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教] 《因果明镜论》第四章 苦集灭道 第五节 道谛 (下)
#1
杰克零
发信站: 无名小站 (bbs.wretch.cc )
                 《因果明镜论》第四章 苦集灭道 第五节 道谛 (下)


                                                               堪布益西彭措 著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三 加行道


  (一)四善根


  如上总缘共相修习法念住,渐次观修成熟而至於上上品,从此念住,有顺抉择分初善

根发生,名为□法。如钻木得□是生火的前相一样,此善根起是能烧烦恼薪 之道火的前

相。於此□位,由观力增长,可以具观四圣谛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即观苦谛修无常、苦

、空、无我,观集谛修因、集、生、缘,观灭谛修灭、静、妙、 离,观道谛修道、如、

行、出。


  此□善根依下、中、上品逐渐增长,到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顶法。因为修习至此而

转殊胜,所以再立异名。立"顶"之名,是因为在一切动善根之中此法最殊 胜,又因至此

位如登山顶可进可退。在顶位时,也如□位,具观四谛十六行相。如是□、顶两种善根初

安足时只依法念住(初安足之义是随何善根,以十六行相最初 游践四圣谛迹),後增进

时具足四念住。


  此顶善根依下、中、上三品,下忍位如□、顶继续修四谛十六行相,至中忍位则变为

减缘、减行修法,而上忍位只观欲界苦谛一行相,其与世第一法相邻接。此 位又以一?那

观苦谛一相入世第一法位。因为此位缘欲界苦谛修一行相仅一?那,仍属有漏,所以称为

世间,又因为此有漏法为世间中最殊胜,故称第一。最胜乃因 有士用力、离同类因,无

间即引圣道。


  四善根各具的功德为"□必至涅盘,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见道)

。"即如得□法,虽然有退、断善根,可能造无间业而堕落恶趣,但不会永 久流转生死,

必有一日得入涅盘。如得顶法虽有退堕,但毕竟不断善根。如得忍法,虽然命终舍住异生

之位,但增不退,不造无间,不堕恶趣。得忍位不堕恶趣的原 因是其已远离转生恶道的

业烦恼。如得世第一法,虽然异生位而能趣入离生(见道)。


  以上四善根称为顺抉择分,依何义取名为顺抉择分?抉即决断,择即简择,顺即趋向

,因为诸圣道能断疑,能分别四谛行相,所以抉择是指圣道。分即分段,此 显所趋向的

仅是圣道之中的见道一分,故名抉择分。以上四种善根为缘可引抉择分(见道),是趋入

见道的顺缘,所以名为顺抉择分。如是四种都为修所成,并非闻 思所成,因其唯属等引

地,不属欲界。


  从小乘证道的时间来看,如果今生顺抉择分生起,必定以前已经生起过顺解脱分。如

果今生才开始生起顺解脱分,则最快需三生方得解脱。即第一生起顺解脱分,第二生起顺

抉择分,第三生入圣乃至得解脱,如同下种苗成、结果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熟、解脱

亦复如是。


  (二)减行减缘


  此处详细解释中忍位减行减缘的修法过程。


  中忍位前,修下界上界十六行相,以求对四圣谛十六行相一一作详尽周遍的观修,务

令对四谛之理决定不疑。此後因为要集中心力突破以求趋入见道,故从中忍 位时开始观

境由博返约,变为减行减缘的修法,即首先从欲界苦谛的"非常"观起,一直观至第三十一

位--上界道谛的"行",减去末一位"出",不作观行,称 为减行。又从欲界苦谛的"非常"

行观起到第三十位--上界道谛的"如",减去"行"位,又从头修起,减至上界道谛的"道"位

,至此上界道谛的四相均已减 除,这称为减缘。依此继续,次第减行,如是经过七周减

缘,二十四周减行,最後减去三十二行相中的三十一行,只留欲界苦谛的"非常",此後观

欲界之"非 常",无间引起上忍位。此上忍位又以一?那观苦谛一行相入世第一法位。


  关於最後的一行相,依根据不同可以任选苦谛中的一行。


  四 三圣道


  从世第一法善根缘苦谛境一行相无间即得无漏智慧,入於圣位。此後以无漏智慧始断

烦恼,由断三界烦恼的种类、粗细的差别,可以安立见道、修道、无学道的诸果诸向圣位

。


  (一)三界烦恼


  一切根本烦恼依其性质的差别可分两类,即迷理惑与迷事惑。迷理惑是迷於四谛理所

起的烦恼,它於见道位时始能顿断,故又名为见惑(遍计烦恼)。迷事惑是 迷於事所起

的烦恼,因为它须於见道位後的修道位始能渐修渐断,故又名为修惑(或思惑、俱生烦恼

)。以十根本烦恼14而言,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 取见、疑於见四谛理之同

时即能断除,为见道所断,故名见惑。而贪、嗔、痴、慢就不是仅靠见道即能断尽的,因

为它们是与生俱来的,还需在此後的修道中一步步 修持,依修道的智慧方能一分分地渐

断,因其为修道之所断,故名修惑。


  见惑是以四谛为对象所起的烦恼,可分八十八种(八十八使)。初计欲界见惑的数目

,在苦谛下起十种烦恼;在集灭二谛下除去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起其馀 的七惑;在

道谛下除去身见、边见,起其馀的八惑,如此总计有三十二惑。因身见、边见依身而起,

只在苦谛中生起此妄见,所以於集、灭、道三谛中不会生起。而 戒禁取见是修行的道因

,故不会在集、灭二谛中生起。上界为禅定相应地,不再起嗔烦恼,除此之外,其见惑的

种类与欲界完全相同,即色界、无色界各有二十八 惑。所以统计三界见惑,共有八十八

种。


  修惑共有八十一品,欲界以贪、嗔、痴、慢为体,色、无色界以贪、痴、慢为体。三

界分为九地,每一地的修惑随其强弱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为三,如是九地各

分九品,即为八十一品修惑。


  (二)圣道阶位


  由世第一法善根引生苦法智忍,此忍无间缘欲界苦谛,得生苦法智。如是复缘上界苦

谛,有苦类智忍及苦类智得生。因为最初现证四谛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後上 界的境界与

前相似,故以"类"安名。如此再缘其馀集、灭、道三谛,又各有忍智四种产生,如是次第

有十六心,总名为圣谛现观。此十六心中忍是无间道,智是解 脱道。又前十五?那属见道

所摄,自第十六道类智开始,属修道所摄。经由八忍七智,一一现观三界四谛之理,由见

四谛之理故而断除缘三界四谛所起的八十八种见 惑。


  此後修道位中渐断修惑,从欲界五趣杂居地到有顶非想非非想地,由粗而细共有八十

一品修惑,如同所断惑一一地中各有九品,能治道无间解脱九品亦然。


  应知此中下下品修道智慧15能断上上品惑,如是乃至上上品修道智慧能断下下品惑。

因为上上品的修道智慧初未生起,待其有时上上品等惑已经断除。以喻说 明,此断惑过

程如同洗衣,粗垢先除,逐步浣洗才能渐除细垢。又如粗暗微光能灭,而细暗则须大明才

能消除。所以惑越微细越难断除,下品惑须以上品修慧才能 破。而无始时来辗转增益的

上品诸惑则能令其顿断,如经久时所集的众病服少良药即能顿愈,又如长时所集的大暗一

刹那顷小灯即能灭除。


  以下依断修惑的差别安立四向四果。向即不断趋向之义。


  见道前十五刹那为预流向,第十六刹那为预流果。预流果最多於人间、天上有七番生

死。


  从欲界的第一品开始到断第五品的过程为一来向,断了第六品为一来果。一来果须於

人天受一番生死。


  在断欲界第七八品的过程为不还向,断了第九品为不还果。因不还果已断尽欲界的修

惑,从此便出欲界、不来欲界受生。


  从色界初禅第一品惑开始到无色界有顶地之第九品断无间道,这段过程的渐修渐断为

阿罗汉向,在阿罗汉向的最後位得金刚喻定,顿断第八十一品惑而证得阿罗汉果,从此永

超三界。至此已由修道位而入无学道位,小乘修学之事便告圆满。


  五 三十七道品


  整个道谛修法的内容可归摄於三十七道品之中,即修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

、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此三十七品顺趋菩提,故又名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依其实义又可摄於十法,即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戒、寻

。如理而解为慧,于境界心勇猛为勤,于境界一心寂静为定,於七处心澄净 为信,於所

缘境心明不忘为念,心安乐为喜,心无功用为舍,身心随事为轻安,能平身口为戒,能思

量为寻。如何摄为十法?即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 见以慧为体;四正断、

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

为体;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根、念力、念觉支、 正念以念为体;正思维以寻为体。


  修行者在开始修行时,心於多种境界散乱颠倒,妄念驰逐不息,如何使心安定下来呢

?依修四念住就能灭除一切由贪等所生的忆念分别。四念法即:一、观身不 净,人身本

为三十六种不净物所组成,通体秽浊,经中喻之为行厕,只要如实辨析体察,认识到身体

的不净,就能对治净倒的烦恼。二、观受是苦,众生妄执苦痛为 快乐,通过细致的观察

和精审周遍的思维,认识到一切所谓的快乐感受其实都是痛苦的本性,可以对治乐倒的烦

恼。三、观心无常,世间一切本是?那?那生灭无常 的,众生执为常□不变,观心之生灭

无常,可以对治常倒的烦恼。四、观法无我,本来宇宙的情器万法都没有实有的自性,而

众生却妄执为有,认为其有实体,执此 身心为我,此外则执为我所,观一切法都是依赖

条件(因、缘)而显现,并没有所谓的实法存在,可以对治我倒的烦恼。


  由修四念住,依念住之慧力能生长精进,此时能正确策持自心,便应修四正断,即:

已生恶法令断,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善法令增长,未生善法令生起。


  由此勤勇精进,律心止恶进善,无恶业染污,善心增上,故而心安,无有忧悔,易於

治心修成胜定,如是应修四神足。神足为定的异名,神指定果,因得定可受 用种种神境

,如可分一为多等,而足乃定因,指等持可由欲、勤、心、观等而生。神足分四:一、欲

神足:由希求的意乐增上而得定;二、勤神足:由精进增上而得 定;三、心神足:由修

止而得定;四、观神足:由理观行而得定。


  由依止定,信等诸根而得增上,便成为出世法的增上缘,故於四神足後修五根。即:

一、信根:诚信三宝、因果,相信自己能成道;二、精进根:对善法能排除 困难而不断

进取;三、念根:对应修应断念念不忘;四:定根:一心不乱而安住禅定;五、慧根:对

所学所修通过如理的体察思维而得见正确的知见。五根如是安立 次第之理为:首先对於

因果起信心,为果修因,次起精进,由精进而念得安住於所缘,由念力执持心便得定,心

得定因而能如实知(慧)。


  由成五根,为能制伏所对治现行、不为烦恼屈伏,得牵生出世圣法之力,故应增上修

习五力。即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种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种邪念,成就出世正念;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

起禅定;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五根与五 力的区别是前者可被烦恼

屈伏,後者不可屈伏,具有破恶成善的力量。


  五力具足,不久於见道位修八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

精进、正定。之後于修道位修七觉支,即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

支、定觉支、舍觉支。


  相应於资粮、加行、见、修诸道位,三十七道品的各支分别在哪一位上增长呢?


  在资粮道初修业位,为止息颠倒,由念之势力,於身、受、心、法,从自相、共相各

个方面审察了知, 能摧四种颠倒,慧用胜,所以说念住增上。


  在加行道顺抉择分位,□法位中因已见生死过患、涅盘功德,遂能勇猛发勤精进,不

坠生死,速趣涅盘,勤用胜,所以说正断增上;顶法位中,能制心识,趣不 退位,终不

匮乏信等善根,定用胜,所以说神足增上;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得增上义,

所以说根增上;世第一法位中,不为烦恼所屈伏,力义胜,所以 说力增上。


  在见道位,所有道义都具足,所以说道支增上。


  在修道位,趋近於菩提位,助觉胜,所以说觉支增。或於此位中断九品惑,数数觉,

所以说觉支增上。


  由以上可知三十七道品贯穿修道的始终,是求证解脱的修要总纲。


  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 -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 资粮位(增上的道位)

四正断 - 已生恶法令断 未生恶法令不生 已生善法令增长 未生善法令生起 - □位

四神足 - 欲神足 勤神足 心神足 观神足 - 顶位

五  根 - 信根 精进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 忍位

五  力 - 信力 精进力 念力 定力 慧力  - 世第一法位

七觉支 - 念觉支 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 喜觉支 轻安觉支 定觉支 舍觉支 - 修道位

八圣道 - 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念 正精进 正定 - 见道位


出处
http://www.zhihui.org/browse/kb_yxpc/010_yinguomingjinglun.htm

--

        检视自己的起心动念,以便能秉持正念,活在每一个当下,
        我发觉这对我个人的生命有很大的助益。

                                          --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 218-168-214-166.dynamic.hinet.net
Jack0 06/10/23  0:39:45  218.168.214.166 修改这篇文章
Mon Oct 23 00:39:45 2006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