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明镜论》第五章 大乘因果 第二节 大乘之因 (下)
堪布益西彭措 著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一)七种因果安立之理
七种因果是:正等觉由菩提心生,菩提心从增上意乐发起,增上意乐由大悲推动,大
悲依赖於悦意慈,悦意慈从报母恩心引起,报恩心从念恩心来,念恩心从知众生为母而生
。
七因果中,大悲为根本。观修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是生起大悲的因,而後增上
意乐、引发菩提心是大悲引起之果。
虽然再再思维有情的苦难,拔苦的悲心也能生起,但要使悲心易於生起,且能猛厉、
坚固,这之前先需要对有情产生悦意、爱惜之相。因为同样是苦,如果是亲 友遭遇,则
心□不能安忍;而如果是怨敌受苦,则非但不起悲悯,内心反而幸灾乐祸,这种心态就是
由不悦意相所导致;又如是非亲非怨之人有痛苦,则心□漠然置 之。於是当亲友受苦时
,便随自己对亲友的爱执程度有多深,就会生起多大的不忍心,有下等的爱就会产生下等
的不忍,如果是至极亲爱,那麽即使对方有微苦,自 己也会生起深切的不忍之心。相反
,若是怨敌受苦,则由自己不悦意的程度大小,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欢喜。又对非亲非怨者
的所有痛苦既无不忍也无欢喜,其因即是 自己对於对方,悦意、不悦意相都不生起。
由此可知,先修有情为至亲,是为了遍缘有情产生悦意之相。而最亲爱者无过於慈母
,所以引生悦意相的方便是修知母、念恩、报恩三菩提种。修此三种可以产生爱执有情犹
如独子的悦意慈。由此必能引发悲心。所以知母、念母、报恩三者是生起与乐慈、拔苦悲
的根本。
再看大悲如何生起增上意乐以及最终发起菩提心。
有问:大悲生起、不忍众生苦、为利有情希求无上菩提,即此便已满足,何故中间还
须修增上意乐。
答:因为欲令众生得乐离苦的慈悲二无量心,声闻、独觉同样具有,而自己承当、亲
自挑起一切有情与乐拔苦重担的,则除大乘外二乘及其以下决定没有这种发心,所以在慈
悲生起後还须使此心强盛、增上意乐,其意则在於此。
增上意乐的心相,依经中譬喻可以略知。
《海慧问经》说:"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长者,唯有一子,可悦可爱可惜可意,见无
违逆,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舞娱,堕不净坑。次其童子若母若亲,见彼 童子堕不净
坑,见已虽发号哭忧叹,然终不能入不净坑拔出其子。次童子父来至其所,彼见一子堕不
净坑,见已急急举止慌措,欲出其子,心甚爱顾,全无呕吐,跳 不净坑取出其子。"
一切菩萨疼爱的独子--有情众生陷溺於三界的不净坑中,如母如亲的声闻、缘觉虽见
众生陷入生死之中,只能忧愁哀叹,却不能将其救出,只有商主菩萨不忍 亲见爱子的陷
溺,而奋不顾身,亲赴不净坑中将爱子救出。所以仅如母之悲尚不足够,需依悲□,如父
勇悍,发起亲自荷负救度众生之担的增上意乐。
如是发起救度众生之心,然而仅有此心定不能成办,仅凭现在的能力,对一个有情也
不能惠予圆满的利益,即使证得二乘阿罗汉果,也仅仅利益少数众生,且所 施之利仅为
烦恼的解脱,而非一切种智的证得。如是思维谁能圆满成办无边有情的暂时、究竟一切利
义呢?则知唯佛方有此能,所以为了成办有情究竟之利,唯有自 己发心证取佛位。
(二)具体观修
先以喻明之,我们的心地荒芜、坚硬、凹凸不平,因为对众生有著贪嗔的情感偏执,
即是生起无偏袒悲心的障碍,所以首先应修平等舍心,如理思维遣除贪嗔之 执,如是才
能似地均擎,普载一切有缘众生。其次,如果我们不能从最切近之处引发人心深处的广大
爱心,便不能滋润这片心地,使自己对於众生生起至极亲爱的情 感,所以次应以现世的
母亲为缘,念母深恩难报,从而引发深切真诚的报恩心。对一切众生报恩心起,则会对众
生生起悦意慈心。此後正发慈心、悲心再成增上意 乐。如是修习希求利他之心便得圆满
。再由此增上意乐转而更求证无上菩提,便成菩提心的真实生起之果。
修平等舍:我们之所以对众生不平等,即因只缘自己不替对方著想,且只见众生现在
对"我"所作的或利或害,不见过去无量世的因缘。所以对治心不平等应如 此思维:我欣
乐厌苦,一切众生也无不如此,为什麽让我只对执为亲友的一类兴饶益,而对执为怨敌的
一类作损害,让他们感受我所不愿感受的痛苦呢?即便是怨 敌,他们对於痛苦也是难以
忍受的啊!而且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无不作过我的亲友,也同样无不作过我的怨敌。所谓的
怨敌只是今生暂时的作害,前世必曾无数次作我 的亲友,利益过我;而所谓的亲友也不
过今生对我暂时地利益,过去世必曾无数次作我的怨敌,损害过我。真正生起这样的定解
後,又於谁生贪、於谁生嗔呢?修习 的方法是:先以非亲非怨者为对境,修离贪嗔的舍
心,生起之後,再推广到一切亲友、怨敌,如是循序而修,便能成就舍无量心。
引发一切成悦意相:在漫长的生死流转过程中,我们每一次投生都依母而生,如是生
生世世的母亲数目无量,每一位元众生必定曾经作为我们的母亲,而且不止一次,在未来
世也当作我母。既然众生都曾为生身母亲,我们就不应忘记母亲的深恩。
念母恩从现世母亲为缘极易发起。所以首先缘想今世母亲对我们的生养之恩。
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生命依托于母亲,一切的资养都来自於母体。当母亲怀上我们
的时候,她时刻关心体内胎儿的动静,饮食、睡眠都极为小心,一举一动都 怕伤到胎儿
。我们的诞生又连累母亲感受生产的剧痛,对於生产之苦,莲师曾说:"母子二人中阴迈
半步,除母颌骨馀骨皆分裂。"有人形容为到鬼门关转了一圈。 见到我们顺利地降生,母
亲全然忘记自身的苦受,而沉浸在幸福之中。母亲往往会视我们为她生命的全部,自十月
怀胎起即已血肉相连,诞生後的婴儿期,我们也多 是在母亲的怀抱中度过。在成长的岁
月□,我们一直都是母亲关注的焦点。母亲宁愿自己饿著,也要让我们的肚子填饱;宁愿
自己受冻,也要让我们身上穿暖。再要 强的母亲,为了孩子,也愿意低声下气地乞求他
人。为了我们,母亲可以在风雨中奔波、在烈日下操劳,甚至甘愿顶受恶名,造诸恶业。
每当我们稍有不适、遭受痛苦时,母亲便会坐立不安、食不知味、睡不成眠。当我们
远行时,母亲总是牵挂不断,担心不已,直到我们回来才罢。我们的成长过程实是母亲耗
尽她一生的心血的过程。
如是修念恩心,先以现世母亲为境,次缘父、其馀亲友,再缘怨敌,最後缘十方一切
有情。如是生起如母心、念恩心。
多生累劫以来的母亲既然对我们有如海深恩,那麽她们现在的境遇如何呢?
没有佛法的指引,这些轮回中的母亲比瞎子还可怜,因为看不到因果的正理而盲目地
跳入烦恼的火坑,奔向恶趣的深渊,如果没有佛法的引导,她们将会一生生 地饱受生死
的痛苦。看著母亲盲无慧目、步步颠蹶,趣向可怖的险坑,我们如何能忍心袖手旁观、置
之不顾呢?在世间来说,只顾自己享乐,不知孝养母亲,则此人 之人格必是极为下劣。
而作为修学大乘佛法的我们,又怎能只求自己解脱、任随母亲在轮回大海中苦苦挣扎而不
思救度呢?在我们没有生存能力的时候,是慈母精心 养育、照顾我们,否则我们在这个
世界即使活一天也不可能。如今最疼爱我们的慈母没有取舍的能力,她们害了贪嗔痴的重
病,连自己往昔最疼爱的孩子也认不出 来,面对这样可怜的老母亲,我们怎能不难过,
怎能不生起猛厉的救度之心呢?
报恩有种种不同的方式。仅思以衣食奉母,也算是一种报恩方式,但此非急须,一者
母亦能自己获得衣食;二者恶业为苦因,若如世间愚夫不知因果反以造恶来 奉养母亲,
则无异於雪上加霜,令轮回苦海中的母亲更难出离。况且即便是清净的奉养,也不能解决
母亲的生死苦患,因为一切生死的富乐毕竟是欺诳的本性,实质 唯苦,从究竟来讲,对
於母亲并无实益,甚或因此更生痛苦。而往昔作母亲时,只要是她智慧、能力所及的,必
定会最大限度地给予我们安乐,不会有任何的保留。 如今我们回报母恩时,明知惟有成
佛方能得最无上的安乐,那麽如果仅仅发心使母亲获得人天福乐、小乘寂灭或是学道菩萨
的安乐,这样的发心是多麽不合理啊!所 以我们应使母亲获得佛果的安乐来报答母恩,
这才是最究竟、彻底的报恩方式。《中观心论》云:"又由烦恼魔,伤害已成疮,我如注
灰水,反令苦病苦,若有于馀 生,慈敬及恩益,欲报其恩惠,除涅盘何有?"
以上三种思维观修到量,则见一切老母有情都成悦意之相。自己对一切众生会有如爱
独子般的情感。之後须正式修利他心,即修慈、悲、增上意乐。
修慈的对境是缺乏安乐的众生。慈心行相是愿一切乏乐的众生都能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常自思念:如何能令众生获得安乐,真心祈愿众生能得安乐,我应尽力让 众生值遇安
乐。次第是先缘亲修,次缘非亲非怨,再缘怨而修,最後遍缘一切有情修。大多数有情勿
须说无漏安乐,即使是轮回中的有漏安乐也极其匮乏。对於众生 缺少安乐的情况思维得
越多,则由此引发的与乐慈心便会越深。
修悲所缘对境是在三苦逼恼下的苦恼众生。悲心行相是:自念如何能令众生远离此苦
,愿其舍离,我应尽力使众生离苦。次第如前,先亲,中非亲非怨,後怨, 如见怨敌如
同亲友一般内心平等而转,即可渐缘十方众生而修。悲心生起之量如《修次初篇》上所说
:"若时犹如可意爱子,身不安乐,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净其 苦,此悲行相任运而转,
性相应转。尔时即是悲心圆满,得大悲名。"论中意为,对於最极疼爱的幼儿,如有痛苦
,其母当生多大的悲痛,以此为生悲心之量,如果 对於一切有情悲心任运发起,则是圆
满大悲的体相。由此生起大慈的心量,也应如是了知。
如是修习慈悲之後,应想:这些可爱悦意的有情如是乏少安乐,众苦逼恼,我如何才
能使他们得到众乐、解脱众苦呢?这样心极不忍,便能担负起救度众生的重 担。此前修
报恩时也能略生,但此处所说,仅生慈悲与乐拔苦,还未到量,须是慈悲修後引发增上心
:我为有情成办利乐。到此利他心修竟。
其後又思:要能利他,必须自证无上菩提,由此生起求证之心。但仅有些许尚不够。
应再再思维佛的身、语、意、事业功德,如是尽力增长净信。之後便对佛德发起欢喜、求
证之欲。由思维佛功德便会明了,若想圆满自利,也非得一切种智不可,何况利他?
如是修习七种因果到量,"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愿菩提心便能顺利发起。
四 菩萨大行
菩提心可分两种: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如同欲去拉萨,心中已经发愿,便会时时渴望到达拉萨。如是生起愿菩提心後,心□
始终不会忘记自己一切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救度一切有情,使他们得到最究 竟的安乐,
自己所愿惟是无上菩提。正如常用的发愿文说:"我今发心不为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
至权乘诸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一切众生一时同 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又如为了圆满去拉萨的愿望,必须付诸行动、脚踏实地一步步向拉萨迈进。同样,在
愿菩提心生起後,欲达一切智智城,应趋入菩萨的六度万行,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完全融入
到求证菩提、救度众生的实际行持中去,这即是行菩提心。
自发菩提心後,菩萨便如鹅王点地而起,凭藉两翼的风力度越无边的生死大海,直趋
圆满的彼岸。这鹅王的两翼即是智慧与方便(即大悲)。
诸多大乘的经论告诉我们:对於初发心的菩萨来说,智慧与大悲二者同等重要,任何
一者都不能偏废,所以一切的修行都是围绕修习智悲、积聚福慧二资粮而展 开。在实际
的修行中两者互资互助,以大悲积累福资粮有助於生起智慧,而闻思修习空性智慧则能够
更好地修福。当胜义菩提心修证现前时,便见智悲原为一体,本 不可分,此时便能真正
作到智慧与大悲双运。关於悲智双运的道理,陈健民先生如是叙述过一个故事:
曾有一位黄教比丘,他已经做了很多善行,也长期修习观音菩萨的仪轨,但是尽力修
学之後,仍未证得空性。根据他精进修习的仪轨所指示,仪轨和禅定是相互 联系的,修
习这一边,就可证悟另一边。但是,积聚了大量的福德,他仍然没有证悟。有一天,正当
他在印制观音菩萨的经典时,他忽然发了一个誓愿:"如果经典 上所载有关功德是真实的
,我把刻板抛上天空,则请住虚空中!如果所说不实,就请返坠地上吧!"於是他把复印
用的刻板往天上一送,文殊菩萨便向善良的比丘开 示说:"我的智慧未曾舍离功德,我和
它们本来无二无别。精进,你应再精进!"在此一瞬间,他证悟了空性。
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说明了代表慈悲的观世音菩萨,未曾和智慧划分为二;而文殊
师利,代表智慧的大菩萨,亦未曾舍弃功德(即大悲)。
以下再分析智、悲二者不能偏堕的道理。
《经观庄严论》说:"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盘。"其意为: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性智慧
,我们便不能超越生死。尽管也努力地长时行持布施、持戒等,但是由於 没有空性慧的
摄持,在行持的过程中难以脱开三轮的执著,如是所累积的福德只会使修行者转生到轮回
较高层的境界。所以三轮的实执,必须要依於空性的智慧来解 除,唯有如此方才可能升
华菩萨善行的境界。
另一个偏堕是:仅仅注重智慧的修习,却不去积极地修习大悲、累积福德。应知智慧
并不会凭空自天而降,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作为薄地凡夫,相续中福德 如是浅薄,
业障又如是深重,如果废弃了大悲利生的善行,如何能积福净障呢?福不满、障未尽,试
问智慧花没有福德水的滋润,如何开放?其所得不过是干慧而 已。
冈波巴大师说:"假使只有一些少许的柴,虽然燃起了火,也不会维持得长久,但如
果能够积聚大量的乾柴,使之燃烧,不但火势会很大,时间也会燃烧得长 久,熄灭它也
很不容易。同样的,仅凭一点少许的福德,是很难生起大智慧的,必须依布施、持戒等行
,积聚广大的福德後,才能生起大智慧,才能烧尽一切障碍。 因此,为了智慧本身,也
应该勤修布施等善行才对。"
所以,在行菩提心的修持中,一开始就要在深观、广行两方面平衡地发展。在智慧方
面,我们精进闻思大乘般若中观等的经论,便是为了对於法界最究竟的实相 能有个深入
的认识,拥有最高的见解;在福德方面,需要有最广泛的善行,发挥大用,引导一切有情
趋向於善。在二者之间如果有偏袒,便意味著智悲尚未统一。
《无尽慧请问经》说:"无方便之般若,必受缚於涅盘;无般若之方便,必受缚於轮
回。故应二者相合而修(方能趋入正道)。"《维摩诘经》说:"诸菩萨以 何为缚?以何
为解脱?无方便之智慧为缚,有方便之智慧为解脱,无智慧之方便为缚,有智慧之方便为
解脱。"《加牙果日经》说:"大乘之道,摄言有二:一者方 便,二者智慧。"
如是修习智慧圆满便成就法身的果,而修习福德圆满便成就色身的果,亦即得到福慧
二圆的佛果。
修习福慧的具体学处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
我们翻开佛陀的传记,释迦本师因地行菩萨道时,为了众生,为了究竟的觉悟,可以
舍弃自己曾经爱执的一切。从一衣一食到象马车乘、国城妻子,甚至最宝贵 的生命,只
要众生需要,只要能对众生有益,菩萨都毫不吝惜地施舍,之後也绝不反悔,可以说菩萨
真心把生命中的一切都献给了众生。与此布施度相同,其他的五 度,菩萨都一一实践圆
满。为了圆满自己的大愿,为了真正地救度众生,菩萨在身口意方面乃至极细微处都严持
不犯,始终安住在清净的戒律中。在行道的过程中, 不知要经历多少屈辱、多少诽谤、
谩?和打击,身心上要承受多大的苦受、遭遇多少磨难。不管是如何的难行、难忍,菩萨
都始终安忍不退,圆满了忍辱度的修行。 如是种种难行而行、难忍而忍。所以没有天生
的释迦、自然的弥勒,菩提的大愿必须以真实的行持来坚固、圆满。《伽耶经》说:"菩
提是以正行而为坚实,诸大菩 萨之所能得,非以邪行而为坚实(的)诸人所有。"《三摩
地王经说》:"故以正行而为坚实,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为坚实,无上正等菩提非难
得故。"
为何以六度安立为菩萨学处呢?因为唯有对身财受用等放下贪执,才能很好地护戒、
持戒,具足清净的戒律才能善防恶行,对於怨害方能堪忍,有堪忍力方能在各种逆缘、困
难下保持精进不退,以精进力方能制心散乱,使心堪能缘境不散,而成就静虑。能入静虑
才能如量地证到实相。
在利生方面,为了能有效地接引、度化众生,首应以布施来满足众生的需要,解除他
们的匮乏。其次要对众生不作损恼,此即持戒度。在度生的过程中,要能耐 一切怨害、
忍受一切苦。如是方能放下身心而得自在。又于利他,应发起精进心,永无疲厌,如是方
能担起如海菩萨事业的重担。又应依静虑发起神通力,才能摄持 众生之意,令其生信。
如成法器,则最後尚应依智慧力善说断疑,使其得到解脱。
所以不论是自利还是利他,不可不依六度修学。
关於六度的体相,冈波巴大师说:"能消除贫穷故名布施,能获得清凉故名持戒,能
忍受嗔恚故名忍辱,能作诸胜行故名精进,能持心於内故名静虑,能知胜义实相故名般若
。"
其中修布施、持戒、忍辱属福德资粮,修静虑、般若属智慧资粮,修精进通福慧二资
粮。
六度的具体行持极广,在各种大乘经论、道次第中都有详述,请读者自行参阅。
在行持六度时,都需依三殊胜而行持,即最初要发起菩提心,称为发心殊胜;中间真
实或相似安住空性之中,称为无缘殊胜;最後将一切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使善根无尽地增
长,称为回向殊胜。
以布施为例,在作任何布施前,都应如是思维:为使一切众生成就佛道,我今行此布
施。中间应以空性见安住或相似安住,知道布施的我本不存在,所施之物也 无实有,而
受施者亦如幻化,这样破除布施时的著相实执。最後布施的功德不为自求人天福报、权乘
小果,唯愿以此功德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无上菩提,如是回向可 以成就无量功德。《菩
萨地论》云:"不要只是为了获得善报而行布施,一切的布施功德都应回向于无上圆满菩
提之达成。"
如是以三殊胜而行布施,极其必要。同样两人进行等质等量的布施事业,以菩提心与
空性慧摄持而行舍者,他累积的福德资粮是趋向涅盘的资粮,因布施时知其 性空,布施
的功德便不会成为轮回之因,又因以悲心而行布施,则不会成为小乘之因。这样不离空性
和大悲来行布施,便成为无住涅盘之因而使布施行得以清净。 《集学论》云:"空悲(无
二)佛心髓,若能行之福清净。"
出处
http://www.zhihui.org/browse/kb_yxpc/010_yinguomingjinglun.htm
--
生气并没有伤害别人,却先伤害了自己。
-- 达赖喇嘛
--
※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
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
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
丧礼处之道常无名□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
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 218-168-204-6.dynamic.hinet.net海
Jack0 在 06/10/25 21:17:43 从 218.168.204.6 修改这篇文章
Jack0 在 06/10/25 21:18:05 从 218.168.204.6 修改这篇文章