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 《因果明镜论》第四章 苦集灭道 第三节 集谛 (下)
#1
杰克零
发信站: 无名小站 (bbs.wretch.cc )
                 《因果明镜论》第四章 苦集灭道 第三节 集谛 (下)


                                                               堪布益西彭措 著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受过去世引业的牵引,我们来到了人间,这引业能住持多久,便决定了一期人生的寿

量,即从出生起到生命结束的一刻,其间呼吸有多少次,都是一个定数,普 通人无法超

越。在不遭遇寿命违缘以及其他意外事故的情况下,当寿命自然耗尽时便会现前死亡。这

是寿命自然耗尽的死亡。又今世的受用是过去世善业感召的结 果,一旦福报享尽,就可

能会没有维生的资具,在无衣无食的□寒中死去。这是福报耗尽的死亡。除此之外,虽然

寿量没有穷尽,但由於今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注 意养生之道,这会导致过早的死亡,

归纳起来有九种因缘,即:1.食无度量,过量而食,如暴饮暴食。2.食所不宜,即吃不适

宜的食品。3.不消化而食。4.生而不 吐。5.熟而持之,即大小便屏闭不泄。6.不近医

药,即色身有病而不及时医治服药。7.不知於己为损为益,即对於寿命的维持,不知何事

有害、何事有益。8.非时非 量。9.行非梵行,即作不净行,耗损生命精华之精血。


  当死亡降临时,每个人的心境都不一样,有的在善心中死去,有的则会恶念现起,还

有在不缘善不缘恶的无记心中死去的。所谓的善心死,是指由自己忆起或者 他人帮助使

自己忆起,乃至粗想还在现行时,信等善法现行於心中。不论生前是行善还是造恶,临命

终时,或自己忆念或他人激发自己忆念,如果生时对於哪方面串 习的次数多、串习力强

,那麽由彼现起的心力就强大,这样死前一刻心缘於此流注,其馀的一切认知随即被淹没

。如果对於二事平等串习,则先忆起何法,便缘此不 退舍,不会现起馀心。平日作善之

人,如从暗处趣向光明之域,在临命终时,如入美梦,见到种种可意美好的境象,在安祥

的心境中逝去,他们的身体在死时没有粗 重的苦受,连解肢节苦也极轻微。


  相反,所谓的不善心死者,即是自己忆起或者他人引发自己忆起,乃至粗想还在现行

以来,追念贪等现行不善之法。在不善心中死去的人,临死身体要感受粗重 的苦受,而

且不善业所感恶趣果报的前相也於此时开始现前,这时如在恶梦中见到种种狰狞恐怖之相

,这种显现如从光明趣入黑暗一般。那些生时造上品不善重业的 人,见到这些恐怖的情

景,当即身毛直竖、手足纷乱、大小便失禁、扪摸虚空、翻眼咀沫,有如是种种的恶相。

而造中品不善的人,上述恶相中有些显现有些不现。 造恶业的人在死时要感受极其粗重

的解肢节苦。所有的人临命终时,在未到昏昧想位之前,无始以来坚固串习的我爱执著开

始现行,因为害怕自我将不存在,因而对 自我生起强烈的执著,这种执著是形成中阴身

的原因。


  无记心死者,是指对於行善、不善,或者未行善不善,自己没有心力忆起,而且当时

也无他人使自己忆起,在这种情况下,临终者苦与乐的感受都没有。又以上 所说的善心

死、恶心死都是在粗想状态时才有,一旦粗想消失,进入细想状态,善心(或恶心)即舍

,住於无记心中。此时,对於生时所习的善法自不能忆,他人也 不能使己忆念,不善心

也是如此。所以当细想行时,一切死心都归於无记。


  死亡对於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关键的时刻,而死时的心境对於未来世的去向有著极为

绝对性的作用。好比一个赴往他乡的旅人,即将踏上飞驶而去的列车,车站 □停著南下

北上的各趟列车,此时汽笛已鸣,列车待发,如果乘上北上的列车便随即一往无返地向北

而去,很难再有回转的机会。同理,临死一刻的心念决定我们的 後世将趋於何方。而临

终时的心绪极其纷乱,各种储藏在相续中的习气都有可能迸发出来,一个一生坚持善法的

人有可能临终颠倒,现起各种恶心,而一个一向作恶 的人也可能善心首先被激发。所以

对於凡夫人来说,在临终的关键时刻,他人的助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使临终者安住于

善心之中,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因为亲人的 悲伤而使其生起贪恋的负面情绪,同时我们要

帮助临终者,一再地提醒他放下此生的一切,心无恋著,提起正念,在恭敬、慈悲、爱的

安详心境中死去。


  有一则公案:佛世有位清信士,生前供养三宝。在他临终时,妻子悲伤哭泣,他心生

哀恋,结果命终後魂神不去,在妇人鼻中化作一□。时有道人听见妇人哀 号,前来安慰

。妇人涕泪交流,□随之而出掉在地上。妇人见後羞惭,想用脚踩,道人赶紧告之:"不

要杀□,它是你夫君!"妇人惊问:"夫君奉持斋戒,精进无 比,何以至此?"道人点醒她

:"因为你临终哭泣,牵动了他的爱心,以此堕为□身。"


  以下说明死时如何舍识变现中阴。


  造不善业的人死时神识从身体的上分开始舍起,上分先冷,逐渐冷至心间。相反,造

善业的人从下分舍起,下分先冷,两种情况神识都是从心处脱离身体。最初,识投母胎托

於精血之中,其处即为肉心。而最後识舍处即是最初托生处。


  识从何处舍离,即於该处无间即成死与中有,如称两端低昂时等。中有(中阴身)的

形成之因是:对於身体生起爱执,无始以来对此身心产生的实有戏论已经深 深熏习,善

与不善两种业习气已经熏习。其中前二是现起中阴身的原因,而此中阴身的形态是恶趣中

阴、欲界善趣中阴、色界中阴还是无色界中阴则由後一决定。在 中有时期,诸根具足,

以引业当生何道,中有就会变现此道的身形,在还未受生时,中阴身眼无障碍,犹如天眼

,身无障碍,如具神通。但中阴身所具有的这种异常 活跃的能力,只是业通,完全受业

力的支配,没有自在。中阴身只有同类及修得天眼者能见。


  造不善业所感的中阴身如黑□光或阴暗夜,造善业所感的中阴身则如白衣光或晴明夜

,《入胎经》说:"地狱中有如烧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中有色相 如水,人天中

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鲜白"。从无色界堕生下界,则有中有。从下界生无色界,则

无中有,从何处死亡即于该处成无色蕴体。中阴身可以看见与 自己同类的中有以及自己

当生之处。


  六道中有的行态是:天道中有头向上行;人道中有横行而去;作恶业所感中有,目向

下视,倒掷而行。其寿量为:如果未得生缘,则于七日中住,如得生缘,则 无决定;又

如七日仍未得生缘,就会变易其身,乃至於七七日之内而住;在这四十九天之中必定会得

生缘,至於此後,更无安住。


  尔後,中有如何投生呢?


  若是胎生,则中阴身於当生之处,看见自己同类的有情,便想去看以及戏耍等,於是

愿意趋往当生之处。之後对於父母的精血,生起颠倒见,即父母尚未作不净 行,却如幻

变见父母作不净行,如此生起贪爱。如当投为女身,则对母生排斥心,贪与父交。反之如

当投为男身,则欲令父离,贪与母会。欲心起後,即便趣往,渐 渐地男女肢体馀分都不

见,只见男女根相,对彼生嗔,中有即灭,而成生有。又因父母贪爱至极,最後各出浓厚

精血一滴,三滴与识相合,住於母胎,犹如熟乳凝结 之时。由阿赖耶识之力,有其他微

细诸根的大种和合而生,及其馀有根之同分精血和合抟生。尔时识住,即名为结生。如果

是薄福众生当生於下贱种,他们在死亡及 入胎时就会听到纷乱之声,妄见入于芦荻稠林

等中;而造善业的众生当生於高贵种姓中,会听到寂静美妙的音声,妄见自己升於高阁宫

殿之中。又住胎需经三十八个 七日,在胎中圆满一切肢节,再经四日,当即降生。所以

住胎时间通常为九个月。《入胎经》说:住胎九月或过九月,是极圆满,住八月虽亦圆满

,非极圆满。如果 只经六月或七月,则非圆满,有可能肢体有缺。


  胎生之外其馀诸类如何结生呢?


  古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在此世界不论胎卵湿化哪一类生,如果没有爱染牵缠,凡

於生处不欲,绝对不会结生。如地狱等恶趣虽非众生所欲,但由於生时一 直处於业际颠

倒之中,持非律仪。比如屠夫,在他死时于生处自然妄见有鸡猪等,在屠宰欲乐的推动下

,追捕鸡猪,至则不见,只见地狱,由此中有发愤即死,堕於 地狱。又如生鬼道时,开

始见有财帛等,至则财帛不现,只见饿鬼境界,於是中有发愤而死,堕於鬼道。如是凡当

生於畜生、饿鬼、人及欲界、色界天时,则在其生 处,见自同类喜乐的有情,於彼欢喜

,遂思欲奔赴,而後於生处起嗔,中有随灭,而成生有。


  至於湿生是贪香气而生,化生是贪住处而生。又众生堕热地狱时,先是因寒冷触身,

见地狱火猛烈炽燃,欲得暖触,故而堕入热地狱。相反,生寒地狱时,先是炎热难忍,见

寒地狱清凉,爱乐冷触,因此堕入。


  四 十二因缘


  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所悟的真理,其中就有十二缘起的规律。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

命如何流转生死的公式。十二缘起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 色缘六入,六

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即以无明为缘产生行

,以行为缘产生识,乃至以有为缘产生生,以生为缘产生老 死。这十二支如同环环相扣

的锁链,一环套一环地将众生束缚在漫长的生死轮回中,反之,如能溯本寻源,断其根本

,生死之流则由此截断,而归於还灭。所以无明 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有灭则生

灭,生灭则老死灭。曾经有位仙道大王,在给他寄佛像时顺便在佛像的下方绘写十二缘起

流转不灭,大王得到後,在天晓时结 跏趺坐,善观缘起二种道理,而证圣果。以下逐步

展开对十二缘起的分析。


  (一)支分差别


  1.无明:包括业果愚和真实义愚。业果愚即不认识因果的规律;真实义愚即不认识无

我的空性,五蕴身心的聚合上本来无我,却妄执有一常□自在的我存在,由此生起我执。


  2.行:即业,包括能引恶趣的非福业、能引欲界善趣的福业以及能引色界、无色界善

趣的不动业。


  3.识:分因位识、果位识两种。比如凡夫造作不善业时,由业习气所熏的现法之识即

是因位识。而依此识在未来世中於恶趣结生的识便是果位识。又如因为不识 无我真实义

,所以不知善趣的本性为苦,却妄执为安乐,於是造集福业、不动业,初由此业所熏的识

为因位识,依此後来在欲、色、无色、善趣受生的识,为果位 识。


  4.名色:名即心法方面的受想行识四蕴,以胎生而言,名色即业识入于受精卵而成的

生命胚基、身心前位,由它的发展就决定了众生的生理、心理两方面的状况。


  5.六入:又名六处、六根,以胎生而言,最初识入受精卵为羯磨蓝,随著名(即受想

行识)的发展,眼、耳、鼻、舌四根开始出生,加上名色位中即已具有的身 根和意根,

於是身的差别--六根已得成就。因为六根的出生,识即能由六根而入於色声香味触法的六

尘境界,所以称为六入。


  6.触:由於六根、六尘、识三者和合,开始感触可意、非可意、中庸的三种境界。


  7.受:在与境接触时会产生苦、乐、舍(即非苦非乐)三种感受。比如夏天皮肤接触

炎热的阳光就有苦受,而入清凉池,身触凉水,就有乐受。


  8.爱:因为有了领受,就对乐受生起不离爱(贪爱),对苦受生起乖离爱。这□由受

缘生爱,是指无明与受结合,便会生起爱。如果没有无明,仅有诸受,则不会生起爱著,

所以触是境界受用,受是异熟受用,触与受圆满,即为受用圆满。


  9.取:由於爱的增上,就会产生欲占为己有的强烈追求心理。它包括对於四种对境生

起的四种取,即:在受用方面,追求色声等欲尘;在见解方面,执取萨迦耶 见之外的各

种恶见;在行为方面,邪谬执取各种恶戒、恶禁;最後是执取萨迦耶见。所以取就包括欲

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四种。


  10.有:由往昔造业(行)在识中熏下业的习气,再於今生经过爱、取的润发,便产

生了强大的势力,必定要引生後有,所以于因上安立果名,称为"有"。比如 吸毒,开始

吸时感受到了快感,由此生起贪爱,由爱就会想再次享受吸毒的滋味,这样反复求取几

次,就会产生强烈的毒瘾,最终到非吸不可、欲罢不能的地步,这 即是有的状态。所以

由习气,经过爱取的滋润引发,最後就会发展为"有"。


  11.生:因为强有力的善业、恶业的牵引,识即於胎卵湿化四生之中最初结生。


  12.老死:由生,具五取蕴,五蕴成熟转成衰相,为老;最终舍弃同分诸蕴,为死。


  这十二支,无明、行、因位识是过去世的因,称为能引支。果位识、名色、六入、触

、受是今世的果报,称为所引支。所引四支半都是被动地受业力的支配,自 入胎时起即

开始要承受宿业所赋予的果报,丝毫没有选择的馀地。比如就六入这一支来说,每个人的

情况都不一样,有的生来耳聪,有的生来目盲,有的生来敏锐, 有的生来愚笨,有的长

於处理事情,有的长於研究学问,有的嗓音好,有的臂力大……这些千差万别的现象,即

是宿业所引的身心果报。它生来即有,不由自主,但 这不可能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这些

差别其实是由於各个人过去世造业不同、由识携带导致在身心上成熟的。


  接下来,爱、取、有是这一世所造的因,称为能生支,由此来世需要成熟生与老死的

果称为所生支。爱、取、有是今生我们主动积极新造的业,未来世的果如何,取决於今生

爱、取、有这三支的情况。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生命过程,胎中所成的识、名色、六入三支不论,出生之後,幼年

三四岁时,对於六尘无知,所以仅名为触。五、六岁後,直至十二、三岁, 便能领纳色

声等尘境(受)。从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开始贪著声色(爱),此即是现代人所称

的"青春期",这一阶段,随著身心的发育,开始情窦初开,对 异性的爱欲开始萌发,同

时对於其他的尘境也现起了贪求的执著。而年至二十,已是成人,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从此之後贪欲转盛,开始主动地追求声色货利,日 夜驰求不息(取),所以青年时起,

我们的人生便在积极地、不停地造业之中度过。在无明之中沉迷不醒的人们,当到了衰老

之年,回顾此生,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别 的,只是积下了无量感生三界、轮回生死的业,

因为已经集有善业、恶业,故仍需再次受生而重演生老病死的老戏。


  附:十二缘起图释 (彩色) http://www.sharebook.net/xz/12caise.jpg
                     (黑白) http://www.sharebook.net/xz/12heibai.jpg


  图的中心画有鸡、蛇、猪,表示产生轮回痛苦的根源即是贪嗔痴三毒烦恼。鸡贪心炽

盛,为欲望东奔西跑,终日追逐;蛇表我执深重,如有人、事违逆自己的意 愿,则立生

嗔恨,施以报复。猪紧咬鸡、蛇,表示贪嗔都由无明愚痴而发生,由於坚执我见、执有为

实,所以顺我之意随生贪欲,违我之意随生嗔恚,三毒的根本即 是无明。


  次圈左半部分由下至上依次画有人、阿修罗、天,作超升状,白色表示此三善道都依

修持白业而感生。右半部分由上而下依次为旁生、饿鬼、地狱众生,作堕落 状,黑色表

示三恶道全由黑业所感。左右合为一圈,表示轮回之中不论善道、恶道,都未超脱生死,

都在烦恼与业的束缚之下,上下升沉,流转不已,圆周象徵轮回 的本性轮转不息、无始

无终。


  外圈十二图分别画有十二缘起各支的情况,整个十二缘起图被凶猛巨大的阎罗王握持

在手,并以口咬图的上缘,表示六道众生都离不开十二缘起。图的上端左右分别画有清凉

月和人天导师佛陀,佛陀以手指月表示引导六道众生趋向解脱。


  以下依次解释外圈十二缘起图各支的意义。


  图1:盲眼人在崎岖山路中柱杖行走,堕堑坠崖都不觉知。表众生无明不见因果、不

知无我空性长时都在愚痴的状态之中。


  图2:行如陶工工作,作成大小方圆种种不同形状的碗,表众生依无明造作种种不同

的善、恶、不动之业,以成六道种种的果。


  图3:识如猿猴腾挪跳跃,没有安定。


  图4:名色如同行船,船、船夫、船桨三者缺一都不能渡,如此若名色二者缺一,则

生命活动无法向前推演,不能引出六入及触。


  图5:六入如同空屋之六虚窗,因眼耳等如虚空。


  图6:触即根境相接,如人饮乳。


  图7:以刺入目顿生苦受,表示根境相接之时受即生起。


  图8:由受生爱,图中酒鬼嗜酒贪杯,表不离爱。


  图9:由爱增长成取,取的状态如猿取果,不知满足。


  图10:有谓业强必生後果,图中孕妇已有胎在身,表因中已具感果势力。


  图11:生即从产门而出。


  图12:老死与蕴如人背死□,□与人互相背向,表老时蕴衰、死时同分蕴舍。


  (二)四支分析


  有问:十二缘起归摄为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四支,这四支表示两重因果,还是一

重因果?如表两重因果,那麽前一重所引中缺少生、老死,後一重能生中缺少无明、行以

及因位识,都不完整;如表一重因果,那麽已经生起果位识乃至於受,後面再生爱等不合

道理。


  答:没有过失,因为能引支所引的法,正是能生支所生的法,当所引产生之後,随即

在所引之上必定要有生与老死。



  问:若如上说,为何还要表示成两重因果?


  答:如此表示有两种必要:其一是为了显示出引果苦谛与生果苦谛之间的差别,因为

前者在所引位上只有种子,自体未成,所以是未来方受之苦,而後者是已生苦位,现法即

需感苦;其二是为了说明果的受生有两种因,即能引因及所引生起之因,故说两重因果。


  问:诸支中哪几支为苦谛所摄且是现法为苦?


  答:即生与老死。


  问:又哪几支为苦谛所摄且是当来为苦?


  答:即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


  以四相解释能引所引:1.何为所引:即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所引;2.以何

能引:依无明而发起的行是能引;3.如何而引:即於因位识中熏业习气,由此能引;4.所

引之义:即此所熏习气,如遇爱、取、有之能生,便能转成如是诸果。


  以三相解释能生所生:1.以何而生:即以爱缘取;2.何为所生:即生、老死;3.如何

而生:即由行於识所熏业习,经过不断润发,使之力大堪能而有感下世果之功能。


  如是可由四支解释三有中生死流转的现象,即:


  由愚业果的无明所使生起不善之行,而造不善业的同时即在识中薰染恶业习气,令其

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於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则此业习渐渐增长势力,从而在来

世恶趣之中感得生与老死。


  由愚无我空性的无明所使,生起欲界所摄的持戒等福行,或者上界所摄的禅定等不动

行,这样於识中熏习,令其堪成欲界善趣以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於受。次以爱取数数

润发,则此业力渐有势力,于来世诸善趣之中感得生与老死。


  《稻杆经》中将十二有支归摄为四因而作比喻,即无明种子在业田之中播下种子,再

经爱水的滋润,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又十二有支可归入烦恼、业、苦,如图示可知:

  无明 → 烦恼

  行 → 业

  识 → 苦

  名色 → 苦

  六入 → 苦

  触 → 苦

  受 → 苦

  爱 → 烦恼

  取 → 烦恼

  有 → 业

  生 → 苦

  老死 → 苦


  (三)几世圆满


  就象春天在田地中播下种子,如果及时以水浇灌、施肥等,由此润发,种子自然生发

成长,到了秋天就能生出果实。但如果没有及时以浇水、施肥等来润发,就 要到来年乃

至若干年後,在该年中因浇水才得以结果。如是能引与所引支之间可能要有无量劫的间隔

,也可能在第二世即能生起,中间不隔馀世。而能生支与所生支 之间必无馀世能隔,两

生即能圆满二支。比如现在新造天中顺生受业,当时即圆满无明、行、因位识,如在临终

之前圆满爱、取、有三支,则在来世就可圆满所引的 四支半以及所生二支。如同种子的

成熟只经播种、润发、发生果三个阶段一样,业的成熟最迟仅历三生,即能引、能生、所

生各须一生(所引支已摄于所生支),因 为能引与能生中间,纵然间隔多世,然而这段

时间只是其馀缘起现前之世而并非此一缘起现前之世,实际在这一缘起实现的过程中,最

多仅有三世:因无明起行,以 行熏业识为第一世;此因位识再经爱、取的润发是第二世

;因有善业、恶业感得果位识乃至受,以及生与老死,这是第三世。


  以上是从三世流转的角度来看十二缘起成熟的时间。全知麦彭仁波切则对仅於一成事

刹那即已圆具十二缘起的殊胜观点作过解释。以杀生为例,起初在痴心的状态之中,不知

杀生造罪更不知无我空性(无明),由此无明的冲动便起了杀心而操刀屠杀(行),在杀

生时因业所熏,相续即起业识,业识既起所现前的身心状态为 名色,由此发展,眼耳鼻

舌身意六根专注於对境而开张(六入),这时以刀刺入众生胸腹,眼见淋漓血肉,耳闻撕

心哀号,鼻嗅血腥之气……如是根、境、识三者和 合产生触觉(在动物方面则是利刃开

膛之触),触觉生时当下就有感受(在动物方面则是瞬间极苦之受),此时感受到了动物

死时的情景,由颠倒的习气,此感受与 无明一和合,便产生了杀戮的兴奋情绪(爱),

接著在屠杀欲的推动之下,身心不由自主地进入屠杀的操作之中(取),这样猛厉造作杀

业时的五蕴(色受想行识) 为有,以此五蕴有很强的惯性推动著身心产生後後的造作(

生),如此杀生一步步地展开(老),最後杀业究竟--动物已断命根(死)。依此类推,

我们作任一 恶,从始至终的成事?那即是由一念无明开始、遍历十二缘起的流转过程。


  (四)谁在流转


  在产生这些果支的时候,我们要问:谁是造业者?是谁在爱、是谁在取?又是谁在感

受果报?其实,取是由爱而生,爱是由触而来,如是上推,名色由识而来, 识因行而生

,行因无明而起,整个过程仅仅是从唯法因支生起唯法果支,在生起流转的过程中根本不

存在作业的我与感果的我。众生因为不了知生死的道理,於彼妄 执为有我,为了寻求我

的安乐,便去造集三门善与不善之业,从而随业继续流转。


  所以由三惑(无明、爱、取)生起二支业(行、有),又由所造业而产生七苦(识、

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复从七苦再起烦恼,又从烦恼如前而流转,如此三有

轮转不息,众生套上了十二流转因缘的枷锁而不得解脱。


  如能这样正思维如上十二缘起漂流生死的道理,即是引生厌离的殊胜方便。我们从无

始以来造集了能引的善、不善业,其数无量无边,但现在异熟还没有出生, 又没有对治

之力,如再以爱、取滋养,由此增上,则须再次漂流於生死之中而不得解脱。圣者阿罗汉

与我们不同,虽然往昔他们在凡夫位时也曾造过无数能引之业, 但因现在相续中无烦恼

,润发宿业之种,所以已经断生死流,不受十二缘起流转门的束缚。圣凡之别,只在一烦

恼,它是将我们束缚於生死之中的唯一怨敌,所以伏 灭烦恼是每一位三界有情应当精进

成办的本份之事。


出处
http://www.zhihui.org/browse/kb_yxpc/010_yinguomingjinglun.htm

--

        忍耐或耐心的最大好处,在於它是治疗愤怒这种苦恼情绪的最佳药方。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218-168-202-23.dynamic.hinet.net
Jack0 06/10/20 22:13:56  218.168.202.23 修改这篇文章
Fri Oct 20 22:13:56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