214-173.dynamic.hinet.net
Jack0 06/10/17 22:06:09  218.168.214.173 修改这篇文章
Tue Oct 17 22:06:09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